在宅醫療診所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在宅醫療診所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クサカベヨウ寫的 惡醫+有一天,你也會遇到(遲早都要面對的生死議題│醫療文學小說套組) 和長谷川嘉哉的 35歲開始,牙齒決定你的後半生:日本失智症權威親授,活化大腦的護牙術,讓你遠離阿茲海默症、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在宅醫療: 從Cure到Care | 誠品線上也說明:在宅醫療 : 從Cure到Care:在宅醫療,翻轉無效醫療的寧靜革命! ... 5 自救會」發起人、嘉義基督教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六福診所主治醫師,以及台灣公共衛生促進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天下生活 和遠流所出版 。

國立臺灣大學 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 董鈺琪所指導 陳佑勝的 居家醫療照護在偏遠地區的實施-以東部某地區醫院為例 (2018),提出在宅醫療診所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居家醫療、在宅醫療。

而第二篇論文輔仁大學 跨專業長期照護碩士學位學程在職專班 洪啟峯所指導 周姚均的 探討失能者居家醫療利用影響因素之社區性研究 (2018),提出因為有 社區失能者、合併罹病症、居家醫療的重點而找出了 在宅醫療診所的解答。

最後網站都蘭診所在宅醫療見習心得 - 台北國際照顧科技應用展則補充:在宅/居家醫療是一個值得投入,也需要大量人力與資源投入的工作。 去都蘭之前,我對於在宅醫療最原初的印象其中之一,是原本就有的居家照護裡,醫師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在宅醫療診所,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惡醫+有一天,你也會遇到(遲早都要面對的生死議題│醫療文學小說套組)

為了解決在宅醫療診所的問題,作者クサカベヨウ 這樣論述:

《惡醫》簡介   我想向作者致敬,   他描繪了癌症患者和盡職醫師各自的痛苦,當今無人能寫出這樣的矛盾。   ──治癌醫師aiwakai   在你心中,什麼是良醫?什麼是惡醫?   良醫,是救到最後一刻也不放棄?   對病人宣告放棄治療的,就是惡醫嗎?   日本醫療小說大賞獲獎作品《惡醫》   帶你進入醫病衝突的修羅場   在台灣日益劣化的醫病環境下,一定要看!   2014年日本醫療小說大賞得主──久坂部 羊,   以犀利筆法,透過醫師、病人、家屬、護理師、社工5D視角,   深入剖析醫病之間、醫療體制裡盤根錯節的沉痾現況,揭開一場發人深省的激辯!   癌症復發的病人&窮盡所學的

醫師   病人的抹黑、醫師放棄治療,到底「誰比較惡劣」?   如此的詰問持續到命運最後;是一部刻劃人性惡意的深沉之作。   醫者最痛苦的是,眼睜睜看著手中的治療措施,變成扼殺生命的利刃!   森川,35歲外科醫師:「身為醫師,怎能對病人做有害的治療,已經沒有治療方法的病人,就該坦誠告知;昧於現實說些安慰的話,那根本是欺騙!」   人生最大的恐懼不是死亡,而是臨終前覺得自己虛度了一生!   小仲,52歲胃癌末期病患:「醫生說我只剩三個月的生命,要我好好利用剩下的時間做自己喜歡做的事;這意思不是擺明叫我去死嗎?」   小仲和多數人一樣,即便是癌症末期,也懷抱著「治療等於治癒」的期待,一直認為

「努力」,就會有活下去的希望;當森川醫師宣告他只剩下3個月的餘命,他簡直不敢相信眼前的醫師要他不要再治療──「去做些自己喜歡的事」這是什麼鬼建議?「根本就是要人去死啊!不行,一定還有方法!」   後來小仲遇到了德永醫師,採用直接在腹膜注射紫杉醇的化療方式,但體力每況愈下,護理師吉武偷偷告訴他一個祕密,扭轉了小仲對治療的想法;究竟小仲能不能找到自己心目中的良醫呢?   森川面對癌末病人小仲的嚴厲指控,十分苦惱,他認為自己已經如實履行醫者的義務,卻被曲解成沒有醫德的「放棄治療」,站在專業立場來看,小仲若是再繼續治療,即可能縮短餘命,且造成身體上的痛苦;面對這樣的病人,實在對救人這個職業感到迷惘

與倦怠。   直到某一天,他與死神錯身而過,他開始對死亡有了不同的感受;只是,這番體悟,還有機會告訴小仲嗎? 《有一天,你也會遇到》簡介   「幸好有醫師來出診,我就可以在住慣的家裡往生,真感恩。」   6個改編自真實個案的在宅醫療故事,   描繪人性在疾病的苦難中,照見的驚懼與平靜,   死亡當前,人心時而寬厚,時而怯懦,   日本醫療小說家久坂部羊創作生涯充滿懸念之作   一旦翻開,就無法闔上   病人都叫我中嶋小姐,是「羅漢柏在宅醫療診所」的護理師,   和我搭檔的是28歲的醫師三澤孝太。   診所院長一瀨醫師說:在宅醫療是一條通往衰老和死亡的單向道,   真想不通三澤這樣年輕的

醫師為什麼會想從事這一行?   「堀太太的眼睛眼神銳利,但已經不會再睜開了。現在是一副安靜虛空的表情。既非平靜,也非沉穩,不論憤怒、苦惱或悲傷,一切都結束了。永遠的虛空。」   小說以一名專門從事在宅醫療診所的護理師為第一人稱,帶出臨終照顧、安樂死、失智症家屬的照護壓力、大體處理等等議題,是少見寫實的醫療小說,作者的外科經驗、居家診療的行醫背景,不但令場景栩栩如生,更跳脫一般同類小說溫馨的小品寫作形式,改以令人深省的對話,讓讀者激盪出一個個對生命現場的反思。   【塞棉花】   一名罹患胰臟癌的60歲末期病人,不在醫院而選擇在家過世。沒想到當那一刻來臨時,三澤醫師竟然還踏著微醺的步伐走入

病家!在家屬一片尷尬、怒意蓄勢待發的沉默中,三澤要怎麼進行死亡宣告?居家護理師中鳩到底要如何領著這位新手醫師,按部就班將棉花塞進大體?   【贖罪】   退休的聰一由於過去幾十年都是太太民美代照顧他,如今罹患失智症的太太,無法清楚表達、失序混亂,聰一不耐煩地逃避到電玩中,任由太太像狗一樣趴在地上,兩人的生活品質極其糟糕……護理師中鳩和三澤醫師到底要怎麼幫助這家人?   【陶笛之夜】   是否要告訴癌末病人真實的病況?快退休的塚原先生罹病前是名業餘的陶笛老師,太太深知他可能無法面對罹患骨癌的事實,也擔心塚原知情後,病況會因憂慮而惡化,要求醫師不要告知本人詳情;而塚原本人還懷抱著有一天能公演的

願望……這令一瀨醫師、護理師中鳩陷入醫病雙方的攻防戰……   【蘆薈的效果】   退休的幸吉到處尋找各種偏方、另類療法、保健食品照顧卵巢癌末期的太太,甚至不尊重太太不想插尿管的意願,頻頻要求醫生能插尿管好讓自己便於照料,由於三澤醫師和幸吉的理念相背,使得幸吉和獨子幸太郎憤而換掉醫師,三澤會眼睜睜看著病人受苦嗎?   【總有一天,你也會……】   麗子是一位26歲性格乖僻的精神分裂症病人,身上插著導尿管、胃造口坐著輪椅,因病情嚴重而總是在換醫師,這次甚至愛上了46歲的一瀨醫師,排擠害她沒有機會與醫師單獨相處的護理師中鳩,差點陷一瀨醫師於不白之冤。   【第二選擇】   原本在律師事務所工作

的本庄女士,在54歲時發現罹患ASL末期(漸凍人),她和先生膝下無子、相依為命,因想要保持和先生說話的樂趣而不願氣切。但隨病情益發嚴重本庄再無法忍受身體的痛苦,懇求三澤醫師為她安樂死,卻因尚未合法,縱使體恤病人的三澤,也陷入兩難之中。   ﹝內文語錄﹞   「在宅醫療的醫生就像平交道看守人──要注意不讓病情惡化,又要小心翼翼讓病人得以善終。非但不能沮喪,也鮮少有回報。」──一瀨醫師   ‧「命運有時是很溫柔的。因為我選了無為而治啊,硬要解釋的話,就是我擁有一股順其自然的勇氣吧。」──一瀨醫師   ‧「死者的臉是家屬在世上最後一次看到的面容,所以一定要弄得美美的,因為那張臉會留在家屬心裡一輩子

。」──護理師,中鳩小姐  

在宅醫療診所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緬甸 #仰光 #新冠肺炎 #醫護人員 #軍政府 #政變
緬甸新冠肺炎疫情嚴峻,自七月中旬以來,單日新增確診超過五千例,第一大城仰光(Yangon)及第二大城瓦城(Mandalay)醫療量能嚴重不足,居民已難以買到氧氣瓶。但就在國家急需醫護人員的情況下,軍政府卻對醫護大開殺戒,救治異議人士的醫生被視為「國家的敵人」,四處逮捕追殺,迫使醫院診所轉入地下,讓原本就脆弱的醫療體系逐漸崩潰。

#診所地下化 #醫療設備被扣留 #數百名醫護遭逮補
自二月緬甸政變以來,醫護人員紛紛參與公民不服從運動,因此成為軍方重點整治對象,已有數百名醫護無故遭到逮捕,匿名逃亡的醫生亦不在少數。為了救人天職,許多醫護藏身在寺廟、民宅或小巷內繼續看診,一名緬甸的醫護人員表示,「我們相信,治療病人、做我們的人道主義工作,是基於道德,我不認為這能被指控為犯罪」。

#世衛統計 #國際救援 #人道煉獄
根據世衛統計,今年全球發生508 起醫療暴力事件中,就有240起都在緬甸發生,而且襲擊醫生的還是應保護人民的軍警。前仰光第一醫科大學校長周威松向國際社會求援,說道:「請拯救我們、請拯救緬甸,否則我們都會餓死」。
-
#pSharp #新聞實驗室
#公共電視 #看見更好的未來
詳細新聞內容請見【公視新聞網】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

-
由台灣公共電視新聞部製播,提供每日正確、即時的新聞內容及多元觀點。

■ 按讚【公視新聞網FB】https://www.facebook.com/pnnpts
■ 訂閱【公視新聞網IG】https://www.instagram.com/pts.news/
■ 追蹤【公視新聞網TG】https://t.me/PTS_TW_NEWS

#公視新聞 #即時新聞

居家醫療照護在偏遠地區的實施-以東部某地區醫院為例

為了解決在宅醫療診所的問題,作者陳佑勝 這樣論述:

研究目的:  瞭解於偏鄉會影響照護服務團隊、病患及家屬參與「全民健康保險居家醫療照護整合計畫」意願的因素,計畫執行的問題,支付金額或給付範圍是否符合期待,及尚未加入服務的醫事人員對參與計畫意願或影響因素探討,並對個案機構未來如何擴大服務量能或讓更多醫事人員加入居家醫療服務進行策略研擬與評估。研究方法:  本研究蒐集美國、日本、法國、澳洲居家醫療照護服務推行與發展文獻,並運用個案研究法、藉由半結構式(semi-structured)深度訪談後,以強弱危機分析(SWOT Analysis)個案機構、做出研究結果。研究結果:  能正向促進服務團隊(或尚未加入計畫的醫事人員)參與意願的因素包括:有犧

牲奉獻或充裕的醫事人員、行政程序簡化、資源交互支持、合理的支付金額或給付範圍、政策或服務宣導、醫療模式創新或照護習慣修正;病患及家屬接受居家醫療照護的考量,包括:獲得醫療服務的便利性、自行負擔之整體費用高低、風俗民情;支付金額或給付範圍未考量於偏鄉推動成本高,應提供具有針對性質的支付或資源。研究結論:  機構未來需擴大服務區域(台東市、卑南鄉)、連結長照及他院出院準備服務部門、整併執行相關服務或計劃案、持續招募具服務熱忱的醫事人員、照護作業資訊化、指派專責護理師或個案管理師、對區域內弱勢病患提供費用補助、擴大社區合作機構(社區醫師、藥局、居家護理所)。  建構居家醫療照護需以患者為中心,由具凝

聚力、能提供全面及協調照護的團隊執行,未來應朝減緩病患失能速度、實施健康管理等面向著手,以降低社會成本、讓病患在熟悉的環境中恢復健康、甚至走完人生最後一哩路。

35歲開始,牙齒決定你的後半生:日本失智症權威親授,活化大腦的護牙術,讓你遠離阿茲海默症、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

為了解決在宅醫療診所的問題,作者長谷川嘉哉 這樣論述:

  擔心失智以後沒人照顧?請從現在起好好刷牙!   正確的口腔清潔,就能守護你的性命和錢包!     §人生始於嘴巴,終於牙齒   診治過二十萬名以上失智患者的長谷川醫生,在看診過程中發現「牙齒」與「大腦」有著非常密切的關聯。光是「咀嚼」,就能夠大範圍地活化大腦。一旦牙齒狀況不佳而無法好好咀嚼,減少對腦部的刺激,就會造成腦部和整體健康逐漸退化。     §三十五歲之後就是「老年是否容易生病」的分歧點   三十五歲,人體免疫力開始大幅下降,我們腦中變得容易累積失智症的成因物質,此時成人好發的牙周病,會成為失智症成因物質的源頭。而糖尿病、動脈硬化、腦中風等全身性疾病,也都與口腔內的細菌有密切關

聯。   想延長自己的「健康壽命」,只是用年輕時的刷牙習慣絕對不夠,你必須跟著年齡增長進行「升級」。     §改變牙齒護理,省下一千萬日幣以上的醫療費   長谷川醫生特別為不同刷牙習慣的人,打造三種不同的牙齒護理方法,並傳授一些簡單的技巧, 譬如:   ◎ 閒來無事時,請用「旋轉舌頭」清潔口腔   ◎「放舌頭的位置」不正確,口腔就容易滋生細菌   ◎ 咀嚼口香糖可沖走大腦垃圾,但不是隨便哪種口香糖都可以   這些方法和技巧讓你隨時都能感受到牙齒整潔的快樂,又能防止大腦老化,降低罹患失智、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每天只要花短短的時間,省下來的醫療費絕對能讓你快樂享受人生下半場。     §家有

失智患者,請從牙齒護理開始,改善效果非常驚人   ◎七十九歲的患者C女士,接受護理後,健忘症狀急遽改善。   ◎九十二歲的患者A先生食慾明顯低落,家人已做好看顧到臨終的心理準備。結果做了一次牙齒護理,就回到過去的食量。   ◎八十六歲患者B女士很討厭外出,自進行牙齒護理後,變得非常開朗,更是積極做復健。   ◎八十四歲的患者D女士,認知能力日漸低下,經常整日發呆。接受牙齒護理後,不但食慾改善,活力也慢慢提升。連家人都驚訝地說:「醫師,口腔護理真的很重要耶!」 名人推薦   6YingWei快樂姊(傳遞快樂的企業家)、李偉文(作家‧牙醫師‧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陳重銘(《不敗教主的300

張股票存股術》作者)、趙國翔(超人氣牙醫師)──認同推薦   我們不能坐以待斃遺忘的來臨,失智症醫師教我們守護大腦從刷牙開始,讓快樂帶領我們到達幸福的泉源,要有健康的身體,才能飲用幸福的甘甜。──6YingWei快樂姊/傳遞快樂的企業家   我一直提倡投資理財的觀念,目的是希望大家可以達到「財務自由」,但是健康的窮人,遠遠比插管的富人要來得幸福,健康才是人生最寶貴的資產。──陳重銘/《不敗教主的300張股票存股術》作者   身為關心失智症也是開業的牙醫師,從這本深入淺出的書中獲益良多,也相信任何關心台灣社會的人,都能從中得到啟發,若因此能預防與減緩自己與周邊親友的失智,那就是功德無量了!

──李偉文/作家、牙醫師、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   本書分享的知識,無論是大人小孩都應該仔細研讀,口腔疾病和全身健康息息相關,也點醒了我們牙科疾病預防的重要性與可行性,以及其帶來的意義。──趙國翔/超人氣牙醫師  

探討失能者居家醫療利用影響因素之社區性研究

為了解決在宅醫療診所的問題,作者周姚均 這樣論述:

研究目的:在快速老化及合併罹病症下,失能者在地老化是他們的首選,為了達成長者的心願,除了使用長期照顧資源的照顧生活外,對於就醫不便、舟車勞頓,不易獲得醫療照顧者,其居家醫療的利用更顯得為重要,因此,本研究探討社區失能者其社會人口學、健康狀況及使用長期照護服務項目與居家醫療利用間之關係。瞭解曾接受北市某區域長期照顧服務之個案,對於居家醫療利用之影響因子為何,以評估資源利用情形,有利整合性照護模式建立及提供未來施政參考。研究方法:本研究為一回溯性研究,蒐集2017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接受北市某區域醫院長照個案管理之個案資料後,整理並排除未使用服務者,研究對象共2370位。以SPSS

22.0統計軟體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皮爾森卡方檢定、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邏輯斯迴歸分析其社會人口學、健康狀況及使用長期照護服務項目與居家醫療利用(型態、次數)的特性差異,以及探討社區失能者居家醫療利用之影響因子。結果:社區失能者其社會人口學(年齡、福利身份、獨居與否、住處是否爬樓梯、居住地之都市化程度)、健康功能狀況(合併罹病症指數、日常生活活動、長期照護案例組合系統核定等級)、長照服務使用項目(照顧服務-日間照顧、居家復健)與居家醫療利用有顯著關係。本研究資料經校正相關因子後,發現社區失能者年齡每增加一歲居家醫療利用的勝算比將增加1.020倍,合併罹病症指數每增加一分居家醫療

利用勝算比(odds ratio)將增加1.334倍,在連結長照服務總項目上,每增加一項服務其居家醫療利用的勝算比增加3.065倍;在低收戶(OR值2.367,95% CI:1.437-4.143)、居住於二樓無電梯者(OR值1.747,95% CI :1.250-2.442)、日常生活活動完全依賴者(OR值5.374, 95% CI :5.444-1.997)、長期照護案例組合系統核定(LTC-CMS)為第四級(OR值0.319, 95% CI:0.114-0.887)、第五級(OR值0.322, 95% CI: 0.110-0.943)、第七級(OR值0.222, 95% CI : 0.0

64-0.775)、照顧服務-日間照顧(OR值0.080, 95% CI:0.016-0.407)、居家復健(OR值0.080, 95% CI:0.016-0.407),其居家醫療利用(型態、次數)有顯著較高利用率。結論:對社區失能者而言,年齡越高、合併罹病症指數及使用長照服務項目增加時,其居家醫療需求亦相對增加,因此,在照顧社區失能者,當失能者為低收入戶、居住於二樓無電梯、日常生活完全依賴、長期照護案例組合系統核定等級第四、五、七級及使用居家復健者,更應評估其為居家醫療之需求,讓社區失能者能獲得長期照顧資源的照顧生活及醫療照顧,以實現社區失能者在地老化的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