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規劃設計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城市規劃設計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陳筱寫的 中國古代的理想城市:從古代都城看《考工記》營國制度的淵源與實踐 和的 離線·共生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規劃與設計的區別城市規劃與城市設計有什麼區別? - 嘟油儂也說明:規劃與設計的區別城市規劃與城市設計有什麼區別?,1樓曾1萱寒區別一釋義不同規劃1比較全面的長遠的發展計劃。2做規劃。設計1在正式做某項工作之前,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上海古籍 和電子工業出版社所出版 。

中原大學 設計學博士學位學程 周融駿所指導 鄭志強的 以社區資本視角探討鄉村韌性發展:福建山區鄉村案例研究 (2021),提出城市規劃設計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社區韌性、社區資本、鄉村振興、社區韌性評估、韌性社區建設策略。

而第二篇論文中原大學 設計學博士學位學程 魏主榮所指導 陳逸聰的 鼓浪嶼近代歷史風貌住宅建築之研究—從視域融合及文化創意觀點 (2021),提出因為有 視域融合、文化創意、鼓浪嶼歷史風貌建築、外廊、華僑華人、住宅的重點而找出了 城市規劃設計的解答。

最後網站第五章「城市規劃思潮與兩岸城市規劃」專論則補充:1951年印度Chandigath計畫〈法柯比意〉之七V政策〈七. 道路等級設計〉。 1960年美國Kevin Lynch“都市意象”。 Page 7. 壹、城市規劃思潮.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城市規劃設計,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中國古代的理想城市:從古代都城看《考工記》營國制度的淵源與實踐

為了解決城市規劃設計的問題,作者陳筱 這樣論述:

本書以考古勘探和發掘所反映的城市形態為標準,以修建於開闊平地且受到後世建設干擾較少的都城——曲阜周魯城、東魏北齊鄴城、隋唐長安城和元明中都為考察重點,串聯起中國上古、中古和近古時期其他具有代表性的都城。並將之與《考工記匠人》對城市規模、邊界、路網、功能佈局等的規定進行對比,縱向考察了中國古代各歷史時期的都城選址與佈局特徵,橫向上比較了不同古代文明區的理想城市,歸納出中國古代城市規劃思想及制度的特點與影響,並深入探尋孕育這些思想與制度的社會文化背景。 陳筱,2008年、2010年于天津大學建築學院先後獲建築學學士及建築設計及其理論碩士學位,2010年至2014年師從北京大學考古

文博學院孫華教授,從事城市考古研究,獲歷史學博士學位。2014年至2016年在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人類學系從事博士後研究。2017年初入職浙江大學文化遺產研究院,繼續開展城市考古、建築考古及文化遺產保護研究。研究多從城市考古學的前沿問題出發,以中國古代的都城為中心,嘗試多學科理論與方法的融會貫通。 序 言 / I 導 言 / 1 第一章緒論 / 5 第一節中國古代城市規劃思想的研究基礎 / 8 一、研究背景與學科基礎 / 8 二、以規劃成果為中心的研究 / 9 三、始於城市規劃思想的研究 / 11 四、將中國古代城市規劃設計思想作為一種複雜體系的探索 / 15 五、存在問題

的討論 / 17 第二節理想城市的文本淵源 —— 《考工記》理想規劃考辨 / 23 一、《考工記》的成書時間與文本性質 / 23 二、《考工記》理想規劃的核心內容 / 28 第三節理想規劃的實踐成果 ——城市考古方法及材料 / 39 一、古代中國的時空界定 / 39 二、理想城市的性質界定 / 40 三、既往考古研究提供的材料 / 44 四、現代技術下的城市考古方法及所獲新材料 / 46 第四節小結 / 48 第二章中國上古時期的理想城市 ——以周代曲阜魯城為例 / 49 第一節周代以前的都城形態 / 51 一、二裡頭遺址 / 52 二、商代都城的佈局與形態 / 58 三、周代以前的都城佈局

與形態 / 66 第二節周代前期的理想城市 ——周魯城佈局新探 / 68 一、周代前期都城概況 / 69 二、周代前期周王室都城的佈局特點 / 76 三、周代魯國都城曲阜佈局新探 / 81 第三節周代後期至秦漢都城的規劃 / 104 一、周代後期的都城形態 / 104 二、秦漢都城的佈局與形態——周代後期城郭並立型城址的演化 / 136 第四節小結與討論 / 148 第三章中國中古時代的理想城市 ——以東魏北齊鄴城、隋唐長安為例 / 153 第一節三國兩晉南北朝的都城形態 / 155 一、三國兩晉南北朝的都城概況 / 155 二、魏明帝洛陽都城制度的創立與發展 / 156 三、別出心裁的都城

規劃 / 169 第二節南北朝時期的理想城市 ——兼探東魏北齊鄴城的外郭邊界 / 179 一、鄴城概況 / 179 二、洛、鄴二都的中心點位置規律分析 / 187 三、東魏北齊鄴城外郭邊界試探 / 190 第三節隋唐都城規劃對東魏北齊鄴城的繼承與創新 / 201 一、隋唐長安對東魏北齊鄴城的延續與創新 / 203 二、隋唐洛陽反映的都城規劃新思路 / 211 三、隋唐長安的設計模數新釋 / 213 第四節小結與討論 / 230 第四章中國近古時代的理想城市 ——以元中都和明中都為例 / 235 第一節五代至宋元的都城規劃 / 237 一、唐末五代長安與洛陽城的改造 / 238 二、五代至北宋

都城汴梁的形態與結構 / 241 三、遼金元等北方遊牧政權的都城形態 / 246 第二節近古時期的理想城市 ——元中都的考古調查與復原研究 / 261 一、元中都概況 / 261 二、2012年秋元中都考古調查的思路與主要收穫 / 272 三、元中都對大都制度的遵從與改易——從元中都內城復原出發 / 276 四、元中都其他建築遺跡的分佈及形態特徵 / 294 第三節明清都城規劃對元代制度的繼承與發揚 / 304 一、明清時期的新建都城———明中都規劃方案試探 / 304 二、吳王新宮及明南京 / 323 三、明清北京 / 326 第四節小結與討論 / 332 第五章中國古代理想城市的形態特徵

/ 337 第一節尊崇經典 ——中國古代理想城市的邊界與分區 / 339 一、中國古代都城邊界和分區的類型與演變 / 341 二、中國古代理想城市的邊界與分區特徵 / 350 第二節漸趨世俗 ——中國古代都城的功能構成與分佈 / 352 第三節自承傳統 ———中國古代理想城市的空間組織 / 361 一、路網與軸線———變化甚微的空間整合方式 / 361 二、中心與模組———不斷發展的空間整合方式 / 365 第四節中國古代理想城市對周邊地區都城形態的影響 / 374 一、古代朝鮮的都城形態 / 374 二、古代日本的都城形態 / 379 三、古代越南的都城形態 / 383 四、小結 / 38

6 第五節中國古代理想城市的特徵 ——基於中外理想城市的對比研究 / 388 一、古代印度的《政事論》理想規劃及曼荼羅圖示 / 388 二、文獻記述的古代伊朗圓形城市 / 392 三、古代歐洲 “正多邊形邊界—放射式路網”的理想城市方案及實踐 / 393 四、小結 / 397 結語 / 400 參考文獻 / 405 後記 / 426

城市規劃設計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望海巷跨海景觀橋、日夜皆美!》

由林右昌 市長和 #蔡適應 立委合作,所推動的望海巷跨海大橋,在昨晚正式起動景觀燈光,這個計劃在於改善潮境公園至望海巷、串連到八斗子車站,改善行人空間,讓行人和騎乘腳踏車的朋友,可以有相對寬敞的空間。

基隆市和新北市也合作推出行銷優惠,即日起至10月7日,凡民眾騎乘自行車前往海洋科技博物館,或憑在深澳打卡的手機畫面,即可享海洋科技博物館主題館門票半價優惠(原價200元);另民眾出示在潮境公園、海科館或八斗子車站打卡畫面,並搭乘深澳鐵道自行車,即可獲得深澳鐵道自行車限定零錢包1個(限量150名),更多觀光資訊可上基隆旅遊網 https://tour.klcg.gov.tw/zh-hant/ 查詢。

全案由前瞻建設經費支應,設計師 #宋鎮邁 所設計,並且獲得2021年 #國家建築獎規劃設計類金質獎 肯定,未來勢必成為最棒的打卡新熱點。

#基隆 #立法委員 #蔡適應

▼訂閱蔡適應的Youtube頻道並將鈴鐺打開,隨時收到蔡適應的最新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Nq9B0qUzbPJGZKQpOuYuxw

▼FB搜尋:「基隆.蔡適應」
https://www.facebook.com/keelungING/
隨時掌握基隆的最新消息。

以社區資本視角探討鄉村韌性發展:福建山區鄉村案例研究

為了解決城市規劃設計的問題,作者鄭志強 這樣論述:

鄉村衰落是城市化過程中的一個必然現象,針對這一困境,各國政府相繼出臺相關政策以振興鄉村。鄉村衰弱的本質是鄉村社區資本存量不足,導致社區韌性缺乏,無法應對城市化的衝擊。因而,鄉村振興的目的,在於提高鄉村社區的社區資本存量,以提高鄉村社區的韌性,促進鄉村社區可持續發展。當前針對在城市化中受衝擊最為嚴重的山區鄉村的韌性建設研究極為匱乏。本文以山區鄉村為研究對象,探討在城市化衝擊背景下如何建設具有韌性的山區鄉村社區。本研究希望透過對相關的文獻梳理和實證研究,一方面探討建國後中國大陸鄉村社區韌性缺乏的原因;另一方面探討構成山區鄉村社區韌性的關鍵要素及關鍵要素間的因果關係。最後在上述研究的基礎上建構山區

鄉村韌性社區的建設策略。為了達到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結合了質性與量化的研究方法,應用了文獻分析、修正式德爾菲法、基於決策實驗室分析法的網路分析程式法(DEMATEL-based ANP)、參與式觀察及深度訪談來進行綜合研究。具體的研究結果如下:1.中國大陸建國初期實行全能主義政治,國家權力全面介入鄉村,對中國大陸鄉村地區的社區資本造成了巨大的衝擊。雖然建國初期國家對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及農民文化素質提升的重視,提高了鄉村的建成資本和人力資本,但對鄉村地區的嚴格控制及頻繁發動的政治運動,極大地削弱了鄉村地區的自然資本、文化資本、政治資本、社會資本和金融資本。全能主義政治影響導致鄉村社區資本存量不足是

建國後鄉村社區韌性缺乏的重要誘因。2.建構了包含5個構面16個準則的山區鄉村社區韌性評估架構,16個準則中國內生產總值、人口構成、教育狀況、政策與規劃、領導能力、社區參與、金融資本、產業多元化是構成山區鄉村社區韌性的關鍵因素。關鍵因素中人口構成、教育狀況及國內生產總值互相影響;此外,教育狀況影響了政策與規劃、領導能力、社區參與、金融資本及產業多元化。可以考慮以人口構成作為改善山區鄉村社區韌性的源頭,藉此帶動教育狀況持續改善,以進一步帶動其他關鍵因素的績效值改善。3.龍潭村與湧山村不同韌性建設成效的原因在於,龍潭村在鄉村建設過程中透過人力資本改善,帶動了政治、經濟及社會等領域的改善,推動了社區資

本螺旋式上升。驗證了上述關鍵因素研究中以人口構成作為改善山區鄉村社區韌性源頭的研究結果。4.建構了基於社區資本視角的山區鄉村韌性社區建設策略。建設策略強調了下述幾個觀點的重要性:①吸引域外人進入山區鄉村。②充分的社區賦權以及多元化主體的建構。③加強以互聯網設施為主的新型基礎設施及教育、醫療與物流等公共服務建設。④應用數字技術推動鄉村產業轉型。⑤鄉村景觀及文化的保護與傳承。

離線·共生

為了解決城市規劃設計的問題,作者 這樣論述:

生命佔領這個星球不是靠競爭,而是靠聯結。——馬古利斯和薩根   共生(Symbiosis)的概念來自生物界,描述的是兩個夥伴之間密切、長期的相互關係。本期專題我們將從微生物的角度出發,開始一場“由內而外,以人為仲介”的共生之旅。   向內探索,我們將看到細菌、器官、心智,在人體內部化學反應;向外延伸,我們和他人、動植物、城市,在不同的時間和空間交錯互動。這一系列複雜而長久的聯結,幫助人類進化出了一個靈敏的系統。在這個系統中,我們與共生物件不斷交流回饋,或是平等互助,如腸道菌群和寵物,我們與它們維持著或發展出積極共生的場景;或是各有損耗,如多重人格的困擾和城市空間的不友善,我

們還在治癒和改造。正是通過這樣的機制,人類認識、拓展自己和外物,同時也改變著世界的樣貌。   共生絕不是對立。   “工具”專欄回溯了搜尋引擎和搜索技術的歷史發展脈絡,探討了搜索行為對心智的影響,以及人與工具相互塑造帶來的詰問和反思。   鍛煉自主的心智總是必要的。“寫作”專欄分享了關於冥想練習的私人攻略。   “緩讀”專欄談談漫畫和圖像小說的定義與紛爭。漫畫就是漫畫,漫畫有不同種漫畫。是孩童的玩樂,也是大人的藝術。閱讀普適所有人,漫畫也是。   “遺產”專欄特別獻給2020年初去世的數學物理學家弗里曼·戴森。戴森一生的學術道路上諾貝爾獎得主遍佈,他本人卻始終未曾獲獎。但他憑藉自己遠超一般科學

家的寫作能力和熱忱,為千萬普通讀者打開了一窺科學的門。因為戴森,我們離科學如此之近。

鼓浪嶼近代歷史風貌住宅建築之研究—從視域融合及文化創意觀點

為了解決城市規劃設計的問題,作者陳逸聰 這樣論述:

歷史選擇融合現代的視域,在其朝向開放與孕育未來之時,便產生了文化創意。研究住居是解釋者應用其成見,改變其成見的理解活動。本研究從視域融合及文化創意觀點,探討鼓浪嶼近代歷史風貌的住宅建築,主要研究目的如下:(1)解讀鼓浪嶼近代歷史風貌住宅建築的形成原因與空間特徵。(2)探討近代歷史過程對研究對象空間的形式發展與文化影響。(3)說明鼓浪嶼近代歷史風貌住宅建築的量體與室內規模。(4)由視域融合觀點分析獨棟與群樓、主樓與陪樓、廳堂與房間組成、走廊內外配置、角樓及廊深尺度,提出平面佈局融合理路。(5)由文化創意觀點探討住宅的門樓、立面的屋頂、山頭與檐線飾帶、外廊形式的組合、廊柱與拱形裝飾,呈現立面風貌

時尚創意。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法,透過歷史文獻、田野調查、專家訪談,對鼓浪嶼110棟近代歷史風貌的住宅建築進行研究與分析,結果發現:(1)鼓浪嶼的住宅建築歷經晚清、租界與抗日三階段。租界時期為鼓浪嶼文化視域融合過程的高峰,形成極具文化創意的華僑別墅住宅。(2)租界時期的華僑別墅住宅,在傳統閩南與外來的多元文化影響,發展出兼融當地傳統的平面佈局,另外也展現時尚摩登的立面表情。(3)住宅建築特徵是獨棟、高2-3層、座南朝北為原則。規模300至600平方公尺、室內總面積300至500平方公尺為主。形式有獨棟、群棟、主樓與陪樓。(4)平面佈局反映視域融合意義。包含獨棟群樓的宗族關係、主樓陪樓的位序情形、

廳房組合的中西合璧、內外廊道的因地制宜及尊重外來文化的角樓配置。(5)立面風貌顯示文化創造創意。涵括門樓形式的微觀揣全、山頭檐線與獨特屋頂、外廊組合的形式演繹、廊柱配置的視覺感受與文化折衷裝飾的時尚意義。最後,本研究依據研究成果提出視域融合產生文化創意及住宅空間學術研究之建議。期望本研究有助於空間領域於相關主題的瞭解、累積相關研究成果、助益近代歷史住宅建築對文化創意觀點研究之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