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受洗後禁忌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基督教受洗後禁忌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GerardRussell寫的 被隱藏的眾神:一段在中東尋找古老智慧的旅程 和江燦騰,林慶文的 當代臺灣本土大眾文化(第一冊):雙源匯流與互動開展精選集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天国之痒 - Google 圖書結果也說明:其将耶和华译为“爷火华”的译法,对太平天国信仰与禁忌造成诸多影响。梁发马礼逊弟子,第一位中国本土的基督教宣教士,所著《劝世良言》直接启梦于洪秀全。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八旗文化 和元華文創股份有限公司所出版 。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台灣歷史文化及語言研究所 劉正元所指導 王月秀的 基督徒的命名行為及社會文化意涵--以高雄市某聖教會為例 (2011),提出基督教受洗後禁忌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基督教命名、命名禁忌、命名衝突、改名、多元文化。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 多元文化研究所 姚誠所指導 全中鯤的 少數民族兒童學校教育問題探討--以花蓮縣某泰雅(德魯固)族國小及其學區為例 (1999),提出因為有 少數民族、原住民、漢人、泰雅族、賽德克族、德魯固族、/太魯閣族、兒童教育、學校教育問題、學區、部落、德魯固國小、原住民學校、漢人學校、學校與社區關係、學校適應、偏差行為、教育期望、家長教育關懷、越區就讀問題、家庭教育、親職教育、家庭問題、貧窮問題、酗酒問題、惡性循環、族群認同、文化不利、傳統文化藝術傳承、母語學習、強破遷村、部落教會組織與功能、原始信仰、領導者與領導才能、成功典範、知識份子、逃離部落的菁英、原住民第一代、原住民第二代、角色扮演與角色衝突、家族治療的重點而找出了 基督教受洗後禁忌的解答。

最後網站認識基督教喪禮 - 告別時刻則補充:基督教 認為人死亡後,就會上天堂,回到主的懷抱,雖傷心不捨,卻是喜樂之事。 入殮禮拜. 告別禮拜前要舉行入殮禮拜,把死者遺體放入棺木,對死者做最後的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基督教受洗後禁忌,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被隱藏的眾神:一段在中東尋找古老智慧的旅程

為了解決基督教受洗後禁忌的問題,作者GerardRussell 這樣論述:

在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上, 他們敬拜日月星辰、流動的水,向火獻祭, 在強勢伊斯蘭的遮蔽下, 默默守護人類最古老的智慧與不傳之秘!   八個垂危的信仰,見證了人類文明的衝突興衰,   但也指向了和平共榮的可能。   今天人們對中東地區留有宗教迫害、族群衝突不斷等印象。但事實上,這片長年以伊斯蘭為主流宗教的土地仍庇護著許多獨樹一幟的少數宗教。它們有的在教義上徹底跳脫基督、猶太、伊斯蘭三大一神教的範疇,有的與它們一脈相承,卻另有與眾不同的教義與儀式。   ★曼達安教──巴比倫的後裔,生活在伊拉克偏遠地區,在出生時及結婚前後都要受洗。   ★雅茲迪教──生活在伊拉克北部,與庫德族比鄰而居,朝太陽

敬拜,尊敬孔雀天使,禁穿藍色衣物。   ★祆教──曾是伊朗主流宗教,相信世界是善惡勢力鬥爭的戰場,透過火崇拜神,認為愛狗是義務。   ★德魯茲派──主要居於敘利亞,信仰融合畢達哥拉斯學說,但信仰內容保密到連信徒都搞不清楚。   ★撒馬利亞人──習俗上和猶太教相似,但有不同版本的十誡,以基利心山為聖山,在此舉辦逾越節。   ★科普特人──埃及的基督徒,使用法老的曆法記日,每天需禱告七次,重視修道院制度及苦行。   ★卡拉什人──據傳為亞歷山大大帝的後裔,生活於巴基斯坦興都庫什山區,每年冬至舉辦盛大慶典。   ★東方教會──起源於巴格達的基督徒,以幾乎絕跡的阿拉姆語進行儀式,不崇拜聖母瑪利亞。

  這些宗教有著漫長的歷史。他們生活在美索不達米亞、波斯和埃及等文明的發源地,多年來在維持自身信仰的同時,不僅見證希臘和印度等文明傳統的傳入,也保存了許多古老文明的習俗。在伊斯蘭進入中東之後,這些宗教或是因為和伊斯蘭同持一神論而被包容,或是因爲躲藏到當局權力鞭長莫及的沼澤、山區或谷地,而得以倖存並延續至今。然而,進入二十世紀之後,孕育這些信仰的故土遭戰火荼毒,大國政治與全球化使古老信仰受到空前的挑戰,這群遭受衝擊的「異教徒」也逐漸失去和家鄉及家族之間的連結。除此之外,有些信仰因為屬於秘傳宗教,記載、討論或透露其信仰內容都是禁忌,使得信徒難以對外人闡明自己的信仰文化,進一步導致傳承的困難。  

 精通波斯與阿拉伯語的英國外交官,   費時十數年,揭開八個少數宗教的神秘面紗。   《被隱藏的眾神》作者傑拉德・羅素是前英國外交官,曾派駐中東十四年。在本書中,他結合學術知識與旅行經驗,深度呈現八個鮮為人知的宗教群體的今日樣貌。除了爬梳這些族群的歷史及信仰觀點,羅素在書中記述他參訪其主要居住的大城小村的經歷,並且在過程中著重於與這些宗教的神職人員、世俗領袖與一般信徒直接對話,呈現他們在融入世俗社會時的困境與盼望。   在伊拉克,羅素因緣際會與曼達安教大祭司面對面談話,並遇見遭受伊斯蘭國屠殺的雅茲迪教領導階層。在伊朗,他參訪祆教的最後據點亞茲德。他也前往黎巴嫩,會見擁有悠長歷史與政治重要性

的德魯茲派家族。乘著巴士,他來到以色列與巴勒斯坦共同控制的撒馬利亞村莊,從旁觀察於基利心山上舉辦的逾越節獻祭。在2011年的茉莉花革命後,身為外交官的羅素回訪埃及,與科普特政治家談話,更追溯至科普特人在上埃及的發源地。在巴基斯坦的谷地,他參與卡拉什人的冬至慶典,也傾聽卡拉什人對於皈依伊斯蘭所導致的危機與轉機。在美國底特律,他意外地遇見源自中東的東方教會及其他中東信仰的族群,思索他們在移民社會的困境。這些信徒在羅素的筆下現身說法,闡述在瞬息萬變的當代世界中,他們如何對抗主流的伊斯蘭的壓力,守護自身的信仰與認同,一面卻得面對年輕世代出走的危機,奮力維繫傳統的生生不息。   《被隱藏的眾神》記錄了

羅素與這些中東的古老宗教在二十一世紀的相遇。羅素在意識形態、宗教信仰及刻板印象的標籤背後看見活生生的人。透過探討信徒在當代面臨的生存威脅,羅素看見這些人如何在眾多族群交萃的中東安身立命,理解他們的宗教,並多次重新定義他們自己。 專文導讀   蔡源林|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所長 各界推薦   陳建仁|中研院院士、中華民國第14任副總統   趙錫麟|台北清真寺教長、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通識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林婉美|世界遺產旅行作家、《走入大絲路中東段》作者   初雅士|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助理教授   阿潑|轉角國際專欄作者、《憂鬱的邊界》作者   劉柏君|《靈界的譯者》作者 好評推薦  

 「這是三年來我讀過最有趣的一本書。」——美國總統比爾・柯林頓   ▋《獨立報》2014年宗教類年度好書   ▋《經濟學人》四大時下好書   ★陳建仁|中研院院士/中華民國第14任副總統:   「精通波斯文與阿拉伯文的英國外交官傑拉德‧羅素,利用他在中東地區的十四年時間,尋訪八個古老宗教群體的領袖與信徒,介紹他們如何守護信仰傳統,讓讀者理解人類信仰的豐富內涵。在自由多元的社會,我們應該採取開放的態度來進行宗教對談,尊重彼此的信仰,懇切傳揚仁愛的福音!正如同方濟各教宗託付給教友們的祈禱意向:『願天主賜予我們恩寵,能與其他宗教的弟兄姊妹如手足般相處,向全人類開放並為彼此祈禱。』」   ★趙錫麟

|台北清真寺教長:   「歷代的文明興衰,都受到當時人們的宗教信仰與政治互動影響。從本書敘述幾乎跨越七千年的一些信仰,可以清晰的發現,在文明興盛的時代和地區,不同的人種與宗教信仰都能夠寬容共存,甚至彼此影響。而在一些信仰遭受迫害的時代和地區,經常也會發生政治混亂,民不聊生,甚至導致文明衰退。《被隱藏的眾神》作者羅素在他的緒論和後記裡面,清晰的說明了政治和宗教之間的互相關係,也提醒我們:生活在安定開放與包容的社會裡,要珍惜我們擁有的一切。」   ★林婉美|世界遺產旅行作家:   「這是一堂多元文化共存共榮的課題。對於促進現今人類的和諧,立基於尊重與欣賞不同宗教習俗的態度,《被隱藏的眾神》提供了

千年對話與省思。二十一世紀的人與人、國與國之間正在沿著文化界線進行重組,經由宗教、種族或語言來界定身分的認同,造成人類有史以來的巨大衝突與困境。作者羅素重回文明發源地,有溫度地報導,開展了一條人類未來的和諧之旅。」   ★湯姆.霍蘭(Tom Holland)|《盧比孔河》作者:   「令人感到難以忍受且格外悲痛的是,在中東許多少數宗教群體瀕臨滅絕之際,有一本書竟然就以他們為主題,並且提供了豐富的知識,寫得如此美麗。我很少讀到如此關照當下的書。」   ★威廉‧達爾林普(William Dalrymple)|蘇格蘭旅行文學名家:   「我已經很久沒有讀到一本像《被隱藏的眾神》這樣令人受益匪淺且

深富啟發的書了。傑拉德.羅素將他深入中東內部正逐漸消逝的少數宗教群體的旅行描寫得精采絕倫、令人目不轉睛。」   ★阿里.阿薩尼(Ali Asani)|哈佛大學伊斯蘭研究中心主任:   「本書細膩且有力地描寫了中東鮮為人知的宗教,其存在飽受強硬的國族主義及代理人戰爭威脅,進而撕裂了這個長年以宗教寬容聞名的地區。傑拉德.羅素賦予這些難以為自身發言的人聲音。他們的傳統已傳承了數個世紀,現今卻在暴力與仇恨的烈焰中被無視,甚至遭到抹殺。他揭開了『無知的面紗』,且為中東及世界各地的人們精準揭示了其中的利害關係。透過全面且細心的研究,加上多年來前往遙遠他方旅行、親自會見那些生活被搞得一團亂的人們,羅素充滿

熱情的文字不僅觸動人心,更提醒了我們寬容的美德。」   ★彼得.蓋布瑞茲(Peter W. Galbraith)|前美國外交官:   「這本精彩地寫下了中東不為人知且面臨消亡的宗教的書,寫得可說是再及時不過了。就在世界開始關注極端分子對伊拉克雅茲迪人的攻擊時,傑拉德.羅素告訴了我們後者究竟是一群什麼樣的人。他的這本書以他與雅茲迪人、曼達安人(施洗者約翰的追隨者)、祆教徒、撒馬利亞人、科普特人及德魯茲派等的相遇之旅為本,講述了人與信仰之間可上溯至文明發跡之時的故事。《被隱藏的眾神》是繼承了麗貝卡.威絲特(Rebecca West)與羅柏.卡普蘭(Robert Kaplan)的寫作傳統的旅行書寫

,甚至青出於藍。」   ★卡恩.羅斯(Carne Ross)|獨立外交官組織(Independent Diplomat)創辦人:   「《被隱藏的眾神》有所有最好的輓歌所具備的美麗、智慧和悲劇性。傑拉德.羅素這本書既關照當下且不可或缺,是對作為全人類遺產、卻正加速消逝的宗教的學術研究及個人觀察。它是一本遊記,也是一本歷史書,講述的是人類古代與現代文化的源頭。同時,它也是羅素對那些神秘且迷人,但其存續卻遭受嚴重威脅的信仰與儀式的沉思。對於每一個關心中東、宗教以及人類共同歷史的人來說,《被隱藏的眾神》是一本不容錯過的書。」   ★《經濟學人》:「本書引人入勝……展現了作者的博學、敏銳、幽默和自

信,是一本一鳴驚人的傑作。」   ★《獨立報》:「一本精采絕倫的著作,概述了被多數人遺忘的小眾信仰。」   ★《華爾街日報》:「沒有任何書比傑拉德‧羅素的《被隱藏的眾神》更能回應當下了。本書既是遊記,也是歷史。羅素悉心研究,帶領讀者進入中東地區一些鮮為人知的少數族群的社會。」   ★《紐約時報書評》:「熱情洋溢……前英國和聯合國外交官羅素令人動容地寫下了他與這些信仰的相遇……他的著作提醒我們,在宗教認同越發被重視的今天,中東並非只被宗教激進分子引發的殺戮所擾。」   ★《泰唔士報》:「本書是一場以敏銳的政治觀察為基調的文學性的探索,也是知識的寶庫……當西方將中東視為什葉派與遜尼派、巴勒

斯坦與猶太人、穆斯林與基督徒等的對立,《被隱藏的眾神》致力於將幽微的人類經驗引入脫離現實的西方世界觀。本書讀來時而迷人,總能引人深思,提醒了我們伊斯蘭國家並不總是像現在的伊斯蘭國那樣野蠻。」   ★《科克斯書評》:「羅素深入了解這些經歷基督教或伊斯蘭政權的信仰發展的秘密,甚至將研究觸角擴及在密西根州迪爾伯恩的移民與他們的教堂。隨著軍隊再次向中東進軍,這些宗教社群正面臨新的危機。」  

基督徒的命名行為及社會文化意涵--以高雄市某聖教會為例

為了解決基督教受洗後禁忌的問題,作者王月秀 這樣論述:

同一社群的成員可能會經由命名行為而展現其文化特色,例如:「建國」、「台生」這類名字具有時代意義的色彩,「春妹」、「桃妹」這類名字帶著些許族群的色彩。從跨文化的族群、世代或宗教等,往往可以明顯看出人名中標誌著不同的色彩,其中「宗教」是文化的一個重要元素,它對人類社會命名文化有什麼影響呢?本論文以高雄市某聖教會為例,透過深入訪談與文獻分析做質性研究,目的是藉由基督徒命名行為之探討分析,以了解基督教對台灣社會命名文化的影響。   本文探討的主軸分為兩個部份:第一、以微觀的角度看基督教信仰對基督徒個人之命名行為有何影響。第二、以宏觀的角度看基督徒命名行為之社會文化意涵如何。研究結果顯示,在基

督信仰的影響之下,台灣基督徒在命名行為上呈現如下現象:一、命名與信仰之長短深淺有關。二、突破傳統中注重命理的命名方式。三、特殊的暗寓式命名法。四、命名的時間點向前移。五、重視名字的信仰意義。六、改名的動機和期待與命運無關等命名特色。此外,對於台灣社會命名文化的影響層面包括:一、反映對基督文化的集體認同。二、文化差異之下產生的衝突與交融。三、豐富台灣人名文化的多樣性。總之,基督教在台灣社會中不但影響了基督徒個人之命名行為,在跨文化的碰撞與交融中更為台灣人名文化增添了新的扉頁與色彩。

當代臺灣本土大眾文化(第一冊):雙源匯流與互動開展精選集

為了解決基督教受洗後禁忌的問題,作者江燦騰,林慶文 這樣論述:

  本書的編寫目的,是因強烈體認到近三十多年來,臺灣本土化深耕教育政策的持續進行,迄今已然顯著地對於臺灣新世代的歷史認知,產生巨大的轉型連鎖效應,並帶來新一波強烈的大眾文化新思維。     所以本書內容也跟著重新放寬,對於此一新歷史的認知視野――不再過於強調傳統東亞或傳統中國文化獨尊的意識形態,不再以聖殿崇拜為主流的知識解釋――而是更接地氣,更適應當代臺灣社會生活的新主流趨勢與核心價值。     換言之,本書的全部內容,就是意在:密切呼應當前這一波新轉型時代的浪潮,特別提出關於當代臺灣多元大眾文化的多層次論述,並以「城市大眾文化」的新觀點來加以整合論述。      本書特色     聚焦當

代臺灣大眾文化的新視野與多面向呈現,   順應當代大眾新文化思潮趨勢,   形塑臺灣能成為一座不斷被發現的深層多元文化島嶼。  

少數民族兒童學校教育問題探討--以花蓮縣某泰雅(德魯固)族國小及其學區為例

為了解決基督教受洗後禁忌的問題,作者全中鯤 這樣論述:

本研究主要採用「深度訪談」(質化分析)方法,也用到「問卷調查」(量化分析)和「次級資料」(文件分析)、「參與觀察」等幾種次要方式來蒐集個案資料,企圖藉由這個台灣少數民族原住民-花蓮縣某德魯固族\泰雅族國小學區-兒童教育問題影響脈絡的了解與認識,來歸納、建構、發展一符合「在地族群特性」之長期而良性的教育實境問題改善和解決的策略。 從與「兒童教育」相關聯的學校、家庭、社區\部落、族群、宗教信仰以及制度\系統環境,來尋析過去和現在發生於德魯固村賽德克部落「孩子\兒童\學生」身上的不利及有利的教育影響因素。因此,研究目的主要有四:一、探討以少數民族德魯固兒童為教育主體的學校所遭遇

和面臨的難題;二、了解該學區的特殊社會與文化背景,包括其族群部落之形成以及社區之地理關係與歷史,從中找出可能失落或被摒棄的族群教育內涵與資源;三、比較分析各個職位角色的相關報導人,對學區兒童教育實境問題的理解與觀點,找出問題的可能癥結;四、歸納研究發現並統整建構可行而合宜的「鄉土性」與「在地性」教育發展策略與方案,提供個案小學與其社區和地方人士的教育關懷行動參考。 研究發現個案學校兒童的成長與學習環境條件都不如理想,社區家庭多係在日據時期從山區被強迫移下定居,派出所就近監視管理,過程中逐漸喪失了族群傳統的文化、倫理、信仰、領導者、兒童訓練、山林打獵場域與生活經驗傳承。由各家

族所組成的新部落分成三部份:「一班」、「二班」、「三班」,在社區環境衛生外貌上也有所不同,三個班落的學童多數就讀學區國小。而外圍也有兩個戶數不多的小部落也屬於同一學區,但那裡的學童則因交通便利或父母到市區工作而到平地學校就讀。早期因山地師資、校長辦學等問題,部落裡知識階層如村長、老師、牧師、公務人員、警察、以及曾在平地學校接受教育的家長,其子女多轉學市區或平地學校,而這種原住民學區不良師資和不利學童競爭能力的疑慮認知仍然存在。 個案學區坐落平地,近市區和觀光區,交通方便,整體而言算是完整的族群性部落。農業耕作曾經帶來富裕與勤勞習慣,後因政府休耕補助之獎勵、本地就業謀生之困難

、以及年輕人不願務農等因素而使土地荒廢閒置或轉移,子女也因無需幫助田間工作而少了勤勞吃苦的生活體驗。早婚、離婚、再婚所形成的婚姻破碎家庭頗多,一個家庭同父異母或同母異父之子女同住生活者也不少。家長無固定工作收入、酗酒現象、賭博現象、公共休閒設施缺乏等在部落中是個嚴重的問題。父母教育程度偏低,對子女教育期望和認知不足,對子女的生活照顧與課業指導監督也不夠。學校教職員對部落環境印象極差,對家長參與並支持學校活動的情形感到失望;從族群傳統技藝文化識能入手(如歌謠、舞蹈、竹藤編織、織布、服裝、母語),是現任校長的學校經營策略,期望經由族群固有文化特色的展演提昇學童的自信與家長對學校辦學的信賴。

研究結果發現幾項不利於學校兒童教育的影響因素:一、交互錯綜的各類「惡性循環」現象(如貧窮、失業、酗酒、賭博、破碎婚姻、部落商業、社區學校互動、休閒問題等),直接間接對生活於部落的族群學童造成不利影響;二、家庭結構與功能問題、家長教育認知與態度問題、以及學童「家庭生活教育」不足問題,是讓學校辦學最感無奈的部分;三、「知識菁英」逃離部落現象,無法發揮正面積極之影響力;四、部落「公務人員」與「教會牧師」對學區小學教育品質之疑慮,而讓其(孫)子女「越區就讀」,讓辦學者有「高素質的學童」都無法留在部落小學的無奈感慨;五、部落人文精神文化不足,雖有三個不同基督教會並存,但未能發揮整合團結的作

用,且很多青少年及兒童不再上教堂;六、部落「有效領導」機制缺乏,領袖人物的家庭、婚姻與個人操守問題影響部落人對其信任程度;七、政府基層選舉分裂族人團結,所選任者常不能有長遠眼光,對族群教育事務關心程度低;八、學校過去的歷史缺憾、學校校園校舍發展問題、教師的不良族群印象、教師進入部落家庭意願低落\與學童家長的對話不足;九、地理空間接近平地漢人社區,到市區、觀光區都很容易,外來物質文化引誘影響頗深;十、日據時造成族群傳統文化的喪失,以及基督教信仰對族群原始信仰的禁忌與刻意忽略;十一、電視大眾傳媒對都市消費流行追求的報導,以及色情節目收視的影響。 研究過程中也發現到有利於個案國小

兒童教育的地方:一、有少部分部落家庭家長重視並關心子女的教育,可激發其影響鄰居學童家長的教育觀念與關懷行動;二、部落中部分知識菁英與宗教人士也對部落事務、兒童與青少年行為發展表示高度的關心(但感無奈),可尋求與學校及其他組織如「展望會」、「建設協會」、「派出所」、「大學山服社團」的支援配合;三、學校校長的積極辦學作風,發展族群傳統文化技能特色,讓學童有觀摩、表演、學習的機會,也鼓勵老師帶好每一位學生,更辦理親職教育活動讓家長認識子女教育的重要性;四、天主教會在本社區設有「幼稚園」辦理學前教育;五、部落族群完整單純、教會組織各有有心的管理人,有利「部落總體營造」;六、部落生產的知識分子如老師、牧

師、警察、軍官、大學生等不乏其人,是可用的「人力資源」,需調查訪問以尋求配合協助;七、各部落教會組織為青少年與兒童辦理各類心靈成長與休閒活動,可加強宣傳或合作辦理;八、輔導學區花蓮師範學院有許多教學實驗研究計劃在學校內推動執行,可尋求更多實質改進意見及學校與社區關係的改善策略;九、學校學童歷年來有許多各類比賽的優勝表現,證明學童之「可教育性」、「可塑性」、及「競爭性」,只需善加鼓勵、關懷與引導。 針對本研究個案問題的診斷,一方面需要「去弊」(不利影響因素),另一方面也需「興利」(有利的影響因素),當然有一些不利因素的克服與解決,非「學校\老師」、「社區\部落」、「家庭\家長

」、與「學童\孩子」所能夠辦到,而係更大更高層級的「制度」、「系統」、「國家\政府」、「經濟」、「族群」性問題,而這類問題的提出與解決,則有賴更多更深入更大型的研究計劃來支持,而能為長遠而有效的族群兒童學校教育做出更大貢獻。 關鍵詞:少數民族、原住民、漢人、泰雅族、賽德克族、德魯固族\太魯閣族、兒童教育、學校教育問題、學區、部落、德魯固國小、山地\原住民學校、平地\漢人\非原住民學校、學校與社區關係、學校適應、偏差行為、教育期望、家長教育關懷、越區就讀問題、家庭教育、親職教育、家庭問題、貧窮問題、酗酒問題、惡性循環、族群認同、文化不利、傳統文化藝術傳承、母語\族語學習、強迫

遷村、部落教會組織與功能、原始信仰、領導者與領導才能、成功榜樣\模仿典範、知識分子、逃離部落的菁英、原住民第一代、原住民第二代、角色扮演與角色衝突、家族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