墾丁高位珊瑚礁自然保留區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另外網站(PDF) Vines Diversity on Elevated Coral Reefs in Shoushan ...也說明:墾丁高位珊瑚礁自然保留區 的木質藤本多樣. 性研究,共計有23 科、40 屬、43 種,重要值. 以豆科植物最高,攀爬類型以主莖纏繞的種數. 最多 (伍淑惠等 2007);臺東縣達 ...

國立中興大學 森林學系所 曾喜育所指導 李曉華的 恆春半島兩共域榕屬植物﹕澀葉榕與金氏榕之物候及雌花形態與功能比較 (2020),提出墾丁高位珊瑚礁自然保留區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澀葉榕、金氏榕、共域、物候模式、雌花、雜交。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 裴家騏所指導 郭衍秀的 台灣墾丁地區森林型梅花鹿(Cervus nippon taiouanus)的活動範圍與鹿群組成之研究 (2020),提出因為有 自動照相機、瀕危物種復育、高位珊瑚礁、無線電追蹤、社頂、熱帶季風雨林的重點而找出了 墾丁高位珊瑚礁自然保留區的解答。

最後網站墾丁高位珊瑚礁森林樹冠之不對稱性初探則補充:不對稱性 ; 循環統計 ; 樹冠 ; 墾丁高位珊瑚礁自然保留區 ; 季風 ; Asymmetry ; Circular statistics ; Crown ; Kenting Uplifted Coral Reef Nature Reserve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墾丁高位珊瑚礁自然保留區,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恆春半島兩共域榕屬植物﹕澀葉榕與金氏榕之物候及雌花形態與功能比較

為了解決墾丁高位珊瑚礁自然保留區的問題,作者李曉華 這樣論述:

本研究以兩種共域澀葉榕亞屬 (subg. Sycidium) 近緣種為題材,進行的澀葉榕 (Ficus irisina Elm.) 及金氏榕 (F. ampelas Burm. f.) 物候模式、雌花形態構造,以及種間雜交可行性試驗研究。研究結果顯示,兩者幼葉抽芽高峰期及葉量低谷期主要同步出現在乾濕季交替的4-5月之間,唯幼葉抽芽次數稍有差異。果季主要集中5-11月,每年有1-3次高峰期,雌、雄榕果花期錯開,澀葉榕果期較金氏榕遲1-2星期,且C期榕果的發育期歷時較長,落果率較高;大部分金氏榕D、E期榕果較先出現,而且較集中,金氏榕D期榕果與B期雌雄榕果生產有良好的配合、與澀葉榕D期雄榕果出現

重疊時期少,種間授粉蜂羽化高峰期分化明顯呈種間隔離。除了澀葉榕雌株成葉量與雨量、澀葉榕D、E期榕果量與溫度和澀葉榕雌株的A、E期榕果與雨量外,大部分葉量和榕果量皆與溫度和雨量呈顯著相關。金氏榕授粉蜂產卵管明顯長於短花柱雌花的花柱長度,但澀葉榕差異不顯著,有90%的授粉蜂產卵管與短花柱雌花花柱長度重疊;兩者授粉蜂產卵管明顯短於其宿主長花柱雌花的花柱長度。澀葉榕長、短花柱雌花的花柱長度明顯較金氏榕長,授粉蜂產卵管長度差異不顯著。再者,兩種榕樹長花柱雌花的緊密度、花柱上乳突及毛狀體分布亦各有不同。澀葉榕與金氏榕的雌榕果內皆沒有發現蟲癭存在,但在澀葉榕成熟雄榕果內可發現少數具發芽能力的種子,金氏榕雄榕

果內則更少發現具發芽能力的種子。授粉蜂趨向試驗顯示,澀葉榕與金氏榕的授粉蜂都會誤入錯誤宿主的B期雌雄榕果。種間人工雜交授粉結果顯示,金氏榕 (3.0%) 雜交成功發育至E期榕果的比例較澀葉榕 (2.4%) 高,其種子可以成功發芽形成幼齡木,顯示兩者具有種間雜交可行性。總之,澀葉榕與金氏榕在榕果與雌花的構造、物候模式等具有相當大的差異性,穩定共生關係;但兩近緣種在上述特徵又保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允許榕屬植物保有一定程度種間的雜交和授粉蜂宿主轉移的機會。

台灣墾丁地區森林型梅花鹿(Cervus nippon taiouanus)的活動範圍與鹿群組成之研究

為了解決墾丁高位珊瑚礁自然保留區的問題,作者郭衍秀 這樣論述:

  物種的族群動態對生態的穩定與平衡具有影響力,物種因應棲息環境會改變其行為和生存策略。自1994年為復育梅花鹿(Cervus nippon taiouanus)族群進行野放後,其族群數量和密度持續上升,為避免族群超過環境乘載量的負荷,瞭解其活動範圍與鹿群組成資訊在日後經營管理上相當重要。本研究於2018至2020年間在墾丁社頂地區利用無線電追蹤六隻個體(兩雄、四雌),瞭解不同時間區段的活動範圍。本研究發現其95%最小凸多邊形的平均活動範圍為16.3 ± 5.3(3.1-33.8)公頃,不同時間區段(如:乾濕季、生理季節和日夜)皆無顯著差異。另外,使用2015至2017年間的自動照相機資料,

於墾丁高位珊瑚礁自然保留區進行性別比、幼/雌鹿比和亞成/雌鹿比的研究。結果顯示在鬱閉度高的森林棲地中,梅花鹿的群體隻數以2-4隻/群為主,其中以雌鹿-小鹿群的觀察紀錄最高。全年族群內性別以雌性個體為主,雄雌比1:2.9;儘管族群密度大,但是性別聚散性指標仍呈現性別隔離的狀況。此外,生育期後期(8-9月)在混合群的性別比大幅增加可能與雌性分娩較為有關。而雄鹿在發情期(10-1月)時,多尖成年雄性會傾向單獨活動,單尖亞成雄性則會有競爭、打鬥、追逐的情況。結果也顯示幼鹿在九月開始出現,而成年雌鹿與幼鹿比在1月後大幅下降,成年雌鹿與亞成鹿比則是全年從1月到12月呈現緩慢下降的趨勢,前述這兩項皆為影響族

群結構的重要因素。同時,在比較森林型與草原型棲地的梅花鹿族群差異時,則發現草原型梅花鹿的群體數較大、差異較高。最後,針對梅花鹿族群變動尚有許多影響因素(如,人為干擾、道路分布和流浪犬隻)於本次研究中尚未釐清,建議未來可作為研究方向,以利日後管理策略擬定與相關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