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茶屋南港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歷史學系 林麗月所指導 張育甄的 閨中翰墨:明清江南才女的刺繡文化 (2010),提出外婆茶屋南港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刺繡、家學、繡餘、繡佛、繡槁。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外婆茶屋南港,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閨中翰墨:明清江南才女的刺繡文化

為了解決外婆茶屋南港的問題,作者張育甄 這樣論述:

自16世紀開始,「中國風」一直是西方時尚圈中重要的設計元素,刺繡則成為將東方元素揉入西方想像中的其中一座橋樑。中國刺繡的外銷開始於明代葡萄牙人到廣東的貿易活動,較大規模的出口,則是受到晚清開港通商的影響,刺繡商品甚至在中國第一場商業博覽會中,被推舉為民族精神與國家藝術的代表,正是明清社會環境中所培育出的閨閣女性,特別是那些擁有藝術涵養與繪畫才能的博學女性所受教育方式蘊藏的能量,不斷地為繡譜翻出新意,使刺繡在明代以後朝向藝術化的方向發展。這群擅於刺繡的女性與傑出的女畫家、女作家在明清時期呈現相似的特色:不僅相對集中在中國的江南地區並且多是懂得詩詞書畫的菁英家庭出身的女性。本文即以江南才女作為刺

繡文化的研究重心,並以明嘉靖至清道光作為主要的研究時代。本文於章節安排上,力求以女性視角為核心,由刺繡與女性在家庭內的角色之間的關連展開敘述,向外延伸至女性刺繡在家庭外的文人交友圈乃至藝術市場中的討論,最後再回到女性內心,探討擅於刺繡的女性本身是如何看待刺繡。除首、尾兩章為緒論與結論外,共分為三章。第二章主要論述刺繡如何貫穿閨閣內女性的生命歷程並藉由刺繡活動以及刺繡語彙的使用來呈現女性不同身份的轉換。刺繡作為儒家思想中「女主內」的象徵出發,與上層婦女品德教育的密切關連性,這部分的資料主要來自官方文獻、地方志、士大夫文集與女教書等。其次,透過閨閣文學作品,分梳刺繡活動如何融入婦女生活之中,並解讀

閨閣女性對刺繡語彙的應用及刺繡活動中所隱含的文化意涵,本章著重於刺繡與閨閣之間情感的關連,諸如母女親情、女性友誼以及佛教信仰等層面中,刺繡在女性日常活動與文字書寫上佔有相當鮮明的位置,並且是以一種超越經濟價值與禮教道德的方式在進行著。第三章主要探討步出閨房的刺繡,如何受到文人的青睞、在藝術市場中逐漸活絡並為宮廷所收藏。而擁有繡藝的女性,又是如何將文化涵養與藝術風格融入刺繡中,使刺繡日趨藝術化。本章主要藉由文人詩集與筆記,認識當代男性對女性刺繡作品的態度與觀點,並針對北京故宮、上海博物館及瀋陽故宮所藏女性刺繡作品與藝術表現進行風格分析,以期具體說明女性刺繡藝術與明清社會、經濟文化之關連,並理解晚

明清初女性刺繡藝術大量進入文人與宮廷鑒藏體系之因素,以瞭解刺繡對女性存在閨閣與家戶空間之外的意義,並對明清才女的日常生活與藝術表現有更進一步認識。第四章觸及閨閣中進行創作的刺繡才女對刺繡所抱持的態度。藉由同家族中男性成員將婦女繡作推介於其交友圈或進入藝術市場販售成為藝品的過程,明清婦女在刺繡領域上,擁有別於前代女性的才性發展空間,在繡品被納入明清生產與消費的同時,女性能否就此確立了自身創作者的位置,是本章所關注的焦點。本章嘗試分析獲得社會環境與家庭成員支持的才媛,經由刺繡,將女性身體、生命與藝術進行強烈的串連起來,並突破性別的疆界,從中獲得個人主體性與獨特性的可能。晚近中國局勢的轉變,深深影響

著刺繡的發展,其在政治、經濟與民族上的意義已受到矚目,惟在性別研究與藝術領域中的意涵,則有待學界人士持續深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