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心陀羅尼經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大悲心陀羅尼經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聖嚴法師寫的 聖嚴法師教觀音法門 和謝振宗的 波羅蜜詩語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大悲心陀羅尼經講記 - Readmoo讀墨電子書也說明: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大悲心陀羅尼經講記》電子書- 佛告阿難:「汝當深心清淨受持此陀羅尼,廣宣流布於閻浮提,莫令斷絕。此陀羅尼能大利益三界眾生,善男子!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財團法人法鼓山文教基金會-法鼓文化 和翰蘆所出版 。

輔仁大學 宗教學系 鄭志明所指導 沈家弘的 當代臺灣佛教施食儀軌研究:以《大甘露門施食要集》為例 (2021),提出大悲心陀羅尼經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大甘露門施食要集、佛教儀式、施食、法華寺、劉智雄(劉祖基)、釋真常。

而第二篇論文慈濟大學 宗教與人文研究所碩士班 林建德所指導 釋果怡(王明觀)的 《大悲懺》修持作為「往生淨因」之探討 (2021),提出因為有 大悲懺、大悲咒、菩薩道、往生淨因、淨業、迴向發願的重點而找出了 大悲心陀羅尼經的解答。

最後網站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大悲心陀羅尼經講記 - Google 圖書結果則補充:... 感應所記,一氣呵成,其中未有一句修改,以作者之文字素養,實在不可思議。全篇從觀世音菩薩之慈悲示現,到釋迦牟尼佛的讚歎,再說明大悲心陀羅尼經的神奇,以及大悲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大悲心陀羅尼經,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聖嚴法師教觀音法門

為了解決大悲心陀羅尼經的問題,作者聖嚴法師 這樣論述:

  念觀音,當下便有用,能寧靜、能安心。   聖嚴法師解說:觀音菩薩七種修行法門;   從身心觀照、禪定修行,到如何悟入自性,成就無上佛道!      觀世音菩薩如同一輪皎潔的明月,從孩提童蒙,至剃度成長,乃至為僧、為師,始終映照著我的生命,以及修行的途軌。   我如此一個普通的凡夫,只能以自己修行的法門,勸導大眾共同發心修持觀世音菩薩的法門,自利利他。  ——聖嚴法師     【五蘊皆空,離一切苦】當痛苦煩惱無法解決,也不知何去何從之時     念觀音,當下便有用,當下便能寧靜、能安心。不一定需要有所求、有所感應——有所求念觀音,很好;無所求念觀音,那是平常修行、念自家珍寶,那更好!它是

鍊心之道,練習「無著」、「無執」與「無求」。     忘了記數?也沒關係。若已養成習慣,日常已不斷、不住地念著,就毋須刻意再數。重點只是在於,恒常安住于觀世音菩薩聖號中,讓菩薩聖號流灌一己的身、口、意。     當遇見得失、利害、瞋愛、毀譽等巨大煩惱的衝擊時,能於深刻的痛苦中,持念《心經》這句:「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倘記不得那麼長,即記「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倘仍太長,則縮短為「五蘊皆空,離一切苦」。     五蘊皆空,離一切苦,一共僅有八個字,就把它當成咒語來念罷。於痛苦、煩惱,無法解決,也不知何去何從之時,即念這八個字。多念!多念!以信心而念、

而持,苦即會少些,煩惱也將輕些。這是初步的狀況,非常有用!是我自身經驗過的。     【練習】耳朵變成吸音板     有什麼聲音就是什麼聲音。送過來便接受它,並不主動地尋找聲音,只是被動的,如同一隻吸音板一般——聲音到了板上,音就不見了,並不積澱、儲存於板上,也沒有反彈的作用。倘使有反彈的作用,那便不名為吸音板,而是「回音板」了。     練習將我們的耳朵變成一隻吸音板,便這麼聽著、聽著……大的聲音不要抗拒,小的聲音也不用拼命去追。只是這樣聽著,聽到多少算多少。     最重要的,不要給它任何「定名」,比如說這是女孩的叫聲,男孩以粗話罵人,狗在這邊吠,貓在那邊吵……也可能鳥啊、雞啊、牛啊,乃至

於汽車聲、喇叭聲、電視、收音機、摩托車、冷氣機等各種各類的聲音都一齊充斥湧動,但是,不要給與任何名字,也不要分辨它。維持自己僅是一隻「吸音板」的角色,不尋找、追隨聲音,也不得與聲音作回應。     吸音板自身是安靜、沒有聲音的。聲音到了這裡,自然不見了。為什麼不見了?因為我不產生第二個念頭,在想:「那是什麼聲音?該用什麼方式回應?」人家用粗話罵你,不要回應,因為我是個吸音板;人家以甜言蜜語阿諛你,也無庸反應,因為,我是個吸音板!     只是了了分明,知道這是甜言蜜語,這是粗言惡語,這是欺騙的謊話……曉得這個聲音是什麼,卻在心裡不給它回應,那麼,便是一個真正會用功、會修行的人!     如此,

外境種種喧囂、嘈雜,種種有毒素、不衛生的聲音皆不能污染、刺激、挑逗、誘惑你。隨時隨刻,你將是非常自在的,因之,我稱之為「享受」。     人們總是希望能享受優雅、優美的聲音,那令他們感到快樂。而我要說,練習這個法門的要點,只是以耳朵傾聽,心中不升起任何情緒,無論是痛苦、憂愁或興奮、激動,甚至連快樂都不要有。     不反應,其實即是一種很寧靜的愉悅。     那麼,記住罷!成為一隻吸音板,於眾聲喧嘩的現實中,你將是一個善於安頓、自在,而沒有壓力的人。     以上是初步修行音聲法門,可以入淺定,可以避煩惱,但尚不能開智慧,不能得圓通。

大悲心陀羅尼經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佛陀紀念館永久保存高雄市大崗山龍湖庵3座木造「穹窿頂」藻井彩繪大悲出相圖,由於是台灣首例不解體移地保存的佛教古物,相當具有歷史價值,館方配合518國際博物館日活動,於2019年5月11日上架。

高雄大崗山百年古剎龍湖庵大悲樓,拆除進行重建,住持印悟法師將約有60年歷史的三座彩繪藻井捐贈給佛陀紀念館,館長如常法師商請臺灣文化部文資局施國隆局長支持,由所屬的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展開文保工作,進行全程3D影像紀錄,科學調查研究與專業保存修復以及包裝落架技術等協助,終於讓罕見的三座穹窿頂木構藻井及其上的彩繪大悲出相圖等珍貴文化藝術,得以完整被保存下來,安全地運到佛陀紀念館。

文化部文資局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李麗芳主任表示,大崗山龍湖庵創健於1908年,是台灣首座專供女眾修行的寺廟,寺方在1960年曾禮聘台南地區彩繪師傅為大悲樓3座穹窿式藻井彩繪上「大悲出相圖」,堪稱全台第一,非常珍貴。由於大悲樓要拆除重建,決定捐給佛館永久保存。

龍湖庵因為「千家寺院聯誼」而和佛光山結緣,該寺創建於1908年(日治時期),大悲樓於1961年落成。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主任李麗芳表示:大悲樓彩繪藻井的作品不同於現存寺廟常見的壁畫或是樑枋彩繪形式的大悲出相圖,其名相註腳完整,具有歷史性與稀有性。從源流上來說,與千手千眼觀世音有密切關聯,以《大悲心陀羅尼經》為圖文藍本,加上菩薩像共有88幅,藻井上還繪有16幅佛典故事與詩偈警世語等,共組成104幅圖像,另再加上8幅象徵永離八難之苦的幡蓋共計112幅圖文。

李主任說,木構建築最怕火災,傳統建築均用「井」做為造形並於其上彩繪藻類等水生植物,取其水火相剋意思,因此稱為藻井;龍湖庵的3座藻井,繪製了一百多大悲出相圖,以「大悲心陀羅尼經」84句咒語,加上4幅大天王的圖像,依據方位,從中座面對大雄寶殿依據逆時針方向繪製第1至16幅大悲出相圖,再由龍邊到虎邊,依據東,北,西,南四個方位繪製,共88幅,加上藻井上的鸚鵡請佛等16幅佛典故事、詩偈與警世語。

尤其中座藻井的最上方,有兩輪連續環繞其上的「心」與「佛」兩字,意涵「欲見佛土,先淨其心」,字、畫觸動人心,許多旅客看了深受感動,歡喜在下方拍照留影。

文資中心還邀請了學者專家一起到龍湖庵見證相關修復工作。成大的林宜君博士指出,龍湖庵大悲樓的三座藻井不同於臺灣多數以斗拱形成槓桿原理的藻井,其「穹窿頂」趨近宋式《營造法式》的鬬八藻井,在臺灣相當罕見。對於宗教建築知名的李乾朗教授現勘時也表示大悲樓中座藻井,在宋《營造法式》稱為陽馬板型式,陽馬板作法在臺灣罕見,原本林口的竹林寺藻井及現存大直劍潭寺正殿藻井雖有,但都不比龍湖庵大悲樓藻井有三座之多,也沒有珍貴的大悲出相圖。

深入臺灣宗教彩繪研究的蕭瓊瑞教授現勘時指出大悲樓藻井彩繪為臺灣罕見實木結構,大悲出相圖應為臺南知名畫師蔡草如或其流派匠師所繪。

負責藻井外部加固與落架的大木師傅蕭勝壬說,他從業40餘年尚未見過如此建築構造,以檜木層層堆疊後的彩繪相當罕見,尤其不拆解藻井,在有限的時間與經費和人力下要完成完整加固落架與包裝運送,還是首度的大挑戰。負責這次任務的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陳俊宇也表示,這是他負責過的保存修復工作中,難度與規模最大的一次。

如常法師指出:佛館樂於承擔「移地保存、延續文物生命的重任」。後續的工作,包括繼續請文資中心專業人員協助修復外,向高雄市政府申請登錄指定為文化資產。佛館計畫出版專書、舉辦研討會,研究最佳的展藏方式等,希望讓彩繪藻井風華再現,讓來到佛館的國內外觀眾有更多的機會認識與欣賞真正屬於台灣這片土地與歷史的宗教藝術。

當代臺灣佛教施食儀軌研究:以《大甘露門施食要集》為例

為了解決大悲心陀羅尼經的問題,作者沈家弘 這樣論述:

摘要 《大甘露門施食要集》是日據時期法雲寺派下釋真常法師所編纂的施食儀軌,此儀軌結合了「瑜伽焰口」及「蒙山施食儀」,初期僅為臺中后里毘盧寺僧人所用。釋真常法師圓寂後,其弟子臺中市法華寺劉智雄(或稱劉祖基居士)校訂,後由妙禪法師修訂,最後為林錦東居士(宗心法師)發心贊助流通。在劉智雄的努力教學與弘傳之下,《大甘露門施食要集》由臺中寺院逐漸流傳至全臺,主因其內容精簡扼要,便於入手學習,因此也成為早期臺灣在「瑜伽焰口」未普及以前,民間佛寺和地方宮廟等啟建施食法會的主要儀軌。 本論文將研究《大甘露門施食要集》的形成與演變,並

進一步探究閩臺佛教儀式之傳承與交流,和法雲寺儀式傳承系統。在《大甘露門施食要集》的經典依據中,將針對釋真常法師的生平、法嗣傳承和其所依據的經典儀軌做進一步文本比較,此外也將說明臺灣本土在施作《大甘露門施食要集》之演法系統。 關於《大甘露門施食要集》的儀式分析,本文將針對其儀軌文本、儀式演法、梵唄唱誦方式做相互的比較參照,並將介紹施食儀式中之密教色彩、施食法器和儀式音樂。另關於儀式演法的現況以及田野調查部分,本文也將介紹具有特色的儀式場域,並進一步論述佛教與臺灣本土信仰對鬼神觀念的現況與歧異。 本文亦將深度闡述施食法會的功能意涵和生命關懷、探討經懺佛事的利弊、佛教施食法會中儀式常見的

訛誤現況、儀式的功能分類,以及大甘露門施食儀式之特別的生命關懷。末論說明臺灣本土佛教施食儀式的特殊現象以及田野工作窒礙難行的問題,反思和釐清相關問題,以策進未來開展新研究議題之契機。

波羅蜜詩語

為了解決大悲心陀羅尼經的問題,作者謝振宗 這樣論述:

  原本金剛經藏身在轉經筒,詩說心語委居於易象推衍後,讀誦大悲咒總在觀音籤詩解惑裡。這次因緣聚集,決定將三種經典的詩語、詩說、詩化,結合詩寫八大人覺經,提煉如波羅蜜詩語,結集成冊,並附上蕭蕭院長於一一O年二月在明道學術論壇(第十二卷第二期)發表的論文—「當代新詩所呈現的佛教思維──以謝振宗作品為觀察對象」,希望讀者能藉由此篇論文,導讀這些年來的詩興、詩意、詩解、詩心,讓自己追求詩化、生活化、美化佛學的理念,與大眾共同分享學佛心得。

《大悲懺》修持作為「往生淨因」之探討

為了解決大悲心陀羅尼經的問題,作者釋果怡(王明觀) 這樣論述:

《大悲懺》為時下盛行的禮懺法軌,得利於儀軌的簡明,科儀的簡短和省時,卻也是感應靈驗的懺悔法。懺眾由於崇信觀音菩薩,平時除了稱誦菩薩聖號以外,也會透過禮拜此觀音懺,消災祈福、懺罪除愆,仰靠的是主尊的慈悲與救度之力,亦如信受阿隬陀佛的本願救度一樣,皆是冀望獲得佛菩薩的加被覆護,使身心安頓、修持成就,而發心虔誠,隨著信仰走向法的實踐,但如何達到修行的終極目標,由此趣入蓮邦淨域呢?此懺是否可成為往生之淨因、淨業,促成將來信願圓成,導歸西方淨土,得不退轉呢?懺法中具有哪些要素,可構成往生的條件,即是本文所要探討之處。又《大悲懺》是依據《千手經》編撰出的懺法,回復到本典的法義,除了彰顯觀音的宏願與慈誓外

,更為安樂諸眾生故,教示〈大悲咒〉的持誦與功用,使有情得超生死、解脫輪迴,其中對於眾生心性的開導、生命的指向,引導出往生他方淨土的理想。因此從《大悲懺》懺法的儀文,與《千手經》中的內容分析,得出成為淨因、淨業往生的項目,能使身心如法的經由懺法得到淨化,起到增上善法的作用,以改正錯誤,悔除過惡,精勤修持,並由重信而開展出三學(戒、定、慧)增上的學習。因此借助懺悔儀文使三業漸薄,使能離垢清淨,轉化煩惱為菩提,故能翻惡從善、改往修來,淨除種種罪障。其中由於懺法的主尊為觀音菩薩,其大慈精神與悲願,更是大乘行者尤應效法的榜樣,懺眾學行如觀音,從菩薩道的行持中,培植深厚的善根福德,發揮利濟他人的菩薩情懷,

以慈悲心使自他安樂,不惱害於人,且人人如是,人間即有淨土;因淨果淨,淨土不遠。所以《大悲懺》的宗旨與精神,在言簡意賅之中,不乏趨向淨人淨土的世行,也可作為往生淨土的資糧,和成為往生的淨因、淨業,在本文中逐一探討。關鍵詞:大悲懺、大悲咒、菩薩道、往生淨因、淨業、迴向發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