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抵大概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大抵大概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夏目漱石(一八六七~一九一六),谷崎潤一郎(一八八六~一九六五),芥川龍之介(一八九二~一九二七),葉山嘉樹(一八九四~一九四五寫的 大文豪的異次元劇場——恐怖、靈異、幻想、怪談……夏目漱石、谷崎潤一郞、芥川龍之介、太宰治等14位日本教科書、讀書會必收必讀、討論度最高的短篇小說集 和謝予騰的 因為明天就要開始了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麥田 和斑馬線文庫有限公司所出版 。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 簡宗梧所指導 祁立峰的 六朝詩賦合流現象之新探 (2005),提出大抵大概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詩賦合流、六朝、詩化、賦化。

而第二篇論文東吳大學 中國文學系 林慶彰所指導 張博成的 姚際恆《春秋通論》研究 (2000),提出因為有 姚際恆、春秋通論的重點而找出了 大抵大概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大抵大概,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大文豪的異次元劇場——恐怖、靈異、幻想、怪談……夏目漱石、谷崎潤一郞、芥川龍之介、太宰治等14位日本教科書、讀書會必收必讀、討論度最高的短篇小說集

為了解決大抵大概的問題,作者夏目漱石(一八六七~一九一六),谷崎潤一郎(一八八六~一九六五),芥川龍之介(一八九二~一九二七),葉山嘉樹(一八九四~一九四五 這樣論述:

日本教科書、讀書會必收必讀;討論度最高的短篇小說 恐怖,靈異,幻想,怪談…… 夏目漱石、谷崎潤一郎、芥川龍之介、太宰治等14位日本大文豪 最具獨特風格的「異次元」小說集結 茂呂美耶精心編選+忠於原著韻味的獨特譯筆+每篇文章詳細的註解+作品精闢有趣的賞析 ●為何挑選這十四位作家的這十五篇作品? 基於個人喜好。我自小學起,就很喜歡閱讀科幻、奇幻、魔幻、恐怖、驚悚之類的小說。這次挑選的短篇小說,除了〈口罩〉那篇是例外,均是幻想兼恐怖小說,都是描寫異次元世界的故事。再者,這些作品的爭議點不少,在讀書會中較易引起熱烈討論。 ——茂呂美耶 ●為何採取「不更動原文的標點符號」的直譯方式? 為了

保留各位大師的筆調與風格、文章節奏和語感,我的譯法是「不更動原文的標點符號」。 我為何要執著於標點符號呢?因為我想讓讀者感覺出,每一位大師的不同筆調與寫作風格。我認為,倘若不忠實還原出原文中的標點符號,讀者很可能無法區分出誰是誰。無論夏目漱石或谷崎潤一郎或芥川龍之介甚或是江戶川亂步,若不忠實地還原出原文中的標點符號,也就是作者的修辭技巧、斷句習慣、文章節奏等,譯文很可能會成為同一旋律、同一曲調,分不清孰是藍調孰是爵士,孰是搖滾孰是鄉村了。 ——茂呂美耶 /// 本書由茂呂美耶精選、翻譯、賞析,14位日本大文豪的作品,包括夏目漱石、谷崎潤一郎、芥川龍之介、葉山嘉樹、泉鏡花、梶井基次郎、佐藤春

夫、坂口安吾、宮澤賢治、小川未明、太宰治、上田秋成、江戶川亂步、菊池寬。這些作品除了基於茂呂美耶個人的喜好,擁有幻想、恐怖氛圍的「異次元世界」獨特故事外,也因為它們都受到日本讀者或專門研究者的大量討論,因此值得被挑選出來,與台灣讀者分享。 這些作品各自具備鮮明特質,以及令人料想未及的元素,完美融合在作品中。透過茂呂美耶精心翻譯解析,我們得以享受閱讀日本文豪上乘作品的愉悅,更重要的是重讀每一篇作品時的深刻心靈觸動。 ●各篇內容特色 .夏目漱石〈夢十夜〉 日本的初高中國語教科書,經常會出現夏目漱石的作品,而〈夢十夜〉出現的概率最高,因為〈夢十夜〉可以讓學生展開十人十色的論點。 夏目漱石是

橫跨日本明治、大正時代的文豪。他之所以被冠以「國民作家」美譽,因為他以小說這種工具,奠定了現代日本口語文(標準語,白話文)的基礎,確立了言文一體的日本口語文文體,並為日本現代文學開出嶄新的一條路。 夏目漱石的大部分作品,在歷經一百年、一百五十年甚或兩百年之後,依舊能讓後代人的初高中生在課堂中大聲朗讀,而且讀起來不但很順口,更不時會出現讓人想打起拍子的節奏。現代日本小說家所寫的小說文體,都是模仿夏目漱石的文體而成。 國民大作家夏目漱石的〈夢十夜〉,夢的情節像一則則謎語,卻又如偈一般,讓人在閱讀中參透生命之道理。從第一夜,死去的女子要男子等她一百年,男子可能盼得百年好合?到第十夜,賣水果的庄太

郎幫一名女子提送水果,結果一去無返,第七天他卻出現了,他到底經歷了什麼? 夏目漱石的文章大都淺顯易懂,但「讀得懂文字」並不表示同時也能理解其內容,最顯著的例子正是〈夢十夜〉。夏目漱石於一九○八年七月、八月在《東京朝日新聞》及《大阪朝日新聞》刊載了〈夢十夜〉,此時的夏目漱石四十一歲。〈夢十夜〉是夏目漱石所有作品中最獨具一格的作品,詭異唯美的氛圍,如夢似幻的描寫,令後世的眾多研究者不斷以不同切入點去進行解析,陸續發表了無以數計的論文,卻仍無法得到可以讓所有讀者心服口服的答案。〈夢十夜〉揉合生命各種光怪陸離與寓言的現象,它沒有正確答案,每一篇都是開放式結局,讀者可以基於自己的人生經驗,得出各式各樣

的結論。 .谷崎潤一郎〈刺青〉 〈刺青〉中的年輕刺青師傅清吉,走火入魔地為他迷戀的女孩,在她的背上刺青一隻蜘蛛,全心全意使她成為絕世美女…… 曾被諾貝爾文學獎提名、日本文學界推崇為經典的唯美派大師谷崎潤一郎,筆下的人物設定經常是怪誕與荒謬,作品常帶有因肉體上的恐懼所滋生的神祕幽玄;因肉體上的殘忍所感受到的那種反作用性的痛切快感,卻如此迷人的小說獨特性。 谷崎潤一郎於明治四十一年(一九○八)二十四歲時,進入東京帝國大學就讀文學。明治四十三年(一九一○)十一月在同人誌《新思潮》發表了成名作〈刺青〉。 他早期的短篇小說,可以說幾乎毫無迴響,但永井荷風於一九一一年十一月,在自己主辦的雜誌《

三田文學》中,發表了一篇評論文章〈谷崎潤一郎氏的作品〉,文章中極力讚賞谷崎潤一郎的作品,稱他是「當代稀有的作家」。正是這篇評論文章讓谷崎潤一郎於一夜之間馳名於藝文界,並奠定了其作家地位。永井荷風在評論文章中詳細解說了谷崎潤一郎所發表的五篇短篇小說,並強調〈刺青〉是其中最優秀的藝術傑作。 在〈刺青〉中,最著名的選詞用字是「女孩」和「女人」的用法。讀者在閱讀時,不妨注意一下,谷崎潤一郎到底如何用「女孩」和「女人」這兩個詞,來暗喻從一個純潔「女孩」,變身為君臨男人世界的「女人」之過程。 .芥川龍之介〈沼澤〉 「有一根細長莖桿,從我的屍骸口中,滑溜地伸長出來」,此為芥川龍之介〈沼澤〉中所描繪自

殺者的小說之奇幻意象。 芥川龍之介的這篇〈沼澤〉,很短,僅有一千多字。當讀者讀完後,會不會萌生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是的,它正是夏目漱石的〈夢十夜〉中的第一夜。事實上,〈夢十夜〉影響了眾多夏目漱石的門生,而芥川龍之介正是經常出入夏目漱石的晚年住居「漱石山房」的門生之一。不過,這篇〈沼澤〉除了有〈夢十夜〉的影子之外,還隱含著更多對另一位詩人的崇拜感情——法國十九世紀最著名的象徵派詩歌先驅波德萊爾。 波德萊爾和夏目漱石的共通點是文章都有韻腳,也都喜愛用疊句。芥川龍之介的這篇〈沼澤〉,融合了波德萊爾和夏目漱石雙方的文字風格,寫得很成功。 .葉山嘉樹〈水泥桶中的一封信〉 葉山嘉樹的〈水泥桶中的

一封信〉,一九七三年被正式收錄進日本高中國語教科書中。小說道出工人的辛酸與不幸,描寫殞命於水泥中的工人,如此寫實而令人不忍直視,彷如典型的現代恐怖小說。 一九一七年蘇俄革命成功,共產主義文學湧入了日本,普羅文學也隨之崛起。無奈浪漫的大正時代僅維持了十五年,一九二六年步入了恐怖的昭和戰前時代,當局嚴厲彈壓社會主義者與無政府主義者,進而扼殺文人為被壓榨的社會底層體力工人階級所寫的普羅文學,導致日本的普羅文學於一九三○年代一蹶不振。雖然日本的普羅文學壽命很短,卻留下了不少傑作,〈水泥桶中的一封信〉正是初期的代表傑作之一。 葉山嘉樹本人,曾在一九二○年任職名古屋水泥公司,任職期間,遭遇了同事工人在

清掃旋窯時,跌入了集塵機,因全身重度灼傷而身亡的事故。作者為了向公司要求給遺屬更多的慰問金,打算組成工會時,結果被公司解僱。這篇作品正是作者個人生活體驗的反映。 小說發表後,據說當時幾位文藝評論家給予了酷評,奚落作者寫的是「大眾小說」。但這篇「大眾小說」竟然流傳了百年之久,不但成為日本的普羅文學代表作之一,甚至被收錄進國語教科書,讓後代的初高中生,在課堂中各抒己見地進行熱烈討論。 .泉鏡花〈紫陽花〉 倘若你想在小說中享受一種幽玄意境,那麼,你就去閱讀泉鏡花的作品吧。倘若你想理解何謂日本美學的「物哀」,那麼,你還是去閱讀泉鏡花的作品吧。 只是,泉鏡花的作品都用古文体寫成,外語譯者手中若

沒有已經翻譯成現代日文的版本,很容易因為誤讀而導致誤譯。此外,泉鏡花的文筆風格著重於「陰翳之美」,故事中的真相都隱藏在濛濛細雨或茫茫霧靄中,讓讀者在閱讀後,明明有一種怪異、神祕、飄渺的感覺,卻又說不清何處怪異,哪裡神祕,什麼地方飄渺,只會留下一切都很美的記憶。 日本文豪之一的谷崎潤一郎曾說(泉鏡花作品):「在這個獨一無二的世界,我們稱之爲『鏡花世界』的世界中,儘管經常涉及到一些異常的東西和事物,但其中卻沒有任何病態的感覺。雖然它有時呈現出神祕、怪異、縹緲的氛圍,但本質上,卻是開朗、絢麗、優美、天真爛漫的。 而且最值得令人稱道的是,那個世界是一個純粹的『日本式』的世界。」 除非你經常接觸傳奇

、怪談、幻想、奇幻之類的影片或讀物,否則很難理解泉鏡花的世界。 泉鏡花的作品都用古文體,但朗誦起來有一種獨特的節奏,習慣了他的文筆之後,會覺得那種節奏很舒服。此外,泉鏡花很喜歡用擬聲詞,這麼短的一篇小說,他竟然用了八個擬聲詞。古色古香的古文體,配上眾多的擬聲詞,確實很獨特。 .梶井基次郎〈櫻花樹下〉 是什麼光景,讓主角體味到,一種如同愛好挖墓盜屍的變態者那般殘忍的喜悅?是蟻蛉還是人的屍體?梶井基次郎所作的〈櫻花樹下〉,櫻花的絢爛與各種腐敗的屍體對照,並存著感性與知性的敘述,一切源頭卻皆憂鬱使然。 梶井基次郎於三十一歲時便因肺結核而早逝,因此作品不多。生前也沒有受到文壇正眼相看,可以說

是懷才不遇的作家。他在二十五歲那年年底,前往靜岡縣伊豆半島天城山的湯之島溫泉鄉長居。表面上的理由是去進行溫泉療法,實際上是想獲得年長兩歲的川端康成的賞識。這篇〈櫻花樹下〉的背景,正是梶井基次郎在湯之島逗留期間,所觀察到的大自然風景以及當時的感受,日後昇華為創作靈感。 敏銳的感受性、精練的文字、如詩般的句子、無處可修改的高完成度等,都是梶井基次郎的優勢特徵,卻也是他的弱點。生前的梶井基次郎很討厭自己的作品被人當作散文詩,他一直強調自己寫的是小說,他自己是小說家,不是詩人。但當時的文人大多認為他寫的是詩,大力支持並不吝讚賞的粉絲團,更幾乎都是詩人。就連三島由紀夫也評價說:「這人不是能成為小說家的

低劣人種。」 對後代的讀者來說,梶井基次郎到底是小說家,還是詩人,這完全不成問題。總之,他是位很獨特的作家,不但櫻花樹下可以埋有屍體,蟻蛉可以宛如阿芙蘿黛蒂那般地誕生,蟻蛉的翅膀甚至可以幻化為在空中飛翔的剃刀刀,隨時都有可能奪去作者的性命。難怪後代某些文藝評論家,會給梶井基次郎冠上「幻視者」的稱呼。 .佐藤春夫〈紫陽花〉 有一個女人和一個男人訴說,她不明白突然死去丈夫的心意,究竟是否同意她與他的關係。小說最終,男女兩人在佛壇房間講話,她的兒子卻直愣愣盯著空曠房間角落…… 佐藤春夫的〈紫陽花〉,是一篇僅有一千四百餘字的小說,卻堪稱靈異小說中的翹楚,令人回味無窮。之所以冠上「靈異小說中的

翹楚」,正因為文中完全沒有出現任何詭異的描述,也沒有出現任何與幽靈有關的字詞,但它就是一篇百分之百的靈異小說。一讀再讀之後,你會發現,不知何時,你的手臂已經起了一層雞皮疙瘩。 .坂口安吾〈盛開的櫻花林下〉 為什麼櫻花樹下沒有人影時很恐怖?為什麼連山賊都會害怕盛開的櫻花樹?盛開的櫻花林下到底藏著什麼祕密? 這篇〈盛開的櫻花林下〉中的「櫻花林」,原風景是曾經火化並埋葬了多數戰爭犧牲者遺體的東京上野公園。在櫻花盛開的季節,櫻林中若沒有鋪在地面的緋紅地氈,沒有可讓遊客休息解渴的茶棚,甚至連一名賞花者的人影都沒有,周遭只有呼呼作響的寒風,與無以數計的燒焦屍體,以及深沉透徹的靜寂……那種光景,確實

極為駭人。 文中提及的「三月十日的第一次大空襲」,指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自一九四四年十一月二十四日起,至翌年八月十五日為止,美國陸軍航空軍對日本東京所進行的一系列大規模空襲作戰,轟炸次數總計一○六次。規模最大的是一九四五年三月十日和五月二十五日的大量燒夷彈轟炸行動。前者的死亡人數高達十萬餘,負傷十一萬餘,上百萬戶人家流離失所﹔後者的死亡人數約七千。坂口安吾目睹的是三月十日那次,那一年,他三十八歲。兩年後,他發表了〈盛開的櫻花林下〉。 假如坂口安吾沒有在晚年寫了〈櫻花盛開的季節〉,一般讀者大概會將〈盛開的櫻花林下〉視為單純的幻想小說,主題是美醜與孤獨的本質。但是,當讀者於事後得知,原來上野

公園曾經成為戰爭犧牲者遺體的臨時火葬場,並前後埋葬了八千四百多具遺體(日後有改葬),然後大約一個月後,自江戶時代起便是賞櫻名所的那片櫻花林,竟然一如既往地盛開著櫻花,只是那時候沒有人去賞櫻,櫻林中只有孤寂的櫻花,與沉默不語的死者靈魂這事後,讀者到底會以何種視點去重新解讀這篇小說呢? .宮澤賢治〈水仙月四日〉 水仙月四日這天,雪婆婆的大雪瘋狂吹襲,吹倒了雪地中一個小男孩。雪童子見狀,與雪狼們欲救他,小男孩後來如何了呢?兒童文學巨匠宮澤賢治的〈水仙月四日〉,將雪地中的風暴、白色壯麗、人性等,栩栩如生地描繪,講述一則救與被救的動人故事。 宮澤賢治在日本被歸類為童話作家,但一般兒童恐怕無法理解

他的作品,即便是受過高等教育的成人,也不見得讀得懂他的作品。這篇〈水仙月四日〉難度相當高,可能因為難度太高,據說在數種英譯版中,有些出版社或譯者乾脆刪掉原文中主角用來呼喚星系的歌詞,將故事重點放在白色雪景與紅色毯子上,徹底刪去了與宇宙星系以及希臘神話有關的所有句子,讓故事變成單純只在人間進行並完結的童話。 這篇〈水仙月的四日〉,撇開星系和神話隱喻,光是色彩描寫,以及動與靜的畫面,就堪稱一流了。白色雪景、紅色毯子、金黃色的球狀槲寄生、群青色的天空、啤酒顏色的陽光、褐色的扁柏、黃玫瑰般的亮光、金黃色的火焰、桃色陽光、雪狼口中的藍色火焰……這次第,怎一個美字了得! .小川未明〈紅蠟燭與人魚〉

人類的世界真的如海中人魚所幻想的那麼美好嗎?她爬到岸上生下的女兒,即使被一對原本好心的賣蠟燭老夫婦領養,但人心善變,人魚被送走後的日子,小川未明所描繪的海象令人心生恐懼,充滿了不可預測的詭譎氛圍。 擁有「童話之神」、「日本的安徒生」等美譽日本兒童文學之父小川未明,留下一千兩百多篇作品,大部分是童話作品,而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正是〈紅蠟燭與人魚〉。只要是在二戰後的日本,上過小學或初中的人,大抵都曾在國語教科書中讀過他的作品。 小川未明曾經受到歡迎敬重,但也曾經遭到批判而落莫。二戰後的日本現代兒童文學,傾向敘述正面性的積極行動故事,小川未明的作品他的文章詞句,類似一種咒術或咒文,而且故事中的草木

不但會枯萎,城鎮也會毀滅,甚至連人物都會死去……,在當時遭受到許多的批判,以致於晚年過得並不好。然而二○一○年之後,時代似乎又看上了小川未明,各式各樣的小川未明作品選集,陸續出現在書店門市的推薦平擺桌上。文章風格類似咒術及咒文的兒童文學復活了,陰鬱、寂寞、孤獨的「小川未明世界觀」重生了。 .太宰治〈魚服記〉&關於〈魚服記〉 昭和八年(一九三三)三月,二十四歲的太宰治在同人雜誌《海豹》三月號上發表了〈魚服記〉。根據太宰治本人所說,這是「在東京首次發表的作品」,也是「成為作家生涯的出發點」。雖是一篇僅有十八張兩百字稿紙的作品,但具有濃厚的民俗色彩和寓言性、神話性,會讓人讀完一次後滿腦子都是問

號,於是情不自禁一讀再讀,試圖對故事中的每個情節作出合理解釋。 〈魚服記〉在同人界受到好評,成為熱門話題,以此為契機,太宰治獲得了在日本文壇出道的立足點。這一年,也是太宰治開始使用「太宰治」這個筆名的第一年。可以說,是「作家太宰治」誕生之年,而〈魚服記〉正是「作家太宰治」的催生劑。 這篇小說將近親亂倫這種悲慘故事,以象徵主義手法重新組成為一篇童話風格的變身故事。太宰治以自己的故鄉青森縣津輕的大自然景色,以及傳說為故事背景,再以寓言形式,描寫出野生少女素娃的天真無邪、純淨的憧憬、女人的覺醒、內心的孤獨、深濃的絕望,以及最後的變身。 太宰治用他獨特的構思與寫作風格,精彩地將民間故事昇華為現代

文學,難怪會在同人界中成為熱門話題。簡單說來,〈魚服記〉除了描繪出少女素娃的覺醒和絕望,也刻畫出某些被村落共同體所排除,生活在正常社會秩序圈外的孤立場所,與嚴苛大自然環境搏鬥的少數族群的悲劇。 .上田秋成〈夢應鯉魚〉 怪談小說大師上田秋成的〈夢應鯉魚〉,故事述及擅長畫魚的畫家興義,有一天在作畫時睡意襲來,夢到自己進入湖中,和大大小小的魚兒一起玩耍,他醒來後立即畫出夢中景象並貼在牆上,題款為「夢應鯉魚」。興義後來生了大病往生,但三日後卻死而復生,而他復活的過程暨不可思議且讓人稱奇…… 〈夢應鯉魚〉是上田秋成《雨月物語》九篇志怪小說中的一篇。江戶文學志怪小說代表中以《雨月物語》最負盛名,一

般日本私立高中入學考試時,最常出現的江戶時代作家及其作品,頂多只有七八位,上田秋成的《雨月物語》正是其中之一。 《雨月物語》故事多改編自中國的白話小說,一般認為〈夢應鯉魚〉的原型,是中國明末清初作家馮夢龍的白話小說集《醒世恆言》中的〈薛錄事魚服證仙〉,以及明代文言筆記小說《古今說海》中的〈魚服記〉。上田秋成在改編故事時,加上了兩種原型中沒有的故事結構;一是放生功德所帶來的異類報恩結構,另一是出鬼入神之技所帶來的重生現象結構。 《雨月物語》之所以能成為日本的不朽文學經典,主要原因是上田秋成既優美又幽玄的文筆。據說芥川龍之介寫小說時,參考了《雨月物語》中的故事開場寫法。而二戰期間三島由紀夫更隨

身攜帶著收錄了《雨月物語》的上田秋成全集。他在日記中記載,不僅將其當作「座右書」,也當作「步右書」,尤其特別喜歡《雨月物語》中的〈白峰〉和〈夢應鯉魚〉。 .江戶川亂步〈帶著貼畫旅行的男人〉 彷彿如夢令般,主角在海邊看過海市蜃樓後,在唯二人搭乘的火車上,遇見一個白皙卻布滿皺紋臉龐的布貼畫畫家,乍看似四十歲,但再仔細看又如六十歲,像個西洋魔術師教人不可思議。而畫家隨身攜帶的布貼畫,究竟藏有什麼魅惑的驚人祕密?   江戶川亂步的這篇〈帶著貼畫旅行的男人〉可以說是神作。這篇小說的核心是視覺。海市蜃樓、畫框中的畫面、雙筒望遠鏡、紅磚塔淺草十二階塔頂的眺望、拉洋片攤子的鏡頭、車廂車窗……每一樣小道具

,都是會讓我們的視覺產生錯覺的裝置。 小說中所描寫的淺草景致,是明治、大正時代的淺草全盛期的繁華景象。關東大地震時,江戶川亂步不在東京,三年後他回到東京時,淺草十二階已經沒有了。這或許也是促使江戶川亂步寫這篇小說的動機之一。 .菊池寬〈口罩〉 「不懼怕疾病,不懼怕傳染的危險,其實是一種野蠻人的勇氣。而懼怕疾病並絕對防止傳染的危險,才是文明人的勇氣。當沒有人再戴口罩時,唯獨自己戴著口罩,確實很怪。不過,我認為此舉並非基於膽怯,而是基於文明人的勇氣。」   菊池寬的〈口罩〉發表於一九二○年七月,距今已有百餘年。當時的日本,正處於死亡率相當高的俗稱「西班牙流感」疫情之下。 因為是菊池寬的親

身體驗,文中詳細記載了當時日本人對疫情的防疫態度和看法。對照百年後的二○二二年的當下,現代日本人針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所做的防疫措施,以及疫情之下的世態民情,可以說幾乎一成不變,非常有趣。 〈口罩〉寫於1920年的西班牙流感時,作者菊池寬害怕心臟衰弱的自己得流感死亡,於是寫出戴口罩這個故事。對照2022年大疫之年,〈口罩〉讀來令人心有戚戚焉。 /// 茂呂美耶猶如文學的解剖者,縝密挑揀出文豪作品情節中的細節特色,於每篇末的「作品解說」歸納梳理該篇的創作背景、核心要點,讓我們有如推理般再深入重讀一遍經典精隨,超展開的延伸閱讀,有別於一般的經典文學譯本,值得收藏。  

大抵大概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Twitch傳送門: https://www.twitch.tv/otakuarmy2

身體虛弱了一段時間,咳咳,暫時從舞台上隱身的大陰謀家 #吳子嘉 又回來啦!這次他還帶著殺傷力極強的國政 #民調 回來啦~~~~

雖然說上上周吳子嘉董事長喉嚨不舒服喉嚨不舒服喉嚨不舒服喉嚨不舒服喉嚨不舒服喉嚨不舒服喉嚨不舒服喉嚨不舒服喉嚨不舒服喉嚨不舒服喉嚨不舒服喉嚨不舒服了一段時間,但顯然做完民調他就生龍活虎,聲音還變得比以前更輕鬆啦,不知道是不是喉嚨有甚麼外力影響,總之康復就好了,真是可喜可賀可以可賀!

讓我們來看看民調吧:【打破藍綠意識形態 8成1期待BNT疫苗
首先,當民眾被問到,「整體來講,您認為政府購買國外的新冠肺炎疫苗,是超前準備、進度適當、或是決策太慢?」有4.8%認為超前準備,20.8%認為進度適當,65.8%認為決策太慢,1.6%認為能買到就好。
接著,民調進一步詢問「您認為政府應不應該比照AZ和莫德納疫苗,對輝瑞BNT疫苗緊急授權?」49.2%認為很應該,32.1%認為還算應該,3.5%認為有點不應該,4.3%認為很不應該。換言之,認為應該的比例高達81.3%,認為不應該的僅7.8%,比例相差懸殊。】就跟你說科學終將獲勝,那些側翼智障抹黑科學上就是比較好的bnt疫苗除了小學生之外都是騙不過的啊!科學就是科學,科學是不能扭曲的!

最慘的就是經濟明顯下滑,各種各樣的店民生凋敝,側翼這些智障還不停拼命做圖感謝黨感謝中央,他媽的民眾就是吃不飽店要倒了還要多支持,我臉書上一堆鐵桿覺青看到自己開的咖啡店連開都不能開了,除了瘋狂轉貼側翼圖之外,還會在那邊自言自語說怎麼辦我的夢想要破滅了,幹你老師的夢想要破滅還不能監督政府,你是不是自己犯賤怪別人?【當民眾被問到「您認為國內目前的整體經濟情況算是好、或是不好?包括物價、就業、經濟景氣,各方面整體來講。」有33.5%給予正向評價,較上月疫情爆發前掉了10.9個百分點;另有64.2%給了負向評價,較上月增加10.8個百分點。對比去年2月疫情爆發初期,當時有37.3%民眾對國內經濟給予正向評價;到了今年4月,則有44.4%給予正面評價;大抵上,過去一年多的經濟評價是呈現緩步上升趨勢。然而,到了本月快速跌至33.5%,形同累積1年多的正向評價已在1個月內被抵銷掉。】而且更慘的是,因為疫苗施打跟產生免疫力都需要時間,各位要有準備軟封城至少會持續到

【吳子嘉還指出,蔡英文的滿意度雖然還有40幾%,有可能是網軍養出來的虛胖,到明年選舉就會有現世報。同時,他在該節目中也公布另一份民調,「哪黨常利用政府預算培養網軍,聯合支持者攻擊不同意見的人」,結果顯示,有36.9%民眾認為是民進黨,認為是國民黨的則有19.4%,認為是民眾黨的有0.8%。】鬼咧,這個民調我非常有意見,他媽的國民黨還有網軍喔,大概都在月球上吧,根據我個人的真知灼見,民進黨大概應該要在這裡占九成以上吧哈哈哈,以後投票再說吧。

總之慶祝吳董喉嚨好了喉嚨好了喉嚨好了喉嚨好了喉嚨好了喉嚨好了喉嚨好了喉嚨好了喉嚨好了喉嚨好了喉嚨好了喉嚨好了喉嚨好了喉嚨好了喉嚨好了喉嚨好了回歸,以後大家至少遠距連線可以不用等他坐計程車來啦!

阿宅萬事通語錄貼圖上架囉 https://reurl.cc/dV7bmD​

【加入YT會員按鈕】 https://reurl.cc/raleRb​
【訂閱YT頻道按鈕】 https://reurl.cc/Q3k0g9​
購買朱大衣服傳送門: https://shop.lucifer.tw/

六朝詩賦合流現象之新探

為了解決大抵大概的問題,作者祁立峰 這樣論述:

本文寫作之動機與問題意識大抵由文學史的書寫而來。文學史家論及六朝(西元229~589)詩、賦之間的關係時,常以「詩賦合流」稱呼、命名之。而近代研究者更細膩梳理所謂的「詩賦合流」成為「賦的詩化」、「詩的賦化」兩大概念,對比其發展的時間、歷程、詩賦消長,以及兩種文類在形式、內涵、情感、功能等各各層次的交融、互滲。然而由此本文萌發出的疑慮有兩點,其一,既然所謂的六朝「詩賦合流」,並不是單一作家的個別現象,而是整個文學史所發展演化而成的共同趨勢,且按照前人研究成果,皆指出「詩賦在六朝,逐漸從分離走向靠攏」,那麼靠攏之後,合流告終的結果,理所當然是從此兩種文類合而為一,名之曰「詩賦」或「賦詩」,再也難

分彼此。然而事實並非如此,進入李唐,詩賦皆為科舉應試項目,兩個文類涇渭分明。顯然所謂的「合流」、「詩化」、「賦化」,都是有待商榷的詞彙。其二,過去研究者在分判梳理「詩賦合流」現象時,往往採取頗為直觀、主觀觸感的方式,或以斷代的討論方式,說「建安開始,詩賦逐漸合流」、「永明之際,賦作已經完全詩化」;或以作家的方式,言「某君之賦,已經詩化」、「某君之詩,已具備賦化的濫觴」,然而這些判斷觀之歧異、取捨由心,頗難以達到共識。這也造成關於六朝詩賦衍生的問題,至今仍有討論空間的因素。故本文之書寫過程,主要正在解決上述兩個問題。首先本文定題為「六朝「詩賦合流」現象之新探」,一方面針對輩研究者關於「詩賦合流」

之論述,其思慮未周、稍有疏忽之處,進行商榷;再者提出筆者之見解,試圖迴避了上述所稱不夠精準的研究取向;其三本文捨棄了傳統斷代討論、分家梳理的研究途徑,而以中國文學理論、西方近代理論、影響六朝詩賦文學史的三大驅動力(外緣氛圍、文類發展、作家風格)等視角切入,以「輻輳」的新方法,逼近六朝「詩」「賦」兩文類的發展、互滲、交涉的過程與核心。最後在將視域延伸入唐,觀察後六朝詩賦又呈現什麼樣的發展趨勢。本文必須強調於先之處在於,「六朝「詩賦合流」現象」只是一求便捷性、避免爭議性、以及延續前人的提法(故後文常以括弧表示),本文則以為此「合流」之名本身,亦即有需要商榷、重探和新探之處。就表象而言,詩賦僅是六朝

重要的兩個抒情文類,然而本文卻以為詩、賦更可以拉抬成為中國文學的兩種驅動力量—革新╱復古、華美╱樸實、文╱質。而這兩股力量的驅動,往往造就了文學史的重大事件、變遷與衝擊。依據本文之見,綜觀六朝詩賦互動互滲之情況,詩取代了賦的地位是「表」、而賦入主╱奪主了詩的內涵是「裡」。研究者提出的,「賦的詩化較詩的賦化來的明顯」、「詩取代了賦成為盛唐風氣的贏家」,皆僅就表面的現象觀之而已。從六朝之後,賦的技巧、賦視域融入詩以及大部分的文類之中,而再也不容分割脫離。而詩表賦裡、賦體詩用也就成為六朝後中國文學史重要而深刻的現象之一了。

因為明天就要開始了

為了解決大抵大概的問題,作者謝予騰 這樣論述:

  漂浪派詩人婚後的第一本詩集。   面對世界、社會與人生的眾多荒謬,展現玩世不恭卻又不得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態度與心路歷程。     本詩集選自筆者2018年底至2022年初的作品,共計73首。主要記錄了詩人自取得博士學位、騎機車往返雲林、嘉義、臺南、高雄與臺東五縣市不同大學的兼課生涯、結婚等人生階段,同時也書寫了包括此四年間,世界所共同面對的政治情勢和巨大瘟疫,是繼前一本詩集《浪跡》之後,筆者面對自身詩美學的經營與世界的再度不同詮釋、態度與姿態。

姚際恆《春秋通論》研究

為了解決大抵大概的問題,作者張博成 這樣論述:

論文名稱:姚際恒《春秋通論》研究 頁數:二四八 校(院)所組別: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 畢業時間及提要別:八十九學年度第二學期碩士學位論文提要 研究生:張博成 指導教授:林慶彰先生 論文提要內容: 由先秦到清朝,《春秋經》的研究歷經了數個階段的發展。兩漢至唐朝中葉,是所謂漢學時代,它重視的是《左傳》、《公羊》、《穀梁》三傳專門的研究與討論。從唐朝中葉開始,《春秋》的研究不再汲汲於三傳的專門研究,

而是主張拋卻三傳,回歸《春秋經》的原典。韓愈〈寄盧仝〉:「《春秋》三傳束高閣,獨抱遺經究終始。」 ,正是此種研究方式的最佳寫照。此一風氣一直綿亙至清代初期,才告衰退。 明代中葉,一股回歸漢學傳統的暗流逐漸興起,到了清朝初年,宋學逐漸被拋卻。處在這漢、宋學交替的尷尬時期,人們多半只是注意到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顏元、李塨、孫奇逢、萬斯大、閰若璩、朱彝尊等名重當時的學者;但有一部分學者由於歷史主觀、客觀因素的限制,使得其聲名、著作長期被埋沒而不得彰顯,這不但使他們畢生的心力得不到公平的對待,也使我們失去一些能更全面地了解此一時期學術面貌的機會。因此如何使這些長久被埋沒的學者及

其研究成果再度呈現於世人眼前,並給多公平客觀的評價,就成為極為迫切而有意義的工作。其中,姚際恒便是一位值得深入探討的學者,尤其是他的《春秋》學,長期受到漠視,實應重新評估,為其判明在經學史上所佔的地位。 姚際恒的《春秋通論》在當時不曾留下任何記載,因此長久以來,人們根本不知姚氏尚有一部關於《春秋》的研究著作。直到民國十八年,北平通學齋書店主人倫哲如於北平某一書肆購得一部殘抄本,才使此書重現於世人的眼前。觀其書中所論,力斥《春秋》義例之說、常事不書說、褒貶之說乃誤解經書之罪人,而對於三傳及胡安國《春秋傳》的義例之說,予以全面的批判,可說是宋、元以來《春秋》學的集大成者。

前人對於《春秋通論》的研究,可分為兩方面討論: 一、在著作出版方面: 今人對於姚氏《春秋通論》的出版凡兩次:(一)一九九四年六月,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出版,由林師慶彰主編《姚際恒著作集》六冊,其中第四冊即為《春秋通論》,由張曉生先生點校。(二)一九九五年三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續修四庫全書》,其中在第一三九冊收錄《春秋通論》,此本根據北京圖書館所藏之《春秋通論》鈔本影印出版。 二、在論文研究方面: 關於姚際恆《春秋通論》的研究,計有四篇:(一)日人服部武的〈關於姚際恒著《春秋通論》〉。(

二)一九九三年七月,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由中國科學院圖書館整理的《續修四庫全書總目‧經部》,在其下冊、第七五○頁下,有張壽林先生撰寫的〈春秋通論提要〉及〈春秋無例詳考提要〉兩篇。(三)林師慶彰的〈姚際恒的《春秋》學〉。(四)張曉生先生的〈論姚際恒《春秋通論》中的「取義」與「書法」〉 。這四篇文章,服部先生的文章於姚際恒的著作,以及《春秋通論》的旨趣,作一扼要的討論。張先生的提要則是對於《春秋通論》及《春秋無例詳考》的大概情形作一簡單介紹。林師慶彰的〈姚際恒的《春秋》學〉,則是對姚際恒《春秋通論》作一全面而系統的討論,整篇文章綱舉目張,條理井然。張曉生先生的文章則是針對《春秋通論》中的「取義」與「

書法」分別討論。此四篇文章皆對姚際恆的《春秋通論》有精闢獨到的見解,使資質魯鈍如我者不知如何著手。經與林師慶彰討論後,認為尚有可討論者,亟勉余努力完成,於是決定作為碩士論文的研究對象。至於本論文的章節安排與研究方法,簡略說明如下: 首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前人研究成果、篇章安排及研究方法。 第二章,〈歷代《春秋》學發展概況〉。本章約略敘述歷代《春秋》學的發展情況,根據歷代詮釋《春秋》方式的不同,而以在中唐時期掀起《春秋》學革命的啖助學派為界,將歷代《春秋》學史一分為二,以明其演變的軌跡。 第三章,〈姚際恒之生平與著述〉,研究的第

一要務,乃在知其人,論其世。因此,本章即針 對姚氏生平與其著述作一淺顯的考述,以明其人其書之梗概。 第四章,〈《春秋通論》之寫作動機、板本及體例〉。本章首先論姚氏的著作動機。任何一部著作的產生,均有其目的與動機存在,而姚氏亦不外於此,因此必須先作一番瞭解,才能從其動機之中,觀照著作內容。次論板本,中國古籍板本眾多,各家所刊往往不盡相同。為免受劣本所誤,故讀書須讀善本。本節略述《春秋通論》所有板本,並以林師慶彰主編的《姚際恒著作集》中的《春秋通論》為茲篇論文所用之底本,蓋以其為多本互校,於前人傳鈔致誤之處多所刊正。最後論體例。研究古籍,必先知其體例,體例明

而綱領可得,對於研究上或有助益,故論之。 第五章,〈姚際恒對於前人解釋《春秋》的批判〉。姚氏研究《春秋》的方法,大抵可分為「破」與「建」兩個方面。「破」表現在姚氏對於前人的批判上,這也是姚氏著書立說的緣由。雖然姚氏批判的對象只有前人,但筆者將其分為二、乃就其針對的問題所在不同而論。 第六章,〈姚際恒對於《春秋》詮釋體系的重建〉。有破壞即有建設,由於在《春秋通論》中,姚氏已將前人的經說批判殆盡,他必須重新建立一套方法,以填補為其架空的《春秋》詮釋體系。至於其所採用的方法有四:一、直探經文;二、取證孔、孟及其他經書;三、採集三《傳》及前人成說;四、建立「取義

」、「書法」及「小事不書」之說。 第七章,〈《春秋通論》之得失及其時代意義〉。任何一部詮釋著作,均無可避免地有其得處,亦有其失處。本章即就此檢討,以明其得失所在。 第八章,〈結論〉,綜合以上各章,對姚際恒《春秋通論》作一個簡單的回顧,以明其價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