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毘婆沙論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大毘婆沙論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法尊寫的 現代佛法十人(九):漢藏文化一肩挑:法尊 和吳汝鈞,陳森田的 早期印度佛教的知識論【POD】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網路與書出版 和台灣學生書局所出版 。

南華大學 宗教學研究所 釋永本、釋覺明所指導 黃煒倫(釋知參)的 《金光明經》護法神及護國思想研究 (2021),提出大毘婆沙論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金光明經》、護國思想、護法神、新冠肺炎。

而第二篇論文南華大學 宗教學研究所 黃國清所指導 蕭慈恩的 《大智度論》四諦詮釋之研究 (2021),提出因為有 大智度論、世俗諦與勝義諦、有漏與無漏、漸與頓現觀、有為法與無為法、涅槃的重點而找出了 大毘婆沙論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大毘婆沙論,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現代佛法十人(九):漢藏文化一肩挑:法尊

為了解決大毘婆沙論的問題,作者法尊 這樣論述:

改變近代佛教發展的十位大師, 若要了解他們的生平、他們帶來的影響、他們如何重振佛教, 必不能錯過的經典文選!   ★   ★   ★   法尊──溝通漢藏文化,開創中國佛教研究新眼界的一代佛學大師   法尊本來只有小學三年級的學歷,出家後成為太虛創辦的武昌佛學院第一期學僧,之後他不畏艱險去西藏留學十二年,讓自己的藏文造詣登峰造極,經論也通達顯密,因而有「當代玄奘」之譽。   法尊對漢藏文化交流的貢獻,不僅只是單向的。他從藏文翻譯了重要著作如《菩提道次第廣論》、《密宗道次第廣論》、《宗喀巴大師傳》等書,同時,從一九四五年至一九四九年夏,他也完成了《大毘婆沙論》中譯藏的浩大工程,將譯稿

運往康定。   晚年他居止於北京廣濟寺。由於早年赴藏求法的嚴峻環境,及畢生孜孜矻矻於譯經事業,身心過度耗用,導致晚年健康狀況快速惡化,至要手扶著牆壁,才能緩慢移動。即便此身已如風中殘燭,他仍燃燒綻放最後的光明,譯成了因明學的兩大巨著《集量論》和《釋量論》。若論及對漢藏佛法交流的巨大貢獻,法尊絕對是當代第一人。   本書除介紹法尊的生平之外,亦收集他的學佛、入藏自述,還有重要論述文章,以及與友人來往書信,可以體會他的修持與承擔。 套書特色   《現代佛法十人》套書:楊仁山、太虛、歐陽竟無、虛雲、弘一、印光、圓瑛、呂澂、法尊、慈航   .了解漢傳佛教如何從清末的衰頹至民國後的中興,再到現

今的發揚光大,必不可錯過認識這十位佛學大師   .無論隸屬何種教派、任何修行程度,本書皆為理解漢傳佛學橫切面的經典鉅著   .民初四大師:虛雲、弘一、印光與太虛法師的精華文選皆收錄此中   .聖嚴法師、星雲法師、證嚴法師、惟覺法師等影響臺灣佛學的重要宗教家,皆與十位大師有所師承或因緣   .提供理解禪宗、臨濟宗、淨土宗、律宗在近代教義發展演變的途徑   .漢傳佛教如何進入西藏、且藏傳佛教在近代的漢譯路線為何,也在本套書中可覓得解答  

《金光明經》護法神及護國思想研究

為了解決大毘婆沙論的問題,作者黃煒倫(釋知參) 這樣論述:

  《金光明經》是大乘佛教中具有重要影響力的佛教經典,其護國利民的功德從中亞到中國、日本、韓國皆受到重視,亦在東亞地區廣受信奉。  本文以《金光明經》義理分析的視角,探究《金光明經》的護法神及佛教護國思想。筆者試從《金光明經》譯本探究,來探討各品主要思想重點。並從中探討《金光明經》中的護法神,其修持佛道及護佑眾生的利益;乃至發掘護法神於《金光明經》中,護國、護民的功德。面對現今全球的疫情,筆者也試圖從《金光明經》教義中,發掘人類透過自我的覺察消弭疫情之道,並達成《金光明經》對現代社會的關懷。

早期印度佛教的知識論【POD】

為了解決大毘婆沙論的問題,作者吳汝鈞,陳森田 這樣論述:

  此書研究初期印度佛教的知識論。研究的方式以解讀有關文獻敘述及知識論問題的文字為主。另外也包含一篇綜論性質的論文。此中的有關文獻包括《雜阿含經》、《放光般若經》、《解深密經》、《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俱舍論》、《成實論》、《瑜伽師地論》、《辯中邊論》、《觀所緣緣論》和《成唯識論》。大體上,我們依文獻學方法與哲學分析方法的雙軌並重的方式來進行研究;嚴格地選錄可靠的文獻的文字以進行哲學的分析,向讀者提供一完整的早期印度佛教中所流行的知識哲學的面貌,而尤集中於前五識亦即是感識的認知機能方面。   對於佛教知識論的研究,在印度、日本及歐美各國都相當興旺,也獲致一定的研究成果。

但在中、港、臺的中文學界,此書是首次的嘗試。我們希望藉此可以吸引到中文學界的注意,在注重佛教的實踐、解脫方法之餘,也多一些了解有關印度佛教的理論、概念,特別是對知識問題的看法。

《大智度論》四諦詮釋之研究

為了解決大毘婆沙論的問題,作者蕭慈恩 這樣論述:

  本論文以《大智度論》四諦詮釋為探討,經由最初印度的原始佛教阿含四諦的思想,到大乘般若系四諦的脈絡發展,以及有關《大智度論》苦集的世間法、滅道的出世間法思想脈絡發展,以此路徑的系統整理、歸納、釐析出四諦脈絡後,闡明四諦的義涵。  原始佛教苦諦、集諦是有漏法,滅諦、道諦是無漏法。部派佛教闡述四諦世俗諦、勝義諦,有漏與無漏,漸與頓現觀。初期大乘從空性角度闡說四諦《般若經》一切法空。《維摩詰所說經》四諦不二。  大智度論繼承早期佛教,大乘的開顯從世俗諦、勝義諦闡述苦、集、滅、道,苦諦、集諦是有為法有漏法,滅諦是無為法無漏法,道諦是有為法無漏法。滅諦闡述諸法實相者,心行言語斷,無生亦無滅,寂滅如涅

槃。道諦是有為法、無漏法,道諦是修道朝向涅槃的體證,道諦本身是緣起,道諦也是性空,應用到道諦,但不要執著在道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