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若經要解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大般若經要解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盧勝彥寫的 法王大神變:維摩詰與我 和聖嚴法師的 佛法的知見與修行(大字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大般若经要解——不可得义 - 华人佛教网也說明:大般若经要解 ——不可得义. 本单元要谈的是“不可得”。《心经》里有一句:“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其实就是“不可得”的意思。 为什么要谈“不可得”呢?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財團法人真佛般若藏文教基金會 和財團法人法鼓山文教基金會-法鼓文化所出版 。

慈濟大學 宗教與人文研究所 林建德所指導 歐荃苓的 從白雲禪師「止觀法門」析探身心療癒之道 (2018),提出大般若經要解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千佛山、白雲禪師、止觀法門、五蘊、四念處、身心療癒、現代意義。

而第二篇論文慈濟大學 宗教與人文研究所 林 建 德 博士所指導 釋如雲(陳瑞美)的 白雲法師般若學及其現代意義之研究 (2012),提出因為有 千佛山、白雲法師、《般若學》、禪法、古梵密、《大智度論》、現代意義的重點而找出了 大般若經要解的解答。

最後網站大般若經精要(修訂版) - 博客來則補充:大乘修行之道的總綱為六波羅蜜,六波羅蜜中,尤以般若波羅蜜為要,般若波羅蜜是大乘法門的理論基礎,也是修行的指導原則,沒有入出世無礙的般若,就沒有大乘。《大般若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大般若經要解,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法王大神變:維摩詰與我

為了解決大般若經要解的問題,作者盧勝彥 這樣論述:

  本書《法王大神變》是誰發生神變?是法王?還是你我他?還是……?     法王產生神變的法力,這種威力!神通!全是出於他清淨、光明的心!法王以他心的「清明」,對隨緣而來的弟子施以加持,就會隨著緣的深淺產生不同變化。法王的神變,一摩頂、一加持,我執、法執俱除。能解官司、能洗腦增智慧、能入夢消腫瘤、能隔洋開光,也能加持具緣的弟子回到本然地。本書是述說一位具德上師和具緣弟子所產生大神變的緣由,而透過與維摩詰對話,告訴讀者法王種種妙不可言的神變!   本書特色      神變嗎? 奇蹟嗎? 其實再清淨無為不過。   法王說:   威力!   神通!   全是心!     一個具德的上師,   遇

到一個具緣的弟子,   依加持力,   便產生了極大的法力,   這種大神變,   是不可思議的難思議。     本書附贈蓮生活佛複製墨寶一幅

大般若經要解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文殊菩薩能幫助世人廣開智慧,斷除煩惱。修持文殊菩薩法門,可增長一切佛德智慧,參透諸法真實意,開啟人生的光明道途。

雨揚老師特錄製〈文殊菩薩心咒〉兩小時睡眠版,透由輕柔的「嗡‧阿惹‧巴紮‧那德」法音唱誦,能安神定魄,獲得靜心及放鬆的能量,幫助各位朋友洗滌心靈,尤其是有睡眠障礙的朋友能更快入眠,並獲得文殊菩薩珍貴的加持。

#〈文殊菩薩心咒〉
演唱:雨揚老師
作曲:陳威憲
編曲:周志華

嗡‧阿惹‧巴紮‧那德

文殊菩薩心咒十八功德利益
1.持誦文殊五字咒(文殊菩薩心咒、亦稱文殊智慧咒)的主要功德,據佛經記載為:罪障消滅,獲無盡辯才,所求世間,出世間事悉得成就,令眾生智慧成就。

2.若善男子善女人,有能受持此陀羅尼者,即入如來一切法平等,一切文字亦皆平等,速得成就摩訶般若。才誦一遍,如持一切八萬四千修多羅藏。

3.若能一心獨處閑靜,梵書五字輪壇,依法念誦滿一月已,文殊菩薩即現其身,或於空中演說法要。是時行者得宿命智,辯才無礙,神足自在,勝願成就,福智具足,速能皆證如來法身。但心信受,經十六生,決成正覺。

4.或於絹素如前畫像,滿五十萬遍亦得成就,或以香泥塗舍利塔,梵寫五字旋遶念誦五十萬遍,曼殊室利現其人前而為說法,常得諸佛及執金剛菩薩之所護念,一切勝願皆悉具足。

5.若人才誦一遍,如誦八萬四千十二圍陀藏經,若誦兩遍,文殊師利普賢隨逐,四眾圍繞加被,是慈無畏護法善神在其人前。

6.若誦一遍,能除行人一切苦難。若誦兩遍,除滅億劫生死重罪。若誦三遍三昧現前,若誦四遍,總持不忘。若誦五遍,速成無上菩提。

7.有恐怖處當須攝心,念誦此咒即得除怖。

8.若欲臥時,當誦此咒一百八遍,即得好夢,善知吉兇。

9.若人或患瘧病,持此咒者,視患瘧人面,持誦此咒一千八遍,其患即除。

10.若欲入陣,當取牛黃書寫此咒帶於身上,一切刀仗,弓箭(等)不能為害。

11.若入陣時,畫文殊師利童子像,安於象馬上。當於三軍前,先頭而行,引諸軍眾,彼兇愚賊自然退散。畫像之法須作童子相貌,乘騎金色孔雀。

12.若有一切眾生見畫像者,所有四重,五逆等罪悉得消滅,常得面睹文殊聖者童子親為教授,即得究竟解脫乃至佛果,於其中間不被三界煩惱,癡心相應。

13.是故勸念一切有情,行住坐臥當須念咒憶持不忘,時時每誦一百八遍勿令斷絕,常得一切眾生見者皆來歸伏,惡人自當退散。

14.若能每日三時念誦各一百八遍,所作稱意,所求諸願悉得隨心,一切皆得圓滿具足,得大富貴,所遊無障,自在恣情受諸快樂。

15.設臨命終,即得聖者文殊師利童子親現靈儀,為說大乘深妙法藏,聞法心大歡喜,即得普門三昧。得此三昧已,於煩惱生死當永隔別,即與文殊聖者及大菩薩同為眷屬,位階三地,進修不退。住文殊聖者之位,同得佛智慧,三摩地門。

16.若有比丘,比丘尼,善男子,善女人,依法受持,讀誦書寫修行,現世成就一切吉祥,諸事圓滿,壽命長遠,眾人愛敬,生珍重心。

17.命終之後得生天上受樂無量,或生王宮處尊重位,受富快樂身無病苦,得宿命智薄貪恚癡,善知因果寶重佛法。雖紹貴位心無憍慢,宿因力強習讀大乘,湣念一切心,無勝負心,常利有情。

18.若生於諸人中,貴豪英俊,宣言辯利,人所愛樂,壽命長遠,中無災橫,所於求願,事與心規者,無人違信

-------------
獻妙樂回向文:
我以海潮音,讚佛功德海,
願妙讚歌雲,飄臨彼等前。
別此亦獻供,悅耳美歌樂,
願息有情苦,樂雲常住留。
願我所修諸功德,
回向眾生得解脫,
永離四苦三毒害,
智慧如海證圓覺。
南無阿彌陀佛!

#請訂閱 #開啟小鈴鐺
-----------------------------------------------------------------------------------------------------------
❤ 網友最愛單元馬上看 ❤
❤【每週生肖運勢】https://pse.is/3e4zvn
❤【3分鐘!招財X開運秘法】https://pse.is/3ce2cv
❤【佛曲線上聽】https://pse.is/3ewk53
❤【超易學!健康快料理】 https://pse.is/39cqc3

-----------------------------------------------------------------------------------------------------------
▷ 訂閱 Youtube 頻道得好運 ➤ https://pse.is/KJKE8
+ LINE 好友: https://goo.gl/MQTRvh(官方帳號 ID:@yohofans )
+ FB粉絲團:https://pse.is/yohofate

▷ Make sure you subscribe to my channel and hit the notification bell, so you don’t miss any of my new videos → https://pse.is/KJKE8

從白雲禪師「止觀法門」析探身心療癒之道

為了解決大般若經要解的問題,作者歐荃苓 這樣論述:

中文摘要 I英文摘要 II凡例 IV目次 V表目次 XI圖目次 XI第一章 緒論 1第一節 研究主題說明 1一、主題說明 1(一).何謂身心療癒? 2(二).何謂佛法之身心療癒? 2(三).為何從白雲禪師「止觀法門」切入探索身心療癒? 3二、白雲禪師生平及著述簡介 5(一).在中國和台灣的修行及弘法經歷 5(二).白雲禪師思想特色及著作 9第二節、研究動機與目的 13一、研究動機 13(一).個人身心療癒的關注–自利 13(二).做為實踐助人的學習–利他 13二、研究目的 14(一).揭示白雲禪師「止觀法門」之修持特色 14(二).構思身心安頓

之S.O.P療癒流程 14第三節 研究範圍及方法 15第四節 現代研究成果述要 16一、世學觀點身心療癒之相關研究 16二、佛法觀點的身心療癒研究 17三、白雲禪師止觀法門相關之研究 18第五節 論文架構之安排 20第二章 白雲禪師「止觀法門」之經教基礎 22第一節 以《心經》深觀五蘊皆空 22一、深觀五蘊去染除惑 22二、色空之「不異」、「即是」的修行掌握 25第二節 以《金剛經》勘破「有」的執見 27一、「非」是「不同於原有」的提昇 28二、「無」是「有」的照見與突破 30第三節 以《六祖壇經》修無念、無住、無相 31一、於「念」、「相」、「住」的勘破 3

1二、於「相」、「行」的超越 33第四節 以《圓覺經》修圓覺三觀 35一、於身心如幻「知」、「離」之覺悟 35(一).以幻修幻 35(二).知幻即離、離幻即覺 37二、圓覺三淨觀「奢摩他」「三摩鉢提」「禪那」修持之次第運用 38(一).三種淨觀的修持 38(二).三種淨觀修持之次第運用 42第五節 小結 44第三章 白雲禪師「止觀法門」之修行要領 46第一節 行修「止觀法門」的七種前行 46一、發菩提心 47二、莊嚴戒行 48三、正知正見 49四、調整計著 50五、善巧隨緣 50六、道緣具足 51七、相境清淨 52第二節 「止觀」法門的認識 52一、

止觀雙運的行持 54(一).觀行先要「止」 55(二).「觀」法的運作 58二、以「三度止觀」(三止三觀)交替行持超脫煩惱 60(一).禪師「三度止觀」的論說 61(二). 止觀交替行持,由業顯道入達清淨之究竟空境 63第三節 「止觀」法門於五蘊的照見 64一、認識五蘊(我)之身心變化作用 65(一).色塵、法塵、色法之形成 66(二).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之流程 68二、止觀法門在五蘊「想、行」之間的妙用 70(一).止觀於五蘊「想、行」之間建立間隔-轉業為道的樞鈕 71(二).以般若學之觀點,說明止觀法門於五蘊想行之修養及其價值 73(三).「想、行」緩

衝時空加大---修養增上的助力 75(四).「止觀」法於五蘊「想」、「非想」、「非非想」之提昇脈絡 75(五).「非非想」的境界提醒 78(六).色蘊未形成前的把握 79第四節 「止觀」法門於四念處的行修 80一、身念處:「觀身不淨」的把握 81(一).觀出入息 82(二).觀四威儀 82(三).觀身不淨 83(四).觀世間苦 83二、受念處:「觀受是苦」的調理 84(一).觀名位虛浮 84(二).觀利樂無常 84(三).觀眾色凋謝 85(四).觀美食殘羹 85(五).觀睡眠養息 86三、心念處:「觀心無常」的覺知 87(一).觀心貪欲 88(二).觀心瞋

恚 88(三).觀心癡迷 88(四).觀心疑慢 88(五).觀心偏邪 89四、法念處:「觀法無我」的洞察 89(一).觀種性 90(二).觀習性 90(三).觀道種性 90(四).觀聖種性 91(五).觀覺性 91第五節 小結 92第四章 止觀法門於身心療癒之具體運用 93第一節 止觀法門的基礎—初以靜坐調身 93一、防患於未病 93(一).禁忌注意 94(二).適合靜坐時間 94(三).坐墊的選擇 94(四).衣著的注意 95(五).避免風寒入侵 95(六).靜坐前暖身活動 95(七).靜坐姿勢:有盤坐及坐椅子上的兩種坐姿 95(八).靜坐結束後

的注意事項 97(九).靜坐中可能有的狀況及處理 98二、已病之舒緩 100(一).靜坐舒緩身病的功效 101(二).以靜坐調理身病之功效成果 101第二節 以止觀法門調養身心、卻除煩惱 103一、調身的根源在於調心 103(一).靜坐調身---為調心的入門基礎 103(二).調心---不一定要執著靜坐 104(三).靜坐---制心一處的訓練 105二、煩惱的調理 106(一).「貪」煩惱的調理 106(二).「瞋」煩惱的調理 110(三).「癡」煩惱的調理 115第三節 小結 120第五章 白雲法師「止觀法門」之現代意義 122第一節 效益性:簡易語言直

指修行心要 122一、以易懂易學的現代語言轉化深奧佛理 122(一).止觀法門的白話表述 123(二).艱澀佛理的現代名詞轉換 123二、提契「法要」直指修行核心要義 124(一).「法在那裏」的現實效益 124(二).「與道相應」、「生死有關」的把握 125第二節 實證性:善巧方便療癒身心 127一、強調「運用思想、發揮智慧」的妙用 127(一).以「讀」的精神謙卑學習、關懷眾生 127(二).以「智慧」的表現得到饒益自他的結果 128二、以點線面的串聯,實現究竟療癒之圓覺境界 129(一).念念覺悟的把握 129(二).究竟療癒為方向 130第三節 入世性:

開顯菩薩之悲智願行 131一、以身行風範體現菩薩道修行 131(一).深耕佛法,展現心地發明 132(二).修行辦道、利樂有情 134二、顯現處處是道場之入世修行 134(一).心淨即佛土淨 135(二).學行菩薩「蓮藕住世」之悲智願行 136第四節 小結 137第六章 結論 139第一節 研究成果概述 139一、 研究發現 139(一).特重經教基礎 139(二).建構了初步的S.O.P身心療癒流程與內涵 139(三).般若智慧為導,指引療癒之道 140(四).顯示效益、實證、入世性的價值意義 141二、 研究貢獻之自我評估 142(一).揭示白雲禪師「

止觀法門」之修學精義 142(二).彰顯當今漢傳佛教一種修行特色 142(三).提供現代人身心安頓的觀念與方法 143第二節 本文的侷限及未來研究之展望 143一、本文侷限 143二、未來研究之展望 144(一).不同「止觀法門」修行之比較研究 144(二).「止觀法門」療癒成效之蒐集研究 144(三).應用於心理輔導諮商之推廣 145參考文獻 146一、佛教經論 146二、白雲禪師研究著作 147三、當代學界專書 149(一).中文著述 149(二).外文中譯 149四、碩博士論文 149五、期刊及單篇論文 150六、數位及網路資料 150七、工具書

151表目次表3-1 禪師「止觀法門」二個層次、五個步驟…………………………………….57表3-2 禪師「止」法之內容…………………………………………………………58表3-3 禪師「觀」法之內容…………………………………………………………..59表3-4 色塵、法塵、色法、色蘊之銜接流程……………………………………….67表3-5 五蘊流程…….……………………………………………………………….69表3-6 五蘊「想、行」之間「業與道」的把握樞紐………………………………….71表3-7 「止觀法門」於五蘊「想、行」間隔之修養及其價值…………………………73表3-8 五蘊「想、行」間隔把握之變化

、作用、結果…………………………………75表3-9 色塵、法塵、色法(由業顯道)………………………………………………..76表3-10 五蘊「想、行」之間---「想、非想、非非想」之境界提昇………………….77表4-1「貪」煩惱的調理 ………………………………………………………….106表4-2 「瞋」煩惱的調理……………………………………………………………110表4-3 「癡」煩惱的調理……………………………………………………………115表4-3.1 「癡」煩惱的調理…………………………………………………………118表5-1 禪師心地發明「四分說法」………………………………………………..1

33圖目次圖3-1三度止觀(三止三觀)之修持要點……………………………………………62

佛法的知見與修行(大字版)

為了解決大般若經要解的問題,作者聖嚴法師 這樣論述:

  ★本書為聖嚴法師「佛法正知見」與「日常修行」的文章結集。   ★且修且行!讀者可練習用佛法來幫助自己,過清淨無憂、平安幸福的生活。     # 佛法的三個層次:信仰→理解→實踐   # 如何解脫,修禪定智慧   # 相信因果,所以心平氣和   # 不需擔心,只要用心   # 內心平安,人人都友善     ● 知見與修行,是修學佛法的根本,缺一不可。     【佛法的正知見篇——從信仰入手】     佛法的基本原則,就是戒、定、慧三無漏學,除此之外,如果說還有什麼最高的、無上的大法,都是一時方便說。     踏實的佛法觀點,不能離開戒、定、慧,從釋迦牟尼佛開始就是這個樣子。然而因為眾生根

性的不同,有人重視戒律的受持,有人重視禪定的修持,有人重視慧學的熏聞。     中國禪宗的祖師們不很講究呆板的戒條,也不很講究定的修持,而是特別著重於智慧的開發。可是凡得大悟的人,一定是非常清淨的人,身清淨、語清淨、心清淨,三業清淨,他才能夠真有智慧。如果說真智慧已開發,而三業不清淨,那種智慧仍是有問題的。      至於佛教的「心法」,第一步,是檢點自己的心念,已想、將想、正想的每一個念頭都很清楚。     【日常生活的修行篇——平安幸福 要靠自己】     許多人認為我這個老和尚有修行,讓我祝福一下,好像比較靈驗一點,功德比較大一點,所以許多人身體不好,就希望請老和尚來為他們祝福一下,但是

我有點懷疑:我的祝福,真的比你們的祝福有用嗎?     有一對年輕夫婦請我祝福他們婚姻幸福,我對他們說:「祝福你們婚姻幸福!」可是他們一回去就吵了架,然後打電話給我:「師父,你的祝福沒有用,我們回來以後還是吵架。」我回答說:「我沒有說我的祝福一定有用,那是你們迷信;祝福以後,你們自己愛吵架,我有什麼辦法!」      平安要靠自己。在宗教場合裡,無論是請宗教師,或是請神、佛、菩薩為我們祝福,這在心理上雖然有用,可是最可靠的,還是要從自己內心做起。除了希望別人祝福,我們也要祝福自己;當你要生氣、和別人吵架的時候,告訴自己不要這麼做。像上述的夫妻倆明明希望不要吵架,為什麼還要吵?將幸福交代給一個老

和尚,自己卻沒有去經營自己的幸福,這是很顛倒、很奇怪的事,可是很多人就是這樣的人。     這個世界需要佛法,自己實踐佛法是最可靠的,希望人家做到是不容易的。如果大家都能用智慧來處理事、以慈悲來對待人,自然能夠產生力量感動他人。

白雲法師般若學及其現代意義之研究

為了解決大般若經要解的問題,作者釋如雲(陳瑞美) 這樣論述:

白雲法師般若學及其現代意義之研究 摘 要 千佛山白雲法師(1915~2011)是中國近代專精於「般若學」及「禪與古梵密」的臨濟嫡傳第四十代禪師。法師勤於筆耕,著作等身,無論是在體裁上,或題材上,都是非常豐富多元有系統,融通佛教各宗派思想;而本文即是討論其般若學及其現代意義。 本論文研究的主題是以白雲法師所著的《般若學》為中心,並藉由分析法師《般若學疏義》與《大般若經要解》二本著作為輔,來探討其般若學及其現代意義。本文以法師所著的《般若學》、《般若學疏義》與

《大般若經要解》三本著作為主,乃以唐玄奘法師譯之六百卷的《大般若經》為基礎,告訴人如何研讀經論,才能領悟般若法要之所在。根據本文研究,可窺知法師對經論名相闡述的看法,並藉由這些名相的認識,來幫助現代佛弟子日常生活之應用,這些名相含括「般若」、「空」、「方便」、「二諦」、「無相」、「無願」、「無住」、「無所得」、「波羅蜜」等。 此外,在現代意義上,白雲法師依《大智度論》所說,文字可以詮釋般若,而且透過文字提供涵養般若的養分與導引,作為修行的指歸。法師所建構之般若學系統,採取現代情境的詮釋模式,其語言是現代化的語言,把一般人不太了解的內容,用現代人看得懂的簡單文字表達出來,以拉近佛教經典與學

佛者之間的距離。對此,就法師般若教學給予現代人啟示,筆者將其歸納為兩點意義:(一)使得現代人在今日社會處境下,跨越語言、文化、地域進行多面向的溝通與連結。(二)使得現代人能夠瞭解經典原意,探索經典對於安身立命所具有之意義,同時能將經典所說的道理方法,運用在自己身上獲得實益,並與他人分享經驗。準此,白雲法師對般若、禪、古梵密的定義中,其無論講觀念、提方法,都不是為了建構理論系統,或成就思辯系統,而是為轉化生命的實用方法,回到佛法自度度人、自利利人的菩薩道修行。 總之,藉由本文之研究、分析、歸納與討論,探索白雲法師般若學及其現代意義等諸議題,讓筆者了解法師之所以以般若思想統攝其相關諸多著作與

關懷面向,乃強調智慧的修學在佛教修持的重要性。如此,法師集般若、禪修、古梵密行持指導為其主要宏化重心,同時由此開展出現代化、生活化的佛法,值得我們的重視。關鍵詞:千佛山、白雲法師、《般若學》、禪法、古梵密、《大智度論》、現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