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若經 433卷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大般若經 433卷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彭書淮寫的 圖解一定要知道的600則國學常識 和陳玉峰的 台灣植被誌 第九卷,物種生態誌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華威國際 和前衛所出版 。

國立政治大學 哲學系 林鎮國所指導 譚睿的 遼代鮮演的華嚴思想 (2021),提出大般若經 433卷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遼代、鮮演、華嚴思想、華嚴經玄談決擇記、一心、法界、理事、十玄、五教料揀、諸宗融會。

而第二篇論文東海大學 社會工作學系 陳琇惠所指導 陳文華的 隨遷老人的生產性老化研究 (2020),提出因為有 隨遷老人、生產性老化、動機、福祉、文化視角的重點而找出了 大般若經 433卷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大般若經 433卷,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圖解一定要知道的600則國學常識

為了解決大般若經 433卷的問題,作者彭書淮 這樣論述:

國學思想的源流   國學是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與學術,然而在談論國學時,也不能忽視對中華文化影響甚深的釋、道兩家。中華文化就是在儒、釋、道三種主要思想互相碰撞、借鑑與融合之下所產生的。在魏晉時期,三種想相互爭辯,到了唐宋時期,則形成三教鼎立的局面,發展至宋明理學時,「三教合一」的觀點正式被提出,因此中華傳統思維無不被儒、釋、道深深地影響至今。   在一般人的印象當中,國學是一門嚴肅的學術,古板而且枯燥,這可能是中華文化流傳給世人的既定印象。因為那些國學主要的「生產者」,正是那些傳統社會中的傑出文人,他們雖然接受了儒家的正統禮制,但是,在他們的內心裡,卻保留了高雅的心性和深厚的文化修養

,無論是詩、詞、書、畫以及一舉一動都展現出後重的傳統文化之外的瀟灑飄逸與輕鬆活潑,反映了這些文人對國學精神內涵的嚮往與追求。 本書特色   探訪影響你我至深的文化源流  圖解一定要知道的600則國學常識  經典珍藏專家修訂實用百科  生動有趣又好玩的國學Q&A   .精粹選題:  將國學分為十大主題,精選出500則問題並仔細斟酌解答,引領讀者深入淺出地了解博大精深的國學常識。   .全方位解說:  內容囊括認識國學、經史子集、宗教、政治軍事、古典文學、禮儀風俗、藝術、醫學科技等各方面知識。   .圖文、表格解說:  超過400幅精美插圖、精彩圖說和表格,與文章相輔相成,讓閱讀更加輕鬆,不再枯燥

乏味。

遼代鮮演的華嚴思想

為了解決大般若經 433卷的問題,作者譚睿 這樣論述:

遼代華嚴學僧鮮演所著的《華嚴經玄談決擇記》是目前唯一可知保存較為完整的以華嚴學為主題的遼代佛教義學著述,本文選擇遼代鮮演的華嚴思想作為研究課題,通過對《華嚴經玄談決擇記》文本的解讀與分析,考察鮮演的華嚴思想所展現的理論面貌,認識遼代華嚴義學在思想演變上與唐代華嚴義學的內在發展關係,從而較為全面地了解鮮演的華嚴思想與華嚴教學。本文共七章,第一章為緒論,第二至六章為正文,第七章為結論。在正文部分,第二章以鮮演與《華嚴經玄談決擇記》為題展開,主要介紹遼代佛教概况,特別是鮮演的生平事蹟和成就,以及對《華嚴經玄談決擇記》相關情況的基本說明;第三章說明鮮演對華嚴宗五教范式的應用,首先圍繞判教與會通展開論

述,然後分別闡述鮮演五教料揀之諸題;第四章說明鮮演對華嚴宗核心思想之「一心」與「法界」的詮釋,首先闡述唐代華嚴宗祖師的主要觀點,然後說明鮮演對相關問題的具體理解;第五章說明鮮演對華嚴宗核心思想之「理事」與「十玄」的詮釋,首先圍繞鮮演的理事觀展開論述,然後圍繞鮮演的「十玄」教學展開論述;第六章說明鮮演華嚴思想與諸宗思想的關聯,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對天台宗思想的吸收與改造,二是對法相宗思想的引用與發揮,三是對禪修的批評與禪門的辨析。本文分別以華嚴宗的教判論、核心思想、融合學說三個方面為著眼點來具體闡述《華嚴經玄談決擇記》所展現的鮮演華嚴思想的多重面貌,得出四點總結:第一,遼代華嚴義學的發展是唐

代華嚴義學的繼續,鮮演較為全面地繼承了以澄觀、宗密為代表的中晚唐華嚴學;第二,鮮演華嚴思想的義學創新突出表現在他開出十義解釋《華嚴經》經題、對華嚴宗五教範式的應用以及對諸宗思想的吸收與改造三個方面;第三,鮮演以弘揚澄觀的學說為旨趣,十分重視華嚴思想的主體地位;第四,鮮演的華嚴思想通過其華嚴教學表現,其華嚴教學有兩個主要特點,一是以澄觀的思想作為教學的基礎和正宗,二是重視運用形象的比喻作為教學的方法和手段。

台灣植被誌 第九卷,物種生態誌

為了解決大般若經 433卷的問題,作者陳玉峰 這樣論述:

~台灣植物種的百科全書~   台灣植物研究史上,幾乎所有描述植物種的書籍,罕能整合相對完整的資料,提供全方位或百餘年來所有有關於該植物的內涵,讀者可以將歷來所有敘述植物種的書籍,全部拿來作比較,便可瞭解。   本書針對台灣植物種,盡可能從發現始源、學名變遷、形態、生態、空間分佈、物種與環境的相關、植物社會歸屬、木材、林業應用、藥用、特定用途、與野生動物的相關、物候、演替、演化、生理生態等等,乃至與人類風俗文化、生活的相關,夥同作者已知該物種在台灣研究史上所有的內容,嘗試作百科全書型的整合性撰寫,期能開創植物描述的新典範。   由於過往欠缺此等書籍,乃特別賦予新名詞,謂之「物種生態誌」,如此

的物種介紹,無論植物分類學、生態學、園藝、景觀、保育、水土保持、解說教育、生物教學、諸多相關學科的研究與應用、文學、鄉土文化、人類學探討……,舉凡與台灣植物有所牽扯者,皆可參考、引用。   至於作者本身對台灣植物的瞭解程度,套用《金剛般若波羅密經》的邏輯,作者了知植物,即非了知,是名了知!   [台灣自然史]系列   《台灣植被誌》 TFC1第一卷:總論及植被帶概論 TFC2第二卷:高山植被帶與高山植物(上、下) TFC3第三卷:亞高山冷杉林帶與高地草原(上、下) TFC4第四卷:檜木霧林帶 TFC5第五卷:鐵杉林帶(上、下) TFC6第六卷:闊葉林(一)南橫專冊 闊

葉林(二)(上、下) TFC7第七卷:海岸植被帶 TFC8第八卷:地區植被專論(一)大甲鎮植被 TFC9第九卷:物種生態誌(一) [本系列一般性特色] 1.以台灣土地為主體,闡述台灣自然新史觀。 2.台灣第一本植被誌,系統化全盤論述台灣各大生態帶。 3.結合二十世紀以來,台灣的土地科學研究經驗,開展本土研究新領域。 4.第一手本土研究經驗,嚴謹執著,時空格局龐大,實體描述,細膩入?。 5.結合科學與人文,貫串古今研究,為台灣文化注入新的自然基因。 [本系列學術性特色] 1.第一本從台灣島地體形成,談到現今生界演化的專書。 2.第一本系統整合化的台灣植被誌。 3.第一個提出植被帶正進行上遷的

論著,更包括諸多台灣生態研究的新見解。 4.真正徹底消化日本人五十年在台灣研究菁華的植物生態研究報告 5.深富科學求真的批判性,開創台灣植物研究的新生機。 6.提供台灣今後生態保育的本土資訊與經驗。 附錄一※作者簡介※ 附錄二※目次※ 附錄三※序※ 作者簡介 陳玉峰(靜宜大學生態學研究所所長、教授)   ◆1953年生於北港鎮。妻陳月霞為名攝影家。◆1980年畢業於台灣大學植物系,1983年得台大理學碩士,1993年獲東海大學理學博士。◆1984-1989年間任職內政部營建署墾丁及玉山國家公園解說及保育研究課技士、技正、課長,開拓體制內生態保育研究與解說教育先鋒。   ◆1987年以後,先後任

教於逢甲、東海、靜宜大學。1998年起專任靜宜大學教授,兼通識教育中心主任。◆1991年創設「台灣生態研究中心」,為民間人文及自然生態最活躍的單位之一。◆森林保育與環境運動責成1991年台灣當局禁伐天然林。◆長年撰文鼓吹土地倫理與自然情操,並輯為《台灣綠色傳奇》、《人與自然的對決》、《土地的苦戀》、《生態台灣》、《台灣生界舞台》、《展讀大坑天書》、《赤腳走山》、《墾丁海岸植被》、《人文與生態》、《台灣生態悲歌》、《台灣生態史話十五講》(含十五卷錄音帶)、《自然印象與教育哲思》、《台灣山林與文化反思》、《土地倫理與九二一大震》、《告別世紀》等環境教育專書。◆參與社會及政治運動多年,鼓吹本土文化創

造,於台中地區進行各類型人文、都會現象調查,力矯時弊,先後公佈將近百項民間文化及生態監測成果,部份輯為《認識台灣》一書。另闢有靜宜大學生態學研究所社會關懷叢書,著有《二十一世紀台灣主流的土石亂流》(與張豐年醫師合著)。◆1994年以後專志創作二百餘萬年來「台灣自然史」,整合台灣生界、土地資訊,已發表《台灣植被誌》第一卷?第四卷,第一卷獲選為《聯合報》1995年十大好書之一,第三卷獲「1998年台灣本土十大好書」榮譽,今陸續撰寫中。◆倡導「隔代改造」,試圖為台灣文化注入自然基因,每年講演數十場次,為環運代表人物之一。◆自然文學創作為目前台灣從學術深度轉化為人文關照的特例之一,獨樹一幟。◆2000

年迄今,於靜宜大學開創全國第一所生態學研究所,同時,賣屋並捐出所有個人身外物,籌募基金建設「台灣生態暨人文資訊館」。

隨遷老人的生產性老化研究

為了解決大般若經 433卷的問題,作者陳文華 這樣論述:

本研究以隨遷老人作為研究對象,旨在於探討其生產性老化的形態,深入了解其生產性老化的動機。透過質性研究方法,訪談38位隨遷老人、5位隨遷老人子女及4位社會工作者,研究發現:第一,在群體背景上,老人隨遷的情境與目的包括照顧子女和孫代、家庭團聚和「靠」兒養老,照顧是主導性目的;至於誰成為隨遷對象,這並非任意的,而是受到代際倫理、性別權力、家庭結構、家庭整體效益等因素的綜合作用,最終是權宜性的結果。此外,隨遷老人常見類型有靜態式以及勞燕分飛式、接力式、候鳥式、輪換式等多種動態式。這些方面為隨遷老人的生產性老化奠定了基調。第二,在生產性老化形態上,涉及工作、照顧、志願服務三個面向,工作上有兼顧性、易中

斷、城鄉二元分化的特點,照顧上有優先性、高捲入度和子代中心主義的特點;志願服務上有淺層化、高流動、城鄉二元分化特點。隨遷老人的生產性老化在三個面向的分佈不均衡,照顧是主要面向,工作和志願服務容易受到照顧的「擠壓」,整體呈現出以子代家庭為中心的特征。第三,在生產性老化動機上,可歸納出為以減輕子女負擔為追求的顧後導向和以提高晚年生活保障和品質為追求的顧己導向,「雙顧」導向共存,但特征是「顧後」為先,這與其以子嗣昌盛為核心的本體性價值、生命歷程深受獨特社會歷史事件的影響、身處高壓力低福利的社會現實中有關。隨遷老人的生產性老化形態與動機與西方論述下的生產性老化存在較大的差異,在集體主義文化的影響下,隨

遷老人的生產性老化並不是追求個人福祉和個人成就,而是追求人際關係和家庭整體福祉。中西方文化原型的差異、使得隨遷老人自我觀和幸福觀都與西方老人不同,進而影響了隨遷老人的生產性老化面貌,未來關於隨遷老人生產性老化的政策議題也要將文化因素納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