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額匯款臨櫃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國立臺北大學 犯罪學研究所 許春金所指導 郭彭賢的 詐欺犯罪被害歷程之研究 (2010),提出大額匯款臨櫃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詐欺被害人、詐欺被害情境、詐欺被害歷程、有能力的監控者。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大額匯款臨櫃,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詐欺犯罪被害歷程之研究

為了解決大額匯款臨櫃的問題,作者郭彭賢 這樣論述:

現階段政府抗制犯罪措施仍依賴司法體系嚇阻犯罪,並採取如改善社會風氣、道德重整、從教育做起等肅清社會病源犯罪策略。但從近年來詐欺犯罪發生數漸增發現,傳統以加害人為研究對象之抗制犯罪策略已經產生盲點,必須重新思考,可否藉由被害情境與過程的分析,找出不同以往之防制手段。本研究以內容摘要的方式,簡化訪談所得資料,並視建構3名詐欺犯罪被害人被害歷程與2名成功攔阻詐欺被害人員經驗為焦點,透過討論敘述或記敘的建構方式,從中推敲說話者的用意,並置重點於詐欺犯罪被害人被害前、中、後之被害歷程深描與詮釋,歸納分析詐欺事件成功關鍵因子外,並綜合發現詐欺犯罪、進而成功攔阻詐騙犯罪發生之金融機構從業與警察人員的觀察及

心得,找出成功攔阻的重要因素。研究發現,詐欺犯罪被害人,對於突如其來的、情境設計逼真的詐騙電話,仍不免屈服,而採信其說法,其中部份樣本被要求操作ATM提款機時,雖邀約同學前往,最終仍匯出款項,被害成功。反觀,部份被害人,當被要求至金融機構提領大筆款項時,常因神情有異或言辭閃爍,易為金融機構人員察覺有異,或逕行阻止、或報警協助,最終未匯出款項,被害失敗。由此可見,詐騙成功與失敗的關鍵因子之一,在於詐騙過程中,有能力的監護者是否在場。印證日常活動理論所強調的犯罪發生三要素之一「有能力的監護者是否在場」的相關論述。本文從情境犯罪預防策略角度,提供以下如落實電子商務交易安全準則、強化企業資安能力、AT

M系統採中英文並列或取消英文介面,並增加語音提示、提高使用網路民眾反詐騙能力、有效運用「防制網路犯罪技術工作平臺」、向民眾宣導專業法律術語、政府機關行政流程及最新詐騙手法、加強金融機構從業人員臨櫃匯款、大額提領款之臨櫃關懷、提升跨境電信網路偵查能量,尋求共同打擊犯罪、持續兩岸警方跨境合作加強打擊詐欺犯罪、推動兩岸暨香港、澳門警方至第三地跨境合作打擊詐欺犯罪等犯罪預防方式,期對國內詐欺犯罪防制工作有所助益。關鍵詞(key word):詐欺被害人(fraud victim)、詐欺被害情境(fraud victim situation)、詐欺被害歷程(fraud victim process)、有能

力的監控者(competent guard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