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短波輻射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太陽短波輻射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劉振榮寫的 大氣輻射傳送原理 和黃建平的 物理氣候學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解答也說明:請問短波跟長波差別在哪裡呢? 2.長跟短又分別是指哪裡長/短呢? 3.為什麼太陽照到地表的是“短”波輻射,而地面釋出的是“長”波呢?(其中的原理).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遠流 和氣象所出版 。

國立臺灣大學 大氣科學研究所 楊明仁所指導 張玉來的 颱風生成與梅雨鋒之交互作用:凱米(2018)個案分析 (2020),提出太陽短波輻射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熱帶氣旋生成、梅雨鋒面、濾波分析、位渦、正壓不穩定。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興大學 環境工程學系所 莊秉潔所指導 林鈺澍的 利用WRF及MSM模式結合Himawari-8氣膠光學厚度預估日射量受懸浮微粒影響之損失發電量 (2020),提出因為有 WRF、MSM、損失太陽能發電量、AOD550、懸浮微粒的重點而找出了 太陽短波輻射的解答。

最後網站為什麼地球的大氣主要吸收的是地球的長波輻射而 ... - 就問知識人則補充:bai碳,水汽和二du氧化碳對輻射的吸收zhi具有選擇性dao,其對紅外線長波輻射吸收性強,對短波輻射吸收弱。而太陽輻射主要是短波輻射(主要集中在波長較短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太陽短波輻射,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大氣輻射傳送原理

為了解決太陽短波輻射的問題,作者劉振榮 這樣論述:

  本書主要探討輻射在地球大氣系統中與大氣介質的交互作用,以及電磁的輻射傳送原理。除了輻射基本概念外,也應用基本輻射原理推導大氣中輻射的傳送方程,和在不同條件下輻射傳送方程的求解。書中除了探討輻射的基本概念,也介紹輻射吸收和散射的數學模式。亦納入漫射輻射及其在輻射傳送方程中的求解,包含薄層大氣近似、單次散射假設下的近似、雙流近似解,以及在散射守恆下的近似解和艾丁頓近似解。此外,以離散縱標法求取輻射傳送方程式之解亦為討論的內涵。最後則以不變性原理探討大氣的反射函數和透射函數。

颱風生成與梅雨鋒之交互作用:凱米(2018)個案分析

為了解決太陽短波輻射的問題,作者張玉來 這樣論述:

在本篇研究中,我們參考Lee et al.(2006)的概念將生成於梅雨鋒面低壓槽的熱帶氣旋定義為鋒面旋生類型並針對其生成機制及其與環境的交互作用進行研究分析。首先,我們透過1979-2018年間的鋒面旋生個案分析大尺度環境場的重要特徵,並利用濾波分析分離出不同時間以及空間尺度的特徵。大尺度環流分析表明:強大的西南氣流、底層豐富的氣旋式渦度以及逐漸減少的環境斜壓性有利於熱帶氣旋在梅雨鋒面低壓槽的西南端生成。透過與合成分析的比較,我們驗證了凱米(2018)的代表性並分析他的渦旋尺度過程以及機制。強大的西南氣流促使鋒面區域產生活躍的對流及強水平風切,鋒面上的正壓不穩定產生擾動並且在鋒面低壓的位渦

”滋養”下逐漸增強,覆蓋於其中一個渦旋上的中層短波槽協助中層渦旋的建立,最終此渦旋逐漸發展形成凱米(2018)。除了熱帶氣旋的生成外,伴隨的鋒消也是一個值得討論的現象。在凱米生成前,鋒前覆蓋的對流遮蔽太陽短波輻射導致該區域鋒消,斜壓性的減弱也有助於凱米發展為熱帶氣旋。在凱米生成後,其強大的位渦中心會扭曲破壞鋒面的位渦結構,凱米的次環流又會抑制鋒面對流的發展,使得第二類條件不穩定(CISK)被限制導致更進一步的鋒消。最後,我們提出了一個完整的概念模式解釋熱帶氣旋旋生及梅雨鋒面鋒消的過程及這些天氣系統之間的交互作用。

物理氣候學

為了解決太陽短波輻射的問題,作者黃建平 這樣論述:

本書以物理學規律和動力學方法為基礎來解釋地球氣候的形成及其演變特徵。主要內容包括:氣候系統的物理描述,氣候系統的輻射傳輸、能量平衡、回饋機制、敏感性和穩定性,氣候系統的內部與強迫振盪,氣候變化形成機理,氣候模擬與預測等。 通過學習,可使學生對物理氣候學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有較為深刻的理解和掌握,為進一步學習後續專業課程及從事氣候變化等相關領域的研究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本書適合於大氣科學、地理學、生態學、環境科學等專業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使用,也可供從事氣候變化研究的人員參考。 黃建平 長期從事氣候變化的觀測和理論研究,組建了半乾旱氣候變化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帶領研

究團隊在我國西北地方建立了具有國際水準的半乾旱氣候與環境觀測站(SACOL),系統獲取了我國西北典型半乾旱區長期連續的高精度觀測資料,揭示了氣溶膠光學特性、雲微物理特性、輻射收支和陸-氣相互作用的典型特徵。全面開展了我國西北地方沙塵氣溶膠微物理特性、三維分佈特徵和傳輸過程的研究。系統深入地研究了我國西北地方沙塵氣溶膠直接、間接和半直接氣候效應。 前言 第1章 緒論 1.1 與氣候有關的一些概念 1.2 氣候學的發展 1.2.1 氣候學的萌芽階段 1.2.2 氣候學的形成階段 1.2.3 傳統氣候學階段 1.2.4 現代氣候學階段 1.3 氣候學的重大變革 1.4 氣候學的主

要分類 1.5 物理氣候學的研究內容 參考文獻 第2章 氣候系統的物理描述 2.1 系統的概念 2.2 氣候系統及其組成 2.3 氣候系統的屬性和物理過程 2.3.1 氣候系統的屬性 2.3.2 氣候系統的熱量平衡 2.3.3 氣候系統的內部回饋 2.3.4 氣候系統的外部強迫 2.3.5 氣候系統對外部強迫的敏感性 2.4 海氣系統的耦合 2.5 水分迴圈 2.6 生物一地球化學迴圈 2.6.1 氧迴圈 2.6.2 碳迴圈 2.6.3 其他迴圈 參考文獻 第3章 氣候系統的基本方程 3.1 大氣運動方程組 3.2 海洋運動方程組 3.3 陸面過程的基本方程 3.3.1 動量通量公式 3.

3.2 地氣交界面的能量平衡方程 3.3.3 陸面的熱量平衡方程 3.3.4 陸面水分平衡方程 3.4 海冰系統方程組 3.4.1 無雪覆蓋海冰系統的熱力學方程組 3.4.2 有雪覆蓋海冰系統的熱力學方程組 3.4.3 海冰系統的動力方程 3.5 氣候系統的宏觀描述 參考文獻 第4章 氣候系統中的輻射傳輸 4.1 大氣中輻射傳輸的基本特性 4.1.1 太陽光譜和大氣的吸收譜 4.1.2 Lambert和Kirchhoff定律 4.1.3 輻射傳輸方程 4.2 輻射強迫 4.2.1 輻射強迫的新概念 4.2.2 ERF、兩種計算方法及其優缺點 4.3 溫室氣體排放指標 4.3.1 指標的簡介

4.3.2 全球增溫潛能的概念 4.3.3 全球溫變潛能的概念 4.4 輻射一對流模式 4.4.1 模式的基本原理 4.4.2 短波輻射加熱率 4.4.3 長波輻射冷卻率 4.5 輻射與化學過程的耦合相互作用 參考文獻 第5章 氣候系統的能量平衡 5.1 零維模式 5.1.1 基本方程和平衡態 5.1.2 射出長波輻射R↑的經驗公式 5.1.3 敏感性分析 5.1.4 隨時間變化的解 5.1.5 對週期外源強迫的回應 5.2 一維模式 5.2.1 入射的太陽短波輻射 5.2.2 水準輸送的極端情況 5.2.3 熱量水準輸送的參數化 5.2.4 常係數一維模式的解 5.2.5 與Budyko模

式的比較 5.2.6 冰線緯度與太陽輻射強度的關係 5.3 Sellers的一維模式 5.4 一維季變模式 5.5 二維模式 5.5.1 常係數二維能量平衡模式的解 5.5.2 將下墊面狀況的地理分佈引入模式 5.5.3 二維季變模式 5.6 水準二維上翻一擴散耦合模式 5.6.1 模式方程組 5.6.2 模式的解析解 5.6.3 對CO2增加的局地瞬態回應 5.7 耦合能量平衡模式存在的問題 參考文獻 第6章 氣候系統的回饋機制 6.1 回饋的概念 6.2 回饋效應的定量描述 6.3 回饋回應的特徵時間 6.4 氣候中一些主要的回饋機制 6.4.1 氣候中一些主要的正回饋的例子 6.4.2

負反饋的例子 6.5 生物一地球物理回饋 6.6 雲的回饋調節作用 6.6.1 簡化的海氣耦合距平模式 6.6.2 雲調節的海氣系統的長期振盪 6.6.3 雲量一地表溫度回饋 參考文獻 第7章 氣候系統的敏感性 7.1 氣候敏感性的概念 7.1.1 氣候敏感性的概念 7.1.2 氣候敏感性參數 7.2 氣候的敏感性估算 7.2.1 無回饋時的氣候敏感性 7.2.2 回饋對敏感性的影響 7.3 影響氣候敏感性的因數 7.3.1 影響□(數學符號)的因數 7.3.2 影響□(數學符號)的因數 7.4 氣候對CO2和痕量氣體的敏感性 7.4.1 C02濃度加倍對氣候的影響 7.4.2 其他痕量氣

體引起的氣候變化 7.5 氣候對氣溶膠的敏感性試驗 7.5.1 氣溶膠對氣候的影響 7.5.2 核戰爭可能引起的氣候變化 7.6 氣候對軌道參數和太陽常數變化的敏感性 7.6.1 地球軌道參數變化的影響 7.6.2 太陽常數變化的影響 7.7 氣候對內部因數變化的敏感性 參考文獻 第8章 氣候系統的穩定性 8.1 零維系統的穩定性分析 8.1.1 非線性零維模式 8.1.2 線性穩定性分析 8.1.3 非線性有限振幅的穩定性分析 8.2 非線性一維模式 8.2.1 複合反照率 8.2.2 極端輸送的情況 8.2.3 常係數擴散模式的平衡解 8.2.4 變係數擴散模式的平衡解 8.3 一維系統

的穩定性分析 8.3.1 線性穩定性分析 8.3.2 有限振幅的穩定性分析 8.4 小冰蓋不穩定 8.5 氣候突變 8.6 非線性二維季變模式 8.7 二維能量平衡模式對荒漠化類比的研究 參考文獻 第9章 氣候系統的內部振盪 9.1 30~60天低頻振盪 9.2 大氣濤動 9.2.1 北大西洋濤動(NAO) 9.2.2 北太平洋濤動與南方濤動(NP0與S0) 9.2.3 南極濤動 9.3 E1 Nino與南方濤動 9.4 准兩年振盪(QBO) 9.5 海冰氣耦合振盪 9.5.1 確定系統的週期振盪 9.5.2 回饋系統對隨機擾動的回應 參考文獻 第10章 氣候系統的強迫振盪 10.1 強迫

振盪的物理機制 10.2 氣候的日變化和年變化 10.3 太陽活動和軌道變化引起的強迫 10.3.1 太陽活動強迫 10.3.2 軌道變化強迫 10.4 米蘭柯維奇(Milankovitch)週期 10.5 銀河年與大冰期 10.5.1 萬有引力係數(G)變化說 10.5.2 銀道面物質分佈不均說 10.5.3 銀河系懸臂影響說 10.6 火山活動 參考文獻 第11章 氣候變化的形成機制 11.1 影響氣候及其變化的物理過程 11.1.1 氣候形成和維持的物理過程 11.1.2 造成氣候變化的物理過程和因數 11.2 氣候演變的時空尺度 11.3 氣候變化的形成機制 11.4 增溫停滯與協同

振盪 11.5 海陸熱力差異對增溫停滯的影響 11.6 熱帶海溫異常對北美降溫的影響 參考文獻 第12章 氣候模擬和預測 12.1 緯向平均動力學模式 12.1.1 緯向平均模式的設計 12.1.2 渦旋輸送的參數化 12.1.3 氣候敏感性試驗 12.2 相似一動力預報模式 12.2.1 相似一動力模式的基本原理 12.2.2 相似一動力模式的建立 12.2.3 模式的數值求解 12.2.4 季節預報試驗結果 12.2.5 相似一動力方法在複雜模式中的應用 12.3 大氣環流模式 12.4 地球系統模式 12.5 利用歷史資料訂正氣候預估 參考文獻 編後記

利用WRF及MSM模式結合Himawari-8氣膠光學厚度預估日射量受懸浮微粒影響之損失發電量

為了解決太陽短波輻射的問題,作者林鈺澍 這樣論述:

  近幾年台灣逐漸朝向減碳減煤的方向邁進,是為因應民眾對空氣汙染重視程度提高,而以煤炭為主的火力發電方式會排放出PM10、PM2.5、NOx、SOx等其他汙染物對人體會產生呼吸系統過敏等其他病症,故在去年109年全台火力發電廠之燃料佔比以天然氣漸取代煤炭,由台電所公布的官方資料顯示,煤炭佔火力發電燃料佔比為45.1%,天然氣為52.8%,而另外再生能源發展也持續增加,在政府推動下預計2025年再生能源之太陽光電佔比為20GW,風力發電為4.2GW,但由於再生能源發電容易遭受氣候條件的影響,致使發電量受制無法達到預期的發電效率,其中,太陽光發電容易受到雲量、雨量、日照時數和氣溫等天然因素影響發

電量,另外,大氣當中的懸浮微粒亦會減少發電量,太陽輻射會因為懸浮微粒之影響,進而產生折射、吸收及散射,使太陽輻射通量到達地面之總量降低,故光電發電量也一併受制於懸浮微粒的濃度。  本研究將以模式估算太陽輻射量因懸浮微粒致使其衰減程度,進而影響到太陽能發電之效能,然而本研究將整理出全台灣12個光電案場的光電案場面積和各別的案場實際光電效率,挑選4個較具代表光電案場進行實驗,其中也將計算各光電場域之發電效率,而後利用衛星進行整層大氣層氣溶膠分布情況並加入地面觀測之懸浮微粒濃度、細懸浮微粒、臭氧及雲量了解模式模擬太陽短波輻射受上述因素影響程度,再由發電效率計算出未來三日的發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