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症可活多久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失智症可活多久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SanjayGupta寫的 大疫時代必修的生命教育 和ANIHOS寵物診所(監修)的 貓咪的心情&飼育學習指南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太沉重!大數據:失智患者平均餘命長也說明:失智病患比一般人更長壽!根據全球醫資的健康大數據分析,發現失智症患者比一般人更長壽,50歲失智者的平均餘命達33年,也就是說,後續的照護投入是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行路 和楓葉社文化所出版 。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幼兒教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駱明潔所指導 尤秀綾的 主題活動課程介入對幼兒睡眠習慣之影響- 以臺中市一所公立國小附設幼兒園為例 (2019),提出失智症可活多久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中大混齡班幼兒、主題活動課程教育介入、睡前儀式、睡眠環境。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臨床藥學與藥物科技研究所 高雅慧所指導 吳律萱的 台灣抗憂鬱藥品使用與中風風險的關係 (2019),提出因為有 抗憂鬱藥、中風、自控病例系列研究、傾向得分匹配、年齡、暴露時間的重點而找出了 失智症可活多久的解答。

最後網站認識失智症則補充:至目前為止並無任何藥物或治療方法可以阻止或逆轉退. 化性失智症的病程。 目前在輕至中度的阿茲海默症的病人建議給予乙醯膽鹼. 酶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失智症可活多久,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大疫時代必修的生命教育

為了解決失智症可活多久的問題,作者SanjayGupta 這樣論述:

歐巴馬最屬意的衛生署長人選 白宮學者、CNN首席醫療記者 OpenBook年度生活書《大腦韌性》作者 桑賈伊.古普塔(Sanjay Gupta) 震聾發聵之作!     研究顯示,在我們有生之年,至少會再遭遇一場傳染病大流行,   那麼,從個人、社會到國家,應該從這次新冠疫情中學到什麼?     桑賈伊.古普塔是資歷長達二十餘年的CNN首席醫療記者,長期以來親臨全球重大災難現場,包括海地地震、日本海嘯,伊拉克、科威特和阿富汗戰事等,重要醫療事件更是無役不與,比如SARS與伊波拉病毒疫情、中東呼吸症候群疫情、炭疽病毒攻擊事件,都可見他站上第一線,撰文或邀請專家一

同為美國民眾解惑。由於報導內容專業、持平又深入淺出,深受美國民眾信賴,在新冠疫情爆發後,他的文章與節目也成了民眾了解相關事實的首選。     由於大流行病很可能每隔一段時間便捲土重來,古普塔以此次新冠疫情為鑑,為國家、社會乃至個人,整理出重要的因應之道。為此,他至今做了數千場訪談,對象包括華府決策要員、世界頂級公共衛生專家、流行病學相關領域知名學者、患者本人或家屬、私營單位主事者,以及與時間賽跑、迅速研發治療對策的科學家及其合作藥廠之高層等,從而得知許多獨家內幕。     此書前半部,檢討了疫情爆發後美國犯下的種種失誤,像是政治角力導致正確防疫政策推遲、質疑口罩與社交距離的效果

、輕忽無症狀感染、誤判新冠肺炎為老人病、太晚關閉公共場所等。此外古普塔還調查並回應了幾個重大疑慮,像是:全球疫情爆發源頭在哪?是否有人刻意釋出病毒?「疫苗猶豫」甚至「反疫苗運動」抱持什麼考量與論點?它們又錯在哪裡?作者以科研成果和他國經驗,建議了更為理想的作法。     由於長年直接與大眾溝通,古普塔的著作往往非常實用。本書後半部從這波疫情對人類社會造成的長期影響切入,關照民眾切身的難題,探討日後生活方式應如何調整:日常生活如何與病原共存、如何安排財務計畫、為何應預立危急時的醫療選擇、如何調適心態並培養心理韌性、怎麼為年老的父母安排居住環境、外出旅行要特別注意什麼,乃至長新冠患者日後要

怎麼維護健康……等等。 全書讓讀者在掌握真實資訊的同時,亦使自己的生命更具韌性、更具保障。(更詳盡介紹可參閱目錄引文)   各界好評     ►「古普塔借鑑他在前線抵抗新冠肺炎的精彩報導,寫了這本充滿實用智慧的書,幫助我們在大流行病盛行的這個時代變得更有韌性。藉著近期吸取的經驗,這本帶著希望和樂觀的書為讀者在駕馭未來時提供了一個紮實的基礎。」——華特.艾薩克森(Walter Isaacson),《賈伯斯傳》與《破解基因碼的人》等暢銷書之作者     ►「既像謀殺案推理小說,又是實用的生存指南,桑賈伊.古普塔醫生此書實屬傑作。在這本精彩的書中,桑賈伊向讀者揭發在疫情新聞中不

曾聽過的事(極少人有能耐這麼做),同時提供我們保持安全、並以前所未見的方式追求生命所需的日常工具。」——安迪.斯拉維特(Andy Slavitt),白宮新冠肺炎應對團隊前資深顧問     ►「憑藉著特有的好奇心、同情心和謙卑,再結合大師級的說故事長才,古普塔醫生介紹了這場我們經歷過最嚴重的公共衛生災難決定性的歷史,不管是個人還是整個社會,如果想要變得更強大就必須讀這本書。」——溫麟衍醫生,前巴爾的摩衛生專員     ►「口罩、肥皂、水、與人保持六英尺距離,再加上這本傑作,能讓我們在勢必得面對的下一場疫情中得以生存——也對我們剛經歷的這場疫情更加了解。新冠肺炎目前尚無治癒方法,但

這本書能讓你免受那些把世界搞得天翻地覆的錯誤訊息和假消息所累。」——史考特.伯恩斯(Scott Z. Burns),電影《全境擴散》編劇     ►「桑賈伊.古普塔醫生的智慧,讓我得以在過去十八個月守護住家人。現在這本書將使我們更有把握,自己擁有面對接下來發生的事時應具備的資源和心態。」——法蘭西斯.福特.柯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五度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獎得主     ►「這本書簡直是驚悚小說,我們暫時還不知道結局。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需要古普塔這位值得信賴、誠實且明智的嚮導,來告訴我們為何我們會走到這個地步,並幫助我們預見未來,以因應下一場大流行發生。

」——拉里.布萊恩特(Larry Brilliant)醫生,公共衛生碩士及大流行應對諮詢公司(Pandefense Advisory)執行長     ►「如果有哪本關於新冠肺炎的書是「必讀的,毫無疑問就是這本。」——彼得.傑.霍特茲(Peter Jay Hotez),貝勒醫學院熱帶醫學院院長及教授     ►「這本書對當前與未來的健康危機,做了充滿智慧且資訊完整的評估。」——《科克斯書評》     ►「寫實,但是帶給人的感覺並非愁雲慘霧、黯淡無光,反倒是令人振奮的期許。」——《出版者週刊》  

失智症可活多久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睡多久才夠 #越晚越嗨 有很多人越晚越興奮,深夜時分就是睡不著,是什麼原因呢?你知道台灣人平均睡多長嗎?我們要睡多久才夠?一起來看看有趣的 #睡眠腦科學! 🔜🔜 #分享給更多需要的人知道


🎬🎬這個影片想讓你了解:
🔸 亞洲哪個城市的人睡最少!
🔸 什麼是壓力賀爾蒙!
🔸 睡多久才夠?


#壓力賀爾蒙 #失眠 #淺眠 #睡不好 #睡眠 #神經很有事 #鄭淳予醫師 #brainfog #腦科學


💚 💚加入我的Line好友:https://goo.gl/nvvoZQ
『神經很有事』的YouTube頻道 ▶ https://goo.gl/xwNuU7
FB ▶ https://www.facebook.com/chunyuchengmd/
官網 ▶ http://www.chunyuchengmd.com/
Instagram ▶ https://goo.gl/ZMvbdu
.
有三個平台可以聽到我的音頻節目 👇 👇
🎧 SoundCloud 音頻 ▶ https://goo.gl/8Tigkr
🎧 喜馬拉雅FM音頻 ▶ https://goo.gl/uAf3ab
🎧 Apple Podcast音頻 ▶ https://goo.gl/sGiwZN


#關於鄭淳予醫師
主治專長的項目有 : 頭痛 | 疼痛、暈眩、失眠、腦中風、肩腰背痠痛、神經痛、手足麻木無力、失眠、巴金森氏症、失智症、記憶力退化。

#國際頭痛年會講者-偏頭痛與腦心血管功能異常
#國際腦心血管疾病年會講者-腦靜脈逆流與循環功能分析

#現任
- 陽明大學腦科學研究所 博士
- Cheng's Neurological Clinic 主治醫師
- 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 神經內科 兼任主治醫師
- 獲 2014 年國際神經血管疾病學會 年輕研究者獎
- 台灣神經科專科醫師
- 台灣神經重症加護專科醫師
- VidaOrange生活報橘 專欄作家
- ETNEWS健康雲 專欄作家
- 風傳媒 專欄作家

#經歷
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 神經內科 主治醫師
振興醫療財團法人振興醫院 神經內科 中風中心 執行長


#腦科學 #腦霧 #你腦霧了嗎 #健忘失神 #健忘 #失神 #brainfog #神經很有事 #失眠 #淺眠 #睡不好 #頭痛 #偏頭痛 #頭昏 #頭暈 #頭痛治療 #疼痛 #慢性疼痛 #疼痛治療 #失智 #記憶力退化 #中風 #高血壓 #鄭淳予醫師 #神經科 #神經科醫師 #神經內科 #chunyuchengmd #neurologist #neurology #headache #migraine #pain #poorsleep #insomnia #dementia #dizziness #vertigo #stroke

主題活動課程介入對幼兒睡眠習慣之影響- 以臺中市一所公立國小附設幼兒園為例

為了解決失智症可活多久的問題,作者尤秀綾 這樣論述:

本研究主要探討主題活動課程介入對中大混齡班幼兒睡眠習慣之影響。研究者利用自編「幼兒睡眠習慣量表」及「幼兒睡眠習慣主題活動課程」為研究工具,採立意取樣方式,以臺中市一所公立國小附設幼兒園,兩班4 歲與5 歲之中、大混齡班之幼兒為研究對象,有效樣本數共51 人;採準實驗研究法,將兩班分成實驗組及控制組,實驗組進行5 週共750 分鐘的睡眠習慣主題活動課程介入。教育介入前後,幼兒在睡眠習慣量表所得資料,分別採用描述性統計、迴歸斜率同質性檢定、共變數分析、獨立t 考驗、相依t 考驗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與處理,其主要研究結果如下:一、主題活動課程介入前,實驗組與控制組幼兒在睡眠習慣量表皆以

睡前儀式面向得分最高,睡眠環境面向得分最低;兩組幼兒在睡眠習慣量表之「睡眠環境」、「睡前儀式」兩個面向與總量表,皆未達統計上的顯著差異。二、主題活動課程介入後,實驗組幼兒在「睡眠環境」面向及總量表之表現明顯優於控制組,但在「睡前儀式」面向則無顯著差異。三、教育介入後,實驗組幼兒在睡眠習慣量表之後測平均分數均高於前測分數,且在「睡眠環境」面向及總量表之後測分數顯著優於前測,顯示5 週共25次的睡眠習慣主題活動課程介入,對於幼兒在家中的「睡眠環境」以及良好睡眠習慣的建立是有所幫助。 本研究依據主要實驗結果發現與結論,針對教保服務人員、幼兒家長與未來研究者提出相關建議。

貓咪的心情&飼育學習指南

為了解決失智症可活多久的問題,作者ANIHOS寵物診所(監修) 這樣論述:

  ~探索貓咪行為學,更懂自家貓主子~   和貓咪快樂同居的最新資訊,一冊全收錄!     「我家貓咪總是盯著窗外,是不是很想溜出去玩?」   「不停抓呀抓的,貓貓到底是在幹嘛呢?」   總是端出高深莫測的姿態,做出某些行為被飼主發現後假裝若無其事,但也會在飼主休息時緊緊守候在側……。   每位擁有養貓經驗的飼主,肯定經常面臨「真想知道貓咪在想什麼!」的時刻吧?     本書是專為養貓新手與日後想養貓的人,詳細解說貓咪的心情。   從貓咪心理和行為學的角度切入,介紹如何處理擾人行為的聰明方法;也從科學研究出發,完整解說貓咪相關疾病與的症狀和治療措施。全書搭配彩色照片與插圖,幫助飼主以視覺化

的形式快速吸收飼養的訣竅。     ★貓咪的起源、品種與特徵   要成為合格貓奴,當然也得了解貓咪的歷史。   貓咪為什麼白天愛睡覺、習慣在晚間活動?其實都與貓咪的祖先習性大有關係!   風靡全球的貓咪明星又有哪些品種?第一章也會介紹基本檔案。     ★我是貓咪喜歡的飼主嗎?注意10個貓咪喜歡你的暗示   再怎麼愛撒嬌的貓咪,也會有想要獨自慵懶的時刻,如果勉強摸貓咪,可是反會被討厭的。   想成為貓咪喜歡的飼主,最快的辦法就是「不做貓咪討厭」的事。      除了收集NG行為外,也不妨多留意貓咪表達喜歡的暗示:   ・【跳上大腿】:代表貓咪相信這個人值得信賴,不會做出討厭的事,才會想跳到腿上

撒嬌   ・【湊過來舔臉】:就像貓咪間會互相理毛,這是對飼主表達愛意的方式喔   ・【慢慢眨眼】:貓咪直視對方時,通常都是準備和敵人打架的時候;但如果是直視眼睛,並且慢慢眨眼的話,就是牠感到安心的證據     ★事先想好對策!貓咪惱人行為的預防     貓咪的天性中,本來就保留野生的本能。例如磨爪子、爬上高處、鑽入狹窄的地方,這些對貓咪來說很自然的行為,卻很可能造成飼主飼養上的不便。     書中針對20個惱人行為,舉凡任意排泄、便便嗨、喜歡舔水槽裡的水等等,解釋貓咪這樣做的原因,並結合貓咪的和習性提供解方。提早學習與貓咪如何好好相處,才能陪伴貓咪度過更長遠的日子。     從貓咪看似任性的行

為,了解牠們的心情與感受,讓人與貓的生活變得更加愉快!   本書特色     ◎全書搭配豐富的彩色照片,20個惱人行為Q&A,貓奴新手也能無壓力伺候貓主子。   ◎分章節解說「特徵」、「迎接準備」、「交流」、「行為」、「日常照護」、「飲食」、「疾病」,全面守護貓咪的身心健康與生活品質。   ◎收錄「貓咪成長年曆」,記錄奶貓到老貓各階段的生長變化,並提示疫苗的接種時機,圖表呈現一看就懂。

台灣抗憂鬱藥品使用與中風風險的關係

為了解決失智症可活多久的問題,作者吳律萱 這樣論述:

研究背景:1.抗憂鬱藥的不良反應:抗憂鬱藥被廣泛用於治療重度憂鬱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雙極性疾病(bipolar disorder),焦慮症,情感障礙(affective disorder),或減輕神經性疼痛。但在抗憂鬱藥產生良好的療效的同時也會帶來許多副作用,最常見包括嗜睡、噁心、口乾、便秘、體重增加,和性功能障礙。近年來,一些發生率低但嚴重的藥物不良反應,如中風與腸胃道出血,也被提出討論。2.中風與抗憂鬱藥的研究:2014年一項meta-analysis研究報告顯示,使用SSRI的病人,其缺血性中風(OR, 1.48; 95%CI, 1.08-2.02

; I2 = 83.9%)和出血性中風(OR, 1.32; 95%CI, 1.02-1.71; I2 = 74.9%)的風險都會增加。但此項meta-analysis所納入的文章都非隨機對照研究,且文章之間的異質性(heterogeneity)很高。而自2014年後除了一項世代研究發現使用SSRI的病人其中風的比例較高(p 〈0.01)之外;其他研究則顯示使用抗憂鬱藥並不會顯著增加中風風險。因此,究竟使用抗憂鬱藥是否與中風風險相關,至今仍存在著爭議。3.先前研究的干擾因子與限制:過去的研究皆為世代研究或病例對照研究等非隨機觀察性研究中,如何處理干擾因子(confounding factors)

一直是重要的議題。由於過去大多數研究是比較暴露組與非暴露組的風險,使得兩組之間年齡、心血管疾病、糖尿病、中風病史、使用抗凝血劑,與吸煙和飲酒等的分佈也可能不同。這些問題都會造成研究結果的偏差。另外,超過半數的研究納入的是抗憂鬱藥的現行使用者(prevalent users),如果風險隨時間變化,可能會引起嚴重的偏差。另外也有超過三分之一的研究並未將曾經發生過中風的病人排除,也會導致這些研究所感興趣的結果「中風」的發生可能會受先前中風的影響。4.年齡重要嗎?大多數病人初次使用抗憂鬱藥都是在輕年或中年時期,但過去只有少數研究曾討論不同年齡的抗憂鬱藥使用者的中風風險,而在這之中,多數研究都將受試者限

制在患有重度憂鬱症的病人,或者僅針對使用SSRI的病人進行分析。在研究設計中限制了病人使用抗憂鬱藥的適應症或使用的抗憂鬱藥品種類,會導致這些研究存在著外推性(generalizability)的問題。再者,某些研究並未將使用抗憂鬱藥之前曾經中風的病人從研究中排除,使得這些研究的結果可能被高估。至今,年齡對於抗憂鬱藥使用和中風風險關係的影響仍未知,由於預期年輕人在中風後會比老年人有更長的存活時間,所以長期照護會形成醫療保健系統和照護人員(通常是家人)的巨大負擔,因此我們需要進一步的研究設計來闡明不同年齡的抗憂鬱藥使用者的中風風險。5.使用抗憂鬱藥後多久會發生中風?使用抗憂鬱藥後,通常需要至少4週

才能達到治療效果。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藥物不良反應可能會在開始治療後的短時間內出現。過去只有一項研究報告指出,使用SSRI後中風的病人,約20%是發生在初始治療後的6個月內。先前的研究發現,病人在接受抗憂鬱藥治療後1至3週內,體內的血小板功能以及腦血流量會明顯的降低;然而對於使用抗憂鬱藥後多快會發生中風仍然未知。6.自我控制病例系列(self-controlled case-series, SCCS)研究設計:SCCS研究只納入有發生事件的病人,並針對病人個體內(within individual)藥品暴露與非暴露期間進行風險的比較,提供了另一種流行病學方法來評估暴露與結果之間的關聯。由於是病

人的自我比較,因此不會隨著時間推移而變動的潛在干擾因子,例如遺傳因子、性別、生活習慣、居住地、社會經濟地位、潛在疾病的嚴重性,甚至無法測量的干擾因子都可以被移除。7.傾向分數配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PSM)世代研究設計:傾向評分(propensity score)的概念是透過每個病人的可觀察變項來衡量特定個體接受治療的機率。PSM研究設計的主要目的是平衡治療組和未治療組中的干擾因子,因此可以更準確地估算治療效果。研究目的:首先我們使用臺灣全民健康保險研究資料庫(National Health Insurance Database, NHID)進行了SCCS研

究,以評估抗憂鬱藥使用與中風風險之間的關聯,然後進行了PSM世代研究,以驗證我們在SCCS研究中的發現。在此研究中,我們還描述了在不同年齡層和暴露時間下,抗憂鬱藥與中風風險之間的關係。研究方法:研究1 – SCCS研究1.設計與設置:此SCCS研究使用臺灣NHID,從2010年7月1日至2015年6月30日納入初次使用抗憂鬱藥治療的病人(≥18歲),且有因首次中風而住院的病人。2.抗憂鬱藥與中風的定義:初次使用抗憂鬱藥的定義為在NHID中有ATC代碼N06A之抗憂鬱藥處方記錄的病人,並排除在初次服用抗憂鬱藥前36個月內有使用抗憂鬱藥的病人。我們透過住院病人資料庫(inpatient datab

ase)中的主要或次要診斷為ICD-9-CM 430-434來確認病人發生中風事件,並排除首次中風前36個月內曾經有中風診斷的病人,和首次中風前30天內診斷為腦損傷的病人(ICD-9-CM:800-804,850-854)。3.暴露和風險期:風險期(risk period)定義為抗憂鬱藥治療開始到結束或改藥的期間,而基線期(baseline period)則為未接受抗憂鬱藥治療的時間。我們將研究的主要觀察期設置為自初次接受抗憂鬱藥治療之日起的180天內。4.統計分析:使用條件Poisson回歸計算發病率比率(Incidence rate ratios, IRRs),以估計相較於基線期,病人在風

險期發生第一次中風的風險。計算結果以95%的置信區間表示。5.分層分析:此SCCS研究會針對中風類型,性別,抗憂鬱藥類別,病人是否患有重度憂鬱症、失智症、或精神分裂進行分層分析。此外,我們也將病人分為三個年齡層進行分析,包括(1)18~44歲、(2)45~64歲和(3)≥65歲。最後,我們把風險期分為五個暴露期風險區間進行分析,包括(1)1~7天、(2)8~14天、(3)15~28天、(4)29~90天,和(5)91~180天。研究2 – PSM世代研究:1.設計與設置:此研究與SCCS研究同樣使用了臺灣NHID,納入從2010年7月1日至2015年6月30日,初次使用抗憂鬱藥的病人(≥18歲

)。首次開立抗憂鬱藥處方的日期則定義為指標日期(index date)。2.抗憂鬱藥與中風的定義:初次使用抗憂鬱藥的病人和中風的定義就如同SCCS研究中的定義。在此PSM世代研究中,我們排除指標日期前36個月內診斷為中風的病人,以及首次中風前30天內診斷為腦損傷的病人(ICD-9-CM:800-804,850-854)。本研究的觀察期(observation period)設定為從指標日期起算的180天時間內,且將在研究的觀察期內換用其他抗抑鬱藥、停用抗憂鬱藥、死亡,或中風的患者列為設限(censor)。3.統計分析:使用Cox比例風險回歸(Cox proportional hazards r

egression)模型分析抗憂鬱藥使用與中風風險之間的關係。此分析採用雙尾(two-sided)統計檢定,在0.05的顯著性水準下進行,統計結果以95%的置信區間呈現。4.分層分析:分層分析以及年齡層分析的變項與分組皆與SCCS研究相同。此外,此研究也採用SCCS研究對風險期的時間區分,將抗憂鬱藥的暴露時間分成五個暴露期風險區間,使用二項式廣義估計方程式(binomial generalized estimating equation)進行分析。研究結果:在SCCS研究中共納入了53,510名初次使用抗憂鬱藥的病人。其中超過一半(56.26%)是男性,平均年齡為69歲。我們發現在初次使用抗憂

鬱藥後的180天內中風風險會增加(IRRs, 1.18; 95% CI, 1.13-1.23),並且此風險在初次用藥後的7天內最高(IRRs, 3.91; 95% CI, 2.60-5.88)。在PSM世代研究中,納入了1,072,922名初次使用抗憂鬱藥的病人和1,072,922名匹配的未使用抗憂鬱藥者。在初次使用抗憂鬱藥的病人中,年輕人佔37.25%,成年人佔38.53%,老年人佔24.23%。我們發現使用抗憂鬱藥的中風風險是未使用者的3.01倍(95% CI, 2.79-3.24)。另外,初次使用抗憂鬱藥的年輕病人,其中風風險比未使用者高3.68倍(95% CI, 2.56-5.29),

而在成年人中則是3.08倍(95% CI, 2.65-3.58),然後在老年人是2.42倍(95% CI, 2.22-2.63)。在年輕人中與使用TCA相關的中風風險最高(HR, 4.14; 95%CI, 2.39-7.15)。 在成年人(HR, 4.14; 95%CI, 2.24-7.67)和老年人(HR, 2.90; 95%CI, 1.89-4.47)中,則是與使用SNRI相關的中風風險最高。而在暴露時間方面,與SCCS的結果相似,為初次使用抗憂鬱藥治療後7天內中風風險最高(OR, 3.91; 95% CI, 2.60-5.88)。研究結論:成人使用抗憂鬱藥會增加中風的風險,年齡越輕,風險

越高。在年輕人中建議避免選擇TCA做為首選藥物,至於在成年人和老年人則建議避免選擇SNRI做為首選藥物。另外,須注意初次接受抗憂鬱藥的一周內,發生中風的風險最高。本研究的結果在SCCS研究和傾向得分匹配世代研究中得到了一致的結論,為臨床治療的病人安全性提供了寶貴而重要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