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白皮書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白皮書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姜如珮、陳奕宏寫的 媒體教育的第一堂課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數位學習與教育研究所 黃國禎所指導 王筠筑的 基於同儕互評的線上學習模式對學生媒體素養及高層次能力的影響 (2021),提出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白皮書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同儕互評、遠距教學、高層次能力、媒體素養。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教育學系教育領導與政策碩士在職專班 劉美慧所指導 黃兆璽的 新聞媒體識讀量表之編製與探索研究 (2021),提出因為有 新聞媒體識讀、新聞媒體識讀量表、媒體識讀認知理論的重點而找出了 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白皮書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白皮書,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媒體教育的第一堂課

為了解決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白皮書的問題,作者姜如珮、陳奕宏 這樣論述:

  看電影,學新聞與傳播意理 想輕鬆了解媒體訊息、思辨媒體報導,並掌握媒體對閱聽人的影響與意義?《媒體教育的第一堂課》以眾多電影觸及的新聞傳播理論、實務及現象,擴大探討媒體議題,快速培養學子和社會大眾∕讀者在媒體中取得正確、有用資訊的媒體識讀能力。 ★訴說美國記者揭露水門案的《大陰謀》 ★諷刺媒體刻版印象的《小人物大英雄》 ★呈現記者「借刀殺人」過程的《危機最前線》 ★凸顯「新聞綁大選」的《桃色風雲搖擺狗》 本書精選55部電影,化成31篇容易閱讀的文章,輕鬆介紹新聞與傳播的意義、原理和理論,讓讀者深刻認識媒體的利弊虛實。 本書特色   ◎第一本由電影解構新聞傳播意理的專書 ◎兼具休閒與專業

、感性與知性,最能輕鬆閱讀的媒體教育好書 ◎培養媒體批判能力,匯聚改善媒體社會力量的著作 作者簡介 姜如珮    國立台中教育大學、亞洲大學、修平技術學院兼任講師 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博士班進修 陳奕宏    工研院能源與環境研究所副研究員   作者是對年輕活潑有想法的夫妻檔。太太從電視台工讀生、主播特助、新聞記者到企業公關,媒體實務經驗長達七年。先生則專擅推動政府能源議題之整合行銷傳播。《媒體教育的第一堂課》是他們首度共創的心血結晶!

基於同儕互評的線上學習模式對學生媒體素養及高層次能力的影響

為了解決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白皮書的問題,作者王筠筑 這樣論述:

媒體識讀於教育的重要性日漸提升,同儕互評的教學模式也已有多項研究證明其能提升學生的高層次能力。在資訊傳遞快速的環境下,媒體影響層面越來越廣泛,媒體素養的能力即是我們的生活。在 COVID-19 疫情影響之下,課程全面開始實施遠距教學。同儕互評的學習策略能夠讓學生在評量同儕作品時進行反思,進而提升學習成就以及批判思考的能力,也能理解教師的評分標準。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基於同儕互評的線上學習模式」對學生在媒體素養及高層次能力的影響,包含溝通傾向、批判思考傾向、問題解決傾向以及學習成就此四項。本研究採用準實驗設計,實驗對象為兩個班級的小學三年級學生,分別為實驗組、控制組,進行四週的媒體識讀課程。

其中實驗組的學生運用「線上同儕互評」,在閱讀同儕的發表新聞分析後,參考評分規準並給予分數;控制組採用「一般傳統教師評分」,由教師給予學生評分。由實驗結果發現結合線上同儕互評的媒體素養學習模式,能夠提升學習者的學習成就,此外,在溝通傾向、批判思考傾向、問題解決傾向方面兩組則沒有顯著的差異

新聞媒體識讀量表之編製與探索研究

為了解決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白皮書的問題,作者黃兆璽 這樣論述:

摘要新聞媒體識讀旨在了解人們如何以及為何參與新聞媒體,他們如何理解他們所消費的內容,以及個人如何受到他們自己的新聞消費的影響(Maksl, Ashley & Craft, 2015)。新聞媒體識讀定義為一種面對媒體數量膨脹、資訊爆炸的世界與社會,所必需擁有的生活技能(Hobbs, 2009)。為了評估閱聽者對新聞的思考、評估、對媒體的認識,以及接收新聞時的處理方式以提升媒體識讀能力,本研究之目的為編製一份「新聞媒體識讀量表」 (News Media Literacy Scale) ,發展出一套適合中文使用者評估新聞識讀能力的識讀量表,並透過本量表進行高中生媒體識讀調查。本論文屬於應用研究取向

之研究,透過研究與應用所獲得之結果來解決實際的問題,研究結果可以直接作為教育決策方針,研究設計首要採質性研究法,事先設計研究程序作為收集資料的指引設計評量,以文獻分析分析過去發表的相關論文與著作以奠定整體概念架構和理論取向,發展出適合本研究之問題與假設,以編製出具有嚴謹設計之新聞媒體識讀評量,本研究再以量化研究發放問卷評量進行施測,並針對所回收之果進行統計分析與比較。有關研究之量表設計內容和結果,是以學者Potter的媒體識讀認知理論為架構,編製出具有個人思考習慣、個人處理新聞模式、媒體知識結構、與新聞情境閱讀等四個面向共45題的識讀評量,在個人思考習慣、個人處理新聞、媒體知識結構三個面向各有

三個因子可以分析對應題目的合理與適切性。本量表之信度、效度檢驗以台灣高中學生為研究對象,結果為(1)個人思考習慣之題型為李克特5點程度,有訊息自動處理、訊息覺知思考、自我評價等三個因子,信度為.82、.79、.87;轉軸後三個共同因素可以解釋的總變異量為69.65%,各試題之因素負荷量絕對值皆大於 .55( .55- .89)。(2)個人處理新聞模式之題型為李克特5點程度,有動機、个人掌控、懷疑等三個因子,信度為.76、.87、.90;可解釋總變異量為63.35%,各試題之因素負荷量絕對值皆大於 .55 ( .55- .91)。(3)媒體知識結構之題型為單選題,有媒體產業、媒體內容、媒體影響等

三個因子,信度為.46、.76、.69;可解釋總變異量為48.95%,各試題之因素負荷量絕對值皆大於 .38( .38- .83);總體難度為0.43,鑑別度為0.51。(4) 新聞情境閱讀為文章閱讀,題型為單選題,總體難度為0.51,鑑別度為0.55。結果顯示,本研究所開發之新聞媒體識讀量表具有相當之信度與效度,在鑑別度與難易度方面也適中。而在本研究中也分析出自我認知與實際面對假新聞的差異,過半數的人認為自己對新聞的來源會半信半疑,但研究卻發現,能分辨假新聞的人並未過半,而女性在於新聞媒體識讀的能力高過於男性,一班高中又高於技術類高中,可以說明,閱讀新聞的時間與習慣也與新聞媒體識讀的能力具有

正相關,本研究所編製之新聞媒體識讀量表不僅可以作為國人新聞媒體識讀能力調查與分析之用,更可作為未來推動媒體識讀教材之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