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甲慈濟宮特色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學甲慈濟宮特色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陳志仰寫的 消失中的臺語:講一句較無輸贏的 和謝貴文的 借問舊城眾神明:清代以來左營舊城內外的祭祀空間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學甲慈濟宮連3天「南瀛5大香-學甲香」熱鬧登場| 生活新聞也說明:王文宗說,其他祭典特色還有學甲頭港鎮安宮—軟身福德正神發金元寶給信徒,祭典行列可以欣賞全國僅有「輦宮」特色的神轎,隨香信眾跟隨大道公神轎後持著「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致出版 和晨星所出版 。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建築系建築與都市設計碩士班 蔡淑瑩、彭光輝所指導 謝秋吟的 以五營文化探討文化景觀暨地方產業促進地方創生-以臺南市學甲寮為例 (2021),提出學甲慈濟宮特色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文化景觀、地方創生、五營、地方特色產業。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文化資產維護系 王瀞苡所指導 王煒榛的 北港藝閣的產業傳承與內涵探究 (2021),提出因為有 北港、北港迎媽祖、藝閣、文化資產、民俗的重點而找出了 學甲慈濟宮特色的解答。

最後網站【財團法人學甲慈濟宮招募「青年團」志工辦法】 一 - Facebook則補充:学甲慈济宫 推行庙务有特色值得大家加油鼓励,行销保生大帝精神真好,让青年人有机会参加庙务工作,是一大创意,这就是传 庙务。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學甲慈濟宮特色,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消失中的臺語:講一句較無輸贏的

為了解決學甲慈濟宮特色的問題,作者陳志仰 這樣論述: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義瀕危語言六等級,台語屬於重大危險類級,搶救台語是當務之急。本書收集一些漸漸少用或已被誤寫的台語詞彙,保留台語的典雅,更期待台語不要消失。     源自古漢語的台語,保留了許多古典優美的用法,在北京語的強勢壓擠下,許多台語逐漸被遺忘,老一輩口中許多用詞,對新一代的孩子是一種完全陌生的語言。     「趡趲」、「唱喏」、「扽蹬」、「薦盒」、「傀儡練鑼」…作者以輕鬆日常的方式敘述,期待透過一點一點的撿拾,能為保留消失中的台語盡一份心力。   本書特色     ★ 繼《阿娘講的話》《偕厝邊頭尾話仙》後第三部續作!「臺語天王」謝龍介極力推薦!   ★ 全書收錄一百篇台語詞,

從日常生活故事舉例,讓您輕鬆學習典雅又趣味的台語。   ★ 寫正確的台語字,不做台語文盲,期望您一起坐下來「講一句較無輸贏的」。

學甲慈濟宮特色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第四角玉勅寧安宮,位於臺灣臺南市佳里區,主祀:代天巡狩溫府千歲。地屬佳里玉勅皇勅金唐殿境內第四角,承辦玉勅皇勅金唐殿蕭壠香科百足真人蜈蚣陣,聞名全臺。

蕭壠香玉勅代天巡狩勅令寧安宮,「承辦百足真人蜈蚣陣。

台南三級古蹟金唐殿3年一科的五朝王醮以百足真人蜈蚣陣為陣頭打頭陣,已形成一大特色,廟方表示,蜈蚣陣通常為4至12歲兒童裝扮成漢、唐、宋等文武百官,報名108名仙童要出錢及出力(自費買糖果沿路灑),但還是秒殺搶破頭,一名家長為兩個女兒報名,雖然遶境4天很辛苦,但希望能為孩子祈求保平安。

金唐殿主委陳立國表示,蜈蚣陣裝扮人數從36位至108位不等,早期皆用人力扛抬,目前則裝上輪子用曳引機牽引前進,工作人員在兩旁護衛,金唐殿蕭壟香蜈蚣陣由108位兒童裝扮36天罡、72地煞108位天神星君,應是全台唯一人數最多,也是最長的,主要是雷府千歲神威顯赫。

金唐殿香科醮典蜈蚣陣,歷年來都由寧安宮負責,蜈蚣陣都賦予神格,是香科最重要的陣頭,綿延最長的藝陣,由於代表香科千歲爺巡視各村庄掃妖除魔,「以毒攻毒」,因此所到之處都受信眾們歡迎,焚香膜拜,當蜈蚣陣停駐時,信眾則來回鑽蜈蚣陣,因可帶來庇祐及福蔭。

陳立國說,蜈蚣本身具毒性,且為肉食性動物,再以毒攻毒的情況下,兇猛又修煉千百年的毒蟲自然能勝過邪惡的妖物,使得人們相信蜈蚣陣的強大力量。蜈蚣陣由兒童裝扮,並且沿街撒糖果分享祝福,習俗相信參與蜈蚣陣的兒童能平安長大,因此報名踴躍,不到2天就額滿。

金唐殿百足真人蜈蚣陣以54台台車組裝而成,108位小朋友扮成仙童,以201.8公尺獲金氏紀錄最長「花車遊行」項目認證。在遶境4天中,對小朋友體力及耐力是一大考驗,家長也會一路陪同,並不時給予加油鼓勵。
https://udn.com/news/story/7326/4344227

空拍機哪裡買?
http://tinyurl.com/rq8bayb

Licence:

You’re free to use this song in any of your videos, but you must include the following in your video description (Copy & Paste):

Song: Wonki - Sunset Paradise (Vlog No Copyright Music)
Music provided by Vlog No Copyright Music.
Video Link: https://youtu.be/Q23BZRDjh-U

以五營文化探討文化景觀暨地方產業促進地方創生-以臺南市學甲寮為例

為了解決學甲慈濟宮特色的問題,作者謝秋吟 這樣論述:

近年我國面臨人口少子化與高齡化的衝擊,中青壯年人口大量移往城市,鄉村地區面臨勞動人口外移與老化窘境,為因應人口結構變化與均衡區域發展問題,政府將地方創生列為當前重要施政項目。於2019年核定「地方創生國家戰略計畫」更積極協助地方政府挖掘在地文化底蘊,盤點各地方「地、產、人」的資源以「創新、創意、創業」的策略,帶動發展地方產業與提升地方文化,來達到振興地方經濟,吸引地方青年回流,促進城鄉均衡發展的目的。隸屬臺南市學甲區的學甲寮聚落,在人口外移、社區老化的時代洪流衝擊下也無法倖免,學甲寮聚落存有臺灣早期中南部沿海村落的五營營寨,其背後具有的文化意涵與象徵,深具保留與宣揚價值。因此本研究以學甲寮聚

落的五營文化為基礎,針對聚落內文化景觀與地方產業來挖掘,探討聚落促進地方創生的課題。本研究方法採訪談法,訪問聚落各階層人士20人;KJ調查法,調查不同年齡層的地方人士10人;再輔以田野調查法,全面收集聚落內的各種地方特色景觀資源,作為本研究提出地方創生發展策略的依據。本研究提出以下結論:一、 經調查發現學甲寮的地方創生資源,有宗教文化景觀、農村聚落景觀與地方農業產品特色三項,但高齡族群對宗教文化景觀較認同,非高齡族群對農村景觀較喜好,不同年齡層對地方特色有看法差異現象。二、 宗教活動是學甲寮主要的文化景觀之一,五營營寨為當地特有的地方景觀,學甲寮的地方創生應以五營為主題,應致力於慈濟宮的遶境活

動,聚焦在學甲寮的行程上。三、 學甲寮在盤點地方特色上,需借助地方耆老經驗,在策劃推動上需凝聚社區共識,建立居民對文化景觀的保存和維護意識,以及尋求外力資源。四、 學甲寮原有農業產品,應結合地方特色與文化資源,以跨界合作、創新、創意設計促進產業升級,並連結附近觀光景點作區域結合,共同規畫行銷,讓觀光資源更多元,選擇更多樣。

借問舊城眾神明:清代以來左營舊城內外的祭祀空間

為了解決學甲慈濟宮特色的問題,作者謝貴文 這樣論述:

  本書以左營舊城為中心,從巨觀角度勾勒清代臺灣築城及左營舊城的歷史脈絡,並從微觀角度討論舊城內外各祭祀空間的興衰變遷與發展現況。可以鉅細靡遺看見舊城的發展軌跡,包括:   ◎探討清代臺灣的築城及其祭祀空間的發展歷程,綜覽嘉義、臺南、彰化、恆春、新竹、臺北、鳳山、左營等古城,及城內常有的祭祀空間。   ◎細部考察左營舊城及其祭祀空間的發展歷程,共有不築城、土城、雙城、石城、日治、戰後等6個時期,討論舊城及其內外祭祀空間的興衰與變遷歷程。   ◎分別就舊城內外各個官祀與民祀空間之歷史沿革、所在環境、建築空間、祭祀及信仰狀況等進行探討。   ◎以具有特色的圖解說明,引導讀者走讀左營舊城及其祭祀空間

,看見舊城文化資產的特色、意義與價值。 本書特色   1.左營舊城為中心,從巨觀角度勾勒清代臺灣築城,綜覽嘉義、臺南、彰化、恆春、新竹、臺北、鳳山、左營等古城,及左營舊城的歷史脈絡,並從微觀角度討論舊城內外各祭祀空間的興衰變遷與發展現況。可以鉅細靡遺看見過往台灣各地舊城的發展軌跡。   2.細部考察左營舊城及其祭祀空間的發展歷程,共有不築城、土城、雙城、石城、日治、戰後等時期,討論舊城及其內外祭祀空間的興衰與變遷歷程。   3.以具有特色的圖解說明以及鳥瞰地圖,引導讀者走讀左營舊城及其祭祀空間,看見舊城文化資產的特色、意義與價值。 作者簡介 謝貴文   1968年生於臺灣桃園市

,自幼遷居高雄市。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碩士、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博士,曾任高雄市政府文化局科長,現任國立高雄科技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系(所)教授、臺灣民俗學會理事、《高雄文獻》編輯委員、高雄市史蹟、文化景觀及無形文化資產審議會委員。研究領域為民間信仰、民間文學及地方文史等,著有《紅毛港遷村實錄——文化篇》、《高雄民間信仰與傳說故事論集》、《保生大帝信仰研究》、《高雄林園鳳芸宮媽祖海巡》、《內門鴨母王朱一貴》、《延續與變遷:遷村後紅毛港的寺廟與信仰》、《神、鬼與地方:臺南民間信仰與傳說研究論集》等專書及學術論文七十餘篇,並執行科技部、高雄市文化局、歷史博物館、臺北保安宮等多項調查研究計畫,獲選科技部

獎勵特殊優秀研究人才。 局長序:借問舊城眾神明 自序:與神同行,看見舊城 壹、序曲:請神 築不築城大不同 走尋舊城信仰足跡 貳、清代臺灣的築城與祭祀空間 清代臺灣築城的發展歷程 初期消極治理 築城的轉變 民變與築城攻防 臺灣第一座磚石城 列強進逼下的築城國防 清代臺灣的重要城池 嘉義(諸羅)縣城 臺灣府城 彰化縣城 淡水廳城 恆春縣城 臺北府城 清代臺灣城內的官祀空間 文廟 關帝廟 城隍廟 天后宮 祭壇(社稷壇、先農壇、風雲雷雨山川壇、厲壇) 參、左營舊城及其祭祀空間的發展歷程 未築城時期(1684-1721) 土城時期(1722-1787) 雙城時期(1788-18

25) 石城時期(1826-1894) 日治時期(1895-1945) 戰後時期 (1945-) 肆、左營舊城內的祭祀空間 官祀空間 天后宮(含興隆寺)—— 官建或民建?佛教或民間信仰? 關帝廟—— 忠義神武,祀典之鉅 八蜡祠—— 全臺唯一驅蝗神 節孝祠(烈女節婦祠)—— 百年今日,女性典範 潮軍義勇祠(附淮軍昭忠祠)—— 開山撫番成忠魂 祭壇(社稷壇、先農壇、風雲雷雨山川壇、厲壇)—— 壇而不屋,官熱民冷 民祀寺廟 慈濟宮—— 位居中心的大道公 三山國王廟、池王爺廟(廣濟宮)—— 當三山國王遇上池王 泗洲寺、伽藍爺廟—— 神佛接引,魂歸蛇山 開漳聖王廟—— 雙城同奉陳聖王 火神廟—— 官祀

神明民間化 伍、左營舊城外的祭祀空間 官祀空間 文廟(崇聖祠)—— 泮水荷香,人文化成 城隍廟—— 從官祀到民祀 民祀廟宇 元帝廟(含廍後北極殿)—— 腳踩龜蛇的大廟 豐穀宮—— 一廟無二帝,神農坐一甲 慈德宮—— 繁華店仔頂,一廟三女神 慈濟宮—— 從城內到城外 鎮福廟—— 鎮守北門的福德正神 啟明堂—— 啟文武之道,明春秋大義 陸、尾聲:送神 柒、參考文獻 作者序 與神同行,看見舊城   左營舊城為臺灣第一座土城,亦為第一座石城。自清代興建以來,雖經歷縣治遷移、城體改建及拆除的多舛命運,但仍是戰後保存較為完整的古城,因而被指定為國定古蹟,具有重要的文化資產價值。除城體本身外,左

營舊城內外也曾經一度繁華,官署、書院、寺廟、祭壇、宅第及街市密布,可惜現今已多不存,僅北門外仍留有部分祠廟,見證舊城的歲月滄桑,也為舊城的再生保存元氣。   個人的生命過程,與左營舊城有許多交集。國小時搬至新莊仔定居,此地為日治時期舊城及桃仔園住民的遷居地,也是左營城隍廟的十三角落之一,但當時對此一無所知。後來就讀蓮池潭畔的左營國中,舉目即可見知名的春秋閣、龍虎塔,也在孔廟、小龜山、永清塔留下過足跡,但都只是青澀的回憶。2003年擔任高雄市政府文化局科長,主管文化資產業務,任內處理左營下路、外興隆營區等文資事件,辦理建城180周年活動,規劃眷村文化館及修復南門,而對左營舊城及其周邊聚落有較多

的接觸,但仍未有深入的認識。   2008年轉至大學任教,因從事民間信仰與地方文史的研究,而對左營舊城及其周邊廟宇投入更多關注,也逐漸看見其背後歷史、社會、民俗與宗教的價值。2017年受高雄市文化局的委託,就清代以來左營舊城內外的祭祀空間進行調查研究,開始有系統地蒐集及爬梳各類文獻史料,也實地踏查北門外傳統聚落內的各廟宇,訪問廟方人士與耆老前輩,不僅對各祭祀空間的發展歷程與信仰狀況有更完整的掌握,也對相關的官員、家族、士紳、文物、傳說及地方組織等有所發掘,並勾勒出城池與祠廟、城內與城外、官祀與民祀之關係,這些當對後續的研究開展與政策應用有所助益。   在近兩年的調查研究過程中,個人彷彿走入

眾神明的世界,不論是帝國祀典的社稷、先農、山川之神,少見的八蜡神、泗洲佛、火神,或是消失於歷史舞台的潮軍英靈、節婦烈女,還是依然香火繚繞的觀音、媽祖、城隍爺、玄天上帝、神農大帝、關聖帝君、保生大帝、福德正神等,都慈悲地給予接引與啟發,而能順利完成這項課題。書名主標題的靈感來自於五月天的歌曲「借問眾神明」,一方面想問舊城眾神明從何而來?去向何方?近況如何?另方面也想問眾神明:舊城的過去有何經歷?現在走到哪裡?未來如何發展?這些問題的答案,都有待讀者從本書中去挖掘及思考。   本書能順利完成,除有賴公部門的經費支持外,也感謝左營慈濟宮陳榮隆、鎮福廟陳榮璋、元帝廟郭錦彬、城隍廟莊茂盛、啟明堂郭秋水

等廟方人士及興隆淨寺心淳法師在訪談上的協助。另外,本書五位審查委員提供寶貴意見;卓克華、邱麗娟、林思玲等教授的指導與支持;陳振榮、鄭郁琳、趙彥奇、祝艾玲、楊雅婷等同學在田野調查、攝影與繪圖上的協助,在此也一併致謝。期待本書能讓更多人認識左營舊城,也祈願眾神明繼續守護舊城,庇佑這裡良善的子民。

北港藝閣的產業傳承與內涵探究

為了解決學甲慈濟宮特色的問題,作者王煒榛 這樣論述:

臺灣藝閣源自中國傳統迎神賽會活動的抬閣,為民間酬神的一種演藝形式,在清代時隨著漢人移民臺灣而帶進臺灣發展生根,爾後歷經數百年的演變,已和原本形式截然不同,然而隨著社會環境的變遷,藝閣的榮景急速走下坡,如今全臺灣仍存在且具大規模的真人藝閣活動,只有每年農曆三月十九日於北港朝天宮所舉辦的媽祖誕辰遶境。民國 99年(2010),「北港朝天宮迎媽祖」 獲得當時文建會登錄為臺灣重要民俗文化資產,使藝閣這項傳統技術更受到各界的關注。本研究旨在探討北港藝閣的產業傳承與發展及其內涵轉變情形,採用文獻分析、個案研究法、參與觀察及深度訪談法,深入彙整北港藝閣近年間的轉變,分析其轉變面向。藝閣的文化傳承目前有藉由

藝師或地方的認同,透過由上而下的策略面切入,由第一線的藝師帶領,依循脈絡傳承並實際進入工作場域了解藝閣產業推動的發展及教學思維,並透過互動凝聚共識,共同落實藝閣文化產業的傳承與創造。在本研究中,亦有非脈絡傳承案例,藉由實地的參訪或參與,形塑該活動主軸的亮點,對於規畫者、執行者、教學者、參與者、當地社群的角度,說明與詮釋實際狀況。透過北港藝閣的產業傳承研究,期盼在「生活即學習‧學習即生活」的學習情境中,延續這一代的傳承,為傳統、為北港注入新的希望與能量。研究三大主線在:1.在脈絡化的傳承體制下,位於臺南的天一企業社可為相當代表的傳承案例,他們主要是在家族間相互傳承、交流著這項藝閣文化藝術,成為現

階段北港地區藝閣活動的資深製作團隊。2.在非脈絡的傳承體制下,則是看如何透過校園推廣、社區結合及社區互助三種面向的相互配合,進而將藝閣這項傳統文化傳承及推廣。3.分析設計藝閣閣體及展演主題,開創傳統及兼具與時俱進的藝閣。本研究期待能拋磚引玉,希望有更多人在欣賞這項極具特色的文化資產同時,並進而願意投入推廣、教育及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