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歌唐山過台灣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客家歌唐山過台灣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林央敏寫的 桃園文學百年選 和尹章義的 臺灣客家與六堆史研究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遠景 和蘭臺網路所出版 。

國立清華大學 台灣文學研究所 劉柳書琴所指導 呂政冠的 二十世紀初期台灣口述傳統的現代性轉轍:以傳說與印刷媒體的關係為中心 (2021),提出客家歌唐山過台灣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口頭傳統、口頭檔案、民間文學、文類、傳說、現代性、楊乃武、嘉慶君遊台灣、廖添丁。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屏東大學 客家文化產業碩士學位學程 鍾屏蘭、黃露鋒所指導 李秀琴的 鍾肇政《沉淪》一書中的人物塑造與安排析探 (2021),提出因為有 鍾肇政、臺灣人三部曲、沉淪、人物塑造、人物安排的重點而找出了 客家歌唐山過台灣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客家歌唐山過台灣,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桃園文學百年選

為了解決客家歌唐山過台灣的問題,作者林央敏 這樣論述:

  桃園是座充滿故事的城市,擁有豐富多元的族群文化,包括閩南、客家、原住民、新住民、眷村等文化聚集所在,歷經先民們的定根發展與時間洗練,成就出許多不同語言及族群豐富的文學創作,本書精選出1920-2020年間百年的文學作品,題材多樣,分有小說戲劇、散文、小品詩等,象徵桃園城市百年歷史的演變,呈現出桃園文學的多元面貌。   《桃園文學百年選》共選入10篇小說、1篇戲劇、12篇散文、25首小品詩,這些作品的文筆風格可概略分成寫實、浪漫、現代及後現代、超現實與象徵等五種主義,內容有抒情詠懷的、批判諷諭的、寫實記事的、頌讚鄉土的……,題材多樣,各具特色,都值得細細品味。

客家歌唐山過台灣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唱出客家心
每一個客家人至少會唱一首客家山歌,可能是唐山過台灣或是客家本色,這些歌曲就好比是我們的血液、DNA一樣。本集邀請到一位重量級佳賓,和我一樣來自客家莊,客家山歌經過他的手,加上一點藍調味,又將歌曲拉到另一個境界,「過去山裡有歌,現在歌裡有山山在我的歌裡面 我在山裡面」。歡迎金曲歌王 黃連煜,與大家聊聊
他的客家情,客家心。

二十世紀初期台灣口述傳統的現代性轉轍:以傳說與印刷媒體的關係為中心

為了解決客家歌唐山過台灣的問題,作者呂政冠 這樣論述:

論文摘要口述傳統曾經是民間社會傳遞訊息、交流經驗最重要的媒介;但是當口述傳統遇到名之為現代性的文化場域時,為了適應受眾結構的改變,產生了一定程度的調整。二十世紀初期是印刷媒體報紙頻繁地介入口頭傳播軌轍的時期,其中又以傳說文類最為明顯。因此本文將以傳說和印刷媒體的關係,進行其媒介轉轍的現象描述,並從中思索口述傳統的現代性意義。本文選擇了三個傳說案例,來說明三種口述傳統的現代性意義。第一則是「楊乃武」,約莫是在1920年前後以商業戲劇的形式傳播至台。這則渡海而來的傳說為我們展示現代語境底下,口述傳統亦會透過商業與人口移動,得以加速傳播,並擴大傳播範圍。「楊乃武」在傳說形成到傳播至台的過程中,經歷

多重轉轍的過程,在傳統冤案的基礎上,加入了現代司法的感性敘事,並使其在無傳說物依附的情況下,得以在台持續流傳。多重轉轍是現代口頭敘事的必然情況,但是本文舉出「嘉慶君遊台灣」為例,透過該則傳說形成的歷史記憶與地方起源說詞,藉此說明口述傳統在遭遇文字媒體時,並非全然的失守。一個仍保有活潑的傳講潛勢的傳說,證明了口述傳統在現代語境下仍然保有其生命力。最後,本文以「義賊廖添丁」的傳說生命史為例,指出亦有由文字流向口傳的「反向轉轍」的狀況。而這種反向轉轍的發生,必須同時建立在傳統框架的穩定敘事,與民間反應現代想像(或殖民想像)下的情境關係。因此本文認為「廖添丁」應該算是台灣第一個大型的當代傳說。最後本文

則以「口頭檔案」與「文字媒介」的觀察,去思考文字/口頭之間的相同與差異,並指出文字的侷限性,及其反應講述語境的可能性。

臺灣客家與六堆史研究

為了解決客家歌唐山過台灣的問題,作者尹章義 這樣論述:

  客家和六堆史是台灣史研究不可或缺的部份,卻也是文獻難徵、前賢忽略的部份。   鄭氏東渡至乾隆初(1661-1736),漢移民來台者,福、客參半,與原住民雜居共墾。此後,民變、械鬥、外來侵擾頻仍,加上隔者流寓的限制,客系移民驟減。乾隆末,福客比降至七三。社會杌隉不安,島民趨吉避凶,遷往同語群聚居之處,以求自保,各分畛域、相互對峙。留居原地之客民其勢更弱,不得不順應環境而福佬化。1927年調查客系人口僅佔15%~18%(含閩籍客系人口)。   1980年,作者修志新莊,目睹乾隆初年客系移民捐建之明志書院、大士觀、關帝廟、三山國王廟皆巍然聳立;碑碣尚存、檔案可稽;日據時期

的調查報告燦然可觀;客民關鑿的萬安大圳仍然通流灌溉。伊能嘉矩《台灣文化誌》謂:泉人先至据黃海;漳人後至据平野,粵人最後至,居丘陵山區。可是,新莊正台北平原之中,是古代著名的大海港,何以古蹟實存而客蹤杳然?詣諸耆老,皆謂:新莊只有泉州人,沒有客家人!   尋覓隱沒、遷徙的客家人是艱鉅的任務,也充滿學術的興味和使命感。   作者利用了實際調查、回溯追蹤、資料分析、歸納演繹等方法,以古蹟實體與內涵訊息索引,蒐集相關人物、家族的神主牌,墓群碑銘,族譜,日據時代戶籍謄本,古契文書,私家檔案和著述,來往書信,分家鬮書和地籍資料,以新方法及新史料從千絲萬縷中找出隱沒的客家人,寫出可歌可泣他們的移民開拓史

和發展史。   此後,作者撰寫十七種地方志和區域發展史,也以此為職志,收穫頗豐。   「六堆」,乃台灣南部以鄉園組織為名的客家區。水田、溝洫是生產也是防衛體系,鄉團是自治也是自衛團體,數百年來抗拒叛亂、械鬥於境外英雄輩出,是古人稱頌的世外桃源。曾中立領導六堆參與平定林爽文之亂,貢獻卓著,該文是作者新力作。   希望本書成為有志從事台灣客家與六堆史者的墊腳石。  

鍾肇政《沉淪》一書中的人物塑造與安排析探

為了解決客家歌唐山過台灣的問題,作者李秀琴 這樣論述:

  鍾肇政是「臺灣文學之母」,最受矚目的大河小說為《臺灣人三部曲》,其首部曲《沉淪》取材自乙未割臺之役,居住在龍潭的客家人為保鄉衛土奮勇抗日的歷史,書中大篇幅描述當年北部客家人的生活圖景、客家文化及思想特色,為客家文學立下典範。本論文即以《沉淪》為文本,析探鍾肇政《沉淪》一書中人物的塑造與安排技巧,及其中透顯的客家文化及思想特色。  本論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緒論。第二章、文獻探討。從專家論述及前人研究文獻,分析鍾肇政在臺灣文學史發展過程中,扮演領頭羊的角色,提攜後進、照顧前輩,共同為臺灣文學創造豐沛作品。第三、第四章、鍾肇政《沉淪》一書中人物的安排與角色塑造。分析《沉淪》一書中陸家家族人物的

原型依據;虛構的人物及角色安排如何豐富小說情節。章節中分別以男性角色和女性角色,分析鍾肇政如何利用現代小說人物刻劃的技巧,塑造性格各異、生動自然的種種角色。第五章、探討《沉淪》人物角色透顯的客家文化及其思想特色。第六章、結論。  經由研究可深刻感受到,鍾肇政在1963年跨語的一代,即已能純熟的應用現代小說人物塑造與安排的技巧,透過文學的創作,傳達出他對斯土斯民深厚情感的關懷,從客家人到臺灣所有族群,從家鄉到整座島嶼,我們感受到他悲憫的慈悲心、宏觀的眼界,熱愛文學的鍾肇政,被譽為「臺灣文學之母」確實是當之無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