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扶基金會宗旨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家扶基金會宗旨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翁慧圓,陳心怡,林秉賢,唐宜楨,周慧香寫的 方案設計與評估(二版) 和的 社會企業的社會影響:臺灣與香港的案例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財團法人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為拓展臺灣青年學子之國際 ...也說明:三、本講座相關費用支應,依各縣市教育局頒布或各校訂立之相關講座鐘點費用辦法辦理,如遇特殊情形未能支付,財團法人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基於公益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洪葉文化 和巨流圖書公司所出版 。

國防大學 法律學系碩士班 劉育偉、鍾秉正所指導 黃子珊的 網路霸凌之法制研究 (2021),提出家扶基金會宗旨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網路霸凌、匿名、網路去抑制、道德解離、數位通訊傳播法。

而第二篇論文逢甲大學 商學專業碩士在職學位學程 吳肇展所指導 鄭曉瑜的 工作整合型社會企業社會影響評估指標之研究 (2021),提出因為有 非營利組織、社會企業、工作整合型社會企業、修正式德菲法、層級分析法的重點而找出了 家扶基金會宗旨的解答。

最後網站佛光山全球資訊網則補充:介紹高雄縣大樹鄉佛光山寺相關資訊.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家扶基金會宗旨,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方案設計與評估(二版)

為了解決家扶基金會宗旨的問題,作者翁慧圓,陳心怡,林秉賢,唐宜楨,周慧香 這樣論述:

  本書第二版的產生係在社會工作學界師生,與社福第一線業界夥伴們「學用合一」的需求殷盼下完成。在有限的資源下,助人工作者往往背負著堅守「服務對象的最佳利益」之核心信念,與「治標又治本」的任務要求,同時還需兼顧主管機關、贊助者、社會大眾的「責信」期待。強調「專業、績效、節約」的方案設計與成效評估,因而成為社會工作者的高度挑戰。   本書依問題解決模式,介紹方案設計與評估的4W――What:方案設計與評估概論;Why︰功能與重要性(本書前三章);How︰如何規劃需求評估、設定執行目標與執行行動、並做成效檢視(第四至十二章);Whether︰最後還需做整體方案反思(第十三章)。

後續的附錄特別介紹如何運用「心智圖思考法」,配合當前的方案計畫書與執行報告格式,分別說明如何規劃方案與操作成效評估。本書最後仍保留多數的實務案例,也採納多方建議,增加了老人服務之實作方案。  

網路霸凌之法制研究

為了解決家扶基金會宗旨的問題,作者黃子珊 這樣論述:

在網路去抑制效應及道德解離的錯綜作用下,常令網路使用者誤認網路世界無法可管,導致偏激言論的發生而衍生網路霸凌,儘管我國在刑法、民法及行政罰法等範疇均設有相關規範,但面對網路傳播快速、匿名及無國界等特性,如僅能適用過去以傳統犯罪為雛型所制定之立法,恐在犯罪偵查及受害者保護等方面形成漏洞。 因此,本文參酌美國、紐西蘭、韓國及日本等國之立法例,提取我國通訊保障及監察法之調取票制度、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授權成立的iWIN網路內容防護機構,以及著作權法通知及取下程序等防處機制的精華,建議以行政院推出之《數位通訊傳播法》草案為基礎,課予網路服務提供者責任與義務,著重於改善網路霸凌言論

下架及匿名身分揭露等實務問題,另將網路傳播列為刑罰加重事由,輔以教育強化人民對網路霸凌及法律規範之認知,降低網路負面效應,以期不違憲法保障人民自由權利之宗旨,而有效預防網路霸凌及完善受害者救濟管道。

社會企業的社會影響:臺灣與香港的案例

為了解決家扶基金會宗旨的問題,作者 這樣論述:

  「社會影響」(social impact)是社會企業發展的核心目的   本書是官有垣教授所領導的研究團隊在繼《社會企業:臺灣與香港的比較》及《社會企業的治理:臺灣與香港的比較》二書之後的第三本關於社會企業的學術著作。本書針對臺灣與香港兩地的社會企業所服務的弱勢群體在就業促進、貧窮舒緩、生活質素的提升、賦權等面向上究竟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與實質發揮了哪些功能,予以深入的剖析。此即是本書撰寫的主要關懷──社會影響是社會企業組織創設與經營的核心目的。   本書的構成,依據內容性質歸納為三篇,包含「社會企業的社會影響:相關概念」與「國際比較社會企業模式的研究──臺灣的調查分析」,以及第三篇「

社會企業的社會影響──個案分析」,此係根據三個層次與四個構面之社會影響研究架構而進行的七個臺、港社會企業的個案分析,值得關心社會企業發展的讀者參考。  

工作整合型社會企業社會影響評估指標之研究

為了解決家扶基金會宗旨的問題,作者鄭曉瑜 這樣論述:

非營利組織(NPO)最近面臨社會捐款減少、政府補助經費漸漸萎縮,許多非營利組織紛紛藉由「社會企業」的模式,不僅解決本身面臨的經濟困境,也能促進民間就業與區域經濟,並且帶動地方產業的效益。許多社會企業標榜以工作技術或輔導就業為其服務要項,以保障弱勢在競爭的就業市場的不平等地位,這就是「工作整合型社會企業」成立的服務宗旨。官有垣(2019)台灣喜憨兒社會福利基金會的個案中,分析台灣的工作整合型社會企業(WISE)的社會影響,將研究架構分為四個構面(4E):提供就業、改善生活質量、賦權、社會融合。本研究以其構面、敘述性指標做為問卷雛型,再加上文獻整理擴充,將構面分為五個構面(提供就業、改善生活質量

、個人賦權、組織賦權、社會融合)、26個評估指標,針對學術界、業界挑選具代表性專家發問卷,學術界以對社會企業有了解的老師,業界以不同服務對象如青少年、婦女、老人、新住民等NPO機構為研究對象。問卷分為三階段,先以二回合的修正式德菲法(MDM)篩選具高度共識的評估指標,再以層級分析法(AHP)得出各構面及評估指標權重及一致性驗證。研究目的是建構一套量化的工作整合型社會企業社會影響力評估指標系統,藉由官有垣(2019)4E架構,及期刊文獻探討,擴展出五大構面及22項指標。研究結果發現「改善生活質量」(0.286)與「個人賦權」構面(0.266)相對權重加總占一半以上,比「提供就業」構面(0.172

)來得重要。而在層級整體架構下,前三名指標為「建立自尊及獲得尊重」(0.099)、「重視弱勢者的貧窮與歧視的社會排除」(0.097)、「改善工作態度」(0.069);後三名指標為「提高機構的知名度」(0.017)、「成立特別基金會,關注被排除的區域」(0.016)、「自行開業能力的加強」(0.013)。此一結果發現提供非營利組織轉型為社會企業之機構管理者與組織人員,推行相關政策措施與相關資源分配上的考量,讓服務對象更提早適應競爭力的職場,擁有處理相關事務的能力,除了達到自給自足外並能回饋於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