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 國 小 午餐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崇明 國 小 午餐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梁崇明寫的 穀類中的紅寶石 台灣紅藜: 抗氧化、降血壓、控制血糖、降低大腸癌與慢性病風險,全方位保健天然貢品 和羅伯.巴伯拉的 資本主義的代價:後危機時代的經濟新思維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大喜文化 和所出版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政治學研究所 李孝悌所指導 王昱峰的 從「社會對體」(socialdyad)看「第六倫」的普遍主義取向:一個本土視域的嘗試 (2005),提出崇明 國 小 午餐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對體、文化視域、公民、公共性、私民、宗法性、差序格局、人倫、五倫、第六倫、特殊主義、普遍主義、公民教育。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政治學研究所 曹俊漢所指導 林宛慧的 中國人民銀行在經濟改革中政策功能的變革 (2000),提出因為有 中國人民銀行、中央銀行、經濟改革、金融改革、金融政策、貨幣政策的重點而找出了 崇明 國 小 午餐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崇明 國 小 午餐,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穀類中的紅寶石 台灣紅藜: 抗氧化、降血壓、控制血糖、降低大腸癌與慢性病風險,全方位保健天然貢品

為了解決崇明 國 小 午餐的問題,作者梁崇明 這樣論述:

  當平均壽命逐年攀高,銀髮族已成為社會常態人口,但癌症等疾病與各類健康威脅卻緊追在後時,我們該如何學會健康活到老?   西方醫學之父希波克拉提斯曾說:「食物就是最好的藥。」   不同的食物含有不同的營養成分,對人體皆有不同的作用,能提升生理機能,預防或改善疾病。所以,最好的養生健康的來源,不是藥物或保健食品,而應該以天然食補為主。   台灣紅藜究竟對人體有怎樣的好處呢?   ★促進腸胃蠕動,預防或改善便秘。   ☆吸附腸道毒素,降低大腸癌風險。   ★舒張血管、促進血液循環,降低血壓。   ☆提升免疫力,防癌、消炎與促進益菌繁殖。   ★減緩糖分吸收,能預防糖尿病或減少癌細胞生長。  

 ☆減少脂肪與膽固醇吸收,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罹患率。   有「超級食物」、「穀物之王」等美譽的台灣紅藜,是台灣特有的原生種,不僅含有豐富的鈣、磷、鐵、鈉、鋅、鎂及鉀等礦物質,還具有超強的抗氧化力,所含甜菜紅素、甜菜黃素、黃酮類等抗氧化物成份,有極佳的抗發炎、抗癌效果。   對於講求養生、抗老,有三高危機的銀髮族來說,含有多種營養素,甚至能攝取人體無法產生的8種必需氨基酸的台灣紅藜,是健康活到老所必備的超級食物。   本書附贈50道紅藜食譜,以簡單、健康、保留原味及營養成份為主要訴求,從飯食、麵食、湯品到鹹甜點等應有盡有, 希望大家能從日常紅藜料理中補充身體必需的營養素,輕鬆為自己的健康打底

,不再需要依賴貴桑桑的藥物與保健食品。 本書特色       抗氧化、降血壓、控制血糖,三高族必吃的養生食材;   消炎、抗老、預防帕金森氏症,銀髮族必備的天然營養劑。 作者簡介 梁崇明      大千出版社、大喜文化、心鼓手文化的發行人,因為小時候罹患小兒麻痺,所以在成長的過程中,對草藥、醫藥、醫學特別充滿興趣,了解自然醫學二十餘年。      三十歲開始接觸雷久南博士的有機食療,以及後來姜淑惠醫師所推廣的生機飲食養生觀,同時也喜歡研究生物醫學與自然醫學,於1991年開始研究林敬榮與林順國醫師的自然醫學家庭療法。      父親於1993年罹患膀胱癌,在西醫束手無策的情況下,他應用

有機食療與中草藥幫他的父親治病,經過半年後複診,醫生驚訝的表示,原本父親膀胱附近的癌細胞竟然全都不見了。      雖然他個人是以出版為志業,但佛學與自然醫學是他一生中的最愛。   前言 第一章 台灣紅藜的歷史 原住民部落裡不起眼的台灣紅藜 紅藜與小米酒文化 (一)台灣紅藜的品種與分類 料理界的紅寶石 營養價值高的紅藜親緣:藜麥 超級食物的誕生 全食物(Whole Food)主義正夯 (二)台灣紅藜的產地與栽種 物以稀為貴 台灣紅藜經濟價值高 (三)台灣紅藜與藜麥 全方位營養補給 藜麥營養價值高 人體必需氨基酸的種類 穀類中的紅寶石 台灣紅藜的營養價值 抗氧化力驚

人 低GI食材 台灣紅藜與藜麥超級比一比 第二章 台灣紅藜的營養價值 (一)營養成分排排站 (二)脫殼與帶殼紅藜有何區別? (三)穀物之王,抗氧化力強 什麼是植化素(Phytochemicals)? 台灣紅藜的驚人價值 第三章 紅藜的保健功效 皂素是什麼? (一)超級食物,有效預防大腸癌前期病變 遠離大腸癌 謹記「病從口入」 國民養生聖品 防癌、減重又美顏 超級食物的重要優勢 (二)高膳食纖維,促進腸道健康 膳食纖維有水溶性及非水溶性之別 (三)台東雜糧三寶之一,蛋白質含量高 植物性蛋白質與動物性蛋白質 蛋白質食物種類 (四)多元補充身體所需營養 GABA的神奇效果 銀髮族的助眠安

神利器 誰適合食用台灣紅藜? 誰不適合食用台灣紅藜? 第四章 台灣紅藜的日常應用 台灣紅藜在生活上的運用 台灣紅藜在醫藥保健上的運用 台灣紅藜的儲存注意事項 第五章 台灣紅藜養生食譜 (一)飯食 基本台灣紅藜的煮法 繽紛紅藜飯 蔬食養生紅藜飯 紅藜花壽司 五彩炒紅藜飯 義式蘑菇紅藜飯 紅藜鳳梨炒飯 紅藜酪梨彩椒盅 香菇玉米紅藜粥 營養午餐 (二)麵食 自製紅藜麵條 泰式紅藜麵 炒紅藜麵條 涼拌紅藜麵 芥末清涼紅藜麵 生菜沙拉紅藜麵 川味蒟蒻紅藜麵 乾拌素燥紅藜麵 (三)前菜 紅藜養生綠豆湯 紅藜香菇紅棗湯 紅藜南瓜濃湯 紅藜養生豆腐沙拉 紅藜苜蓿芽沙拉 養生紅藜沙拉 (四)配菜 紅藜

番茄盅 紅藜香菇素肉醬 紅藜高麗菜卷 紅藜粉蒸南瓜 紅黎白菜卷 紅黎生菜脆鬆 (五)鹹點 紅藜棗泥鍋餅 紅藜油餅 紅藜海苔卷 饅頭 紅黎包子 紅藜漢堡包 炸紅藜排 紅藜炸丸子 總匯紅藜三明治 紅藜鍋餅 紅藜蘿蔔糕 紅藜薯餅 紅藜披薩 (六)甜點 紅藜草莓優格盅 紅藜椰奶西米露 養生紅藜紫米米漿 腰果紅藜奶 紅藜芝麻糊 紅藜三色果凍 桂圓紅藜奶酪 紅藜桂圓核桃糕 紅藜酒釀 紅麯紅藜紫米酒釀 紅藜燕麥酥餅 紅藜花生糖 前言   去年衛福部公佈的2016年國人10大死因中,惡性腫瘤(癌症)連續35年排名第一,其次為心臟疾病、肺炎、腦血管疾病、糖尿病、事故傷害、慢性下呼吸道疾病、高血壓性疾病

、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慢性肝病及肝硬化。   2016年癌症死亡人數為47,760人,佔死亡人數的27.7%。醫學上,癌症大致分為基因型與非基因型,前者為先天性遺傳,後者則跟環境、生活習慣有關,如農藥、重金屬、細菌、病毒、輻射、食品、藥物、食品添加物、化學工業產品、荷爾蒙、醣類等,一旦人體免疫功能低落,癌症便容易趁虛而入。雖然醫藥科技日新月異,但面對癌症,尤其是末期癌症,除了標靶藥物、化學治療與放射線治療外,只剩安寧療護一途。   另一方面,內政部公佈的「105年簡易生命表」顯示,男性平均壽命為76.8歲、女性為83.4歲,兩者的平均壽命則為80歲,與其他國家相比,台灣人的平均壽命高於

美國、大陸及馬來西亞等國,卻低於日本、新加坡、義大利等國。   當平均壽命逐年攀高,高齡老化成為常態,但癌症等疾病與各類健康威脅卻緊追在後時,許多人不免憂心忡忡:「怎麼才能健康活到老?!」因此,抗老、養生,成為眾人關切的話題。除了罹病後的治療與調養,眾人更關切事前的預防—如何不生病、不吃藥?這時,食補成為顯學,許多過去不被注意到的食材因為所含強大的抗氧化、防癌等保健功效,而成為眾人追逐的焦點,台灣紅藜也是其中之一。   台灣紅藜為台灣特有原生種,過去是原住民栽種的主要糧食作物,又有「超級食物」、「穀物之王」、「彩虹米」等美譽,因具有超強的抗氧化力,使其榮登「抗癌高手」之列,豐富的營養成份也

讓它一躍成為最佳保健食品,而台灣紅藜的價值何在?本書有詳實的論述。   (一)台灣紅藜的產地與栽種   有關台灣紅藜的報導始於日據時期,但因缺乏系統分類,對不同品系的生活史、生理耐性範圍、適合生長的環境條件、生長潛力等研究缺少資料基礎。林務局自2006年起委託學者進行「民族植物紅藜的永續利用研究」計畫,研究分析,紅藜具有一般營養成份機能性成份,經濟效益高,另一方面,紅藜含有三種抗氧化酵素活性:POD、CAT與SOD,可用來預防老化、心血管或高血脂疾病,具有發展成健康食品的潛力,而其特殊的酵素活性也大大提高小米酒風味。   物以稀為貴 台灣紅藜經濟價值高   台東區農改場副研究員陳振義指

出,由於台灣紅藜耐旱、耐貧脊、怕濕的特性,加上一般農友不熟悉原住民特色作物,目前全台紅藜栽種面積不超過300公頃,主要分佈於台灣中、南部中、低海拔山區,栽種地區以台東縣(南迴地區為主)、屏東縣與花蓮縣為主,苗栗等縣市也有零星栽種。其中,台東縣栽種面積約120-150公頃、屏東縣約50公頃、花蓮縣約30-50公頃,撒播方式每公頃產量約700-1000公斤,條播方式每公頃產量約2000-3000公斤。   台灣紅藜的栽種高度,最高海拔在1500公尺以下,但許多舊部落已停止農業生產,水平地理分佈以環繞大母母山、霧頭山及北大武山區系統的周邊村莊為主,行政地理區包含屏東縣瑪家鄉、三地門鄉、霧台鄉及泰武

鄉四鄉,台東縣金峰鄉、太麻里鄉,六鄉分佈的海拔高度介於350-950公尺。   台灣紅藜的鈣含量是白米的50倍、膳食纖維是燕麥的3倍,同時富含鋅、鐵等微量元素,平常多混入粥、飯、麵包中食用,或與麵粉混用,成為烘焙食材,原住民多半將紅藜與稻米、糯米或芋頭混煮成粽子或竹筒飯。   (二)脫殼與帶殼紅藜有何區別?   一般市面上常見的為帶殼或脫殼紅藜。所謂的紅藜殼是「花包覆著種子」,而脫殼紅藜則是「單純的種子」,營養成份差異不大,但是因為帶殼紅藜保留了花,相對來說也保留了較多的甜菜色素和膳食纖維,而脫殼紅藜因為是單純的種子,蛋白質含量相對較高。   基本上,帶殼紅藜顏色鮮艷,口感鮮明,脫殼紅

藜口感較為細軟,適合嬰幼兒、銀髮族或偏好清淡口味的族群,第一次嚐試吃紅藜的人也可以從脫殼紅藜開始。   有研究指出,台灣紅藜具有降低膽固醇、降低肝發炎指數、提高免疫力、預防帕金森氏症等效果。大葉大學生物產業科技學系副教授宋祖瑩以大鼠進行實驗,推估脫殼台灣紅藜1天不可超過1.5個米杯(約70.5公克),帶殼台灣紅藜則是1天以3杯米杯為限(約126公克)。宋祖瑩指出,由於台灣紅藜不是農政單位表定的糧食作物,因此沒有每日建議安全食用劑量,上述的食用建議量是她和研究團隊進行研究,以電鍋蒸熟台灣紅藜並搭配飼料混合乾燥後,分低、中、高比例劑量讓大鼠連續28天自由進食後得出的結果。   農委會台東區農改

場自2009年成立台灣藜研究團隊,研究內容包含台灣藜品種(系)歧異度、供蔬菜用台灣藜周年經濟栽培、台灣藜盆花選育及切花採收處理、台灣藜保健產品開發、台灣藜收穫、脫殼機械開發與種源蒐集,以及品種選育等,目前在豐里試驗地所蒐集的地方品系共有20種,分別來自於屏東縣、台東縣及花蓮縣等地。   屏東科技大學研究團隊則分別就台灣藜的栽培生理、營養、加工利用、酵素特性及分佈與分類進行研究,分析結果顯示,台灣紅藜蛋白質含量高達14%,與小麥相當,為稻米的2倍;膳食纖維達14%,為燕麥的3倍,地瓜的6倍;含鈣量高達2523 ppm,為稻米的42倍,燕麥的23倍;鐵、鋅含量分別為地瓜的11倍與8倍。   此

外,台灣紅藜還含有重要的硒與鍺元素,並具有高量人體無法自行合成的必需氨基酸,其中,離氨酸(Lysine)為稻米的5倍,有助鈣質吸收,促進膠原蛋白合成,幫助抗體、荷爾蒙及酵素製造,若能在米製品中添加台灣紅藜,可以彌補離氨酸的不足。

崇明 國 小 午餐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豆腐界國寶】碩果僅存 86歲石磨師傅:鍾意先可以做一世
https://bit.ly/3rGmd7F

做一座石磨機,牽涉石磨和機器兩部分,工藝多,需時甚長,需要起碼一個月去做。無論是吊在天花的舊式機,還是座地的新式機,陸叔都暸如指掌。先開石磨的石,他一直沿用譚州白石,勝在石頭腍身清涼,磨黃豆最佳。「雲石得唔得?」「太硬啦,會磨爛啲豆。」然後是開坑,石面分八份,每份九條坑,全人手鑿,既需要力氣,但又不能缺少仔細度,所以足足十日才鑿好。每座石磨機有兩塊大石,即前兩個工序再重複一次,二十天就這樣悄悄的溜走。

加威機器廠
地址:九龍紅磡崇志街7號地下
電話:23640524

公和荳品廠
地址: 九龍城福佬村道67號
開放時間:8:30am-7pm

新佛香/壹品豆漿
地址:元朗石崗錦田路560號
網址: http://soyafood.com.hk

後繼無人 60年石磨豆腐 第三代為街坊日做十四個鐘︰幾辛苦都撑
https://bit.ly/3a3ycpR

一塊豆腐,十元八塊的蠅頭小利,但,德興隆卻守着這塊不起眼的豆腐,整整三代人。從爺輩那代起,就用石磨來磨豆漿,做出細滑又豆味濃郁的豆腐,在北角馬寶道的舊樓群下,石磨默默地轉動巳近六十年,深受附近街坊客人的擁護和喜愛。

德興隆
地址:北角馬寶道1號萬寶大廈地下Q鋪
電話:2563 8815
營業時間:7am-7pm

【香港製造】60年豆腐廠 為新鮮拒大陸設廠:香港人要食香港做嘅豆腐
https://bit.ly/3tGbxaF

新佛香豆腐廠,1958年由羅孟慶的爸爸創立。開初工廠規模小,羅孟慶形容,一個石磨,磨出豆漿,一輛單車,自己送貨,就成了一門生意。他的爸爸開豆腐廠,媽媽則在街市賣豆腐,他笑說,上天賜給他的命,注定和豆腐分不開。

西灣河美食|59年豆腐老字號 第四代加國回流傳承 賣煎釀三寶油糍幫補交租 與食客共患難:不希望加價
https://bit.ly/2MO0MTd

成安街上的菜檔、肉檔、生果店,通通都改朝換代過,唯獨一家豆品店,百年如一日,晃眼半世紀。門前招牌,漸漸褪色,白底紅字的「珍香園」映入眼簾,有種老派的氣勢。店內,佇立了一滿頭銀髮之老人,徐徐俯身斟了一杯熱豆漿。那陣氤氳,飄逸着甜香,當搖搖晃晃將它遞給客人之際,泛黃的紙皮石地板,更沾上了一抹奶白色。那老人是第三代老闆陳子富,只見他腰撐得彎了,仍然挺着走路。時代多變幻亦待人無情,是誰令青山也變?他總是聳一聳肩,低頭沉着氣,竭力保留着老店的一磚一瓦、一點一滴。青山不改,綠水長流,他和他的豆品,於隙縫間奮力求存,以變或不變,和應萬變。

珍香園
地址:西灣河成安街12號
營業時間:7am - 8pm
電話: 2560 4592

酷熱無冷氣 九龍城豆品老店人氣一樣旺 兄妹堅持:裝咩冷氣?舊鋪特色嚟
https://bit.ly/36Z6k47

「用猛火谷佢燶,大火啲,細火無燶味,大火就燶啲香啲。」九龍城義香荳品鋪後工場,熊熊烈火煮豆漿,蒸氣升騰,豆香飄飄。從前的豆漿,就是這樣用明火鐵鑊煮出來;現今許多人用了電鍋爐,按個鍵乾淨利落,省時慳力,但告別這獨特的焦香。

義香荳腐食品
地址:九龍城衙前塱道74號地下
電話:2382 5006



===================================

? 8折全年睇《蘋果》即慳$121!
現有日費訂戶亦可轉訂? http://bit.ly/2YwE3Ma ?
訂閱《飲食男女》YouTube: http://bit.ly/2Md5V2k
Facebook: http://bit.ly/2MJejcp
Instagram: http://bit.ly/2EA3qpR

推薦影片:
【太子餃子店】新移民唔怕蝕底自薦包餃子 粗重功夫一腳踢 老闆刮目相看邀開店:呢個女人唔係女人(飲食男女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7CUTg7LXQ4M)
【街市尋寶】慈雲山街市 二百幾萬機器鮮製$24午餐肉 肉彈味濃無添加日賣500份 (飲食男女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rTrYPzECHI0)
【灣仔燒味老字號】17歲做大廚 自立門戶35年 油雞酒味濃 老闆:好做嘅食物唔會好食(飲食男女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svAF8pKszw0)
【假如沒有天價租】「福食」三老 唔靠綜援靠自己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aUE2oQIDoV0)
【籽想旅行】直擊東南亞首個人妖騷後台 變性舞台一姐的日與夜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CBBq_D0-Lsg)
【娛樂人物】情願市民留家唔好出街聚餐 鄧一君兩麵舖執笠蝕200萬 (蘋果日報 AppleDaily) (https://youtu.be/e3agbTOdfoY)
【這夜給惡人基一封信】大佬茅躉華日夜思念 回憶從8歲開始:兄弟有今生沒來世 (壹週刊 Next) (https://youtu.be/t06qjQbRIpY)

#豆腐推介 #公和荳品廠 #新佛香 #壹品豆漿 #珍香園 #義香荳腐食品
#飲食男女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

飲食男女 打卡大街小巷搵食地圖
https://hk.adai.ly/e/gPF0DIjsB9

《蘋果》每日為你增值 立即訂閱
https://hk.adai.ly/e/kbo0wDsxB9

從「社會對體」(socialdyad)看「第六倫」的普遍主義取向:一個本土視域的嘗試

為了解決崇明 國 小 午餐的問題,作者王昱峰 這樣論述:

中文摘要本論文旨在研究中國文化何以缺乏「公共性」,呈現一種無「公民」狀態,並討論一九三○年代及一九八○年代的兩波有關「第六倫」的討論,最後對目前國內缺乏對「公民性」的適當教育的狀況,而希望藉著這個研究強調應在適當課程中發展本土公民教育。社會學家韋伯在他的《中國宗教》中強調中國是一個特殊主義的文化,而社會心理學家威爾森(R. W. Wilson),也有一個困惑,即中國顯然是一個「特殊主義的文化」,但何以中國人始終認為自己是一個「普遍主義的文化」,本論文即以此為始點,試著探討究竟上述論點是否站得住腳。在本論文中我借用齊美爾(G. Simmel)的一個觀念dyad作為分析的概念。齊美爾說「dyad

」是一種一對一的封閉狀態。在中國傳統的倫理思考中,因過度注意一對一的關係,故忽略了對法人、陌生人或其他與公共領域有關的事務,因此基本上是以「五倫」為核心思維的「宗法性的私民」,缺乏公共性的思維同時也形成了「無公民狀態」,而由「宗法性的私民」到「公共性的公民」是人倫特殊主義到道德普遍主義,是前現代宗法單子到現代國家主權者的差異。本論文的後半部則討論了一九三○年代與一九八○年代的「第六倫運動」,在一九三二年,何永佶提出了掙脫傳統「五倫」思維的「第六倫」思維。不過,何永佶的文章在當時並未引起足夠的重視。到了一九八○年代,李國鼎則提出了「第六倫運動」,這個運動的提出,正值臺灣經濟起飛,社會急遽改變,傳

統的五倫關係已經無法充份維繫人心之時,所以一方面是整個運動有鮮明的針對性,另一方面在那樣的情況之下,這個運動的訴求也很快得到各方面的呼應。關於這兩波有關「第六倫」的運動,我在論文中有比較詳細的探討,我認為它們代表一種本土式的公民意識的萌芽。最後,本論文也指出,臺灣的教育普遍欠缺普遍主義式的公民教養,這是今後朝野上下所應當努力的目標。

資本主義的代價:後危機時代的經濟新思維

為了解決崇明 國 小 午餐的問題,作者羅伯.巴伯拉 這樣論述:

防止大蕭條再現的唯一解決之道是什麼? 觀察歷史紀錄,我們忽略了哪些理當知道的事? 面對無法預知的未來,又該如何調整思維?   巴伯拉在本書中,以經濟學大師-海曼.明斯基的理論為出發點,針對這場危機提出目前為止最中肯的分析,同時闡釋如何在不阻礙創新與成長的前提下,善加管理自由市場經濟體裡隨時可能發生的動亂。   如果我們決定以自由市場做為管理投資資本的機制,那麼,「週期性的市場動亂」就是我們勢必要付出的代價。一旦政策制訂者、經濟學家和投資人都接受這個不可否認的現實,我們就可塑造出減輕金融體系過剩及其代價(以經濟學用語來說,就是金融危機)的策略。   《資本主義的代價》是第一本主張經濟繁榮與衰退循

環是受金融活動而非通貨膨脹驅動的書,並且重新定義大眾對資本主義和自由市場的既有認知。 作者簡介 羅伯.巴伯拉博士   是投資技術集團(ITG)的執行副總裁與首席經濟學家,他是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經濟學博士。過去25年來,他一直是華爾街圈子裡非常知名的經濟學家。在巴伯拉到華爾街以前,他曾擔任保羅.桑加(Paul Tsongas)參議員的經濟顧問,也曾擔任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的經濟學家。 譯者簡介 陳儀   專業投資公司高階投資主管。曾擔任投信基金經理人、專業投顧之投資研究部主管,擁有十餘年的實際金融投資經驗。曾譯《笑傲股市2》、《標準普爾教你做好個人理財》、《標準普爾教你做好選股策略》、《你不可不知

的十大理財錯誤》、《投資理財致富聖經》、《智富一輩子》、《識破財務騙局的第一本書》、《透析財務數字》《投資顧問怕你發現的真相》、《投資觀念進化論》、《景氣為什麼會循環》、《金融交易聖經》、《大衝撞》等書,譯著甚豐。 推薦序 為資本主義說句公道話∕吳惠林推薦序 金融風暴之必然或偶然?∕黃國華 序言 經濟狂熱、恐慌與崩潰 第1章 後危機時刻的新思維 第一部 透視金融市場與貨幣政策第2章 市場驅動景氣榮枯循環第3章 風險性融資概述第4章 金融市場是不穩定的根源第5章 自由市場資本主義:依舊是較理想的策略第6章 貨幣政策:錯不在人,而是模型有問題 第二部 經濟經驗:1985年-2002年第7章 19

80年代的金融不穩定如何興起第8章 亞洲金融動亂:日本的內爆與亞洲傳染病第9章 美麗新世界的榮景幻滅:1990年代的科技泡沫 第三部 新現實:2007年-2008年第10章 葛林斯班眼中的謎題促成房屋泡沫第11章 伯南克的大災難與美國景氣步入衰退第12章 違約不償債的骨牌效應,全球市場危機及大穩健期結束 第四部 為21世紀重塑經濟理論第13章  危機爆發前夕的主流經濟觀第14章  明斯基與貨幣政策第15章  一個實踐家的專業歷程第16章  2008年危機過後的全球政策風險 經濟狂熱、恐慌與崩潰   1990 年冬天,就在美國首度對伊拉克開戰之前不久,我和同事保羅.迪羅沙(Paul DeRos

a )共進午餐,他是我的好友,也是位經濟學家。我邊吃午餐,邊向他解釋我對美國經濟的預測。我的預測結果有些激進,我認為存貸機構危機與美國家庭存在高負債水準,將是未來主要的問題。我相信油價和中東問題只是餘興節目而已。   我這份研究報告的標題非常聳動:「在長久的未來,現金終將成為垃圾。」採用這個標題的目的,是要提醒我的客戶,我預期短期利率將劇降、股票與債券價格將猛漲。   迪羅沙的反應非常快,他說:「我覺得這聽起來像是典型的海曼.明斯基(Hyman Minsky )觀點。你有告訴他這件事嗎?」   告訴他這件事?我以為他已經過世。兩個星期後,迪羅沙和我一起在蒙德里恩(Mondrian )餐廳等待明

斯基。身為多年的明斯基迷,我對他的諸多理論當然十分了解。我並不是在課堂上發現明斯基的,而是因為工作的關係,那時我剛開始在華爾街擔任首席經濟學家。我很快就發現,傳統經濟理論多半無法解決我每天面對的許多重大議題,然而明斯基的分析適時救了我。他對華爾街及一般商業界之間的交互影響自有一套高明見解,而這大大影響我對市場、經濟政策和整體經濟的想法。   明斯基究竟是個怎麼樣的人?我對明斯基的個人生活一無所知,所以不自覺的憑空填補我對他的想像。麻省理工學院著名學者查爾斯.金德伯格(Charles Kindleberger )極力推崇明斯基的理論,他的理論催生了《狂熱、恐慌與崩潰》(Manias, Panic

s, and Crashes )這本巨著。不過,金德伯格個人對明斯基卻沒有太多恭維。他認為明斯基「陰鬱」得過火。我認同「陰鬱」的見解,因為明斯基的寫作風格非常枯燥保守、花很多精神在描述細節。於是,他在我腦海裡浮現的形象,看起來就像是扮演聖雄甘地的的演員班.金斯利(Ben Kingsley )那樣,枯瘦且不起眼。   你可以想像當希臘神話裡的左巴(Zorba the Greek )出現在我們的面前時,我有多驚訝了。明斯基身材高大,一頭亂髮,和愛因斯坦很像。他風趣,嗓門大,有點頑皮。簡單說,他是個活力十足的人。   我們從紅酒開始聊起,後來話題很快就進入日益惡化的信用危機。我戒慎恐懼的解釋,我認為

未來幾年的事態可能會如何發展。在利率出現歷來罕見降幅下,未來將湧現龐大的超額舉債潮,這將先催化出一個穩定局面,接下來將會有大量美元從貨幣市場基金流出,投入股票與債券。我之所以做此預測,關鍵在於我預期美國聯準會將採取異常寬鬆的政策。我大膽的說,隔夜拆款利率很有可能從當時的8%,大幅降到5%。   明斯基回應說:「豈止降到5%,降到3%還差不多。」   1993 年初冬,聯邦資金利率達到那個循環的低點,果然觸及3%。我和明斯基從那時開始成了朋友,事後我們談起他在那次餐敘所做的神準預測時,兩人不禁會心一笑。   不過,到了2008 年秋天,我認識的每一個人都笑不出來。   難逃衰退的命運   世界各

地的銀行幾近破產。美國股市在一週內重挫18 %,這是有史以來最糟的一週!到了10 月中旬,當時的財政部長漢克.包爾森(Hank Paulson )召集美國所有大型銀行的總裁開會,他在會中強迫他們簽署一份文件,接受政府實質上握有其銀行的部分所有權。此外,各方情勢也都顯示,經濟將陷入深度衰退。   主流思想家被2008 年的危機嚇得亂了方寸。2007 年,當房市問題浮上檯面,一般分析師都辯稱這些問題絕對可以獲得控制。而在2007 年與2008 年的多數時間,貨幣政策制訂者還是把主要焦點擺在物價上漲的問題,嚴重低估美國住宅房地產價格重挫的後續骨牌影響。更不可思議的是,一直到2008 年7月,絕大多數

的民間經濟預測人士仍在辯稱,美國可逃過衰退命運。   令人感傷的是,明斯基在1996 年過世,無緣目睹這些蠢行。   在2007 年初夏時,我開始警告客戶,信用市場將嚴重崩潰,要改善此問題,需要聯準會立即積極降息。2007 年12 月,在我發出警告六個月之後,聯準會才開始採行寬鬆的貨幣政策,而且只溫和的降息一次。我當時警告,經濟衰退已在所難免,要因應金融體系內如雪球般滾來的各種嚴重問題,聯準會需要進一步採行大幅的寬鬆貨幣政策,同時政府該採取某種形式的聯邦直接干預。結果,和1990 年時一樣,我對明斯基研究成果的了解,讓我早於其他專家在進入2008 年之前的那幾個月,便預測到未來的情勢發展,當時

一般人都認為美國可以躲過這場危機。不過,到了2008 年夏天,這個世界已因經濟衰退而陷入不安,於是我毅然決定我不該只是自滿於我們公司某些客戶的讚賞,那是不對的。我認為主流經濟思想家應該接納明斯基絕頂高明的見解。對我來說,寫這本書算是起步。   明斯基的論述可用以下兩要點來解釋:  經濟長時間維持健康成長狀態,將促使世人選擇承擔愈來愈高的風險。  當很多人從事風險性賭注時,即便是小小的失望都可能衍生排山倒海般的不良後果。   對多數人來說,這兩個概念的道理看起來很容易理解。不過,誠如我稍後將詳細討論的,過去二十五年來,主流政策制訂者、經濟學家和央行官員們,卻任性又固執的否認這兩個不證自明的事實。

本書將明確解釋,追本溯源,2008 年的全球金融危機和2008 至2009 年全球性經濟衰退等令人痛苦不堪的事件,都是因為世人忽略這些經濟事實所致。   週期性的市場動亂   在最近這場危機過後的斷壁殘垣中,要求廣泛針對經濟體系開發新工具的呼聲日益高漲。我們看到政府推出一系列的新計畫,包括「問題資產重建計畫」(Trouble Asset Recovery Program )和聯準會的商業本票工具,政府堅持讓貝爾史登(Bear Stearns )被合併,成為消滅公司,同時提供美國國際集團(AIG )紓困貸款。要求進行監理檢查的聲浪,已達到發燒的程度。伯南克也承認,聯準會未來必須更注意資產市場的情

況,包括房地產和股票的價格。這些針對當前經濟災難的特殊回應當然有意義,但我們必須做得更好。   本書主張,如果我們希望繼續維繫自由市場資本主義,就必須抱持不同的思維。明斯基早就說過(願意受教的人也早就知道),如果我們決定以自由市場做為管理投資資本的機制,「週期性的市場動亂」就是我們必須付出的代價。拒絕承認這個不證自明的事實,只會招來更嚴重的經濟衰退。   我們不需要放棄對金融市場的依賴,但要能控制這個缺失。一旦政策制訂者、經濟學家和投資人都接受這個不可否認的現實,我們就可塑造出減輕金融體系過剩及其代價(以經濟學用語來說,就是金融危機)的策略。   身為在華爾街以兜售「預測」為生的人,要我大力鼓

吹明斯基的理論架構,確實讓我有些猶豫。近三十年來,由於我非常熟悉明斯基的研究,所以我比一般分析師更有競爭優勢(一般人通常會忽視他的分析結論)。明斯基將一生獻給經濟研究,並非為了追求個人利益,而是為了提升大眾福祉。2008 年理應被視為「明斯基危機」的一年剛過去,2009 年全球經濟便陷入主流意見者一直未能預見的衰退環境中,值此之際,我益發覺得我應該盡棉薄之力,將明斯基的研究成果傳給世人。 Chapter 04 金融市場是不穩定的根源「指望放款機構將基於私利而保護股東權益的我們(尤其是我個人),都感到震驚且無法置信。」——葛林斯班,2008 年10 月23 日「發現此處正在進行賭博活動,著實

令我震驚!」——1942 年電影「北非諜影」裡的警察局長路易斯‧雷諾(Louis Renault), 由克勞迪‧藍恩斯(Claude Raines )飾演只要追蹤兩個房屋買主的行為,就能大略了解「較願意接受風險的態度」,是影響經濟榮枯循環的主要因素。現在,讓我們從整體經濟觀點來考量風險接受度與經濟榮枯循環的議題。首先,我們要發明一群資訊靈通且理性的投資人,他們住在一個有著商業循環的世界。我發現他們的投資方法和現實世界投資人的習慣完全不相關。為何我們的世界和資訊靈通且理性的世界彼此衝突?首先,這是因為在現實世界中,未來是不可知的,人類總是順著自己的情緒莽撞行事,而且這種傾向存在一種令人心痛的規律

性。因此,我們思考風險與經濟問題的基礎架構,就是以明斯基所謂的「普及型不確定性」(Pervasive Uncertainty )為中心。更簡單來說,只要牽涉未來,沒有人知道會發生什麼事!而他們要如何猜測未來?結果就是:根據昨日種種來推斷明日的情況。所以當我們在過去一段時間集體享受快樂,「明天也會快樂」這個信念就會愈來愈強烈,而風險承擔行為也愈來愈盛行。我們從漢娜身上學到,風險性融資行為有可能讓人因一些輕微不如人意的發展而陷入悲慘情境。我們將在這一章進一步證明,發生在漢娜身上的慘劇也可能在整個經濟體系發生。世外桃源裡的理性居民請想像一個沒有銀行和華爾街的世界。人們花掉的錢比賺的錢少,直接把省下的

錢交給企業,企業則將這些資金投資在新的生產設施。這能有什麼問題?不過,後來人們發現消費者的儲蓄總是起起落落,無法恰巧滿足企業大型投資專案的資金需求1,儲蓄和投資之間的週期性錯配(Mismatch ),對投資專案的發展數量與投資的時機,都造成很大影響2。各式各樣的大量投資機會,以及這些機會與儲蓄之間的互動,就能輕易製造一個景氣榮枯循環。不過,這種循環並不完全規律:由於儲蓄和投資的時程存在許多變數,也會導致人們完全無法做出完美預測3。然而,這個經濟體的景氣榮枯卻有某種程度的恆常型態──大致上是七到十年的擴張後,接著出現一到兩年的停滯或衰退。現在讓我們為這個世界導入一個金融體系。假定股票與債券市場能

成為企業的籌資工具,並為家庭提供一個放款工具。再進一步假設,這個世界住著思想永遠理性的人,而經過一段時間後,這些理性代理人逐漸了解他們那個世界的一般投資循環型態。這個世外桃源的金融界起落和實質經濟的榮枯循環之間有何關係?我們猜想金融家們體認到他們的經濟確實存在清晰的榮枯循環。金融業人士將這個明智的觀點做為武器,試圖保衛自身不受榮枯模式的傷害。但要怎麼做呢?當擴張延續很多年後,他們將會開始節制高風險的放款行為,因為他們知道景氣衰退遲早會來臨。相反的,在復甦初期,他們會重新恢復高風險融資,因為他們有把握下一次衰退要好多年以後才會到來。以華爾街的語言來說,在擴張初期,那裡的投資人將會偏多,而隨著上升

趨勢逐漸展開,將逐漸偏空。上述這個簡單的童話故事,清楚描繪出一個擁有理性金融家的世界,他們每個人都有幸了解未來的發展。所以,這個世外桃源能夠穩健的促進金融交易發展。由於他們會在經濟衰退期來臨之際緊縮放款活動,並在復甦期展開時變得較為寬鬆,所以,他們的洞見也讓實體經濟的波動趨於溫和。簡單說,他們是一股穩定的力量。不過,這個童話故事存在兩個問題。首先,不管是在什麼循環,經濟體系的成員絕對無法事先得知未來的大略發展。第二,不管是在什麼循環,金融家都會產生誤謬的信心,無論是放款人或借款人,最後都會異想天開,懷抱不切實際的幻想。在真實的世界,發生在商業循環轉折點的金融市場波動,都會導致實質經濟面陷入更嚴

重的擺盪。以華爾街的術語來說,人們在衰退前夕是最偏多的,但在復甦早期卻歇斯底里的悲觀。4

中國人民銀行在經濟改革中政策功能的變革

為了解決崇明 國 小 午餐的問題,作者林宛慧 這樣論述:

本研究是以經濟改革的角度來看中國大陸的中國人民銀行在經濟發展中角色的轉變。本文的分析架構,是將中國人民銀行的政策功能變動,透過整個中國大陸經濟改革在不同時期採取的經濟體制和這些體制所反映出來的發展型態來理解。 本研究將人民銀行政策功能變動區分為四大階段,第一階段是1950年代開始至1978年經濟改革的啟動;第二階段由1979年經濟改革、銀行體系多元化開始,至1983年人民銀行專門行使中央銀行功能的宣示;第三階段則自1984年人民銀行行使中央銀行機能開始至1993年人民銀行功能不彰為分期;第四階段則是自1993年朱鎔基接掌人民銀行,確定人行功能為穩定通貨,並大力改善金融制度

後至今日。以1978年經濟改革的啟動為分界,是認為這是中共金融體制從單一的銀行體制逐漸轉向多元的金融體制形態的開始,而人民銀行角色逐漸向中央銀行靠攏;1983年國務院提出人民銀行專門行使中央銀行的職能,是首次清楚賦予人民銀行行使中央銀行角色的宣示,人民銀行自此在功能上與業務上做了相當大的調整;1993年底之後對於金融改革的深化,為人民銀行轉換其政策功能的第三個分界點,因為人民銀行雖在1983年開始被賦予央行功能,卻始終無法有效履行其貨幣政策功能,直到1993年朱鎔基上台後,強化了人民銀行執行貨幣政策的諸多功能,並開始建立其與國有企業及地方政府的關係,如此的分期因此較有意義。

值得注意的是,在人民銀行的演進過程中,其政策工具的運用已朝向西方資本主義下的中央銀行進展,但是人民銀行獨立性的發展卻相對落後許多。其根本原因是中國政府仍希望以行政力量牢牢控制中國大陸的貨幣政策,以配合經濟發展之故。因此在可見的將來,中國人民銀行仍難有高度的獨立性發展,而將仍是國務院之下負責貨幣政策的執行單位,其獨立性只能是相對於地方政府與中央其他部會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