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軟墊地板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幼兒軟墊地板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瑪格麗特‧薩塞寫的 Smart Start 聰明寶寶從五感律動開始:運動幫助孩子聰明學習、贏在起跑點 和艾瑞.卡爾的 好餓的毛毛蟲寶寶禮盒(親子滾筒+硬頁書)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寶寶地墊怎麼挑?2021精選十大地墊推薦,變身成遊戲城堡也說明:寶寶地墊怎麼挑?2021精選十大地墊推薦,變身成遊戲城堡、嬰兒床都實用 · 寶寶地墊推薦一:Mejornoje & Caraz · 寶寶地墊推薦二:Bonitabebe · 寶寶地墊推薦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遠流 和上誼文化公司所出版 。

中原大學 室內設計研究所 魏主榮所指導 吳韶國的 台灣都會型教會 室內設計與施工整合研究 (2020),提出幼兒軟墊地板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雙北都會型教會、基督徒室內敬拜空間、設計施工整合。

最後網站寶寶爬行墊 - 生活市集則補充:加大折疊安全寶寶爬行墊 · $1100 · 747 ; 安心超厚加大遊戲爬行墊 · $826 · 510 ; 兒童雙面爬行墊遊戲墊 · $799 · 545 ; 寶寶折疊加厚爬行地墊 · $1264 · 790 ; 韓版摺疊遊戲墊爬行墊.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幼兒軟墊地板,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Smart Start 聰明寶寶從五感律動開始:運動幫助孩子聰明學習、贏在起跑點

為了解決幼兒軟墊地板的問題,作者瑪格麗特‧薩塞 這樣論述:

親子一起動一動! 幫 0~5 歲寶寶建立Smart Start 讓父母輕鬆陪伴孩子長大     孩子需要運動,不只是為了刺激他們的身體,也為了刺激他們的大腦。運動和均衡飲食可以促進大腦發展,並且預防肥胖問題,因此對學齡前兒童的健康成長格外重要。     瑪格麗特‧薩塞在幼兒發展領域方面擁有數十年的實務經驗,並且長期訓練家長和老師認識運動的重要性。本書透過務實且能激發體能與智能發展的運動建議,為想幫助孩子跨出聰明的第一步的父母提供了實用指引。     書中為0~5歲每個年齡層的幼兒精心設計了一套按部就班進行的運動計劃;透過淺顯易懂的文字、數百張生動插圖和實用活動,很快

就會成為你教養上不可或缺的工具。     本書以簡單易懂的方式(每頁一個主題),從新生兒到五歲半分齡(每半歲到一歲為一階段)、搭配簡易插圖(包括親子共樂活動和鼓勵孩子自己做的運動),加上正確健康的飲食觀念,提供給父母親就像cookbook般專業但實用的建議,幫助孩子聰明學習、贏在起跑點。     親愛的父母們,盡情地享受這本書帶來的樂趣吧,無論你的孩子正值襁褓期或處於學前階段,你都會愛上那些能增進親子互動的實用建議,你跟孩子不但會獲益良多,你們也會在快樂與歡笑中攜手成長。 作者簡介   瑪格麗特‧薩塞(Margaret Sassé, 1929-2009)  

  出生於澳洲墨爾本,受完整醫護教育,並獲得營養師碩士學位。她是自然發展過程理論的先鋒,嬰幼兒發展的國際級權威專家,於1982年在澳洲創辦學步兒體操教育中心「親親袋鼠」(Toddler Kindy GymbaROO),用運動啟發孩子與父母的人生並使其充滿樂趣,在全球擁有超過100個分支機構(在中國18個城市和香港都有,共28個中心)。     主張運動、遊戲和主動探索是兒童發展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致力於提供正確健康的飲食和活動方法,讓父母輕鬆陪伴孩子長大。     曾經出版《兒童發展階段的重要性》(The Importance of Being an Infant One,

Two, Three, and Four)系列DVD,以及If Only We Had Known (1979)和Tomorrow’s Child (2002)兩本書,本書是她的最後一本著作,也是集畢生所學之精華。   推薦者簡介   周怡宏     目前擔任周怡宏小兒科診所院長、栽培兒童健康中心執行長、中山醫院小兒科醫師及亞東科技大學助理教授。畢業於台大醫學系,曾於美國德州兒童醫院及農業部兒童營養研究中心研究。曾任敏盛綜合醫院副院長,長庚醫院營養治療科主任、新生兒科主任、兒童內科部主任,臺大小兒部主治醫師。專長領域包括新生兒學、兒科學、兒童預防保健檢查、嬰幼兒發展、嬰幼兒

營養及早產兒治療等。     (周怡宏醫師部落格:tw.myblog.yahoo.com/kid_glove333)   黃瑽寧     馬偕兒童醫院兒童感染科資深主治醫師,臨床醫學博士,也是兩個孩子的爹。2014 年榮獲博客來年度十大暢銷作家。同時身兼雜誌與網路專欄作家,並主持電視節目。著有《輕鬆當爸媽,孩子更健康》、《從現在開始,帶孩子遠離過敏》等書,成為臺灣超人氣兒科醫師。   廖笙光(光光老師)     奇威專注力教育中心執行長,被小朋友們暱稱「光光老師」。專長為兒童操作知覺整合評估、兒童發展訓練、感覺統合治療、親職教育等。現任中華兒童發展教育公益協

進會理事,曾任基隆特教資源中心專業督導、敦南兒童專注力中心技術長。   楊金寶     目前是國立台北護理學院嬰幼兒保育系的教授兼副校長。曾經,在台北榮總擔任護理工作六年,因此,從事教職後,持續開設嬰幼兒健康照護及實務的課程。最近五年,配合及協助政府,規劃幼托整合後幼兒園教保活動與課程,特別是身體動作領域的活動設計;其次,承接台北市托嬰中心訪視、評鑑、在職人員專業訓練。對於零到六歲幼兒的健康及體能,關懷未曾中斷。   陳怡安     從小學習跆拳道,是奧運金牌選手,喜歡游泳、羽球,把單車當成日常代步工具。除了運動,也樂於學習,大學唸的是企業管理,研究所專攻運動科學,

嘗試過許多工作,行銷企劃、體育記者、主播、主持人,因為熱愛手工香皂,目前自行創業,開設「AnnChen陳怡安手工香皂」形象店。     (部落格:www.wretch.cc/blog/AnnChenSoap)   譯者簡介   謝維玲     美國俄亥俄州芬利大學幼教碩士,有多年翻譯經驗,並從事過兒童美語教學、英文童書編輯及電腦編曲等工作。譯作包括《運動改造大腦》、《瑜伽解剖書》、《生命交叉點》、《學步兒遊戲小百科》、《樂活誌》等書。 推薦文   周怡宏  推薦文   黃瑽寧 推薦文   廖笙光 推薦文   楊金寶  推薦文   陳怡安  

‧               名詞解釋 前言 螺旋型發展   營養的重要     第一階段:出生到六個月大 基本活動 幫助你的寶寶發展    抑制原始反射 按摩、按摩、按摩  / 更多按摩   一般性的嬰兒活動    嬰兒運動   前庭刺激   地板遊戲時間 俯臥時間   跳舞:刺激大腦   適合各年齡層的音樂      運動:兩到六個月大 臀部及四肢運動   前庭活動   /  更多前庭活動 童謠、歌曲與節奏    視覺訓練:出生到兩個月大 視覺訓練:兩到六個月大    前進訓練:三到六個月大

    肌肉張力發展 腿部、足部與手部刺激  動作刺激   /   前庭刺激       第二階段:六到十二個月大     爬行、扶行、走路    按摩/  按摩、運動與音樂   俯臥時間   / 俯地爬行   用臀部拖行的寶寶    肩膀、手臂和手部發展  透過肌肉張力的刺激保持平衡  爬行訓練   / 梯子訓練   48 扶行、蹲立、思考      運動:十到十二個月大 跳舞    /   搖擺、懸盪與晃動 /  視覺想像訓練       第三階段:會走路到十八個月大   按摩、音樂與歌曲   基本動作計劃能力:十

二到十五個月大   平衡感:十五到十八個月大     發展性活動:十五到十八個月大   上半身發展:十五到十八個月大   前庭刺激 翻滾與往後倒     翻滾與搖擺   音樂、節奏與歌曲   跳舞運動 視覺訓練 / 視覺想像訓練    第四階段:十八到二十四個月大   按摩   配合運動或歌曲進行按摩   隨音樂舞動   動作歌謠 肌肉張力發展     上半身發展   動物扮演活動     前庭活動:彎腰及旋轉 徒手行走、懸盪和旋轉 平衡感     更進階的平衡感 打擊樂團 動作計劃能力:跳舞    

認知運動訓練     沙包和氣球遊戲 球的遊戲 呼拉圈遊戲   彩帶遊戲 視覺追蹤訓練 視覺想像訓練       第五階段:兩歲到兩歲半大     鱷爬式按摩   沙地裡的天使     身體知覺與前庭刺激     翻滾與翻跟斗     懸盪與旋轉   平衡板與平衡木 動作計劃能力:跳舞     音樂、節奏與歌謠   響棒遊戲 沙包遊戲 球的遊戲 呼拉圈遊戲   彩帶與繩子遊戲 視覺訓練 視覺想像訓練       第六階段:兩歲半到三歲半大 鱷爬式按摩   狗爬式     手指知覺

彈跳運動 身體知覺及概念 擺盪與旋轉   動物平衡姿勢     平衡板     三歲孩子的側性發展     異側手腳交替動作   音樂、節奏與跳舞   響棒訓練 沙包訓練 球的訓練 呼拉圈訓練   彩帶與繩子訓練 視覺刺激 視覺想像訓練       第七階段:三歲半到四歲半     按摩與匍匐前進 沙地裡的天使     平衡感     滑板   彈跳運動 側性   跳舞   三歲孩子的響棒遊戲     四歲孩子的響棒遊戲     沙包遊戲 球類遊戲 呼拉圈遊戲   繩子遊戲

視覺訓練 /  視覺想像訓練   第八階段:四歲半到五歲半大 鱷爬式按摩   爬行活動 翻滾、搖擺與懸盪   平衡感     彈跳運動 異側手腳交替動作   有氧舞蹈 古典音樂休息時間   DIY樂團 響棒遊戲 沙包遊戲 球的遊戲 呼拉圈遊戲   繩子遊戲 視覺訓練 /  視覺想像訓練 推薦文1   讓寶寶從小「動」起來 周怡宏     在健兒門診中常發現許多嬰兒幾乎一整天都待在嬰兒床上或遊戲床中,連迴旋空間都很有限,更別提可以自由伸展了。這些孩子身體評估當中,可以感覺到肌肉力量不但偏低,手腳關節更

顯緊縮,代表肌肉的張力偏高;而且,在身軀移動或轉動時也顯得較為不自然或是憋扭,表示軀幹與手腳肌肉協調性不夠良好。我們認為,孩子的手腳及軀幹都應該從小開始每天有足夠範圍的伸展活動,這都需要經由父母的協助,才能使孩子的體能保持在理想的狀態。     在個人二十多年的臨床經驗中,了解到台灣的許多嬰幼兒,他們自由活動伸展的表現,以及基本的體能訓練活動,常因過多的衣物與包巾在”保護不使受寒”的祖宗教條下,受到相當大的不重視、不認同,而造成極大的空間與人為的限制。如此一來,結果只有一個,那便是嬰兒的動作發展明顯偏慢,甚至會使家長擔心有遲緩的可能。     近十年來,許多國際性的健康

組織和機構都極力強調體能活動對於成人及兒童健康的重要性。但是直到最近,人們才開始重視體能活動對於嬰兒、學步兒及學前幼兒的影響。研究學者普遍都認為從小採行積極活躍的體能生活方式,將有助於嬰幼兒學習較具技巧性的活動。在嬰幼兒時期,培養並促進律動的樂趣、建立運動技巧的能力和自信心,讓兒童健康地成長,並且對日後參與體能活動有相當的幫助。值得一提的是,美國小兒科醫學會以及國際運動及體能教育協會都建議每一個年齡層的嬰幼兒都需要體能活動導引,以便協助父母及教導者進行體能訓練活動,專家們也建議家長或主要照顧者每天對於嬰兒應該至少每天有30分鐘,幼兒則應有60分鐘施予有計劃的體能活動,對他們的身心以及情緒發展都

有莫大助益。     很高興看到遠流出版社編譯《Smart Start:聰明寶寶從五感律動開始》,其內容針對0-5歲嬰幼兒的神經發展,循序漸進地設計許多的親子體能訓練活動,分別根據不同年齡孩子的發展情況,提出適當的體能訓練建議,相信只要每一位家有寶貝的父母們在家自行教導孩子練習,不但可以順利讓孩子掌握合於年齡的各種動作技巧,平衡協調的能力也更好,更可以在孩子的感官知覺能力、認知發展能力上有同步的增長,對於整體的智能發展將會有令人驚喜的結果。身為小兒科醫師,個人真誠地推薦,並且積極地建議每一位家長可以依照孩子的年齡,選擇本書為孩子設計的按摩、感官刺激以及各種肢體訓練活動,每天以漸進而

有趣的方式與孩子互動幾次的十分鐘訓練,也請記得這些活動是在遊戲的前提下進行最能有良好效果,那麼您的寶貝孩子的體能與智能的發展將有超乎平常的表現。   推薦文2   聰明寶寶自己打造,五感律動 so easy 黃瑽寧     在我的節目《愛+好醫生》家訪過程中,時常遇到新手父母提出困擾,不知道如何和寶寶長時間相處,卻又保持輕鬆自在。不像以前的農村社會,新時代父母多半是小家庭長大,這輩子不僅沒照顧過軟綿綿的嬰兒,更遑論去瞭解嬰兒的需求,或安撫情緒的技巧等等。翻開育兒書,專家說要建立生活規律,「吃、玩、睡」依序進行,「吃」和「睡」倒還能理解,這個「玩」字,寶寶究竟能玩什麼?會玩

什麼?要怎麼和大人一起玩?唉,可真是難倒了我們這些「看說明書長大」的新時代父母。     《Smart Start 聰明寶寶從五感律動開始》這本書,正好可以讓不知如何跟寶寶玩的父母,找到一本可依循的說明書。你不必死背嬰兒的發展進程,比如幾個月會抬頭、幾歲的視力接近成人等等,只需要按照書中的年齡區塊跟孩子「一起玩」,就能享受一段親子互動的快樂時光。     所謂的五感,一般指的是「聽覺、味覺、觸覺、視覺、嗅覺」這幾項能力。從妊娠到三歲的嬰兒大腦,嬰兒藉由這五感的刺激,建立大腦中的各種神經突觸,是大腦發展的重要關鍵時期。     但要小心,刺激並不見得都是好事。比如說,讓孩

子暴露在手機平板的聲光效果中,雖然也是又聽又看,對嬰兒大腦而言,卻是一場無效且不良的刺激。     因此,研究告訴我們,若要帶出好的大腦發展,嬰幼兒在這些新鮮事物的接觸過程中,必須加上父母的「安定力量」,來陪伴著他們探索,才是最理想的安排。只要孩子身邊有可信賴、可依附的陪伴者一起玩,嬰幼兒就能保持情緒穩定,即便玩得既興奮又high,也不會造成傷害大腦的毒性壓力。     本書作者瑪格麗特.薩塞(Margaret Sasse),是一位澳洲兒童發展專家,一生致力於推廣親職教育,與設計各種幼兒活動的課程。本書是她累積三十年的經驗將自己設計的嬰幼兒活動集結成冊,並且按照不同年齡段整理,

提供給新手父母在家和孩子的破冰遊戲。書中一共有135種互動圖片與文字,除了照本宣科之外,父母當然也可以舉一反三,創造自己與寶寶之間的獨特遊戲。     這幾年在坊間有越來越多的機構,開辦一些嬰幼兒的律動課程,或者感覺統合課程,每一堂課都不便宜,讓許多父母荷包縮水,大喊吃不消。但其實求人不如求己,只要跨出勇敢的第一步,在自家客廳鋪上軟墊,很多親子活動,還是自己來比較有趣。玩啊玩,父母也別只想著要讓寶寶聰明,在認識寶寶的過程中,更重要的是讓爸爸媽媽更有自信,更駕輕就熟,人人都能成為嬰兒通!正所謂「輕鬆當爸媽,孩子更健康」,聰明寶寶自己打造,五感律動so easy!   推薦文3

  帶孩子也需要先預習 廖笙光 (光光老師)     對於每一個爸媽而言,孩子都是上天賜與的禮物。看看大大的眼睛和圓呼呼的臉龐,只要微微的一抹微笑,也就可以征服大人的心。     只是要如何照顧這嬌小而柔弱的小傢伙,卻也常常操碎了爸媽的心。只要當孩子一開始哭起來,常常讓我們瞬間失去自信,甚至開始自我懷疑。其實,爸媽不用太擔心,世界上並沒有人天生就是「爸爸媽媽」,其實我們都需要事先的「預習」的。     很多爸媽會訝異,老師為什麼那麼懂孩子?孩子會什麼只聽老師的話?其實並沒有什麼祕密,只是老師比較理解不同年齡孩子的「想法」。特別是小小孩,連自己的手腳都還搞不清楚,更需

要透過「動作」來建立與外在世界的連結,而不是只有坐在那裡聽你說而已。     舉例來說,六到八個月的小寶貝,往往會要把自己的小腳丫子放進自己的嘴巴,藉由這個動作讓自己察覺到原來自己除了有小手,居然還有兩隻不常見到的「小腳」。並且在反覆抬腳再抬腳的過程,不經意的訓練到了寶貝自己的腹部肌肉。不要小看這一個「玩腳」的動作,這些也就是寶貝之後是否能坐的正、爬的好的祕密喔!也因此,寶貝這時如果躺在床上會動來動去的,可不是他在找麻煩,而是他正在努力的想要長大。相反地,這時我們把小寶寶用大毛巾纏著緊緊的,讓他一動也不能動的看著天花板,雖然寶貝也會很配合地乖乖躺好,但是日後的問題可能也埋下了種子。

    只是孩子動並不是亂動,需要有準確的目標。不論是在促進肌肉力量、保護反應、前庭平衡、雙側協調、團體合作.......,在不同的年齡也都會有不同的需求。其中有些是我們大人都覺得很陌生的,例如: 「側化」在三歲是一個關鍵,藉由慣用手的發展讓孩子可以明確區辨身體左右差異,也是日後在符號學習的萌芽,也才不會出現寫字左右顛倒。     其實,孩子好不好帶的關鍵,在於我們知道的多少,而不只是孩子聽不聽話。事先知道孩子需要什麼,自然也就可以事前做好準備,在育兒的路上也會更加輕鬆,而不會手忙腳亂。特別是現在孩子不多的時代,我們常常在有孩子之前,根本也就沒有抱過孩子,不是嗎?因此,更需要增加

自己對於孩子發展的理解,才能真正的照顧好孩子,也照顧好自己喔!     聰明並不只是認知上的學習,更需要從五感律動的全方面培養,才能真正地促進孩子的學習效率。雖然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要如何做卻又是一大難題。     這本書也就很值得推薦給爸媽,讓陪孩子玩不再是一個負擔,而是一種親子的互動喔!   推薦文4   Smart Start,果真Smart! 楊金寶     就文化而言,華人支持靜而好讀的教養觀念,強調沉穩持重以及努力工作的生活,規劃休閒與活動,不是我們的習慣;就都市化而言,台灣的居住空間不足,幼兒活動方式受到限制,少動不動的生活型態,已漸漸取代

幼兒喜愛活動的天性。文化與環境雙重因素的影響,造就愈來愈多「懶得動」的小小胖胖兒。雖然,活動的益處眾所周知,但是,活動習慣與形式是否能建立,卻決定於幼兒階段對肢體活動之喜惡。不愛活動的兒童,會成長成不愛運動的少年,長大後,多半也有久坐不動的習慣。因為,運動時大腦血流量增加,神經細胞可獲得足夠的氧,對腦力發展有利。因此,除了健康因素之外,幼兒的身體活動,也是早期大腦發育和學習的重要環節。     大家都知道,幼兒期是個人身心發展的奠基階段,也都明白,此時期良好的感覺與運動發展,是建立未來智力與體力開發的基礎。但是,忙碌疲憊以及時間有限的父母,通常不是忽略幼兒自然發展的各個階段,就是缺乏正

確回應幼兒需求的具體作為。無論是忽略或不知如何是好,父母的不作為,的確會影響幼兒學習潛能之發展,甚至,會引發感覺統合失調的問題。因為,零到五歲的幼兒,閱讀、塗鴉、說話、姿勢等一切溝通技巧,都是以動作為基礎;因為,在活動過程中,大腦會透過肢體動作,理解所有接收進來的感官經驗。     事實上,不僅是父母缺乏親子互動的遊戲知能,教保人員對於設計嬰幼兒肢體活動,經驗亦非常有限。個人因為行政職責關係,承接台北市托嬰中心訪視、評鑑暨專業人員在職訓練業務,發現提供嬰幼兒照顧服務的專業人員,明白肢體活動對這群孩子的影響,但卻苦無可仿效的活動設計或可參考的實用指引。當我接到《Smart Start 聰

明寶寶從五感律動開始》的書稿,兩天內看完數百個活動設計,不但覺得活動精采好玩,簡易可行,亦能臆測父母應用本書的活動建議,衍生親子運動的樂趣與幸福感。     因為實用價值極高,我相信本書應可成為嬰幼兒照顧人員的工具書。作者深具實務經驗,針對零到五歲幼兒,設計各種不受環境限制的遊戲活動,不但能依據不同年齡層的發展特性,提供不同的活動建議,同時,配上數百張簡明的插圖,讓父母或照顧嬰幼兒的教保人員,能有效應用這些趣味十足的活動,提供合宜的生理刺激,幫助嬰幼兒發展平衡及協調的動作技巧。當然,也提供了家長和孩子和諧快樂的體驗與經歷。     這是一本好書,一本好好玩的書,一本好好讀的書,

一本好好用的書。希望身邊有嬰幼兒的你,能好好讀一讀,好好用一用,好好玩一玩,玩出健康,也玩出聰明!     Smart Start,果真Smart!   推薦文5   膽大心細,盡情遊戲 陳怡安     對於自行創業的媽咪和下班後及假日都在教羽球的爸比來說,陪伴孩子的時間彌足珍貴,我們陪三歲大的女兒看書、畫畫、看電視之外,最常做的還是到公園或操場追趕跑跳碰!而還沒能跟上姊姊進度的一歲阿弟,則努力的跟在姊姊後面爬上爬下,扭來滾去,要不然就被爸比媽咪當玩具般的耍寶,幾乎沒有限制的活動方式,常引起旁人的側目,熱心一點的,甚至會前來關心,要我們別玩那麼危險的遊戲,或孩子這

樣會摔斷門牙之類的,好朋友們聚會時,也常聽朋友問:你怎麼敢讓孩子這樣玩,心臟很強耶,之類的話。的確,孩子們跑來跳去,爬上滾下的,常常摔得個大包,令我不得不思考,我是不是真得太大膽了?但是當我看了《Smart Start:聰明寶寶從五感律動開始》時,禁不住暗自竊笑,原來我們和孩子的活動遊戲,可是會讓寶寶們變聰明的呢!當然,書的內容還有好多我不曾想過或試過的遊戲,一邊翻,一邊把好玩又可行的遊戲部分折頁註記,讀後發現,簡直有折和沒折一樣,因為我幾乎把每一頁都給折了起來。     也許是因為我們都是運動員出身,熱愛運動,和孩子們的互動也多半和運動有關,我們發揮創意的親子運動,不但孩子玩得開心,

我們也常玩得樂不可支,更重要的是我們和孩子的信任感與親密度在運動中不斷的建立,這也是親子關係中我們最在意的一件事。至於運動會不會讓寶寶變得更聰明,身為運動員的爸媽,絕對是持正面的態度,只是,我不知道的是,原來從小baby開始到學齡前這段時間的運動會對孩子產生如此巨大的影響,不只是肢體動作的協調與靈活、還能刺激五感,增強孩子的認知能力,進而促進孩子的智力發展,這麼多的好處,不需要很大的花費,只需要適時的陪伴和膽大心細的遊戲態度。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我們陪伴孩子成長的機會也只有一次,怎麼能不好好把握呢?一條彩帶、一個沙包、一段共舞、一指輕撫,每個爸媽只要願意,都能輕鬆辦到。     《Sm

art Start 聰明寶寶從五感律動開始》讓我能更有系統更有創意的和孩子互動,也讓我進一步了解如何幫助寶寶更快樂,更順利的成長。敞開心,放開手,和孩子一起盡情的運動吧!     作者相關著作:曾經出版《兒童發展階段的重要性》(The Importance of Being an Infant One, Two, Three, and Four)系列DVD,以及If Only We Had Known (1979)和Tomorrow’s Child (2002)兩本書,本書是她的最後一本著作,也是集畢生所學之精華。 第三階段:會走路到18個月大 這是寶寶的左右腦學會通力合作的兩側發展

期。 以本階段來說,動作技能是首要之務,其次才是語言發展。寶寶何時會走路並不是重點,重點是他從俯臥、匍匐前進、四肢爬行(大約有五個月的時間)、扶行(當他學會站立)到獨立行走的過程中所接收到的感覺運動刺激。 由於更懂得維持身體的平衡,寶寶開始可以蹲立、跑步、改善自己的粗細動作技巧,當寶寶可以靠自己走路時,請盡量多花時間陪他散步,一開始在平地上緩慢步行,接下來練習上下坡,最後嘗試跑步。你可以用遊戲的方式,看看寶寶每天能走多遠、走多快。 *注意:請在危險處使用防走失繩。如果寶寶能在安全無虞的情況下自行走完這段路,就不要使用嬰兒車。 按摩、音樂與歌曲‧這是寶寶的「逃離期」,很難讓他安靜下來接受按摩,所

以你可以趁換尿布、洗澡或者坐下來餵奶時進行按摩,記得要一邊按摩一邊跟他對話。‧洗澡有鎮靜情緒的作用,也是進行全身按摩,幫助寶寶放鬆肌肉和韌帶的好時機。‧嘗試用不同的物品協助按摩,記得要用質感粗糙和柔軟的毛巾。‧按摩和運動都必須慢慢來,讓肌肉和韌帶接收到的訊息可以有時間傳達給大腦。‧一邊活動寶寶的四肢,一邊哼唱有節奏感的歌曲。 跨中線運動──手臂 本運動應當緩慢進行。讓寶寶坐在你的大腿上,然後拉著他的手臂往上、下、內、外各個方向伸展,動作要確實,但不要勉強。接下來,讓他的手臂跨過中線,作出擁抱狀,首先左臂抱住右臂,然後右臂抱住左臂。重複進行幾次。 跨中線運動──腿部 將寶寶的一腿抬到鼻尖位置,然

後放下來,換另一腿。 重複進行幾次,然後輪流把兩腿抬高到耳朵或臉頰的位置。 這些都是可以按摩身體、發展身體知覺、為肌肉和韌帶帶來刺激的運動;當你將寶寶的四肢往外或交叉移動時,記得要充分伸展,但不要有絲毫的勉強;請一邊唱歌,一邊跟著節拍做動作。 12到15個月大的基本動作計畫能力 動作計畫是依照順序規劃一連串動作的能力,以下的活動將會引導寶寶進入這個階段。 家庭遊樂場 請允許你的學步兒在某些家具上嬉戲,記住,當他朝家具爬上爬下時,他也正透過遊戲探索身體在空間中的移動方式。

幼兒軟墊地板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第一次騎乘滾筒訓練台就上手】

●器材設置

將滾筒訓練台擺放在平整、堅硬的地面上,並且離牆面或門框在手臂可及的距離。最好在下方再擺一張軟墊或是專用隔音墊,保護地板。基本上這樣就完成設定了。

由於每款滾筒訓練台的出廠設定會不太一樣,將單車置於滾筒訓練台後,前輪的滾筒位置大約要在前輪花鼓再前面一些的位置;為此,請視訓練台情況來調整前輪輪距。

●開始的第一步

對於剛入門的新手別穿卡鞋,改穿運動鞋會比較容易上手。

先將齒輪比調整到適當的檔位,太重會踩不動,太輕則是不易維持平衡。沒調好齒比就上訓練台,基本上要在起步時換檔可是相當困難。將單車放上訓練台後,一手扶著牆面或門框,另一手抓握上把,接著逐漸踩踏加速。

至於騎姿,儘可能保持與戶外騎乘相同的姿勢,頭抬高讓視線放遠,若緊盯著轉動中的前輪可能會增加心理壓力。踩踏一段時間後,逐漸將速度拉高,你會發現速度越快,騎感越平衡。讓上半身保持輕鬆的狀態,特別是雙手就輕輕的靠握在把手上,若身體太緊繃會使得輪子偏離中心,接著慢慢將手移開牆面或門框,此時你已是在滾輪上快意奔馳的白老鼠。上述流程看似簡單,但如果一開始沒成功也別氣餒,正所謂練習成就完美。

●越滾越穩定

我們的目標是在上面騎得又快又穩定,為此,你需要保持適當的迴轉速,踩踏姿勢儘可能順暢平滑,讓輪胎與滾筒之間的磨擦聲儘可能持續不要有頓挫感。踩踏要持續,但身體要放輕鬆,將重心放在軀幹上,用核心肌群來支撐上半身的部分重量,而雙手只是輕鬆的靠握著把手。再說一次…放輕鬆,你可以看到我們不斷強調身體放鬆的重要性,這是因為你的姿勢越輕鬆,騎感就會越穩定。雙手放鬆,想像自己在騎一般平面道路,單車隨著滾筒自由浮動。

●要如何停止、下車

要下車其實很簡單。停止踩踏讓輪子自然減速,切勿按壓煞車,接著以單手去扶著牆面或門框,等到車輪完全靜止後,將單腳踩到六點鐘方向,讓卡鞋脫卡後就能讓踩在地面或訓練台支架上,另一隻腳也是採取同樣的步驟。在實務操作上讓單車略為傾斜更容易下車。

●安全至上
檢查周圍環境務必無尖銳或易碎物。事實上,近年來因為不慎騎乘滾筒訓練台而發生的意外層出不窮,特別是在不安全的環境下更容易發生危險,例如說從滾筒訓練台摔車時剛好撞到玻璃門,或是說離電視太近而撞爛電視。記住,在每次騎乘前要確認四周環境的安全,也不可讓嬰幼兒接近。

完整文章:https://www.fullspeedahead.com/zht/fsa-world/%E7%AC%AC%E4%B8%80%E6%AC%A1%E9%A8%8E%E4%B9%98%E6%BB%BE%E7%AD%92%E8%A8%93%E7%B7%B4%E5%8F%B0%E5%B0%B1%E4%B8%8A%E6%89%8B

-----------------------------------
一個鄉下女孩
一個台南太太
一個愛騎車的女漢子
一個愛趴趴造的女人
還有她的兩隻毛孩子!喵~

Welcome to my story.
I'm just a woman who loves cycling.
Taiwan No. 1

IG: taiwan.eva
FB:許景嵐

台灣都會型教會 室內設計與施工整合研究

為了解決幼兒軟墊地板的問題,作者吳韶國 這樣論述:

教會建堂對每一位基督徒來說都是非常榮耀的事,為上帝建造殿堂的過程要十分慎重,特別是教會弟兄姊妹奉獻而來的建堂經費更是難能可貴,所以在建堂之初教會推派的建堂委員常會不時的提出相關規劃意見,當然其中不乏專業人士(建築師.室內設計師.機電技師.營造業者……)的叮嚀,所以在建堂會議中多次熱情與用心的建議是可想而知的,當然主責設計師統籌的角色就格外重要。 在特別的機緣下,於從事室內設計專業二十多年的時間中陸續參與過許多雙北都會區教會建堂設計與營造的過程,有的隱身於辦公大樓或巷弄內,有的藏身在地下室,隨著時代變遷都會型教會不再單純只是提供基督徒敬拜空間,教會更積極增加多元的機能如社區服務、樂齡照護

及安親課輔等。  特此將曾參與過雙北市都會型教會的案例,列舉三種不同型態的空間:中和喜樂城靈糧堂;台北市忠孝神召會;及台北基督之家系列:新會堂、全人關懷協會、兒童主日學,將這三種不同型態的教會從空間設計到施工整合做一系列的研究。 親身參與教會建堂設計營造的過程常常需要耐心與同理心,更要具備整合多元設備的專業能力(舞台燈光,音響,空調…),並要常與各相關工班彼此調配的能力,都是必須具備的條件,才能順利完成教會託付的設計整建工程。  本研究將做過的此3案例逐一分析整理,將整體溝通、設計、與施作過程完整呈現,提出具體的設計規劃原則與工程整合的重要注意事項,提供未來都會型教會設計營造的一個參考依

據。

好餓的毛毛蟲寶寶禮盒(親子滾筒+硬頁書)

為了解決幼兒軟墊地板的問題,作者艾瑞.卡爾 這樣論述:

全球熱銷5000萬本.孩子的第一本經典圖畫書《好餓的毛毛蟲》 搭配嬰幼兒運動最佳輔具「親子滾筒」 -好好讀.好好玩.陪伴小寶寶成長的送禮首選!   ★《好餓的毛毛蟲》硬頁書   這一本書由「月光下,一顆小小的蛋躺在葉子上」揭開序幕,之後描述小毛毛蟲的誕生和牠每日所吃不同的食物,一直到牠不再飢餓,結繭羽化,變成一隻漂亮的蝴蝶。整本書傳達的是生命的成長和蛻變,就像書中暖暖的太陽和燦爛的蝴蝶,給人希望。   除了透過有趣的故事認識星期、顏色、食物、數字和排序,小寶寶一定也會對作者艾瑞.卡爾在書裡精心安排的「洞洞設計」愛不釋手,忍不住伸出小小的手指頭,跟著毛毛蟲一起鑽進鑽出。   ★好餓的毛毛

蟲親子滾筒   嬰幼兒運動不可或缺的優質輔助玩具   促進肢體發展,豐富感官刺激,幫助 0~3 歲寶寶玩出大能力!   1.遊戲中學習爬行與站立   2.鍛鍊肌肉張力與平衡感   3.專業的設計安全又無毒   「好餓的毛毛蟲親子滾筒」以透明塑膠製作,內裝彩色鈴鐺球,外層還能套上柔軟的毛巾布,帶給寶寶視覺、聽覺、觸覺上的感官刺激,並鍛鍊肌肉張力、促使神經發展成熟,培養親子的親密關係。   趴、坐、爬、站、走……寶寶開始探索這個世界囉!兩歲以前是小寶寶的感覺動作期,他們正用身體認識環境,累積感官經驗,內化成各種能力與智慧。親子滾筒同時兼具遊戲性與功能性,能隨著寶寶的成長,變化出不同的玩法,

引發寶寶爬行與走路興趣,為發展肢體動作打下良好基礎,是進行嬰幼兒運動時最棒的輔助用具。   ★ 給寶寶全方位的感官刺激   滾動鈴鐺球,有趣的聲音變化,給予寶寶聽覺刺激。豐富的色彩,吸引寶寶欣賞圖案,進行視覺追蹤。   ★ 嬰幼兒運動的最佳幫手   透過不同動作,增進寶寶的身體平衡感,鍛鍊頸、背、腹、臀、手、腳等各部位的肌肉張力,為「坐」、「爬」、「站」等動作做準備,打下良好身體動作的基礎。   ★ 專業的設計安全無毒   通過TCC玩具研發中心安全檢測,取得「ST安全玩具」標誌,保障幼兒使用安全。   產品規格:   吹氣式充氣滾筒(內含6個鈴鐺球)1個   毛巾布罩1件   《好

餓的毛毛蟲》硬頁書1本   材質:PVC塑膠、布料、紙   玩法說明:   如何運用滾筒與小寶寶遊戲-10種玩法大集合   [玩法1]看一看、聽一聽   經典圖畫書《好餓的毛毛蟲》的豐富色彩,吸引寶寶欣賞圖案。搖動滾筒,滾來滾去的小鈴鐺球,吸引孩子進行視覺追蹤,感受聲音的變化。   [玩法2]小鼓手   拍拍滾筒,藉由觸摸拍打促進大動作發展,聽聽聲音,提供聽覺的刺激。   [玩法3]躲貓貓   將滾筒直立,躲在滾筒後遮住爸媽的臉,假裝不見了,然後再次出現在寶寶的面前,一起玩躲貓貓的遊戲。   [玩法4]開車車   父母各抓著滾筒的一側,假裝握著方向盤轉呀轉,和孩子一起玩開車的遊戲

,練習抓握動作並鍛鍊手部肌肉。   [玩法5]不倒翁   讓寶寶橫坐在滾筒上,握住他的腰部,慢慢由前往後、再由後往前推動滾筒,讓寶寶感受晃動的樂趣,練習維持身體的平衡。   [玩法6]小腳踩一踩   抱起寶寶,讓他的雙腳從空中向下踢或踩踏滾筒,感受不同於地板的觸感,透過腿部動作鍛鍊肌肉。   [玩法7]搖搖樂   讓孩子跨坐在滾筒上,向左右兩邊慢慢滾動,讓孩子的一隻腳可以接觸到地板,再換另一個方向。讓寶寶學習用腳支撐身體,強化腳部的肌肉張力。   [玩法8]誰追得快   一邊推動滾筒,一邊鼓勵寶寶用爬行的方式追逐,促進四肢大肌肉的協調能力。   [玩法9]翻山越嶺   當孩子的背肌越

來越有力時,會試著想要跨過滾筒,可以讓寶寶推著滾筒向前,試試看能不能順利跨過去喔。   [玩法10]踢踢滾球   已經可以獨自行走的孩子,可以讓他練習踢球的動作,藉由抬腿動作,強化腹肌和背肌,培養平衡感。   【給爸媽的小提醒】   1.較小的寶寶進行平衡活動時,建議在軟墊上操作以確保寶寶的安全。   2.活動時間以10~15分鐘為宜,如果寶寶不喜歡,千萬不能勉強唷!   *適讀年齡:0歲以上 作、繪者簡介 艾瑞.卡爾(Eric Carle)     艾瑞.卡爾被稱為色彩的魔術師,他用獨一無二的色紙,拼貼出全世界最知名的毛毛蟲。他的經典作品《好餓的毛毛蟲》被翻譯成64種語言版本,

全球銷量近超過5000 多萬冊,堪稱圖畫書界的聖經!   艾瑞.卡爾曾說過:「我的作品是書也是玩具」,有的可以用手指鑽來鑽去,有的會發出蟋蟀的叫聲,有的摸得到蜘蛛網……每本都深受孩子喜愛,且榮獲紐約時報年度最佳童書、義大利波隆那書展設計大獎等 70 多次國際性大獎,近年又獲得美國圖書館協會授予羅拉.英格爾.懷爾特獎,肯定他作品的藝術性。2002 年他成立了艾瑞.卡爾圖畫書美術館,成為美國第一座圖畫書美術館。   專家推薦   寶寶出生後,視覺與視知覺正待發展,「好餓的毛毛蟲親子滾筒」內彩度飽滿、動態的彩球,加上彩球滾動時發出的聲音,可吸引寶寶注視及追逐,啟動寶寶認知探索的好奇心,去尋找

發出聲音的彩球。使寶寶從被動接受照顧,改為主動操作彩球滾動,以及變化自己姿勢的行動出擊者。將毛巾布罩包覆滾筒,還能提供寶寶柔軟的觸覺。   0~3 歲寶寶從翻身、 爬行、坐立、站立、行走,發展到跑步、跳躍,奠定粗動作的基礎,可善用「好餓的毛毛蟲親子滾筒」,讓寶寶從雙臂趴滾筒挺直頸部、雙臂撐地且胸部趴滾筒能擴肩挺胸、腹部趴滾筒強化腹肌與背肌、腿部趴滾筒鍛鍊腿有勁,陸續達標。   此滾筒能統合視覺、聽覺、觸覺、前庭平衡覺與本體運動覺等多元感覺,引發寶寶主動活動,是促進腦部不同區塊發展的優良感統產品,值得推廣。 文/高麗芷(華人世界推廣感覺統合第一人、台灣大學職能治療學系講師、最佳社會科學類圖

書金鼎獎得主、十大傑出女青年得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