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棄小家電回收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廢棄小家電回收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StephanieMehta寫的 領先未來的變革設計:翻轉人類工作與生活框架,企業狂漲百倍價值的絕世設計 和楊經文的 生態建築可以怎麼做?:預測設計,一個人造與自然共存的願景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獨家直擊:你辛苦做的分類回收,是一場騙局? - 天下雜誌也說明:台灣回收王國供應鏈,為何禁不起低價洋垃圾一擊? ... 《天下》直擊,資收車回到北區回收場後,扣除廢紙,包含鋁罐、塑膠、寶特瓶、小家電、玻璃瓶、紙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方言文化 和本事所出版 。

開南大學 觀光運輸學院碩士在職專班 陳韜所指導 葉銘得的 特殊貨物逆物流處理策略- 以運送大型顯示器為例 (2021),提出廢棄小家電回收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第三方物流、逆物流、個案研究法。

而第二篇論文南華大學 科技學院永續綠色科技碩士學位學程 洪耀明所指導 莊慧冠的 嘉義縣環保市集永續發展之研究 (2020),提出因為有 環境教育、環保市集、永續發展的重點而找出了 廢棄小家電回收的解答。

最後網站生活|廢棄家電回收就找zero zero 冰箱回收/冷氣回收/洗衣機 ...則補充:電視雖然是屬於小家電,但zero zero 現在有提供一個電視免費回收方案:須用紙箱包裝好螢幕玻璃部分,自行搬到一樓,只要總重量在25公斤以內,就可以請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廢棄小家電回收,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領先未來的變革設計:翻轉人類工作與生活框架,企業狂漲百倍價值的絕世設計

為了解決廢棄小家電回收的問題,作者StephanieMehta 這樣論述:

Fast Company美國權威商業媒體, 邀你見證經典品牌,用設計描繪未來! 價值30億IDEO設計心智圖,手稿首度公開! 蘋果股價增長近百倍的設計法則?獨一無二的關鍵細節! 外太空能看見的藝術品,如何利用公共裝置改變世界? 無限靈感的亞馬遜總部,3顆球體組成巨型熱帶雨林!     ★用設計影響力,打破商業語言陳規★   數位科技為商業與職場帶來騷動與變革,   而在當今經濟環境,設計儼然成為開拓業務的關鍵角色,   從時尚到建築、辦公室規劃、數位處理,   再到手作工藝,設計在所有業務中佔據著重要的位置。   Fast Company的編輯重點,

  是關注技術創新、領導力、改變世界的想法、創造力與設計思維,   創刊至今,   都在向世人說明一件事:「設計能強化商業,使其變得更具競爭力、收益更高」。     本書梳理25年以來的龐大報導資料庫,   聚焦在將設計推向商界對話中心的人物、公司、潮流,   探討涵蓋矽谷科技、家庭生活、品牌行銷、城市開發、   零售業至公益設計等領域的設計影響力。例如:   ►Google極機密實驗大樓,開發提升人類體驗的應用裝置。   ►核技術打造的吹風機,用智能家電開啟智慧宅永續佈局。   ►星巴克商標的極秘密,為何後來僅留下海妖特寫鏡頭?   ►用設計翻

轉城市新風貌,創意又引人熱議的紐約高架公園。   ►重塑零售業,Nike用數位革命創造顧客黏著度。   ►普立茲克建築獎首位非裔建築師,改變文盲99%比例的家鄉。     ★矚目經典品牌,見證改變的設計事件★   若想了解設計是如何從根本改變、   如何讓商界與人類的生活變得更好,那絕對不能錯過本書。   書中以全彩豐富照片回顧經典品牌的設計思考、溝通經驗與精彩作品,   收錄從蘋果、Airbnb、Google、特斯拉等全球最具創意的公司,   認識其中「以人為本」的品牌特色,如何在服務中精準掌握「人」的使用需求,   帶著你一窺設計案例的時空背景、歷史

目的至公共議題,以及啟發靈感的觀察洞見。     無論是商業領袖、設計教育工作者、產品設計人員,   本書都將帶你打破思考框架、提升產品設計的創作想像,是絕對必備的「創新設計經典聖經」!   本書特色     ◎精選77篇設計代表性案例、21篇創新大賞,詳述其時空背景與設計影響力。   ◎涵蓋矽谷科技、家庭生活、品牌行銷、城市開發、零售業至公益設計等領域,層面探討廣泛且深入淺出。   ◎幫助打破思考框架、提升產品設計的創作想像。   專業推薦     (依姓氏筆畫排列)   水越設計、都市酵母總管/周育如   實踐大學工業產品設計學系助理

教授/曾熙凱   5% Design Action社會設計平台創辦人/楊振甫   中英雙語節目主持人/路怡珍   銘傳大學建築學系副教授/褚瑞基   台灣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專任特聘教授/盧希鵬   Logitech羅技電子亞太區設計總監/蘇俊瑋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教授/龔書章

廢棄小家電回收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zero zero 線上預約家電回收:
https://zz-tw.co/zuker

✅其他回收預約(家具/廢車)可參考官網:
https://www.zerozero.com.tw/

✅zero zero 免費服務專線:
0800-009-717

─────────────────────────

在接手新房子後,最令我們頭痛的就是清理廢棄家電,
但我們發現了一家不僅預約方便,
回收完還可以賺回饋的優質回收廠商──zero zero!

zero zero除了可以到府幫你回收家電、廢棄車子,
家中的廢棄家具也可以付費到府搬運處理,
更可以協助公司做文件、硬碟的銷毀,
甚至在各大城市都有設置城市環保站,
每次回收賺到的「Z幣」點數還可以拿來兌換各式生活用品、零食,
身為小資族的你千萬別錯過啦!

─────────────────────────

🔸想看更多影片?訂閱Zuker ▶ https://zuker.cc/SubscribeYT
🔸想找房?點Zuker 租客官網 ▶ http://zuker.com.tw
🔸想線上預約看房?追蹤Zuker 租客臉書 ▶ https://zuker.cc/Facebook/FYT
🔸想看改造日常?追蹤Zuker IG ▶ https://zuker.cc/IG

─────────────────────────

📩業務洽談:[email protected]

─────────────────────────

#zerozero #家電回收 #到府回收 #家具回收 #環保行動 #資源回收

特殊貨物逆物流處理策略- 以運送大型顯示器為例

為了解決廢棄小家電回收的問題,作者葉銘得 這樣論述:

近年因疫情關係,打亂了許多人的腳步,因隔離關係,很多時侯會選擇在家看電視,而本研究運送大型顯示器其屬特殊貨物,不容易運送,考量到的一些細節部分與改善的作業程序顯格外重要,本研究採質性研究,個案研究法、直接觀察法、參與式觀察法,身歷其境,至第三方物流現場研究,以自身用心體會來感受,並以深度訪談方式訪問高階主管對於逆物流之處理方式、探討台灣傳統第三方物流,在這消費者權益與服務至上的世代,因此有許多逆物流的產生,代理商將此較為棘手的問題委託交給第三方物流處理,研究指出業者為了消費者的信賴感與優質印象股務,代理商為了自家品牌的能見度的打廣告,給消費者絕對的自由選擇與不滿意即退貨,但對於退貨逆物流的產

生會設故障率的的範圍,也會做評估是否可維修,但維修時長,不宜太久,為了爭取整新時間,囤貨久了多了,也會造成大量的報廢,因此也制定了許多標準作業程序來因應。

生態建築可以怎麼做?:預測設計,一個人造與自然共存的願景

為了解決廢棄小家電回收的問題,作者楊經文 這樣論述:

國際知名馬來西亞華裔建築師楊經文(Ken Yeang)親自撰述, 獻給業界人士、普羅大眾之專業權威又淺顯易懂秒上手的生態建築圖文書!   「在五十位有能力拯救地球的人士當中,楊經文(Ken Yeang)是其中之一。」──《英國衛報》(Guardian)      建築設計的初心,是避免環境損傷又要物盡其用。   在地球未來走向毀滅以前,生態建築學還是有機會挽救,楊經文歸納了三種途徑:   1. 執行建構前,在設計新建構環境初期,預測建構對地球環境的損傷,以避免製造負面的環境結果,達到零衝擊與正面成果。   2. 重新設計現有的製品來矯正其帶來的負面結果。   3. 設計時考量到建構與製造

的產品,物盡其用以後,如何在最終整合回歸自然環境。     預測設計是生態設計最基本的態度,   前瞻性設計將可能產生的結果先提出,才能避免環境損傷。   「不是只有一個設計途徑,也不是只有一個單一的綠化美學……,我們不但要設計綠色建築,我們的地球也需要綠色企業、綠色食物生產、綠色娛樂、綠色行旅、綠色工業、綠色經濟與種種綠色生活方式,這是活生生的系統,與自然互惠共生的一部分。」     現代有許多設計者對生態學與環境科學無知,如建築師、工程師、工業設計與策展人、那些工作上關係到衝擊自然環境的從業人,然而,他們的行動與決定卻深深地影響環境後果,無論是在他們所在地的生態系統或更廣的生物圈。  

  綠色環境理念,不單只是應用太陽能、風能、再生材料那麼簡單,而是一個人造環境與自然生態融為一體、生死與共的願景。     改變必須從你我做起,改變對待自然的態度,改變在自然環境的行為,   那樣,我們就不再是貪婪的掠奪者,而是守護者。 作者簡介   楊經文(Ken Yeang)     榮獲諸多國際建築殊榮的知名馬來西亞華裔建築師。透過書寫自小在英國私立寄宿學校的成長期、在倫敦 AA 建築學院與劍橋大學的建築專業訓練及時代背景,讓讀者了解他在成為生態建築設計先驅的形成與發展過程:不同思維與構思的演變如何將他導向生態設計之路。     楊經文專長高樓層建築生態環境設計,針對摩天大樓及生態建築

設計準則及實務應用出版過許多著作。有感於因為人口密度過高及建築基地容積比等因素使得超高層建築成為不可避免的趨勢,他致力為超高層建築物天生破壞環境的傳統印象提出解決方案。其中,針對摩天大樓開發出一種名為「生物氣候設計」的被動式低耗能設計。     從1992年在馬來西亞雪蘭莪落成的Menara Mesiniaga摩天大樓就可以看出他的生態建築設計,包括垂直景觀設計、外露遮陽百葉、大規模自然通風及採光,以及自動節能的智慧型大樓系統。其他國際知名建築作品有:東京—奈良塔樓(1994年)、新加坡國家圖書館(2005年)、香港羅桂祥綜合生物醫學大樓(2012年);曾榮獲中國建築學會「梁思成建築獎」(20

16年)。有別於主流建築師將節能視為美學型式的一般考量,楊經文關切的是更基本的問題。   繪者簡介   梁賢德(Tuck Leong)     建築師、插畫家。作品觸探多種藝術與圖像風格,從線上藝術,插畫繪本,傳記,活動展覽,以及複合式主題多所涉獵。曾多次獲獎,贏得多次美術競賽。   譯者簡介   蘇威任     巴黎第十大學戲劇系碩士。譯有《論盧梭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與基礎》、《什麼是遊戲》、《吉他魔法書》、《當代電影的好視野手冊》、《心靈之眼.決定性瞬間-布列松談攝影》、《藝術史的一千零一夜》、《當代花園的奇境》等十餘種。不翻譯時,就好好過日子。 介紹 為什麼需要綠設計? 第

一章  我的早年建築經驗  第二章  劍橋的自主住宅  第三章  研究生態設計  第四章  生態學與系統生物整合  第五章  生態系統的生物結構  第六章  在現實世界裡做設計  第七章  生物氣候設計  第八章  批判性地域主義  第九章  以義肢為喻  第十章  物用零浪費  第十一章  現有的城市和建築  第十二章  寬鬆規畫的綠設計  第十三章  建築的角色  第十四章  更多綠點子  終章 前言   為什麼需要綠設計?     我們的人類社會,已經把地球塞滿了東西。   社會用生產來剌激景氣,製造業以工業規模生產出商品(包括

像汽車、卡車等大型物品,以及電子產品,大型家電,食品等等),數量龐大。   人類比自然界中的任何物種,製造出更大量的東西,此外,人類的能源生產系統所排放的廢物更污染了生物圈的生化循環,並使得全球氣候惡化。   人類比起地球上其他物種製造出來的東西都多,又大規模建造人數眾多的群聚結構,諸如鄉鎮、城市,再用高速公路和大型運輸系統做網絡連結,將整個星球變成了一個單一的人工製品。     這些不考慮環境的大量生產,絲毫不受限的使用方式,和肆意妄為的傾倒,至今仍源源不斷的「生產流」,正是造成當今環境破害的元兇。即使我們人類現在停止對區域性和全球性的環境破壞行動,已經被破壞的狀態仍然會持續到未來。如果

我們現在不採取具體的行動,那麼,新的千禧年很可能就會是我們的最後一個千禧年。     有沒有可能,我們在設計的早期階段就已預期到這種損害,在設計新建築環境時就避免了這種負面的環境影響,在實際建造之前就以對環境零衝擊和正面回饋作為目標?有沒有可能在朝這個目標邁進同時,我們還得以對現有的造物作重新設計,彌補原本對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     有沒有可能,我們在設計上已經能做到預期產品從製造生產到壽命屆臨盡頭的命運,考量到它們如何能夠對環境無害地分解,得以重新再利用,回收,重新製作,以及最後不留痕跡地重回自然環境之中?來回答「為什麼我們需要綠設計」?答案很簡單──因為這是正確該做的事。     像是

建築以及其他基本上無法被生物降解的人造物,我們應當將它們的生命週期納入設計之後,才能開始生產它們:從開採原物料之際,到生產和加工,一直到最後,使用壽命結束時所會發生的事情。我們必須設想這個週期結束後該做什麼事。與其在產品生產後再擔心這個問題,我們更應該在它們還沒被生產之前就設想好產品或物品廢棄之後的問題。我們必須盡可能消除廢棄物處置的問題。     「這種預期性的設計方式,就是生態設計的根本目標。綠設計的挑戰,就是如何有效地達成這個目標。明瞭這件事的重要性,對設計師的設計方法將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同樣的,一旦我們的社會在未來面臨到一個不可逆的關口,或者更迫在眉睫的是,當人類社會造成的

全球環境損害超出地球的承受能力,導致全球生態系統的崩潰時,整個社會都會開始反省原因,並且得出相同的結論:     要是我們從設計之初就已經開始計入這些後果,而不是事後才做事倍功半的補救措施,這種環境損害其實是可以避免的。     當社會和設計界都開始對我們現有的設計方法和生產系統提出質疑,並且看出其中明顯的缺陷,所得出清一色的解決之道,一定是從根本上來進行重新設計,以及改造我們的物品製造方式,我們的能源使用,和我們的工業、農業生產體系。     這將導致對於我們所有生產的物品進行全面的重新製造和重新生產,包括我們用的物件,營造體系,它們的製程,以及對既有建物做內部的改造。   到這個時候,綠

設計就已經不再是一種選項,而是成為必要。關鍵點在於,我們切莫不可等到這個不可逆關口成形時,才採取具體行動。   不幸的是,目前大多數的設計師──包括當代建築師,工程師,規畫師,工業設計師,這些人的工作都會對自然環境產生嚴重影響──卻都對生態和環境科學一竅不通。   他們大都不在意自己的行動和決定對環境造成的後果,包括對地方生態系統、生物區域性、以及更大的生物圈層級產生的後果。   在面對重新設計之前,設計師必須重新接受生態教育。     重新設計=重新教育     不僅現在的執業設計師要重新教育,更重要的是下一代的設計師──我們的學生。設計學院必須現在就開始教生態學,它怎麼影響設計,以及設

計如何反過來影響生態環境。     這會讓學生能夠從自然生態的眼光來看待自己的設計成果,而不僅僅是以藝術家或工藝者的角度來看。他們不應該將自己的設計視為純粹商業成品或是社會企業,而是應該視為有機的、與自然融合的一部分。 基於這樣的理念,驅使我致力於推動生態建築。 CH3尋找生態設計 1973年的石油危機為我的建築研究注入動力。在搜集生態建築的想法時,問題逐漸清晰:我們現有的設計和規畫方法需要加入自然環境重新審思,把自然環境看成永續建築的核心。 我們需要改變觀點,不只是對建築的看法,還有社會怎麼製造產品的整體世界觀。我選修了比蒙特(J.W.L. Beement)在環境生物學系開設的生態學講座

。這些研究成果改變了我的世界觀,改變我對人類社會和自然之間關係的看法,並促成我加入英國生態學會。 基於這些研究成果,我循線找到賓州大學景觀建築學系的伊恩.麥克哈格(Ian McHarg)對於生態學土地利用規畫的研究,以及其他進階生態景觀建築課程。 我獲得一筆海外研究補助,得以前往賓州大學上麥克哈格的課程。我發現麥克哈格的研究正是我踏破鐵鞋尋覓的東西,這也成為我博士研究的起點和跳板。麥克哈格的土地利用規畫方法,是根據一個地點或一個區域的生態特徵來做圖譜測繪,這套技術以層狀堆疊(layer-cake)和篩網式測繪法(sieve-mapping technique)導出土地分區利用的方式和布局配置。

 我發現這套方法基本上是在做總體規畫(masterplanning),而顯然地,麥克哈格的生態規畫就算做到最好,也仍停留在基地規畫的層次。我認為有必要將它提升到建築設計的層次,這個想法當時還不存在。我相信麥克哈格的確想把他的生態學土地利用規畫提升到另一個階段──把這個方法應用到建築設計領域,讓建築師藉此設計出生態建築。但我覺得麥克哈格做不到,也許因為他自己不是建築師。 我認為最關鍵的問題,是如何將這套複雜、基於生態學的總體規畫方法應用於生態建築的設計?我發現跨越這個鴻溝的方式,就是借用麥克哈格的生態學土地利用與景觀規畫的想法來連結具有景觀元素的建築,透過創造更有機的建築而聯繫起來。 我從實地觀

察場域模式開始,嘗試將景觀元素放入原本非有機的建築環境裡。從研究E.P. Odum和C.S. Hollings等人的系統生態學就可以很明顯發現,我們既有建築環境裡的生態結構是不完整的。

嘉義縣環保市集永續發展之研究

為了解決廢棄小家電回收的問題,作者莊慧冠 這樣論述:

  台灣自2011年環境教育法施行以來,各縣市環保局即積極推動環境教育工作,嘉義縣環保局自2012年開辦融入環境教育元素之環保市集。本研究應用企業永續報告的評估模式法,探討嘉義縣環保市集在永續發展目標之執行現況及未來執行方向。首先分析環保市集之利害關係人種類,參考全球報告倡議準則指標、ISO 26000對照表及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擬定經濟、社會、環境面向共21項議題,透過問卷調查研究方式,了解重大關注議題,並與市集執行成效相比較;經研究結果顯示,以「環境面向」的「永續資源利用」、「廢棄物管理」及「永續生產與消費」議題最受關注。其次為「社會面向」的「顧客健康管理」、「行銷與標示」、「產品創新與

服務」及「申訴與溝通機制」。而「經濟面向」的「經營績效」與「收費機制」則是利害關係人較不關注的議題。研究個案在「環境面向」的重大關注議題執行較為完善,可再加強的項目為「社會面向」的「產品創新」、「申訴與溝通機制」、「性別平等」及「供應鏈管理」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