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生開示文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往生開示文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傳融法師寫的 淨土心要(2):誓證念佛三昧 和黃運喜的 簡明中國佛教史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華夏出版有限公司 和大千所出版 。

法鼓文理學院 生命教育碩士學位學程 辜琮瑜所指導 賴傳喆的 本來面目何在?──自我探尋的生命學習心旅 (2021),提出往生開示文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生命教育、自我敘說、生命歷程、宗教經驗。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 生死與健康心理諮商研究所 陳錫琦、曾煥棠所指導 謝侑芯的 持名念佛與身心靈療癒之研究 (2020),提出因為有 持名念佛、身心靈、療癒的重點而找出了 往生開示文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往生開示文,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淨土心要(2):誓證念佛三昧

為了解決往生開示文的問題,作者傳融法師 這樣論述:

  淨土宗,簡稱淨宗、蓮宗、佛土宗等,漢傳佛教十宗之一,根源於大乘佛教淨土信仰,專修往生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淨土之法門而得名的一個宗派。起源自北魏曇鸞、道綽,至唐代善導時成為獨立宗派,與禪宗是對中國漢傳佛教後期影響最大的兩個支派,流傳於中國、韓國、越南等地,至今不衰落。     淨土思想的歷史淵源傳自古印度大乘佛教,如兜率內院彌勒佛淨土、東方妙喜世界阿閦佛淨土、東方琉璃世界藥師佛淨土等。但在淨土宗信仰中,以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淨土為信仰核心。

往生開示文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魏滿子 #飛快車小姐 #大愛劇場 #家有滿子 #追思告別式 #火車票 #臺鐵 #慈濟列車

《福「滿」德俱 佛「子」慧臻》

魏滿子師姊的追思告別式,上午莊嚴圓滿。與她交心四十多年的紀靜暘師姊親送好友最後一程,「縱有千般不捨情,也須歡喜送慈盟(註1),緣生緣滅自然法,菩薩道來生同行」。紀靜暘師姊今天(1/28)在追思會上說的話,與她在滿子師姊往生後的隔天寫的短文大致雷同,與您分享:

『魏滿子師姊,慈濟委員號156,法號:慈盟,因心肺疾病,1/19於臺北慈院安詳辭世。老友猝然離去,我傷心、難過、不捨,一時情緒失控,在休息室痛哭不止。因為師兄姊聲聲助唸佛號聲,證實「滿子走了」。四十多年的法親情誼永恆,佛心師志堅定不移。

等我的情緒安定後,擦乾淚水,走到滿子的身邊掀開往生被,和她最後的談心。我在她耳邊輕輕的說:滿子,上人曾經說,我們兩個人,前生是同窗好朋友,今生有緣皈依在上人座下,同師同道、同修又同志,我非常珍惜我們的法親情誼。有上人的教誨,我們也找到人生修行的方向,發好願,快去快回,慈濟世界再相逢,你仍然是我的善知識,疼愛我、保護我,我們彼此成就道業,無限感恩與祝福。

上人曾經開示:色身難免衰老,若是因緣未到,還是會恢復,可以繼續做慈濟事;若此生因緣盡了,就要保持清淨心,不要纏著人間的煩惱事。凡事看開、想通,道心要堅定,隨著因緣,用很自然、很法喜的心面對;隨緣人生,輕安自在。

一切因緣有生有滅,人生短短幾十年,到底我們還有多久的時間在人間呢?來的時候因緣生,去的時候因緣滅,所以有緣在一起,要很珍惜很感恩。』

魏滿子師姊曾是臺鐵第一批的「飛快車小姐」,凡事快快快的她,相信也會快快回到娑婆世界,與更多的有緣人再同行慈濟菩薩道!

今天透過這段集錦影片,一同來緬懷與祝福總是給人溫暖和關愛的魏滿子師姊。

註1:「慈盟」是滿子師姊皈依證嚴上人的法號。

#大愛劇場家有滿子

大愛阿明 感恩合十
2021.01.28

本來面目何在?──自我探尋的生命學習心旅

為了解決往生開示文的問題,作者賴傳喆 這樣論述:

此論是「我」,藉由敘事書寫,而展開自我對「死亡、生命存在意義、自我認同」等課題之學習歷程及自我對話。這裡的對話,不僅是現在的自己對現在的自我,也是對著過去的自己對話。藉由現在的「客我」與過去「主我」的對話與詮釋過程,延伸出對過往生命的自我再認識,以及不同視角下的自我再重整。生命旅程,有如時間長流下的列車,相續連結至現在與未來的自我。但是否有可能,在生命當中的某一站月台,可以重整或換掛車廂,重新出發?敘事,或許就能扮演這種月台的角色。我相信禪修可以,而敘事會不會也是一種「字裡行間」的禪修?每一個人的生命課題,都是獨一無二;一如生命中的障礙難關,也如獨享餐一般的冷暖自知。人們從剛出生時的單一樣貌

,逐漸到社會化後的多重面貌。是否,能給自己一個進入月台重整的機會,逐漸回歸到那生命初始前的本來面目。那份回歸的難,雖然無法一蹴可及,但或許可以從這一站月台,作為開始。

簡明中國佛教史

為了解決往生開示文的問題,作者黃運喜 這樣論述:

一看就懂的《簡明中國佛教史》   本書乃初機學習者最佳入門讀本,作者在撰寫前訂定課程目標,以最簡明方式敘述,令讀者快速吸收。   作者的課程目標如下:   (一)從佛教與政治、社會、文化等互動關係,以及佛教內部組織的變化,探討中國佛教興衰之跡。   (二)建立佛教史研究方法,奠定日後從事中國佛教史研究的基礎。   (三)學習發掘問題及解決問題的方法。   現代臺灣「中國佛教史」課程較常見參考的教材,有的是參考大陸學者的作品,有的為日人的著作。這些著作或囿於唯物史觀,或內容「見樹不見林」,也有些著作內容豐富,但敘述繁瑣,或各朝代內容繁簡不一,比例分配失當。   本書建議讀者在印順導師

(1906─2005)「以佛法研究佛法」的基礎上,利用「三法印」的法則,把握中國佛教的發展軌跡:   一、在事理上:運用「諸法無我」的法則,從史事的因緣和合中探究事情發生的真相,以客觀、中立的態度看待中國佛教的發展,同時拋棄各種意識形態。   二、在事相上:運用「諸行無常」的法則,分析、瞭解事情在時空背景下發展的來龍去脈、流轉變遷。   三、在事用上:運用「涅槃寂靜」的法則,歷史具有借鑑的作用,以過去歷史當作前車之鑑,後車不忘前車之跡。   嚴格說起來,對臺灣學生而言大都不是理想的教材。缺乏適當教材的結果,就是任課教師要花很多的時間備課,必須綜觀各種佛教史論著,經抽絲剝繭的理出頭緒,再

去蕪存菁的製作講義,然後教導學生,這種歷程數十年一直沒有改變。   作者不敏,福報卻大,長期在玄奘大學宗教與文化學系任教,先後在研究所開過三次「中國佛教史專題研討」,及大學部開設「中國佛教史」課程,因研究所的性質為延續大學部的基礎,深化課程內容,所以上課時以史料閱讀、問題意識的啟發與討論為主,無法如大學部一樣,有系統且從基礎的內容教起。為彌補經驗不足,作者在近二十多年間,先後於「福嚴佛學院」、「壹同寺女眾佛學院」、「佛教弘誓學院」、「華梵蓮華佛學研究所」、「養諄佛學院」、「圓光佛學研究所」等,開設「中國佛教史」課程;另在2001年時受開印法師之邀,前往馬來西亞沙巴州寂靜禪林,以三天的時間講授

「中國佛教史」,以上單位的邀請,讓作者得較學相長、學以致用。本書即是以講授「中國佛教史」時自行編撰的講義改寫而成。  

持名念佛與身心靈療癒之研究

為了解決往生開示文的問題,作者謝侑芯 這樣論述:

本研究目的以佛教「持名念佛」修持法門觀點探討療癒歷程,並以身體、心理、靈性三個面向,來瞭解其療癒、轉化發展歷程之內涵。即持名念佛者面對病死苦的失落,如何從生命的轉化、對生命意義的重新詮釋反應在「自我」整體的身心靈各面向的療癒。採質性研究,透過立意取樣,以半結構式深度訪談來蒐集資料。選取三位念佛修持,三年以上者為研究對象,進行身心靈療癒歷程分析。 依據資料分析結果,本研究持名念佛者療癒歷程,歸納為下列階段:一、皆因身心疾病與佛接軌,開啟持名念佛,親身經歷發現念佛改變、軟化內在; 妄念不實,願自在做主;脫胎換骨後,對自身的貪嗔癡、生死體悟、世間看法,有不同的見解與不執的心念。持名念佛便成為

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二、深信病即是業,唯有阿伽陀藥,勝過世間一切藥,才能醫治眾生的根本疾病,相信念佛的法療可以獲得改善,同時要捨除對「我身」的執取。三、持名念佛後,心理呈現歡喜、平靜、安定、清涼、清明等效能;認為心念的重要,心安定不需外在五欲之樂來滿足;面對外境的覺照、覺觀明顯變強,更有懺悔、制止的作用;心安住當下,不會想去那裏;遇事心中自有答案;療癒轉變後沒脾氣,同時憂鬱症、恐慌症也改善。四、持名念佛,讓靈性渡過種種困境,如:業識考驗、四大分解的變化。靈性提升當下自性淨土;體證當靈性轉化將與肉體分開,並不受時、空限制,神遊十方,更相信真有佛、有淨土的存在。 最後根據研究結論,面對

現今人類多元複雜的病因,「法療-持名念佛」的選擇有助於身心靈療癒的管道,不僅滿足生存危機,獲得世間的現世利益、個人生命的安頓與跨越生死交關的超越本能,以因應再生的力量。更冀望跳脫世間身心格局,轉變靈性向內深化,悟入解脫次元境地,展獲新生;融入出世間看待世間,具有「超越性」的療癒是為最大終極關懷。依之而行,就能掌握善念的光明,開創積極的人生,令生命自在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