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四金香水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徐四金香水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卡爾.歐斯貝格寫的 香味 和謝曉昀的 惡之島─彼端的自我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天培 和臺灣商務所出版 。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高桂惠所指導 婁文衡的 明清小說氣味敘事── 以《金瓶梅》、《紅樓夢》香/臭為主之探討 (2018),提出徐四金香水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物質文化、身體感、氣味敘事、金瓶梅、紅樓夢。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南大學 國語文學系中國文學碩士在職專班 張清榮所指導 許瑞峰的 舞鶴作品的氣味書寫研究 (2018),提出因為有 舞鶴、氣味書寫、氣味詞、台灣文學、芳香療法的重點而找出了 徐四金香水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徐四金香水,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香味

為了解決徐四金香水的問題,作者卡爾.歐斯貝格 這樣論述:

  士兵李維回想起來,那是個風和日麗的午後。教室裡,女老師正講授《可蘭經》,學童端坐在椅子上聆聽。寧靜的景象轉換成東倒西歪的課桌椅,乾枯的深褐色血跡;滿布槍眼的黃褐色粗糙牆面;女教師死前驚恐的雙眼,以及曾試圖躲進木桌下、顫抖哭喊的孩童……   他和三名戰友衝進了這間教室,沒有原因地開槍掃射,而戰友們甚至還盲目地相互射擊致死!   心理學家哈利伯格調查士兵們的心理狀態,並分析血液,雖未驗出曾注射毒品或神經氣體的跡象,但血液卻含有高濃度腎上腺素。此外,四人全都是模範士兵,其中一名死者兩天前才剛輪調,完全沒有任何預謀的可能!最詭異的是,唯一倖存的李維堅稱自己是在追捕恐怖份子!然而,他無法解釋自己失序

的行為,僅記得在掃射前,眼前世界變成一片火紅,某種不安的情緒被激起,彷彿被魔鬼附身般…… 本書特色 ★徐四金《香水》現代版!! ★一本融合現今國際局勢與科學驚悚的小說,議題並結合911攻擊事件與中東近況等問題。 作者簡介 卡爾.歐斯貝格 Karl Olsberg   大學主修企管,以人工智慧論文取得博士學位。曾任麥肯錫公司企管顧問,電視節目行銷。二○○○年獲得德國《經濟週刊》最佳創業獎。他的個人經歷影響了他的寫作,二○○七年出版的新型企業CEO驚悚歷險故事《系統》,讓他一嘗一炮而紅的滋味。小說創作之餘,卡爾仍在漢堡擔任企管顧問。 譯者簡介 趙英   在德國生活工作多年,現居德國,專職英、德語翻

譯。譯有《世界搜藏家》、《預言》、《大廚發聲》、《微光》、《星光》、《艾克多的幸福筆記》、《開往里斯本的夜車》 對於人類來說,人乃野狼。    —托瑪斯‧豪伯(Thomas Hobbes)序 曲 瓊安‧黎德莉從睡夢中驚醒,依然心悸。剛才是聲驚叫嗎?她坐起來。晨曦淡藍的微光穿透薄薄的窗簾。清晨時,日復一日總會聽到森林音樂會,百鳥爭鳴,偶爾只被老鷹的哀鳴、長尾猴的尖叫或是大象咚咚的踏步聲打斷。她側耳細聽了一會兒,心跳漸漸平緩。那聲驚叫想必來自夢中。她在被潮氣漸漸滲透的薄床墊上,伸展四肢,試著再次入睡。今天還有一段長途跋涉等著她呢!她得找到第八組大猩猩群。她已有一陣子沒看到牠們,最後一次見到這

十二隻為一組的野生大猩猩群,是在薩賓尤(Sabinyo)火山斜坡上。那裡是剛果、盧安達及烏干達三國交界處。她從床上一躍而起,披上棕綠點相間的迷彩服,猶豫了片刻,又從門邊掛鉤上取下裝著左輪手槍的槍套,別在身上。她很久沒在附近發現過豹的蹤跡,而遇到某種畏懼人類的動物襲擊的可能也是微乎其微。不過,還是謹慎一點比較好。晨霧中,卡里索凱研究基地一片寧靜。那些簡陋的茅草屋多數空著。基地的創辦人黛安‧福斯是個傳奇人物。她研究猩猩,同時也是自然保護主義者。直到她被殺,都一直住在這裡。此刻,瓊安正站在她住過的茅草屋前。盧安達內戰期間,原來的基地毀了。瓊安與猩猩保護機構一起設法將基地重新組建起來,但基地再也無法恢

復昔日的熱絡景象。黛安‧福斯死後,科學家們對野生大猩猩的興趣漸漸消減,認為對大猩猩的行為研究夠了,只要把牠們的遺傳密碼儲存起來就行了。作為世界瀕臨滅絕的動物之一的大猩猩,在科學家的檔案裡,至少還得以倖存。雖然有兩名大學生參加了維拉岡山區的大猩猩長期研究計畫,不過,他們對冒險的樂趣遠甚學術研究的急迫。兩人依然住在用瓦楞鐵皮和木板拼湊起來的住所裡。瓊安讓他們繼續睡,自己走進雞圈,摸出兩顆雞蛋,拿到小茅屋的廚房裡,煎了個蛋捲。之後,她整理裝備,帶上雙筒望遠鏡、數位攝影機、錄音筆、裝滿水的軍用水壺和兩條營養豐富的乾糧,以備急需。她邊做著,腦子裡邊浮現出一幅畫面:一頭金剛般大小的猩猩在火山斜坡上,緊緊尾

隨著她,隨後被上百人手持大刀,剁成碎塊。她搖搖頭,驅走那幅畫面,喝了口現磨濃咖啡。山上的寂寞有時讓人產生一些不適的副作用。儘管如此,她還是不想換世界上的任何工作。她的榜樣黛安‧福斯稱大猩猩為「溫柔的巨人」。瓊安愛大猩猩,待牠們如待家人。照她看,大猩猩是地球上最友善、最富同情心的生靈。她那份關於大猩猩幽默感的研究報告,常受到學術圈的恥笑或嘲諷。不過,到現在為止,她已收集了豐富的影像資料,證實大猩猩間喜好惡作劇,露出人們理解為笑容的表情。她不止一次地想過:倘若主宰地球的不是智人,而是大猩猩,世界將是怎樣?她確信,肯定是個更美好的世界。倘若真有上帝,那麼,想必祂在選擇地球的支配物種時,犯了天大的錯誤

。她喝完咖啡,洗淨杯子,走出茅屋。維拉岡山區海拔幾乎近四千五百公尺高的卡里辛比山頂被濃霧籠罩。昨天,她在那裡的山坡上,與第五組大猩猩有過短暫接觸。那組大猩猩屬於不太忌諱人類的猩猩群。在旅遊旺季時,一週中會有數次被遊客參觀。對於觀光客,她一直持喜憂參半的心態。幾乎每天都有小批觀光客穿越基地,在黛安‧福斯的墓碑前拍照留念。他們盯著瓊安的眼神,彷彿她也屬於瀕臨絕滅的物種。雖然有各方警告,那些觀光客還是過於喧囂,在基地內到處留下垃圾,踏入原始叢林的行徑儼然一群大象。但另一方面,大猩猩觀光業又是盧安達重要的外匯收入渠道,也為「帕克國家火山」(Parc National des Volcan)地區的人們帶

來財富,並使偷獵現象大幅減少。黛安‧福斯在世時,不知疲倦地與偷獵行為搏鬥。在近二十年的時間裡,大猩猩的數量已經稍微回升。距瓊安上次清除狩獵套索的時間已過了一個多月。似乎只有當稀有生物成為人類的觀賞品後,才有機會倖存。

徐四金香水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綿綿雨粉如風飄絮,灑落於石板地上。
隨着羊腸石徑而行,兩旁植物悠悠揚揚,被修剪過的痕迹,顯得有點造作。終於走出迂迴,晃入眼眸的,是「香港公園」四個大字。水珠從牌坊滑落至花叢,細葉輕抖,對啊,下着雨呢。
回過神來,驀地前瞻一下,眼前是座白色建築物,正可擋雨。
甫踏進平房內,方發覺此乃一間茶藝館,左手邊是一條迴旋樓梯,正要舉步之際,竟傳來陣陣茶香撲鼻,剎那瞄了瞄上方的木牌,手已不禁將前方木門推開,默想着剛才的三個直度大字——「樂茶軒」。
果然,木門後,別有離塵天地。

瞳孔裏反照出一片古色,木地板鋪上一層輕蠟,門口的左方擱了數個木架,分別放了不同的茶壺、茶杯,靠牆有一貌似百子櫃般的木具,相信是安置茶葉的地方,數位身穿寶藍色長袍的茶藝師,正專注地泡水試茶。右方則是另一木櫃,一個個小圓罐整齊地排列在內,拿起一瞧,罐子上寫了茶葉的名目,裏面則放了一小撮茶葉,好讓品茗者挑選茶種。來到店子的前方,散發着濃厚中國味的正方木桌及木椅正有員工在拭淨,數個紋路相當細緻的木屏風,稍稍分間了兩至三個空間,免卻侷促,並列的數個雙門大窗透着日光,而窗框及窗花都一致地用上了木材,貫徹始終。


凡塵本歸自然
確定這是一家茶館後,一名身穿沈紅寛衣的老人步及。怎麼說,他綁起銀髮,一額清爽;圓弧的黑框眼鏡,擋不住深邃的雙眼皮,一雙明眸似乎沒有被歲月壓昏;微笑底下,連着一束白鬍子,左手把其執起一掃,對了,就像遠古的智者。伸出右手一握,他報上「葉榮枝」一名來,於茶藝界相當有名氣的他,被尊稱為老師,亦是茶館的主人。
茶館歷年廿七,說長不長。老師接過茶藝師的茶,小嘗一口,緩緩道出每晨試茶乃茶館的傳統,重點是水。香港不吃香,水質一般,即使採用了優質的濾水器,每天仍要先確保水味如貫,方放心泡茶。地方各有優劣,本是自然,盡本份泡出一壺好茶,就是尊重天然、順應自然。說起這一點,就關乎茶館成立的原因,其實有些少因緣。
早於八十年代,老師跟維他奶的創辦人羅桂祥合作,賣紫砂茶壺維生。當時是一九八六年,對茶道還是一知半解的他,遇上了他的啟蒙者,亦即是他的員工。這名員工來自安溪,家族以種茶維生。一次機緣,他帶老師到故鄉去,踏上茶山一刻,完全震撼了。高山雲霧,地方唯美不在話下,最大的感動,來自茶農認真的精神。當時做茶葉很樸素,由種植、採收、挑葉、搖茶、發酵、殺青,到包裝都一手一腳、一板一眼,沒有機器輔助,一切講求天時、地利、人和。由一個普通的飲品,變成有生命的東西,不單好喝,不是完美,但有一種個性,猶與大自然結合。說起,他仍覺激動:「好感動,嗰刻我發現,呢樣先係人所追求嘅嘢。」那個年代,茶種不明確,某地的普洱、哪方的水仙,反正各類茶葉全都由政府先收購,再混合出售。於是,老師帶了好些茶葉回港試賣,發明了「單採」這個名詞,明確地劃分了地區及茶類。流傳間,大家覺得這概念很好,引發他開創了樂茶軒。
老師呷下第二杯茶之時,已見有客人步進茶館,時間尚早,多為品茗而來。放下玻璃茶杯,他徐徐站起,迎賓去。


專心不染塵濁
客人是三名女士,打扮樸實,徑自走到放置茶葉的木櫃前喃喃互語。老師見狀,上前打着招呼,又拿起茶葉小罐讓各人嗅嗅。這是茶館的執着,了解客人口味,為其挑選合適的茶種,賣茶之餘,解釋何謂好茶,如何品茶、泡茶。「由八十年代起,我見盡好多茶館,而家執得七七八八,佢哋最大問題係將重心放喺食物,令茶館風味減少。」他強調,茶永遠是主角。
言談間,發覺三人有意學茶,老師於是把各種茶葉、茶具拿出,準備泡茶。用小勺子舀起茶葉一瞬,他神情忽而嚴肅起來。這是他的信念——專注。細心專注地喝,就發現味道確是不同。他把熱水壺插電,將茶的種類娓娓道來。
從前,茶葉分類很簡單,分為不發酵、半發酵、全發酵及後發酵四種。現時則較講究,劃分了六大茶類。綠茶、青茶、白茶、黃茶、黑茶及紅茶。
此刻在老師面前的,正是不發酵的綠茶,碧螺春。只見,老師於熱水壺旁邊放了一瓶溫水。不需預熱杯子,因為愈少發酵的茶葉,沖水溫度愈低。綠茶雅淡,宜用薄身茶具,他慢條斯理地把泡好的茶倒入玻璃杯中,茶的表面浮起了一層茶毫,即茶茸毛,茶毫愈多,代表茶葉愈細嫩。淺嘗一口,清香的餘韻仍於舌尖徘徊之際,老師已換上一套小巧的薄紫砂泡烏龍茶。稍稍預熱茶具,倒掉熱水後,就把屬於半發酵的青茶塞到茶壺中注水,把第一壺茶倒掉,他解釋:「唔係每隻茶都要倒走第一泡,烏龍茶第一轉茶葉未張開,唔香,所以唔要。」把茶飲盡,老師走到擺放茶葉的木櫃前,逐一解說。
手上的水仙是白茶,屬低發酵茶,宜低溫沖泡;旁邊擺放着罕有的黃茶,則屬後發酵,他一解狐疑:「等於你媽媽留菜,菜心芥蘭,我用碟蓋住,返嚟再蒸熱,菜變成黃色,咁咪係黃茶囉!」同屬後發酵的黑茶亦然,變成黃色的菜再慢慢曬乾閒置,變成菜乾,就是黑茶。往下方一看,是為人所知的普洱,即紅茶,紅茶以全發酵製作,要用高溫沖泡。見有人口水直流,老師知情地舀起一撮,返回泡茶的位置,用大熱的滾水灌滿厚紫砂壺,放入茶葉,把水柱拉高注入壺中。細心一看,茶葉比剛才的兩種茶粗大得多,故此水溫需較高,原理如煮牛肉一樣,牛肉切得薄,火鍋時熗熗就吃;如果牛肉切得厚,就需多浸兩下。這正是人云亦云的表現,原來水滾,不一定茶靚。
想當初,教他喝茶的師傅,主要是茶農,與之生活,取溪水沖茶,訓練專注,細心體會時,慢慢找到茶的樂趣、茶的精髓,繼而,才變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
茶,其實是一種經驗,需要累積。這是他送別三名女士時,留下的一句話。

悲心牽動萬麈
轉身步回茶館一刻,門外剛好有人送來點心,老師見無人閒暇,於是出外交接。雨露依然連綿,他倒是一臉無所謂,與門外送貨工人核對着單據。驀地,一名挽着兩袋蔬菜的光頭男人站在身後察聽內容,見一切順利,就急步往炊煙裊裊的廚房走。老師忙畢,見店內已半滿,不慌不忙地踏入廚房。「劉經理,客人開始到啦。」他稍稍吊高嗓子,喚着正忙得不可開交的光頭漢。劉經理原來主力負責廚房及菜單。茶館雖然只賣素食,但七成的點心都是當天即包即蒸,其餘三成向某寺院叫貨。劉經理每早都需要外出挑選新鮮貨,原則是不時不吃。既然茶是主角,食物理所當然,就是配角,因此茶館每天只售約二十款點心,但選擇少,客人容易生厭,故每天都要轉換款式。至於,最令二人頭痛的,就是如何讓菜式配合醇茶,因為茶本身是一個減的元素,用來清潔口腔,素菜清淡,易致「口寡」,所以他們要不斷嘗試,例如油膩的,配普洱茶來清膩感;淡味的,就配清茶。
離開廚房,發現店裏已經近乎滿座,看來最旺場的午市已至,緊隨身後的老師開腔:「附近做嘢嘅人想食素,但附近冇素餐館,所以就會嚟晒呢度。」素蝦餃、素燒賣、豆腐餅、燉湯,一籠籠點心不息地送到席間。看着穿著整齊的上班族忙於咀嚼,使得他憶起九十年代的上環。
一九九一年至二零零二年間,茶館於上環樓梯街開業,只賣茶葉,旁邊很多老茶鋪。被嘲是黃毛小子的他,卻憑着一份慈悲,而站穩陣腳。他相信幫人要盡全力,故此,有任何人到茶舍請教茶道,即使沒有光顧,都會傾囊相授。也不求暴利。估計,全中國屬他的茶最便宜,三十八元一斤起,到現時都沒有漲價。他常跟客人直言,他們的茶並不特別名貴,並非得獎,只是好喝。清心明明,令他結識了一群「茶道中人」,因而闖出名堂。但老師強調,不要讓一片悲心受蒙騙,例如茶價未必直接反映品質,「我好討厭大陸啲小罐茶,話咩總裁飲嘅茶,世界上有幾多總裁?其實就是要令你虛榮。」有些茶賣幾萬元一斤,根本騙人。故此,他要尋根,親自到中國內地不同的茶山試茶,好茶方買,成為了全香港第一個跑茶山的人,幾乎全中國的茶山都跑過。熱心的他,更冒着生命危險去試茶。
有一次,老師到龍井向茶農買茶,碰到一個炒茶的人,二人聊開了,他就嗟嘆黃茶難求,因為做茶過程繁複,沒有幾個人做了,不料對方竟然指他的爺爺會做,老師二話不說,立即動身隨他到安徽故鄉找黃茶老人。然而,不知道是因為過於興奮而忘記,還是刻意遺忘,當年是二零零三年,正值沙士疫間,聞說此病就是從該處傳來,故被列作禁區。幸而,他最後都無病歸來,更帶來了珍貴的黃茶,對方被其誠意打動,更每年為他做茶。
從思憶中掙脫,老師揑一把汗。最令他覺得驚險的,是在眾多老行尊面前,能夠生存過來。最後,茶鋪愈做愈好,於是二零零三年投標現址,開始做茶館,如他的口頭禪「From farm to table(從茶山到桌面)」。於他而言,茶道雖盛載了很多文化及歷史,但經常把文化掛於嘴邊,終成包袱。所以他的信念是讓人快快樂樂地喝茶,故名「樂茶軒」。
回頭,他已坐於客席,與數名外國人茗茶閒聊。如斯氛圍,吸引不少遊客遠道而來,牽塵萬里。

喜捨一切如塵
送走了最後一位客人,仰首一望,已經四時許。穿戴整齊的店員,開始重新於餐桌上鋪上竹蓆,一雙筷子、一套碗碟,都有條不紊。手輕腳動,不發出一點繁音。倏地,幾位手執樂器的男女推開大門,朝老師這邊打招呼。茶館平日不做晚市,每逢周末晚則有粵曲或南音表演,很多客人特地來,邊欣賞邊享用晚膳,相當熱鬧。南音徐徐揚起,老師輕敲拍子,訴說着,表演樂隊駐場多年,早已成為老友。堅持做音樂表演,並沒有為他帶來更高的利潤,由始至終,他都只視茶舍為一個以茶會友的地方:「你想發達千祈唔好做茶,呢行能夠過到生活,維持落去已經好好。」喜捨,是他的座右銘。
喜捨,即有些東西要懂得放棄,懂得與人分享。正如要得好情誼,凡事就不能賺到盡。說實話,對年輕人而言,茶館有點老套,但老師一點沒有想過以年輕化來擴大客源:「好難將就年輕人,好似佢哋鍾意飲珍珠奶茶,但呢個係我底線,叫我畀啲化學劑你飲,我做唔到。但年輕人會長大,總有一日發覺乜嘢對自己好,佢哋需要幫助,而唔係將就。」堅持原則,就要捨棄獲利。
對於茶的執着,又豈止一二。時至今日,老師仍然會去茶山試茶,尤其是多產的地方,好茶需要發掘。當然,很多茶都不需他親自去買,畢竟,認識了十多年的相熟茶農芸芸,每年都自動替其留一批好茶,他咧嘴笑道:「而家係賣幾分老臉皮!」縱然臉皮多厚,事實上如今很多茶都買不到了,就如他一直光顧的一個茶農家庭。老師憶述,這家人做的鐵觀音非常香醇,還記得第一次到他們家中看他們做茶,一絲不苟的全手工製作,更要用腳搓茶葉,深深被他們的堅持震懾。可惜,九十年代時,茶農的兒子自殺死了,夫婦二人傷心過度,又缺少了兒子的幫忙,也就不再做茶,那種茶至今也再嘗不了,此乃茶館的一大缺失。
只是,不捨不捨,還需捨。

被傷痛籠罩着的老師,略帶蒼然。睿智的光芒稍熄,暴露了六十有七的點點老態。茶館雖好,人卻會衰。說到傳承問題,他確實沒有頭緒。第一,有興趣的人不多;第二,懂茶的人不多,但最令他憂心的,是感情關係轉移問題:「茶農老,我又老,佢哋嘅接班人同我嘅接班人可唔可以共處,都係未知之數,老啦,唔可以帶走任何嘢,咁交畀邊個呢?」他自覺唯一能做的,是讓人感到茶館有生命力,畢竟誰願意接手一間小店?碰巧,最近大館邀請他去開店,自嘲一把年紀;一把鬍子;一把鼻涕;一把眼淚;一把衝勁;一把茶壺,最後把心一橫就去做。他,就賭一鋪。
揑着鬍子,智者深知世外桃源,虛無縹緲。何不暢飲一杯,暫洗風塵,於此天地胡哼亂唱,一番逍遙。
明天的事,明天了。

金鐘樂茶軒
地址:金鐘香港公園羅桂祥茶藝館地下
電話:2801 7177
營業時間:10am-8pm(星期日至五);10am-9pm(星期六);每月逢第二個星期二休館
詳情: http://bit.ly/2NuvBHi

中環樂茶軒
地址:中環荷李活道10號大館1座G06-07鋪
電話:2276 5777
營業時間:11am-11pm(全年無休)
詳情: http://bit.ly/2Nq1gte

========================================
新店食評,名家食譜,一App睇晒!
立即免費下載飲食男女App: http://onelink.to/etwapp

即like《飲食男女》Facebook:http://www.facebook.com/eatandtravel

飲食男女網站:http://etw.hk

即刻Follow我哋Instagram,睇更多靚片靚相!
http://goo.gl/KwjNOE (@eat_travel_weekly)

明清小說氣味敘事── 以《金瓶梅》、《紅樓夢》香/臭為主之探討

為了解決徐四金香水的問題,作者婁文衡 這樣論述:

明清小說地位之特殊,是其在相對保守的思想環境下,將關照的視域從家國天下延伸至微末的個人,構建出豐富的社會生活和想象世界。在人物行為過程中,感官的與動以及感官邏輯的合理,是作者將人物「寫活」的關鍵。而氣味作為人體感官的體驗對象,在明清小說中反復出現,呈現出其獨特的叙事作用,並輻射出多元的意義層次。研究氣味書寫所傳達的信息,有助於拓寬小說的現實意義和詮釋向度。本文以身體感及物質文化視角进入明清小說,重點以香、臭為主討論《金瓶梅》、《紅樓夢》的氣味書寫,從感知、話語、象徵層面,考察氣味的表徵及表義作用,尤其關注氣味對小說中人物、空間、身份、階級、性別、文化、生死等多個議題涉及,以及對小說基調的奠定

和主題的呈現。另外,本文通過對於容臭之物的整理,注意到小說物質的展演與流轉之間,對於真實香文化、香經濟的反映,并利用弗雷澤「交感巫術」的觀念考察物件氣味之中身體意涵的寫入。

惡之島─彼端的自我

為了解決徐四金香水的問題,作者謝曉昀 這樣論述:

我遇見和我長得一模一樣的人,但是,我想親手結束他的生命……   當你以為自己的人生走到了中年,生活安穩無慮,已擁有富裕的物質生活與社會地位,總感嘆生命中,再也沒有值得費力追求的目標時,突然出現一個與自己一模一樣,甚至生命力比你還旺盛的複製人時,你會有什麼感覺?是所有長期緊守著的自我意識就此崩潰?還是,面對這另個自己,燃燒出更大的,對另種人生的探索或毀滅?   這是一部由兩個獨立的故事(彼端與自我),交錯延伸的長篇小說;同時也是一部關於島國分裂,以及兩個相同的人:自我本尊與其科技複製人,身世彼此糾纏繁衍的故事。   「彼端」的主角,就在惡之島出生與長大。他?了尋找失蹤的友人:米菲亞,而奮力跨

越島國邊界,卻意外發現一連串曾發生過的秘密。這秘密不僅開啟神秘的複製實驗,更把他帶領到無數個更深邃的迷霧中。   另個故事「自我」,海蔚與海敏,是城市裡頂尖的律師與演員。他們在父親喪禮上,遇見一位父親昔日的工作夥伴馬斐醫生。馬斐透露了曾在多年前,以他們兄妹為版本複製了兩個複製人,但計畫宣告失敗,卻在這些科學家一一過世後,這秘密卻包覆著更多的謊言,意外地向生者打開大門。海蔚投身追蹤,卻發現一切不僅包裹著他模糊的身世,連唯一的親人海敏,?了自身的利益與維持明星光環的閃耀,也深陷於這個迷離的過往中,無法自拔。   這本《惡之島》,是關於島國與人類兩者分裂交錯的魔幻寫實長篇小說,精密剖析人對於另個自己

,所會產生各種切面的心理面向;這本小說同時也深切地敘述一個事實:命運總是像骨牌效應,一個輕輕推倒,人生從此改變;而在面對萬劫不復的一刻,每個人是真的完全了解自己嗎? 本書特色   2009年最受矚目美女系作家!   駱以軍、陳雪、顏忠賢、甘耀明、張永智等新生代作家一致推薦!   作者曾獲得多項文學創作競賽獎項,獲得評審與讀者高度好評與肯定!   本書為作者寫作以來,最引人注目之長篇小說創作!   純熟的魔幻寫實手法,媲美村上春樹作品! 作者簡介 謝曉昀   1979年生,台灣省台南縣人。華梵大學美術系畢。現為私立復興商工職業學校美工科導師。 獲獎及出版記錄:   2003年12月,創作第一篇短

篇小說,獲得第二屆新世紀全球華人文學獎   2004年6月,首本8萬字長篇小說,獲得基隆海洋長篇小說獎,作品已由基隆市中心出版。8月,短篇小說:<嚴禁就地死亡>刊登於野葡萄文學雜誌(14號)      2005年1月,短篇小說:<白光>刊登於野葡萄文學雜誌(17號)5月,短篇小說<長大在嗎>刊登於兩人文集刊物(第二夜)中,6月,參加聯合文學‘不為人知排行榜’的文學下議院委員,期間發表過關於對日本作家村上龍的<希望之國>之心得感想(現代的絕望與希望∕251號),與簡介台灣作家王尚義的作品與生平(嚼一顆王尚義橄欖∕252號)。   9月,短篇小說<淹水>獲得台灣文學營創作獎小說組首獎,刊登於印刻文

學雜誌十月號中,與2005台灣文學營創作獎得獎作品集中。   2006年11月,獲選九歌長篇小說新人培訓計畫   2007年9月,長篇小說<潛在徵信社>由九歌出版社出版   2008年8月,短篇小說<失蹤>,獲選台北縣文學獎首獎 謝曉昀的讀者俱樂部  新浪《惡之島》部落:blog.sina.com.tw/queena10/  台灣商務印書館yam天空部落:blog.yam.com/ecptw

舞鶴作品的氣味書寫研究

為了解決徐四金香水的問題,作者許瑞峰 這樣論述:

檢視古今中外的感官述寫,嗅覺無論是質或量都偏少,究其原因,除了嗅覺在生活中常被忽略,主要也由於氣味經驗容易流於個人主觀,不易獲取共鳴;再加上相關詞彙貧乏,很難將感受如實傳達,所以歷來少見書寫氣味的佳作。可喜的是,科學知識日漸普及,人們得以探查嗅覺的奧祕,加上世人漸漸重視「身心靈」均衡發展,也帶動感官靈敏度的開發,繼而將這些經驗擴展至文學創作的領域、題材甚至語彙上。近代台灣文壇對氣味的書寫雖略見成績,但若以個別作家評論,嗅覺經驗的書寫都局限於該作者的單一或少數作品,並沒有貫徹融合於多數創作中;舞鶴則是個特例,他以詭異又難以評述的文字風格,成為近代台灣文壇的異數,他的小說重視感官感受的書寫,作品

中也使用為數眾多的嗅覺與氣味用詞,值得研究探討。本論文分為四部分:首先,介紹舞鶴生平、文學因緣與創作觀。其次,探討嗅覺、語言與文化的關聯。第三,概論華語文學的氣味書寫,包括傳統文學、現代創作與芳療書籍。最後,歸納舞鶴作品的氣味詞,也藉此尋找華語文學「嗅覺與氣味」的書寫參考。本論文歸納出四項心得與建議:一、中國傳統文學的氣味詞書寫,意境感受重於字面形容。二、近代華語文學出現豐富的氣味詞,除了文學作品,被視為另類醫學的芳香療法書籍,則以充滿想像的氣味描述,提供了華語文學不同的視野。三、舞鶴對氣味詞的運用有獨到的風格,不但提供氣味語詞的新寫法,也證明嗅覺感受書寫的無限可能。四、建立嗅覺語料庫,將有助

於發展出完整的氣味書寫參考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