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風南山可頌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微風南山可頌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曲黎敏寫的 詩經:三千春秋的深情【上下冊套書】:曲黎敏品100首詩經名篇 和曲黎敏的 詩經:三千春秋的深情(下)曲黎敏品100首詩經名篇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高寶 和高寶所出版 。

國立成功大學 中國文學系 仇小屏所指導 陳宣方的 論轉化格的新途徑:神/魔性化——以三種報紙(2018年11月至2019年10月)為考察對象 (2019),提出微風南山可頌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轉化、神性化、魔性化、造神、妖魔化。

而第二篇論文淡江大學 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呂正惠所指導 張愷庭的 抒情的人道主義-汪曾祺小說研究 (2011),提出因為有 汪曾祺、小說、人道主義的重點而找出了 微風南山可頌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微風南山可頌,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詩經:三千春秋的深情【上下冊套書】:曲黎敏品100首詩經名篇

為了解決微風南山可頌的問題,作者曲黎敏 這樣論述:

  《詩經:三千春秋的深情:曲黎敏品100首詩經名篇》【上+下,全套共二冊】   百萬暢銷書作家、知名傳統文化學者──曲黎敏教授扛鼎巨作   突破傳統視野,融合經典與現代,品味時人今人的深刻情感。   ★多次受邀於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復旦大學等名校擔任講座主講人   ★中國教育電視台、北京電視台、山東教育電視台講座主講人,創下節目收視奇蹟   一首詩經,便是一首情歌。   詩經裡的男男女女,就如你我,也曾戀愛、思念、離異、哀痛……   流傳千年的動人詩歌,以最溫柔的深情,歌詠我們都曾經歷的心醉與心碎。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是夫妻的深情款款;   「一日不見,如三歲兮」

是熱戀的思念牽掛;   「未見君子,憂心如醉」是失戀的憂傷哀痛;   「昏以為期,明星皙皙」是純情的痴心盼望;   「寤寐無為,輾轉伏枕」是單戀的酸楚苦澀。   人的一生,都會走過生離死別、愛恨情仇,我們尋覓情感的出口,卻總難以言喻。   走進詩經,句句詩歌倒映著每個人的影子,原來人類的情感自古如斯。多情而綺麗,溫柔而含蓄,詩經裡的男女將情感的纏綿訴諸詩歌,描摹多彩的生命軌跡。   細細品味百首最美詩經名篇,我們所經歷的困惑與迷惘,都能在詩經中找到最澄明的解答,發現最詩意的表達。   「我們現代人所能經歷的一切,在《詩經》裡都曾出現過,《詩經》也給出了答案,而且所有答案都簡單而深刻!」

──曲黎敏 本書特色   不拘泥於傳統思維,以熟悉的現代語言、思維解讀經典。   精選「風」、「雅」、「頌」共100首精彩名篇,一本書賞遍《詩經》。   用《詩經》提點愛情、婚姻、家庭等疑難雜症,將古人智慧運用於現代生活。  

論轉化格的新途徑:神/魔性化——以三種報紙(2018年11月至2019年10月)為考察對象

為了解決微風南山可頌的問題,作者陳宣方 這樣論述:

修辭學中的轉化辭格,歷來以分為「人性化」及「物性化」二類為大宗,雖有學者提出不同看法,然以人、物為轉化辭格的主要途徑仍是主流觀點。本論文於眾學者的理論基礎上,進行轉化辭格新途徑:「神性化」與「魔性化」之研究,因「神」與「魔」無法涵蓋於「人」或「物」的範疇,故理當具有成為轉化辭格新類別的潛能。本論文以報紙標題為研究對象,選定《自由時報》、《蘋果日報》及《中國時報》共三家報社,自2018年11月份始,迄2019年10月份,進行為期一年的觀察,對標題中運用「神性化」與「魔性化」手法者做歸納整理並逐一說明。除了以修辭學的角度分析語料表現外,亦納入心理學理論,探討「神/魔性化」之語言表現與人類行為的關

聯。最後分析當代「造神運動」與「妖魔化」等趨勢之思維,以及如何對「神/魔性化」產生影響及促進作用。

詩經:三千春秋的深情(下)曲黎敏品100首詩經名篇

為了解決微風南山可頌的問題,作者曲黎敏 這樣論述:

  《詩經:三千春秋的深情(下)──曲黎敏品100首詩經名篇》   百萬暢銷書作家、知名傳統文化學者──曲黎敏教授扛鼎巨作   突破傳統視野,融合經典與現代,品味時人今人的深刻情感。   ★多次受邀於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復旦大學等名校擔任講座主講人   ★中國教育電視台、北京電視台、山東教育電視台講座主講人,創下節目收視奇蹟   一首詩經,便是一首情歌。   詩經裡的男男女女,就如你我,也曾戀愛、思念、離異、哀痛……   流傳千年的動人詩歌,以最溫柔的深情,歌詠我們都曾經歷的心醉與心碎。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是夫妻的深情款款;   「一日不見,如三歲兮」是熱戀的思念牽

掛;   「未見君子,憂心如醉」是失戀的憂傷哀痛;   「昏以為期,明星皙皙」是純情的痴心盼望;   「寤寐無為,輾轉伏枕」是單戀的酸楚苦澀。   人的一生,都會走過生離死別、愛恨情仇,我們尋覓情感的出口,卻總難以言喻。   走進詩經,句句詩歌倒映著每個人的影子,原來人類的情感自古如斯。多情而綺麗,溫柔而含蓄,詩經裡的男女將情感的纏綿訴諸詩歌,描摹多彩的生命軌跡。   細細品味百首最美詩經名篇,我們所經歷的困惑與迷惘,都能在詩經中找到最澄明的解答,發現最詩意的表達。   「我們現代人所能經歷的一切,在《詩經》裡都曾出現過,《詩經》也給出了答案,而且所有答案都簡單而深刻!」──曲黎敏

本書特色   ●不拘泥於傳統思維,以熟悉的現代語言、思維解讀經典。   ●精選「風」、「雅」、「頌」共100首精彩名篇,一本書賞遍《詩經》。   ●用《詩經》提點愛情、婚姻、家庭等疑難雜症,將古人智慧運用於現代生活。

抒情的人道主義-汪曾祺小說研究

為了解決微風南山可頌的問題,作者張愷庭 這樣論述:

汪曾祺小說聚焦於「人」。以「人」為焦點出發,顯揚人與人之間相濡以沫的真情、人與鄉里緊密的關係,體現普世價值裡為人處事高貴優美的情操。本文點出汪曾祺小說環繞的核心價值,期望以「人」為中心,將各種研究面向串連在一起,析論汪曾祺小說特色及創作意識。汪曾祺思想深受西南聯大自由學風的影響,大學時期師從沈從文,啟蒙小說創作的文學觀。此外,家風養成汪曾祺溫暖善解的人格特質,祖父閱讀習慣的廣博、父親的心靈手巧,皆潛移默化涵養了汪曾祺的性情。作家的書寫風格,往往與作家的氣質秉性息息相關,原鄉成長的水鄉、幸福的童年,直接與間接的形成汪曾祺微風細雨式的短篇小說情調。中斷創作三十年,歷經動盪的政治整肅歲月,八○年代

重新復出文壇的汪曾祺,作品迅速捉住世人目光。兒時對鄰里街坊的印象,成為汪曾祺筆下重要的創作素材。他對形色工匠的各式技藝做出細膩觀察,真誠禮讚那些充滿熱情、認真生活的老百姓。汪曾祺潛心於從平凡人身上發掘人性的美好面。經歷人性遭閹割的時代,汪曾祺急於修補平復人們受傷的心靈,他期盼藉由筆下良善的人物,來喚起人心對美、善的渴望,找回人們對生活的信念,與彼此之間的信賴感。小說中對於風俗與環境佈置的書寫,最終目的都在於烘托出「人」之美。汪曾祺小說文字的峻潔、精準,展現其詩意的審美意識。使其短篇小說在有限的篇幅裡,能承載更多的言外之意。從八○年代至九○年代末,十多年來的創作道路,汪曾祺的小說風格,從專注於人

性美與人情美的書寫,朝向人性的複雜性與人生不可預測的變異性開拓,藝術風格從溫暖基調漸趨多元。對於人性善良的堅定信念,以及對於現實生活悲喜參半的體悟,透過小說創作,汪曾祺真誠映射呈現其眼中所見的世界。本論文對小說文本逐一爬梳,整理分析其小說獨特的藝術魅力,去驗證核實汪曾祺欲裨益於世道人心的美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