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什麼時候唸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心經什麼時候唸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岑永康,張珮珊寫的 這不是教養書:孩子要長大,爸媽要長進!岑永康 X張珮珊的獨家報導 和李承仲的 境隨心轉,C’est la vie:李承仲董事長勵志人生指南超展開,打造你想要的人生!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臺灣商務 和布克文化所出版 。

世新大學 社會發展研究所 夏曉鵑所指導 邱玉珍的 此岸到彼岸∼從中小企業產業外移,看頭家娘角色轉變 (2002),提出心經什麼時候唸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頭家娘、小資產階級、新國際分工。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心經什麼時候唸,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這不是教養書:孩子要長大,爸媽要長進!岑永康 X張珮珊的獨家報導

為了解決心經什麼時候唸的問題,作者岑永康,張珮珊 這樣論述:

  你常對孩子有種恨鐵不成鋼的感慨嗎?   你對於青春期孩子的執拗不知如何是好,   也不知該如何跟他和平共處嗎?   孩子還小時怕他跌倒受傷,長大又擔心他的學業與工作嗎?   你知道跟孩子相處需要學習,跟孩子分離更要練習嗎?   永康珮珊藉由自己的經驗分享跟孩子一起成長的酸甜苦辣!   這不是一本教養書,因為陪伴孩子長大的過程,往往我們才是那個被教育的人。 本書特色   15個主題,30篇故事,永康、珮珊不是要告訴你教養的金科玉律,或是如何培養傑出好青年,而是要跟你分享他們一家四口如何「爸媽陪伴小孩,小孩影響爸媽」,成就全家的幸福美好!   獨家報導1  台灣生育

率全球最低,生養小孩的負擔太大?   獨家報導劃2   教育孩子責任大,養小孩不如養寵物?   獨家報導3   父母的心頭肉,更要鬆手自由飛?   獨家報導4   言教不如身教,你要讓孩子成長為什麼樣的人?   獨家報導5   課業停看聽,到底如何選擇才能把錢花在刀口上?   獨家報導6   不說不痛快,滿懷的愛意和關心到底該不該說?   獨家報導7   新聞人的敏感,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   獨家報導8   存錢與花錢,如何培養孩子受用的金錢觀?   獨家報導9   孩子放飛,如何維持親子間的親密關係?   獨家報導10   給愛與分離,如何做到孩子學獨立,爸媽學放手?

  獨家報導11   責備與關愛,如何拿捏其中的輕重與分寸?   獨家報導12   跟孩子成為朋友,如何培養孩子的安全感?   獨家報導13   你不爽我生氣,如何解決親子間的爭執?   獨家報導14   從家庭到校園,如何協助孩子融入群體不做豬隊友?   獨家報導15   出國拚未來,外國的月亮真的比較圓?  

心經什麼時候唸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出處:http://www.pts.org.tw/dinner5/

老鑼麵館粉絲專業 https://www.facebook.com/loveoldlo?re...
老火羅小火鍋 https://www.facebook.com/hotoldlo?ref=hl
最近常有人批頭就問,你要怎麼30歲退休!!

我想順便跟大家聊聊
其實我要在30歲退休,是因為劇組需要聳動的標題
對我本人來說,30歲退休是牛肉麵的結束
開始我的夢想-從政服務人民

而是我的標準跟大家想的不一樣
這社會就像一個大牢籠,關在裡面規律上班
而旅行就像放風一樣,只是空間跟時間比較寬裕
但我們時間一到還是要回崗位,而且心繫在此
我們要為錢為家為愛為吃為名牌四處煩惱
甚至有人是為了生活不得不做自己不想作的工作
所以我的退休是心態的輕鬆,財富的自由
我不用為這些事情煩惱,我也不用天天守在麵館
我可以做我想做的事情,多一些服務大眾的事情


小羅:
這個年紀,那個時候30歲年紀的朋友,或者是同年紀的人,他們可能正準備要發展事業,那我可能也不敢說很成功,就是已經很輕鬆了,不需要這麼煩惱

金融風暴後失業率攀升,許多學生畢業很難找到工作,
還在念大學的小羅,竟想在三十歲退休
他是如何一步步執行他的退休計畫呢?

過去窮怕了,想要脫離苦日子
住在台中的東道主小羅,是個愛打扮的花美男,過去爸媽沉溺六合彩簽賭,欠下千萬債務,後來靠著經營麵館,慢慢把債務還清,小時候到處躲債、搬家的生活,讓小羅不想再過苦日子,他規劃著一個不平凡的退休計畫---他想在30歲退休,因為他不想像爸媽一樣,做到老才退休,他想走出自己的路。

他不僅接下老爸的40年老店,還跨行投資其他事業,有投幣式機車洗車機、健身房、餐飲業,短短兩年,小羅就賺到人生的第一桶金。只是這樣身兼數職,每一項工作都能賺錢或是專精嗎?

白天是工作狂 夜晚是及格邊緣的學生
為了早日實現退休的夢想,小羅從早到晚都在工作,白天在家裡的麵館幫忙,下午還要抽空關心投資的事業,晚上去夜間部上課,半夜,有時候還得到社區的巡守隊當志工,沒有時間休息的小羅,唯一的休閒,就是到他代言的健身房運動,生活脫離不了賺錢。日夜不停奔波,讓家人非常擔心他的健康,這樣的他能撐多久呢?

小羅高中畢業後,先去當兵,退伍後才回學校唸大學夜間部,比其他同學,提早進入職場,小羅認為,事業比學業重要,大學對他來說,只是可以給他文憑的地方,讀書對他而言,一點都不重要,他只求當個及格邊緣的學生。為了退休的夢想,小羅選擇先苦後甘,但從小到大,幾乎沒有離開台中的他,根本不知道,哪裡好玩,這樣的他,未來真的能過充實的退休人生?

顧得了事業 疏忽了家庭
家裡經營麵館,小羅幾乎天天和家人一起工作,看似緊密的生活,但管帳的羅媽店內沒事時,小羅又忙著他所謂的退休計劃,也很少花時間跟家人互動,即使在家也都各自待在自己的房間、或是偶爾一起安靜地看電視、吃飯,大部分的時間待在櫃檯,小羅則是窩在廚房裡,很少有時間靜下來好好交談。

小羅的爸媽都是二次婚姻,中年得子,對於小羅相當疼愛,和爸媽年紀相差四五十歲的小羅,兩代的溝通出現斷層,完全沒有交集,不過小羅卻有個忘年之交,在國中叛逆時期,認識了社區的里長,對小羅來說,似乎有爸爸的感覺,究竟小羅跟這位像爸爸的里長是如何互動?里長又提供他哪些幫助呢?

年輕老闆的壓力 怨聲四起
年紀很輕就當老闆的小羅,有了家裡當後盾,投資事業都很順遂,接管家裡的麵店,沒有在外面吃過苦,家人對他的忍讓,讓他在處理和員工之間的關係,少了尊重以及同理心,家人也看不下去,反彈聲四起,小羅該如何是好呢?

花美男的婚姻大事 爸媽很操心
忙於事業,小羅愛情的對象,總是來來去去,除了沒有時間經營,其實是存在著過去的陰影,在高中時期,小羅曾有個論及婚嫁的對象,但後來女友變心,讓他大受打擊,不想花心思經營感情只是家中獨子的他,爸媽時分擔心他的婚姻大事,希望他快點穩定下來,專心經營家裡的麵館,不要把心力放在其他事業,媽媽也能早日退休。

姐姐對小羅的投資也有不滿,家人一觸擊發的緊張關係,就在來賓上門共進晚餐時爆發。精采內容,千萬不要錯過,這一集的「誰來晚餐」。(撰文/江宜宸)

此岸到彼岸∼從中小企業產業外移,看頭家娘角色轉變

為了解決心經什麼時候唸的問題,作者邱玉珍 這樣論述:

寫在論文之前 前陣子,「專櫃小姐變總裁夫人」的新聞羨煞不少女孩子。很多女孩子在年輕的時候,也曾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從麻雀變鳳凰,當然包括我在內也曾有這個想法。從高中時候開始,我就常夢想自己有一天能飛上枝頭,擺脫勞工階級,往中上階級流動。會讓我有這種想法,與個人的成長背景有關。 來自於屏東農村鄉下的我,父母親以務農及幫人家蓋房子養活一家七口。在童年的生活中,印象最深刻的,不是到哪裡玩,而是到田裡割草、插秧,或是充當父親的「小工人」搬運磚頭、砂石。記得小時候,當看到同年齡的玩伴騎著腳踏車玩耍時,在內心總是問自己,「為什麼我不能像其他同學一樣,無憂無慮過著快樂的

童年?」 印象中,童年裡我並沒有暑假、寒假,即使有也必須到市場賣菜。我第一次賺錢是從國中一年級開始,每年寒暑假不是到皮包工廠就是到食品加工廠打工賺學費及零用錢;升上高中後,雖然不用再到工廠打工,每天下課後,不像其他同學回家看電視、休息,而是到菜市場買菜煮晚餐,等候爸媽回家吃飯。所以小時候,我總是很希望自己快快長大,可以像姐姐一樣離開家到外面賺錢,這樣就不會有做完的家事與農事。 高中畢業後,因為家境及父母傳統重男輕女的觀念,我無法再繼續唸書;便與其他同年齡的女孩一樣,到電子工廠工作,雖然工作固定安穩,但乏味無趣。工作一年後,我實在受不了工廠機械式的工作,我

想再繼續升學,幾次與家人溝通,得到的答案是:「繳不起學費,想唸書自己想辦法。」對一個十八、九歲的小女孩來說,一個月薪水扣除給父母所剩不多,怎可能自己繳學費唸書,況且還要生活費。 三番兩次被父母打回票後,我已經完全放棄繼續升學的念頭。記得有一天在工廠裡,我正在工作,收音機正在播放節目,節目主持人說了一段話:「人不能永遠停留在一個地方,必須讓自己不停的轉動、學習,才有成長的空間。趁著年輕每個人都應該去尋找自己的夢想,即使頭破血流也無所謂,畢竟你曾嚐試過。」這句話深深打入我心坎裡,當下決定要再給自己一次唸書的機會。 我決定再唸書時,距離高中畢業已有四年,教材改

變了不少。於是我花半年的時間準備,在準備期間,白天上班,晚上到補習班補習。也許是上天眷顧我,讓我考上了世新大學編採科,從此告別了女工的生活。畢業後,進入新聞圈工作,由於我的年齡比一起跑新聞的同業還大,常常有同業問到「之前妳是在哪裡工作?為什麼現在才進入新聞圈?」 對於這樣的提問,我總是含糊帶過,因為我不想讓人知道我曾經是個「女工」。因為我怕別人用異樣的眼光看我,或許應該說:「我自己在身份轉變時,為了突顯自己與『女工』是不同的,所以刻意提高自己的身份地位,並與『女工』行業劃清界線。」這個祕密一直在筆者心中隱藏了十幾年,直到我在撰寫本「頭家娘」論文時,猛然發現,竟能在她們身上找

到自己心結的影子,對自我身份有了認同,對自己的過去,開始釋懷。 嫁個老闆老公,當個「頭家娘」,是很多農村父母對女兒的期望,他們認為,這是女人擺脫農村勞工階級的唯一途徑。我的父母也是這樣的想法,誠如首段所述,我與許多農村少女一樣,也做過這樣的夢,盼能當個「頭家娘」,藉婚姻讓自己的階級往上流動,雖然,我最後是以「教育」的方式達到目的,但也不斷思索,對選擇婚姻的農村少女而言,當上了「頭家娘」,美夢是否與自己的想像一樣?這也是我選擇「頭家娘」作為本論文研究對象的原因。 在台灣「頭家娘」是一個相當普遍的名詞,街頭巷尾幾乎都可以聽到有人叫「頭家娘」,如麵店、服飾店、

水電行等行業老板的太太都被稱之為頭家娘。相對地,在強調個人自主意識的歐美社會,「老闆娘」是個連在字典上都找不到的字眼(高承恕,1999)。相對於我國這種「無怨無悔、以夫為貴」的老闆娘精神,歐美的女性恐怕很難想像如此的思想與行為(卓越雜誌,1996)。 其實,在西方也有所謂頭家的太太,但這些老闆的另一半大都沒有參與先生企業事業的經營,其意義也僅止於「太太」的角色,而不是我們所講述的「頭家娘」(高承恕,1999)。而本論文所指的「頭家娘」是指中小企業主的另一半,她們同時兼顧生產與再生產的角色。中小企業裡的「頭家娘」與一般勞工階級婦女一樣,除要兼顧家務、養兒育女等職務外,還要直接

參與勞動,但她所扮演的生產角色又與勞工階級婦女扮演「生產」角色不同,還要扮演老闆與員工之間的橋樑、公司總管、掌管公司財務等職務,而當公司趕貨缺工人時,還得捲起衣袖充當臨時工。 為了企業的生存她們必須扮演「校長兼撞鐘」、「打雜」等多重角色。她們如此甘心情願無非是有一天事業做起來之後,自己也能享福。高承恕(1999)在《頭家娘》書中提到,頭家娘的角色位置會隨著產業結構的改變而有所改變。近幾年來,國內經濟環境受到整體環境變動的影響,一些依靠廉價勞力生存的傳統中小企業無法在台灣生存,必須將產業移往大陸;可以想見,過去同時立足於經濟場域及家庭場域的頭家娘在企業裡的角色也將面臨改變,而

這正是本研究的關注所在。 要探討頭家娘在企業裡的角色位置是否隨著產業外移而產生質變,必須先要了解頭家娘的興起背景;而頭家娘的興起必須從台灣整體產業結構面來看。1960年代後期以來,台灣一直扮演著資本主義經濟世界中代工生產製造基地的角色。早期由於缺乏資本、技術與國際市場的掌握,台灣產業是以OEM的方式生產外銷(陳介玄,1998;周添城、林志誠,1999;谷浦孝雄,1992)。這種零細化的產業結構帶來了「黑手變頭家」的機會,也使得勞動者自行創業的「業」有多樣性(謝國雄,1989)。 也正因為在國際分工下的OEM生產方式,不需要太大的資本、太高的技術、太多的管

理及眾多的行銷人員,每個人都有自立門戶的機會,這也是中小型企業普遍存在於台灣社會的原因,而「頭家娘」的稱呼也在此種情況下應運而生。從這個角度來看,頭家娘可以說是台灣工業化的產物。但頭家娘的角色位置會隨著經濟發展而變動,在工業化之前,頭家娘只是代表照管家務,並未創造出屬於自己事業的一片天。從農業社會轉型為工商社會之後,「頭家娘」才具有意義(高承恕,1999;呂玉暇,2001;李端悅和柯志明,1994)。 60年代帶動台灣經濟起飛的中小企業,從70年代開始,由於受到整體產業結構環境的改變,政治、經濟、社會制度條件的轉換,原作為國際分工下的代工製造已愈來愈難立足生存,中小企業正面

臨著空前的鉅變(高承恕,1999)。中小型企業不得不轉型或轉移陣地到東南亞、大陸等地區為產業找尋生機。國內相關論述指出,中小企業草創期頭家娘佔有一定的位置,但隨著企業的發展、轉型,頭家娘不能再扮演大小事一把抓的「打雜」角色,必須專職於企業某個部門(李悅端和柯志明1994;高承恕1999;呂玉暇1997、2001)。 在中小型企業裡,頭家娘雖具不可取代性,但當中小型企業轉型時其角色也將產生變化,可能退居家庭相夫教子,或是不再參與直接勞動,只扮演管理者(manager)的角色(李悅端和柯志明1994;高承恕1999;呂玉暇2001)。由於過去探討頭家娘角色的經驗都侷限於台灣,但

當產業外移後,因為土地、勞力成本的降低,工廠規模勢必比台灣大,而企業組織規模的變大,頭家娘的角色一定會產生變化。 在台灣有關頭家娘的相關論述中指出,「頭家」在創業期是缺少不了「頭家娘」的,因為她可以隨時充當補充勞力。產業移外大陸之後,頭家娘是否會因企業組織的改變,無法進入企業經營的場域;而在時空隔離下,頭家娘原本的社會網絡也因此而斷裂,頭家娘是否因為這些因素也無法在企業裡發揮她的功能。這些問題都是本論文欲探討的問題。 本論文主要是在探討在資本國際化下,頭家娘在企業裡角色位置是否隨著產業的外移而產生變化,而頭家娘隨資本移至大陸,其在家庭事業中角色地位將產生

什麼變化?再進一步分析其在大陸的生活處境及社會流動是否有向上流動,而父權體制又如何壓迫這些握有經濟支配權的頭家娘。這些改變代表著她地位的上升還是下降,將在本論文後面幾個章節陳述。

境隨心轉,C’est la vie:李承仲董事長勵志人生指南超展開,打造你想要的人生!

為了解決心經什麼時候唸的問題,作者李承仲 這樣論述:

只要你是鑽石,去到哪裡,你都是鑽石。 人生沒有永遠的困境,鑽石到哪都可以持續閃耀; 人生也沒有一個最終的高峰,一山還有一山高, 所以,我們更要與時俱進,終生學習。   「人生不像考試的是非題,是沒有標準答案的,但終究,比起猜測或人云亦云,我願以親身參與各國文化的經驗值為基底,相信更可以提出有助於人生學習的參考指南。」   本書分成:受、想、行、識,四大篇,分別從受(人生感受),想(觀念思維)、行(生活作為)、識(生命見識)四個維度,結合作者的人生真實體驗,和讀者們分享各種希望對大家有助益的看法見解。    這樣的一本好書問世,提供人們一個可以開啟世界觀的門奧,對廣大讀者來說真的是可喜可賀。

對我個人來說,書中描述的精彩歷程,有些我雖沒親身參與,但可能也因為職務關係跟事情進展有某些鏈結,這些更讓我閱讀時,或澎湃,或讚嘆,這真的是一本令人可以一再閱覽且發人省思的用心之作。 ──張國政 前民航局長 財團法人航空事務教育基金會創辦人 【聯名推薦】 老爺酒店集團執行長/沈方正 前華信航空董事長/陳盛山 私立開南大學校長/林玥秀   【作序推薦】 前 民航局長/張國政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教授兼學務長/張仁家 Airway世界民航雜誌 總編輯/詹欣樺 「缽。聲灸」療育系統 創辦人/楊裕仲 旅報 總編輯/唐偉展 楔 子 佛說:每次照面、都是五百年前修來的緣分。   有人說:人生就像一列火車,

經過一個個不同的月台,有人上車、有人下車;出現在你生命中的人,有的只是摩肩擦踵,有的則會駐足停留。   然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就如同黃粱一夢的故事般,人生不就是一場跨時空的旅行,而我們只是這時空中的旅人?也有人說人生如戲,誰不希望戲中高潮迭起、舞台豐富多元?像如同旅行般不斷地更換場景呢?   那怎樣的方式,才是最適合你自己的人生?   身體和靈魂,總有一個要在路上。而旅行正是慰藉人生的良藥。今天很高興能和各位讀者分享人生這幾十年來的重要領悟,就讓我從旅行的角度談起吧! ◎ 旅行與人生的思維一: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大部分的朋友也都是熱愛旅行的,我想。但是你的旅行是怎樣的方式呢?是走

馬看花?拍照打卡、到此一遊?還是凡走過必留下痕跡,學到了甚麼?領悟到甚麼? 我們看待旅行如此,看待人生也可以如此。 你的生活哲學是「混日子」心態覺得凡事及格就好?還是只聚焦在「有人注目」的時候,人前一套、人後又一套?抑或是你會珍惜在世上的每一刻,認真地去過好每一天? 都說世事如棋局,真假虛實交錯,然而重點是:就算別人看不清你的虛實,至少你自己要了解自己的立場以及存在的價值;切忌因過場的頻繁而迷失本心,正所謂「莫忘初衷」。許多哲人前輩都經常做出這樣的提醒,正因為許多人在人生舞台上演的過程中,常常錯把別人的劇本當成自己的人生。席慕容寫:「在別人的故事裏流著自己的淚。」戲子的一生終將是可悲的。 用別

人賦予的角色取代自己的本性,到頭來只能落得鏡花水月一場空,在感嘆人生無常的同時,卻忘了自己是怎麼的蹉跎放蕩,浪擲了青春歲月。 所以什麼是人生的「真」? 人們經常說,透過喝酒可以看出一個人真正的人品,所以父母嫁女兒前會找理由把準女婿叫來聚會藉機灌酒,企盼他酒後吐真言;小小牌桌上亦可洞見人性,一個人在輸贏之間的姿態,便是人生的姿態。 而我卻經常透過旅行的時機場合,觀看人生百態。旅行,往往代表著處在一個「遠離熟悉場域」的狀態,當一個人不必像在熟人面前戴上假面具,或者就像人們說的「離開舒適圈」,被迫必須面對許多過往沒接觸過的挑戰時,他會有怎樣的反應?會驚慌失措?會逃避責任躲在別人後面?會經常情緒暴走?

還是不改原本的冷靜與從容? 其實,「人」這個英文字Person,其拉丁語源是Persona,原意就是面具,因為在人生這場戲裡,每個人都扮演不同的角色,有時候扮演父母、有時候扮演情人、有時候扮演教育者、有時候扮演學習者。事實上,我們每個人每天都戴著不同的面具,然而這件事不全然是壞事,畢竟,所謂文明以及禮儀,不就是要我們懂得在適當的場合做出對應的舉止?看見長輩要禮讓,看見女士要展現紳士的風範等等,這不是虛偽,而是人生的待人處世與應對進退。所以面具像是一種假象,整體來說卻反倒是人生實像,包括心理學大師榮格,也用面具比喻我們不同的人格特質,他還總結,每個人的人格就是他所有面具的總和。 常言道:假作真時

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 所以,這世上沒有絕對的「真」,只有符合當下人事時地物的「真」。就如同我在本書裡經常強調的,甚麼是對的?甚麼是錯的?對錯的標準往往植基於規定,但規定與規則的本質是甚麼呢?所謂凡有規則必有例外,所以這世界上並沒有蘊含著放諸四海皆準的絕對規則。當我們用自己的標準去衡量別人時,總有著諸多的批判,然而是否應有著「我見青山多嫵媚,青山見我應如是」的反思? 一般而言,人的舉止往往植基於文化的培育,好比同樣是把大拇指和食指相接成圈狀,其餘三指豎起,這手勢大家很熟悉就是指OK的意思,這當然不是發展自東方文化本身,而是來自英美文化。但同樣的手勢在法國跟在德國,卻又有不一樣意思,甚至在南美

國家這手勢有著鄙夷的性暗示。再好比對台灣的民眾來說,很多自以為熟悉的語法跟動作,其實背後有的來自日本殖民時期的影響,有的來自西方文明的影響,像台灣不論任何世代的人,拍照愛比V,這手勢原意是指勝利與和平,發軔於戰爭的年代,V代表Victory,由西方傳到日本,再從日本傳到台灣。可是如果將這個V字形的手勢反轉,手心向內,那就是女性罵人的手勢了。在文化的交流的進程中,自身文化與外來文化的融合,不應海納百川的照單全收,反倒忽略了自己的本質!而是當生活越是衝突的時候,就更應該認真的去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甚麼?包含過往的、此刻的,以及未來的自己。 旅行,應該讓自己學會去思考更多、體悟更多。去過許多國度,走過很

多路,每一個遠方都是人生的來處。 ◎ 旅行與人生的思維二: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 旅行,既需要深度,也需要廣度。在不斷地修正過程中,希望旅行後的我比起旅行前的我,有著更深刻的領悟。 你知道嗎?日本的雪有著怎樣柔軟的質地,而韓國的雪相對較硬較不適合滑雪,那不是轉述網路的傳說,而是親臨的見證。若深入去了解其背後的原因,那又跟雪季登場的時間有關了,因為韓國雪季比較短,所以無法凝聚出日本優質雪場那種鬆軟綿密的雪。 或許你了解,菲律賓是雙週薪制,每個月的第二及第四個星期五下班後,ATM 前就會排滿長長的人龍,等著領薪水去狂歡。面對生活的態度是是活在當下,享受人生。而在奧地利,人們則是工作與私生活區隔明確

,下班打卡鐘一響,一分鐘也不多停留。我並非要在茶餘飯後找話題跟人閒聊,而是希望人們去探究每件事背後的意義。例如,準時下班的文化在我們來看是很不敬業的,真的是這樣嗎?難道奧地利的經濟發展就因此比我們差嗎?如果沒有,那又是為什麼? 這才是我想要與諸位讀者一起探討的問題。 我本身具有豐富的國外生活經驗,而不是所謂的旅行提著行李箱走過五大洲,讓護照蓋滿戳印的概念。讓客居成為生活,並且凝結成一種具體的影響力。我的旅行,是深入的,在一個地方居住有的以年計,短者也有數月,與當地人一起生活,一起交流,用他們的語言了解他們看待事物的觀點,是如何地與我們不同。 我從來都不曾覺得外國的月亮比較圓,也絕對避免故步自封

。甚麼「中學為體,西學為用」,老實說並沒有一個絕對標準,畢竟甲可以選擇他要的國外流行,乙可以有另一種截然不同的選擇,當下沒有對錯,但每一個此刻的決定都可能改變明天的人生。若一個人自身定位不明,就糊里糊塗的跟隨著主流觀點走,或者明明自身條件完全不一樣,硬要把另一種文化套在自己身上,甚至據以糾正別人落伍或者沒水準。站在局外人角度,可能看你演得四不像,然而你卻可能當局者迷,還在荒謬地當另一種文化的辯護人,那樣狀態就容易陷入所謂知識障的悲哀了。 總結來說,人生本就沒有標準答案,我的這本書也並不企圖傳達「正確無誤」見解,雖然有所謂「真理愈辯愈明」,我則更願以真實見聞為依據,用親身經歷做基礎,在本書提出的

許多實際例證,都是來自我在世界各國生活工作的第一手感觸。 我要鼓勵讀者們,特別是當下的年輕人們,第一,要做自己,不要去做別人的馬前卒,因此做人做事前一定要想清楚;第二,想清楚的前提是,植基於夠多的判斷素材,也許年輕人閱歷不夠,因此我特別鼓勵趁年輕多增廣見聞,能出國見識最好,否則也要設法趁年輕豐富生活經驗。第三,想清楚後,你要怎麼去「落實」於自己的人生?既然都說人生苦短,那更要讓自己活得精彩,而所謂精彩是甚麼?絕對不是成天泡舞廳或成群結黨言不及義。就如同莊子所云:「有真人才有真知」,唯有靠自己身體力行、練達人生,才可能收穫深切而真實的體悟。   最後,關於人生,《心經》有云:「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所謂五蘊,係指色、受、想、行、識。其中「色」,簡單說就是這個花花世界,包含我們所處的寶島,也包含歐美文化、日韓文化、東南亞文化等等。那種「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意境,是大部分人很難體悟的,特別是年輕人。那麼或許就換個角度,趁年輕就積極去感受吧!本書分成:受、想、行、識,四大篇,分別從受(人生感受),想(觀念思維)、行(生活作為)、識(生命見識)四個維度,結合我的人生真實體驗,和讀者們分享各種希望對大家有助益的看法見解。 當然我必須再次強調,人生不像考試的是非題,是沒有標準答案的,但終究,比起猜測或人云亦云,我願以親身參與各國文化的經驗值為基底

,相信更可以提出有助於人生學習的參考指南。   泰戈爾詩云:「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   這是很美的意境,但人生該如何絢爛呢? 可以確認的,絕不是宅在家裡整天玩電腦就可以做到的,你一定要走出去。不只是字面意義上的「打開家門」走出去,或者旅行意境上的「踏出國門」走出去,更指的是「敞開心門」去看看這個世界。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讓我們一起「由自己走向世界,再從世界找回自己」 翻開這一頁,讓我們啟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