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爭取戒癮治療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怎麼爭取戒癮治療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約翰.弗瑞爾琳達.弗瑞爾寫的 親密無能:早熟童年的隱形代價 和SriNisargadattaMaharaj的 尼薩迦達塔「最後的教誨」套書:《能知之力與究竟實相》+《先於能知之力》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吸食二級毒品的刑責是什麼?初犯跟再犯有什麼不同?也說明:檢察官對於初犯或是3年後再犯施用毒品罪行的被告,到底應該要採行附命完成戒癮治療的 ... 聲請,可以諮詢律師瞭解如何爭取戒癮治療或是請律師幫忙寫戒癮治療聲請狀!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心靈工坊 和紅桌文化所出版 。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海洋政策碩士學位學程(研究所) 蔡沛倫所指導 吳峻霆的 我國打擊跨境毒品販運政策之研究 (2019),提出怎麼爭取戒癮治療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跨境毒品販運、組織犯罪、防制策略、毒品走私、跨國犯罪。

最後網站戒癮治療的緩起訴處分 - Basemini則補充:毒品戒癮治療專區; 臺灣新竹地方法院檢察署辦理「毒品戒癮治療」作業要點; 臺中地檢署毒品施用者緩起訴處分實施計畫作業流程圖; 法源法律網; 2021吸食毒品如何爭取戒癮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怎麼爭取戒癮治療,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親密無能:早熟童年的隱形代價

為了解決怎麼爭取戒癮治療的問題,作者約翰.弗瑞爾琳達.弗瑞爾 這樣論述:

早熟,反而讓我們沒有機會長成真正的大人 背負家庭問題而被迫早熟的小孩,內在其實空洞脆弱,難以與人建立親密的關係。   你是否也有這些困擾?   ♥工作一把罩,戀愛一團糟   ♥聚會時大夥好嗨,下一秒異常孤單   ♥完美夫妻人人稱羨,其實已經相敬如冰   ♥和家人關係緊密到窒息   ♥對內心世界守口如瓶,一點失誤就覺得超級丟臉   ♥容易上癮   ♥害怕與人接觸,尤其是權威人物   ♥渴望愛,卻好像從未得到過   如果你對上述情形有共鳴,且心裡有個被禁錮的受傷孩子,也許,你也是童年被剝奪的,小大人。   小大人都有難言的苦。童年時,父母可能無法照顧孩子、或教養太嚴,或暴力相向、冷漠疏離。孩

子在無助沮喪中長大,只好自己照顧自己、甚至照顧父母,要不就切斷感覺、戴上面具,絕口不提家裡的祕密。   小大人長大後,發誓絕不要像父母一樣,於是打拚出成功人生,緊抓未曾得到的愛。一切看來完美了,但早熟童年的隱形代價這時才要償付:憂鬱恐慌、關係破裂、暴飲暴食、過勞、上癮、共依存……   本書兩位作者是心理醫師與諮商師,皆曾是典型的「小大人」。他們從家庭系統、依附關係、共依存症來介紹小大人身心困境的成因,建議同為小大人的讀者們,從辨認、揭露、分享真實的內在開始,找回與周遭世界親密互動的能力。   書中並附「小大人與共依存症狀評量表」,協助讀者自我評估。   需要受到療癒的,是內在小孩長期的

罪惡感、羞恥感還有害怕被遺棄的恐懼感。只要踏肯出第一步,就會得到協助。——約翰‧弗瑞爾、琳達‧弗瑞爾(本書作者) 鄭重推薦   王浩威∣作家、精神科醫師   周志建∣資深心理師、故事療癒作家   胡慧嫚∣作家、薩提爾認證合格心理諮商師   陳安儀∣閱讀寫作老師、親職教養作家   楊俐容∣親職教育專家.台灣芯福里情緒教育推廣協會創會理事長   謝文宜∣實踐大學家庭與兒童發展學系教授   鐘  穎∣《故事裡的心理學》作者、愛智者書窩主持人、諮商心理師 本書特色   ♥ 小時候早熟、過度懂事、太符合父母期待,其實並不健康。本書揭開早熟童年的隱形代價,往往到了成年後才會浮現。   ♥ 全美國9

0%成人有「小大人症候群」,難以與人建立親密關係,成為一整個世代的心理問題。台灣心理治療師發現,這也是台灣社會的普遍心理狀態。   ♥ 本書詳述小大人家庭背景、依附關係,並附評量表,指引治癒的途徑。 作者簡介 約翰・弗瑞爾博士(John C. Friel, Ph.D.)   於美國明尼蘇達州聖保羅市(St. Paul, Minnesota)執業的心理醫生,也是聖保羅市及明尼亞波利斯市(St. Paul/Minneapolis)生命工作室(Lifeworks Clinic)的負責人,聖瑪莉學院研究中心(St. Mary’s College Graduate Center)的心理學兼任副教

授。約翰・弗瑞爾博士於一九六九年取得舊金山大學(University of San Francisco)的心理學學士學位,並於一九七六年取得西維吉尼亞大學的心理學博士學位。他是美國知名的作家、訓練師、講師和心理諮商師,擅長的領域為功能不良家庭問題、共依存關係、小大人問題、壓力失調和成癮問題,並與多間組織單位合作,如明尼蘇達大學醫學院、吉列公司、明尼蘇達州法律執業人員協會以及其他許多企業、州立單位、治療中心、醫院和中小企業等等。 琳達・弗瑞爾(Linda D. Friel, M.A.)   擅長領域為治療小大人和共依存問題,以及治療受到肢體暴力,性虐待和情緒虐待的倖存者受創問題。她設計並執行

全美首創的醫院院內共依存治療療程,也是全美知名作家、訓練師、心理諮商師。琳達於一九七一年自明尼蘇達州立大學曼卡托分校取得大學學位,從事了八年的特殊教育教學工作後,於一九八○年取得明尼蘇達州聖瑪莉學院心理學與心理諮商服務的碩士學位。 譯者簡介 江家緯   1986年生,畢業於北一女中、台灣大學工商管理學系。目前就讀於華盛頓大學企管碩士班(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Foster MBA Class of 2015)。曾任職於宏碁股份有限公司,負責產品行銷以及品牌管理。這是第一本翻譯作品,希望此書的中文譯本讓讀者對「小大人」這樣的人格特質有進一步的認識。

【推薦序一】為什麼我們如此相愛,又如此疏離?/胡慧嫚 【推薦序二】沒有任何問題,是必須獨自處理的/鍾穎 【各界推薦語】 【中文版序】看見、傾聽、了解        【作者序】寫在療癒開始之前      第一部 小大人 1. 介紹   2. 兩個家庭   3. 誰是小大人?有哪些症狀?   4. 一些陷阱:特別是成癮問題     ●間奏 5. 熊先生與熊太太         第二部 家庭根源 6. 家庭系統:結構、功能、角色與界線   7. 當陷阱佈成       8. 當家庭偏離軌道       ●間奏 9. 野雁家庭   第三部 我到底怎麼了? 10. 否認 11. 感覺 12. 秘密

13. 我們的自我認同怎麼了?     14. 關於親密關係 ●間奏 15. 兔妹妹       第四部 冰山之下 16. 小大人與共依存症狀的共同模型   第五部 療癒:我現在該怎麼做? 17. 揭露和承認     18. 著手治療 19. 淺談療癒和靈性     ●結尾 20. 親吻怪獸的鼻子       附錄一 延伸閱讀        附錄二 臺灣的心理諮商資源與支持團體與支持團體 推薦序 為什麼我們如此相愛,又如此疏離?   為什麼我們總是搞砸一段關係?   為什麼最深的愛裡,總是藏著最鋒利的刀?   為什麼原本平靜(幸福)的家庭突然之間開始崩裂?為什麼我們這麼努力,幸福

卻還是那麼遠?   為什麼我們如此相愛,又總是如此疏離?   《親密無能:早熟童年的隱形代價》這本書正為深深吶喊著這些沉痛問句的人們,提出一個長期伏流隱藏未現的心理解答──早熟童年裡,那個慌張卻強自鎮定、害怕卻故做冷靜、悲傷卻武裝堅強、無助卻扛起重責……也就是明明還是個小孩,卻不得不過早成為大人的「小大人」──早熟孩童/親職化小孩,到底發生了麼事。   兩位都成長於功能不良家庭的作者,在走進心理諮商領域多年,帶領團體、接觸無數案主之後,帶著自身的創傷經驗(榮格所說的「負傷療癒者」)以及對於成長於「功能不良家庭」的早熟孩童/親職化小孩的關注,寫下了這本心理自助書籍。以貼近大眾的方式,幫助人

們瞭解這些「小大人」長大後的面貌,並看見過往原生家庭究竟如何隱形地形塑了他們,以及該如何跨出治癒的第一步。   無論是書中所描繪的故事角色,或者現實生活中所見的那些既堅強又受苦、既優秀又疲憊、既強大又脆弱的人們,往往都可以看見這些「小大人」在原生家庭裡的兩種心理位移。   其一是家庭動力中角色的位移。   比如有一些母親,雖然成年了內心卻始終不肯長大,一直很孩子氣,依賴性很強,總是用任性或柔弱的受害者身分控制所有人。當年幼的孩子想和其他小孩玩的時候,她會露出失落的表情難過地說:「你都不理我,媽媽要哭哭了。」無法進入成人角色的她,離開了家庭系統中她原本應在的「母親」位置,霸占了需要被關心呵

護寵愛的「女兒」(小孩)位置。   這時候如果父親的角色是缺席(比如離婚、喪偶)或功能不完整的(比如工作忙碌很少在家),她就像個缺愛的小孩,希望孩子時刻關注自己、陪伴自己。於是,這個年幼的孩子就不得不離開原本兒子/女兒的位置,位移到父親/母親的位置上,早熟地成為親職化小孩,承擔起照顧媽媽、讓媽媽依賴,甚至成為媽媽的情緒配偶,傾聽、接收、撫慰媽媽各種心情……的沉重責任。   其二是心理位置的位移。   如同我在《找回聲音的美人魚》一書中所描繪的女主角──因為生命早期手足競爭的生存議題,讓她從小就不自覺地以「媽媽的貼心小幫手」的角色爭取愛、肯定與關注──也就是離開了孩子的位置,位移到母親的位

置──拋棄自我地與母親完全融合成為一體。   一個有著相似心理位移歷程的女孩,明明外表亮麗工作能力耀眼,卻一直為「明明男友是個既劈腿又慣性暴力的渣男,為什麼我一直離不開」的情感困境所苦。透過薩提爾學派的冰山圖探索時,她發現自己有一個無比堅固但深深隱藏的內在信念:「我只要再多努力一點,一定可以改變。」   這個信念的源頭,原來深埋在早期原生家庭的成長歷程裡……   透過「我只要再多努力一點,一定可以改變」這句話,女孩想起了一個畫面:從小她一直看著重男輕女的奶奶總是用輕視與不公的態度對待只生了兩個女兒的媽媽,以及每每隨之引發爸爸和媽媽之間的激烈爭吵……這讓因為手足競爭議題位移到母親的心理位置

的她(也就是成為過度與母親融合,也過度承擔母親的「小大人」),在幼小的心裡總是迴盪著一句話:「只要我再多努力一點,再多付出一點,不輸給堂哥,奶奶就會改變對媽媽的態度,爸媽就不會再吵架了!」雖然無論是當年的奶奶,或是現在的渣男男友都沒有因為她的一再付出而有任何改變,但「再多努力一點!」已經成為她在親密關係裡的隱形魔咒。   這些被迫早熟、童年被剝奪、過早成為父母的照顧者或拯救者的孩子,長大之後一方面某部分的他們反而沉浸在童年中無法離開;另一方面,他們從小就工具化了自己,這個工具化的自我讓他們得到大人的愛與肯定,形成了他們的自我價值。   一個人一旦開始工具化自己,所有的關係就都是工具化的了。

  一個四十餘歲,表面看起來事業財富家庭盡皆美好,也是眾人口中愛家人、對朋友充滿義氣、熱心公益樂於助人的男性,卻不為人知地受苦於每每壓抑不住的暴怒和身心疾病。在逐步往原生家庭歷程探索之後,從小就肩負「光耀門楣」角色的他坦承:「其實,我真的不知道愛是什麼?我有愛過誰嗎?」對於那些他對家人朋友甚至陌生人的溫暖付出與照顧,他滿臉困惑地說:「我只是給他們錢,或者他們需要的東西啊!但……那是愛嗎?」   另一個身材高挑外貌清麗的醫學院高材生,在被視為人生勝利組的表象之下承受著越來越嚴重的恐慌和焦慮。她也在深入探索原生家庭的成長歷程之後,忍不住落淚說出深埋心底的痛苦疑問:「從小媽媽為我付出很多,但我

其實一直不確定她是不是真的愛我?還是……我只是她的一個名牌包?」   就像本書作者在書中一開始談及的是酗酒、家暴這類極端機能失衡的創傷家庭,但後續勾勒的案例故事逐漸延展到外表看來「正常」(實則同樣機能失衡)的一般家庭。這些年根據我的觀察,許多小大人也同樣生長在父母全心全意付出愛的「幸福」家庭中。   薩提爾女士曾說過:「每個父母都是竭盡所能」,只是許多父母的所能很有限,他們自身就受困受苦於自己的原生家庭傷痕,以及社會文化偏頗歧誤的價值觀裡(比如重男輕女或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之中,因此他們給出的愛往往也同時(不自知的)帶著傷害,或者他們自身也無能為孩子創造一個「功能良好」的家庭。 這些在無

論表象是酗酒家暴或者平靜幸福,內裡都是「機能失衡」的原生家庭中成長,以致於過早成為大人的「小大人」,呼應著薩提爾女士的另一個深刻且悲憫的觀察:「每個孩子都是很忠誠的」。   對父母忠誠的小大人們往往從小就鍛鍊了強大的生存能力──在學業與事業上表現傑出的負責、專注、堅忍、能幹、理性、冷靜……等特質與能力,但同時,也伴隨著包括忽略身心、遺忘創傷、切斷感受……等防衛與武裝。這使他們在成年後不自覺地墜入過度成癮(性、工作、健身、食物、購物、酒……)、憂鬱、強迫症、不健康的依存關係……的身心負累狀態裡,進而一步步侵蝕崩毀了他們原本努力建構的幸福生活。   作者在書中協助讀者看見早熟孩童/親職化小孩長

大後的面貌,以及來自原生家庭的根源影響之後,繼續帶領大家往前,看見我們的防衛機制、看見我們強硬的保護盔甲之下種種真實的痛苦、看見我們與自己與他人之間受困扭曲的關係,同時也進一步看見冰山之下的共依存關係模式。   這些對於自己的過往與當下、內在與外在的雙重看見,固然會讓我們感到痛苦,但同時也讓我們有了重生的機會。   這些年,在邀請及陪伴許多人走上屬於自己的「心」旅行時,我一再見證著一句話:「看見,就是力量」。因為真正清楚看見的痛苦,具有一種「恍然大悟」與「我受夠了!」的扭轉力量。它讓我們開始有機會脫離原本(如同隱形幽魂引領般)潛意識的自動運行迴圈,轉而走上具備覺察與意識的,一條貼近自己、理

解自己、療癒自己的成長進化之路。   這也是我一直分享的一個理念:原生家庭的確會影響我們,但它不會決定我們,我們可以自我創造!──不僅重新創造我們的現在與未來,也從我們自身開始,改寫代代相傳的家庭動力腳本(我們,也是孩子的原生家庭)──協助我們成為更具覺察力也更有能的父母,不再讓我們的孩子身受「小大人」之苦。   但願這本心理自助書是一個起點,讓每一個你帶著自我的力量,繼續跨步走向引領成長進化的美好「心」旅行。解開早熟童年的隱形鐵鍊,如同薩提爾女士筆下的小詩所勾勒的一樣,抵達我們每一個人都值得擁有──親密且自由的應許之地。     愛你,而不抓緊你;   欣賞你,而不評斷你;   參與你,

而不侵犯你;   邀請你,而不強求你;   離開你,而不覺歉疚;   評論你,而不責備你;   幫助你,而不看低你。   如果,我也能由你那裡獲得相同的對待,   那麼,我們就可以真誠的相會,   而且滋潤彼此。   胡慧嫚(作家、薩提爾認證合格心理諮商師) (本文作者為心理諮商碩士、薩提爾認證合格心理諮商師,著有《找回聲音的美人魚》、《溫柔是我,剛強也是我:來自薩提爾的生命啟發》) 沒有任何問題,是必須獨自處理的   所謂「共依存」的現象,普遍地發生在有著難解親子衝突及夫妻失和的家庭裡。在這些功能不良的家庭中,有許多已然長大成人的孩子(亦即小大人們),卡在舊時的關係裡受苦。   什麼

是「共依存」呢?當一個人經常感覺羞恥、否認、孤單、恐懼、暴躁易怒,或害怕被拒絕、過於討好與照顧他人,或出現各種成癮行為,哪怕上述症狀有的看似相反、彷彿處於光譜的兩端,其實都暗示著當事人有著不健康的「共依存關係」。這樣的關係如書中所述,源於功能不良的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早期影響。當然健康的關係中也會有爭執和不滿,但雙方不需要時常透過犧牲自我來成全這份關係。這就是健康關係與不健康的關係的差別。   心理學裡,有一門專門研究人們如何處理親密感以及與他人連結的理論,稱為「依附理論」,它是我們檢核人格病理的重要依據之一。該理論指出,人的內心都有一股與生俱來,想和他人維繫情感的願望。在與主要照顧者互動的過

程裡,人們會透過壓抑來避免破壞與人的連結,也會試著彰顯某些感受,來鼓勵照顧者的投入。在這樣的早期情緒經驗中,依附關係大致可以分成四個類型:安全型依附(低焦慮低逃避)、逃避型依附(低焦慮高逃避)、焦慮-矛盾型依附(高焦慮低逃避)、及紊亂型依附(高焦慮高逃避)。除了第一種之外,都屬於不安全依附。   且不論我們屬於哪一種,這個理論暗示著人們的內在有一種重複早年經驗的傾向。用精神分析的話來說,就是「人會強迫性地重複或再現他的第一份關係」。易言之,如果早年經驗讓我們處於不安全的依附關係,那麼我們就有可能會採用共依存的方式來處理親密與連結,同時也會無意識地以相同的模式來尋求伴侶並建立關係。說來您或許不

信,但從臨床上觀察,一個人會吸引到什麼類型的對象,往往跟他自身的成熟度高低有關。   為了不讓讀者感到失望,容我提醒一聲,我們從來都不是在一個令人滿意的狀態下進入親密關係的。人人皆是如此。所以您不用對自己苛全求備,甚至也請不要對您的父母親和另一半苛全求備。如果您總是氣憤地覺得他們中的某人應該好好讀讀這一類的書以尋求「成長」和「改變」,那麼或許您的問題也與他不相上下。他們已經盡了最大的力,猶如成年後的您也盡了最大的力在維繫伴侶關係與解決親子問題一樣。雖然早年的不良關係形塑了我們,讓我們成為一個在關係議題上沒有機會真正長大的大人(也就是書中的小大人),但此刻的我們比起過去擁有更多的改變能力。

  揭露和承認就是改變的第一步。作者告訴我們,揭露和承認本身也是一個過程。在我的經驗裡,第一步往往是最難的一步。不論是在婚姻中失去自我和受到巨大貶抑的妻子,還是外表風光事業有成的丈夫都是一樣。揭露關係裡如此難堪的面貌,甚至還要承認與面對長大過程中的傷痛,對任何人來說都非常地困難。在北美,匿名的自助團體(即本書第一章所提到的「匿名戒酒會」等十二步驟團體)相當流行,但在臺灣,民眾對這樣的治療與成長形式相當陌生。在這種匿名的自助團體中,不論主題是愛還是學習,在輪流分享的過程裡,最後總是會進入個人早年經驗與親密關係的領域。而無一例外地,團體成員們雖然不見得是助人領域的專家,絕大多數都會在分享與回饋的過

程中滌清、洗淨、而後安心。此處之所以這麼提,正是因為作者建議我們可以先從參加一個匿名的團體做為治癒的開始,我也鼓勵有需要的讀者們就地尋訪合格的心理師與治療機構。   此外尤其值得提醒的,是那些看似對現實適應良好的人也不見得不需要幫助,有時他們只是隱藏得更好。例如,擁有被社會接受的「上癮」習慣的人就是如此,而慢跑(與各類型運動)與工作更便是其中的兩大偽裝。雖然不見得精確,但要辨別那些看似健康的好習慣是否為書中所提的共依存症狀,或許我們只需要捫心自問:這些習慣是我們的僕人,還是我們的主人?我們是受其所迫而不得不為?還是依循實際需要而做的?實在說,慢跑與工作已經日益成為現代人用以抵禦死亡焦慮的手段

,讓自己在面對生命及面對個人不健全的情感能力時能擁有控制感的一種安慰了。這在共依存者身上(而非每個熱愛運動與工作的人身上)同樣是否認的一種形式,一種迴避痛苦的自我保護形式;越是這麼做,我們越感到孤立無援與封閉。而越是孤立無援與封閉,我們就越是需要某張面具來告訴別人同時也安慰自己:一切都很好,一切都越來越好。   在這樣努力卻痛苦的「小大人」面前,任何一個明白真相的人都會感到驚訝和難過。如果您正在這樣的痛苦裡,正在為關係的各種疏離、衝突、與空虛而難受,請翻開這本書。我唯一可以跟您保證的,就是沒有任何問題需要獨自處理,而這正是許多「小大人」深信不疑的事,但它是錯誤的。翻開這本書,您就進入了「揭露

和承認」的過程,從而也就往自我治癒邁出了關鍵的一步。   鐘穎(《故事裡的心理學》作者、愛智者書窩主持人、諮商心理師) 中文版序 看見、傾聽、了解   多年前,我們出版了第一本書《親密無能:早熟童年的隱形代價》,很幸運的,我們持續收到來自各方的感謝和正面的回應,讀者們尤其喜歡書中的寓言、個案故事和小品文;我們常常收到讀者來信說,像〈野雁家庭〉與〈親吻怪獸的鼻子〉這樣的故事幫助他們了解複雜的家庭動力。此書自一九八八年出版後,便成為探討家庭健康與家庭功能不良的重要作品之一,銷售超過二十五萬冊,書中提到的觀念觸及了許多人的心。   自出版以來,心理學和神經生物學界提出了許多科學證據,為我們在

書中依臨床   觀察提出的論述,增添了研究深度、可信度,和更詳細的資訊。美國疾病管制中心和加州聖地牙哥凱瑟健康組織所共同執行的「童年受創經驗研究」,也證實了我們的結論,那就是若童年時期的經驗有任何缺陷,不論是在情感上、心理上、生理上,長大成人後,就越有可能遇到心理或生理問題,例如憂鬱症、焦慮症、心臟病、癌症,壓力失調或是頭痛等問題。   神經科學研究已經證實,人類以及其他所有具備大腦神經邊緣系統(limbic system)的哺乳動物,都需要和同類有情感的聯繫,大腦才能維持正常的運作。而只有人際間「邊緣系統的共鳴」,才能夠療癒童年的嚴重欠缺。人類需要被同類看見、傾聽,和了解。   作者兩

人都成長於酗酒家庭,不論是在物質、情感、生理需求等等層面,我們的童年都幾乎可用貧乏二字形容。我們小時候不敢吐露內心真實的感受,害怕父母知道後會大發雷霆。家裡有很多不光彩的事,但有些應該討論的事卻束之高閣,從未提起。爸爸可能會惱羞成怒而抓狂,媽媽則會覺得丟臉沮喪。那身為小孩的我們該如何排解情緒和感受呢?我們如何處理它並放下它呢?沒有辦法。於是,我們用傷害自己的方式宣洩。   在美國,「功能不良家庭小大人」運動於一九八○年代發起後,最重要的成果就是人們終於開始訴說自己受傷的故事──重點並非抱怨,而是和其他人分享使他們受傷的事物,還有如何療癒那個傷口。我們覺得世界上沒有壞人,只有受到傷害,不知道如

何主動與他人接觸溝通的人。   我們有許多案主是華人,在美國任職教授、醫生,物理學家或在其他領域學有專精。他們聽說在美國,找專業的心理諮商師是很普遍的事,所以來找我們協助。通常每個人在第一次會面時都流下眼淚,因為他們終於可以說出多年來「不能說的祕密」,卸下心頭的重擔,而不會遭到評論。由於心理諮商師被案主視為「專家」、「權威」,既然我們都願意承認缺陷,坦言自己的生活,與父母和小孩的關係不盡完美,這讓他們也能夠面對自己的人生缺陷。   身為人類的意義,便是有人願意看見、傾聽,和了解我們。 作者序 寫在療癒開始之前   書中所提及的案例是從與我們合作多年的個人與家庭組合而成,其地理位置、工

作性質和姓名等細節,為維護當事人隱私皆已修改。除此之外,這些案例就各方面而言,都是非常典型的小大人實例。   為了讓讀者了解小大人可能會發展出哪些功能不良的生活方式,我們在書中試著利用一些案例來呈現小大人的典型症狀和成癮問題。然而,每個人的狀況不盡相同,要用書中的案例來呈現所有會出現在小大人身上的症狀或功能不良的生活方式是不可能的。   我們在書中一再強調,治療小大人症狀不是單憑一己之力就可以達成,很多案例是需要專業人士協助的。我們希望本書能提供一些有用的資訊,使現有療程更為完整。   我們必須小心,這些自助書籍本身就可能成為上癮因子。總有一天我們必須真的改變生活方式,即使非常痛苦,而非

只是透過自助書來學習或想像我們該怎麼改變。   最後,我們再次強調這本書是為了你而寫的,不是寫給你的另一半,或是愛人、小孩、老闆、員工。對於共依存症狀,我們下的其中一個定義即是「在家中拿著自助書追著另一半跑」。治療小大人症狀是一種非常個人的經驗,而幫助別人復原最有效的方法便是邁向你自己的復原之路。當你真心相信自身經驗是幫助他人最好的方法,你便邁向了屬於你的復原之旅。 第二章  兩個家庭表面平靜的家庭法蘭克.戴維斯,三十五歲,是加州一間頗具規模的電子公司主管。他擁有加州大學資訊工程學士學位,畢業後從事系統分析師的工作五年,之後回到校園取得企管碩士學位。他在第一間公司工作時認識了蒂娜。蒂娜也主

修企業管理,他們倆有許多共同的興趣。法蘭克與蒂娜在碩士學業即將完成之際結了婚。三年之後,他們有了兩個小孩,並懷了第三個。為了照顧家庭,蒂娜決定將她的工作暫緩,待在家裡好好照顧老公與孩子,而法蘭克的事業則平步青雲、如日中天。他和蒂娜擁有所有成功的年輕夫妻應有的配備:一棟大房子、湖邊的度假別墅、兩輛BMW轎車,還有私人鄉村俱樂部的會員證。每個人都覺得他們的婚姻幸福美滿。法蘭克的童年看起來是平靜無波的。在家中五個孩子中排行第三的他,出生時父親的外科醫師生涯正要開始飛黃騰達。法蘭克在學校的表現非常優異,其中數學更為拿手,這一點讓父母非常引以為傲。他也擅長運動,很受同學歡迎。法蘭克的母親則是那個年代典型

的完美醫師娘:美麗、端莊、迷人,並且在社區活動中有一定的領導地位。雖然家中有請管家,但他母親並沒有閒閒地待在家裡。她籌備帶領童子軍的活動,同時也是當地醫院志工組織的一員,並且與先生一起參加教會的讀書會。他們在鄰居眼中是成功、虔誠、積極參與社區事務的完美家庭代表,而法蘭克很以他的家庭為榮。而他知道他之所以如此成功,是因為他努力維持這個家族的優良傳統。若要用文字來形容法蘭克的爸爸,那「可靠」或許是最好的形容詞了。他是一個傳統、穩重的人,也是個完美主義者,很多外科醫生都是這樣。有時候法蘭克的媽媽會開玩笑說他爸爸的行蹤有多麼容易掌握,就算把家中所有的鬧鐘扔掉,只要看他爸爸何時回到家就知道是幾點了。他們

自認是一個和睦相愛的家庭,儘管受到奶奶和外公那邊的北歐挪威血統影響,他們很少顯露出熱烈的情感表現。不過沒關係,他們知道彼此是相愛的,並且認為這樣便已足夠。

我國打擊跨境毒品販運政策之研究

為了解決怎麼爭取戒癮治療的問題,作者吳峻霆 這樣論述:

摘要全世界毒品犯罪問題氾濫程度及衍生危害性,早已成為國際社會高度重視議題,亦造成全球各個國家安全重大威脅,在社交網路全球化及行動通訊科技進步趨勢下,犯罪模式不同於以往,已深具跨境特性,發展為跨境毒品組織犯罪型態,非一國之力就能有效解決。近年來我國執法機關查獲自境外非法輸入之各類毒品總數量屢創新高,尤以愷他命及毒品先驅原料為最,犯罪手法亦不斷創新。臺灣自1993年向毒品宣戰以來,跨境毒品犯罪問題未能有效控制與防治,顯示出跨境毒品販運防制研究的急迫性與重要性,且依法務部近五年統計查獲資料顯示,臺灣毒品主要來源地以中國大陸地區為大宗,其次為東南亞地區國家,由此可見,積極發展兩岸及南向加強與東南亞各

國共同打擊跨境毒品販運乃當務之急。本研究採文獻探討法以及資料分析法,進行整理及分析各類資料,由跨境犯罪的基本概念出發,再討論全球跨境毒品來源、販運路線,論述國際主要反毒機構打擊跨境毒品相關政策,進而回到臺灣地區探討國內跨境毒品販運的狀況及國內司法機關防制作法及策略。歸納本文資料研究發現臺灣地區跨境毒品販運在組織結構方面多以網絡型組織犯罪為主,應加強與國際反毒機關與各國執法單位交換犯罪情資、密集交流精進緝毒能量與經驗,並積極爭取加入國際組織,且持續與中國大陸執法機關合作互相交流情資,以斷絕境外毒品來源地與對岸毒品販運。亦藉由本文相關資料分析探討當前國內對於毒品犯罪防制政策及緝毒作為,建構出對國內

政府機關及司法人員針對跨境毒品販運問題預防面之偵防實務建議。關鍵詞:跨境毒品販運、組織犯罪、防制策略、毒品走私、跨國犯罪。

尼薩迦達塔「最後的教誨」套書:《能知之力與究竟實相》+《先於能知之力》

為了解決怎麼爭取戒癮治療的問題,作者SriNisargadattaMaharaj 這樣論述:

超越「我是那」——一代宗師最後的開示 尼薩迦達塔.馬哈拉吉的臨終教言     1. 《能知之力與究竟實相:尼薩迦達塔.馬哈拉吉的臨終教言》   你需要什麼,他就是什麼   二十世紀,在印度土地上出現了兩位百年難遇的智慧導師:一位是拉瑪那尊者(Sri Ramana Maharshi),另一位是本書作者尼薩迦達塔·馬哈拉吉。他們有許多共同點:毫不藏私,都將靈修和傳統中最為珍貴、究竟的智慧傳授世人;追隨者眾,歐美當代著名的靈修導師大多直接或間接受其教誨影響甚深。可是這兩位大師外在的表現卻截然不同:拉瑪那尊者一生住在聖山腳下,如聖山般靜默、慈悲,是聖者的最佳行持表範。而尼薩迦達塔·馬哈拉吉則大隱

於市,在孟買鬧市以經營雜貨店為生,菸癮大,說話快,總是怒氣沖沖,讓人不禁懷疑:這樣的人怎麼可以和拉瑪那相提並論?   然而,當你接觸到尼薩迦達塔的問答錄,一切懷疑都會煙消雲散。尼薩迦達塔·馬哈拉吉的上師為悉達羅摩濕瓦·馬哈拉吉,其所教授頓悟法門是「飛鳥之道」,直指「我就是那」。尼薩迦達塔繼承了其師的恢宏氣勢,要人拋棄所有讀到和聽到的,若有人試圖用宗教名相、思維概念來對答,都會受到呵斥。他的話語從自性本源中流出,讓人聞之如醍醐灌頂。   一九七〇年代,莫里斯·佛里曼將其早期的談話錄《我是那》介紹至西方世界,使他聞名全球,追隨者旋即孟買的陋巷中只求見他一面。佛里曼形容這位偉大的導師「熱心、溫柔

、機智幽默、毫無畏懼、真實無比;他激勵所有來到他身邊的人,給予引導和支持。」其他人則形容他如同一隻猛虎。你需要什麼,他就是什麼:善良、溫柔、耐心、唐突、粗暴、不耐煩,完全因材施教。   本書《能知之力與究竟實相》收錄的則是八〇年代他辭世前的開示紀錄。當時他患了喉癌,每說一句話都讓身體飽受疼痛,但從未發出一絲呻吟或抱怨。他晚年的開示更加一針見血,超越了早年「我是那」,指出那無個體的覺知雖然是遍在的,但也有時效,終究會消散。   尼薩迦達塔指派美國弟子簡·鄧恩來整理自己的教言,並且預言這些最終的教言將具有難以想像的價值,將會斬斷人心中最後的那絲執著。這是他給我們的最珍貴的教誨,也是他教言的頂峰

,智慧的頂點。簡·鄧恩在他過世後,編輯完成了尼薩迦達塔的臨終教言三部曲,本書為其中一部。   2. 《先於能知之力:尼薩迦達塔·馬哈拉吉的臨終教言》   在天空存在之前,你就存在   他唱著來自那一邊的情歌,召喚著迷失在無明荒野中翹首以盼的你我     尼薩迦達塔・馬哈拉吉是現代印度最偉大的聖人之一,教導風格強烈尖銳,與靜默的拉瑪那尊者都是當代歐美靈修者遙奉的心靈導師。尼薩迦達塔的核心教導是:人如果不能脫離虛假的身分認同,逃出各種偽裝和妄想的枷鎖,那麼對於潛藏在自己身上的永恆真理,就會視而不見。     一九七〇年代,莫里斯·佛里曼將其早期的談話錄《我是那》介紹至西方世界,使他聞名全球,追

隨者旋即孟買的陋巷中只求見他一面。晚年,尼薩迦達塔指派美國弟子簡·鄧恩來整理自己的教言,並且預言這些最終的教言將具有難以想像的價值,將會斬斷人心中最後的那絲執著。     我們大多數人都把身心當做是自己,所以尼薩迦達塔堅持要我們找出這個身心是什麼。難道不是來自父親的精子和母親的卵子嗎?也就是說,身體是靠吃下去的食物產生的,也靠食物維持,而食物只不過是五大元素而已。那麼我們還會是這個身體嗎?沒有能知之力(Consciousness)的話,身體就是死屍而已。當能知之力離開身體時,個體沒有了,世界沒有了,神也沒有了。只有當能知之力顯現為物質身體時,才能意識到它自己。能知之力潛藏在每一粒食物中,在所有

的五大元素中——它是遍在、非個體的,遍及一切。一切都是能知之力,而那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當下就是。當這些身體中的某一具「死亡」時會發生什麼呢?這一身體會再次成為五大元素的一部分,而能知之力會融回「遍在能知」中。這一切都正在進行之中,是能知之力的遊戲。     在這副身體出現之前——我是什麼?那才是人的本來面目。永恆的「我」,那個絕對不受限、超越時空的「本然存在」(Being),是不會意識到「存在」(being)的(因為不存在對立的他者)。我即如是(I am as I Am),如同我現在所是,過去一直如是,未來也永遠如是。     尼薩迦達塔自知將不久於世,因此只教授最高的真理。「就算他只說了一

句話,也抵得上一整本《奧義書》。他的回答非常直率和尖銳,不會迎合任何人的自我。事實上,他宣稱他的目標就是要摧毀這個『虛假的個體』。在他身邊就能感受到那鮮活的真理,筆墨難以形容。去觀察他本人,也讓人驚嘆⋯⋯大家只能帶著全然的愛和敬畏注視著他。」在他身邊就能感受到那鮮活的真理,這是無法形容的。去觀察他本人,也讓人驚歎:那個「人」會快樂、憤怒、悲傷、愉悅、諷刺或溫和,各種各樣的情感呈現在那具「皮囊」之上,就像水面上反射的陽光。     本書中的問答收錄自一九八〇年至一九八一年間的錄音謄本,為尼薩迦達塔臨終對話錄三部曲的其中一部,另外還有《能知之力與究竟實相》與《能知之力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