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需捐款單位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急需捐款單位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張進益,孔繁芸寫的 下流青春:走過上癮地獄的大改人生 和柯林.貝文的 環保一年不會死!不用衛生紙的紐約客減碳生活日記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捐款方式 - 家扶基金會也說明:(依合約簽定,捐款用途指定為<110年貧困兒童與家庭>公益勸募活動) · 捐款說明:每筆以一百元為單位,每筆上限為二萬元 · 操作流程: · ※7-11 ibon捐款管道開放至2021年12月31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遠流 和野人所出版 。

世新大學 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研究所(含碩專班) 梁世武所指導 闕慧玲的 從 CORPS 模式分析非營利組織之經營管理-以盧勝彥佈施基金會為例 (2019),提出急需捐款單位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CORPS 模式、新冠肺炎、盧勝彥、非營利組織經營管理、善因行銷、網路社群媒體、慈濟、華光功德會。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政治學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班 黃城所指導 陳大德的 非營利組織經營與管理模式之研究-以中國青年和平團為例 (2005),提出因為有 組織經營、管理模式、專業整合、菁英主義、策略聯盟的重點而找出了 急需捐款單位的解答。

最後網站急需捐款單位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則補充:急需捐款平台推薦,想要做愛心公益或義工看這篇就可以了! ... 急需捐款單位– AKMK熱血南臺灣「急需捐款單位」相關資訊整理– 想要小額捐款給慈善單位單筆金額非長期之前有...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急需捐款單位,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下流青春:走過上癮地獄的大改人生

為了解決急需捐款單位的問題,作者張進益,孔繁芸 這樣論述:

張進益,2015年TEDxTaipei演講最令觀眾動容的講者, 他要赤裸告白最荒唐的一段「下流青春」……   他在一個很難捕到魚的小漁村長大,   貧窮讓他自小備受汙辱、無地自容,   他開始翹課、打老師、吸毒,成為人見人怕的黑社會兄弟,   這時的他有了尊嚴,卻失去了純真。   他的「下流青春」就是這樣開始的。   1993、1994年時,當時流行對著競選總部開槍,   只要開車到某個候選人的競選總部開個幾槍,   白花花的錢就送進口袋,供他和兄弟們吃喝不盡。   他兩進兩出監獄,在獄中遭獄卒惡整,   手腳五花大綁地在烈陽下曝晒數小時;   自十八歲起他就沉迷海洛因,吸毒吸

到出現幻聽幻覺,   瑤池金母、玉皇大帝、太乙真人都來跟他對話;   手臂和大腿都因長期注射毒品導致皮膚潰爛、血管下沉,根本找不到血管打點滴。   他的左胸有龍圖騰,右臂有鬼頭及仕女圖。   當年與六個兄弟一起在左臂上刺龍,其中五人因吸毒或意外接連過世。   現在,他是唯一剩下的一條龍……   這些腥紅血雨的畫面不是電影情節,是他的真實人生寫照。   然而,人生的轉折是那些無悔的愛!   在這些荒唐的歲月裡,他依靠宗教的力量重新站了起來;   在這些狂暴和悲傷過後,他以大量的愛與反省思考人生。   他想當時若有人能拉一把,也許就沒有走偏路的他,   他願意扮演走錯路孩子的父親,彌補他們過

去無法擁有的愛。   正因為有一個「下流青春」,   他才能從黑暗的過去中得到力量,   甚至變得比想像中還強大。   他能比其他人更為歧路少年設身處地著想,   只因為他當年比他們墮落得更深、更黑……   他的「下流青春」,造就了現在的他。   現在的他,拯救了更多的歧路少年。   (本書所有版稅收入將全數用於桃園少年之家) 本書特色   ◎浪子回頭的更生人要改過向善,遠比一般人更辛苦。本書完整呈現這些說不出口的艱辛和苦楚。   ◎吸毒很可怕,到底有多可怕?透過本書真人實事的現身說法,真實體會「碰毒就是走上死路一條」的震撼感。   ◎我們常對犯過罪的人帶有歧視眼光,心底深處便已

在他們身上貼了標籤。本書期望改變一般存在的有色眼光,因為,有時候有缺點的過去更能激發自己成為更好的人。 暖心推薦,齊聲按讚(依姓名筆畫序)   小馬/倪子鈞(金鐘獎行腳節目主持人)   王小棣(導演)   王榮文(遠流出版公司董事長)   王曉明(美國德州休士頓大學刑事司法教授)   甘嘉雯(《中國時報》社會地方中心桃竹苗召集人)   江浩(國際獅子會300G2區總監)   吳憲璋(前矯正署署長)   林東龍(東巨集團董事長)   林滄耀(衛福部草屯療養院醫師兼成癮治療科主任)   金保福(新北國際網路扶輪社創社社長)   張芳榛(新北市豐彩扶輪社創社社長)   柯文哲(台北市市長)   

孫越(終身義工)   高鳳仙(監察委員)   張秀鴛(衛福部保護服務司司長)   張承先(臉書「把愛傳出去」創辦人)   張俊雄(前行政院長)   許皓宜(諮商心理師)   許毓仁(立法委員、TEDxTaipei創辦人)   陳信維(北桃園有線電視台節目暨新聞部經理)   陳晴教(前臺灣高等法院發言人)   彭政閔(中華職棒球員)   游博宏(迦南長老教會主任牧師)   黃明鎮(更生團契總幹事)   黃烱榕(桃園基督教聯盟主席)   黑幼龍(卡內基訓練大中華地區負責人)   葉毓蘭(亞洲警察學會祕書長)   蔡亞璇(財團法人全聯佩樺圓夢社會福利基金會執行長)   蔡阿嘎(台灣知名YouTube

r )   鄭文燦(桃園市市長 )   鄭俊德(臉書「閱讀人」主編)   謝木土(國際扶輪社3490地區總監)   韓慧蕙(桃園市府靈糧堂主任牧師)   顧其芸(台北新生命小組教會主任牧師)   小馬/倪子鈞(金鐘獎行腳節目主持人)   《下流青春》是一本超級要推薦的書,我相信透過張牧師的生命經歷,絕對能觸摸到許許多多人生命最脆弱的一處。   王榮文(遠流出版公司董事長)   張進益幫助孩子玩音樂、成立大改樂團,建立他們的自尊自信,這種跟黑道搶人的創意,很特別也很有效。張進益曾吸毒沉淪得救,立志餘生獻身輔導歧路少年,比起單純捐款行善的朋友,他更難能可貴更具說服力。   王曉明(美國德州休

士頓大學刑事司法教授)   《下流青春》不僅是張進益牧師個人出黑暗、入光明的故事,更是主耶穌基督救恩的見證;人生際遇不論多困難,只要信,必得救。   甘嘉雯(《中國時報》社會地方中心桃竹苗召集人)   「大改樂團」能夠站在舞台上表演,其實歷經一段煎熬,這些小朋友安置在張老師的機構,因為音樂,改造了他們的性格,不過由於受保護管束等因素,一度無法在公開場合正常露臉。張老師與政府單位多次協調溝通:「都大徹大悟大改了,何需被貼標籤?」   過去張老師有個稱號叫流氓教授,外人不為所知,他曾經誤入歧途也吸過毒品,身上還有刺青。如今脫胎換骨,奇蹟似的戒毒,走進監獄教誨受刑人,也在教會當牧師,更是這些小朋友

最親的親人,還要幫忙打造飛行屋,讓大家有個安定的家。   張老師奉獻一生,將自己全心都交給上帝,以身作則,帶領這些孩子走入正途,《下流青春》這本書就像是一部電影,將不可能化做可能。   江浩(國際獅子會300G2區總監)   在充滿負能量的社會,《下流青春》這本書著實讓人感受到強大的正面與向上力量,證實了只要有心,每個人都能讓自己大大改變!   吳憲璋(前矯正署署長)   「一日吸毒,終身戒毒。」這是真的。   上帝的慈愛與恩典拯救了張進益弟兄,信靠主的必能得勝,再次彰顯 神的大能。感謝 神、榮耀歸主。   林東龍(東巨集團董事長)   平實超然的文筆,感人卻不煽情,《下流青春》帶領讀者

經歷張進益主任身處如同地獄般的黑暗時刻,每次的血淚掙扎與挑戰,都令人揪心無法自己,而最終的浴火重生,所展現的人性光輝與上帝的救贖,更是讓人感動落淚;每個人都值得擁有人生的第二次機會。   林滄耀(衛福部草屯療養院醫師兼成癮治療科主任)   對於台灣近年來的毒品氾濫情形及吸毒者年輕化趨勢,《下流青春》這本書絕對是現今反毒的最佳正面教材!   金保福(新北國際網路扶輪社創社社長)、張芳榛(新北市豐彩扶輪社創社社長)   張進益主任年輕時曾誤入歧途,但他透過自身經歷,立願為少年之家的孩子們盡一份心力,積極協助他們找到未來正確的方向,並有機會學習一技之長,培養自給自足的能力,實在令人欽佩他所展現的

正能量。   柯文哲(台北市市長)   身為醫生的我,非常清楚毒品對於身心靈侵害的嚴重。張進益現身說法,將人生中最刻骨銘心的經歷警惕世人,也將如何透過信仰支持轉化度過,甚至回頭創立少年之家,引導迷途的孩子返回正途的經驗與大家分享,令人欽佩。   毒品問題很難在短期內解決,但在社會各界的努力下,應當能逐步改善,謝謝你們為孩子無私的付出!   高鳳仙(監察委員)   這是一本好書,記載真實人生故事,讓人聽到非行少年的悲切心聲,看到黑幫老大的窮途末路,感受吸毒人士的椎心苦痛。   張進益曾經是一個憤世嫉俗的罪犯、無可救藥的吸毒者,神卻把他變成一位柔和謙卑的牧師,帶領眾多迷途羔羊走向正途,何等動人

的神蹟!   張秀鴛(衛福部保護服務司司長)   在所有輔導毒品中案例,最令我感佩的就是張主任,他堪稱是最佳典範。他以過往的經驗輔導歧路少年們,是他們光明的燈塔。我代替衛福部保護司謝謝張主任,感謝他這些年對弱勢兒少的照顧與服務!   張承先(臉書「把愛傳出去」創辦人)   「愛是最大公約數。」雖然這是我滿早提出的倡議,但在我心目中,張進益牧師是具體實踐出這個理念的人之一。因為他把切身之痛,翻轉成感化社會的力量。更重要的是,這股力量貫穿連接了整個讀報世代、e世代以及滑手機世代!邀請大家來看張牧師的書,也請伴隨張牧師的步伐,一步一步傳播愛心,直到地極!   許皓宜(諮商心理師)   我們最難

面對的總是真實的自己,以及,為了生存所樹立起的心理防衛背後,其實還透著想要好好活下去的希望。即便生命充滿黑暗,愛依然不滅。張大哥透過他的故事告訴我們,如何抓住生命的微光。   許毓仁(立法委員、TEDxTaipei創辦人)   張主任的本身經歷就是ㄧ段追尋人生意義的故事。……期望《下流青春》這本書把明燈照耀到更多需要的角落,幫助到更多的人。   陳信維(北桃園有線電視台節目暨新聞部經理)   就是曾經迷失過,現在彈跳得更帶勁;張進益主任滿檔的正能量,對孩子來說是幸福;對朋友來說是幸運;這個朋友,真好!推薦這本書,推薦這位好朋友給你認識!   陳晴教(前臺灣高等法院發言人)   二十歲,他

吸毒、販賣,入獄還耍流氓;現在是牧師,創立桃園少年之家,照顧失親、失學、失養及非行少年等,是個慈祥爸爸。他是如何辦的到?因為遇見了上帝的愛。上帝永不止息的大愛,可以改變世上每一個人,包括您與我。   游博宏(迦南長老教會主任牧師)   看了《下流青春》一書,深深被進益牧師的生命故事吸引,看見他生命改變的關鍵:「在上帝的愛裡,沒有難成的事。」他經歷上帝的愛,倚靠上帝所賜的力量,不僅從毒癮的絕望中活出全新的人生,更幫助迷途的青少年找到生命的價值。深信這本書一定能激勵在絕望中的朋友,找到生命的盼望。   黄烱榕(桃園基督教聯盟主席)   進益的故事滿吸引人,〈地獄般的二十八天〉是我最感興趣的一篇

,他把監獄裡面最艱難的、最黑暗的一面都描述出來,這是一般人無法看見也無法想像的世界,光看這一篇就值回票價。我非常推薦《下流青春》這本書,盼望進益的故事,可以成為時下年輕人或一些誤入歧途想要回頭的偏差少年一個最好的榜樣。   黃明鎮(更生團契總幹事)   多年前,他擔任更生團契少家的小輔導,如今,兩夫妻幫助了好多人,而我看到了其中的真諦──愛和能力。   人能悔改,從黑道變傳道,出黑暗入光明,從破銅爛鐵變成金銀寶石,無非是經歷了十字架。十架上耶穌替罪人死,是愛;十架下,祂復活,是能力。進益,就是基督救贖人類的活見證。   黑幼龍(卡內基訓練大中華地區負責人)   我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青少年的苦

悶,特別是家庭發生變故或單親家庭的叛逆青少年。但很少有人能像張進益牧師這樣具體想出一個好方法,組成「大改樂團」,讓這些青少年投入其中,盡情發揮,享受類似五月天的年輕人才能有的對待,進而成長為有貢獻的人。   這一切全是因為張進益牧師有過親身經驗,回首其心路歷程,才能做到。我很感動。   葉毓蘭(亞洲警察學會祕書長)   讀了《下流青春》一書,終於知道張進益渾身散發的光芒何以如此明亮,因為他從死亡陰暗的幽谷走出,也更能帶領那些孩子脫離毒害,擺脫黑暗,活出光明的人生。   蔡亞璇(財團法人全聯佩樺圓夢社會福利基金會執行長)   很開心看到張主任能將自己的經歷寫成《下流青春》這本書,相信也能透過

本書感動許多此刻迷惘的人們。……期待這善的種子繼續萌芽,為社會帶來更多正面力量。   鄭文燦(桃園市市長 )   「經歷死亡,才能獲得重生。」張進益牧師自小就加入黑社會,多次在生死關頭徘徊,最後靠著信仰重新站立;雖然看似破碎、失敗,但上帝卻使用他過去,成為曾誤入歧途的青少年們美好的見證與祝福。透過張牧師的故事,能鼓勵每個在困境中的朋友,也期許所有讀者能勇於付出,成為甘心奉獻的人。   鄭俊德(臉書「閱讀人」主編)   這世界不美麗,有不美麗的家、不美麗的朋友、不美麗的學校,因而有不美麗的人生。 他曾在世界浪蕩,卻在信仰裡找回那顆美麗的心,現在他是許多浪蕩孩子的保護傘,守護更多需要愛的靈魂。

  謝木土(國際扶輪社3490地區總監)   張進益先生以身教帶領大改樂團的孩子們,勇敢邁向人生的未來,相信《下流青春》這本書的出版,定能為青少年甚至所有人士帶來正面影響。   韓慧蕙(桃園市府靈糧堂主任牧師)   進益牧師多年前曾為「他的孩子們」的需要到教會拜訪我,當時未能幫上忙,但他謙卑、熱情,積極樂觀地為孩子們尋找資源,那顆愛孩子的心深深感動了我。我以認識進益為榮幸,深信《下流青春》這本書能帶給許多人意想不到的祝福。   顧其芸(台北新生命小組教會主任牧師)   這是一個真人真事的故事,拜讀之後令人刻骨銘心、熱淚盈眶、萬般不捨、感動不已。求主使用這本書,吸引更多流離失所的浪子,快

快回到天父愛的家中。《聖經》〈哥林多後書〉五章十七節說:「若有人在基督裡,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我要鼓勵張牧師:要常在基督裡,天天經歷耶穌基督死而復活的大能;做個新造的人,不斷成為一個被主塑造、被主修剪、被主使用的器皿,並且持續經營除舊布新、日新又新、屬靈更豐盛的生命。能夠在這個世代,服事幫助更多需要被幫助的年輕人!

急需捐款單位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基層學校老舊建築急需處理

我的選區海邊有一間學校、山下有一間學校。剛好兩間學校的狀況完全不一樣,但都急需處理。我的團隊也拜託國教署現場會勘,但就苦於這兩件是特殊案例,沒法適用現行通例來解決。

台灣有一個在九二一地震時,裂了15公分裂縫的學校,就在我的選區,現在校長回去校長室要戴安全帽,各位會不會覺得這很誇張?九二一地震至今也二十餘年,到現在還是沒辦法處理。因為40年前對學校建築的管理比較沒這麼嚴格,因此沒有建照,對於這樣的偏鄉學校而言,補照本身動輒就要花上述百萬,以及大量的時間成本,更遑論後續的補強需要更多的經費,學校在沒有政府單位的支持下,難以進行補照。此外,就算順利進行補照,活動中心建造到現在已經超過 40 年,校舍本身已是太過老舊,再進行任何的耐震補強也都不能確保使用安全。

新興城區應考慮未來人口成長

海線的部分,因為市區發展不錯,有不少年輕雙薪家庭遷入,因此孩子就學的需求越來越高,其中有一間學校,五年內可能至少要多十二班的需求。 我很期待前瞻計畫,可以有「新興城區」的概念,也就是人口移入明顯增多的區域,可以超前部署補助這類型的區域,但這計畫最後聽說並未通過。但顯然區域的人口仍然持續增加,當地學校的壓力越來越大,教室短缺的問題卻懸而未決。

綜上兩案,我想提醒,下一代的教育需求、空間需求、活動需求,我們萬萬不能省,下一代就是我們台灣的希望!懇請教育部和相關行政單位一起來重視解決!

2021-03-23,院會 第三會期總質詢,行政院 蘇貞昌院長,教育部 潘文忠部長。
===============================
【烏日服務處】
地址|臺中市烏日區中山路一段525號
電話|(04)2337-7383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9:00-18:00
【沙鹿服務處】
地址|台中市沙鹿區中山路537號
電話|(04)2662-0913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9:00-18:00
【霧峰服務處】
地址|台中市霧峰區文化巷57號
電話|(04)2330-5663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9:00-18:00
【大肚服務處】
地址|台中市大肚區自由路148號
電話|(04)2699-8903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9:00-18:00
【龍井服務處】
地址|台中市龍井區中央路三段169號
電話|(04)2639-1163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9:00-18:00
【龍井新庄聯絡處】
地址|434-006 台中市龍井區新庄街一段138號
電話|0917-191-058

【免費法律諮詢服務】 (需事前預約)
烏日─每周四 19:00-21:00
沙鹿─每週三 09:30-12:00、每周五 19:00-21:00
大肚─每週二 19:00-21:00
龍井─每週三 19:00-21:00
霧峰─每週五 19:00-21:00

【免費長照 2.0 諮詢服務】 (需事前預約)
烏日─每週三 16:00-18:00
沙鹿─每週二 16:00-18:00
大肚─每週二 19:00-21:00

【3Q聽你說 委員服務時間】 (需事前預約)
大肚─週二 19:00-21:00(每月二、四週委員時間)
龍井─週三 19:00-21:00(每月一、三週委員時間)
烏日─週四 19:00-21:00(每週委員時間)
沙鹿─週五 19:00-21:00(每月一、三週委員時間)
霧峰─週五 19:00-21:00(每月二、四週委員時間)

#3Q陳柏惟 #中二立委 #台灣基進
===============================
◆ 訂閱3Q的Youtube → https://www.youtube.com/c/3QChen
◆ 追蹤3Q的FB → https://www.facebook.com/3Q.PehUi/
◆ 訂閱3Q的Podcast → 3Q陳柏惟
◆ 追蹤3Q的IG → wondachen
◆ 追蹤3Q的噗浪 → wondachen
◆ 追蹤3Q的推特 → @3QTan
===============================
◆ 台灣基進官網 → https://statebuilding.tw/
◆ 訂閱台灣基進官方Youtube → https://pros.is/L8GNN
◆ 追蹤台灣基進官方臉書 → https://www.facebook.com/Statebuilding.tw/
◆ 捐款支持台灣基進 → https://statebuilding.tw/#support

從 CORPS 模式分析非營利組織之經營管理-以盧勝彥佈施基金會為例

為了解決急需捐款單位的問題,作者闕慧玲 這樣論述:

    秉持著取之於社會,回饋於社會的精神,盧勝彥佈施基金會打造友善的環境推動慈善公益活動,共同支持社會正能量從而形成善因循環。  本研究以宗教型非營利組織之盧勝彥佈施基金會為研究對象。  透過盧勝彥佈施基金會的四大志業 : 教育、國際醫療健康照護、蓮花獎學金、國際急難救助等慈善公益活動,本研究採用CORPS模式,深入分析盧勝彥佈施基金會之組織經營與管理。  經由27場法會的參與和八位基金會的高階主管及利害關係人的直接觀察及訪談,本研究提出數點與善因行銷相關的研究建議,冀有助基金會永續發展與形象提升之決策參考。  CORPS模式 : 就是 「結合人力資源 ( P )、財力資源與物力資源 (

R ),經由某一些有組織的活動 ( O ),創造某些有價值的服務 ( S ),以服務社 會中的某一些人( C )。」在這五者之上,還有一個決策核心 ( dicision core,簡稱 DC ),他是組織決策的主體,也是整體營運權責之所在。

環保一年不會死!不用衛生紙的紐約客減碳生活日記

為了解決急需捐款單位的問題,作者柯林.貝文 這樣論述:

  電梯OUT!外帶食物OUT!瓶裝水OUT!  體重減輕了,婚姻關係改善了,不再亂花錢了  紐約客一整年不用衛生紙的環保生活實驗  幸福指數破表的美好生活再現   地球越來越熱,北極熊被迫離開北極,而紐約在應該是冬天的時刻,室外溫度竟達攝氏21度!面對溫室效應日益惡化,地球人真的無法改變什麼嗎?一對夫妻、一個需要包尿布的小孩與一隻狗組成的家庭,決定在紐約過「零碳」生活,他們發現:   人可以一天爬一百多層樓仍然健步如飛;騎單車行動不僅有效率,還使體態變輕盈;買本地產的食材,自己動手做菜,吃的更健康;擺脫電子產品對生活的制約後,反而體會到獨處的快樂;沒有電視可看,全家相處的時光也不賴;小孩改穿

可重複清洗的棉尿布後,小屁屁更舒服……還有,不用衛生紙也是可行的。   《環保一年不會死》紀錄貝文一家的「零污染計畫」生活實驗,也是對人們的善意提醒:人類應對自己與地球仁慈些,零污染的生活值得追求,個人也能帶來巨大的改變。 作者簡介 柯林.貝文(Colin Beavan)   英國利物浦大學電子工程博士,早年在英國擔任慈善機構顧問,一九九二年回到美國為雜誌寫稿,隨後出版兩本著作。二○○六年十一月,貝文開始進行為期一年的「零污染計畫」,結果意外吸引了全球主流媒體如《紐約時報》、《基督教科學箴言報》的注意與報導,本人也受邀到各大電視與廣播節目如「早安美國」、「夜線」接受專訪。二○○九年,他出版第三

本書《環保一年不會死!》,引起廣大迴響,紀錄片《熟男減碳日記》在日舞影展上也大受好評。   貝文以環保為訴求開設的「No Impact Man」部落格,開站一年半就吸引了一百八十萬人造訪,名列《時代雜誌》公布的全球前十五大環保網站之一。貝文曾獲選為MSN二○○七年十大最具影響力人物,二○○八年美國時尚雜誌《ELLE》頒給他環保成就獎(Green Award),並封為「環保之光」。   貝文除了擔任「零污染計畫」總監,也是紐約大學訪問學者及永續工作小組指導顧問、紐約巿「運輸替代方案」理事及「公正食物」諮詢委員。   柯林.貝文的部落格:noimpactman.typepad.com/blog/

譯者簡介 謝維玲   美國俄亥俄州Findlay 大學幼教碩士,有教學及編輯經驗,並長期從事翻譯工作,作品包括:《塑膠》、《樂活誌》(皆合譯)、《上帝和佛陀的禮物》、《運動改造大腦》、《大腦改造身材、打造健康》、《注意!你可能患了注意力缺失症》(以上均為野人出版)、《瑜伽解剖書》(大家出版)等。多年前開始在生活中實踐環保,包括以單車代步(但後來不幸遭竊)、自製簡易的雨水回收系統,以及養成收集廢水沖馬桶的習慣等等。 推薦 零碳人的溫柔革命◎李偉文推薦 重新探索生活價值的人生壯遊◎孟磊、江慧儀 第一章 一個像我這樣的庸人,是如何搞出這驚人之舉的 3第二章 第一天以及整件事是個大錯誤 19第三章 

當你在垃圾裡看見自己的人生時,所想到的事 35第四章 要是披薩不用紙盤裝就好了 51第五章 如何在惹火你老媽的同時,減少你的碳足跡 73第六章 吃甘藍菜救地球 107第七章 炫耀性消費 141第八章 卡嗒,一片漆黑 163第九章 盡量做對地球有益的事,以彌補傷害 193後記 不用衛生紙的日子結束之後 211 推薦文一 零碳人的溫柔革命◎李偉文(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   我覺得每個認為自己是關心環境問題的人,或者會為人類的未來憂心的人,都必須看這本書。請放心,作者柯林.貝文不是個激進的環保聖戰士,也不是滿口數據讓我們充滿道德壓力的環保專家,這是一本非常精采好看的書,最重要的是,在哈哈大笑拍

案叫絕之餘,我們真的會在生活中做一些改變,不是被迫的,而是從作者的實驗中獲得的信心。   作者住在全世界最資本主義、物質消費最鼎盛的紐約市中心,而不是遠離紅塵的郊區曠野中,他花了一年的時間實驗是否可以過著盡量不傷害地球的生活,比如不製造出任何垃圾、只吃在地東西、不買新物品、不用電、不用衛生紙……等等,幫我們重新審視那些我們早已視為理所當然,卻會在生產及使用過程中破壞地球的便利品,到底有多少必要性?我們消費的物品有多少真正帶給我們快樂,又有多少只會讓我們成為金錢的奴隸,甚至導致心靈的空虛?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點是當他們家不再用電,所以全家人多了很多到戶外大自然裡的活動,或者與朋友度過美好時光

的機會,當然,晚上家裡點蠟燭除了有氣氛之外,也能專心陪伴孩子,彼此分享及心靈的互動。   紐約可以算是物質文明的代表,同時在全球化運輸體系下,商品的包裝是個人垃圾最大來源,如何不製造出垃圾恐怕是都市人困難的挑戰,就像作者說的「對披薩的渴望並不是問題,它被裝在紙盤裡才是問題」,就像我們一坐進速食店,沒多久就會被垃圾包圍起來,首先是紙餐墊和餐巾紙,接著是吸管和吸管套,裝飲料的杯子….等等。有時候不是我們想不想要,而是整個系統用什麼方式提供那些我們需要的東西。因此,我很佩服作者居然可以在紐約做到零垃圾的生活,當然,他是冒著被別人視為瘋子的危險!   這是個顛倒的世界,所謂的正常,其實是完全瘋了,就像

我們習慣從住家開車搭車然後坐電梯到冷氣空調的健身中心,然後花錢在跑步機上走路流汗。   作者不是基本教義派的環保聖戰士,只是有一天他忽然發現他關心環境,關心未來,但是總是在指責別人;希望改變世界,但是卻後來沒有要想到要改變自己;他花太多力氣鄙視別人做得不夠多,卻允許自己得過且過;抱怨連連,卻繼續過每天的生活。這個驚醒與覺悟,是這個實驗的來源,這種從自己做起的改變,正是荒野保護協會這些年來所信仰的「溫柔革命」!   這些年來,總是覺得環境運動最大的困境其實是在「環境保護」成為普世價值之後。在以前,關心環境的伙伴不管是為哪一個議題或哪些理念在努力時,總是透過各種數據資料,用各種方式來說服不同意見的

人,期望這些人被我們說服時,情況就會有所不同,環境就會有所改善。   可是到了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幾乎每個人都同意環境保護很重要,可是當你要說的一切他們也都同意時,我們還能夠再「說」些什麼嗎?當我們不需要「說服」(也無從說服起,因為他們全部同意你)任何人時,環境還是在快速惡化中,這就是我所說的環境運動的困境。   同時,這些年重要的環境議題,甚至牽涉到我們這個文明能不能永續下去的關鍵,是全球暖化導致的氣候變遷,以及因為經濟全球化導致的自然資源快速耗損。這些挑戰跟早年環保團體所著力的保護某個森林,某條溪流或某個物種完全不同。過去我們對抗的是具體的單位,可以明確地施壓戰鬥。但是今天我們面對的敵人不是

別人,而是我們自己,我們的生活習慣,我們的價值觀。   一般所謂的革命,通常是以為自己掌握了真理,然後會以強烈的態度指正別人,推到極致,甚至會以強大的壓力甚至暴力來達其所願。但是溫柔的革命剛好相反,是從自己改變做起,透過尊重與包容,甚至留有空間來等待,讓周邊的人因為親眼所見而改變。常會覺得,這種內心的感動,才是真正且持久的力量。   當作者一年的實驗快結束時,因為媒體的廣泛報導,使得他有機會到各大學或社區分享如何過低碳的生活時,有人問他:「若是你只能做一件事時,你會選擇做那一件事?」   作者回答:「加入環保團體!」   不管是捐款支持或到環保團體當志工,這的確是我們為環境與後代子孫可以做的第

一件事! 推薦文二 重新探索生活價值的人生壯遊◎孟磊(臺灣樸門永續設計學會理事長)、江慧儀(大地旅人環境工作室總監)   一個人環保一年不會死,但對一個兩大一小的家庭來說,徹底戒掉主流社會習以為常的消費習慣:不買任何新東西,甚至連地鐵都不搭,那可就是另一種挑戰!   乍看本書的書名,讀者也許會認為它不過是另一本環保書罷了。但當我們跟著作者柯林.貝文進入一家人的零污染計畫之旅,卻很快地發現,它其實是一個小家庭在地球上重新探索生活價值、安全、幸福感的人生壯遊。其中,作者夫婦倆經常出現的價值觀對話,甚至爭論,常讓我們莞爾一笑,因為那是我們與家人間再熟悉不過的溝通場景。   我們推薦這本書,不僅因為作

者在分享實踐的紀錄中,提供了具體的環境現況資訊,讓一直想為地球環境盡點心力的人有些指引,也讓已經投入其中的朋友,能以更開放、富有創意而有趣的方式,悄悄地將身邊的家人、朋友帶進我們在這美麗的藍色星球上,友善環境的行旅之中。 鼻涕要擤在什麼上面?這是我第一天遇到的大問題。即使我滿腦子都是拯救地球、尋找更快樂的生活模式、改變人們的心態、遵循自己的原則,還有——面對現實吧——過於一頭熱的崇高理想,到頭來,當個「零污染人」並不是衝進電話亭,變成某個內褲外穿的環保英雄跑出來那麼一回事。事實上,那感覺一點也不神勇。我把鼻涕擤在一棵死去的樹上當你在早晨六點鐘醒來,只想趁十八個月大的孩子在你頭上跳來跳去迎接新

的一天前再瞇一會兒,你會覺得那是最沒意義也最荒謬的自我折磨。因為第一天是從我穿著內衣褲起身,瞥一眼泛紫的曙光,靠近浴室櫃時看到一捲紙巾(我一向愛用它勝過細薄易破的面紙),感到真的很需要擤鼻涕,然後突然想起我不該用紙巾開始的。今天是我環保生活實驗的頭一天,是我理當感覺自己沒有在破壞地球的一天,是我決定從看起來最簡單的第一步——不製造垃圾——開始,逐漸進入狀況的一天,換句話說,也是我不該再用紙巾擤鼻涕的一天。既然我已經正式升格為「零污染人」,既然我已經為自己取了個聽起來很像環保英雄的封號,既然我已經開始活在一個自我打造出來的部落格、書及紀錄片世界,允許任何人在接下來他x的三百六十四天又二十三小時又

五十分鐘裡,評斷我是否徹底實踐零污染的公開承諾,那我該怎麼做?其他人會怎麼做?我伸手拿紙巾,撕了一張下來,擤了擤鼻子,體認到我為自己惹來了多大的麻煩,連腦袋都還沒完全清醒就開始沮喪起來,轉過身子,拖著腳步回到臥室,然後發現伊莎貝拉站在嬰兒床裡,小手一張一握地說:「抱抱,爸爸,抱抱。」我立刻自責起來:我是個自私的人,我把鼻涕擤在一棵死去的樹上,所以現在上帝要懲罰我,用我的擤鼻聲吵醒伊莎貝拉,好讓她在我的頭上跳來跳去。計畫才開始十分鐘,我就已經意識到,我一直沒能遵循自己的價值觀改變生活模式不是沒有原因的。這看來會很困難,我一定會遇到不少失敗,嘴巴上說不應該使用一次性紙製品,比實際去做容易得多了。不

只如此,還有個更大的課題在裡面,就像嘴巴上說我們的文化應該更有永續性,遠比實際去營造它還要容易,而且如果我能不帶批判地去認識我們文化在解決環保危機方面所遭遇的挑戰,應該也會容易些。這兩道課題都需要很長的時間來理解。但當時的我還沒有這種體悟,在計畫開始的第一天,我仍舊抱著錯誤的想法,以為我將會花上一整年或至少一部分的時間,為了遵守道德規範而跟自己的欲望搏鬥,設法壓抑它們。我抱起伊莎貝拉,把她帶到我和蜜雪兒的床上,然後躺下,希望她也跟著這樣做,但她沒有,一如預期地,伊莎貝拉把她那包著紙尿褲的小屁股壓在我的臉上,咯咯地笑,然後開始跳上跳下,彷彿她的身體是把電鑽,而我的頭是個不曉得為什麼急需被震碎的石

塊。紙袋還是塑膠袋?「紙袋還是塑膠袋?」「零污染」計畫正式起跑的幾天前,我在西十三街「整體瑜伽中心」(IntegralYogaCenter)經營的一間小而擁擠的有機雜貨鋪裡,排隊等著結帳。我來到收銀機前,把食物擱到櫃台上,一個頂著雷鬼頭的小姐正等我回答。從小時候第一次被母親叫去跑腿開始,「紙袋還是塑膠袋」這個問題就一直困擾著我。我把問題拋還給她:「哪個比較好?」「唔,我覺得紙袋容易破。」雷鬼頭小姐說。「我不是這個意思,」我說:「哪個對環境比較好?」她聳了聳肩,「大家都說沒什麼差,但我比較喜歡塑膠袋,因為它有提把。」那並不是我在尋找的答案。該週稍早時,我打電話給某個知名環保組織的發言人,告訴她我

正試著了解如何在紐約巿過零污染的生活,而所有資訊都令我感到困惑,「是啊,」她說:「我們很擅長嚇唬人,但還沒擅長到告訴人們該怎麼做。」她答應會用電子郵件給我一些指引,卻一直都沒有下文。我上過一些主題為「簡單生活」的網站,心想他們那套減少消費的哲學或許會對環境有幫助,我發現如何把肥皂碎屑留起來壓成全新肥皂塊的方法,也找到了用鮪魚罐頭當作餅乾壓模的小撇步,但每個人都知道,捕撈鮪魚會害死海豚,況且,誰需要餅乾壓模?回到雜貨鋪裡。尚未明白答案是自備可重複使用的購物袋,我姑且接納了收銀員的建議,然後帶著隱約的沮喪感離開。無論「紙袋還是塑膠袋」這個問題的正確答案是什麼,那些素食者似乎都茫然不知,看來這世界真

的完了。

非營利組織經營與管理模式之研究-以中國青年和平團為例

為了解決急需捐款單位的問題,作者陳大德 這樣論述:

本研究主要是以歷史文獻資料與「中國青年和平團」的實務經驗,就非營利「組織經營」方面,於「財務」、「法源」和「服務」三大面向的困境做深入探討。而在「管理模式」面向,本研究對於青年和平團在進行社會服務時,建議以提供專業的服務與品質,加強社會服務成效,和提昇青年和平團的成員與志工們的專業素養,作為整體的「專業整合」。並將整體重點放在最主要及最明顯的影響力都在組織的管理階級上,於決策面的決定性,即「菁英主義」的理念與實務的分析。最後再以青年和平團目前在非營利組織的以「策略聯盟」管理模式,來做實際操控面的探討。本研究發現,青年和平團有易於產生「無專業性訴求」的缺點;因此,就服務導向而言,既然青年和平團

服務對象必須針對青年的需求,來對症下藥,是為目前急需調整的方向。另外,期待青年和平團成為社區整合的成功案例,以「社區」為單位是比較良好的組織動員模式;藉此社區分工的實施,也可以屏除政治色彩、族群問題的產生。而本研究結果,有下列三點之意見整合-1. 未來非營利組織發展,必然與「網路科技結合」,是為新的經營策略方式觀點;因此,建議青年和平團整合現有的以及建立起屬於自己的網路資源。2. 非營利組織要「解決財物經費困窘」的問題,必須接受新興的募款管道為「網際網路」;因此,建議青年和平團要做募款方式的整合與調整。3. 非營利組織「未來的發展」,在政府方面,要積極輔導民間非營利團體的轉型

;因此,建議青年和平團應內化於將志工資源整合與制度化,並積極開發新的服務工作,全力朝向組織的永續經營目標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