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建築系分數111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長榮大學 土地管理與開發學系碩士班 邵珮君所指導 陳建邦的 大學校園古蹟再利用之評估 (2012),提出成大建築系分數111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校園古蹟、再利用、模糊德爾菲、ANP方法。

而第二篇論文中原大學 設計學博士學位學程 胡寶林所指導 陳佩瑜的 二十一世紀台灣建築師養成教育課程架構研究 (2010),提出因為有 建築教育、建築師養成、主軸課程架構、能力指標的重點而找出了 成大建築系分數111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成大建築系分數111,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大學校園古蹟再利用之評估

為了解決成大建築系分數111的問題,作者陳建邦 這樣論述:

古蹟再利用這個課題,近年來逐漸被政府、產業及及社會大眾所重視,並已有許多成功的再利用案例。而國內大部分座落於大學校園的古蹟,卻只是以普通的教學研究類校舍使用,其存在之能見度及文化意義,則幾乎蕩然無存。有鑑於此,本研究檢視了目前大學校園古蹟再利用之現況及彙整有關文獻,以模糊德爾菲法及ANP方法篩選出大學校園古蹟再利用之評估準則、次準則及使用類型方案。 經以分析網路程序(ANP)法計算分析結果,得知大學校園古蹟再利用之評估準則權重值及優先順序為「安全便利」(0.406)>「人文歷史」(0.337)>「校園規劃」(0.250);次準則權重值及優先順序為「風格樣式」(0.241)>「耐震能力」(

0.178)>「歷史故事」(0.132)>「消防設施」(0.123)>「生態景觀」(0.113)>「成長管理」(0.070)>「白蟻防治」(0.066)>「無障礙設施」(0.039+)>「都市互動」0.039-);使用類型方案權重值及優先順序為:表演集會類(0.225)>展示陳列類(0.212)>教學研究類(0.173)>用餐品茗類(0.147)>醫療保健類(0.126)>宿舍住宅類(0.118)。 本研究藉由對大學校園古蹟再利用多面向之評估結果,呈現出與現況使用之落差情形,期望能提供教育主管機關、古蹟主管機關及擁有古蹟建物之大學校院一個長遠的規劃方向。

二十一世紀台灣建築師養成教育課程架構研究

為了解決成大建築系分數111的問題,作者陳佩瑜 這樣論述:

摘 要在瞬息萬變,國際間互動頻繁的現代,各地區或文化之間的差異與抽象距離愈來愈縮短的當下,建築師實踐建築行為的本質則愈來愈複雜,這個行業的市場壓力也愈來愈競爭。在WTO、APEC、GPA等世界規則之下,故步自封的鎖國或保護政策勢不可行,國際間在專業上的互相認可及互惠行為才是箭在弦上的當務之急。教育部、建築相關的學會、公會、社團組織逐漸意識到這個關鍵時刻,也慢慢啟動建築教改的機制。因此,本研究期望瞭解目前的高等建築教育在教什麼,也想標明出其主軸課程架構的特質,因而有兩個研究動機︰﹙1﹚台灣的高等建築教育,各校之間有沒有一個共通的主軸課程架構?﹙2﹚國內的建築師養成教育課程,能夠應付本世紀的變遷

嗎?全台灣11所學校中之13個建築系﹙組﹚提供了指向建築師考試應考資格畢業生的建築高等教育。本研究從這幾所建築系的課程資料中之出版文宣、摺頁、簡介或系所評鑑報告,以及校方教務處的官方網站歸類比對,加上與授課者或教育行政者的觀察互動、訪談,以及所有課程都被拿來分析,經過編碼程序,將所有課程的學分數重新分配進同一架構平台中,依國內外數個教育標準來擬定之課程架構,共含7大類別、29門科目、168項能力指標。分析程序係由各校在此架構中反映出來的各類課程比重配比,透過電腦程式運算,與當今世界兩大經濟體﹙美國、中國﹚所採用之建築學程標準做卡方適合度檢定,又與焦點團體及深度訪談內容分析出的概念做交叉印證,因

而得知台灣目前的高等建築教育的確有一共通的主軸課程,且其主軸依舊指向培育建築師的傳統目標。雖然如此,依各校傾向程度的不同,在面對國際專業挑戰時,台灣的高等建築教育仍可分成(1)國際接軌型、(2)具體而微型、(3)多元特色型、(4)建築從業型等四種類型,各有不同層面的特質潛力及發展方向。在台灣目前所處的世界情勢及大環境中,建築業界及學界正啟動學歷標準訂定機制,加速與國際接軌,冀求達到互認互惠的境地。預測本研究可以在這時機點上,貢獻出一個足以審慎評估國內建築課程的大平台,描繪出本世紀理想建築師養成課程的著眼點,加入為脫離台灣建築文化邊陲地位,有機會崛起於建築世界舞台此願景而做的一切努力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