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當下英文諺語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把握當下英文諺語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保坂 隆寫的 幸福優雅的老後 和陳美雲的 愛,讓孩子做自己:我這樣教出季衡與季剛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活在當下英文刺青 - Lajsd也說明:把握當下 之類的句子| Yahoo奇摩知識+, 22/9/2013 ... 把握當下不管眼下的生活怎樣,把握當下,活出最好的自己。 ... 英文有句諺語說道: Yesterday is history.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遠流 和天下文化所出版 。

最後網站文心交響:語文教學與文學論集 - Google 圖書結果則補充:英文 present在此是雙關語妙用,既表「現在」又代表「禮物」。是故,只有把握當下,全神貫注,全力以赴,才能釋放生命的最大能量,發揮劍及履及的功能,開創真正豐美 的人生。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把握當下英文諺語,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幸福優雅的老後

為了解決把握當下英文諺語的問題,作者保坂 隆 這樣論述:

  如何妥善規畫,活出「第二人生」,已成為現今社會重要議題。   你以為,退休後無所事事,生命就此枯萎,只能淪為退休難民嗎?   保坂隆說,絕對不可以,退休後,才要趕快來過快樂人生!     隨著人生百歲的時代到臨,退休後尚有好幾十年的生命歲月。不再有工作填滿生命的情況下,人人都該提前做好準備,打造幸福完滿的璀璨老後!   本書針對如何度過退休後的「寶貴時光」,從行動到構築人際關係,廣泛探討 「工作」、「金錢」、「人際關係」、「健康」等層面。本書為即將面對退休,或已然退休的人,提供46個每天愉快生活的有效方案。   * 遠離面子和人情   * 別冀望「退休後住在鄉下」   * 不要強求「生

命的意義」   * 不必勉強夫妻要有共同的興趣   * 退休前只需大致規劃財務就好   * 健康的祕訣是不省泡澡     保坂隆要教你     活出不枯萎的第二人生! 真摯推薦   游乾桂 / 人文作家      李偉文 / 牙醫師.作家.環保志工   蔡詩萍 / 作家.主持人 作者簡介 保坂隆   日本精神科權威   1952年出生於山梨縣。聖路加國際醫院醫療中心長、精神科腫瘍科部長,聖路加國際大學臨床教授。慶應義塾大學醫學部畢業後,進入同大學精神神經科。1990年起的兩年間,於美國加州大學留學。擔任東海大學醫學部教授直到現在。   主要著作 包括《50歲後,也可以過幸福日子》

(遠流)、 《理想的老後》(如果)、《50歲開始,優雅過好日子》(麥浩斯)、《上流老人》(聯經)等多本著作。 譯者簡介 張玲玲   東吳大學日文系畢業,曾赴日本筑波大學,攻讀民間故事研究,最後在出版這個行業找到自己的興趣與專長。   曾經擔任好時年出版社翻譯兼編輯,英文漢聲雜誌社編輯,遠流出版社兒童部副總編輯,洪健全文教基金會出版部主任,現任格林文化副總經理。 推薦文 游乾桂 推薦文 李偉文 前言   第一章  這些人容易成為「退休難民」 1 你能捨棄工作時的頭銜嗎? 2 你能不靠名片介紹自己嗎? 3 漸漸遠離面子和人情 4 退休前建立自己的「安身之所」 5 熟年離

婚太可惜 6 讚美是夫妻間的繫絆 7 能做「大餐」,沒啥了不起   第二章  退休時希望做的事 8 為了能繼續工作,要先做好安排 9 以電影或小說為藍本 10 跟前輩學習退休後的生活 11 追夢需要堅持和努力 12 別冀望「退休後住在鄉下」 13 保持樂觀思考的習慣 14 別被騙走重要的退休金 15 酗酒並非事不關己 16 養成寫日記的習慣   第三章  如何讓生活「鬆緊有度」  17 不必強求「生命的意義」  18 以陳年紅酒為目標,不做枯萎老人  19 為定期出門做準備  20 打發時間的方法有好有壞  21 現在開始唸大學也不遲  22 別理會「那麼大年紀」這句話  23 該不該養寵物?

  第四章  老後的幸福靠人際關係  24 儲備豐富的人際關係  25 利用志工的世界開拓眼界  26 先從有償志工開始吧  27 學習吸引人的說話方式  28 不必勉強夫妻要有共同的興趣  29 建議大家熟年戀愛、熟年結婚  30 單身女郎退休後快樂生活的祕訣   第五章  錢的事也須「粗略」考量 31 退休前只需大致規劃財務就好 32 快退休前,就要讓生活簡單化 33 即使退休金不多,也能快樂生活 34 夫妻各自有零用錢的想法 35 資產管理的資訊要和伴侶共享 36 一旦退休便用不到金卡 37 養成別帶太多現金在身上的習慣 38 別被保險和投資的數字迷惑   第六章  不論何時都擁有「健

康身體和頭腦」者的共通點 39 應該隨時考慮到健康嗎? 40 捨棄大醫院至上主義 41 退休是改變生活習慣的絕佳時機 42 盡量多「使用」政府服務 43 午覺是毒也是藥 44 不要過度依賴敬老票 45 健康的祕訣是不省泡澡 46 太過粗食,容易引發臥床和失智     前言     假設退休年齡是六十歲,就算男性比女性平均壽命短,退休後還可以再活二十年,換算成小時,就是九萬個鐘頭(扣掉每天睡眠、吃飯、洗澡的十一個小時)。這些相當於人類四十年工作的整體時間(一週上班五天,每天工作八小時,大約八萬小時),換句話說,退休後你必須再過另一次人生。   同時,現在可說進入人生百歲的長壽時代。假如你能

活到一百歲,代表退休後,還有漫長的四十年等著你。退休簡直就是迎接「第二人生」的時機,因此更加不能在退休後,把每天當成「人生的紅利」般輕鬆度過。   我驚訝的發現,每天忙於工作,「不知不覺中就退休了」的人;以及「退休後的事,到時再想」的人還挺多的。這個情況就像完全沒做計劃,也沒帶任何裝備,就打算攀登百岳一樣危險。   事實上,有許多人對預想的甜美退休生活,感到後悔;也有人發覺,當自己失去在家庭或公司的立足之地後,只能在圖書館、小鋼珠店、遊戲場、咖啡廳流連忘返,打發時間,成為所謂的「退休難民」。   還有,夫妻雙方都承受面對未知環境的壓力,精神的平衡點容易崩潰。特別是失去舞台的丈夫悵然所失這

一點,更給妻子帶來很多煩惱,產生「丈夫在家壓力症候群」。   重要的是「價值觀」的轉換。如今,以往「退休後」單純「度過餘生」的概念已無法適用。如何保持豐盈的心靈,度過這麼漫長的時光,不只需要金錢,更需要快樂運用自由的時間,跟家人及朋友重新構築良好關係。   本書針對如何度過退休後的「寶貴時光」、從行動術到建立人際關係,廣泛探討「工作」、「金錢」、「人際關係」、「健康」等層面。不論是即將面對退休,或已經退休的人,我認為本書都能提供大家每天愉快生活的有效資訊。不只男性讀者,女性讀者亦可試著與自己的經驗重疊。   說不定,過去的經驗與辛苦,是構築未來每天打從心底快樂生活的捷徑。   我堅信,

幸福的退休生活不是光靠痴痴等待,便唾手可得,必須靠自己走出去獲取。   保坂隆 專文推薦 《老後的四大寶盒》 游乾桂/文化人   哲學家海德格爾很早便提醒我們,向死的存在,人生的確是單行道,過一天少一天,但只是我們沒有意會到一閃即到,老得這麼快?一下子階段性任務全完成,那個叫做忙於「工作」的名詞,立刻轉進到了下一個階段,叫做「退休」的動詞,演出人生下半場   老作家薇薇夫人退休前我去找他,我們談著聊著,他語鋒一轉問我,你覺得退休該準備什麼?當時年輕能想的約莫是錢,他大笑回我:要有「力」,意指沒有力,再多的白花花的銀子也是一堆紙或者一種數字吧了,而今想來的確深刻,那也是作者保坂隆想說的魔

法。   退休後登場的是「第二人生」,「健康」比錢更貴重這是我的理解,老後賺健康等於賺錢,保有一定習慣性的運動是必要的,這也是我這些年來對自己的承諾:再忙也要動一動。   沒有課的8~10點便是我的運動時間,走路十分鐘到附近的運動中心,上了六樓綜合體育場打羽球,球隊中剛退休的全叫小夥子,因為幾位生龍活虎的勇者全都75歲以上,最的一位高齡90,還能與我合作雙打,真是佩服。   他們把老後揮灑出愜意的寫真。   除了打球,我還有一群爬山,溯溪,浮潛的夥伴,私下戲稱自己是「不老團」,事實上都是三個人逾二百歲的「已老族」,我們很年輕開始便一起玩樂,青山綠水宛如大家的不老仙丹,上了山入了水,各自

都變成山青皎龍,演著入山61,下山16的神話。   閒行山林,我們得最多的是快樂,日日是好日,夜夜寄天真。   屈指一算,我們一起玩樂應逾三十年了,由中年入老年,符合心理學家的說法,每個人都要有一位知音三位好友,我們何止四位,而且一起閒來度餘年,程頤的「卻謂偷閒學少年」一直是我們的座右銘。   老後對我們來說不是餘生,不是「退休難民」,而是添了色彩的「寶貴時光」,正我們把握每一個當下,美化心靈時光,替人生上彩。   很多人一直把工作當成首位,習慣忙於工作之後便無法不工作,保坂隆提醒「將要退休」的人,要提早規劃退休生活,把優雅生活變成一種習慣,而非只是忙碌。   想一想,以下這些事多久

沒做了:   看見日出   邂逅夕陽   悠閒的啜飲一杯下午茶   讀幾頁書   走在野徑   低頭看花   仰頭望望星空   ……   這些全是彈指小事,但多少人做到了?   一天一天過是虛度,一天一天做則是美好。   老後最珍貴的還有一事,它叫時間,必須用在刀口浪尖上,因為來日不多。   莫管老天的事,老天爺自有一套自己的行事法則,心想事成歸老天管,人需要實做不是虛行。   少理別人的事,孩子大了,有自己的世界,不再是吳下阿蒙,不要再伸出魔掌干預,焦慮操心於事無補的,「煩惱無用,無用煩惱」八字箴言要上心。   該管好的只有一件事,它叫做自己的事,健康好一點,快樂多一點,時間能夠用,活出更

優雅。   至於錢嘛,夠用就好。   這些事聽起來好像都很簡單,但我知道其實不簡單,否則保坂.隆醫師就不必書寫《快樂幸福的老後》教你如何在老後安身立命了。   避免成為退休難民的生活指引 李偉文/牙醫師,作家,環保志工     進入二十一世紀,世界各國都陸續面對人類社會從未有過的現象─有極高比率的高齡人口,而且拜醫療科技所賜,銀髮退休族的身體跟以前人比起來也相對健康有活力,因此如何安排這個多出來的生命歲月,也成了這個時代的新課題。   在討論退休老後的議題上,日本著名的精神科醫師保坂隆寫了很多本暢銷書,最近這一本「快樂幸福的老後」,從他長期關注及臨床接觸的例子,分享了許多你我遲早都會遇到的實

用經驗,就像他提醒的,不要認為「船到橋頭自然直,要跟前輩學」,同樣條件的退休上班族,有可能會變成退休難民,也有可能活得幸福又快樂,保坂隆在書中除了大家都會關心的理財及是否退休要再就業等等比較現實的問題外,還包括了食衣住行育樂及伴侶朋友關係等等,幾乎是全方位的建議,可以說是一本實用有效的生活指引。   面對漫長的退休歲月,不管是我們滿懷憂慮,還是興奮地盼望實現上班時放棄的夢想,保坂隆認為我們雖然不必擔心,但也不要太過於天真浪漫,要把自己當作正常人,也就是別人會遇到的問題,自己也會遇到,因此過來人的經驗就很值得參考。   有鑑於很多人退休之後,一下子就被線上怎麼看都看不完的影集與連續劇吸引,上

癮而無法自拔,整天呆坐的生活習慣很不健康,保坂隆建議要養成寫日記的習慣,嚴防退休後懶散度日,他所謂記日記不是寫什麼偉大的心得或作品,反而是比較像是紀錄,將今天所做的事,一一寫下。包括說,若想減重,只要如實記錄下所吃的東西和體重,就能產生不可思議的效果。   的確,這個看起來似乎無聊的行動,卻能對潛意識或大腦產生影響,紀錄的神奇力量,也是我多年親身體會並身體力行的祕訣。   保坂隆也建議不必強求「生命的意義」,這或許會帶來更多的失落,因為我們會不知不覺把在職場和別人比較的好強心延續到退休的生活,以為要拚出一份亮麗的清單才不虛此生,但是事實也許剛好相反,當我們不再追求別人羨慕的眼光,回歸自己內

心的真實感受,才能獲得真正的喜悅。   曾有個研究發現,一個人會覺得自己這一生過得很有意義,很值得,沒有遺憾,通常是來自於他能夠把時間跟資源放在自己看重的事物上。人有百百種,每個人在乎的事都不一樣,不需要跟別人比較。   面對每個人獨特的一生,該怎麼安排選擇,找到屬於自己可以安身立命的生活方式,保坂隆的這本書很值得我們參考與借鏡。 第一章這些人容易成為「退休難民」 1你能捨棄工作時的頭銜嗎? 上班的時候,會有很多頭銜。你現在的職銜是?可能有人是科長、經理、分店長等職員;也有人是董事、監察人、股東等經營者。 然而,實際上退休以後,頭銜就好像「夏爐冬扇」,不但不需要,還很累贅。 可

能有人會生氣得想,「這麼說太過分了吧。」其實,我有這樣的想法,來自一位擔任地方自治會長的朋友,他分享了自己的煩惱。 「我們鄉下以適合退休老人居住聞名,每年都有好幾位從都市搬過來住。我當然很高興鄉下的人口增加,可是當我請他們幫忙打掃垃圾集中場,或祭典的事時,居然有人生氣地說:『我以前是公司的經理耶。怎麼可以做這種事!』處理起來好麻煩。站在地方必須團結的立場,我只好哀求:『這是我們的規定,請您務必配合。』,但還是有很多人不肯合作。而且由於對方本身並沒有意識到會給別人添麻煩,所以大多以失敗收場。其實在我們鄉下,能分辨菌菇有沒有毒,能不能吃的人,比一流企業的前經理,更受人尊敬呢。」 確實當你還在上班時

,擁有顯赫的公司名稱和頭銜。可是這樣的光環已經隨著退休消失了。所以不管之前多麼有名望,如果無法有「退休後只是一般老人」的覺悟,你將無法跟當地融合。然而,不能接受現實的人,出乎意料的多。 產生這樣的態度,主要是因為「社會承認需求」的心理因素。何謂社會承認需求?簡單說,就是「需要受人注意」、「希望有人讚美」的心理。 聽說,有的大學教授退休後,拒絕在履歷上寫「現無業」。越是曾經在知名企業工作、擔任菁英級主管的人,社會承認需求的傾向越強烈。然而不管你曾經在哪家一流的公司上過班,退休後就只是個「普通人」。只不過社會承認需求強的人,沉溺在往日的榮光中,無法接受這個現實。 社會承認需求強的人喜歡別人讚美,對

「低聲下氣的拜託」沒轍,簡直就像是個需要哄的小孩啊。 如同諺語說「稻穗結實才會垂頭」,我認為,不正因曾經在大公司擔任過主管,應該更重視待人接物,要謙遜有禮嗎?各位覺得呢? 剛剛提到的不合群者,共通點是多半還有名片。名片上赫然寫著「〇〇同好會幹事」之類不知所云的頭銜。「這些人就算退休,還是得仰仗頭銜生活」,讓人不禁感到悲哀。

愛,讓孩子做自己:我這樣教出季衡與季剛

為了解決把握當下英文諺語的問題,作者陳美雲 這樣論述:

  這是一位母親長達十多年的教育實驗。   面對兩個個性截然不同的孩子,   一個是每次考試都考100分,別人眼中的資優生;   另一個喜歡娃娃與藝術,不愛讀書;   經過一路摸索與調整,她終於確認,父母能給孩子真正的愛,   是讓孩子在每個階段,都能發現、接納自己,並讓天賦發光。   從小,Kevin(吳季衡)就是個典型的乖寶寶,考試常拿一百分,是不太需要擔心的好學生;Jason(吳季剛)則是不愛念書,只喜歡娃娃與藝術,不太願意接受傳統規範。   為了讓孩子能在更活出自我價值的環境下成長,她獨自帶著兩個孩子到美國、加拿大念書。而後,Kevin 直升美國名校約翰霍普金斯大學,

雙修國際關係與經濟學,又拿到日本早稻田大學企管碩士;Jason(吳季剛)走的是另一條完全不同的道路,因為美國第一夫人蜜雪兒穿著他所設計的服裝參加就職典禮,而成為台灣之光,成為世界知名設計師。   面對兩個個性截然不同的孩子,身為媽媽的陳美雲女士,是如何看待這件事?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又是如何適才適性,加以引導?期間的不確定和掙扎心情又是如何呢?這是一位媽媽長達十多年的教育實驗,過程與甘苦值得所有父母參考。希望透過本書,讓更多父母了解,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質,父母的責任是去發現孩子的天分,並給予鼓勵支持、適時引導,讓孩子最終找到適合自己的路,擁有自己的一片天。 名人推薦   美雲伴同兩

個兒子成長的旅程,其實早從國內的幼年時期就已開始,移民加拿大後,美雲更將這個「幫助者」的角色發揮到極致。她身兼司機、廚娘、保母、清潔婦……,與兩個兒子面對不確定的未來,共同承受不能失敗的壓力。她放下身段、不顧面子,展現「卯起勁來幹」的決心。在全書中,看到作者身為母親的努力讓人感動,「堅持不放棄」的特質,更令人讚佩!-台灣廣播公司董事長 馬長生   美雲把孩子的行為約束在正規生活中,扮演一個成功的管理者;她培育孩子的思維具有前瞻眼光,更是一位偉大的領導者。有了這樣一位兼具管理者與領導者角色的母親,孩子是幸福而快樂的。這本書是培育優秀子女的教科書,更是新手父母必讀的完美手冊。祝福每位父母,都能

從書中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打造出充滿愛的家庭!-哈佛企業管理顧問公司董事長洪良浩   透過書中點滴串起的小故事,我看見教養得當的孩子,自己幸福也替周遭帶來幸福。而我眼見的季衡、季剛,重點不在於成就,而在他們是自信且快樂的人,這不正是許多父母養兒育女的最大初衷?同吳媽媽的相處,獲益良多,她像磁鐵,牢牢吸引眾人,也像寶庫,只要肯挖,必不空手。讓我們一起從書中挖寶吧!-自由作家暨全職快樂媽媽 劉茵茵   展讀原稿,生活的軌跡,移民的點滴,再度滙集呈現,歷歷有如昨日。一念之間的選擇,衍生無數的辛酸、驚喜、挫折、歡欣、失落、收穫,這些回憶成為人生故事,生命樂章。這本書,補足了季衡、季剛成長過程我

的缺課,知曉「陳寶釧」(我給吳媽媽的暱稱)母兼父職的辛勤偉大,了解兒子適應環境的勇敢毅力。-祥圃實業董事長 吳昆民 作者簡介 採訪整理/林靜宜   曾任《遠見》記者、《30》主編。主要作品有《微笑走出自己的路》、《台積電的綠色力量》、《捷安特傳奇》、《改變成功的定義》、《淚光奇蹟:陪伴曉鈴的病床手記》等書(以上皆由天下文化出版)。   序 千金難買的新手父母必讀手冊 洪良浩 序 一個充滿愛的家庭 馬長生 序 大家的吳媽媽 劉茵茵 序 一生的牽手 吳昆民 自序 孩子幫我上的人生課 前言 美國第一夫人蜜雪兒歐巴馬的禮服 第一章 愛的實踐藝術 1花時間觀察孩子 2

教養方式要隨時調整 3用愛連結孩子的天賦 4課外學習要HaveFun! 5打造正向成長的環境 ■「愛的實踐藝術」思維:教出孩子的天賦 第二章 掌握教養時機,播下觀念的種子 6學習的本分:有始有終 7親子溝通之道:用說服代替命令 8媽媽,妳要我做哪一國人? 9外國家教MureilKaufman教我們的三堂課 10分享,讓人生更美好 ■「掌握教養時機」思維:趁早播下觀念的「種子」 第三章 放手,教出孩子的生存力 11做孩子夢想的協助者 12JasonWu的小生意 13學習別怕做白工 14把人生畫布的筆交給孩子 15我的期待Vs.孩子的選擇 16培養能在全球舞台生

存的孩子 ■「放手,教出孩子的生存力」思維:勇於自我挑戰,更有競爭力 第四章 信任與愛,創造與孩子的緊密連結 17跟上孩子的成長速度 18穿越時差的情書 19因為你是家人 20愛的控球後衛 21經營公平的愛 ■「創造與孩子的緊密連結」思維:信任與愛是關鍵 第五章 愛的是非、選擇題 教養沒有一套全體適用的準則,但有可供參考的共通觀念。 此部精選吳媽媽(陳美雲)在各大演講中,父母最常請教的教養問題。 給媽媽的話Kevin、Jason 採訪後記林靜宜 序 一個充滿愛的家庭 馬長生 台灣廣播公司董事長  「上帝創造了亞當,後來見亞當一人獨居不好,就為亞當造了一個

女人,夏娃(眾生之母的意思)。」(《創世紀》第1章18節)   人類建立了第一個家庭。夏娃是以一個「幫助者」的角色出現,成就了一句諺語:「每位成功的男人背後,都有一位偉大女性的付出。」的經典之說。   美雲嫂與吳爸(昆民兄)是高中同班同學,在吳爸還不知情的狀態下,就被觀察力敏銳的美雲「鎖定」為值得託付終身的男人。(雖然,常聽吳爸開玩笑的說,我這一生只交了一個女朋友,……然後……就結婚了! )美雲進入吳家後,奉獻了自己,對孩子發揮關鍵的影響力。她努力的結果,更創造出一位「台灣之光」Jason Wu(吳季剛)。   這個家庭與台灣百萬個家庭沒有顯著的不同,一位辛勤創業的父親、一位委身顧

家的母親、一對快樂成長的小孩。在尋求一個更多元的學習環境前提下,吳家做出移民的決定,展開「美雲嫂在加拿大的奇幻漂流旅程」。   美雲伴同兩個兒子成長的旅程,其實早從國內的幼年時期就已開始,到陪同季衡(國一)、季剛(小四)移民加拿大後,美雲更將這個「幫助者」的角色發揮到極致。她身兼數職,司機、廚娘、保母、清潔婦……,與兩個兒子面對不確定的未來,共同承受不能失敗的壓力。她放下身段、不顧面子,展現「卯起勁來幹」的決心。每人付出的代價不輕,上帝也以豐碩的果實祝福賞賜。   在全書中,看到作者身為母親的努力讓人感動,「堅持不放棄」的特質,更令人讚佩!我們還看到:   她「夠悍」:因為愛而頂住

、忍心,使兒子們受教歸正。   她「夠機車」:不斷超越,設定「背靠背」(Back to Back)不間斷的目標,努力接續努力,不斷向上建造。   她「夠兇」:勇敢、看得遠,家中三個男生都「怕」她,也尊重她!她不懂的會問,不會的就學,不好的就丟掉;她「敢」於跳出「框框」,也要求兒子們要跳出傳統的限制。   吳爸、美雲嫂建立了一個充滿愛的家庭,平凡、努力又自在!季剛「Jason Wu」的光環確實亮眼,季衡(Kevin)的表現也極優秀,就像其他台灣鄰家男孩一樣,是各業的精英、各行的達人!兩人在父母心中都是心肝寶貝。   美雲說:「對身邊的人來說,我們每個人都是一份禮物,幫助彼此成為真正的

自己」。因為愛,父母懂得放手,讓孩子做自己;因為愛,父母能保持赤子之心,不斷學習,持續努力,隨時成長。知道自己就是愛,愛自己不成為別人的負擔,反要成為祝福;家中成員集體互動帶出的能量建造了彼此,也使得這個世界變得不一樣。 序 千金難買的新手父母必讀手冊 洪良浩 哈佛企業管理顧問公司董事長   我從事企管培訓工作整整40年,在哈佛企管的培訓課程中,有一個熱門課程「因材施教的情境領導II」,廣受企業界喜愛。許多企業把這門課當成晉升經理級的必修課程,以免企業員工當上經理職位後才學習如何當經理,因而產生錯誤,造成的損失與付出的代價頗高。   教養子女也是如此。倘若父母能在培育子女過程中,

先學習一些方法,將可避免很多錯誤。培育子女不容錯誤發生,因為父母沒有第二次機會讓子女重新來過,錯誤的方法所造成的損失,是一輩子所不能彌補的。   吳昆民夫婦是我多年好友,吳媽媽(美雲)為了不希望小孩成為制式教育下、升學機器模型所製造出來的乖寶寶,體現孟母三遷而千里跋涉,為尋找一個能够發揮孩子天賦的地方而全力付出。很慶幸她的付出為台灣之光做了一個新詮釋。   仔細閱讀本書,我發現書中的幾個核心教養重點:   符合孔子所揭櫫的「因材施教」理念,按孩子的興趣天賦,給予不同的資源與環境。   從愛出發,營造合作的夥伴關係,不以父母威權將父母的理想變成孩子的夢想。   重視情境因子,採取情

境式教育。   培育子女沒有最好的,只有最合適的方法。   以身作則,身教言教並重,要先孝順父母,子女才會孝順你。   激發學習動機才會加速提升能力。   溝通再溝通。   只要掌握這些重點,相信父母們將可獲得如下好處:   能依子女的特質與天賦給予適當的培育。   能放手讓小孩發展出獨立自主的生存力。   親子關係更融洽。   父母以帶領改變為主,能接受新創意與新想法。   子女會感到父母關心他們的成長。   子女的潛能在父母培育下,會加速發展,提早成就大事。   父母與子女彼此間的滿意度會提高。   有了上述種種好處, 就能營造充滿愛的家庭。在愛的家庭中養育出

來的小孩, 才具有國際競爭力。   美雲把孩子的行為約束在正規生活中,扮演一個成功的管理者;她培育孩子的思維具有前瞻眼光,更是一位偉大的領導者。有了這樣一位兼具管理者與領導者角色的母親,孩子是幸福而快樂的。美雲的這本書,簡直就是「因材施教的情境領導II」的實例家庭版,也是培育優秀子女的教科書,更是新手父母必讀的完美手冊。祝福每位父母,都能從書中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打造出充滿愛的家庭! 序 大家的吳媽媽 劉茵茵 自由作家暨快樂全職媽媽     吳媽媽要出書了,恭喜!並滿心歡喜!聽她演講是享受,同她相處,也是!   和吳媽媽結緣於演講邀約,優雅嬌小的身段,有著破錶的溫度,散發不容

忽視的光與熱。記得某次演說完畢,聽眾絡繹,私下求教,她耐心一一回覆,我這主辦只能在旁著急,一方憂她過於勞累,一方慮她太受打擾。末了,對那未能解答的,吳媽媽竟說:「你,把我電話抄下來,我幫你打聽,你再打電話給我。」熱忱令人驚歎!若說「感恩和分享是吳家重要的精神傳承」,於她身上印證無疑,並發揚光大!深覺吳媽媽不單善盡看顧季衡、季剛的責任,對普羅大眾亦不吝照拂,她結實是大家的吳媽媽。   養兒育女和經營家庭不是件容易的事,尤其歷經移民、分偶及教養兩位興趣、個性迥異的兒子。吳媽媽說,孩子是上天給的禮物,要尊重生命的差異和獨特性。試想,你的孩子在5歲的時候說,他長大要做服裝設計師,你會當真嗎?又,如

果他是個男孩,最大的興趣卻是玩芭比娃娃和逛婚紗店,你會如何看待?吳媽媽在書裡給了我們她的答案,相信大家必定同意,不同的心態、做法,會帶來不同的結果。書中對栽培兩位兄弟的天賦、視野多所著墨,但我更欣賞她對孩子在人品、生活養成和價值觀上的建立。貝多芬說,使人幸福的是德性。透過書中點滴串起的小故事,我看見教養得當的孩子,自己幸福也替周遭帶來幸福。而我眼見的季衡、季剛,重點不在於成就,而在他們是自信且快樂的人,這不正是許多父母養兒育女的最大初衷?   猶記吳媽媽演講提及家庭兩地相隔,她將話說得輕鬆,卻句句重敲心坎,讓人聽得眼眶泛淚。這一路走來需要多少妥協、多少承擔和多少的智慧、勇氣啊!女性於家庭的

角色這般重要,由此她舉自身來勉勵:「我的人生在50歲以前是家庭主婦,五十多歲後,才學習成為職場主管。我覺得,人要永遠保持一顆對世界好奇的心,並且願意勇敢嘗試,走出舒適圈,這樣才能成為家庭裡那股愛的流動力量。」我深深同意這樣的說法,女性要愛自己、要勇敢、堅毅、要與時俱進,唯有成全了自己,才能成全家庭。   同吳媽媽的相處,獲益良多,她像磁鐵,牢牢吸引眾人,也像寶庫,只要肯挖,必不空手。讓我們一起從書中挖寶吧! 序 一生的牽手 吳昆民 祥圃實業董事長   為陳美雲女士第一本書寫序,是使命,是榮幸,更多的是忐忑,雖愛舞文,却有難以下筆的困窘,但是荊命不敢違,只好勉力而試。   20

11年某天,吳媽媽告知,有人找她出書,談子女養育,詢問我的意見,直覺反應,望子女成龍鳳,是天下父母共同的期望,只是方法不同,方式各異而已。季衡只有一個,季剛無法複製,天、地、人各項因素,皆有差異,經驗不易傳遞,還是藏拙吧!   此後,她常受邀與學校老師,學生家長分享親子議題,得到正面迴響,見證親子關係改善而樂在其中,吳媽媽心中整理教養孩子的吉光片羽,留作紀念的願望再度浮現。因緣巧合,2011年天下文化提出企劃,林靜宜小姐與吳媽媽相談合拍,出書計劃定案。起初,配合順暢,孰料公司新創事業,吳媽媽再挑大樑,訪談時斷時續,新書付梓遙遙無期。這些變數,因為季剛今年(2014)將回台參加3月的台北市北

區扶輪社55週年社慶而明朗,出版時程終於底定。   吳媽媽與靜宜小姐說寫俱佳,展讀原稿,生活的軌跡,移民的點滴,再度滙集呈現,歷歷有如昨日。一念之間的選擇,衍生無數的辛酸、驚喜、挫折、歡欣、失落、收穫,這些回憶成為人生故事,生命樂章。   對我來說,刻骨銘心的感受,就是1993年9月24日,在溫哥華大略安頓,隔天要返回台灣,那天晚上,吳媽媽心情複雜,我則輾轉難眠,夜深人靜,徘徊在季衡、季剛臥房之間,凝視他們童稚臉龐,異國他鄉,間隔萬里,心中難捨,不禁潸然淚下,至今難以忘懷,却是我的祕密。   這本書,補足了季衡、季剛成長過程我的缺課,知曉「陳寶釧」(我給吳媽媽的暱稱)母兼父職的辛勤

偉大,了解兒子適應環境的勇敢毅力。   檢視丈夫、父親的角色與責任,我與兒子雖聚少離多,但情感深厚,總在適當時機引導做人態度:一、感恩惜福,二、守諾負責,三、赤子之心。我是個幸運者,有祖先的庇佑,父母、岳父母的栽培,兄姐朋友的關懷,祥圃夥伴的協助,造就季剛成名為吳家加值,季衡、筱惠陪伴身旁延續理念的實現,但最重要的是陳美雲,這位我在18歲就決定依靠一生的牽手,由同學、情人而夫妻、夥伴,她敦親、相夫、教子、創業、功能齊全。她容忍我的好奇、冒險、任性、急躁、不離不棄,她是我生命的貴人、生活的導師,是我們家的珍寶,隨著歲月增輝。   謹以歡喜感恩心情祝賀新書出版,野人獻曝,期望對父母們思考快

樂童年,多元教育提供芻蕘之見,如有謬論,敬請包容見諒。 採訪後記 是教養書,也是「家庭經營」書 林靜宜        Kevin曾問我:「教養書有用嗎?每個人都不一樣,教大家複製出第二個Jason,或是下一個Kevin,沒什麼意義。」        他所言甚是。我跟Kevin同世代,一開始就沒打算寫一本教養手冊或法則,在《愛,讓孩子做自己》一書裡,我們想表達的是,教養的根本,是要讓孩子天賦自由。因此,以第一人稱的敍事,透過一位母親因為小兒子外顯的天賦不符合當年社會主流價值,從內心掙扎到反思社會價值觀,決心打破傳統框架,自己改變了,最後也教出兩個能夠做自己的孩子。   人生有酸

甜苦辣,每個人的比例不同,但只要能夠做自己,快樂會讓一個人變得正向思考,碰到再辛苦、心酸的挑戰,總能想法子度過,享受人生。在Jason自創品牌的過程中、Kevin開創事業的實踐裡,都能見到這樣的成果。        採訪吳媽媽時,有個問題常浮現在我的腦海,若沒有吳媽媽,會有華人之光吳季剛嗎?開始動筆後,第二個浮現的問題是,如果吳媽媽的另一半不是吳爸爸,第一個小孩不是Kevin,能夠教養出「Jason Wu」嗎?        我從這家人身上觀察到,成功的教養是要用一個「家」的力量,好好經營夫妻與親子關係,缺一不可。吳媽媽扮演了「愛的控球後衛」角色,細膩的讓愛在家庭流動。Jason成名後

,她要小兒子打電話謝謝哥哥:「因為Kevin不太需要我們操心,我們才能將心力放在你身上,給你足夠的資源,成就你的天賦。」        初稿完成後,這家人共同看稿。        吳爸爸雖然開始不贊同吳媽媽出書,卻從初稿到定稿,細細看了好幾遍(比專業編輯還細心),訂正與還原時空背景。也是因為吳爸爸,吳媽媽改變觀念,接納小兒子喜歡收藏娃娃的興趣,以及放手讓一路是資優生的大兒子轉離醫學院預科。如果沒有這一位有智慧的支持者,兩兄弟不會有如此精采的生命風景。        書中主角之一Kevin除了看自己的那部分稿子,也幫另一位主角弟弟Jason把關,補充說明遺漏之處,手足情深。我印象深刻

的是,Kevin訴說Jason剛到紐約讀大學,他開車去找弟弟,兩兄弟談論未來。他知道弟弟會長住國外,做為兄長,當下決定畢業後回到亞洲,「我們兩人總要有一位離父母近一點,」他笑笑的說。我不知他曾否動過要留在美國發展的念頭,我沒問出口,因為覺得答案不重要了!他最後選擇回到台灣,努力耕耘「從產地到餐桌」的綠色夢想,同時又陪在父母身旁。        這不僅是一本教養書,更是一個家庭經營愛的故事,值得大家細嚐。 自序 孩子幫我上的人生課 陳美雲   我不是教育學者,也非教養專家,只是一位平凡的媽媽。如果說,三十多年來的教養歷程累積了些許收穫與心得,莫過於孩子幫我上的人生課。常在想,自己何

其幸運,我挑戰台灣傳統教育思維,當年走的每一步,心頭著實戰戰兢兢,深怕做出錯誤決定,誤了孩子一生。        現在,Kevin(吳季衡)、Jason(吳季剛)都擁有展翅的天空,回頭檢視,如果我真的做對什麼,其中一個重要關鍵是,我學會尊重生命個體的獨特性。我很感謝,全職媽媽的身分,讓我有充足時間觀察出兩個孩子的差異。雖然現代父母常是工作、家庭蠟燭兩頭燒,但我要強調,正確的教養必須從「觀察」開始,就算是雙胞胎,個性還是有不同之處。所以請務必花時間與孩子相處,把握機會好好觀察孩子。        在三十多年前,甚至是現在看來,我的不少教養觀念是打破傳統的。比如,我認為學音樂等才藝的目的是

「for fun」,拜託老師放水,不需要嚴格要求孩子的進度;我也認為不能把英文當成功課來教,學習要生活化,請家教不用要求孩子背文法、單字,只需多帶兩兄弟出門,全程以英文聊天。        我也不會因為圖方便,讓孩子讀同一所學校。從小,兩人就是各自就讀適合自己個性的幼稚園,長大後也是如此。記得第一次帶他們赴美讀書,我們母子三人拖著七、八個行李箱,先到大兒子位於康乃迪克州的高中學校,辦完所有手續,再帶著小兒子坐幾小時車到位於麻州的初中報到。往後,我都如此舟車往返探望他們,不以為苦。        我其實不是完美媽媽,在教養這件事上,也是經過碰撞、摸索、調整,以及學習而來。     

  教養是互動的雙人舞,孩子也是父母的好老師。有一年,Kevin到日本溫泉飯店打工,先生帶著我、Jason去看他。當我見到大兒子變黑,不似以往整潔,當場唸他幾句,Jason在旁出聲制止:「媽媽,不要在大庭廣眾下說哥哥,這樣不禮貌!」小兒子的話提醒了我,父母應該給予的尊重。        教養更是夫妻共同的事。夫妻的相處關係著孩子對家庭的看法,想要教好孩子,兩人就要站在同一陣線上。我很感謝先生的支持,當我碰到瓶頸,他的話語如醍醐灌頂,讓我調整思維,不斷進化成孩子口中的「好媽媽」。我也感謝我父母給了很多幫助,我們婚後的頭幾年是住在娘家;我的妹妹陳美齡,當年協助尋找學校並妥為照顧;還有季衡、季剛

在美國求學期間,我的表姐陳文斐(Vivian)總是熱心協助我及孩子的進出接送,她的開車技術一流,方向感清晰如指南針,是最貼心的義工導遊。在我勇闖不一樣的教育路上,碰到許多貴人,礙於篇幅,無法一一列出言謝。        動起紀錄念頭是五年前,一開始,純粹只是想趁記憶猶新,記錄教養Kevin、Jason的回憶,留做紀念。當時我已做了多場演講,發現在教養這條路上,每個爸爸、媽媽都會遇到類似的親子問題,尤其有兩個以上孩子的家庭。不過,因為工作忙碌,遲遲無法付諸實行。後來,在一個場合碰到高希均教授,他鼓勵我出書,天下文化也為我找來靜宜,我們相談甚歡,從2011年底開始,陸續訪談,跟靜宜口述故事的過

程,我也重新回味人生。        我喜歡分享,也因為自己親身挑戰過一條有別於傳統的教養之路,想幫助更多像我一樣的父母,以及無數個Kevin與Jason,期許,每對父母都能用愛讓孩子做自己!挑戰傳統教育需要勇氣,但我相信,新時代的父母有能力學習更多的教養智慧,讓每個孩子都能充分發揮天賦,快樂成長。   最後,謹將此書獻給我的婆婆吳賴不碟女士、父親陳林先生及母親陳文英女士,感恩他們的教養與教導。 1.花時間觀察孩子 同一對父母、同一個屋簷下長大的手足,個性常是截然不同,很多心理學研究也指出類似結論。從Kevin、Jason兩兄弟身上,我很早就印證這件事。 在Jason未滿2歲時,有次

兩兄弟趁我在忙,跑到浴室大玩特玩,弄得到處都是水,牆壁、地板全溼答答的。我決心要處罰他們的調皮,因為保持整潔是我很重視的生活教育之一。 雖然,我算是很開放的母親,很願意讓他們嘗試新事物,但非常重視兩人的規矩。我認為,孩子的生活教育與知識教育同樣重要。父母要像玉匠,孩子還小時就要慢慢「雕琢」,才能養成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 有些規定我一定要他們遵守,例如,不能跳床;起床後要把棉被整理好;上完廁所,要尊重下一個使用者,保持馬桶、洗手檯的乾淨,而且擦手紙要留下來,等晾乾後,我會回收再利用,拿去擦地。 我臉色一沉,不發一語,把浴室門拉起來,從外頭上鎖。兩兄弟知道大禍臨頭,不敢再玩,安靜的坐在裡面。過了十

多分鐘,Kevin意識到,這次媽媽很生氣,沒打算那麼快原諒他們,開始哭著說:「我下次不敢了!」 我其實沒走遠,一直坐在外頭,隔著門聽兩人的動靜。 原本以為Jason會跟著哭,兩兄弟合奏二部曲。出乎意料,這位老兄竟然沒出聲,見哥哥哭得傷心,還老神在在安慰哥哥:「不用哭啦!媽媽等一下就會放我們出去了。」說完,再去打開水龍頭,玩了一下水,才回來坐在哥哥旁邊。 要不是我還在氣頭上,準會被兩人的對話逗笑。面對相同的情境,兩人反應大不同,這是天生的個性使然。 事實上,他們兩人連吃東西的習慣也不同。 為了讓孩子營養均衡,我會把每餐烹調的菜色,依照他們的食量,擺放在同一個餐盤裡,規定他們要全部吃完,不夠可以再

加,但不能挑掉盤中不想吃的食物。 這時,Kevin總會先吃他覺得難吃的食物,把好吃的留到最後;Jason則相反,一定從喜歡的開始吃。像是小時候兩人都喜歡吃肉,弟弟一定先把肉吃完,他吃東西的速度又比哥哥快,吃完自己盤內所有食物後,他的眼睛就會咕嚕、咕嚕轉,望向哥哥的盤中肉。 「哥哥,你不要吃這個啊?我幫你吃!」Jason一說完,眼明手快的挾起哥哥盤中的肉,放入嘴裡,津津有味咀嚼最後一口美味。 Kevin反應不過來,只能眼睜睜看著喜歡的食物被弟弟一口吃掉,氣得說:「我不是不要吃,我是把最好吃的留到最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