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社會系 出路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東海大學 社會工作學系 李增祿所指導 郝溪明的 都市家庭中失能老人與主要照顧者調整生活方式之研究 (1999),提出政大社會系 出路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失能老人、主要照顧者、紮根理論、調整生活方式、質性研究。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政大社會系 出路,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都市家庭中失能老人與主要照顧者調整生活方式之研究

為了解決政大社會系 出路的問題,作者郝溪明 這樣論述:

本研究是以質性研究法中的紮根理論研究法蒐集分析資料,就台北地區住在家中的失能者及主要照顧者,作為研究對象,以訪談法及觀察法蒐集資料,探討其在失能發生之後,透過互動行為對於失能者生活調適過程所產生之影響。 依照紮根研究法發現本研究之核心概念為『調整生活方式』;所謂『調整生活方式』乃為失能老人在面對失能後的生活調適過程;失能老人與主要照顧者在其互動過程中,尋找彼此都能接受的方式調整生活;經由照顧者的協助過程,失能老人必須覺察到失能所造成的生存情境改變,學習處理因失能產生的情緒反應,於彼此都能接受的相處關係與照顧情境中,尋找到可採取的因應策略,調整失能者生活方式;採取因應策略:

包括尋求支持、調整相處方式及改變生活方式,以調整自己適應失能後的生活方式,以達成失能後生活調適的結果。 研究結論共九點,重要者為:1、『調整生活方式』係失能者在失能發生之後,重新適應生活之過程;「失能程度與歷程」為影響核心概念最直接與關鍵性因素。失能者適應狀況依每位老人失能時間而有不同,失能程度越嚴重,其適應越困難,反之若是失能程度減輕,則失能者適應情形會好轉。2、當超過一位的照顧者時,照顧者之間會找到一種彼此都認為適當且能夠接受的平衡原則,作為照顧失能者之依據;若是祇有一位照顧者時,會因為照顧失能者,而造成個人的心理、生理與情緒方面的負擔,及社會關係剝奪現象,確實需要家庭

、社會或政府予以支持性服務。3、經『調整生活方式』容易達到自我統整之結果的失能老人其特徵為:(1)當覺察到生存情境改變,對於失能之後的生活期待立即改變,較能接受與認同失能事實,瞭解並接納自己現有的問題;(2)立即尋求生活型態及生活功能的改變,督促自己尋找有效的因應策略,並身體力行努力不懈;(3)在生活中表現出正向的情緒,儘量減少不良情緒反應;(4)性格特質積極樂觀,易於調整失能後與照顧者之間相處方式。失能者個性特質較為積極獨立、具有自信,雖擁有的資源並不豐富,但在失能之後,經過復健過程,生活各方面的功能恢復較好;來自失能而產生的衝擊,在無人可依靠的情況之下,將自己置之死地而後生,努力尋求有效因

應策略,克服失能的不良影響,在生活中成功的經由『調整生活方式』,達到自我統整。然而當生活中再度出現其他事件,影響到生活適應狀況時,失能老人較易於在最短時間內重新調整生活方式,再度達到生活適應狀態。4、不容易經『調整生活方式』達到自我統整的老人其個性特質較為保守依賴、沒有信心,雖然也許擁有豐富的資源,但在失能之後的復健過程中,生活各方面的功能恢復不好;對於來自於失能所產生的衝擊,雖然有親人可以依靠,自己卻無法接納失能的事實,無力尋求有效因應策略,以克服失能的不良影響,因此在生活中無法經由『調整生活方式』,以達到自我統整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