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實踐研究 計 畫 112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教學實踐研究 計 畫 112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陳振宇,王贊育,林素菁寫的 六藝華語 和張瓊方的 舞蹈與美學賞析:舞蹈通識、體驗與實踐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新學林 和揚智所出版 。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課程與教學傳播科技研究所(課程與教學) 鐘偉倫所指導 韓皓婷的 國小初任教師的閱讀教學素養 (2021),提出教學實踐研究 計 畫 112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能力落差、閱讀教學素養、閱讀態度、閱讀策略、閱讀策略教學。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屏東大學 中國語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黃文車所指導 丁尹茱的 臺南節俗故事於國小一年級生活領域教學之研究 (2021),提出因為有 臺南、節俗故事、國小一年級、生活領域、教學研究的重點而找出了 教學實踐研究 計 畫 112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教學實踐研究 計 畫 112,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六藝華語

為了解決教學實踐研究 計 畫 112的問題,作者陳振宇,王贊育,林素菁 這樣論述:

  1.華語教學界第一本導入「內容和語言整合學習」(CLIL)精神的教材。各單元皆設定有「內容」、「認知」、「溝通」、「文化」目標,引導教學者在課堂上採取多焦點的「全人式教學」。   2.以現代教育視角,帶領學習者認識華人文化的內涵。從建構和諧關係、培養美學共感、鍛鍊技能和毅力、磨練操作力和環境適應力、養成讀寫能力、訓練理性思維等面向,與華人世界建立多元連結。   3.教材以六藝作為文化框架,以有意義的內容驅動真實的語言學習。教材中的合作學習活動強調即學即用,推動學習者運用語言四技,進行不同層次的認知思考,啟動跨文化交流。   本教材所有單元皆曾實施於課堂,具可操作性

。適用於華語正規課、短期營隊,或主題式教學。(建議使用級別:CEFR-B1)  

國小初任教師的閱讀教學素養

為了解決教學實踐研究 計 畫 112的問題,作者韓皓婷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初任教師(5年內教學年資)的閱讀教學素養在職前師培教育和工作需求的落差及此落差是否受到不同背景變項的影響。在本研究中,133位國小初任教師填寫「國小初任在職教師閱讀教學素養」問卷。以描述性統計、相依樣本t檢定及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統計方法,進行資料處理分析。主要研究結果如下。一、在閱讀教學素養的每個面向(即是:閱讀態度、閱讀策略及閱讀策略教學),職場需求程度最高的能力分別為「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閱讀」、「畫線或圈出重點」、「依據 5W1H (何時、何地、何人、何事、為何、與如何)的原則提出問題」。二、在閱讀教學素養的每個面向,職前師培教育和工作需求落差最大的能力分別為「教師應該引導

學生閱讀」、「總結所讀的內容」、「設計有層次的提問(事實性、推論性、評論性)」。三、初任教師在閱讀教學素養的每個面向上,沒有因為性別、教育程度及擔任的職務因素,而呈現職前師培教育和工作需求有顯著落差。四、相較於國語文相關系所畢業的初任教師,非國語文相關系所畢業的初任教師在「閱讀態度」、「閱讀策略」上的落差較大,但在「閱讀策略教學」的落差沒有比較大。據此,本研究結果將可為教師專業發展及師資培育提供參考方向。

舞蹈與美學賞析:舞蹈通識、體驗與實踐

為了解決教學實踐研究 計 畫 112的問題,作者張瓊方 這樣論述:

  舞蹈包含身體動作的訓練與鍛鍊,如何作為表達、演繹與藝術呈現的方式;因此,舞蹈的課程牽涉許多廣泛可探討的題材,也可作為人生基本素養的養成素材:對於美的見解,看待美好與表達的基本涵養,修練方式與獨到眼光。本書為大學通識課程教材,亦適用於高中表演藝術科舞蹈科班教材。內容分為知識素養、舞蹈鑑賞、表演與實踐三大部分,探討舞蹈的概念,透過知識、實務的學習,期待閱讀學習者能拓展寬闊的視野,豐富人生,領略生為具有知覺意識與動能的人類幸福感。

臺南節俗故事於國小一年級生活領域教學之研究

為了解決教學實踐研究 計 畫 112的問題,作者丁尹茱 這樣論述:

  本論文旨在探討故事聽讀、民俗體驗活動和其他課程產出,對國小一年級學童認識臺南在地特色節俗的成效。本研究以每個月共十二個節俗故事為主題,採用行動研究法、質性研究法和觀察研究法,以臺南市關廟區某國小一年級學生共 25名為研究對象,結合十二年國教生活領域核心素養,實施為期五個月、每週二至三節課,共約三十節課的生活領域外加課程。  教學前、中、後,藉由自編問卷和學習單、課堂錄影和訪談錄音、學生的主題課程作品、教師教學省思和學生故事聽讀、親子參訪回饋… …等,分成認知、情意和技能三大面向來進行資料分析。認知方面以研究者自行設計之「臺南歲時節俗故事課程問卷」共24題,進行前(中)後測,施測結果實驗組

中有17人達到滿級分的6級分(答對21-24題),其中進步最多的同學有4個級分(16題)之多。情意方面則包括:班級氣氛的改變、學生的學習態度進步、個人的情緒和行為能自我調整… …等。技能方面的進步則是畫圖、寫字、勞作… …等,成熟度高且創意十足。  研究結果顯示:一、主題故事聽讀結合在地特色節俗,能有效促進學生對節俗的認知。二、民俗體驗、手做活動和主題學習單,可以增進學生寫、畫、做的技能與藝術涵養。三、故事聽讀討論與回饋、作品分享和親子參訪,增進學童學、思、達能力外,也可促進班級氣氛和親師生間的融洽。四、本研究確實有助於教學者的課程編排專業成長及教學省思能力。臺南節俗故事課程結合在地節俗、教學

課程、社區情感和親情人際,期盼在文化傳承的使命之外,也能成為可供其他教育現場複製的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