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請鑒核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敬請鑒核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馬來記,楊素珍,賈慶文寫的 皮膚微生態 和黃進興的 歷史的轉向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屏東縣政府附屬一、二級機關及各鄉(鎮、市)公所使用平行文對象也說明:監督關係(例如:計畫提送、審核、經費核撥等),附送語用「檢陳」;. 期望語用「請鑒核」用以示敬。 行政院(鈞院). 屏東縣政府(鈞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化學工業 和香港中文大學所出版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體育學系 林玫君所指導 李鳳然的 臺灣體育郵票之歷史圖像研究(1960-2012) (2013),提出敬請鑒核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運動、郵票、圖像、體育發展。

最後網站國家考試公文寫作實戰解析(七) - 青草茶的部落格則補充:3、期望語: 期望語的種類,期望語的意思,就是希望對方怎麼做的意思,「請查照」,就是請對方機關(平行機關或下級機關)查照辦理的意思;「請鑒核」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敬請鑒核,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皮膚微生態

A PHP Error was encountered

Severity: Warning

Message: file_put_contents(/var/www/html/prints/public/images/books_new/CN1/173/38/CN11738006.jpg): failed to open stream: Permission denied

Filename: helpers/global_helper.php

Line Number: 140

Backtrace:

File: /var/www/html/prints/application/helpers/global_helper.php
Line: 140
Function: file_put_contents

File: /var/www/html/prints/application/views/article_v2.php
Line: 144
Function: coverWebp_online

File: /var/www/html/prints/application/controllers/Pages.php
Line: 662
Function: view

File: /var/www/html/prints/public/index.php
Line: 319
Function: require_once

A PHP Error was encountered

Severity: Warning

Message: getimagesize(/var/www/html/prints/public/images/books_new/CN1/173/38/CN11738006.jpg): failed to open stream: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Filename: helpers/global_helper.php

Line Number: 62

Backtrace:

File: /var/www/html/prints/application/helpers/global_helper.php
Line: 62
Function: getimagesize

File: /var/www/html/prints/application/helpers/global_helper.php
Line: 142
Function: coverWebp

File: /var/www/html/prints/application/views/article_v2.php
Line: 144
Function: coverWebp_online

File: /var/www/html/prints/application/controllers/Pages.php
Line: 662
Function: view

File: /var/www/html/prints/public/index.php
Line: 319
Function: require_once

A PHP Error was encountered

Severity: Notice

Message: Trying to access array offset on value of type bool

Filename: helpers/global_helper.php

Line Number: 64

Backtrace:

File: /var/www/html/prints/application/helpers/global_helper.php
Line: 64
Function: _error_handler

File: /var/www/html/prints/application/helpers/global_helper.php
Line: 142
Function: coverWebp

File: /var/www/html/prints/application/views/article_v2.php
Line: 144
Function: coverWebp_online

File: /var/www/html/prints/application/controllers/Pages.php
Line: 662
Function: view

File: /var/www/html/prints/public/index.php
Line: 319
Function: require_once

A PHP Error was encountered

Severity: Notice

Message: Trying to access array offset on value of type bool

Filename: helpers/global_helper.php

Line Number: 66

Backtrace:

File: /var/www/html/prints/application/helpers/global_helper.php
Line: 66
Function: _error_handler

File: /var/www/html/prints/application/helpers/global_helper.php
Line: 142
Function: coverWebp

File: /var/www/html/prints/application/views/article_v2.php
Line: 144
Function: coverWebp_online

File: /var/www/html/prints/application/controllers/Pages.php
Line: 662
Function: view

File: /var/www/html/prints/public/index.php
Line: 319
Function: require_once

A PHP Error was encountered

Severity: Notice

Message: Trying to access array offset on value of type bool

Filename: helpers/global_helper.php

Line Number: 68

Backtrace:

File: /var/www/html/prints/application/helpers/global_helper.php
Line: 68
Function: _error_handler

File: /var/www/html/prints/application/helpers/global_helper.php
Line: 142
Function: coverWebp

File: /var/www/html/prints/application/views/article_v2.php
Line: 144
Function: coverWebp_online

File: /var/www/html/prints/application/controllers/Pages.php
Line: 662
Function: view

File: /var/www/html/prints/public/index.php
Line: 319
Function: require_once

為了解決敬請鑒核的問題,作者馬來記,楊素珍,賈慶文 這樣論述:

為了便於讀者對皮膚微生態的理解,《皮膚微生態》首先概述了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在此基礎上介紹了微生物菌群的結構和功能及其與宿主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關係。本書著重介紹了皮膚微生態與健康,皮膚組織結構和功能,皮膚微生物的構成及其影響因素,皮膚微生態與皮膚、機體健康的關係,以及皮膚微生態失衡帶來的皮膚問題和疾病。之後,系統地介紹了皮膚微生態與人體生態系統之間的關係,包括皮膚-大腦軸、腸道-大腦軸、腸道-皮膚軸、腸道-皮膚-大腦軸等的關係。此外,還介紹了益生菌、益生元和後生元以及在維護皮膚健康和干預皮膚疾病中的作用。最後,對皮膚微生態的研究進行了展望,主要包括皮膚微生物菌群結構特徵對問題皮膚的早期診斷

,基於皮膚微生態的科學護膚等。 本書系統介紹了微生態與皮膚健康的關係,總結歸納了益生菌、益生元和後生元平衡皮膚、腸道微生態的途徑和方法,可為“口服-外用”維護皮膚健康提供科學依據。本書可供化妝品、護膚美容研發人員參考閱讀,也可作為高等院校相關專業的教學參考書。 第一章皮膚微生態基礎001 第一節皮膚生態系統001 一、生態系統001 二、地球生態系統和人體生態系統002 三、皮膚生態系統003 第二節生態系統基礎004 一、生態系統的組成與功能004 二、生態平衡005 三、生態學研究內容006 第三節微生態學基礎007 一、微生物學007 二、微生態學015 三、微生態

學研究方法022 第二章皮膚微生物031 第一節皮膚結構031 一、皮膚的表面032 二、皮膚組織結構032 三、皮膚功能037 第二節皮膚微生物菌群概述048 一、認識皮膚微生物菌群的里程碑048 二、皮膚微生物菌群049 第三節微生物菌群之間的相互關係062 一、微生物菌群之間相互作用的基本類型062 二、細菌-細菌相互作用063 三、病毒-細菌相互作用064 四、細菌-真菌相互作用064 五、皮膚微生物菌群之間的相互作用065 第四節影響皮膚微生物菌群的因素066 一、氣候(溫度和濕度)066 二、種族和地理區域067 三、年齡067 四、性別070 五、部位071 六、皮脂和汗液07

2 七、皮膚pH值073 八、氧和二氧化碳074 九、紫外線074 十、護膚和個人衛生074 第三章皮膚微生態與健康076 第一節皮膚與微生物菌群的相互關係076 一、皮膚對微生物菌群的影響076 二、微生物菌群對皮膚的影響078 第二節皮膚微生態與皮膚疾病081 一、痤瘡082 二、銀屑病085 三、特應性皮炎086 四、尿布疹088 五、頭皮屑090 六、腳氣091 七、體味092 八、敏感皮膚093 第四章皮膚生態系統與機體生態系統096 第一節皮膚-大腦軸097 一、人體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097 二、皮膚-大腦腺軸100 三、皮膚微生物菌群與神經調節103 四、皮膚瘙癢的皮膚-

大腦軸例證104 第二節腸道-大腦軸106 一、腸神經系統107 二、腸道-大腦軸107 三、腸道-大腦軸與機體健康例證109 第三節腸道-皮膚軸111 一、腸道微生態與銀屑病111 二、腸道微生態與特應性皮炎111 三、腸道微生態與白塞氏綜合征112 四、腸道微生態與過敏112 第四節腸道-皮膚-大腦軸113 一、腸道-皮膚-大腦軸113 二、影響腸道-皮膚-大腦軸的因素115 第五章益生菌和益生元與人體生態系統119 第一節益生菌119 一、益生菌與健康119 二、益生菌作用機制121 三、益生菌安全性130 四、益生菌與皮膚健康131 第二節益生元134 一、益生元的概念134 二、益

生元與健康138 三、益生元配方奶142 四、益生元與皮膚護理142 第三節合生元143 第四節後生元144 一、後生元概念144 二、後生元的種類145 三、後生元的作用機制146 四、後生元的應用147 第五節益生菌、益生元與發酵工程149 一、發酵149 二、發酵技術與發展150 三、益生菌、益生元與發酵153 第六章皮膚健康與微生態護膚156 第一節皮膚健康與衰老156 一、皮膚類型157 二、皮膚衰老157 第二節化妝品與皮膚微生態163 一、生物技術與化妝品163 二、微生態技術與化妝品166 三、維護皮膚微生態167 第七章皮膚微生態研究展望169 第一節對皮膚微生態的認識,

使皮膚問題複雜化169 一、大體微生態將改變對健康的認識169 二、微生態與皮膚健康171 第二節皮膚微生物菌群與皮膚健康診斷172 一、皮膚微生物菌群作為“菌群指紋”172 二、皮膚微生物菌群在疾病預防中的應用172 三、皮膚微生物組學在皮膚病預防中的應用174 四、皮膚微生物組學指紋預測模型的機遇和挑戰175 第三節皮膚微生態與科學護膚175 一、皮膚微生態化妝品概念176 二、皮膚益生菌和益生元的認識176 三、皮膚-腸道-大腦軸為內服外用提供理論依據177 參考文獻178 地球,非常神奇,居住萬物,彼此之間和諧相處,不斷繁衍、進化、發展。處在不同生態位的、形態各異的

生物,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相對穩定的生態體系。 現代生態學概念的發展,始於16世紀。1866年海克爾(EmstHaeckel)首次提出生態學的定義,闡述了有機體與周圍環境之間的關係,標誌著生態學作為一門生物學分支學科的誕生。生態學在初期建立和發展階段,只在個體、種群、群落的水準上闡述生物變化與環境的關係。1935年,英國植物學家坦斯利(A.G.Tansley)首次提出“生態系統”(ecosystem)的概念,認為生物與環境形成了一個不可分割的相互關聯和相互影響的整體。 “生態學”一詞,在當今社會已經是一個眾人皆知的科學術語。人們認識到維護生態系統的完整性、穩態性,是保障人類可持續健康發展的基

礎。 相對於“生態學”,“微生態”一詞稍顯陌生。1664年,英國科學家羅伯特·胡克(RobertHooke)曾用原始的顯微鏡對生長在皮革表面及薔薇枯葉上的黴菌進行觀察。德國科學家羅伯特·科赫(RobertKoch),在實驗室實現了微生物的培養、分離鑒定、滅活、檢測等,被稱為細菌學之父。20世紀40年代以後,隨著生物學技術的發展,如遺傳物質發現和認識、基因組學技術的出現等,微生物學與生物學發展的主流融合、交叉,使人們充分認識了微生物生命現象的特性和共性。微生物在生產者(植物)與消費者(動物)之間起著轉化者的作用,是生態系統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皮膚是機體內環境與外環境分割的介面,是保護機體免受

外界有害因素入侵的第一道天然屏障。微生物在皮膚上定植、生存,起到了一定的協助機體代謝、營養、免疫的作用。皮膚微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穩定性對機體健康起著重要的作用。由於皮膚直接與外界接觸,皮膚微生態遭受外環境的影響較大,微生物群落的多樣性和某些群落的豐度容易發生改變,從而導致皮膚可能出現可感知或不可感知的病理變化。 化妝品是指以塗擦、噴灑或其它類似的方法,施於人體表面(皮膚、毛髮、指甲、口唇等),以達到清潔、消除不良氣味、護膚、美容和修飾等目的的日用化學工業產品。從傳統護膚理念出發的護膚品對皮膚是友好的,對皮膚微生態也是友好的。 微生態與皮膚健康的關係,不僅僅是生命科學界的研究熱點,近年來也成

為臨床皮膚醫學和化妝品業界研究的核心點,為此,我們特撰寫《皮膚微生態》一書,以介紹與微生態相關的基本概念,微生態與皮膚健康的關係,為化妝品皮膚科學研究提供參考。本書包括七章:第一章介紹了皮膚微生態及生態學的基本概念,以助讀者瞭解生態的完整性、穩定性以及對人類健康的重要性;第二章、第三章,分別介紹了微生物菌群與皮膚健康、微生物菌群與皮膚組織結構之間的關係,即它們之間是如何建立共生、共存、彼此之間相互影響的生態關係的;第四章,介紹了皮膚微生態與人體系統的關係,對皮膚健康的日常護理具有一定指導意義;第五章,介紹了益生菌、益生元等,以及當前益生菌發酵工程技術,以瞭解化妝品微生物來源原料的研究和製造。第

六章和第七章,介紹了當前微生態製劑在化妝品中應用的現狀,及未來皮膚微生態的發展前景。 微生態與皮膚健康是一個嶄新的研究領域,科學報導相對較少,微生物製劑在化妝品中應用並不廣泛,當然還有許多沒有進入作者視野的資料,因此用於本書撰寫可參考的素材有限,書中可能出現疏漏、用詞不當等,敬請指正。 本書由上海應用技術大學馬來記和山東福瑞達生物股份有限公司楊素珍、賈慶文編著。李燕、韓婷婷、邵麗、王偉、姜姍姍、劉三嶺等進行了文獻收集和整理,劉玉亮對文稿進行審閱並提出了寶貴建議,特此致謝。 編著者 2021年10月

敬請鑒核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案由: 本院委員林佳龍、何欣純等13人,鑒於精省後,省有財產依「臺灣省政府功能業務與組織調整暫行條例」第八條規定移轉為國有,原為省政府、省議會與其所屬機關 (構) 及學校經管之公用財產,隨同業務移交接管機關管理,非公用財產由財政部國有財產局管理,多數財產移撥後與地方整體發展脫節,爰建議行政院應研議移轉原屬省府財產所有權予地方政府,或盡速無償撥用原屬省府之不動產用地予地方政府管理運用。上述暫行條例已於94年廢止,然中央相關部會接管原台灣省屬用地及房舍後,多為無法配合地方整體發展,不是閒置、荒廢、被賤賣,更甚者嚴重影響鄰近社區生活環境品質,例如台中市干城營區(第六期重劃區)約8公頃省有精華商業土地,長期低度利用,嚴重影響台中市核心區之再生發展。五都升格後,直轄市政府之都市重新規劃及整體發展需求日殷,爰要求行政院應無償撥用原屬省府之不動產用地予直轄市政府,以利各直轄市之健全發展。是否有當,敬請公決。

提案人: 林佳龍、何欣純
連署人: 高志鵬、許智傑、陳亭妃、鄭麗君、蔡煌瑯
    田秋堇、林岱樺、黃偉哲、尤美女、李昆澤
    吳秉叡

說明:凍省後,央相關部會接管原台灣省屬用地及房舍後,多為無法配合地方整體發展,不是閒置、荒廢、被賤賣,更甚者嚴重影響鄰近社區生活環境品質,例如台中市干城營區(第六期重劃區)約8公頃省有精華商業土地,長期低度利用,嚴重影響台中市核心區之再生發展,類似情況在台中又有台中市南屯區黎明新村約10公頃省府機關用地(行政院中部辦公室)、霧峰區光復新村約10公頃住宅社區、原台灣省議會超過7公頃省有地(立法院中部辦公室),台中港特定區計畫內上千公頃之港埠用地,台中市北屯區長安新村、北區稅務新村、西區審計新村等土地及房舍、原省屬各行庫之土地及房舍等,這些省有土地轉為國有財產及國營事業資產後,多數與地方整體發展脫節。五都升格後,直轄市政府之都市重新規劃及整體發展需求日殷,爰要求行政院應無償撥用原屬省府之不動產用地予直轄市政府,以利各直轄市之健全發展。

主席:本案作如下決定:「函請行政院研處。」請問院會,有無異議?(無)無異議,通過。

臺灣體育郵票之歷史圖像研究(1960-2012)

為了解決敬請鑒核的問題,作者李鳳然 這樣論述:

郵票為國家發行的有價票券,在圖像的呈現上主要以代表一個國家的歷史人文、風土民情為主,具有宣傳國家之用,顯示出各國的國情,因此郵票素有「國家的名片」與「小型百科全書」之稱。為了瞭解臺灣體育郵票的發展,本研究主要針對臺灣體育郵票的發行緣由、目的與意涵進行探討。研究結果如下:(一)臺灣為慶賀楊傳廣於羅馬奧運勇奪十項全能銀牌以及紀念舉辦第15屆全省運動會,自1960年開始發行第一套體育郵票,至2012年共發行47套、133枚,其中包含各種運動項目,筆者針對其發行目的與性質,分為競技運動與全民運動兩大類,並又細分為奧運、棒球、運動賽事、全民體育、民俗活動與戶外休閒活動等六小項。(二)從體育郵票的發行類

別中,主要以紀念郵票及特種郵票為主,顯示出發行目的為紀念臺灣體育重要大事與宣傳各項政府政策,藉此來宣揚政府對於體育政策的重視與闡揚政策推動下的體育成就。(三)從體育郵票的圖像中,其背後蘊含著臺灣維護奧委會會籍的過程、爭取舉辦國際賽事以增加能見度、政府倡導全民體育的重要、發展在地化特色與休閒運動等意涵。

歷史的轉向

為了解決敬請鑒核的問題,作者黃進興 這樣論述:

  什麼是歷史?為什麼會有歷史主義這樣的想法?   追根溯源,其實就是後人對於「歷史」的質疑。除了考古發現的鐵錚錚史料外,那些文字所描述的,到底是占真正歷史的幾成?有多少是史家自己的揣想?這樣的反思在19 世紀由蘭克開啟,重新檢視歷史呈現的角度。在史學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時,各種社會科學崛起,以各家視角質疑史學,史學多方受敵。但在這種的攻訐、激發下,彼此影響,進而熔鑄出新的史學高度。   本書是描述史學思想轉折之作,因為這些史家的點撥,歷史著作有了更大氣的格局、更開闊的胸襟、更深入的識見。有了這樣的點撥,我們在寫作或閱讀史書時,那些前朝往事都活了起來。 作者簡介 黃進興   中央研究

院人文副院長、院士。研究中國近世思想史、宗教文化史、西方史學理論,以孔廟研究著稱。   曾著《優入聖域:權力、信仰與正當性》、《後現代主義與史學研究》、《從理學到倫理學:清末民初道德意識的轉化》、《學人側影》等書。尤擅散文寫作,嘗以「吳詠慧」為名,出版《哈佛瑣記》,風靡兩岸三地,影響了一代又一代學子,餘音不輟。其著作或有英文、日文、韓文等譯本。 自序 vii 第一部歷史主義 一個史學傳統及其觀念的形成 3 歷史主義前期的史學思想 9 歷史主義發展的過程 21 20世紀的歷史主義:修正者 57 第二部歷史的轉向 歷史的轉向 ―20世紀晚期人文科學歷史意識的再興 81 論

「方法」及「方法論」――以近代中國史學意識為系絡 105 後現代主義與中國新史學的碰撞 127 敘事式歷史哲學的興起 147 蛻變中的「思想史」―― 一個史學觀點的考察 175 從普遍史到世界史和全球史 ――以蘭克史學為分析始點 213 重識穿梭異文化空間的人物 ――以梁啓超、王國維、傅斯年為例 241 近年宗教史研究的新啟示 ――「宗教」核心概念的反思 259 附錄從現代學術返觀古典政教 ―黃進興院士訪談(陸胤採訪) 277   序   這本文集的主題毋論從大處著眼或從特殊專題出發,不外是筆者聚焦兩次世紀之際(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葉,20世紀末至21世紀初葉),史學學術風尚變化所作

的省思;居中有破也有立。此中,自然涉及史學與其他學科分分合合的故事。   第一部「歷史主義」旨在烘托19世紀「歷史主義」(Historicism)的來龍去脈,挪之作為背景知識。該文乃係早年習作,且在寫作風格以及史學研究的切入角度上,與第二部「歷史的轉向」裡的文章都有所不同。把這兩種風格的史學史寫作並置,或可展示本人經歷的近半世紀以來史學風尚如何由大寫的、單數的「歷史」(History)一變而為小寫、複數的「歷史」(histories)。   此外,讀者若想進一步了解歷史主義,建議取閱伊格斯(Georg G. Iggers, 1926–2017)的《日耳曼的歷史理念》(The German

Conception of History),該書雖已刊行近半世紀,迄今猶為「歷史主義」的經典之作。 次者,則是近年(2011)百舍(Frederick C. Beiser, 1949–)所發表的《日耳曼的歷史主義傳統》(The German Historicist Tradition)。   第二部「歷史的轉向」的八篇文章,均是思索近年西方史學發展的趨勢,但願對中國史學的開展有所借鑒,甚或助益。要言之,19世紀乃是西方史學的黃金時代,歷史研究取得突破性的進展,以蘭克(Leopold von Ranke, 1795–1886)為首的名家輩出,馳騁西方學界,睥睨一切。1902年德國史家孟森(T

heodor Mommsen, 1817–1903)得憑羅馬史的鉅著,獲頒諾貝爾獎的殊榮,便是一例。然而,反諷的是,自此史學的聲望卻從巔峰下墜,難以挽回頹勢。其故,無非世紀之際新興的社會科學崛起,昔為「學問女王」(the Queen of Knowledge)的史學,驟成眾矢之的,備受挑戰。而史學應付無方,節節敗退,割地賠款乃是常事。甚而,歷史作為一門專業知識,竟慘遭無用之譏。   然而人類的活動原是時序的產物,欠缺歷史作為個人或群體記憶的指引,人們難免茫茫然,無所適從。或許如是,20世紀末葉史學的發展居然峰迴路轉,起了極大變化;原來失憶時間面向的人文及社會科學,終於覺識到歷史意識的重要,而

有了明顯的轉變,進入了人文及社會科學「重新發現歷史」、史學研究眾聲喧嘩的時期。我將此一變化梳理成〈歷史的轉向― 20世紀晚期人文科學歷史意識的再興〉一文,以供學界參考。   清末以來,由於中國史學驟然加入西學的列車,遂無以置身事外。試舉一例,國人求治殷切,引入西學。其中尤以「方法意識」為各門學問的共通點。僅就史學而言,梁啓超(1873–1929)所倡導的「新史學」,可作為代表。他相信凡欲一種學術之發達,「其第一要件,在先有精良之研究法」。進入民國,又以胡適(1891–1962)最為積極。胡適深受科學主義(scientism)的影響,力主「方法」乃治學的不二法門,其影響既廣且深。他在晚年追述道

:「我治中國思想與中國歷史的各種著作,都是圍繞著『方法』這一觀念打轉的。『方法』實在主宰了我四十多年所有的著述。」因此,重視方法,確是民國學術大勢所趨。   尤有進之,若以台灣而言,1960年代至1980年代由於歐美邏輯實證論(logical positivism 或empiricism)和行為科學(behavioral science)思潮的推波助瀾, 令「史學方法」的講究,臻於巔峰。風吹草偃之下,個人遂亦以研究方法自任,視此為治史的終南捷徑。但之後,緣林毓生、余英時兩位教授引進孔恩(Thomas Kuhn, 1922–1996)科學革命的觀點,復加上赴美進修,受到晚近分析哲學(analy

tical philosophy)的薰染,遂一改成見,放棄舊有的思維。   這些瑣細的回憶,都是陳年往事了。而身處今日後現代主義的情境,「反方法」的情結,依然是主流意識。故拙文〈論「方法」及「方法論」―以近代中國史學意識為系絡〉容仍有異曲同工之妙。   再,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對傳統史家而言,不啻為揮之不去的夢魘,但史家卻不得不正視它的挑戰,倘若因應得當,猶不失為新史學發展的契機。這是拙文〈後現代主義與中國新史學的碰撞〉的論旨。晚近「敘事式歷史哲學」(narrative philosophy of history)的興起,當然也是後現代主義的同調,拙作〈敘事式歷史哲學的

興起〉略有抒發。對比當今史學追逐、崇尚解釋性的論證,「敘事性的史學」不啻為一帖及時清涼劑,不無提神醒目之效。此外,個人另有未收入本冊的〈文學的真實與歷史的真實〉一文,稍行展演敘事式哲學的具體實例,蓋乃小品的操演,聊供一粲耳。   兩岸聲息不通近半世紀,因此學術時尚自是有別。1970年代末至1990年代初,乃是台灣「思想史」最為輝煌的時期,該時人才輩出,引領風騷。然而逾此,則每下愈況、一蹶不振。這種趨勢與西方史學的風潮雖稍呈落後,但大致相符。反觀,當前中國大陸思想史的研究,則方興未艾。此一間差,在學術史饒有意味。總體而言,中文語境的思想史研究不若西方變化多端,美其言則是成熟穩重,然不容諱言,其

研究方法較為傳統、拘謹,乃是不爭之事實。拙文〈蛻變中的「思想史」―一個史學觀點的考察〉,則是為此而發。好友葛兆光曾笑我對此間思想史的火苗澆了一盆冷水,實乃無心之過,敬請明鑒。   又臆想中,世界史應是史家治史最終的目標,或最高價值所在;但卻絕少史家會信以為真,朝此邁進。個中原委,值得探究。之前,世界史這塊園地,僅有業餘人士偶爾耕耘,專業史家則避之唯恐不及。但迄20世紀晚期,形勢丕變,「世界史」雖未稱得上顯學,但學會、學報則應運而生,甚為活躍。拙作〈從普遍史到世界史和全球史―以蘭克史學為分析始點〉,則是討論19世紀以來世界史的演化,期能梳理其理論與方法的癥結。〈重識穿梭異文化空間的人物―以梁啓

超、王國維、傅斯年為例〉一文乃是建立在之前個人三篇具體個案探討之上,而予以方法論的點撥,盼能彰顯其研究取向的風格。因此凡欲探討跨文化的人物,理應「知己知彼」,關注不同文化的影響,方能得其全貌。   〈近年宗教史研究的新啟示―「宗教」核心概念的反思〉乃是受拙作《儒教與神聖空間》(Confucianism and Sacred Space, 2021)英譯本的評論所啟發。蓋近年宗教史的研究除了具體個案的探討之外,並強調對「宗教」一詞及其概念的省思,盼能促進未來宗教史的開展。   末了,本書得以結集成冊,須特別感謝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陳甜女士不耐其煩的聯絡和冼懿穎女士精心的編輯。史語所陳靜芬秘書代

為校稿,一併致謝。拙作個人敝帚自珍,野人獻曝在所難免,但願博雅君子不吝指正。   黃進興謹誌 台北南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2021年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