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轉型的問題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數位轉型的問題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林照真寫的 新聞,在轉捩點上:數位時代的新聞轉型與聚合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國立政治大學 公共行政學系 江明修所指導 陳德瑄的 非營利組織的數位轉型探討-以慈濟基金會為例 (2021),提出數位轉型的問題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慈濟基金會、數位轉型、策略管理、非營利組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數位轉型的問題,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新聞,在轉捩點上:數位時代的新聞轉型與聚合

為了解決數位轉型的問題的問題,作者林照真 這樣論述:

借鏡《紐約時報》、《衛報》、BBC與半島電視臺 反思臺灣媒體如何面對數位新時代的崛起與挑戰 因為 新聞,在轉捩點上 臺灣,在轉捩點上   林照真的專書《新聞,在轉捩點上:數位時代的新聞轉型與聚合》一共分為十三章、兩大部分,分別以「全球媒體的轉型聚合」與「臺灣媒體的轉型聚合」兩大範疇來呈現各章節內容。她遠赴美國、英國與卡達,深入訪談《紐約時報》、《衛報》、BBC與半島電視臺,除了帶回第一手報導,更詳盡評析傳統媒體與數位新媒體的聚合現象。   《新聞,在轉捩點上:數位時代的新聞轉型與聚合》在「全球媒體的轉型與聚合」這個主題中,第三章主要針對《紐約時報》的聚合現象進行第一手研究,重點在於強調

以傳統報紙聞名的《紐約時報》,如何在文字、平面照片外,引進影音、視覺圖表、社群媒體、互動媒體等進行多媒體的聚合。   第四章、第五章則是討論聚合對傳統報紙轉型的衝擊,並以《紐約時報》與《衛報》的比較作為研究主軸,剖析《紐約時報》、《衛報》這兩家優質的傳統媒體,如何透過數位的新興科技人員與技術,發展資料新聞與視覺新聞。   第六章探討擁有多平臺的BBC,如何在數位時代,順利在這些平臺上分享內容,進行跨平臺的聚合。   第七章則是研究半島電視臺不同的聚合經驗,也探討半島如何因為跨文化的聚合,不斷擴大新聞的跨平臺運用,也因此能照顧最大多數、來自不同區域的收視者,進行跨文化的傳播。   第八章

試圖以「阿拉伯之春」為例,討論國際主流媒體使用社群網站的情形,關注大眾媒體在世界重大新聞發生時,如何使用、分辨社群媒體的內容。   第九章則就幾家全球性媒體如何結合「社群媒體與主要媒體聚合」的情形,進行具體的案例說明與報導,並指出這些媒體皆以專業的新聞從業人員經營社群媒體,與國內的小編經營非常不同。   在「臺灣媒體的轉型與聚合」這一部分,《新聞,在轉捩點上:數位時代的新聞轉型與聚合》第十章主要處理「自由」、「壹傳媒」、「聯合」與「旺旺中時」等臺灣四大報紙集團,對新聞聚合的看法與可能相關的措施。   第十一章針對臺灣七家24小時新聞臺如何使用新媒體進行監看,並且就監看結果與各電視臺相關人

員進行訪問;作者發現臺灣的有線電視使用新媒體內容的現象非常普遍,但是新媒體來源不明,獲使用的新媒體內容又多偏向社會新聞與娛樂新聞,與古典的新聞價值或是公共價值,並無太大關聯。   第十二章以「新瓶裝假酒」為題,探討新媒體的置入性行銷如何發生;並深度訪談相關人員,希望能在新媒體中,釐清新聞與廣告的分際。   第十三章呈現國內目前試圖發展資料新聞的相關探討。透過實證研究,探討國內中央與地方政府資料開放相關情形,並且認為在大數據時代,資料新聞為媒體工作者必須強化的重要新聞技能。而在發展資料新聞時,也面臨新聞工作者應加強自己的資訊處理能力,同時也應學習如何與電腦科學的專業人士相互合作。   林照

真期待透過這本書,為全球的媒體轉型留下真實的學術研究紀錄,也希望臺灣的媒體產業、新聞教育人士能深刻察覺媒體聚合為不可逆,必須下定決心進行轉型與聚合,並為閱聽眾提供最好的新聞品質,才是新聞媒體的職責所在。

數位轉型的問題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苗博雅 #台北市 #質詢

2020年,北市府以「推動數位轉型」的名義,耗資1.69億,推出「三倍券綁定敬老悠遊卡,加碼1000元」的活動

當時我同意市府提出的預算,更親自協助不熟悉數位支付的民眾操作綁定,希望幫忙提升政策成效。

市府對1.69億加碼的成果感到相當滿意。柯文哲市長將「台北市老人綁定悠遊卡,比例高於全國其他縣市」當成自豪的政績,多次宣傳。

但很遺憾,市民的1.69億,只換來一時燦爛的煙火。

大數據顯示,在加碼1000元回饋的激勵下,敬老卡一般消費人數確實激增,8月時最高衝到單月15萬人。

但在回饋使用完畢後,大多數的長者就停止使用敬老卡消費。

從9月開始,使用敬老卡每月一般消費人數逐月遞減。到今年4月,僅剩4萬7千人。

加碼活動前,有2萬1千人使用敬老卡消費,到今年4月的4萬7千人,因為加碼活動而增加的持續用戶,僅約2萬6千人。

1.69億加碼活動後新增的用戶,至今已有超過63%流失,並沒有真正養成數位支付習慣。

市府推動數位轉型,獨厚悠遊卡,市民當悠遊卡的富爸爸,但悠遊卡卻留不住人。

從鼓勵數位支付廣告行銷的觀點,市民花1.69億幫悠遊卡打廣告,僅為悠遊卡增加2萬6千名用戶,每位忠實用戶的轉換成本竟超過6千元。柯文哲沒發現問題所在,還經常洋洋得意地宣傳政績。

這個政策最大的問題在於,只想到用優惠進行短暫的刺激,沒有思考如何建構目標群眾日常使用數位支付的誘因。

柯市府把數位轉型的目標群眾鎖定在「65歲以上長者」。但悠遊卡支付對於多數長者而言,用途相當有限,在長者的生活情境中,並沒有特殊的優勢與便利性,自然難以形成使用悠遊卡支付的習慣,「數位轉型」當然轉不過來。

若數位支付對長者而言沒有比較便利,發生「優惠用光,用戶跑光」的結果,是意料中事。

去年1.69億的數位轉型,成效還沒檢討,市府今年又要追加4.59億,推出「普發1500,每張敬老卡加值1500元」的活動,名目同樣是「推動數位轉型」

這樣的政策,除了送錢給市民花之外,真的有養成數位支付使用習慣的效益嗎?

優惠用完後,用戶會留下嗎?還是一開始數據亮眼,過半年後現出原形?

4.59億的血汗錢,是數位支付的推進燃料,還是錢燒完就沒有的煙火政策?

我認為,市府必須記取1.69億「優惠用光,用戶跑光」的教訓,對這筆4.59億的預算,提出更周全的計劃,以說服議會支持。

----

更多問政影片,請訂閱阿苗的頻道
👉 http://www.youtube.com/c/苗博雅tw

加入苗議員Line好友
👉 https://lin.ee/fIqp8Sm
陳情意見信箱
📪 [email protected]
陳情服務電話
☎️ (02)2729-7708 #7046

#苗博雅問政報告
#第三勢力第一選擇

#我認真問政
#你幫忙分享

#大安文山苗博雅

非營利組織的數位轉型探討-以慈濟基金會為例

為了解決數位轉型的問題的問題,作者陳德瑄 這樣論述:

由於資訊科技不斷的進步,許多組織都走向了數位轉型的道路,對於非營利組織來說,也面臨了這波數位潮流的影響。然而目前學術上並未有針對非營利組織的數位轉型進行探討,過去的研究也止於個案式的科技導入,未有針對整體的數位策略進行探討。本研究透過研究慈濟基金會的數位轉型,希望能夠以我國目前最大非營利組織的數位轉型過程,不僅能夠未其他非營利組織提供經驗上的參考,同時也期待在學術上,為非營利組織的數位轉型提供前導性的研究,望未來的研究者進行參考。本研究首先針對數位轉型進行討論,目前在學術上,數位轉型的定義相當的模糊,但整體上來看,可以從「重視使用者體驗」和「增加對社會的影響力」兩種去判斷與過去單純只對組織內

部的數位化不同,數位轉型是一個影響層次更大的面向。而在階段上,數位轉型也可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數位化、數位優化與數位轉型三個階段,而本研究也由此去分析目前慈濟數位轉型的狀況,並進行論述和說明,最終希望能夠明白慈濟的數位面貌。同時本研究也以「策略管理」的角度,將慈濟的數位轉型區分成「總體策略」與「部門策略」,方便後續的研究探討,並免失去焦點。最後可以發現目前慈濟基金會在數位轉型的方式上,以專案的方式進行,透過各部門的討論,共同去擬定彼此在數位轉型上的計畫。而在進度上,目前的慈濟基金會大致上處在數位優化的階段,同時也因為近期才開始執行數位轉型相關的子計畫,因此在數位轉型的成效上目前仍然無法評估。各

處室的數位轉型的進度上,也因為組織文化的不同,而有著不同的情形,造成了各處室有著不同的問題。整體來說,數位轉型對於非營利組織是一條未來必須要走的道路,特別是在未來的社會上,數位科技將會影響人們更多的生活層面,因此非營利組織需要去透過不同的方式去接軌數位轉型。而慈濟基金會的經驗,尚可以成為非營利組織一個未來參考的借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