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 參展 補助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文化部 參展 補助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鍾經新,胡永芬寫的 臺灣畫廊產業史年表(1991-2000) 和鍾經新,鄭政誠的 臺灣畫廊.產業史年表(1981-1990)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藝術家 和藝術家所出版 。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博物館學與古物維護研究所 顏上晴所指導 黃韻軒的 臺灣藝術銀行的商業模式研究: 試探收藏租賃作為博物館商務之可行性 (2021),提出文化部 參展 補助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商業模式、藝術銀行、商業模式圖。

而第二篇論文元智大學 文化產業與文化政策博士學位學程 丘昌泰、劉宜君所指導 楊澤之的 臺灣文博會與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研究: 設計思維的反思 (2020),提出因為有 設計思維、臺灣文博會、文化創意產業、杭州文博會、開普敦設計博覽會的重點而找出了 文化部 參展 補助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文化部 參展 補助,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臺灣畫廊產業史年表(1991-2000)

為了解決文化部 參展 補助的問題,作者鍾經新,胡永芬 這樣論述:

畫廊之於藝術產業,不只是關鍵角色,也是中流砥柱。   「藝術產業史」涵蓋了藝術家的發展史,因此,畫廊發展史也可稱得上是臺灣藝術史的一部分。   早期許多臺灣畫廊都是亦步亦趨地伴隨藝術家成長,藝術家在與畫廊機構互相學習、磨合、調整的關係下,漸漸培養出獨特的創作習慣,雙方之間的良性關係也有助於藝術產業的健全發展。   本書聚焦於1991-2000年代的臺灣藝壇,當時正是鄉土意識抬頭的關鍵年代,藉由爬梳完整的年代與資訊,期能提供讀者有別於傳統以藝術家個人生命經驗為主的書寫視角與藝術史觀,以特殊的切入視角,重新看見過往輝煌的產業史面貌。 本書特色   第一套臺灣畫廊史專書,深入分析藝術產

業發展脈絡

臺灣藝術銀行的商業模式研究: 試探收藏租賃作為博物館商務之可行性

為了解決文化部 參展 補助的問題,作者黃韻軒 這樣論述:

長久以來,博物館有展示、教育、研究、典藏的重要功能,是學習與文化傳承的重要場域。如今,博物館面臨重大的轉向,隨著國際趨勢的潮流演變,逐漸增加行銷、娛樂與觀光的功能以滿足時代演變下所產生的市場需求。本論文探討在此時空背景下,博物館隨著現實的財務考驗而因應產生創新的商業模式,以商業模式圖(Business Model Canvas, BMC)為基礎,針對臺灣的藝術銀行為研究對象,進行質性個案研究,透過文獻分析及深度訪談,探討藝術銀行如何建構其商業價值,達到永續經營的正向循環,並提供博物館作為收藏與租賃之商務可行性參考。本研究在分析臺灣藝術銀行商業模式過程中,發現臺灣藝術銀行商業模式九大要素中具優

勢的部分有:價值主張——體現出豐富館藏、親民的收費機制與客製化服務;關鍵通路——除了公部門通路及企業通路也主動參展求曝光;顧客關係——能透過聯誼活動及維繫顧客情誼;關鍵合作夥伴——穩固並趨於穩定。而劣勢的部分有:目標客層——尚未開放自然人租賃申請;關鍵資源——表現出後期募款能力不足;關鍵活動——作品募集僅透過徵件活動,管道較過於單一;成本結構——顯現出購藏價格容易受市場波動影響;收益流——呈現出出租率偏低及低費率機制調整困難的現況。本研究最後依據研究結論提出三點實務建議,分別為:一、臺灣藝術銀行之目標客群應開放自然人租賃藝術品;二、建議臺灣藝術銀行擬定募款計畫鞏固關鍵資源;三、建議臺灣藝術銀行

調整租金費率增加收益流。

臺灣畫廊.產業史年表(1981-1990)

為了解決文化部 參展 補助的問題,作者鍾經新,鄭政誠 這樣論述:

  1980年代開始,是臺灣本土意識抬頭的時刻,也是臺灣藝術政論的百花齊放時期。當時的臺灣畫廊產業正處於百家爭鳴、蓬勃發展的繁榮期,各式的藝術展覽、藝文講座絡繹不絕,為了整合藝術產業,並打造與國際接軌的藝術環境,因此臺灣畫廊主們積極響應,正式於1992年6月8號成立「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畫廊協會」。     本書為「臺灣畫廊.產業史年表」系列叢書之第二本專書,透過爬梳1981至1990年間的臺灣藝文生態,呈現畫廊協會成立的時代背景、條件及意義,期待透過畫廊產業史的資料爬梳與整理,建構一個更完整的臺灣藝文產業史面貌。   本書特色     透過中華民國畫廊協會的成立過程,了解1980年代的臺灣藝

術史生態!

臺灣文博會與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研究: 設計思維的反思

為了解決文化部 參展 補助的問題,作者楊澤之 這樣論述:

臺灣文博會歷經多年營運,已初具規模且獨樹一幟,對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藝術與設計教育的推廣以及策展和會展產業人才培育貢獻殊偉。本研究主要探討臺灣文博會與文化創意產業兩者之間的發展關係。以設計思維理論為核心,提出以設計思維觀點檢討臺灣文博會於設計、服務與營運之問題和挑戰,並透過設計思維理論重構臺灣文博會的推動框架,以創造產業價值鏈效果。本研究以中國杭州文博會與南非開普敦Design Indaba兩個展會為案例,以本文所界定之設計思維理論,深入分析案例於會展規劃、營運、服務以及對相關產業之影響;同時針對臺灣文博會主辦單位、承辦單位、參展廠商及表演團體等利害關係人以及與本研究議題相關之學者和專家

、非營利組織等進行深度訪談,以受訪者之實務經驗納入本研究的定位設計、展場設計以及鏈結設計等進行分析與比較。研究發現,臺灣文博會存在品牌定位不明確、權責劃分不清晰、場館使用不合宜、資料存取不便利、學術專業不深入、產業鏈結不確實等六大待解問題,探究其原因實為文博會於展會規劃及會務發展的營運困局。據此,臺灣文博會可借鑑本文案例杭州文博會及Design Indaba各擅勝場的營運經驗,亦可透過本研究以設計思維理論為基礎所提出的政策建議,以期解決臺灣文博會現下營運之困境,進而帶動我國文化創意產業永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