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 北市 社會住宅 紓 困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新 北市 社會住宅 紓 困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洪明東寫的 年金改革及重分配 和任定成,李丁讚,李尚仁等的 文化研究期刊(第15期/2012秋)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智庫雲端 和遠流所出版 。

東吳大學 國際經營與貿易學系 陳宏易所指導 周惠美的 銀髮族養老型態之比較 - 以大台北地區為例 (2019),提出新 北市 社會住宅 紓 困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人口老化、養老住居型態、老人福利法、長期照顧服務法2.0。

而第二篇論文逢甲大學 土木工程學系 張智元所指導 詹佳蓉的 附負擔以房養老的認知研究 (2016),提出因為有 以房養老、逆向抵押貸款、高齡化、附負擔捐贈、老人的重點而找出了 新 北市 社會住宅 紓 困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新 北市 社會住宅 紓 困,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年金改革及重分配

為了解決新 北市 社會住宅 紓 困的問題,作者洪明東 這樣論述:

  經濟不振加上扭曲分配,台灣民間充滿了不滿及怨懟,要能紓緩社會不滿及矛盾,邁向公平正義,唯有大破大立進行改革及重分配!      本書是具體可行的重分配規劃,也是針對難解議題的解套思維之彙整,全書包含四章:(一)居住正義、(二)年金改革、(三)開源節流、(四)總結。以直接建議改革研擬之條款項目說帖,具體點出問題差異並突顯重分配之必要,並提供年金、租金、稅金、補助…等多項數據的分配及舉例試算,讓您更輕鬆、更容易理解現行的分配問題以及未來期許的社會公平正義方向。      除了房價及都更議題外,時下大家討論的勞保和國民年金等社會福利制度與政府的財政問題,如何求取國民平等的原則

?針對年金的改革方案,可由制度上打破職業階級,公平照顧所有國民退休生活,並大力縮減政府開支及降低負債……本書皆有詳述,希望能引起共鳴,並供各界參酌。

銀髮族養老型態之比較 - 以大台北地區為例

為了解決新 北市 社會住宅 紓 困的問題,作者周惠美 這樣論述:

摘要戰後嬰兒潮 (1945-1965 出生) 都已逐步邁向退休養老的年紀,受生活品質提升與醫療科技進步之賜,台灣人的帄均壽命已達 80.69 歲。然而面對壽命延長、人口老化及少子化的時代趨勢,銀髮族的傳統養兒防老觀念與養老居住方式卻面臨不得不做改變的抉擇。本研究主要在介紹並比較銀髮族在不同老化過程中可選擇的各種不同養老住居型態,以及大台北地區依行政區劃分的老人福利機構數量分布狀況,還有政府制訂的老人福利法、長期照顧服務法2.0 對銀髮族所提供的照護支援及補助。此外,再配合對老人機構、機構住戶及住戶家人之簡短電訪,希望能讓步入老年的長者在遇到不同狀況時能有參考資料可為依循,是本論文的研究目的。

關鍵字: 人口老化,養老住居型態,老人福利法,長期照顧服務法2.0,

文化研究期刊(第15期/2012秋)

為了解決新 北市 社會住宅 紓 困的問題,作者任定成,李丁讚,李尚仁等 這樣論述:

作者簡介 台灣都市更新受害者聯盟   成立於2010年8月,成員包括直接或間接受都更政策影響居住與工作權的跨社區、跨產權狀態「都更受害戶」,及在貧富差異加劇、高房價的政策環境中,非直接受害的學生、市民。聯盟主張重建具有公共性、包容跨階級與多元景觀、環境友善的都市政策。 任定成   北京大學哲學博士,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執行院長,曾受聘史丹福大學北京計畫訪問教授、日本學術振興會研究員、佛光大學客座教授。研究領域為中國傳統科學、生命文化資源、科學方法學、公眾理解科學。 李丁讚   清華大學人士院學士班教授。過去一直嘗試透過社區營造來建構公民社會。最近則更關心「公民農業」,以及資本主義的

轉型之議題,尤其對「農業」與「工業」,以及「鄉村」與「城市」的關係,特別關注。 李尚仁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領域是19世紀的醫學與生命科學,特別是帝國與現代西方醫學的關係,探討焦點集中在兩個相關的主題,一是19世紀英國在中國的醫療活動,再則是英國熱帶醫學的早期歷史。 林欣怡   國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博士候選人,同時擔任應藝所兼任講師。研究領域為網路藝術與媒體研究、當代藝術美學評論、視覺文化研究。 紀大偉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比較文學博士,現任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助理教授。曾發表期刊論文於《中外文學》、positions: east asia

culture critique、MCLC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等。 孫小玉   現任國立中山大學外國語文學系教授。研究專長為文學理論、主體論述、失能研究、佛學與心理分析。近期著作"Encountering the Other: Federico Garcia Lorca's New York Life Narrative and his Poet in New York"、"Demystifying the Fantasies of Normalcy: A Foucauldian Study of the Construction o

f Disability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女性失能者的解放典範:梅爾斯與梅塞的日常書寫〉、〈水岸城市的前世今生:哈瑪星與打狗港的城市記憶與未來想像〉等。 康旻杰   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都市設計暨計畫系博士,曾任教於淡江大學建築系,現任職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研究領域為都市設計、文化地景、藝術介入、聚落保存、市民運動等,著有《生活世界的混沌之詩與地方之舞》等書。 莊雅仲   任教於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從美國杜克(Duke)大學取得人類學博士學位。著作散見於中英文期刊,包括positions: east asia culture critique、C

ritique of Anthropology、Social Analysis、《新史學》、《台灣社會研究季刊》、《台灣人類學刊》、《社會理論學報》(香港)和《社會學研究》(中國)等。專書Democracy on Trial: Social Movements and Cultural Politics in Post-authoritarian Taiwan將在近期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出版。 郭力昕   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副教授。 陳天嘉   北京大學理學博士,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講師,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科技方法論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研究領域為傳統生命文化資源、行為生態學史、科學與社會

。 陳建忠   現任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台灣文學、兩岸文學比較、台港文學比較。著有《書寫台灣.台灣書寫:賴和的文學與思想研究》、《日據時期台灣作家論:現代性、本土性、殖民性》、《被詛咒的文學:戰後初期(1945~1949)台灣文學論集》、《台灣小說史論》(與邱貴芬等合著)等。 陳瑞樺   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助理教授。於2009-2012年間,與林麗雲、蘇淑芬共同組成工作團隊,環繞著吳耀忠進行一系列包含了訪調、出版、展覽、演講、座談的文化研究∕實作計畫,名為「尋畫」。 黃道明   中央大學英文系副教授、性∕別研究室成員。著有Queer Politics and Se

xual Modernity in Taiwan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中譯本《酷兒政治與台灣現代「性」》,遠流,2012)。編有《愛滋治理與在地行動》(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2012)。目前從事愛滋文化研究。 黃麗玲   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都市再發展政策、亞洲城市比較、市民運動、社區營造、住宅與社會不平等。都市更新相關著作包括:《都市更新與都市統理:台北與香港的比較研究》(2002)、"Against the Monster of Privatisation: Qing-Tien Community's Actions for

Urban Livability in Taipei"(2008)、〈更新是門好生意?對台北市都市更新政策的反思〉(2010)、〈台湾の住宅政策と住宅問題-台北市を中心として-〉(2011)。 楊小濱   生於上海,耶魯大學博士。現任職於中研院文哲所。著有詩集《穿越陽光地帶》、《景色與情節》、《為女太陽乾杯》等,論著《否定的美學》、《歷史與修辭》、《中國後現代》、《語言的放逐》、《迷宮.雜耍.亂彈》等。 楊凱麟   巴黎第八大學哲學場域與轉型研究所博士,台北藝術大學藝術跨領域研究所教授。研究當代法國哲學。著有《分裂分析福柯》,譯有《德勒茲論福柯》、《消失的美學》、《傅柯考》(合譯)等。 蔣伯

欣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系(所)助理教授(2006-)、《藝術觀點ACT》主編(2010-)。專長為台灣美術史、視覺文化、當代藝術評論。近來關注:左翼運動與視覺檔案、當代藝術策展與生命政治、東亞前衛藝術與行動主義。 蔡慶同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博士,現任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與影像維護研究所專任助理教授,碩博士階段的專長領域分別為社會運動與文化產業,目前則是專注於視覺社會學的興趣,研究計畫亦多是與紀錄片與歷史影像相關。 賴雯淑   美國愛荷華大學藝術碩士(MFA)暨藝術教育博士。曾任美國Angelo State University助理教授,目前為國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副教授,研

究範圍包括藝術哲學、科技暨網路美學、跨領域藝術創作實踐;興趣包含藝術電影、造紙與藝術書籍創作。 蕭阿勤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兼副所長。專長為文化社會學與政治社會學,研究興趣為民族主義、集體認同、世代、記憶、敘事、時間、族群等。著有Contemporary Taiwanese Cultural Nationalism (2000)、《回歸現實:台灣一九七○年代的戰後世代與文化政治變遷》(第二版,2010)、《重構台灣:當代民族主義的文化政治》(2012),與John Makeham主編Cultural, Ethnic, and Political Nationalism in Con

temporary Taiwan: Bentuhua (2005) 謝世忠   臺北市人,1989年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人類學博士,現任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教授、國立臺灣大學行為與社會科學研究倫理委員會主任委員,主要的二十年長期研究理想為以亞洲四個國家之特定原住民∕先住民∕少數民族與其國族-國家統治架構間的關係進行比較,試圖提煉出該區域內的宏觀分析模型。四個田野範疇包括:臺灣原住民菁英與部落對話場域、中國雲南傣泐人的觀光變形、寮國北部Tai-Lue族群的全球想像、以及日本北海道愛努族的第四世界運動。 羅婉儀   從事藝術創作、寫作和教學工作。曾於英國、香港、澳門、台灣等地展覽。寫作有《一冊女書

筆記》(香港:新婦女協進會,2003),書寫有關藝術文化的《文字.繪畫》即將出版(香港:Kubrick,2012)。現任教於澳門大學教育學院。 蘇哲安(Jon Solomon)   出生在美國,曾在淡江大學、台北藝術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學校任職,在東亞曾經住過25年以上。目前為法國里昂第三大學中文系與跨文本跨文化研究所專任教授,比較文化碩士班主任。其研究興趣包括翻譯研究、生命政治研究與文化研究等。 譯者簡介 陳伯旭   中央大學英美文學系碩士。 陳克倫   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博士生。《抱瓶庵》藝事空間展演總監。研究興趣:台灣劇場(史)與政治-美學實踐、文化理論、當代批判思想。合譯有《歧義

:政治與哲學》(台北:麥田,2011)。 楊成瀚   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社會發展與政策組碩士,現就讀於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博士班。目前正從事法國哲學家Jacques Rancière、Fernand Deligny、Gilbert Simondon及Michel Foucault專書及論文的譯注及校訂工作。主要研究領域為:科技文化研究、媒體學、影像美學、哲學場所及其當代轉形、生命政治。 薛熙平   目前就讀於台灣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博士班。譯有阿岡本,《例外狀態》(麥田,2010);洪席耶,《歧義》(合譯,麥田,2011)。研究興趣為:當代歐陸思想、精神醫療人類學。 關秀惠   現

為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博士候選人,研究專長:視覺文化、美學政治、台灣美術與藝術批評。來台作品研讀會。

附負擔以房養老的認知研究

為了解決新 北市 社會住宅 紓 困的問題,作者詹佳蓉 這樣論述:

摘 要政府為減緩高齡社會(Aged)對國家財政影響及衝擊,自2013年推行「以房養老」政策以來,至今已有十家銀行投入,並各自推出不同組合之商品來因應不同的族群需求。但金融機構僅能提供老年經濟安全的紓解,面對老年生活日漸老化至可能邁入無法自理時的種種,除了仰賴政府長照計劃的協助尚需其他社福團體的協助,尤其是對於偏鄉、身心障礙、獨居或失親等高齡長者,地方政府應協同社福團體強力介入。民國93年「非營利組織」伊甸基金會曾辦理郭姓長者將房產捐贈予伊甸基金會換取安養照顧及醫療的費用,此案例結合並滿足郭姓長者身障者老年後期的需求,為使用「附負擔捐贈」以房養老的成功案例,特別的是老人可依個人想法安排

終老後續處理的方法。本研究藉由問卷提問一般社會大眾及樂齡長者對於「以房養老」認知程度,進而提問由「非營利組織」承作「附負擔捐贈以房養老」之認知。本研究採用SPSS(Statistical Package for the Social Science)社會科學統計套裝軟體,針對台灣樣本人口統計變項及主、客觀因素等進行統計分析,研究由「非營利組織」承作「附負擔捐贈以房養老」之可能性,希望能夠作為相關單位推動以房養老政策之另一種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