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時期報紙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日治時期報紙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王櫻芬等寫的 2017重建臺灣音樂史研討會論文集 和薛建蓉的 重寫的「詭」跡:日治時期台灣報章雜誌的漢文歷史小說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國立臺灣傳藝總籌處臺灣音樂中心 和秀威資訊所出版 。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設計學研究所 林芳穗、曾啟雄所指導 邢加滿的 《申報》版面設計演變之研究 (2021),提出日治時期報紙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版面設計、申報、字體造形、報紙編輯。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蔡蕙頻所指導 蔡盈姿的 一九五、六0年代的女性與愛情:以《徵信新聞》「蘭夫人信箱」為中心(1956-1967) (2021),提出因為有 蘭夫人信箱、愛情、女性意識、徵信新聞的重點而找出了 日治時期報紙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日治時期報紙,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2017重建臺灣音樂史研討會論文集

為了解決日治時期報紙的問題,作者王櫻芬等 這樣論述:

  文化部提出「重建臺灣藝術史」之前瞻計劃,其中「重建音樂史」為八大計畫之一,將進行臺灣音樂蒐集、保存、研究、詮釋推展等工作,以擴大臺灣音樂能量。有關研究面向,為推展臺灣音樂史詮釋,需結合專業社群,鼓勵更多學者投入,並累積研究論述,因此由文化部委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規劃辦理研討會,由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承辦、音樂學者顏綠芬教授擔任召集人,藉由此次研討會形成論文發表平台。 為凝聚國內音樂學界對於「重建臺灣音樂史」之共識,藉由盤點現有研究積累,以利後續擴大及深化臺灣音樂研究能量,本年度以「現況與展望」為研討會主題,擬定五大議題,邀集了近30位專家,發表10篇論文、三場焦點座談。 五大議題 一、

臺灣音樂史之通論與文獻回顧 二、臺灣傳統音樂史、當代音樂史理論與方法 三、建構音樂史資料庫 四、國外處理國家音樂史之研究經驗案例及借鏡 五、建構傳統音樂在臺灣的發展歷史脈絡、與臺灣環境變遷之關聯 所邀請的發表人,徐玫玲、車炎江、呂鈺秀等都曾參與《臺灣音樂百科辭書》和「臺灣音樂群像資料庫」的編纂;黃裕元是歷史學博士,任職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針對音樂史料整理和數位化有相當的經驗。陳威仰是英國國寶級作曲家布瑞頓專家,蔡宗德長年研究印尼宮廷音樂,李秀琴則對民族音樂學早期研究中心柏林的有聲資料庫有深刻的探討,他們將與大家分享國外的這些經驗。王櫻芬多年來建置日治時期報紙和唱片資料庫,陳惠湄是長笛演奏家與現

代音樂研究者,顏綠芬多年來從事臺灣當代音樂發展的研究,都將提供他們不同面向的研究成果。主持人、講評人與焦點座談的引言人、與談人包含音樂學者盧文雅、沈冬、吳玲宜、陳慧珊、游素凰、楊建章,音樂教育家莊敏仁,作曲家潘皇龍、莊文達、蔡淩蕙,音樂理論與研究嚴福榮(也是作曲家)、連憲升(也是作曲家) ,還有,臺灣音樂館館主任翁誌聰、臺東縣政府文化處陳炳杰,現代國樂研究者蔡秉衡與兼古箏演奏家的學者張儷瓊、音響與樂器學專家宋正宏等。涵蓋了資深、中壯年以及年青的一代,有本土博士,留學德、奧、英、法和美國的音樂學者、作曲家和演奏家。 今年的這個研討會只是「重建臺灣音樂史」的學術活動開端,文化部將在未來開啟更多的研

討會與音樂會和學術活動,請各位拭目以待。

日治時期報紙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台南的鳳凰城稱號,由來有兩種說法,一種是因為台南地勢關係,從最早的龍脈因為河川改道、台江內海成陸地,而從游龍蛻變成鳳凰;至於最常被接受的說法,則是日本人在大正町(就是中山路)及府前路道路兩側種植鳳凰木,鳳凰木也因此成為台南市舊城區種植最普遍的路樹,所以有鳳凰城的美名
孔廟東大成坊的入口,這株高大的鳳凰木,有翠綠茂密的葉子,上面開滿火紅的花朵,在紅磚牆的襯托下,紅綠對比顏色樹頂開滿一團團火紅的鳳凰花,看起來真是這一季的浪漫。

古蹟相互輝映的鳳凰花可說是台南特別的景觀,其中孔廟全台首學入口北側的鳳凰木,最具台南意象。很多人進入孔廟前一定會被這棵滿開的鳳凰木吸引拍照。另外台灣文學館曾是台南舊市政府的辦公室,當時建築前的兩棵鳳凰木是台南市重要的景觀,其它如台南公會堂前也有種植。

台南的鳳凰花約莫在每年的五月初開始綻放,大概到五月中下旬至六月初是第一波盛開,但是一直到十月都還能見到鳳凰花高掛枝頭。其中六月是全台各校的畢業季,鳳凰花開伴隨著畢業季的到來,當校園驪歌響起,鳳鳳花燃燒盛開,有如對學子告別校園最深情的祝福。

  除畢業離別的祝福,在台灣,談起鳳凰花一定會想到台南市。因為台南舊城區內種植了鳳凰木達百年之久,對台南人來說,它是傳承城市記憶重要的象徵。

  其實台灣的鳳凰木原產於馬達加斯加島,日治初期引進台灣。在日治的文獻中有兩種記錄:一是一八九六年由本多靜六博士(西元一八五七至一九二八年)由印度孟買領事館引進種子,隔年於殖產部的苗圃育種,另一文獻則為田中安定博士於新加坡領事館引進;鳳鳳木的命名則是當時日本著名的植物學博士三好學命名ほうわうほく,中文為鳳凰木。一開始於北、中、南的官府庭園種植,臺南最早種在安平稅關及英領事館。據當時的報紙記載,約在一九一○年,安平的鳳凰花開就頗負盛名。後來農業試驗改良所選擇當時長得好、樹圍壯碩的樹木種子做為行道樹育種。

  台南和鳳凰花意象的連結主要源於一九一七年(一九一六年大正町(今中山路)道路開闢隔年),當時配合台南公園開幕,在大正町種植一百多株鳳凰木苗木,也因為這批種植成功,陸續成為中南部行道樹的選項之一,而大正町夏日火紅的鳳凰花,便成為當時代表台南的都市意象之一。其它種植地方有高雄神社參道、大社、台中大屯、花蓮花岡山……等。

  日治時期大正町的凰凰木,經過十幾二十年,養成並木隧道的街景。每到夏天道路兩側就開出美麗的紅色花朵,形成炫目的鳳凰花隧道惜的是這街道景觀在一九七○年代因交通因素,兩排行道樹陸續砍除,那美好的畫面除了留在老一輩台南人的記憶中外,只能從老名信片中追尋了。

  台南最美的一條鳳凰花道路消失了,雖然後來中山路在台南醫院那側也有種鳳凰木,但氣勢落差極大,美景再也回不去。或許因為台南夏日鳳凰花的印象太深刻,所以即使戰後,鳳凰花依然代表台南做為市花,台南市政府一度以鳳凰花為logo,成功大學也是。可惜在千禧年時台南市的鳳凰木得了傳染病大量死亡,還由民間團發起種植鳳凰木復育。

  台南種植鳳凰木不少,舊市區主要在南門路(圓環至孔廟段)、台南運河、安平市政中心周圍、安南區本田路三段、安吉路三段、小東路、東豐路(東豐路段有好幾種不同季節開花的樹種)、健康路(忠烈祠附近)、大林路、中華東路、裕平路……等等。其中開花狀況較好的是運河兩側,在藍天白雲下水影相映,風情萬種。另外台1線新市善化路段,道路兩側有部份有稻田,拍起來是另一種田園的風格。

 
  另外特別介紹一棵鳳凰老樹,這樹在左鎮草山青瓜寮。台南左鎮草山惡地形十分聞名,二寮觀日出更是台南著名的景點。在這人煙稀少的地方,卻有一棵老鳳凰木遺世獨立在山中的土丘上。土丘上有一間已無人居住的紅瓦土埆厝,土丘後方有一座已撿骨的墓,前後杳無人煙。這棵盤踞在土丘的鳳凰樹,樹根佈滿土丘,粗粗細細向外延伸,枝葉伸展多遠根就有多廣。靠近老樹,視線沿著向上的枝幹往上望,有說不出的震撼,在樹下可以感覺到樹旺盛的生命力。每年五月當紅色的鳳凰花盛開,荒山中那燃燒的紅與老屋在天地間構築一幅奇特的畫面,見過這景象應該一輩子難忘。每年花開時總會吸引來自台灣各地喜愛自然生態攝影的人前來朝聖。

《申報》版面設計演變之研究

為了解決日治時期報紙的問題,作者邢加滿 這樣論述:

上海近代報刊面臨時代更替、社會變遷、印刷技術革新、西方文化衝擊等影響,呈現出報紙中西交融、獨特的版面設計現象,有其獨特的重要性。因此本研究以近代報刊中保存較完整的《申報》作為主要研究對象,採用田野調查法、KJ法、內容分析法等對其報紙版面,加以分類整理、統計與比較分析,以探究晚清與民國時期的《申報》與其他報刊版面設計形式與特色,嘗試捕捉其演變趨勢。研究結果顯示:(1)上海近代《申報》與其他報刊都深受西方與本土互相撞擊,傳播科技與社會變遷的影響,報刊呈現書本式、小型版式、近代報紙式及現代報紙式等多種版式的版面演變。(2)上海近代《申報》與其他報刊版面設計元素,包括版面、報頭、版框、欄數、排列方式

、字體、醒題點、插圖等,隨著時間的推移及西方先進之編輯觀念與技術的引進,呈現中西交融的革新趨勢。(3)晚清時期《申報》頭版版面以滿版形式排版,採用豎欄長行、一行到底的編排方式,版面廣告以文字廣告為主,整體版面單純較缺少美感。民國時期《申報》頭版版面內容橫欄直排,由上而下的編排方式,版面欄目出現多欄現象,將文字廣告演變到圖形創意廣告為主,強調編排形式美,其版面開始注重裝飾與美感。後續研究上,將會《申報》與其他同時期之報刊版面設計圖像進行串聯,比對梳理,以理解近代編輯設計上,中國式版面設計的演變歷史與文化現象,可為設計教學與實務作參考,也為今後建構中國傳統特色報紙編輯設計史,提供確實依據。

重寫的「詭」跡:日治時期台灣報章雜誌的漢文歷史小說

為了解決日治時期報紙的問題,作者薛建蓉 這樣論述:

日本政府的東亞論透過歷史小說向下普及到一般民眾? 麵包、牛肉與中國餐館是日治時期台灣人的西洋印象? 《台灣日日新報》、《風月報》、《三六九小報》等熱門報刊上的歷史小說, 除了精彩的故事情節,背後還隱藏了什麼意涵?   本書以日治時期台灣報刊刊載的漢文歷史小說為對象,觀察其文類特色、敘事演進,並考察小說背後隱藏的意識形態。書中以「歷史詮釋建構」的概念做為理解漢文歷史小說意識形態建構的基礎,分析在日本政府推行「東亞論」與「大東亞共榮圈」,如何透過媒體刊載的歷史人物與歷史事件,建構出屬於日本帝國主義下的「歷史詮釋」,甚至在戰爭小說中呈現「東亞論」的概念;並理解漢學如何轉變成溝通東亞的工具;

在東亞論的架構下,漢學如何過渡到新學?而台人又為何會接受新學和東亞論,進而接受日本的做法。   書中也探究漢文歷史小說對東西洋作品的改寫與翻譯,藉此解讀時人受到東洋和西洋影響的情形;並經由小說中關於東、西洋日常生活的描繪,抽繹出當時的作者們如何透過特定階級的飲食、居室、育樂等議題,傳達其國族想像。 本書特色   藉由日治時期台灣知名報刊《台灣日日新報》、《風月報》、《三六九小報》等刊載的漢文歷史小說,考察小說撰寫背景的意識形態及時代氛圍。 作者簡介 薛建蓉   於2012年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獲得博士學位。碩士論文〈清代台灣本土士紳角色扮演及在地意識研究--以竹塹文人鄭用錫與林占梅

為探討對象〉;博士論文〈日治時期歷史小說研究-以台灣報章雜誌漢文小說為考察對象〉,並榮獲國立台灣文學館2011年「台灣文學學位論文出版徵選」。現於高雄大學、文藻外語大學、南台科技大學等校擔任人文藝術類型科目之兼任教師。曾撰《一線斯文:台灣日治時期古典文學》(顧敏耀、薛建蓉、許惠玟合著)、《穿越五條港:府城文學路線踏查4》(薛建蓉、陳曉怡、曾國棟、張麗芬合著)。並曾參與逢甲大學廖美玉、余美玲編《臺灣古典詩選注:區域與城市》之撰寫。專長:日治時期漢文小說、清代台灣古典文學。 館長序/翁誌聰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第二節 文獻回顧  第三節 各章重要名詞定

義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方法  第五節 篇章架構 第二章  「東亞論」下的歷史詮釋建構:報刊刊載之歷史人物、事件書寫考察  前言  第一節 東亞論與大東亞共榮圈概念、台人接受的狀況  第二節 「東亞論」下歷史詮釋建構的儒學文化圈系統  第三節 東、西洋歷史事件、人物的內容及其刊載的意義  小結 第三章  文體質變:漢文歷史小說改、譯東西洋文學及其情節雜揉現象觀察  前言  第一節 解析東、西洋歷史的意譯之作  第二節 東、西洋文化交融的改寫之作及其混雜的時間觀  第三節 情節模式中國化及其沿用之情節程式原因考究、探析  小結 第四章  東、西洋生活想像:管窺小說中飲食、交通與育、樂表述 

 前言  第一節 東洋、西洋育與樂大不同  第二節 地景空間浮世繪  第三節 舌尖上的東洋與西洋  第四節 東洋、西洋交通、計時見殖民現代性形塑  第五節 多元信仰的宗教概念  第六節 東、西洋日常生活在小說展現之目的  小結 第五章 烽火下理想家國的造象:「戰爭」的主題觀察  前言  第一節 戰爭書寫的情節安排及其作用  第二節 東亞論下戰爭主題形塑的特殊符碼  第三節 戰爭書寫在歷史小說中的意義  第四節 戰爭書寫宣揚之忠孝觀與其建構理想家國的目的  小結 第六章 結論  第一節 日治時期台灣報刊漢文歷史小說的研究意義  第二節 本書的反省與未來展望 後記 附錄  表一 日治時期台灣報紙

雜誌漢文歷史小說刊載一覽表  表二 臺灣教育會雜誌「文藝史傳」、「史傳」欄篇目一覽表  表三 《台灣日日新報》「儒林遺芳」刊載一覽表  表四 《漢文台灣日日新報》陳伯輿「維新人物列傳」一覽表  表五 漢文臺灣日日新報「雜報」「蒙古征歐史」一覽表  表六  《漢文臺灣日日新報》與《臺灣日日新報》連雅堂刊載作品與後出版之作對照一覽表  表七 張淑子《臺灣教育會雜誌》「雜錄‧地方人物誌」一覽表  表八 《三六九小報》「史遺」一覽表  表九 《風月報》歷史、傳記欄位一覽表  表十 《孔教報》「史乘」欄一覽表 參考文獻 【後記】   本書修改自博士論文〈日治時期歷史小說研究―以台灣報章雜誌漢文小說為

考察對象研究〉,因於榮獲2011年「台灣文學學位論文出版徵選」之獎勵,故得以有機會接受審查與修改。本書以日治時期在台出版的報章雜誌之漢文「歷史小說」為觀察對象,藉其文類特色、敘事演進,考察小說刊載與撰寫之意識形態,及其與當時官方政策之連結等議題,因修改自學位論文,故保留學位論文撰寫格式。書名之所以會更改為「重寫的『詭』跡」,其「重寫」之意,著重於歷史小說撰寫之時,多有一或多件歷史事件為底本,而撰寫成小說後,已經「重新」賦予該歷史事件新的意義;再者「『詭』跡」之意,則著眼於歷史小說絕非是通俗的、給大眾閱讀的,其背後多有承載的意識型態,本書研究的目的,就是一步步將其背後詭譎的意識型態釐析出來,因此

,才賦予此書名,盼讀者能藉此名,感受到日治時期通俗小說具有的多樣化面貌。   筆者會以漢文歷史小說為研究對象,在於就讀博士班期間,大量日治時期報紙雜誌被數位化掃描,以致於原來模糊難辨的報刊,變得清晰,許多有趣的內容,包括觀光旅遊、通俗小說、記者論述等研究成果,一一浮現。在前人豐碩研究成果的影響,以及施懿琳老師課堂教授下,開始大量閱讀這些日治時期報刊雜誌中的漢文、漢詩與通俗小說,開啟這本論文的前進之路。   撰寫期間也於台灣大學楊雲萍書庫找到兩期《新學叢誌》與在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找到了《藻香文藝》。因為《新學叢誌》的出現,帶動了本文第二章的想法;因為細讀這些通俗小說,才重新理解這些漢文人謝雪

漁、魏清德、白玉簪、趙鍾麒、趙雅福等,在新舊交鋒的時代,如何接受新知識、保存舊文化,以及在國族認同的路上,重構自我。   在撰寫論文的撞牆時期,又得到許多老師的幫助指導教授施懿琳、永遠的救火隊游勝冠老師、伯樂余美玲老師、熱心的廖美玉老師、陳培豐老師、翁勝峯老師、廖鎮富老師、江寶釵老師,及黃美娥老師,沒有他們,絕不可能順利完成這個學位。   本書的出現,對個人來說,是開啟未來研究之路的鑰匙,撰寫時拋棄日常生活,規律的遊走於圖書館與書桌前,是幸福的。感謝國立台灣文學館的獎助與出版,感謝好友許惠玟總是無條件、不分晝夜的相挺、還有林麗美、王璟、凌欣欣、楊景琦、林珊妏、趙慶華;成大台文系的鄭姐與麗冠

等諸位好友,給予我在情感上的支持與鼓勵。   本書僅獻給永遠無條件照顧我的父親、母親,感謝你們一直都在。 2014.09.10  於高雄家中 【舌尖上的東洋與西洋】(引自本書第四章第三節) 飲食方式不僅呈現出一國的生活文化,也展現出該國的消費能力與待客之道,尤其該國慣常吃食的物品、吃食的習慣與用餐的地點等,也可顯示該國的經濟資本與消費的能力。然而舌尖上的記憶是很主觀的,它不僅很國族、也很自我。 一、舌尖上的西洋:麵包、牛肉與中國餐館 描繪法國內戰情況的〈陣中奇緣〉,在文中呈現出法國用餐時間、用餐地點與食物的種類: 「再說鐵奇鐵怪二人,辭別霞青,將欲歸家,行至十字街頭,時已八下鐘,處處樓

閣,俱已上燈。鐵怪謂鐵奇曰,弟腹甚饑,兄亦然否?鐵奇曰,我亦餓甚,可同往前面酒館,買些少酒肴充饑。於是兄弟相將,入一宏敝酒館,就吩咐店夥,沽一瓶酒,并兩盤燒牛肉,六片麵包,擇一潔淨座席,兄弟對酌。」 這篇作品為描寫1793年法國大革命後內亂的狀況,在此引文呈現法國吃晚餐的時間與進食的場所。西方餐館起源於法國,本來restauarant一詞指的是給孱弱者補充精力的肉湯,後來被用來指供應肉湯的館子,除了肉湯之外,偶爾也要供應便餐。不過,在法國大革命之前,進入餐館消費者多屬於貴族階層。法國大革命之後,隨著中產階級流動,商業壟斷禁令的解除,加上專業廚師從貴族家中與宮廷流入民間餐館等促因,餐館開始在巴黎

林立,餐館除了成為咖啡館之外,也是新的社交場所。他不僅提供食物、也是提供社交與休閒逸樂的公共空間。相對於台灣,餐館起源甚晚,日治以前台南府城與台北艋舺兩地有少數的酒樓,直到1895年以後,才開始有日本人設立的日本料亭與西洋料理屋等。所以,在外用餐的習慣在台灣仍不算盛行。而引文中也呈現法國慣常的用餐時間、由鐵奇、鐵怪兩人的身份來看,當時進入餐館用餐雖逐漸普遍,餐館仍並非是個是不分階級皆有錢去的公共空間。兩人食用的食材,呈現出法國是以麵包、酒類與牛肉為食物的狀況,從引文對照歷史紀錄,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當時位於艾菲爾山北麓,工業小城孟曉(Monschau)的紡織工人平日的食物是黑麥麵包抹上一

層薄薄的奶油,或馬鈴薯沾鹽食用,吃肉是妄想,飲料也只能喝稀釋的咖啡或代咖啡。

一九五、六0年代的女性與愛情:以《徵信新聞》「蘭夫人信箱」為中心(1956-1967)

為了解決日治時期報紙的問題,作者蔡盈姿 這樣論述:

本論文以1956年至1967年,《徵信新聞》的「蘭夫人信箱」專欄,作為一九五○至六○年代女性的主要觀察場域,探究當時的女性愛情及其映現的歷史成因,並以來信陳述的情境,進行婚姻、愛情與女性意識的初探。蘭夫人信箱之誕生,有著戰後戒嚴的政經環境與報業發展背景,1956年底,「蘭夫人信箱」伴隨《徵信新聞》家庭版的闢設而生,在風氣保守的年代,為讀者的婚戀、家庭問題指點迷津。教育普及與就業機會增加,智識與眼界啟發了女性自我意識,過去「女大當嫁」的觀念,在新一代女性心中已經產生動搖。而上一代將傳宗接代、家族利益視為結婚大前提,加上傳統婚聘風俗的拉鋸,兩代之間對「自由戀愛」的爭論在五、六○年代女性身上持續衝

突。另一方面,戰後遷台移民的陽盛陰衰,族群通婚成了必然結果。惟二二八事件發生,加深了戰後逐漸形成的省籍情結,也化為女性爭取婚戀自主路上,具時代性的的議題之一。而舊社會的養女,直到五、六○年代,際遇仍未改善。眾多來信呈現了社會前進的軌跡下,養女困在人情、契約底下的身份掙扎。此外,戰後職業女性益趨普遍,來函中反映了女性在家庭、工作的雙重責任之餘,不只需回應傳統觀念對人妻、人母的要求;更需在丈夫落難時扮演救贖的角色。女性被要求背起「持家」的十字架來證明其存在意義,將自我退縮到極致,為父權至上的家庭價值奉獻到底。戰後的台灣,看似教育普及,女性在教育與就業上的條件較過往提升,但實則仍被牢牢困於「賢妻良母

」的框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