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療到宅服務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幼兒教育學系早期療育碩士班 林雅容所指導 鄭淑君的 專業團隊治療師對於發展遲緩兒童到宅服務方案的省思 (2013),提出早療到宅服務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發展遲緩兒童、到宅服務、專業團隊。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幼兒教育學系早期療育碩士班 林雅容所指導 賴美如的 發展遲緩兒童到宅服務方案之機構合作情形 (2013),提出因為有 服務協調、到宅服務、發展遲緩兒童、以家庭為中心的重點而找出了 早療到宅服務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早療到宅服務,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早療到宅服務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兒童節快樂!

衡量一個城市的進步、文明的程度,不一定用高樓大廈、硬體建設為指標,人民、小朋友是否受到公平的對待,才是進步城市的象徵。

張開巨大翅膀,呵護著小朋友們快樂成長的爸爸媽媽、社工朋友,市府除了特別感謝,也會擔任堅強的後盾。
.
發展遲緩、身心障礙的小朋友,又被稱為「 #慢飛天使 」,但他們只是剛開始起步時比較慢一點,不見得比較慢到。

因此過去這幾年,我到兒童發展中心、馬術治療,關心慢飛天使們。有適當的刺激、活動,及早發現治療、悉心照顧之後,也許就能自在翱翔。

目前,高雄設有14個 #早療發展中心 ,是全台灣數目最多。
而「 #桃源區育兒資源中心 」將於今年4月開始對外提供服務,是六都中第一個進駐原民區提供服務的育兒資源中心。
.
小朋友也是城市的主人,高雄市持續推出照顧小朋友、支持爸爸媽媽的政策:
✅ 坐月子到宅服務第一胎原補助80小時,提升為100小時,體貼新手父母,提供育兒家庭更多支持。
✅ 110學年度公共化幼兒園建置達4成目標,111年底未滿2歲兒童達200名的區域,全數設置公托設施。

另外,4月4日兒童節下午3點,豆子劇團將在兒福中心戶外草地演出溫馨動人的「孫仔笑一笑」兒童劇,歡迎全家來觀賞。

專業團隊治療師對於發展遲緩兒童到宅服務方案的省思

為了解決早療到宅服務的問題,作者鄭淑君 這樣論述:

中文摘要本研究目的在於探究專業團隊治療師對於發展遲緩兒童到宅服務的看法及省思,本研究採取質性訪談方法,共收集八位參與到宅服務有兩年以上經驗的治療師為研究對象。研究結果如下:一、治療師大多是接觸弱勢家庭後,有感其需求,進而主動連結基金會或因醫院業務所需,參與到宅服務。提供服務內容為(1)以專業整合方式提供到宅評估,讓家長對於早期療育有一定的認識與接受;(2)依據療育評估建議,連結相關資源,以滿足發展遲緩兒童與家庭的需求;(3)提供各項服務資訊,指導家長運用資源方法,提升家長運用資源能力;(4)提供家長療育建議與簡易復健訓練,提升發展遲緩兒童的能力;(5)鼓勵家庭參與,並給予家庭支持,藉以提升家

庭功能。二、到宅服務強調專業團隊合作的重要性,但在(1)評估時,容易因治療師經驗不足、時間有限而無法提供整合性建議給後續服務人員執行;(2)執行時,容易因對其他專業領域不熟、經費不足,而無法提供完整服務給兒童與家庭;(3)成效評估時,則會遇到評估人員前後不同,導致評估標準與目標設定不一致等困擾。三、治療師進入家庭執行到宅服務,會面臨如:(1)兒童身體狀態及配合度不佳;(2)手足或其他人干擾;(3)家庭環境及設備不足;(4)家庭成員觀念及認知有差異;(5)家長配合度與參與度不佳。四、當治療師提供服務後,發現在(1)兒童方面:提升了遲緩兒童認知、動作及語言發展且家庭成員關係更親密;在(2)家長方面

:家長對兒童會有合宜的期待、教養技巧有所提升、使用資源能力增加且發覺新資源的能力有所改變。伍、為了滿足發展遲緩兒童與家庭的各種需求,治療師也對目前到宅服務提出相關期待,如:(1)承辦單位經費與設備充足;(2)專業團隊人員充足且有共識;(3)執行服務有彈性,才能提升服務成效,避免浪費資源。六、治療師接觸到宅服務後,有改變自身想法與觀念,其中改變為(1)更了解「以家庭為中心」的服務理念,重視服務對象的需求;(2)積極替家庭找尋優勢能力,提升家庭自我掌控能力;(3) 學會重視家長感受,讓家長信任。最後,研究者依據研究結果,針對政策、實務及未來研究提出相關建議。在政策方面,支持「以家庭為中心」理念進行

到宅服務, 並強調專業團隊合作;在實務方面,專業團隊人員應該充足且有共識,才能提供合適服務給發展遲緩兒童與家庭;在未來研究方面,則可以擴大研究對象與區域,並深入探討各領域成員的互動關係,更能了解治療師對於到宅服務的真實感受與看法關鍵字:發展遲緩兒童、到宅服務、專業團隊

發展遲緩兒童到宅服務方案之機構合作情形

為了解決早療到宅服務的問題,作者賴美如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瞭解自籌經費提供發展遲緩兒童到宅服務方案之機構間合作情形。目的有三,分別為:一、呈現機構對於自行籌措經費辦理到宅服務的看法;二、呈現自籌經費提供到宅服務之機構與其他機構間的合作情形;三、呈現自籌經費提供到宅服務之機構對於現階段機構間合作情形的看法。本研究是針對五所提供到宅服務機構內到宅服務的負責人為研究對象,以質性研究訪談方式深入探究。經彙整訪談所得資料並輔以相關文件資料做進一步深入分析與探討最後提出研究結果。本研究所得結果如下:一、自行籌措經費辦理到宅服務是應勢而為:自籌經費辦理到宅的理由,首先,是因為「免費」能夠誘發使用者的使用意願。其次,政府在「身份」、「核銷」上給予的限制過

多,且常因「經費的不足」而限制了機構的服務。最後,私人基金會對經費的大方給予及核銷上不設限,讓機構更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所以機構自籌經費辦理到宅甚而其他服務算是應勢而為的結果。二、機構與其他機構間的協調合作勢在必行:特殊兒童的家庭需求多元並非單一機構能夠完全應付,但目前國內早療機構間的合作缺乏,且除了單一機構內的資源不足外,在區域資源方面亦是不夠。所以為了維護使用者的權益,也為了更加活用短少的資源,各機構絕對需要突破現實困境加以協調合作。三、機構間的合作並非靠單方面可成就:機構間的合作是困難的,真正準備好的人也很少,但它確是勢在必行的,所以難為必為之下,唯有靠所有相關單位及使用者的共識方能解決這

個困境,達成真正的合作。本研究對於實務工作之建議如下:一、政府應該主動扮演協調者、針對科際整合訂定確實法令及設置利於機構互動的交流平台。二、實務工作者應破除本位主義、建立網絡資源與充權家庭。最末,本文對未來相關研究提出可再努力方向為,以家庭為中心和資源理論基礎的機構合作相關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