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和 字體線上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昭和 字體線上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蔡欣妤(DebyTsai)寫的 Slow東京:日本雜誌御用部落客,帶你走進在地人的隱藏版景點 和白川靜的 孔子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2021最新免費「日文字體下載」大全!25個質感、手寫也說明:對於字體有講究的你,這篇就是最佳驚喜包!每次在處理文字作業時,總會想讓字型符合情境,但日文字體選擇也相對較少,透過不同字體,也能讓你的版面變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太雅出版社 和聯經所出版 。

國立中央大學 中國文學系 萬金川所指導 趙淑華的 《維摩詰經》諸本對勘及研究──以〈法供養品〉及〈囑累品〉為中心 (2018),提出昭和 字體線上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層積之作、原始文本、系譜、拉赫曼方法、互文性、互文分析、套語、引文、甘珠爾系譜、日本古寫經、西藏西部寫本、于闐語文獻。

而第二篇論文中原大學 建築研究所 黃俊銘、林曉薇所指導 羅世松的 鐵路局臺北機廠歷史與其鐵道產業文化資產之基礎研究 (2010),提出因為有 文化資產、都市計畫、臺北機廠、鐵道產業的重點而找出了 昭和 字體線上的解答。

最後網站日本最庶民飲食文化,也是最懷念的昭和滋味──《町中華》則補充:文/北尾杜呂. 散步途中映入眼簾的招牌上,強而有力地以大紅色字體寫著「中華料理」。我忍不住停下來,退後兩、三步,端詳店家的外觀。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昭和 字體線上,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Slow東京:日本雜誌御用部落客,帶你走進在地人的隱藏版景點

為了解決昭和 字體線上的問題,作者蔡欣妤(DebyTsai) 這樣論述:

相信即使去過東京多次的你,也將藉由本書, 邂逅不一樣的東京!   日本生活時尚雜誌《NYLON》御用部落客   帶你跟著東京男女假日輕盈的腳步   從神社、風潮小店、古書古著   話題流行&獨具品味的美食咖啡廳   到藝青據點、老屋改造空間、現代藝廊美術館   走一趟在地人喜愛的休日路線   我們要前往的是──那些台灣媒體未揭載,而日本正著迷的去處!   走進隱藏在日常街巷、城市大樓間,具有質感的在地人享受空間!   畢業於日本知名美術大學碩班、擔任日雜Model與部落客的台灣女孩Deby,以獨特細膩的美感、對「藝術」、「流行」、「生活風格」的品味鑑賞力,活躍於東京的網路寫作

。多年來為生活雜誌撰文的經驗,加上擔任台灣親友來訪的嚮導,擁有許多私房好店的口袋名單,其中不乏女星名模常常打卡上傳的咖啡廳、知名品牌藝術總監或編輯開設的風格小店。   書中將東京分為6區,精選搭電鐵就能到的「食‧衣‧行‧藝」名所店家,高貴不貴的質感路線,小資族也能放心享受。   同時,本書不只提供東京人的休閒脈動,你還會從各類型店家的經營理念中,發現東京因應時代潮流的變遷,而發展許多顛覆性的創新概念,例如老澡堂成為前衛的現代藝廊、沒落校稿社與書店精彩變身為文青消磨時光的據點、複合式商家的崛起、書店老闆選擇在銀座開一家一次只賣一本書的書店......這當中的原因等你來探究,或許在閱讀中,會啟

發你對現實生活美好的想像與新的思維!   【特別企劃】穿搭建議   熟悉街拍的Deby依照每個區域的氣質調性,   給予當日衣著的搭配建議與示範,   復古千金風、精緻時髦風、氣質休閒風......   讓你融入街道氛圍,盡情地街拍,成為instagram注目話題!   享受生活感的旅遊,探索不一樣的東京   |表參道換髮型換心情|   旅遊書中的時髦聖域表參道,風尚小店林立。但你可能不知道街上有許多經紀公司的時尚獵人與雜誌編輯,視線不住地流轉,想找到他們的明日之星或街拍模特兒。這裡也是東京美髮Salon聚集地,不少知名模特兒御用的店家座落於此,你也不妨來個日本美容院體驗,讓日本設計師為

妳變化煥然一新的髮型,說不定還能像作者一樣,被相中為髮型Model,成為街拍主角喔!   |東京日暮里的老屋新力|   谷中區域一代由於保存了許多舊建築,有濃厚的下町風情,近年來也陸續出現許多的老屋再利用形式,但他們幾乎都保留了建築最原始的樣貌,繼續以原本的樣貌與充滿復古情懷的街道相襯、共生下去。這裡的木造公寓被學生與藝術家努力保留下來,成為藝廊、咖啡廳、設計工作室、髮廊等複合機能的設施。以及老浴場與現代前衛藝廊產生的絕妙配對。還有日本家屋飄出咖啡、烘焙香,成為串起生活的新聚落;走在這樣的街巷,讓人想到日劇裡,家屋時代那美好親密的人情味。   |澄清白河的咖啡浪潮|   澄清白河不只有全球

風靡的藍瓶咖啡亞洲一號店,還有隱身街角被譽為住宅區殿堂級味道的獨立咖啡店,老闆選豆烘豆手沖的功力,吸引行家擠身小店,與熱愛音樂、滑板、設計的嘻哈風老闆捧著咖啡閒聊。   |手感事物走出新前景|   還記得手寫年代逛文具,為了找一支好寫的筆、挑選紙張的選購樂趣?還記得底片相機等待沖洗的雀躍興奮?還記得沒有網路書店的時候,假日窩書店,邂逅一本好書的悸動?日本人正用另一種方式,替人們保存、找回這樣珍貴的感動。拿起這本書,你會看到風格文具店如何喚醒愉悅的手寫經驗;古董相機店對底片的堅持與依戀;蔦屋書店如何成為全球最美的書店,為閱讀人開闢一方綠洲;靜岡子弟如何用設計讓日本茶走入年輕人的生活......

日本人快樂執著的態度,深印人心!

《維摩詰經》諸本對勘及研究──以〈法供養品〉及〈囑累品〉為中心

為了解決昭和 字體線上的問題,作者趙淑華 這樣論述:

本文旨在針對漢譯《維摩詰經》〈法供養品〉及〈囑累品〉的經文,進行「資料整理」及「研究」,同時也兼及第一品「通序」的部分內容。其中「資料整理」部分是針對梵、藏、漢諸本進行版本斠讎、傳本對勘、梵藏本語詞釋義、語法解析和貼近原文的白話翻譯,必要時也作了相關深入研究及補充說明。至於「研究」則順著斠讎及對勘所引發的問題,亦即斠讎對勘結果所顯示的「版本源流關係」及「傳本出入狀況」為何,而進一步開展出如下的討論。首先,為了找出考察《維摩詰經》諸本變化的有效方法,本文回顧了前賢的研究。結果發現:百餘年來的佛典形成史研究,一直都是遵循著佛典是一層積之作的原則,進而試圖還原佛典原貌,推演層積過程。但學者已證明過

去利用對勘諸本來找尋原始文本是行不通。相對地,「互文性」概念卻很符合佛教文本形成與發展的狀況。因此,筆者從L’intertextualité一書所談的三種分析互文的能力,推衍出分析互文的三個步驟,以此作為本文考察傳本變化的方法。接著,為抉擇出互文分析的合適對象,以便有效探究《維摩詰經》諸本的變化,本文也考察學者對經文改造及增廣的研究。結果發現:常被重複引用的套語,正是大乘經典中經常發生改造及增廣之處。誠如學者所言,套語的定型狀況會反映文本時代、地域、所屬部派,考察套語可了解文獻的成立狀況、傳播過程及所屬部派。因此,套語很適合作為互文分析的對象。找出方法及對象後,接著本文便著手說明《維摩詰經》各

傳本的版本現況。其中不僅指出于闐語寫本年代是五、六世紀,也運用「版本對勘法」判定本文所用的兩個日本古寫經應是抄自《開寶藏》系的刊本。此外,也利用本文整理好的校勘資料,說明敦煌寫本及西藏西部寫本等本的書寫和拼字的特徵,以及翻譯和經文內容的狀況,然後歸納出藏譯本的特色。最後,藉由傳本間的異文,本文做出傳本系譜,因而得知《維摩詰經》諸本主要分兩大系:支謙及羅什譯本一系,其他諸本一系。再者,透過套句的互文分析,也得知此經編輯者相當熟悉聲聞經。文中日常對話的慣用語和已發展完成的法數套語,較不會再變化。相對地,堆疊同義或近義詞的詞組,以及由數個句子組成的套式,其「動態性」則特別明顯,最容易隨著流傳而繼續受

到編輯,內容由簡變繁。但是,也因文本有相互模仿引用的「互文性」,從而促使流傳中的佛教文本不斷發生變化,但又不約而同地朝著法數的統一、句式的固定等等口傳文獻特點走去。

孔子

為了解決昭和 字體線上的問題,作者白川靜 這樣論述:

  莊子才是真正的孔子思想的繼承人!   日本知名漢學大師白川靜以中國古代社會為背景,   透過對漢字的精闢研究,   以論語為架構,   在《孔子》一書中探討了中國古代的社會構造、思想制度,   以及對孔子的獨特評論。   白川靜的《孔子》論證並斷言《史記》中有關孔子的記錄幾乎完全都是虛構的,而孟子自任私淑於孔子,所以讀者現在才能夠聽到有「孔孟之道」這樣將孔子與孟子等同對待的詞語。但白川靜認為,莊子才是真正的孔子思想的繼承人。   孔子的思想與莊周的關係、儒的變遷以及有關同時期的墨家的描述,是白川靜《孔子》最特別之處。   白川靜在《孔子》一書中一路大膽斷定,顛覆了以《

史記》為首的許多記述事實和觀念,支撐他的是白川靜篤實學風,以及對於東方傳統文化的執著追求。   閱讀白川靜的《孔子》,會被作者獨到的見解震撼,會被作者嚴密而又自負的論調壓倒,也會深深體會作者對於孔子以及東方傳統文化的熱愛。   作者簡介 白川靜(1910-2006)   文學博士,生於日本福井市。生前任職立命館大學教授,於1976年退休。主要著作有《說文新義》(共15卷、別卷1)、《金文通釋》(共7卷9冊)、《漢字》、《詩經》、《孔子傳》、《漢字百話》、《中國的神話》、《中國的古代文學》、《初期萬葉論》、《後期萬葉論》、《甲骨文集・金文集》、《甲骨文的世界》、《金文的世界》、

《字統》、《字訓》、《文字逰心》、《文字逍遙》等。被譽為日本漢文時代的最後碩學,獲得的榮譽稱號有立命館大學名譽教授、福井縣名譽縣民、福井市名譽市民、京都市名譽市民等。因各階段做出的研究而獲得的獎賞有菊池寬賞、京都府文化特別功勞賞、井上靖紀念賞。2004年94歲時,榮獲日本文化勳章。 譯者簡介 韓文   中國西安外國語大學日文系畢業,日本國立滋賀大學教育學碩士,主攻近代日本漢文教育。1992年赴日,曾任日本京都產業大學外國語學部非常勤講師,現為香港城市大學兼職講師。   《孔子》的神諭(淺野裕一) 導讀(鍋島亞朱華) 第一章 東西南北人 關於傳記 聖人之後 陽虎的反叛

出國記 亡命記 夢與影 第二章 儒的源流 關於傳統 大儒和小儒 巫史學 天的思想 關於古典 儒教的形成 第三章 孔子的處境 關於體制 群不逞之徒 奴隸制說 孔子教團 卷而懷之的人 第四章 儒教的批判者 關於批判 行會集團 儒墨之辯 盜蹠的邏輯 孔子問禮 稷下之學 第五章 關於《論語》 文體論 儒家的八流派 弟子群像 《論語》的形成 大哉孔子 文庫版後記(白川靜) 解說(加地伸行) 後記   從開始寫《孔子》,到現在已經過了近二十年。時間快得真是像做夢一樣。而且,我也上了八十、就快要過完一個年坎兒了。然而,執筆寫這本書時的前後

情況,卻依然在我的記憶裡,還帶著幾分鮮明。   我為自己、而不是為了教室裡的講義開始讀《論語》,是在戰敗之後。我想,凡是體會過戰敗後那種沉重鬱悶的虛脫感的人都能理解吧。不知什麼時候,我的桌子上有了《論語》和《聖經》。不是來自於思想上的什麼要求,也不是想要入教。是出於那種孤獨地在黑暗的海面上漂泊,想要用手抓住什麼的衝動。而且,那東西還必須是無論從什麼角度上來都可以接近的。這樣才會比較好吧。就這樣,我不分順序地、旁觀眺望似地讀了起來。讀著讀著,我就開始覺得,這兩本書是敗北者的思想、敗北者的文章。閱讀中,自然地被帶到了一個深奧的冥想的世界裡。接下來,虛脫的時期過了,秩序也逐漸恢復,學系的活動雜誌

也可以出季刊了。昭和二十三年(1948年),我發表了〈卜辭的本質〉、〈有關訓詁上的思維形式〉、〈殷之社會〉等文章,想以此得到研究生活的節奏。這之後的二十幾年,我只管投入到這些文章所指向的方向。昭和三十年(1955年),我寫了《甲骨金文學論叢》十集;三十五年(1960年),寫《詩經研究》〈通論篇〉等三冊;三十八年(1963年),為二玄社的《書跡名品叢刊》寫了《甲骨文集》、《金文集》,五冊。另外,三十七年(1962年)開始出版刊行《金文通釋》、四十四年(1969年)開始出版刊行《說文新義》。基礎稿件在之前就準備了一些,《金文通釋》A判紙八十頁、《說文新義》A判紙二百頁,我計畫將這兩部刊行在季刊上。

就在這些稿件出版刊行的當間,學園紛爭如龍捲風一樣刮過。   四十三年(1968年)接近年底的時候,在我所屬的大學,兩派學生之間掀起爭奪機關雜誌的鬥爭。前後兩次,有大約九十人負傷。這像是被當成了信號一樣,紛爭爆發了。   用了幾個月的時間,紛爭總算終了。不過,教育現場上的龜裂和斷層不是很容易地就能填補的。特別是,一黨支配體制所帶來的荒廢,好似是無論如何都很難解決的問題。在這個時候,我想起了戰敗後閱讀的諸章《論語》。我開始思考那在決定性的敗北當中的、帶著幾個以心相許的弟子們、拖著衰老的身體持續漂泊了十幾年的孔子。四十六年(1971年)秋,正是《歷史與人物》創刊後不久的時候,我就首先將開頭的

幾次連載內容交與了他們。這一年的夏天,我寫完了全部。四十七年(1972年)十一月就出版了。這件事情是一邊出版《金文通釋》與《說文新義》的季刊一邊做的,負擔很重。不過,大體上進行得效果如預期。在此描述的孔子像,是我在很久以前的戰後,在我的內心裡逐漸形成的一個形象。   不過,問題還有其他。中國的異常事態,也是一個令我揪心的事情。一九六五年(昭和四十年)十一月,由姚文元的「海瑞罷官」批判而開始的文化大革命,最終變為以數十萬的紅衛兵為尖兵的大規模反四舊(思想、文化、風俗、習慣)運動。他們手舉著紅色書皮《毛主席語錄》,到處橫行,及至四方邊疆。所有的出版物,卷首都以特大字體標上《毛主席語錄》中的一節

。無論是研究還是作品,全都從雜誌上消失了,只有口號氾濫。在這強烈的喧囂中,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從外部是沒有辦法瞭解的。很多書籍都被焚燒了。有報導說,郭沫若院長像拋棄紙屑一樣地在整體上做自我批判,批判自己那出色的古代研究。這些都挑起了我們的不安。一定有什麼事情,一定發生了什麼異常。那東西大概就是不分區別地能夠燒盡一切事物的nomos性的巨大力量。在這當間,主席的盟友、被公開指名為後繼的林彪,因暗殺毛主席失敗而垮臺,並在逃亡北方途中墜機而死。內部的權利鬥爭好像是因為路線的相違。文革派與實權派的不和看來也不是很容易就能夠化解的。內外一切,nomos性的幻影籠罩著世界。大概孔子活著時的時代也是這樣的吧。

哲人孔子是怎樣生活在他所在的那個社會中的?孔子是怎樣與那個力量鬥爭的?而且,孔子在現實中敗北,卻又成為百代之師,這又是為什麼呢?我想寫一部有關孔子的書。我想具體地把握孔子的姿態、孔子所在的社會和孔子的思想以及他人生中的生活方式。我是一個研究者,我想將這些原封不動地就策劃為一部精神史、一部思想史。為此,對於孔子周邊的事項,對於思想的系譜等,我都不加怠慢地予以了留意。   《孔子》出版後的第二年,文革到了最後的階段。將林彪與舊思想結合在一起,呼號「批林批孔」的江青一派的運動發起了。孔子被人直呼其命為孔丘,被批判為一個奴隸制度的擁護者。孔子曾經被郭沫若氏定位為奴隸解放的旗手,是被安排起這個作用的

。到了今天的這個世界,孔子的命運依然浮蕩。   1976年4月,在天安門事件中,民眾激憤,江青一夥人垮臺,恐怖的時代告以終結。眾多的死於非命的學者文人不可能再蘇醒了,但孔子受到再評價,恢復了名譽。進入七八年以來,再評價的論文載於各種雜誌上。八一年六月,中央委員會正式承認文革的謬誤,長達十年的狂亂劇收場了。那不是什麼文革,那只是奪權鬥爭過程中進行的大規模的焚書坑儒而已。然而,文革終結後還不到十年的時間,又一次地,發生了天安門事件。八九年六月四日未明,武裝力量甚至還出動戰車鎮壓,造成數百學生和市民死亡。   在那一年的夏天,我想編寫《文字逰心》一書,以紀念自己翌年迎接八十周歲。書中寫有一篇

〈狂字論〉,文章一百五十頁左右,試圖通觀中國的狂的精神史。孔子是最為熱愛狂的人。「狂者進取」,是「直者」。為了與邪惡的事物鬥爭,必須要有一種異常勁頭。狂氣才可能是變革的原動力。而且,在精神史上,這也是確實可以證實的事情。在中國,在其精神史的出發點上有孔子。這一點,在《孔子傳》中多少也提到了一些。我想以〈狂字論〉來探求《孔子傳》中沒有談及的、狂的精神史上的發展。我認為,在所有的領域,能夠對抗nomos性事物的,只有這個「狂」。   1990年,我想這是歷史上極其應該紀念的一年。以往的歷史上不曾看到過的巨大nomos性的世界,帶著一聲牆壁倒塌的聲音崩潰了。這個令人難以相信的歷史現實,我們的確親

眼看到了。我還依稀地記得大正七年出兵西伯利亞時的事情。接到了慰問的文章的士兵,送來貝加爾湖的相片等。不過,不久那個地方就變為一個巨大的nomos性的世界,帶給人們無限的畏懼。我想,史達林內部肅清了兩千一百萬人的說法,不見得就一定是虛妄。   現在,那個世界正在崩潰。「布拉格之春」以來,星星煙火一直持續了二十多年,現在一瞬間地熊熊燃燒了起來吧。一個巨大的幻影,正在從歷史上消失。   《孔子傳》以及在這延長線上嘗試的〈狂字論〉,就是狂的精神史在我的意識底層所佔據的位置。這個事情也許不應該由我自己來講。對於問題的意識是因人而異的,每一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理解方式。只不過,在所謂的「讀書千卷,冷生

涯」(達雅堂先生詩句)的研究者的生活當中,也有不顯現在外的心思。在討論學術問題的時候,也會有某種現實與其意識底層相連。沒有這個現實的話,是很難在研究中投入熱情的。   思考將孔子的時代與當今相比較,就會覺得,人到底進步了多少呢?的確,惡智慧進步了。殺戮與破壞變得更加巧妙,規模也更加大。然而,在邏各斯的世界裡,不就只有失去嗎?我寫《孔子傳》就是出於對這樣的現代的恐懼,是用我自己的方法表達的。當然,這大概也只是我意識中的一點希望而已也未可知。 第一章 東西南北人   很多人都在談論聖人孔子,詮釋《論語》高深哲理的人也不少。不過,如果就像談論耶穌,或像解說聖經一般地談論孔子的話,恐怕會遠離了孔

子的志向。孔子並不願自己是一個神秘主義者,也從不自願地背負光環。他時刻與弟子們同行共處,將自身的一切顯露在弟子們的面前,「是丘也」(論語,述而),毫無遮掩和顧忌。孔子就是這樣一個人。   不過,孔子的確是一個理想主義者。為此,他屢屢遭受挫折,不得成功。自出道以來,孔子的生活幾乎都是在挫折和漂泊中度過的。但即便如此,他的弟子們也不離開他。孔子率領一幫徒弟,求的是什麼呢?他們要做的到底是什麼呢?跟隨這位難以期待其能夠得到世俗意義上成功的老師,在這樣的師門下所產生的教團,為思想史帶來什麼樣的意義呢?   孔子的人格並沒有在他的一生當中完結。孔子去世之後,他的人格仍然得以展開。孔子的形象被逐漸有序地改

寫,最終加以粉飾,使其更像一個聖人。這個粉飾工作的完成者就是司馬遷。在其後的兩千年裡,孔子這一聖像一直都是中國封建官僚制國家的守護神。當今,舊社會消滅了,孔子的形象又一次地必須改寫。已經有人把孔子當作解放奴隸的思想指導者和實踐家了。孔子依然活著,依然被寄託著,背負著思想性的任務。孔子偉大得能夠一直活到現在。要想思考孔子的這一偉大,我認為只有一個問題需要考慮,那就是,對於我們自己來講,孔子意味著什麼?   不過,這個問題不是可以依據某種論述者的歷史觀而做任意的談論的。孔子一直都活著,如果將來他還能夠繼續活下去的話,提供這個可能性的,一定還是孔子自身。視孔子為一個具有歷史性人格的人物,探究其歷史意

義,這是還原孔子、令其生命氣息蘇生的唯一途徑。孔子的傳記生命一直持續至今,因此,我也將自己的這一篇命名為[孔子傳]。   關於傳記   孔子具有偉大的人格。在中國,人的理想狀態稱為聖人。聖的原意是指能夠聽到神靈的聲音的人。稱孔子為思想家不能算作完全正確。同蘇格拉底一樣,孔子沒有留下任何著作,他們都是能聽到神靈的聲音的人。他們的弟子們記錄他們的言行。他們的思想只能通過這些弟子們的文章得知。一個人的思想只是通過他的行為來示範的話,這個人應該被稱為哲人才對。    

鐵路局臺北機廠歷史與其鐵道產業文化資產之基礎研究

為了解決昭和 字體線上的問題,作者羅世松 這樣論述:

臺北機器局自清代因軍務創建之初,即衍伸出臺灣鐵道建設及商務推展之多重體系,隨著日本治臺及戰後各時期之建設推展,臺北機器局亦順應時代的更迭,轉換不同體制下之稱謂;最終在1947年正式更名為臺北機廠。雖然,臺北機廠受到各朝政權演替下的影響,但唯一不變的是臺北機廠始終兼具國防要務及交通運輸體系的角色,進而連帶影響著臺灣都市結構與社會經濟之發展。臺北機廠在2004 年受到高速鐵路建設工程的影響,必須在2015 年停工並遷建至楊梅鎮富崗基地,因此,至今仍在營運中的臺北機廠現址,其見證臺灣鐵道動力運輸系統及產業結構變遷之豐富鐵道產業文化資產,勢必將受到重大衝擊。唯過去學者對於鐵道產業之研究,因受限於檔案

史料之開放及文獻蒐羅不易,而著重於臺灣鐵道線路之發展、車站建築,及其相對於社會經濟之影響等,對於鐵道產業文化資產多元化之有形及無形資產,並未有完整性之探討。故本研究企圖以臺北機廠作為主要研究對象,並針對臺灣鐵道產業各時期之歷史、技術養成與檢修體系之沿革進行闡述。研究目的及成果如下:1. 釐清臺北機廠之歷史意義及文化資產價值:藉由清代、日治及戰後各時期檔案文獻之彙整,輔以田野調查之瞭解,確立臺北機廠各階段之建設發展,進而探討都市發展對於臺北機廠之影響。2. 探討臺北機廠技術養成教育及轉變:臺北機廠在面臨各階段動力運輸系統轉換時,修製技術、訓練內容及人材招募,其間相互應對之關係。3. 提供臺北機廠

之保存及維護架構建議:將臺北機廠分作有形及無形文化資產層面,進行鐵道產業之分析。以期作為未來臺北機廠遷建後,產業設施及文化遺產系統性保存之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