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雨量 100mm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國立中央大學 大氣科學學系 廖宇慶所指導 陳鈞澤的 利用IBM_VDRAS分析TASSE實驗期間劇烈午後雷暴降水事件:2019年7月22日個案分析 (2020),提出時雨量 100mm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午後對流、胞合併、資料同化。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興大學 水土保持學系所 詹勳全所指導 邱亮融的 南投望鄉橋上游野溪治理效益研究 (2020),提出因為有 二維水理模式、阿里不動溪集水區、河道沖淤的重點而找出了 時雨量 100mm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時雨量 100mm,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利用IBM_VDRAS分析TASSE實驗期間劇烈午後雷暴降水事件:2019年7月22日個案分析

為了解決時雨量 100mm的問題,作者陳鈞澤 這樣論述:

2019年TASSE於6、7月展開,其中2019年7月22日午後雷暴事件,造成台北都會區淹水,降雨中心在大安森林公園測站,最大降水時雨量接近200 mmhr^(-1),本研究利用IBM_VDRAS(Variational Doppler Radar Analysis System based on immersed boundary method)系統、中央氣象局測站以及台灣大學storm tracker觀測資料對此個案進行分析。分析結果顯示,初始階段海風將暖濕空氣帶入內陸,在桃園、新竹以及雙北山區形成零星對流胞,發展階段各對流胞包圍台北盆地,冷池外流加上地形效應使得台北盆地中心輻合狀況良好

,加上中層水氣充足以及條件不穩定,此時台北盆地環境十分有利對流生成,至成熟階段時,主要對流於台北盆地中心(大安森林公園)上空長起,在後續的一個小時下了超過100毫米的累積降水,期間經歷了胞合併,使得上升運動增強,並延長強降水時間,造成大安森林公園周邊地區淹水,到了消散階段,台北盆地改吹陸風,盆地中心由輻合場轉為輻散,且中心地表為下沉運動,新的對流經台北盆地西南方往桃園、新竹傳遞。本研究亦利用IBM_VDRAS分析場計算發展、成熟、消散階段時,此午後雷暴個案在視熱源(Q1)以及視水氣匯(Q2)的垂直分佈,結果顯示Q1呈單峰結構,在成熟期最大加熱高度約在5km(575mb) 左右,大小約在3~4(

_^o)C/hr,Q2在成熟期呈現雙峰結構,底層最大乾化高度約在1.75km(824mb),大小約在4(_^o)C/hr,上層最大乾化高度約在5.25km(540mb)左右,大小在3~4(_^o)C/hr。從結果來看,IBM_VDRAS藉由同化雷達資料,得到完整的的三維氣象場,可以清楚分析對流胞傳遞、合併時,垂直剖面的變化,以及水氣、雨水混合比等參數的定量變化,也可以得到午後雷暴發展、成熟、消散期Q1、Q2的垂直分佈,是非常好的分析工具。

南投望鄉橋上游野溪治理效益研究

為了解決時雨量 100mm的問題,作者邱亮融 這樣論述:

台灣處於熱帶及亞熱帶地區,受颱風侵襲的機率較大,且時常引發嚴重災害。2009年莫拉克風災降雨造成全台時雨量超過100mm/hr有16處,進而造成阿里不動溪水流暴漲且夾帶泥砂,河道兩岸多有崩塌,河道中之既有水工構造物損毀,溪床刷深等災害,影響河道兩岸周圍居民的安危, 因此本研究利用二維動床水理模式CCHE-2D進行水理分析,探討阿里不動溪望鄉橋上游河段整治的效益,以重現期距50年為模式之入流邊界,並透過治理前河道之水理模式分析結果,可判斷河道內易致災區位,提供治理方案擬定之基礎,而治理後河道之水理模式分析結果則可瞭解工程可達的效益,並量化其治理效益,其中包含水深、流速、及沖淤

變化。本研究藉由 CCHE-2D 水理模式評估望鄉橋上游野溪之整治方案,以零方案河道內未進行工程施作,以及A方案主流建立3座潛壩、1座固床工,B、C方案於A方案施作之工程構造物基礎上分別移除上、下游各一座潛壩,共計2座潛壩、1座固床工,共計 4 組方案進行模擬,並評估不同方案經過洪水事件後河道中的水深、流速以及底床之沖淤變化,並與現場地形進行比對檢定,模擬結果顯示使用B方案移除下游潛壩的治理組合於阿里不動溪望鄉橋上游河段有良好的整治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