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代役246梯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長榮大學 台灣研究所 莊惠惇所指導 陳若嫈的 從觀光視角看光華雜誌建構之原住民意象 (2019),提出替代役246梯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光華雜誌、外宣、原住民、觀光、社區營造。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高雄大學 高階經營管理碩士在職專班(EMBA) 李博志、李亭林所指導 林恒毅的 臺灣義務役期與抗壓程度之研究 (2013),提出因為有 兵役制度、義務役期、抗壓程度、兵役價值、事業發展的重點而找出了 替代役246梯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替代役246梯,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從觀光視角看光華雜誌建構之原住民意象

為了解決替代役246梯的問題,作者陳若嫈 這樣論述:

摘 要 台灣光華雜誌建構的原住民意象,對主流社會的重要性而言,雖然其價值觀與主流社會生活有所差異,生活也較艱困,但因為享有自然美景的環繞而大致美好,是穩定的代名詞。文本發生背景之特殊性在於:原隸屬於新聞局,後成為外交部發行之多國語言刊物,自1976年出刊後,在景點的詮釋上,展現國民黨政權的大中國思維對台灣、前統治者日本、對岸中國的心態。在這樣背景下呈現的原住民同胞與土地樣貌,視其能否與執政者有關,並給予當時之國民黨執政者形象加分而篩選。雜誌編輯也在內容上呈現了在地深入的報導,滿足讀者對原住民鄉的好奇心與關注。有時對原住民鄉之發展也抒發了屬於「台北菁英式」的知識分子對原住民的觀點

與熱情關懷。對於觀光資源而論,則提供兩方面資訊。一為原住民區景點/產業的開發發展上,政府與原住民作為;其次為文化資產保存之面向,並非所有觀光客有興趣,而對原住民來說,卻相當重要的原住民語言、習俗,部落社區營造、震/風災後之對生態努力維護與展開新生之報導。就此面向而言,雜誌亦專精於形塑原住民在社區營造的框架下積極實踐文化傳承的形象。 然而,積極報導原住民之時,光華雜誌也顯示了所謂的父母官形象,對原住民有讚賞,有期待,也有同情與建議。雜誌不應該將原住民看做是觀光景點的一部分,也不能永遠將其當成國家門面的一部分而未獲得其同意。除了是觀光資源的保護者與擁有者外,原住民朋友對自然保育的想法也應該被

接納,國家應該放下擁有權力者的高傲身段,尊重原住民在觀光地區的基本權利與生活智慧,並且對於國家公園的管理與環境保育上,將原住民視為共同治理的夥伴關係,這樣的原住民觀光才有前途,這也才是真正值得向外宣導之處。關鍵字: 光華雜誌、外宣、原住民、觀光、社區營造

臺灣義務役期與抗壓程度之研究

為了解決替代役246梯的問題,作者林恒毅 這樣論述: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方式,以瞭解臺灣義務役期對於抗壓程度的培養是否具有其關聯性,並藉由個人退役後的背景資料分析,尋求對兵役價值及事業發展影響論證之資料,以提供臺灣在轉型募兵制後,未來兵役制度役期規劃及有志服役的青年之參考,重要發現如下:(1)義務役期時間與抗壓程度達顯著差異水準,並呈正向低度的相關性;抗壓程度與兵役價值、事業發展彼此間均具有正向中度的相關性。(2)義務役男在「不願役」的情況下,經過役期時間的體驗,仍傾向認同服役所帶來的價值。(3)雖然服役對事業基礎與發展助益的整體平均值顯示出認同傾向,但仍有相對多數的義務役男認為,因為服役的關係而影響其事業的發展。(4)服役20個月役期時間的抗

壓程度最高,服役12個月的最低。(5)組織調整幅度愈大,顯現出成員的抗壓程度愈低。(6)服役時間過長,將降低退伍後對於事業發展具有助益的認同程度。 研究建議:(1)調整軍中管理模式,落實訓練要求標準。(2)維持組織穩定發展,結合社會專業技能。(3)賦予明確責任要求,大量運用士官幹部。(4)明確役期制度規劃,建立靈活退場機制。(5)完善募兵效益評估,組建堅實國防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