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沒 出路 的 科 系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最沒 出路 的 科 系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楊照寫的 不一樣的中國史(全13冊) 和教宗方濟各,奧斯丁.艾夫賴格的 讓我們勇敢夢想:疫情危機中創造美好未來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遠流 和網路與書出版所出版 。

逢甲大學 中國文學系 徐培晃、余美玲所指導 洪冠諭的 刻偶師在台灣布袋戲環境變遷中的因應策略──以炎卿戲偶雕刻公司為例 (2020),提出最沒 出路 的 科 系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布袋戲、卿戲偶雕刻公司、刻偶師、戲偶。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國家發展研究所 彭立忠所指導 李皖玲的 九五「普通高級中學課程暫行綱要」分析--以台灣史與中國史的歷史教科書為例 (2008),提出因為有 九五暫綱、教科書分析、內容分析、訪談法、歷史教科書、歷史教育的重點而找出了 最沒 出路 的 科 系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最沒 出路 的 科 系,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不一樣的中國史(全13冊)

為了解決最沒 出路 的 科 系的問題,作者楊照 這樣論述:

「中國史」是「臺灣史」的重要部分! 要回答臺灣怎麼來的,不能不理解中國歷史。   以歸零、新解的思維,扭轉你過去所讀的歷史印象 一套重新理解臺灣、理解中國、理解世界的書──   【第一冊簡介】   中國是怎麼出現的?近百年最新出土的考古成果,讓我們比司馬遷更懂先秦。新石器時代如滿天星斗般的文化遺留,居所、食物、墓葬、器皿……,勾勒出鮮活的生存樣貌與部落演進。   夏、商、周是接續的王朝嗎?這三個同時存在、興起於不同地域、先後成為共主的三個強大部族,夏人發明最有效的「夯土技術」,宮室與城牆的突破性興建,如何重組以城為中心的人口分布?商人擁有馴服動物與遠途運輸的本領,它更是個「鬼神民族」,

又是如何設計出與祖先溝通、召喚靈異力量的神祕儀式?讓卜甲、卜骨上的文字,成為神力的媒介?周人則首先提出「天」的概念,神鬼退場,人文精神躍動昂揚,他們又是如何扭轉文明方向,走向一個禮儀的、文字的和記憶的社會?   【第一冊突破看點】   ●深入認識「挖死人骨頭」的考古學   ●村落遺址、陶器、青銅器、甲骨文等出土文物的迷人解讀   ●新石器時代的演進脈絡   ●中國文字表意的真相   ●夏、商、周三大先後共主的部族性格與互動競爭     【第二冊簡介】   中國文明的主流是什麼?天命信仰、宗法親族、文字系統和地理基調,是周文化留下的長久印記,周人如何給予其堅韌的質地,得以抵抗時間的試煉?  

 中文字何其奧妙?不講究時態,喜歡省略人稱,少有抽象數詞等等,默化了文字使用者的價值觀;更重要的,你活在一個什麼樣的語言環境,就決定了你如何思考。   我們有好好認識孔子嗎?孔子並非被後世曲解的「真理製造機」,而是個有脾氣也有偏見,有巨大叛逆性格,更有強悍邏輯頭腦的人。他如何創造「老師」這個身分,又是如何定義「學」、內化「禮」?莊子的思考友伴是開闊無涯的天地精神,《老子》一書則是對應極端亂世的精巧智慧,老、莊的分別和其中的誤謬又是什麼?   西周到東周,一個動盪變遷的時代,也是思想學術的黃金年代!   【第二冊突破看點】   ●憂患意識、人本價值和統治手段,深入理解周文化   ●語言、文

字,和思想、哲學的微妙牽繫   ●「國」是什麼?周代的建「國」運動   ●從王官學到諸子學,亂局下的真理競賽   ●重新認識孔子、認識莊子、認識老子     【第三冊簡介】   春秋,是個人個性強烈發展的時代,服膺「賴活不如好死」的生命原則,這樣的信念何以被後世遺忘?戰國,是戰爭規模持續升級的時代,富國強兵是國君放不下的目標、人民躲不掉的日常,又如何衍生歷史詮釋權爭奪的現象?   雄辯,是戰國的風格標誌。墨家以「天志」保證兼愛;孟子讓「仁義」在戰國現實中還有用武之地;荀子講「禮」的約束訓練;國際秩序則取決於縱橫家的穿梭遊說;而在南方的楚文化,神話與異界交織的環境裡,還有個書寫個人極端情緒的屈

原。最後勝出的法家,靠的是現實示範,由此建立「絕對王權」的起點。   秦朝是個早熟的帝國。抗拒死亡、相信久長,是秦始皇的執念;雷厲執行一統、重今賤古,是秦始皇的野心。但法家的「輕罪重罰」,形成龐大的刑徒部隊,竟成為秦帝國快速滅亡的根本原因……   【第三冊突破看點】   ◆從《左傳》等自殺故事,看春秋人的生命情調   ◆戰國的主題當然是「戰」,看戰國人的動員生活   ◆深入諸子的雄辯現場,探訪癲狂的楚文化   ◆從兵馬俑考古,挖掘秦始皇「空前」的心事   ◆無賴劉邦和梟雄項羽的心理戰略成敗     【第四冊簡介】   漢初的朝政主流是「無為」,擺脫封建糾纏,對治過度動員,同時嚴苛的秦律仍在

。直到武帝朝,漢代才變身為嚴密運作、權力束攏的大帝國。設中朝、養酷吏、迷封禪、頒輪臺詔……,盡顯武帝的豪邁與哀愁。   西漢盛世的特點,就是昂揚、誇耀的時代氣氛,一種挑戰極限、對外擴張的浪漫精神。漢賦的華美誇張堪為代表,那是文字上的巨大奇觀,同時透露什麼樣的帝國矛盾?漢朝與匈奴的對峙征伐中,司馬遷為何將李廣視為最重要的「人物」?《史記》裡,司馬遷通書以「太史公」自稱,又是何其動魄的、以歷史來彰顯深刻人間道理的使命!   回到思想現場,西漢最特殊之處就是對經書的強烈信仰。今文經的開放現實、古文經的返本主義,讖的曖昧預言、緯的自由荒謬;儒家也變成被百家滲透的複合體,董仲舒援引陰陽五行,創造「天

人感應」新意識形態,利用「天」約束皇帝,也讓孔子變成活生生的怪物?   什麼是帝國的宿命?當皇帝愈來愈孤獨,身邊注定圍繞著精神扭曲的人,加上朝廷的聚斂機制、民間的土地兼併,中央集權產生的因果連動,終讓西漢成為第一個被這種宿命結構搞垮的王朝。   【第四冊突破看點】   ◆重新認識《史記》,尋索「太史公」三字深意   ◆重新認識「漢賦」,想像力的特技表演   ◆重新認識《鹽鐵論》,政治鬥爭的現場傳真   ◆重新認識王莽,偽詐下的真實復古決心   【第五冊簡介】   王莽的新朝有兩項第一,未經流血衝突改朝之平順,與前王朝斷裂之巨大,都在中國朝代史上排名首位。新朝到底怪在哪裡,又進行了哪些天翻

地覆的大改造?   東漢承繼西漢再起,表面上帝國運作模式一致,骨子裡卻與西漢有著根本差異。東漢皇后的角色與作用,顯示東漢的統治結構變成了「大姓共治」,皇權空洞化之下,如何一步步演變為外戚、宦官、士族的大亂鬥?   重視人才等級,是這個時代最主要的特色。「清議」是士族的精神武器、人物的品評說詞;章句之學沒落後,士人轉而追求浮華詭奇的「游談」;再到講究規矩、著意表演的「清談」,何以成為貴族社會維繫內部團結的重要形式?   漢末亂局,黃巾賊、五斗米道是在什麼樣的人心氛圍中崛起?三國的故事為何如此深入人心?而來自封閉親族組織的「門第」,又如何一躍成為社會真正的重心?   【第五冊突破看點】  

 ◆漢代人怎麼生活?窺看他們的食衣住行   ◆《漢書》、《後漢書》、《三國志》、《三國演義》特色剖析   ◆儒學轉玄學的關鍵《論衡》,為何一點都「不衡」?   ◆抽絲剝繭「身分決定一切」的時代特徵   ◆重新認識根本的、原始的佛教   【第六冊簡介】   漢帝國崩落,中國進入大分裂時代。這是一個軍事的、貴族的、異族血統大舉襲來的時代,也是一個土地關係翻新、莊園經濟崛起、誇張而無節制的時代。   《人物志》和《世說新語》是這時代的兩本奇書,標誌著「品」高於「用」的品鑑人物態度,名士崇尚清逸、風流,寧為棄才。在虛無生命心態下,佛教依附黃老東來,成為中國思想新鮮的元素。   世族是六朝最醒目的

現象,其地位與權力甚至凌駕皇帝之上,王朝來來去去,門第一直都在。與華麗炫耀的貴族文化相應的,是駢文的文字設計實驗,在規律中尋找自由的審美,為唐詩鋪出了新路。   北魏有其特殊意義,它聚攏了五胡亂華的種種元素,它帶給隋唐制度最深遠的影響,它徹底漢化甚至改造種族認同,一種草原民族與北方漢人互動涵化的新精神由此而生。   【第六冊突破看點】   ◆一次讀懂「中古」中國的獨特個性   ◆深度認識五言詩,以及無可取代的陶淵明   ◆以營造美文的態度,重新評價六朝駢文   ◆亂華的不全是胡,重新認識「五胡亂華」   ◆打破朝代史觀,好好看一看北朝      【第七冊簡介】   隋唐帝國是中國中古時代的

一個異數,是在分裂性格時代中的統合時期。從北朝到隋朝,像拼圖般一塊塊找到對的位置拼起了全新的國家體制,均田、府兵、開科舉士、建長安城……,成就了輝煌的大唐治世。   唐朝從來都不是貫通一致的時代,唐朝的文化、生活,甚至統治形態、經濟脈絡、社會活動,都應該分為四個段落來看待:武則天稱帝結束前的初唐、安史之亂爆發前的盛唐、憲宗死於宦官之手前的中唐,以及混亂不安的晚唐。   唐朝有著好動的身體意識、「不露骨」的審美觀、較平等的兩性關係;唐朝誕生了詩的巔峰,唐詩講對仗、重才氣,創造的是「尺幅江山」,更是連結文人集團的時代工具;唐朝也萌芽了復古運動,文章強調「有我」、以本真承載世間道理,召喚了後世理

學的思考。   唐太宗成為「天可汗」,其實是對朝代觀的一種退讓;幾乎傾覆朝廷的「安史之亂」,讓前後李唐判若兩朝;而藩鎮的武力割據,終致迎向另一段分裂……   【第七冊突破看點】   ◆重新認識北朝、隋朝在政制上的作為   ◆大唐的四階段性格,與所謂的「盛世詛咒」   ◆唐代的胡人、女子,和有趣的社會生活   ◆深入認識唐詩的黃金時代,及古文運動   ◆科舉如何打擊門第,藩鎮如何崛起     【第八冊簡介】     由唐到宋,中間有個古怪的五代十國。那是藩鎮的更高階段,是武人治國下荒唐又裂解的特殊時期。宋朝立國的「祖宗家法」,明顯是對五代亂象矯枉過正的產物,確立了「重文輕武」、「與士共治天下

」的信念,繼而誕生了空前絕後的文人文化。   唐代是外放的,宋代是內向的。由唐到宋,中國正式步入「近世」。棄儒入賈的自由民崛起,高度發達的城市生活,戲文小說等活潑創造;文人、商業、都市,成為最重要的近世元素。   作為宋代文人,不可能和琴棋書畫絕緣。文人的「琴」不假設聽者,只為知音而奏;圍「棋」簡單卻高度抽象,中國遊戲遂重視大腦超過重視感官;「書」追求框架中的自由,宋人好臨帖,蘇軾卻強調以個性寫字;文人「畫」則是將現實經過減形、減色後的心象反射。   禪宗和理學是思想上的兩大異彩,彼此競爭著助人安頓身心的權威。禪宗是「破」的運動,「棒喝」教法使其風格有一種瘋狂喜劇性;理學則從儒家觀念中尋

找新的存在解決,它不是文章之學,而是生命之學。   【第八冊突破看點】   ◆「近世」概念怎麼來的?它的最大特色?   ◆深入理解宋朝的「祖宗家法」   ◆琴、棋、書、畫,趣看中國的文人文化   ◆什麼是機鋒、棒喝?重新認識禪宗   ◆宋明理學為何是教人自由的學問?     【第九冊簡介】   宋代的關鍵詞是「士人與皇帝共治」。帝王的統治意識相對薄弱,武勇作戰幾乎不成選項。而黨爭帶來的最大破壞,是將道德修辭大量運用在政治上,成為沒有妥協空間的零和競爭;「陞官圖」反映的近世官場,是另一個抗拒變化的力量。   宋代的「市制崩壞」是城到處有「市」,聯繫天下財利;南北分裂後,南宋其實是以每年的「宋

援」支撐住了金朝。古文運動強調文章必須「致用」,但程頤等理學家反而認為「溺於文章」是天下三弊之首?宋詩躍動著打破唐詩規矩的活潑精神;宋詞則在音樂中誕生,文句解放的極致處站著蘇、辛。   遼、西夏、金,先後興起的「中介王朝」,從部落集體領導到二元統治體制,為草原帶來爭端與失序。蒙古以戰爭攻伐崛起,戰鬥就是他們的生活;保持強烈草原性格的成吉思汗,以個人獨大的領袖模式,創造有效的戰爭機器與威嚇力量。而此時的南宋,已淪為新興草原大故事中的一個角色。   【第九冊突破看點】   ◆解密宋代的黨爭和皇帝統治個性   ◆重讀宋詩、宋詞,與古文自覺運動   ◆遼、西夏、金,中介王朝探祕   ◆成吉思汗為何

是真正的英雄造時代?   【第十冊冊簡介】     蒙古帝國奉行低度統治,也是停留在中國漢化程度最低的王朝。普遍的身分制,宗教地位提高,異質外來文化,漢人面臨「重新選擇」的自由與壓力。能阻止蒙古人西征腳步的只有蒙古人,伊斯蘭、十字軍、驛站、海上絲路,十四世紀已然存在環遊世界的觀念。   草原習慣與農業文明的混搭,終究腐蝕了元朝,官軍無力鎮壓反亂,使得元末社會快速軍事化。白蓮教串連各地反抗勢力,民間蜂起並非訴諸民族仇恨;朱元璋最大的挑戰不是「殺韃子」,而是在地方普遍散架下收攏情勢。明朝初建,從《大誥》到「胡惟庸案」,士人集團備受打壓,官僚從此降等,只被皇帝當作「吏」來使用。   朱元璋想像

的天下秩序,是大家都安居在里甲制度中,反而使得城市與商業的自由愈發吸引人。晉商憑「開中制」坐大,徽商明確提出「士商異術而同志」的主張,建立門風價值觀。百科刊物、奢侈品市場、專業化百工……,明代商業以百倍的力量在發展,卻沒有沖倒文人文化,成為驅動歷史的關鍵力量。   【第十冊突破看點】   ◆跳脫民族本位,好好認識大蒙古帝國   ◆探看西方人眼中的中國與東西交通   ◆朱元璋何以得天下?揭祕其政治天分與歷史作為   ◆明朝繼承宋?繼承元?稱得上「資本主義萌芽」?   ◆深入了解「商幫」和俗民文化的崛起   【第十一冊簡介】   十五世紀開始,西方海上而來的歷史力量已經在中國作用,近世後期由此

分野。窺看明朝的整體社會現象,充滿「逾制」心態,從衣裝、飲食、建築到公共空間,皆成為僭侈炫耀的展示場。原為統治工具打造的驛道,消除了中國人對「行」的禁忌,讓行旅普及於日常。   朱學定為官學,與士人內在修養的聯繫慢慢消失,直到王陽明悟出「知行合一」,那是對詐偽社會風氣的嚴厲批判。明代戲曲的精緻創新,源於專業觀眾的眼光品味及文人的關懷參與;從話本到章回小說,中國文字終於可以記錄長篇語言,開啟一段「新造字運動」。   文官用道德意識干預皇帝的私生活,宮中、朝中分際被打破,宦官擁有超越前代的掌權空間,幾個史上罕見的昏君也在明朝出現。國家財政有個不變的「兩千七百萬石」作為預算基礎,從朝廷到地方,數

字上無法管理,官僚系統隨之失能。流寇是明朝政治崩壞的總體現,與此同時,中國已被新世界體系置放在邊緣地帶。   【第十一冊突破看點】   ◆從食衣住行看明朝的「流行」文化   ◆理學到戲曲小說,明朝的思想、藝術躍動   ◆深度解讀黃仁宇《萬曆十五年》的「大歷史」視野   ◆擺脫選擇性扭曲重新認識滿洲崛起   ◆從「心理史學」探看崇禎皇帝     【第十二冊簡介】     清朝和明朝在三件事上不一樣。滿漢官並行、以八旗為滿洲命脈與統治基礎,以及「永不加賦」的祖宗家法,清朝歷史的變動主軸亦由此梳理。康熙完成史無前例的「政統」與「道統」合一,雍正有著折服天下的想像,延續至乾隆打造了百年盛世。   

但失去道統權威的士人,出現了知識結構真空。「實學」成為新的關鍵詞,卻因缺乏思想工具而回到古籍考索上,表現之一為乾嘉學派。太平天國是清中葉出現的一個內部挑戰,和來自西方列國對於中國中心的挑戰同時迸發。曾國藩所帶領的士人信仰雖力挽狂瀾,新的政治骨幹也抵擋不了官僚習氣的沉淪。   滿洲人必須進入漢人建構的「天下觀」中才能治理中國,這也是難以將自身放入「列國」新秩序的關鍵障礙。中國近代史的主題是「衝擊與回應」,開放通商口岸正是洋人與中國關係的突破點。西洋事物、制度、野心以驚人速度湧入中國,上千年文明無力再提供現實指引,如此迎來一個極其獨特的騷動時代。     【第十二冊突破看點】   ◆清朝立足中原

,何以稱得上「偉業」?   ◆從「內聖」、「外王」重新認識康熙皇帝   ◆《聊齋》到《紅樓夢》,看個人主義精神萌芽     ◆探看平等、狂想、價值撼動的太平天國   ◆深入理解東方帝國與西方帝國的根本差異   【第十三冊簡介】   晚清,或許對有些人來說,是與衰頹、騷亂、辱國、迷惘畫上同義詞的暗黑時代,也因史料紛雜而讓人難以親近。但在這本書中,作者用高度收束的線性描述,打造了一個讀史最迷人的世界:不是只當事實來讀,而是建立彼此間的連結,看到人事在個體或集體層次,會產生多少不同的因果關係。   此書罕見地從多個人物角度切入:慈禧太后、李鴻章、光緒皇帝、康有為、梁啟超、孫中山,由人物聯繫到置身

其中的大局勢,勾畫出愈來愈清楚的晚清面貌:這是一個皇權扭曲、帝制失能的時代;這是一個圖強思維下「保皇」與「革命」衝撞的時代;這是一個民間主動、官方被動,官民勢力消長的時代;這是一個封疆大吏探索時局出路、中國實質分裂的時代;這是一個與世界迅速接軌、和傳統價值辯證的時代;這是一個爆發集體想像秩序運動的時代,在頹弱中,仍激昂、積極地看向未來!   【第十三冊突破看點】   ◆深度解析慈禧角色造成的皇位皇權分離現象   ◆從平行角度看日本同時間的變革與壯大   ◆從康有為、梁啟超思路重新認識「戊戌變法」   ◆孫中山「領導」革命的真相   ◆中國歷史上少見的想像力發散時代:看晚清思想與晚清小說 系

列特色   (共13冊,陸續出版中)   ◆這是為臺灣讀者而寫的中國通史──只看臺灣,不可能真正認識臺灣。從臺灣主體性出發,中國史是構成及解釋臺灣史的重要部分。   ◆既是「一家之言」,又超越「一家之見」──楊照自比為「二手研究整合者」,站在前輩同輩學者的龐大學術基礎上,為讀者進行有意義的選擇,建立有意義的觀點。   ◆全「新」的讀史方法──考古挖掘、敦煌文獻、大內檔案……,王國維、陳寅恪等開啟的新史學革命,以及中、臺、日和歐美學界的新研究成果,充分運用近百年新史料、新觀點,取代傳統舊說法。   ◆用問題邀請讀者──探討歷史運作的深層邏輯,不只學What(歷史上發生了什麼),更要探究

How and Why(這些事如何發生,為什麼會發生)。   ◆點燃思考的靈光──從社會型態、民生經濟、食衣住行、文化思想的角度切入,關注歷史變化脈絡,自然而然引導獨立思辨的能力。   ◆學習「活」的歷史──打破傳統帝王將相的「王朝史觀」,去除「中國同質性文化」的假設,改用「求異」的眼光,凸顯長久以來被忽視或誤讀的現象。   ◆清奇的「說史」方式──既有平易酣暢的故事感,亦有歷史的現場感,更有啟迪思考的深度與廣度。 文化界、教育界 磅礡推薦   小野(作家).祁立峰(《讀古文撞到鄉民》作者).余遠炫(歷史專欄作家).   果子離(作家).胡川安(中央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   張大春

(作家).張鐵志(作家).黃益中(公民教師、《思辨》作者).   詹宏志(PChome Online網路家庭董事長).楊斯棓(方寸管顧首席顧問、醫師).   蔡詩萍(作家、廣播電視主持人).鄭俊德(「閱讀人」創辦人).   陳一隆(臺中一中歷史教師).陳婉麗(明道中學歷史教師).曾冠喆(薇閣中學教師).   黃春木(建國中學歷史教師).蘇美月(高雄女中歷史教師).黑貓老師(網路說書人).     臺灣是臺灣,但唯有認識中國,臺灣才顯現更自在的位置。──蔡詩萍   這一系列的書,對於臺灣人了解自己「為什麼是現在的自己」非常重要。──小野   臺灣不是中國的一部分,臺灣是世界的一部分。了解臺灣

,認識中國,才能立足世界。──楊斯棓   歷史是思辨的題材,楊照老師以臺灣為本,提供嶄新的視角。──黃益中   學院中的歷史過於艱深,普及的又著重帝王將相,無法給予知識上的啟發。幸好我們等到了楊照。──胡川安   這是一套非常適合高中師生共同閱讀的好書。──曾冠喆(薇閣中學教師)   我的朋友楊照,以十年時光,透過漫長的「民間講堂」,爬梳中國史的層層迷霧,最終要推出一套十三冊《不一樣的中國史》!我衷心期待,也誠心推薦。   楊照是臺灣典型「公共知識份子」,博雅多聞,見識恢宏,能見人所不及見,敢言人所不敢言。在「去中國化」的臺灣史論述風潮中,他標舉多角度、多面向,客觀理解中國史,才可撥雲

見日,凸顯臺灣史的獨特性。這就是師承胡適之,不被人家牽著鼻子走的獨立思考,自由主義學風!   臺灣是臺灣,但唯有認識中國,臺灣才顯現更自在的位置。   ──蔡詩萍(作家、廣播電視主持人)     我迫不及待地想要閲讀這一系列的書,也認為在此時此刻出版這一系列的書,對於臺灣人了解自己「為什麼是現在的自己」非常重要。記得三十年前陪伴兒子讀國中歷史時我非常焦慮,因為歷史課本中完全是刻板的,甚至帶有政治立場的中國史,臺灣幾乎是故事裡的路人甲,是不存在的。於是我決定矯正這樣的觀點,為兒子完成了一個「有臺灣」存在的歷史大表格。我本身也是在這樣的歷史敎育中長大,所以我的能力很有限,只能靠大量閲讀可以找到的臺

灣史料。多年以後,我陸續讀過楊照寫的關於臺灣歷史的觀點,有很多的啓發,也更加相信,要了解臺灣的歷史,中國歷史絶對是最重要的一部分。   拋開所有的政治論述和目的,中國史是臺灣史的一部分,這樣的說法是我最能接受的論點。想要了解臺灣,我們得先了解中國,這並不違背臺灣的主體性和尊嚴。   期待這一系列書籍的出版。   ──小野(作家)   過去臺灣人所受的教育,總被教導「臺灣史是中國史的一部分」,近年則以「去中國化」一詞挑動眾人的敏感神經。其實「去中國化」並不是指揚棄漢字(揚棄漢字的是共產黨政權)或和中國有關的一切,「去中國化」去的是「奉中國為正朔,視臺灣為邊陲」的史觀。   臺灣不是中國的一部分

,臺灣是世界的一部分。中國則是我們無法選擇的鄰居,我們不能閃避,甚至要深入了解,如此,才能用最高明的態度尋求相處之道。   了解臺灣,認識中國,才能立足世界。   ──楊斯棓(方寸管顧首席顧問、醫師)   歷史是一條延續的長河,知道從哪裡來,才能找到方向往哪裡去。問題在於,歷史的詮釋權往往落在政治權力擁有者手上,由此建構的史觀,不僅單一而且偏狹,淪為政治服務的工具。偏偏執政者樂此不疲,古今中外比比皆是,生長在臺灣的我們,過去教科書裡所描述的中國史,自然也不例外。   歷史應該是思辨的題材,是啟迪人心的寶庫。楊照老師以臺灣為本,放眼中國千古歷史,提供嶄新的視角,給讀者重新省思,前事不忘,後事之

師。   ──黃益中(公民教師、《思辨》作者)   如果我們看鄰近的日本,長期以來對於中華文化的理解是相當深刻的,不管在學院或一般知識界都是如此。然而,長期以來,臺灣缺乏引路人帶我們走進中國歷史。   臺灣是多元文化融合的寶庫,中華文化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不管對於中國是何種態度,我們都要理解這個鄰居給我們的影響,透過歷史理解中華文化是一把很好的鑰匙。   然而,學院中的歷史過於艱深難懂,普及的又著重帝王將相的稗官野史,無法給予我們知識上的啟發。幸好我們等到楊照的這部通史,幫大家補了一堂不一樣的中國歷史課。   ──胡川安(中央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   在戰後幾代人的體制教育中,我們從未好

好地認識中國史,而過去三十年來,當我們(正確地)典範轉移到臺灣史視角,更不重視中國歷史了。但誠如楊照所寫,要回答臺灣怎麼來的,不能不理解中國歷史。若能認識那漫長文明所留下的遺緒,如何作為一個外在力量與內在因素,影響或形塑了當下在臺灣的文化內涵與自我認同,我們才更能建立起新的主體身分。這個工作或許沒有人比楊照更適合,一位受過專業中國史學訓練又懂得跟大眾說故事的作家與民間學者。   ──張鐵志(作家)   中國歷史淵遠流長、浩瀚紛繁,想要從中梳理,有時望而興嘆,不知從何讀起。楊照先生這一系列《不一樣的中國史》,則巧妙地找到了詮釋的角度與觀點,不僅思辨歷史的意義,也讓過去的歷史鮮明地活在當代。  

 讀歷史學智慧,歷史不是教科書上的教條文字,更需要理解與善解,挖掘它的價值。《不一樣的中國史》就是這樣的好書,值得探閱。   ──余遠炫(歷史專欄作家)     有句話說:「歷史給人類最大的教訓,就是人類永遠無法從歷史當中獲得教訓。」   楊照老師以十年時間「說史」,匯集出百萬字篇幅的大作,訴說曾經輝煌帝王將相、熱鬧尋常百姓人家,儘管早已化為塵土,留下的典故依舊震耳欲聾。   ──鄭俊德(「閱讀人」創辦人 )   無論從文化傳承、地緣關係或全球視野來看,中國歷史的重要性一直存在,可惜因為過往糾葛及現勢衝突,中國歷史的價值逐漸在臺灣遭到忽略或誤解。   楊照新著《不一樣的中國史》系列逆勢而起,

意義何在呢?   一、從臺灣主體性出發,展現對中國歷史的重新理解及詮釋。   二、重視意義脈絡的「通」,扭轉目前簡化、割裂中國歷史的學習方式。   三、統整海峽兩岸、日本及西方學術界跨學科研究成果,非一地、一家之見。   要真正認識臺灣,至少得連結中國史及東亞史脈絡來理解,楊照新著做了連結中國史的部分,但還沒結束,後勢值得期待。   ──黃春木(建國中學歷史教師)     授課與學習方式的變革,這些年來在臺灣如火如荼地展開,然而有限的中學歷史課堂數,加上升學仍然是重要目標,歷史課的進行多半還是偏重於「歷史知識」的傳授與學習。至於課本上的「歷史知識」是如何產出的,通常也只是一句「歷史知識是史家研

究的成果」簡略帶過,於是綜合各家研究成果的歷史課本內容就只是一堆看似有系統的知識堆疊。   讀《不一樣的中國史》,欣然看到史家梳理史料、比較推論的過程,在楊照老師的筆下生動展開,「歷史知識」有了活脫脫的生命歷程,而「製作歷史」的曲折和迷人,也讓史家們的經驗成了一部動人的精采人生。這真是一套好書!   ──陳婉麗(明道中學歷史教師)   這是一套非常適合高中師生共同閱讀的好書。   十二年國教新課綱,將高中歷史課程從過往的編年史編排,改為主題式的探究學習,雖然能啟發學生思考歷史事件的各個面向,但也可能讓學生忽略客觀事件的細節與結果。因此在課堂學習過後,若能選擇閱讀楊照先生這套《不一樣的中國史》

,必能深化學生自身的文史素養,也能對臺灣、中國與世界的關係,更有時間縱深的理解,進而形成一套自我價值判斷的標準與主體性思考。   誠摯推薦給大家。   ──曾冠喆(私立薇閣中學教師)

最沒 出路 的 科 系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 Instagram:sabriiiiina.aa(i*5)
https://www.instagram.com/sabriiiiina.aa

上集連結:https://youtu.be/qwl3qweJAE0
下集來了!!
特別趕在指考志願截止前分享給大家,希望能有一點點的幫助:)

然後影片最後有詳細跟大家說明我為什麼跟嫩哥認識,再問的人要打屁股!!
這支影片大概是近期剪起來最歡樂的影片ㄌ~
希望大家喜歡,我們下支影片見♡

0:00 intro
0:18 回答台大戲劇的刻板印象
02:36 廣告系的各種刻板印象
04:05 戲劇系未來出路?
05:11 工管系未來出路?
06:10 還如果能重來....
08:26 社會組的一些心聲
09:39 選擇輔大廣告有沒有後悔
10:04 指考?重考?
10:40 大學想的跟實際不一樣
10:55 關於過來人的一些想法
11:37 本集精華
11:55 到底要選校還是選系?
12:45 學歷重要嗎?
13:20 我們為什麼認識?
16:15 bye♡

▹ Music Credit:
Music by Kissmykas - Chill with me - https://thmatc.co/?l=4C891E85

‣ iPad 殼
折扣碼:JTLXSabrina
‣犀牛盾手機殼 https://url.rhinoshield.tw/ytsabrina​
折扣碼:ytsabrina2012
(我不會有返利請大家放心使用)

▹ FAQ
Camera:canon m50
Editing software:final cut pro X
FTC:This video is not sponsored.

MAIL/合作邀約:[email protected]

刻偶師在台灣布袋戲環境變遷中的因應策略──以炎卿戲偶雕刻公司為例

為了解決最沒 出路 的 科 系的問題,作者洪冠諭 這樣論述:

布袋戲在19世紀中葉,由中國泉州、漳州、潮州地區傳入,經歷了古典籠底戲、古冊戲、內台金光戲、電視布袋戲等時期。刻偶師在布袋戲偶的製作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位於雲林縣的炎卿戲偶雕刻公司,於1974年創立,首創以「仿削機」製作偶頭粗胚,並且改良螢光漆之噴漆技術,除此之外,也將纖維合成樹脂偶銷往夜市,開闢新的市場,在製偶與行銷兩方面,均有重要之代表性。 炎卿戲偶雕刻公司經過了布袋戲最風光與最沒落的年代,一度瀕臨歇業的危機,現今底下師傅已全數轉行,轉為代工制,剩下徐炎卿之子徐俊文與其妻子張晴雯在經營。炎卿戲偶雕刻公司之發展,與台灣布袋戲之發展息息相關,從炎卿戲偶雕刻公司的興衰過程,探討布袋戲從興

盛到沒落的來龍去脈,從而了解戲偶雕刻公司的營運模式,與刻偶師的時代處境。 本文分為七章,第一章說明研究動機、研究目的、研究範圍與研究方法。第二章釐清布袋戲在台灣的發展,以及台灣刻偶師的形成及傳承體系。第三章分析大家樂盛行、電視布袋戲的禁播到復播,對炎卿戲偶雕刻公司的營運模式之改變。在第四章的部分,以外台戲的沒落與錄音帶劇團在削價競爭的情況下,探討炎卿偶雕刻公司的產業轉型。在第五章的部分,以影音布袋戲的轉型與興盛,探討炎卿戲偶雕刻公司販售電視布袋戲偶的利潤與風險。第六章以研究徐俊文的戲偶雕刻藝術為主,探討徐俊文如何將電子遊戲與布袋戲相結合,創作出全新造型的文創布袋戲偶,並將纖維合成樹脂偶運

用於教學方面。第七章則為結論,綜合以上各章,以炎卿戲偶雕刻公司的興衰過程,探討刻偶師從專職到代工,3D列印對刻偶師造成的衝擊,以及布袋戲從興盛到沒落的來龍去脈。

讓我們勇敢夢想:疫情危機中創造美好未來

為了解決最沒 出路 的 科 系的問題,作者教宗方濟各,奧斯丁.艾夫賴格 這樣論述:

教宗方濟各對身處疫情中的全球民眾 最雄辯又溫暖的邀請   我們是世界的共同創造者   這究竟是COVID-19引起的亂象,   還是COVID-19終於讓我們看見亂象?   這是否正是病毒的提問:   「我們面對的經濟、社會與生態挑戰,   其實都只是同一場危機的不同面向?」   這一關終究會過。   你可能出落得比以前更好,也可能更差。   但就是回不到危機前的模樣了。   ===============   別再企盼生活可以回歸過去的「常態」,   別錯過事實終於「由濁而清」的一瞬間。   危機中,我們需要的是一個改變的機會,   創造空間來容納我們所需要的嶄新事物。  

 ===============   通過生命的各種考驗,你會顯露出自己的本心。   尋常日子就像正式的應酬:你一秒鐘也不用袒露自己。   你微笑、你客套,你誰也不得罪地全身而退,   你不用讓人知道你真正是誰。   一旦遇上真正的危機,情勢就會逆轉。   你必須有所抉擇,而這一抉擇,   你懷的是什麼心也就明明白白。   ===============   我們所處的現世,就是一座迷宮,我們每天都在裡頭打轉。   有些人庸庸碌碌,有些人則在歧路裡忽左忽右,永遠沒有盡頭。   會有這個迷宮,是因為我們自以為生活可以回歸「常態」,   這反映了我們的自我中心與個人主義。   我們刻意閉眼無視,希

望生活能回到過去,   我們在這過程中忽視的,是「以前的日子也沒多好」。   【內容簡介】   在世紀疫情的危機當中,數十億天主教徒敬愛的人間牧者見證了全球社會的殘酷行徑與貧富差距,暴露出前所未見的兇性。同時他也在許多人的韌性、善心與創意裡,窺見了我們的社會、經濟與環境,在疫情之後如何突破圍框、獲得救贖的途徑。教宗方濟各在書中罕見地直言不諱,敦促我們「別浪費了這次的苦痛」。   他在書的開頭,探究了如何因應各種個人或世間的動盪,以及這場危機能讓我們學會什麼。憑藉前所未見的坦誠態度,他揭露了自身的數場遭遇,說明了這些歷練如何使他脫胎換骨,變成更好的人。他揭示了危機的本質就是一種「選擇」:我們

可以執迷不悟地想要回到過去,也可以拿出面對挑戰與改變的無比勇氣。   教宗接著對體制與意識形態提出了犀利批評,他認為這兩者合謀,造成了當前危機——從對人與環境傷害的冷漠無視,一心只知牟利的全球化經濟,到不惜犧牲民眾利益煽動恐懼、奪取權力的不肖政客,都是他的針砭標的。他要我們勿忘天主教徒的首要職責就是服務他人,尤其要效法耶穌基督去服務貧苦與邊緣之人。   教宗提出了後疫情時代的希望藍圖,鼓勵我們為全人類打造一方更美好的世界,一個把弱勢者與自然環境置放於生命核心的世界。為此宏願,他不光援引信仰上的資源,也同時徵詢了知名科學家、經濟學者、社會運動人士與各方意見領袖的灼見。但除了說講道理,他還舉實

例闡明了當普羅大眾可以放下歧見、朝著共同目標行動時,有多少我們以為不存在的可能性,將會浮現於世間。   他不時以深刻凝鍊的睿智觀察與我們一同思辨:非傳統思想的價值在何處?我們為何應該大幅增加女性領導人在教會與社會中的力量?他在布宜諾斯艾利斯的街上拾荒,得到了何種發想⋯⋯等關乎價值與選擇的生命課題。   本書是一次頓悟、是一份召集令,書中藏著一位近在眼前、值得深掘、內心最熱情無限的教宗。只要我們的心胸能像書裡所說的那般開放,改變世界的夢想就絕不會是幻想。   【教宗的疫情時代美好生活提案】   ◉ 想要在這場危機之後出落成更好的人,我們必須清楚地看見、睿智地揀選、正確地實踐。讓我們促膝長談

。讓我們勇敢夢想。   ◉ 我們必須重新設計經濟,以便在每個人都能活得有尊嚴之餘,也能保護並再造地球的自然。   ◉ 「個人版COVID-19」能結出的最豐碩果實是什麼?我會說是耐心,上頭再撒點健康的幽默感。如此,我們將得以咬牙堅持下去、創造出空間,讓改變成真。   ◉ 當我說起改變,我的意思是:那些如今處於邊緣的人,必須成為社會改革的主角。   ◉ 與其說我們能夠吸收真理成為自身的一部分,不如認為是真理把我們吸收為它的一部分,是它不斷用美與善吸引著我們。   ◉ 所謂的罪,就是棄絕了愛這個世界所需要的自我節制。   ◉ 我們最強大的力量不在於別人對我們的表面尊重,而在於我們能提供

給別人的服務。   ===============   希望   當風暴已過   而道路已馴   我們是船難   倖存的一群   流著淚的心   蒙了福的運   尚能存一息   我們實歡欣   陌生的臉孔   擁其入懷中   自詡何其幸   友人長左右   我們將牢記   所有的失去   曾經無所悉   今謹記於心   無人可羨嫉   歷劫同一體   從此齊奮起   內心復悲憫   眾益更珍惜   眼中無己利   付出更大器   行事有決心   世人皆知理   生命易凋零   生者須同理   逝者宜追憶   市集一老翁   無名常需索   曾經伴左右   今失其所蹤   焉知那

老翁   天主扮其容   未曾詢其名   皆因不得空   萬事皆神蹟   萬物皆贈禮   生命為我取   心中存敬意   待風暴過去   愧向天主請   使我更勝昔   合祢夢中意 本書特色   ◉ 教宗方濟各於COVID-19爆發後最新著作,完整呈現普世精神導師對世界前/後疫情時代各大核心議題之表態與思緒梳理,是疫情烏雲罩頂時刻來自教宗視角的一盞闇中明燈。   ◉ 教宗為當代貧苦者與弱勢階層發聲的語重心長喊話,從社會暴力、生態破壞、氣候災難,到制度扭曲、心靈崩墜乃至金錢之惡,對既得利益者與惡質社會結構提出強力訓斥。更提出「去中心化」與「超越」的思想出路以及「看見/揀選(明辨)/實踐

(行動)」的三段式邏輯策略,透徹深刻,金句連篇。   ◉ 由教宗傳記權威作者艾夫賴格(Austen Ivereigh)博士協力完成,近期唯一的教宗「心裡話」與思想層面「近距離直擊」,詳述方濟各所歷經的生死試煉與人生關卡,以及一路行來的心智與靈性昇華。   ◉ 收錄由古巴演員Alexis Valdés撰寫、感動教宗與全世界的疫情時代〈希望〉之詩。 名人推薦   丁松青/天主教新竹教區清泉天主堂本堂神父   江漢聲/天主教輔仁大學校長   洪山川/天主教台北總教區榮休總主教   陳建仁/前副總統、中研院院士   詹德隆/輔仁聖博敏神學院教授   劉一峰/天主教花蓮教區玉里天主堂本堂神父  

 鍾安住/天主教台北總教區總主教   ——共同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讓我們勇敢夢想》是一道行動的號召。本書由教宗方濟各在疫情期間寫成,他對我們發出挑戰,要我們擺脫以自我為中心的生活,多多關注他人,特別是窮人與需要幫助的人——感受他們的痛苦,以恢復他們的尊嚴。他從疾病與痛苦的親身經歷出發,辨別出誘使人僵化和悲觀的「邪惡精神」,以及導向開放和慷慨的「良善精神」。我同意教宗在這本動人著作中所說的一切,並祈禱本書中文版成為危機時期的智慧燈塔。   (丁松青/天主教新竹教區清泉天主堂本堂神父)   從二〇二〇年開始,來勢洶洶的COVID-19跨越了邊界、種族,面對這個全世界的考驗,我們每個人

都依著自己的過往經驗、生活環境、經濟情況和宗教信仰,而有不同的反應。教宗方濟各身為天主教會的大牧人,看到很多義大利人被這波疫情大浪侵襲、看到那麼多人因為這個災難受到很大的痛苦,他告訴我們要勇敢面對,更要用自身的信仰來探尋這個大考驗的意義。為什麼天主允許那麼大的考驗?身為人類一份子的我們要做什麼來助人得救呢?經過了那麼大的心靈地震,要怎樣保持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呢?在這樣一個全世界的災難中最受影響的又是誰呢?教宗方濟各用這本書回答了這項人生的深奧難題,他為我們開啟一條新路,呼籲全世界的人要團結起來面對,不只是共同面對COVID-19這個全球性的災難,更要看見在各地、甚或遙遠他方所發生的苦難。如同他所

說的,首先要特別關心那些弱勢族群,我們才能積極地建立天主的國。這是一本富有啟發意義的書,相信讀者讀了本書後,藉由教宗方濟各廣闊的視野和胸襟,對於未來的人生將可獲得有意義的啟示。   (劉一峰/天主教花蓮教區玉里天主堂本堂神父)   教宗方濟各是全世界十三億天主教徒的精神領導者。八年前就職教宗職時,他取自己的名號為方濟各,主要在師法十三世紀的大聖人聖方濟各神貧的精神,並愛護、關懷周圍弱小的人們,帶給所有人基督的愛與救贖。他一直強調真正的權力是服務,尤其是服務最貧窮、最弱小以及最沒有地位的人。他在本書中提醒我們:COVID-19的出現,教訓我們沒有照顧好地球——我們的家園。他呼籲世人拿出勇氣、負

起責任,導正我們的腳步,努力避免環境惡化的嚴重後果。這是教宗方濟各在後疫情時代思想、言論的匯集,他啟發人們搭建通往更美好未來的橋梁,這就是他的「夢想概要」。願讀者能從中獲得啟發,並一起促進人類社會的進步與和諧。   (鍾安住/天主教台北總教區總主教)

九五「普通高級中學課程暫行綱要」分析--以台灣史與中國史的歷史教科書為例

為了解決最沒 出路 的 科 系的問題,作者李皖玲 這樣論述:

本研究關注於「九五暫綱」高中歷史教科書所引發的相關討論,自2003年教育部公佈課程綱要草案,隨即引爆意識型態爭議,原訂於民國九十五學年度實行之課程綱要,改為以暫行綱要過渡,而正式課程綱要已於2008年發佈,但相關爭議仍懸而未解,因此保留國文、歷史兩科,其餘於民國九十九學年度正式施行。 回顧教育改革歷程,高中教科書開放民間編印之後,儘管各家出版社依據課程綱要編寫教科書,但意識型態與教科書內容的關係,始終是爭議的核心之一,台灣社會中媒體關注的焦點往往集中於政治議題,特別是台灣史、中國史內容在「綱」、「本」、「審」三個層次的爭議。 本研究以歷史教科書為探索的主要核心,希望可以將歷史教學

從意識型態爭議中脫身出來,回歸教育本質,故擬定八項主題,以教科書論述為分析對象,探討歷史教科書中台灣意識與中國意識的相互關係。 本研究所採行的研究方法如下:(1)文獻分析—本研究藉由相關新聞報導、學者論著的整理,從中彙整討論議題。(2)內容分析的質性研究—本研究著重教科書文本內容的探討。(3)深度訪談—深入了解現職教師對「九五暫綱」及新課程實施的觀點及評價。 本文的研究發現如下:(1)核心能力的設計就理想和現實層面間仍存在差距。(2)從「九五暫綱」到「九八課綱」皆未能充分協調各方意見。(3)教科書朝向多元發展但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4)各版本教科書在爭議主題上各有偏倚。(5)教科書

的「中國意識」相較於「台灣意識」較為弱化。(6)台灣史與中國史在分量上的調整易引發理解及教學上的困擾。(7)多數受訪教師關注的焦點並非意識型態或政治立場的爭議。(8)媒體過度渲染意識型態。 對於之後正式課程綱要的修訂、高中歷史教科書的編輯及後續研究方向的建議如下:(1)成立專責教育改革研發機構。(2)避免於教科書編輯、審查機制中強行加入個人主觀意見。(3)教師應不斷的自我省思與充實。(4)在台灣意識與中國意識之間找尋一種平衡的新中間路線。(5)針對課綱修訂過程、審查機制運作、考試方式、題型設計再加以深入研究。(6)擴大訪談教師意見,並擴及學生意見,使教學現場完整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