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學習志工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服務學習志工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謝祿宜胡詠新李祈恩陳皇廷吳秉翰黃盈豪財團法人賑災基金會寫的 非營利組織災害援助服務:從零開始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圖書館| 志工培訓暨服務學習實施計畫也說明:花蓮高商圖書志工培訓暨服務學習實施計畫一.主旨:為充實圖書館服務人力,有效利用學校志工,以提升優良閱讀環境,並提升借閱率,特舉辦此項訓練活動。二.預期目標:1.

世新大學 企業管理研究所(含碩專班) 王美雅所指導 楊庭瑄的 志工服務學習對生涯發展之影響 (2019),提出服務學習志工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服務學習、志工服務、生涯發展。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李雅慧所指導 張正浩的 中高齡志工參與服務學習經驗之研究-以嘉義市東區樂齡學習中心志工為例 (2016),提出因為有 樂齡學習中心、中高齡志工、服務學習的重點而找出了 服務學習志工的解答。

最後網站國立台灣美術館學生公共服務管理系統則補充:學生志工編號: 密碼: 驗證碼: ... 注意事項◎ 1、開啟國立台灣美術館學生公共服務計畫。 ... 4、僅供學生參與公共服務學習機會,其保險、交通及用餐請自理。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服務學習志工,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非營利組織災害援助服務:從零開始

為了解決服務學習志工的問題,作者謝祿宜胡詠新李祈恩陳皇廷吳秉翰黃盈豪財團法人賑災基金會 這樣論述:

  臺灣經常會面臨到自然與人為的災害風險,而非營利組織也從未在災害援助工作中缺席,但是災害援助工作卻是到1999年九二一大地震後才受到社會高度的重視;到了2009年的八八水災,則有更多以社會福利服務為例行工作的非營利組織加入災害援助工作,並在不同的災害階段中提供服務。     2019年適逢九二一大地震20週年和八八水災10週年,本書希望透過整理過去相關的服務經驗,為歷史做見證,同時也作為日後非營利組織發展災害援助相關服務的基礎,並讓有意投入災害援助服務的非營利組織能有個起始參考。本書並非試圖要去建構一個標準化的工作流程;也不是要去影響已長期投入災害援助服務的非營利組織其本身的工作設計,而是希

望可以作為未來非營利組織在災害援助服務上共同對話的起點,讓臺灣的災害援助服務工作能更臻完備,並降低災害風險對臺灣所帶來的損害及影響。   作者簡介 謝祿宜   長榮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助理教授 胡詠新   教育部青年發展署青年諮詢小組委員 李祈恩   組長,芥菜種會南區服務中心 陳皇廷   社工師,嘉義基督教醫院 吳秉翰   組長,芥菜種會臺南工作站 黃盈豪   東華大學民族社會工作學位學程助理教授 財團法人賑災基金會   本基金會設立之主要目的係以運用社會資源,統合民間力量,協助因天然災害受災地區之賑災為宗旨。為妥善運用與管理賑災捐款,本基金會以客觀、超然立場統籌

運用各界賑災捐款,彌補政府在防救災體系中不足之處,使防救災工作更臻完善,期受災民眾在各界愛心關懷之下,得以早日度過難關、重建家園。   第一章災害管理與國際人道援助通則/胡詠新 一、前言 二、何謂災難管理 三、2015~2030年仙台減災綱領(SFDRR) 四、不要傷害原則 五、小結 第二章災害評估/謝祿宜、李祈恩 一、前言 二、災害現場評估的要素 三、災害現場評估的流程 四、非營利組織參與災害援助服務自我評估 五、小結 第三章災害援助現場的競爭與合作/謝祿宜、陳皇廷 一、前言 二、組織分工與協調 三、初步需求調查流程與項目 四、小結 第四章災害援助安置服務/謝祿宜、吳秉翰 一、前言

二、安置中心設置與權責分工 三、安置中心進駐準備 四、工作分工與協調 五、主要安置服務項目 六、小結 第五章災害安置復原中的組織工作與重建方案之形成/謝祿宜、李祈恩 一、前言 二、安置階段的培力與組織工作 三、重建方案形塑 四、培力工作的想像與實踐 五、小結 第六章災害援助工作者的身心安頓管理/謝祿宜、黃盈豪 一、前言 二、緊急救援援助階段 三、安置服務階段 四、災後復原重建階段 五、防/備災階段 六、小結 第七章災後生計重建與發展/謝祿宜、陳皇廷 一、前言 二、社區經濟發展的想像 三、現行法規下社區經濟發展三大可能 四、小結 第八章災害預防與備災準備/謝祿宜、吳秉翰 一、前言 二、

災害預防與流程 三、備災準備 四、防/備災與社會倡導 五、小結 第九章災害服務與非營利組織內部人力資源管理/謝祿宜、李祈恩 一、前言 二、非營利組織災害援助人力編組的可能 三、災害援助服務組:人員召募與培力 四、災後重建人力資源管理的類型 五、小結 第十章結論:邁向災害服務援助系統性發展的可能/謝祿宜 一、前言 二、災害援助服務交流共學平臺 三、小結 出版序        2019年對於臺灣民眾來說,應該是個非常沉痛且需要謹慎追思的一年,因為它剛好是九二一震災20週年及莫拉克風災10週年。而這二場災害除了對居住在這塊土地的鄉親們造成永難磨滅的災害以外,也促使臺灣民間的非營利組織與政府同

心協力,從無到有地摸索出一套與政府部門分工合作的災後援助模式。        九二一地震發生之後,國內各民間組織紛紛以自身的專業能力投入災後的援助工作,而其中,統籌運用民間捐助政府善款推動各項援助工作的財團法人九二一震災重建基金會,以及努力揭櫫各民間組織運用指定捐款使用狀況的全國民間災後重建聯盟是特別值得注意的,前者充分顯示民間力量對於重大災害後復原工作的推動,可以充分彌補政府必須依法行政下所可能產生的種種限制;後者則是透過監督與檢視,除了提高民間組織捐款使用的透明度外,也成為日後民間組織籌組聯盟共同合作的濫觴。        莫拉克風災發生以後,廣大的中南部山區及沿海地帶均成為重災區,民間組

織再度發揮彌補政府部門必須依法行政所導致的彈性不足。首先是以民間組織結合公部門共同合作興建永久屋社區,以協助受災民眾獲得相對安全的居住環境,更有以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總會為首所籌組的八八水災聯盟,結合國內一百多個民間組織,並以彼此間資源連結的分工合作方式進行各種整合式的服務,從最基礎的食、衣、住、行,到更進一步的生計發展,皆透過合作機制,滿足災區民眾形形色色各種需求。        然後,從莫拉克颱風到現在,整整又過了10年,在這段期間臺灣陸續又發生了幾次重大災害,例如2014年高雄前鎮氣爆事件、2015年的八仙粉塵爆燃事件、2016年的0206高雄美濃地震、2018年的0206花蓮大地震等,而在

這幾次重大災難發生後,都能看到國內民間組織立即自發性地組織救災團隊,或進駐災民安置處所提供援助服務,或發起援助行動提供後續服務,同時,援助的層面也從早期以物資、金錢為主的經濟援助,拓展到災後心理健康,生計等等的全面重建服務,災後援助服務也逐漸成為許多民間組織積極投入、研發服務項目的工作領域。        不過,我們也逐漸發現,災後的重建復原援助工作除了少數如財團法人中華民國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財團法人台灣世界展望會、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總會等機構擁有較豐富的經驗甚至有專責的業務人員外,大多數的組織機構或由於募款不易,經費不多而使組織編制有所限制;或由於災難性質而投入援助(例如財團法人

陽光社會福利基金會之於八仙粉塵爆燃事件中的大面積燒燙傷患者);又或者因為地緣因素對於當地有一定的情感依附(例如兩次0206地震都有許多地方性協會組織投入援助),大致而言,多半的民間組織還是採取專案模式的臨時任務編組方式,投入災後援助工作,也因此往往會產生亂象,諸如人員更迭頻繁,例行業務與專案業務衝突,因而造成組織內部運作上的紊亂。        儘管這些混亂,對於多數民間組織而言,是進行重大災害援助時的必然現象,然而這些現象確實在前述幾個大型、有豐富經驗的組織上較為少見,原因無它,因為經年累月的經驗,使他們掌握進場時機,有充分的事前準備,能夠預估受災民眾需求,甚至連退場時機判斷都已了然於胸。

       這也是本會出版本書的目的。本書的作者謝祿宜助理教授,自莫拉克風災以來,一直與民間組織合作進行災後援助的社工服務,並長期關注民間組織在災後援助工作上的發展狀況,而她所邀請的共同撰稿者,也都是長年在民間組織第一線提供服務的工作者與學者。本會希望透過邀集這些專家與實務工作者,將他們多年來投身工作或研究所得的實務經驗與知識,轉化為可供實作參考的工具指南,協助未來有心投入災害援助工作的組織,做好落實援助工作倫理、發展組織能量,並兼顧助人與受助者的面面照顧。        最後,希望此書可以確實為有心於災害援助服務的民間組織提供協助,儘管重大災難無法預期,但我們亦期盼能夠永遠以最好的準備來面

對它。        天佑臺灣! 財團法人賑災基金會董事長 張景森 作者群心內話   首先感謝財團法人賑災基金會的邀請,讓我和撰寫本書的夥伴們可以強迫自己坐下來,好好審視這過往9年中我們經歷過的事;也要對這9年來願意開放生活和生命讓我參與的部落族人和工作夥伴,致上最高的敬意。謝謝大家一路走來的相伴,畢竟災害援助服務的路往往很孤寂也很漫長,可是走在其上也能映照出生命中最深的感動,和人心最強韌的扶持與相陪。對於非營利組織來說,要投入災害援助服務是非常艱難的決定,因為資源往往跟不上需求,然而臺灣是全球少數面對極高災害風險的國家,沒有一個人在災害發生時會是局外人,因此希望透過這本書,開啟在不同災

害援助服務道路上行走的大家,新的對話與合作的契機。 長榮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助理教授 謝祿宜        災難和人道援助議題一直都不是臺灣社工教育養成和實務工作中的焦點。在一般的印象中,「災難」似乎也僅是與軍人或消防隊有關。在我大學就讀社工系期間,參與系上南亞海嘯災後重建服務學習志工隊的3年經驗,開啟了我對災難及國際援助議題的興趣和關注。我開始思考社工在災難場域中能夠扮演的角色和功能會是什麼?社工能夠為受創的地方與人們帶來什麼幫助?但似乎所有的思考都是模糊且遙遠的。就在2009年大學畢業的那年暑假,莫拉克颱風重創南臺灣,同時也開啟了我作為一個社工駐點在部落,投入在災後重建的旅程。       

 記得作為災難社工的第一年,經歷一段非常漫長的適應期。一方面要面對部落內部的衝突和分裂,另一方面要面對外部資源的介入,而必須隨時調整工作角色及投入焦點(尤其是重災區的資源重疊問題),同時也要面對跨文化工作的摸索和理解,以及克服內心對於汛期所產生的恐懼和害怕。這段歷程讓我發現,作為援助工作者,不僅只是滿足受創人們的生活需求和基本服務,也必須保有健康和開放的心理素質來面對超乎自己原有的生命經驗。更重要的是,從不同處境中所堆疊的現場經驗裡,從理解中看見真實的關係和需求,找到更貼近的位置和方法,拿捏與社區「共同」、「一起」的關係和角色,對我而言,這是最微妙也最具挑戰性的。        災難的發生都是

突然性的事件,它並不存在於日常,但潛在的風險卻是隱藏在我們的日常之中。災難所牽涉的層面太深太廣,即使我到災難管理研究所進修,仍是千頭萬緒。如何找到將社會工作、災難和環境永續等議題相結合的工作,特別是關注災害與臺灣各個族群和群體間的關係及行動的開展,正是我目前正在思考的事情。所有應對災難的準備,可以小小的做,也可以大大的做,但最終還是必須回到這些行動是否能真正對應到我們對災難與風險的理解和需要。換句話說,如何讓這些理解和準備,融入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想這才是最重要的。 教育部青年發展署青年諮詢小組委員 胡詠新        筆者從八八水災安置營區服務開始接觸災變工作,隨著氣候變遷,政府與民間

的災防意識抬頭,越來越多NGO 組織投身於災害回應工作,往往造成臺灣各種資源有餘,但事前規劃與管理不足的情形。而其中可遇不可求的珍貴經驗更應統整歸納留存並加以應用。        但實務上「高風險、高壓力、高流動、低支持」的環境,因著工作人力轉換、任務結束等其他因素而造成災害回應經驗的流失,對於災害風險極高的臺灣寶島,著實是莫大的損失,我們實在禁不起錯誤的歷程重複發生。        有鑑於此,筆者希望藉由八八水災的自我經驗之分享與整理,努力重現災害回應現場的實務工作現況與讀者對話,試著在不同的災害中找出相似的脈絡與原則,成為更多投身災防工作夥伴的助益,為了臺灣NGO 災害回應盡一份心力。

組長,芥菜種會南區服務中心 李祈恩        1999年九二一大地震時,我還在大學社工系接受培育,2009年八八水災時,我已在嘉義投入大阿里山區的災後援助及重建工作,前後投入災變社會工作領域近10年的時間,回首來時路真是值得數算恩典的時刻,一方面親身見證臺灣在災後援助工作經驗的累積與進步,另一方面也能夠將國內外災後援助與避災自救的專業知能,透過在地化的轉譯過程,融入社會工作的實務操作與教育訓練工作中。非常感謝台灣世界展望會前會長杜明翰先生與董事會的遠見,藉由專責部門(救援與重建事工處)的設立,支持專業技術團隊的發展,得以在臺灣各地區持續推動與深化平時社區防/備災的扎根工作,透過強化社區民眾

避災自救的知能,以減少災時造成的傷亡。        從事災變社會工作領域的這些年來,在許多災害援助工作先進與師長的指導下,促使我持續進步與成長,我能夠有幸受邀參與本書的撰寫工作,心中實在非常惶恐,但深知災變工作領域經驗傳承與人才延續的困境,因此希望透過本書的出版,為臺灣非營利組織參與災後援助工作,提供相關經驗的分享與參考,當氣候極端化為我們的生活環境帶來超越歷史經驗的嚴峻挑戰時,期待我們仍具有共同因應與抗災重建的韌力,以維持民眾的生存權與基本福祉。最後,我要特別感謝全國成先生這些年來的指導與提攜,讓我能夠成為一位以人為本的災變社會工作者。 社工師,嘉義基督教醫院 陳皇廷        過去

幾十年,環境與氣候不斷在改變,極端的氣候影響了環境,環境的變遷影響了人的生活,而社會工作所重視的是人與環境間的關係,及環境對人所造成的衝擊,這些衝擊有些是緩慢的,有時卻是突發的。        從2009年開始投入災變社會工作迄今,在這10年中,我經歷了國內各地許多大小的災害,包括莫拉克、天秤、康芮、蘇迪勒、莫蘭蒂風災、高雄氣爆、臺南地震等,從這些工作經驗中,了解到即使是同樣的災害類型,但發生在不同的地點、時間、族群,都會有著不同的需求與回應。而災害回應工作相當多元且複雜,沒有固定的規則、流程,要遵循的只有大方向的原則,以及從過去的經驗中不斷地進行修正。        因此當著手撰寫本書時,我

思考了許久,該如何從過去的經驗中,整理出一個原則與方向,並分享給各位社工夥伴了解,因此這本書中的內容,皆是在實務工作中所遭遇過的情況,以及相關的工作內容與方法。而在書中除了提到災害回應、災後重建等工作外,同時也介紹了災害防治與社區防災的工作,這也是我在從事災變社會工作近幾年來不斷推動的工作之一,希望透過倡議讓更多人重視防災的重要性,也更能夠了解我們應如何與未來的環境相處,將災害對我們的衝擊和傷害降到最低,更重要的是提升自助以及社區互助能力,期待透過本書,能夠讓更多的夥伴投入災變社會工作領域。 組長,芥菜種會臺南工作站 吳秉翰        從九二一大地震、四川地震、八八水災到花蓮0206地震

,參與這幾次的災後重建工作讓我有機會好好思考人存在的意義,不只是人與環境、人與人、人與社群、人與系統和體制,都因為災難出現了破口和機會,讓我可以更近距離地從災難的現場和災後的重建中一起學習。身體的傷心裡會記住,心裡的傷不只記在身體裡,也透過時間、透過一群人的共同生活和陪伴,找到各自獨特的姿態和出口持續互相關照著,在災難中更能看到人類的光和希望,還有助人工作者(社工)存在的價值。 東華大學民族社會工作學位學程助理教授 黃盈豪

服務學習志工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本集主題:「極度吸睛:上台不冷場,重量級講師教你的精準說話課」介紹

訪問作者:曾培祐
   
內容簡介:
注意力極度稀缺的時代,
你要的,就是為「注意力」加油添醋!
52個瞬間吸睛絕招,
報告、銷售、演講一次上手!

★★華語首席故事教練 許榮哲 極致推崇★★
  簡報是否精彩,在於有沒有吸睛的陳述;演講能否博得滿堂彩,在於內容能不能緊緊抓住聽者的注意力;學生能否學得興趣盎然,在於教學是不是生動活潑……無論你是哪種身分,要有效表達自己的專業,是否「吸睛」是關鍵!

  只要是你一人在台上、很多聽者在台下的情境,都希望聽者從頭到尾都很專注地聽自己說話,若有聽者呈現恍惚狀態或在滑手機、打瞌睡甚至提早離場,往往讓自己很受傷。但現在人的專注力愈來愈短暫,怎麼做才能不斷抓住聽者的注意力?本書從三大角度切入,包括:

◆善用上台吸睛技巧52招,打造不冷場氣氛。
◆巧用吸睛三元素,內容設計多變化。
◆掌握核心概念,吸睛效果滿分。


作者簡介:曾培祐
  喜歡演講、熱鬧和閱讀的說故事達人,師大歷史系、師大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畢業。

  從小住在屏東鄉下,讀書時因為歷史老師的讚美,建立了他的自信,並開啟他對歷史的興趣。高中就讀屏東高中,參加校內大小說故事比賽,因為太愛說故事,後來讀了師大歷史系。就讀研究所時,因有必修的服務學習課程,於是到荒野保護協會實習,在當志工的六、七年中,他通過了各種推廣講師課程考試,這也開始了他到處演講的新人生。

  現為專業講師,擅長「吸睛教學」與「有感表達」,受邀在科技業、製造業、服務業、保險業、醫療業、教育界、餐飲業進行授課,每年授課時數超過500小時。
 
  經歷:
  ● 培果工作室首席講師
  ● 競爭LEAD教育中心資深講師
  ● 中華康輔協會資深講師
  ● 中華民國荒野保護協會資深講師
  ● 中國育林多元教育發展協會YNDA講師
  ● 中國「我是好講師」百強講師群講師
  ● 中國「我是好講師」比賽最佳演繹獎得主


出版社粉絲頁: 遠流粉絲團 



#李基銘 #fb新鮮事 #生活有意思 #快樂玩童軍
#漢聲廣播電台

YouTube頻道,可以收看
https://goo.gl/IQXvzd

podcast平台,可以收聽
SoundOn https://bit.ly/3oXSlmF
Spotify https://spoti.fi/2TXxH7V
Apple https://apple.co/2I7NYVc
Google https://bit.ly/2GykvmH
KKBOX https://bit.ly/2JlI3wC
Firstory https://bit.ly/3lCHDPi

請支持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Fb新鮮事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fbnews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志工服務學習對生涯發展之影響

為了解決服務學習志工的問題,作者楊庭瑄 這樣論述:

隨著時間空間的演進以及全球趨勢的影響,國內從大專院校開始,從事服務學習的人次逐漸攀升,在服務學習的過程中,並不僅是被服務者方的獲得,在服務者方面,成效評估與反思回饋亦是重要的一環。服務學習能讓學校與社區做連結,提升社會正義與公民意識,更能促進學生的自我發展、培養更多組織管理的能力。本研究目的欲探討志工服務學習之動機與區域,如何影響志工未來生涯發展情況。 本研究以研究者周邊從事服務長達五年以上之青年,共計七位具有海內、外服務經驗者,並於調查時採取深度訪談,將所得資料進行歸納與比較,主要結論如下:一、依據參與動機與服務區域分為四類型:類型Ⅰ,參與動機自利、服務區域為國內;類型Ⅱ,參與動機利他、

服務區域為國內;類型Ⅲ,參與動機自利、服務區域為海外;類型Ⅳ,參與動機利他、服務區域為海外。二、參與動機自利,服務區域為國內者(類型Ⅰ),從事原本有興趣的工作;參與動機利他,服務區域為國內者(類型Ⅱ),從事高度社會服務性質工作;參與動機自利,服務區域為海外者(類型Ⅲ),以創業性方式去解決所關注的社會議議題;參與動機利他,服務區域為海外者(類型Ⅳ),以創業性方式解決所解決所關注的社會議題,多與宗教有關。

中高齡志工參與服務學習經驗之研究-以嘉義市東區樂齡學習中心志工為例

為了解決服務學習志工的問題,作者張正浩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探究嘉義市東區樂齡學習中心中高齡志工參與服務學習的經驗,研究目的共五項:一、探討嘉義市東區樂齡學習中心中高齡志工參與服務學習的動機。二、探究嘉義市東區樂齡學習中心中高齡志工參與服務學習前的方式及服務的內涵。三、瞭解嘉義市東區樂齡學習中心中高齡志工參與服務學習的困境與因應策略。四、探究嘉義市東區樂齡學習中心中高齡志工參與服務學習後之成長與改變。五、根據研究結果,提供中高齡者及中高齡教育相關機構之參考。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研究設計採個案研究法,針對嘉義市東區樂齡學習中心中高齡志工進行研究。首先,研究者根據觀察紀錄及文獻分析,設計訪談大綱,並徵得18位志工的同意後,逐一進行深度訪談。經過

逐字稿的編碼、資料的分析與詮釋,再與文獻作對話討論,最後,獲致以下結論:一、 嘉義市東區樂齡學習中心中高齡志工服務學習的動機是多重的,而其主要助人為樂,其次是能力展開。其持續服務學習動機呈現正向積極態度。二、 嘉義市東區樂齡學習中心中高齡志工主要的服務內容是在校園、醫院、長照中心等地進行關懷服務及教育課程,其次是宣導服務。三、 嘉義市東區樂齡學習中心中高齡志工的學習方式非常多元,其主要學習方式為參與之嘉義市東區樂齡學習中心課程,以及持恆地自我導向服務學習。四、 嘉義市東區樂齡學習中心志工常應用團隊的力量來服務學員學習,並運用LINE平台及群組等新科技,做為服務學習的分享及訊息交換的平台

。五、 嘉義市東區樂齡學習中心中高齡志工服務學習以心態調整轉換,尋求資源,克服各項困境。六、 嘉義市東區樂齡學習中心中高齡志工透過服務學習身體變健康、情緒管理變佳、能夠為未來生涯規劃安排、改善家人關係。從以上結論對中高齡教育相關機構的建議:運用服務學習,發揮中高齡人力資源,增加男性志工招募,運用新科技,增加學習團體的凝聚力,運用團體反思活動,協助中高齡者學習;對嘉義市東區樂齡中心的建議:鼓勵各隊學員深入交流,分享服務學習心得,定期提供公益關懷服務課程,讓更多人有機會學習,建立服務資訊平台,媒合需要幫助的單位;對中高齡者的建議:應具備前瞻因應之學習觀點,勇敢迎接高齡社會的困境,尋求學習服務學

習志工的機會,就可以自助助人,加入服務學習行列,豐厚自己的生命,藉由服務學習,將經驗傳承給下一代,對未來研究的建議:可增加男性志工樣本數,或輔以長期之觀察研究,以增加研究外在效度,可針對不同單位之志工做研究,藉以比較不同機構之志工其成長改變的差異,採質化與量化研究並行,或同時徵詢其家人之受訪意願,若從其家人角度探討成長與改變,定能有更豐富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