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婚懷孕補助要注意什麼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未婚懷孕補助要注意什麼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MatthiasDoepke寫的 金錢如何影響愛與教養?:貧富不均下的育兒經濟學 和淺田義正,河合蘭的 不孕症的治療科學:懷孕到底「真正需要什麼?」為何治療了還是無法懷孕?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親子天下 和晨星所出版 。

國立臺灣大學 法律學研究所 陳昭如所指導 胡馨之的 隱形的非婚父母:戰後臺灣親子關係認定的女性主義法律史考察 (2020),提出未婚懷孕補助要注意什麼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女性主義法學、女性主義法律史、非婚家庭、法律上父母身分、婚生推定、助孕科技。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生命教育與健康促進研究所 黃 雅文所指導 小底彩乃的 台日社區居民對預防保健服務知識、態度及行為之比較分析 (2011),提出因為有 預防保健服務、知識態度行為、台灣日本比較的重點而找出了 未婚懷孕補助要注意什麼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未婚懷孕補助要注意什麼,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金錢如何影響愛與教養?:貧富不均下的育兒經濟學

為了解決未婚懷孕補助要注意什麼的問題,作者MatthiasDoepke 這樣論述:

人們擁有多少小孩、選擇何種教養方式,其實都跟經濟學有關! 育兒環境如何影響家長的教養決策?就讓經濟學家跟你說清楚、講明白。     教養方式大不同,專斷、放任、威信、忽略……   為什麼我們這樣受教育,那樣養小孩?     教養為何會是這種風氣?很多人以為是各國文化不同,但絕不應漏掉經濟這項因素。因此當亞洲經濟起飛後,教養方式都趨向較早開始發展的歐美。     過去兩百年,全球家庭結構與教養態度發生劇烈轉變:教養成本提高,人們因為資源有限減少生育,進而出現少子化現象;時代快速變遷,未來工作難以預料,家長從強調勤奮順從,轉為看重獨立與想像力;性別分工不再明顯,已沒有絕對適合男性或女性的工作。

     在這樣的環境下,家長如預期社會將變得更不平等、競爭更為激烈,他們回應的教養方式,就是想辦法讓孩子能夠在激烈的競爭中生存,並期望孩子有所成就。     兩位作者受歐美國家級研究支持,透過數據資料,結合過往的經濟學訓練、身為家長的親身經歷與童年體驗,將他們對家庭教養與總體經濟相互影響的觀察,歸納出育兒決策與行為背後的動機和因素。     透過本書,我們將能理解:在不平等的年代,金錢如何影響愛與教養?揭開教養問題的真相,進而做出最合適的選擇。   本書特色     ◆ 統整農業時期、工業化社會與當代各時期教養史,梳理過去、現今、未來的教養觀念,形成宏大的教養視野。   ◆ 觀察亞洲與歐美

各國的教養風格與差異,收錄美國、荷蘭、瑞典、瑞士、英國、中國、日本等經典案例介紹。   ◆ 分析在各種宗教、政治、性別與家庭因素影響下,家長為何會有不同的教養選擇。   好評推薦        張慧慈(小花媽) 《咬一口馬克思的水煎包》作者   蔡依橙 「素養教育工作坊」核心講師/「蔡依橙的閱讀筆記」版主   藍佩嘉 《拚教養》作者/台大社會學系特聘教授   雷浩斯 暢銷財經書作家     「本書研究了不同年代與地區的教養方式,針對起源和結果提出精闢分析,說明家長如何且為何要培養孩子的喜好與技能,好讓他們適應長大後將面臨的社會與經濟現實。這本充滿野心且論述完備的著作,縝密檢視家庭如何影響孩子的

社會與經濟前景。」——詹姆士.赫克曼(James Heckman),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經濟學通常不會和教養聯想在一起,這本精采絕倫的著作將破除這項成見。本書證明了經濟因素如何徹底改變家長對孩子的看法與教養他們的手段,是一本必讀的佳作。」——戴倫.艾塞默魯(Daron Acemoglu),《國家為什麼會失敗》(Why Nations Fail)共同作者     「兩位作者為各種教養方式背後的原因提出經濟闡釋,並納入社會與文化因素。令人憂心的是,社會分歧可能讓某些家長把孩子逼得更緊,但艱困的經濟情勢又會讓他們白費力氣。因此作者希望,能藉由周全的政治干預來化解這些威脅。」——珍妮.亨弗里

斯(Jane Humphries),牛津大學經濟史學教授

隱形的非婚父母:戰後臺灣親子關係認定的女性主義法律史考察

為了解決未婚懷孕補助要注意什麼的問題,作者胡馨之 這樣論述:

  本論文試圖從女性主義法學理論的角度,揭露戰後臺灣法律上父母身分認定機制中隱含的理想婚姻雙親意識形態,並藉由梳理父母身分認定制度的歷史發展,觀察不同群體在不同法律制度與社會脈絡下,如何對父母身分認定機制中的理想婚姻雙親意識形態進行抵抗及其侷限,進而思考「成為法律上父母」所涉及的婚姻地位、性別、性傾向與階級平等問題。  首先,本文考察1945年到1985年民法親屬編首次修正前的父母身分認定機制及人工授精的論述與實踐,指出性別化的父母身分認定機制往往反映婚姻血親父母的優越性,控制女人的性與生育,更製造未婚媽媽、非婚生子女與收養家庭的污名。在1985年民法親屬編的修正過程中,真實血緣關係的重要性

雖以「子女利益」之名受到強調,但其在很大程度上仍需讓步於婚姻家庭的維繫及對於女性的性道德規範,使得由婚姻中一父一母構成的理想雙親圖像難以被撼動。  接著,本文呈現1985年至2007年間,涉及父母身分認定的民法及人工生殖規範的發展,指出制度的變遷仍未創造「成為父母」的機會平等,反而延續了過去主宰父母身分認定的異性戀婚姻雙親職預設,導致一父一母的雙親常規未受顛覆。在人工生殖規範的成形過程中,看似性別中立的意願標準與基因連結往往選擇性地被用來支持婚姻雙親職,不僅持續排除想成為父母的非婚伴侶及單身女性,也對非婚父母的養育及女性懷胎分娩的貢獻視而不見。在不涉及生殖科技的民法親屬編改革過程中,本文爬梳民

主化後的婦運與同運修法動員、個人的司法訴訟動員及正式修法場域的論述,指出法律上對子女身分進行的婚生/非婚生區分未受挑戰,照顧事實的考量在父母身分認定的論辯中幾乎不見蹤跡,佔據重要性的往往是婚姻家庭完整性與血統真實之間的平衡,因而難以撼動法律中婚姻雙親作為理想父母的親職意識形態。 2007年後,婦運與同運開始組織「多元成家運動」,集體挑戰異性戀婚姻體制對於想成為父母但不想或無法步入婚姻者造成的限制與污名。本文分析「多元成家運動」的法律動員策略,指出其並未積極地挑戰以婚姻或類似婚姻關係作為父母身分基礎的法律制度,且在窄化為以同性婚姻合法化為目標的「婚姻平權運動」後,反而強化了婚姻親職的優越性

。在司法院大法官公布釋字第748號解釋,宣告民法親屬編未能保障同性婚姻而違憲後,同志親職及人工生殖的立法改革仍反映婚內生育的常規,再次顯示非婚父母在取得父母身分上的邊緣性。  在結論上,本文認為戰後臺灣父母身分的認定始終限於「非婚姻,即基因」的二元標準中,不僅持續維繫婚姻雙親的優越地位,無助於消除父母身分的性傾向不平等,更限制了非婚女性的母職自主性。在父母身分認定仍然不平等的今日,歷史性地考察法律如何形塑父母身分,能使我們看清婚姻、性別、性傾向與階級歧視交錯的樣貌,進而以這樣的歷史思維想像未來改寫法律上父母圖像的可能。

不孕症的治療科學:懷孕到底「真正需要什麼?」為何治療了還是無法懷孕?

為了解決未婚懷孕補助要注意什麼的問題,作者淺田義正,河合蘭 這樣論述:

  通往成功懷孕的最快捷徑,   解答無數不孕症患者心中疑問的〈決定版〉!   「在從事與生命相關的生殖醫學工作過程中,必須思考的事物非常多。要怎麼做,才能面對深受不孕所苦之人,又該如何避免浪費患者有限的時間與金錢,讓更多人的得子心願能夠實現。當初撰寫這本書的動機,就是希望讀者們身處資訊氾濫的今日,能夠不被錯誤情報所誤,並找到最佳治療法的知識。」—―淺田義正   現代人非常容易落入「只要用手機搜尋,就能免費獲得很多知識」的陷阱。但能夠免費輕鬆瀏覽的網路資訊背後,多半存在著與懷孕相關的商業行為。比起讓瀏覽者能夠懷孕,這些訊息可能會更優先考量商業利益。利用讓人不安或是偏頗的

話術,以巧妙誘導的方式,讓人們對特定商品或組織付費。各位必須先掌握日新月異下,謎團不斷被解開的懷孕機制,了解卵子世界的真實情況,避免落入自以為是的陷阱中。   在所有國家中,日本最會施行「無法懷孕的不孕症治療」!日本不孕治療權威與專攻生產議題的新聞工作者,在歷經無數臨床實例及與患者溝通的過程中,寫下的心血結晶,為各位解說有科學根據的「懷孕竅門」!   許多人對懷孕機制有所誤解,例如太過於關注「吃什麼比較容易受孕」等生活習慣,其實這些與受孕率完全沒有相關!本書切入有科學根據的醫療,介紹最新研究的國際主流治療法,給您「真正需要的知識」!   ◎如何使用有限的「時間」與「金錢」   ◎「檢查正

常=能夠立刻懷孕」是錯的   ◎「不影響身體的治療」受孕率極低   ◎最容易懷孕的時機為「排卵2天前」   ◎凍結胚胎較能提高受孕率   ◎治療機構公開的高受孕率數字背後的陷阱   ◎測量基礎體溫已經不是絕對必要   這樣下去真的能懷孕嗎?當您開始產生這樣的懷疑,為了懷孕而身心俱疲時,請您拿起本書,本書要告訴您,重要的不是「自然方法」,而是「適合自己的方法」! 本書特色   1、為了懷孕一定要做的事是什麼?明明已經進行治療,為什麼仍無法懷孕?為了想要進行不孕治療而迷惘的人們,以及已經開始治療但遇到阻礙的人們。最前線的專業醫師以及生育相關議題記者,以科學知識解說「成功懷孕的祕訣」。   

2、本書針對男女不孕、不孕檢查、治療,試管嬰兒、人工受孕等都做了相當完整的介紹。此外,書中也有一般大眾對於人工受孕的諸多疑問,醫師都在書中一一解答。

台日社區居民對預防保健服務知識、態度及行為之比較分析

為了解決未婚懷孕補助要注意什麼的問題,作者小底彩乃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了解台日社區居民的對預防保健服務知識、態度及行為之現況與台日兩國差異。研究對象為15歲以上台日居民,採用問卷調查法依分層比例抽取樣本,台灣居民848人與日本居民844人。問卷信度Cronbach's α,台灣為0.86-0.88、日本為0.75-0.82。以SPSS16版進行描述統計、t檢定、ANOVA、多元迴歸分析。本研究之主要研究結果如下:一、在台灣,居民預防保健服務知識,女性高於男性,已婚者高於未婚者;「子宮頸抹片檢查時程」之答對率最高59.9%,答對率較低者為「兒童眼睛健康服務幾次」、「兒童聽力提供次數」與「嬰幼兒健檢提供次數」分別為2.0%、2.2%、3.6%。居民預防保

健服務態度以「成人預防保健必要性」之贊同率最高99.0%,「牙齒塗氟」之贊同率最低46.0%。在預防保健服務行為上,以「子宮頸抹片檢查」之利用率最高65.4%,「自費孕婦產前檢查」最低16.7%,次低為「大腸糞便潛血檢查」28%。二、在日本,居民預防保健服務知識,女性高於男性,已婚者高於未婚者,年齡35至44歲得分高於15至24歲;答對率最高的是「兒童牙齒塗氣是預防什麼」,佔70.3%;答對率最低的是「大腸癌糞便潛血檢查補助對象」,佔5.6%。居民預防保健服務態度以「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可以早期診斷子宮頸癌」之贊同率最高97.9%,「自己所居住的鄉鎮區政府有積極地推廣大腸癌檢查」之贊同率最低54

.4%。在預防保健服務行為上,以「乳房攝影檢查」之利用率最高為62.6%,「自費孕婦產前檢查」(18.1%)最低,其次「大腸糞便潛血檢查」(31.4%)。三、預防保健服務之知識與行為平均得分都是日本高於台灣。進行年齡、性別、婚姻狀態、預防保健服務知識及態度對預防保健服務行為之多元迴歸分析結果,台灣以子宮頸抹片檢查之解釋力最高,R2 =.12。日本以大腸糞便潛血檢查之解釋力最高,R2 =.33。據上述研究結果,台灣預防保健知識與採取預防保健行為之平均得分偏低,建議加強衛生宣導。日本情況稍佳,但仍有進步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