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亞國家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東北亞國家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林慶旺寫的 不懂睡眠就失眠:睡太多或睡太少,你都正在謀殺自己 和霍揚揚的 獅子山上的新月:香港華人穆斯林社群的源流與傳承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商务部答一财:东北亚各国深化合作,努力构建东北亚经济圈也說明:截至目前,本届博览会招展任务已全面完成,共设置国际标准展位3386个,国内外参展企业1001户,其中来自东北亚、欧美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等45个国家和地区参展企业347户。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時報出版 和秀威資訊所出版 。

元智大學 管理碩士在職專班 丘邦翰所指導 朱淑玲的 遠距醫療使用現況之探討-以桃園某公立醫院為例 (2021),提出東北亞國家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遠距醫療。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外交學系 連弘宜所指導 許睿洋的 二十一世紀俄羅斯北極戰略及其對北極區域安全之意涵 (2020),提出因為有 俄羅斯、北極、北極戰略、地緣政治、區域安全的重點而找出了 東北亞國家的解答。

最後網站美国在东北亚地区的利益則補充:东北亚是世界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地区,是不同社会制度和大国关系的交汇点,美国在这一地区有其经济、政治和安全利益。 1、东北亚国家对资金的旺盛需求,为美国提供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東北亞國家,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不懂睡眠就失眠:睡太多或睡太少,你都正在謀殺自己

為了解決東北亞國家的問題,作者林慶旺 這樣論述:

夜夜好眠,取決於一開始入眠的90分鐘! 早上8~12點之間接受陽光刺激的人,夜晚平均花18分鐘就能睡著。 越理解睡眠,就越容易入睡;只要遵循睡眠模式,讓你夜夜不失眠!   我們為什麼不能好好睡覺?睡眠負債會造成健康破產!睡太少或睡太多,都是在謀殺你自己!   本書告訴你──   ■ 每天睡7小時,死亡風險最低!   ■安眠藥則會縮短你的壽命!   ■ 預防心血管疾病的最佳入睡時間為晚上10點到11點。   ■ 曬太陽30分鐘,就能提高褪黑激素的分泌、提高抗利尿激素的分泌,讓你擺脫夜尿的困擾。   白天不充分曝曬太陽光、夜晚不減少人造光、不配合晝夜節律作息、不知道降低體溫和室溫,導致褪

黑激素分泌不足,這些因素加在一起,在在都是造成你失眠的原因!   ◢每天睡7小時是最佳睡眠時間   2021年9月,日本國家癌症中心(National Cancer Center)一項進行14年,參與人數超過32萬人,針對東北亞國家所做的大型睡眠追蹤調查發現,每天睡7小時是最佳睡眠時間,死亡率最低,其他的睡眠時間會增加死亡的風險。   ◢影響睡眠是否良好的主要原因──睡眠的模式   睡眠是否良好,在於睡眠的模式。所謂睡眠的模式,就是你要能夠充分領悟到陽光、溫度、晝夜節律、褪黑激素、光照度、90分鐘睡眠週期這些因素,才是讓你夜夜擁有優質睡眠的天然「安眠藥 」。白天必須充分曝曬陽光,吸收更多的

陽光,夜晚盡量減少光照度,大腦的松果體才能夠正常順利的分泌褪黑激素,讓人體獲得深層睡眠。   ◢18位創意天才的睡眠黃金法則,睡眠是創意源源不斷的來源   成功靠創意,創意靠睡眠。許多你我所熟知的創意天才貝多芬、柴可夫斯基、達爾文、康德、狄更斯、雨果、福樓拜、佛洛伊德、海明威、畢卡索、村上春樹等等,都熟知其中的奧妙,每天至少都曝曬陽光1小時以上,為了就是一夜好眠;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電商龍頭亞馬遜創辦人傑夫.貝佐斯,每晚睡前都要幫忙做家事,洗洗碗、陪家人聊天,放鬆身心,為了也是一夜好眠。 專業推薦   李佳蕙│健康專欄營養師   黃淑惠│癌症關懷基金會董事、資深營養師、郵政醫院營養師

  廖欣儀│營養師   蘇東平│振興醫療財團法人振興醫院精神醫學部部主任、前臺北榮民總醫院副院長、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榮譽教授   (按姓氏筆畫排序)  

東北亞國家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台灣低薪原因有很多,學者專家認為這十餘年來中國的磁吸效應是很大因素!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台商以大量資本、技術投資中國,數十、上百萬台幹台商在中國工作、消費而少在台灣消費,最後台商在中國的製造業又回頭與台灣製造業競爭,導致台灣本地少了資本投資、少了消費、多了競爭。

不過,雖然台灣薪資相較鄰近東北亞國家低,但實質購買力不算差,比韓國好些。此肇因於台灣社會不允許物價波動,任何物價波動都有可能招致輿論批評,因此物價長期低廉,實質購買力相對雄厚。其實許多國家都將溫和的通膨(如2%)當成政策目標,這有助於提升薪資水準及社會總體購買力。

另外,近幾年平均薪資增加比表面看起來大,許多隱性的薪資增加都在勞保健保等社會保險支出上,導致資方明明增加了薪資投入,表面的平均薪資卻沒有增加,這點或許是被吃掉的數據。

最後,低薪因素有很多,有勞政府與民間通力合作解決,近期行政院形塑的加薪氛圍立意良好,我希望政府能通盤考量,不僅要在大公司實踐,也要落實到中小企業,不要讓任何一個角落脫鉤,請行政院全體機關多加努力!

遠距醫療使用現況之探討-以桃園某公立醫院為例

為了解決東北亞國家的問題,作者朱淑玲 這樣論述:

近年來,資訊的發達,科技不斷進步,許多國家為改善偏鄉地區醫療的可及性及公平性,紛紛發展遠距醫療。台灣早在民國84年,醫學中心與偏鄉離島地區試辦遠距醫療計畫;社會型態改變,國人平均壽命上升,政府為節省醫療花費及降低住院率,公共衛生醫療發展遠距醫療以預防疾病惡化、增加生活品質。在COVID19疫情的肆虐之下,人們擔心暴露在感染的風險下,增加彼此之間的距離,各國為防止疫情蔓延,將醫療量能轉移在疫情的控制,促使遠距醫療的加速。本研究利用文獻回顧,瞭解國外及台灣使用遠距醫療的現況、法規限制及COVID19疫情影響下的遠距醫療。深入訪談桃園市某公立醫院臨床醫師執行遠距醫療之概況,結果發現臨床醫師在執行遠

距視訊門診的困難及限制,放射科影像傳輸對偏鄉地區的幫助,生理監視傳輸應用的適當及健康諮詢的經濟效益。藉由研究結果,回饋醫療管理者,以突破阻礙遠距醫療的前進。

獅子山上的新月:香港華人穆斯林社群的源流與傳承

為了解決東北亞國家的問題,作者霍揚揚 這樣論述:

  實地考察、口述訪談、徵引大量文獻史料   重新認識獅子山下那既熟悉又陌生的香港   伊斯蘭在香港早已扎根多年,卻始終鮮有針對香港華人穆斯林社群的研究作品。本書透過「實地考察」和「口述歷史訪問」,對兩大香港華人穆斯林社群展開「在地化」的過程及其演變的研究。作者一方面從微觀角度深入探討香港華人穆斯林社群在香港的發展:包括先輩的背景、在港定居的過程、宗教生活、子女教育、社會組織的建立與財務管理、宗教信仰的傳承等,並描述伊斯蘭社群在香港奮鬥的歷程,瞭解他們在融入主流社會生活的同時,如何緊隨香港社會經濟的發展步伐而邁步向前,並同時努力嘗試在高度世俗化和商業化的香港社會中,保存伊斯蘭的傳統信仰和文化

內涵;另一方面,亦從宏觀的角度討論華人穆斯林社群與其他族裔、與全球其他地區的穆斯林的關係,以及在香港的政治角色。 本書特色   1.本書為香港中文大學伊斯蘭文化研究中心「東亞伊斯蘭研究叢書」之一。   2.書中徵引大量史料,親自訪談口述,從嶄新的角度,探究香港華人穆斯林的離散、遷移與認同。   3.專家專序推薦:何佩然(香港中文大學人文學科研究所所長)、楊興文(伊斯蘭文化協會(香港)會長)、傅健士(James D. Frankel,香港中文大學伊斯蘭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專序推薦   傅健士(James D. Frankel,香港中文大學伊斯蘭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何佩然(香港中文

大學人文學科研究所所長)    楊興文(伊斯蘭文化協會(香港)會長) 作者簡介 霍揚揚 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學士及歷史學哲學碩士,英國萊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Leicester)博物館研究哲學博士。研究興趣包括東亞地區文化遺產的定義和利用、都市發展與文化遺產政策的演變、以及華南地區穆斯林社群的歷史發展和身分傳承等不同的議題。 東亞伊斯蘭研究叢書總序 徘徊於熟悉與陌生之間的鄰人:伊斯蘭教在東亞/孔德維 推薦序/傅健士 推薦序/何佩然 推薦序/楊興文 自序 穆民──香港華人穆斯林的聚合與離散 第1章 導論 第1節 緒言 第2節 文獻回顧:香港伊

斯蘭研究一覽 第3節 研究方法 第4節 「華人穆斯林」、「社群」及「在地化」相關概念的定義與討論 第2章 概論香港穆斯林社群發展史 第1節 飄洋過海:香港穆斯林社群之肇始 第2節 二次大戰以降香港穆斯林的社群發展 第3節 全球化下的香港穆斯林社群 第3章 落地生根:開埠初期來港的華人穆斯林(廣東穆斯林) 第1節 伊斯蘭在華南的地區的傳播 第2節 南來北往:香港「廣東穆斯林」與「北方穆斯林」之別 第3節 南來穆民先驅:廣東穆斯林 第4章 戰前廣東穆斯林在香港的「在地化」 第1節 「在地化」與廣東穆斯林的來港路徑 第2節 「在地化」之肇始:「中華回教博愛社」 第3節 家國情懷:粵港兩地華人穆

斯林社群的互動 第5章 「在地化」的高峰:戰後廣東穆斯林的社群生活 第1節 聚合而居的廣東穆斯林 第2節 宗教傳承的新嘗試:廣東穆斯林社群的伊斯蘭教育 第3節 廣東穆斯林群參與本地社會與政治事務的嘗試 第6章 風雲變色:二次大戰後來港的北方穆斯林 第1節 政權更迭下的香港華人穆斯林社群 第2節 香港華人穆斯林社群的新元素:北方穆斯林的南遷 第3節 北方穆斯林的「在地化」和政治參與的嘗試 第7章 聚合與離散:1970年代至今香港華人穆斯林社群的政治參與和社群重組 第1節 聚合同流:兩大華人穆斯林社群在戰後至1970年代的共同政治參與 第2節 華人穆斯林社團的進一步政治化(1970年代至今)

第3節 華人穆斯林社群的分離與宗教意識的減弱(1970至1990年代) 第4節 千禧年代以來重新建立宗教意識的嘗試 第8章 總結與後記 總結:在世俗中掙扎的香港華人穆斯林社群 引用文獻   【東亞伊斯蘭研究叢書】總序  徘徊於熟悉與陌生之間的鄰人 伊斯蘭教在東亞/孔德維   因為種種原因,華文學界在東亞伊斯蘭教(尤其東北亞)的研究尚未成熟發展。當前伊斯蘭信徒佔全球人口20%,更有增加的趨勢;而在過去二十年,全球人口流動人口流動的密度已達歷史高峰,生活於非穆斯林國家的穆斯林數量乃日益增長。自上世紀七十年代末以來,伊斯蘭受到世界媒體和學界的熱切關注,有關東亞伊斯蘭教的研究,亦自跟從

這一潮流而漸次興起。歐美學界對東亞伊斯蘭的系統性理解最早起源於歐洲傳教士。與作為前輩的耶穌會一樣,中國內陸宣教會(Inland China Mission)在十九世紀中葉「也積極地在研究中國的穆斯林,其目地當是對穆斯林宣教做準備。」現代的伊斯蘭教研究自然不同被賦予這種宗教殖民或是判教的色彩,而是期望以客觀的角度釐清現象。伊斯蘭在東亞具超過一千年的歷史,但卻在華文(及其他東北亞國家)的論述中欠缺了適當的位置。當「伊斯蘭」與「恐怖主義」、「難民」等概念被習慣性地劃上不當等號時,伊斯蘭教與穆斯林便如大都市的鄰里,徘徊於熟悉與陌生之間。這一種忽視,足以令我們對今天世界局勢的理解出現重大誤差。   在

東南亞,伊斯蘭教可說是主要宗教。十三世紀之後,來自西亞與北非的穆斯林商人漸次將伊斯蘭教帶入東南亞的島國。到了十六世紀歐洲人東航至當地,馬來亞與印度尼西亞已經有大量的穆斯林人口。今天印尼穆斯林是世界上具有最大穆斯林人口數量的現代國家。雖然印度支那半島居民主要信奉傳自南亞的印度教與佛教,泰國、柬埔寨、緬甸地區亦有不少穆斯民居民。有關歷史上和現代的東南亞伊斯蘭教,學界早已多有研究。往北觀察,在一般來說被認為是中華文明中心的華南與華中,其實亦散落著不少被紀錄為「回回」或「回民」穆斯林。在兩廣、福建等沿海地區,穆斯林在十三世紀蒙古治下多有參與海上貿易,更曾因政府內部鬥爭與遜尼、什葉派之間的鬥爭而引發長年

戰亂,割據一方;除了青海、寧夏、甘肅、陝西等因毗鄰中亞穆斯林群體而具大量穆斯林的地區,華文傳統稱為中原的洛陽、開封等地,亦有各式穆斯林聚居過五百年。由於各種的誤解,過去學者經常誤認為大明與大清帝國長期實行「海禁」,但近十年的史學成果告訴我們,「海禁」祇不過是以國家的力量壟斷與管剩國際間的海上交流,而不同於禁絕一切異國事物於國門之外的「鎖國」。比較華南、東南亞與歐洲的原始文獻,穆斯林即使在歐洲人主導東南亞海域的年代,仍然活躍於華南、東南亞與印度洋各地之間的貿易。在較東的臺灣,穆斯林人口在二十世紀前鮮見於歷史紀錄之中,這可能是臺灣在荷蘭、明鄭政權、大清與日本帝國的時期確實與伊斯蘭世界的接觸有限,但

也這可能是學者忽略了隱匿於文檔中的穆斯林。在二次世界大戰後,從中國移居臺灣的穆斯林計有二萬至六萬人,當中也包括了早已移居泰、緬而後遷至臺灣的雲南穆斯林,由於戰亂關係,人數未有精確統計,多於教內流傳。然而,現在的臺灣穆斯林群體也包括了從各國到臺的約十五萬旅居者,主要包括印尼及非洲各國的勞工及留學生,亦有少量從阿拉伯國家到臺經商的暫居者。為了滿足日益國際化的生活形態與經貿發展,臺灣近年亦安排了不少伊斯蘭友善的活動與揩施,如「國際清真產品展」(International Halal Expo)、引入各種伊斯蘭節慶、承諾設立「清真驗證(halalapproved)餐廳」以及旅館中的伊斯蘭祈禱室等等。雖

然穆斯林在韓國的人口仍然稀罕,但同樣也推出類近措施。   與傳統上被假定為單一文化體系的印象相異,由於「少子化」及勞動人口不足等問題,日本政府也在二十一世紀初已逐步引入外勞與研習生,安倍晉三政府更在2018年制定各項如人數上限與工作年期等細節,大舉向東南亞及南亞各國海外勞工招手,預計到2024年之前將引進34萬名外籍勞工。日本政府為整個計劃安排了11種語言與126項支援政策,亦為不少中小企業與過半數的國民所期待。日本引進外國勞工與學生的計劃的重要對象為東南亞、南亞及西亞各國,當中不少國家都擁有龐大的穆斯林人口。因此,日本國內的穆斯林數目亦在過去十年增益甚多。在2014年,日本清真寺數目約為8

0所,至2018年,數字已增為105所。日本與伊斯蘭文明的因緣自然不止近年的經濟合作。早在明治維新以前,日本已與伊斯蘭世界多有民間的聯絡。在1890年,以推行泛伊斯蘭主義聞名的鄂圖曼帝國的蘇丹和哈里發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Abdul Hamid II,1876 - 1909在位)就在1890首次遣使日本,過六百人的使團獲明治天皇(1867-1912在位)接見。自此,兩國開始了不少的小規模交流。至大正年間,由於1904-1905年的日俄戰爭令鄂圖曼帝國與日本帝國有了同仇敵愾的感覺,伊斯蘭世界對日本有豐富的想像,兩國的官方與民間交流日益增多。不少日本思想家定義亞洲文明時,將伊斯蘭世界與自身視為一體

。1920年岡倉天心(1862-1913)在倫敦出版《東洋的理想》(The ideals of the East)倡議「亞洲一體論」,就提出「阿拉伯的騎士道、波斯的詩歌、中國的倫理與印度的思想,都旨於一種古老的和平」。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大川周明(1886-1957)等倡言的「聯合伊斯蘭論」及在華北成立的「防共回教同盟」等等,更將亞洲各地的伊斯蘭教力量,視為日本帝國與歐美各國抗衡的潛在力量。事實上,日本早在二十世紀初已成了東亞各地穆斯林交流的重要基地。舉例說,早於1907年7月,十一位中國穆斯林留學生在東京上野精養軒利用同教的「出使日本國大臣兼遊學生總監督」楊樞(1844-1917)提供的資

金成立近代中國穆斯林首個民間組織「留東清真教育會」。該會章程第一條就以「聯絡同教情誼,提倡教育普及宗教改良為本旨」,當中宗教改革的味道與方向類於在北京辦學的著名穆斯林精英王寬(1848-1919)。數年內,來自中國十四個省的留日穆斯林學生已全數加入「留東清真教育會」(共三十六人,當中一人為女性,另有一人具阿訇資格)。   在伊斯蘭世界,東亞的身影亦逐漸清晰。沙特阿拉伯在2016年公佈的改革計劃「沙特願景2030」(Saudi Vision 2030)確立三大目標,希望使產業多元而解決高度依賴國際油價的結構性經濟問題,從而成為阿拉伯與伊斯蘭世界心臟、全球性投資強國、亞歐非樞紐。來自東亞的資金與

技術,可說是計劃重點之一。在2019年末,沙國更將華語定為該國教育體系的第三語言。據北歐聯合銀行(Nordea Bank AB)的數據,即使2019年寰球政治、經濟狀態不穩,日本、韓國及中國投資者均是印尼、巴基斯坦、馬來西亞及數個海灣國家的主要外國直接投資(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來源。在本世紀,東亞在二十世紀末以來累積的資本與生產技術,很可能會在伊斯蘭世界的經濟活動帶來重大影響。   自二十世紀的各項技術革新以來,人類的生活方式起了無以回頭的改變。2000年出現了第一部智慧型電話到2020年已能推出市場的5G技術,讓各種新形式的經濟活動得以可能,遠端醫療、家居工

場、人工智能等,都使時間和空間大為壓縮。不同國家與文化背景之間的互動自必更為頻繁。因此,二十一世紀的文明交流將不會如十七世紀的早期全球化時代一樣,單為少數精英與國家壟斷;也因如此,文明間的衝突便如同經濟活動一般延伸至日常生活。伊斯蘭教與穆斯林在東亞、或是東亞投資者與移民在穆斯林國家的「能見度」提升既是機遇,也是誘發潛在衝突的危機。七十年代日本資金進入東南亞與過去數年中國的「一帶一路」計劃,都是探討現代東亞文明與伊斯蘭文明文化衝突的重要案例;而自九世紀伊斯蘭文明播入東亞以來的各種協作與衝突,也自然值得現代人參考。   香港有利的地理位置及開放的學術環境,對伊斯蘭研究具天然的優勢。1970年代在

香港大學擔任研究員的濱下武志曾在《香港大視野―亞洲網絡中心》提出香港曾經一時、面向四面八方、擁有八大腹地的海洋性格,當中超過一半的地域都有深厚的伊斯蘭教淵源。雖然與不少地區相比,伊斯蘭研究在香港起步較遲,但作為國際金融中心並與東亞各地穆斯林社會的友好與密切關係,都令我們認為伊斯蘭研究在香港日益急切,亦具深厚的發展潛力。為了推動伊斯蘭研究在香港的發展,伊斯蘭文化協會(香港)(Islamic Cultural Association-Hong Kong)與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Department of Cultural and Religious Studies)及人文學科研究所(Res

earch Institute for the Humanities)於2013年7月31日簽訂協議書,成立「伊斯蘭研究計劃」,以期促進伊斯蘭文化的教學與研究工作。自2013年以來,「計劃」舉辦了國際性研討會、邀請國際學人訪問及出版各類書籍,並於2015年5月12日,升格為伊斯蘭文化研究中心。在2020年,香港中文大學伊斯蘭文化研究中心、臺灣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香港政策研究所國際關係研究中心、Glocal Learning Offices、The GLOCAL合作,為推動華文學界在東亞伊斯蘭教的研究,決議推動「東亞伊斯蘭研究叢書」計劃,資助學界出版與東亞伊斯蘭教相關著作,回顧過去,關心當

代,思索未來。 孔德維博士(「東亞伊斯蘭研究叢書」總編,香港中文大學伊斯蘭文化研究中心) 〈在世俗中掙扎的香港華人穆斯林社群〉 從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香港華人穆斯林社群經歷了高低起伏的「在地化」歷程。這個動態而多變的「在地化」歷程是由政治、經濟及文化等各種不同的因素所驅動的。隨著本地華人穆斯林社群的社會經濟力量的增加,他們比起其他非華人穆斯林社群在本地政治事務具有更大的影響力。但與此同時,華人穆斯林社群的內聚力及宗教意識卻有所下降。隨著華人穆斯林家庭在經濟實力上的改善,很多華人穆斯林家庭不再聚居於同一社區,這令到社群之間的聯繫被減弱,以清真寺為中心的社區網絡也不再復見。不

少年輕的本地華人穆斯林的宗教意識薄弱,對伊斯蘭的認識也不足,使到香港華人穆斯林的宗教傳承出現了青黃不接的現象。這現象也反映了香港華人伊斯蘭教育不足的問題。「中華回教博愛社」是惟一在香港同時開辦伊斯蘭幼稚園與中小學校的辦學團體,但就讀旗下學校的華人穆斯林的數量在過去30年不斷不降。很多華人穆斯林家長認為伊斯蘭學校的升學表現不理想而不願意讓他們的子女入讀伊斯蘭學校。在香港這個高度世俗化的商業社會,子女是否能夠接受伊斯蘭教育似乎並不是華人穆斯林家長的首要考慮因素,報讀學校的公開考試成績及升學率反而是更為關鍵的考慮因素。 華人穆斯林家長在教育事務上傾向採取較務實的態度,這一點與其他南亞裔的穆斯林家長形

成對比。南亞裔穆斯林家長較重視子女的宗教教育,因此一般都願意把子女送到伊斯蘭學校就讀。在近年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的私人麥德萊賽(Madrasah,即宗教學校/學堂)也多由南亞裔或非洲裔的穆斯林開辦,留在清真寺中學習經文的學童亦以南亞裔穆斯林為絕大多數。

二十一世紀俄羅斯北極戰略及其對北極區域安全之意涵

為了解決東北亞國家的問題,作者許睿洋 這樣論述:

  氣候變遷的加劇使得長年埋藏在北極冰層下的地緣政治與經濟利益逐漸釋放,更使得北極成為國際關係研究的新熱點。俄羅斯為北極地區占地面積最廣的國家,俄屬北極地區對俄羅斯的重要性除體現於能源、航道等物質因素外,更在軍事戰略和國家認同上具有無可取代的重要性。自總統普丁於2000年上任後陸續公布四份北極戰略文件,包含2008年《俄羅斯聯邦2020年及以前北極國家政策基礎》、2013年《俄羅斯聯邦2020年前北極地區發展和國家安全保障戰略》、2014年《俄羅斯聯邦2020年前北極地區社會經濟發展國家綱要》,及2020年《俄羅斯聯邦2035年前北極國家政策基礎》等,作為俄羅斯北極戰略的重要骨幹。  本文試

圖透過層次分析法,探討俄羅斯北極戰略在國內與國際層次的本質、沿革、目標與實踐,並理解俄羅斯與相關北極國家行為者之互動。就國內層次而言,俄羅斯希望能將北極轉化為國家經濟發展的支柱,同時希望藉由對俄屬北極的開發鞏固人民對政府的支持;就國際層次而言,俄羅斯則以透過國際合作的推動作為北極品牌形象,彰顯北極大國地位。若回歸宏觀的地緣政治視角,後冷戰時期的北極地緣政治正由現實主義色彩濃厚的古典地緣政治樣態,朝向批判性地緣政治的國際合作模式前進。在北極地緣政治與安全相對穩定的情況下,俄羅斯的傳統安全政策亦是以防衛性質為導向,並未激起相關國家的軍備競賽。然而,隨著北極因氣候變遷再度成為全球矚目的焦點,若域外政

治軍事同盟過度涉入北極事務或將影響俄羅斯現行的北極安全政策,進而改變當前北極地緣政治的整體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