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民急難救助申請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弘光科技大學 老人福利與長期照顧事業研究所 陳瑛治所指導 鄭淑芬的 高齡榮民長期照顧服務模式選擇及影響入住榮民之家因素之探討 (2020),提出榮民急難救助申請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高齡榮民、榮民之家、長期照顧服務模式。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社會工作學研究所 傅從喜所指導 郭怡妤的 臺灣新住民申請社會救助之經驗探究 (2018),提出因為有 新住民、跨國婚姻、社會救助、低收入戶、審查規定、申請經驗、社會福利政策的重點而找出了 榮民急難救助申請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榮民急難救助申請,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高齡榮民長期照顧服務模式選擇及影響入住榮民之家因素之探討

為了解決榮民急難救助申請的問題,作者鄭淑芬 這樣論述:

背景與目的:我國65歲以上高齡榮民有167,222人,約占我國老年人口數3,607,127的4.6%,其中超過85歲以上之高齡榮民更高達80,679人,突顯我國榮民高齡化的問題相當嚴重,榮民之長期照顧服務選擇值得關注。本研究目的:1.高齡榮民長期照顧服務模式之選擇及其影響因素2.入住榮家之意願及其影響因素3.對榮家各項長期照顧服務項目的期待。研究方法:以全國61歲以上高齡榮民為對象,運用自編之「高齡榮民長照模式選擇及入住榮家意願探討」問卷進行調查,共收集872份有效問卷。運用描述性統計、卡方百分比同質性考驗等方法進行資料分析。研究結果:1.高齡榮民在考量長期照顧服務模式時會優先選擇入住榮家,

其主要考量是健康因素、家庭因素及經濟因素。2.在身體開始退化時,不同年齡、身份、子女數、服務年資、教育程度、階級、經濟狀況、月所得、房子型態、是否住在眷村、籍貫、自覺身體狀況、慢性病數量的高齡榮民長期照顧服務模式之選擇有顯著差異。3.在身體已經到達臥床狀態時,不同性別、年齡、身份、婚姻狀況、居住型態、服務年資、教育程度、階級、經濟狀況、月所得、房子型態、是否住在眷村、籍貫、自覺身體狀況、慢性病數量的高齡榮民長期照顧服務模式之選擇有顯著差異。4.影響高齡榮民選擇入住榮家的主要考量因素是減輕經濟壓力、不想拖累子女及好的醫療服務等。5.高齡榮民對榮家長期照顧服務項目的期待,首重醫療服務,其次依序是環

境舒適度及照顧品質,收費價格等。結論與建議:依據上述研究結果提出有關高齡榮民就養需求之輔導及後續研究之建議。

臺灣新住民申請社會救助之經驗探究

為了解決榮民急難救助申請的問題,作者郭怡妤 這樣論述:

過去臺灣針對新住民的研究,多係聚焦於子女教養、家庭暴力、生活適應與勞動就業等議題,或係通盤較大面向的新住民社會福利檢視或服務輸送剖析。然而,針對臺灣新住民申請社會救助體系上的協助,卻欠缺深入釐清之相關研究。因此本研究著力於新住民申請社會救助的經驗進行深入解析,透過探究影響新住民在臺灣社會救助申請過程中所可能面臨的各種經驗,呈現出新住民在臺灣申請社會救助的圖像。本研究採質性取向進行,選取的受訪者為「具有身分證的新住民社會救助申請者,包含:已通過、未通過、有詢問未申請」,合計共訪談15位新住民,依國籍區分其中有6位係來自中國、3位來自越南、2位來自印尼、2位來自菲律賓、1位來自緬甸、1位來自柬埔

寨。抽樣數量係以理論飽和為原則,並採用主題分析法輔以半結構式訪談大綱,分別從「個人」、「社會」、「行政」與「方案」層面進行剖析。研究結果發現,目前新住民在台灣申請社會救助仍存有以下情形:「新住民在台公民權仍未獲彰顯」、「異地來台申請救助的心理設限」、「救助資訊管道狹隘且東南亞新住民語言困境大」、「尚需加強非正式支持與服務體系主動關懷」、「因『地』而異的資料要求致申請過程折騰」、「不同公所代調、收案服務有差異」、「行政人員資訊揭露礙於知識及心證而不一致」、「互動經驗影響申請過程」、「東南亞新住民母國資料收取規定模糊」及「方案資格審查未符合新住民實際需求」。綜融上述研究結果,本研究從「實務面」、「

政策面」及「未來研究方向」提出相關建議。實務面上,應「加強新住民社會救助資訊宣導」、「重視新住民友善社會網絡之建立」及「加強服務體系對新住民家庭之救助覺察」;政策面上,應「構築肯認多元文化及化解救助污名的社會」、「統一放寬及明訂新住民母國文件要求」及「加強政府責任,提升便民價值」;未來研究方向,可「增加無身分證者的訪談」、「拓展不同研究對象對社會救助的想法」與「研究縣市擴大範圍」。研究者希冀藉由上述建議,未來確實能實際保障到更多有社會救助申請需求的新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