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疾人士設施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殘疾人士設施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日)小林美希寫的 不讓生育的社會 和日本阿爾法圖書的 廁所革命:日本公共廁所設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政務司司長視察殘疾人士設施(附圖/短片)也說明:政務司司長唐英年今日下午(一月十九日)到沙田了解康復服務的情況,並視察政府對無障礙設施的改善工作。圖示唐英年在香港耀能協會新界東日間社區康復中心了解協會為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上海譯文 和江蘇鳳凰科學技術所出版 。

國立臺灣大學 土木工程學研究所 張學孔所指導 費曼妲的 城市捷運場站及其周邊行動不方便族群之可及性評估研究 (2021),提出殘疾人士設施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行動不便人士的可及性、可及性的相關線上資訊、車站和運具的可及性、車站周邊及換乘可達性、捷運系統可達性、以公共運輸為導向的發展。

而第二篇論文逢甲大學 建築碩士學位學程 陳文亮所指導 郁昕的 加值通用設計於認知與感知障礙之住宅空間改造研究 (2020),提出因為有 無障礙設計、通用設計、空間感知、認知障礙、感知障礙的重點而找出了 殘疾人士設施的解答。

最後網站公眾可進出的處所無障礙通道及設施正式調查報告則補充:公約的重要宗旨是締約國必須採取措施,創建一個有利的環境,令殘疾人士能在社會上享有真正的平等,例如:採取措施確保實際環境暢通無阻。對香港而言,政府有責任落實公約的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殘疾人士設施,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不讓生育的社會

為了解決殘疾人士設施的問題,作者(日)小林美希 這樣論述:

將育兒的責任強加於女性,依舊是日本社會的現狀。 雇用環境逐漸惡化,社會構造日益複雜,結婚也變成困難的事,或者即便結了婚,也不願意要孩子,又或者即便要了孩子,也有父母放棄育兒甚至虐待孩童——種種社會現實刺目至極。 近30年來的日本,幾乎一成不變的現實是,家裡第一個孩子出生後,有6-7成女性面臨失業。女性不僅置身于只有丈夫和子女的核心家庭中,而且由於工作時間過長導致“父親缺席”,每3位母親中就有1人面臨“孤獨育兒”的現狀。   國家也不願意為育兒事業提供財政支援。托兒所的增設需要較多資金,於是國家選擇強化育兒假制度,試圖回避問題。即便增設托兒所,也是放寬政策,允許民間資本參與。而民營企業為了一己之

利,以低薪聘用新手,導致優質保育逐漸消失。 仿佛整個社會環境都在對女性說:“這麼擔心小孩的話,讓母親在家守著吧。 小林美希   1975年出生。勞動與經濟方向的記者。高中就讀于水戶第一高等學校。神戶大學法學部畢業。曾任職於株式新聞社,後任每日新聞社《經濟學人》編輯部記者,2007年起成為自由記者。報導以年輕人的雇用、結婚、生產與育兒、重返職場等問題為中心。著有《成為“正式職員”的年輕人們》(岩波書店)、《看護崩壞》(ASCII新書)、《職場流產》(岩波書店)等。2013年,因“對‘不讓生育的社會’的結構和一系列職場孕婦歧視的報導”獲貧困新聞報導獎。 第一

章 為何無法成為父母 眼下,為何一旦成為父母就會被孤立 就業冰河期一代在妊娠期遭遇的問題 以妊娠為由實行的解雇 年年增多的35歲以上高齡產婦 年近40歲的助產士 變成消費品的“相親”“備孕” “女性雜誌風”的育兒誤區 滿足自我的妊娠 與“生命揀選”密切相關的產前診斷 直面“產後抑鬱” 丟下3個孩子的“失蹤”妻子 困難至極的都市育兒 住在附近的爺爺奶奶們 訪問新生兒時感受到的危險信號 想成為父母?來自職場的否定 男性的育兒休假現狀   第二章 流水線化的分娩 發出哀鳴的產科醫療 醫師資源緊缺的婦產科 產科醫療的危機程度 醫師工作過於忙碌造成的弊病 在哪兒工作都悲慘 “醫院不同,這一點也迥異?”

在“私人診所”分娩 面對“簡單體檢”時的不安 人數驟減的資深助產士 東京以外地區日益加劇的惡性循環   第三章 被剝奪的孩子的幸福 被迫過勞工作的NICU 細緻周到的看護卻遭否定 失去“感謝”之音的職場 醫師資源稀少的兒科醫生遭遇妊娠解雇 父母成長的機會 在這家醫院分娩,是件好事嗎? 為何偏偏是女性無法工作 被幼稚園驅逐的“一無是處的孩子” 受看護的殘障人士與不受看護的殘障人士 正視虐待的現場 發生在愛嬰醫院的事 “必須告訴大家,養育孩子不是兒戲” 讓母子遭到孤立的食物過敏   第四章 創造良好的生育環境 想對即將迎來寶寶的父母這樣說 “正因為我在工作,育兒時才更有動力” 從育兒複歸職場的助產

士們的心聲 讓離職率銳減的住院部 奮戰中的地方診所 必不可少的是“寸步不離的助產士”“能嚴厲責駡的醫生” 質問醫療水準高度發展之後的時代 當孩子的容身之處減少時 心疾患者的光明未來 收穫好成績的“職業媽媽小組” 理應重新認識的母乳價值 備受矚目的“袋鼠式護理” 茨城縣首次發行的“母乳券” 構築互幫互助的場所 營造能夠生育的社會   後記   前言 自民党成員、厚生勞動大臣柳澤伯夫(時任)曾在一次講話中(2007年)宣稱“女性是生育機器”,從而引發社會問題。6年以來,當時的政府接連提出堪稱時代錯誤的政策。 2013年5月,作為少子化對策而採用並發行的“生命與女性的手賬”(

“女性手賬”)成為討論的話題。為減緩愈演愈烈的晚育風潮,“女性手賬”的發佈物件甚至擴展到了10多歲的年輕女孩,並試圖對她們普及關於妊娠的生理知識,幫助她們規劃人生、制訂生育計畫。然而,女性之所以選擇晚育,與工作環境、社會環境等因素也有關係。若無視這些問題,女性即便達到醫學上的適齡期,也不可能為生育而生育。此外,安倍晉三內閣也將消除待機兒童作為核心政策予以宣揚。其中一項措施是,將原本僅適用于公務員的長達3年的育兒假政策推行到民營企業。在男性很難取得半年、1年育兒假的當下,假設女性能夠取得3年育兒假,會很大程度固化“3歲兒神話”之類的性別角色分工理論。 只要整個社會保持這樣的認知,孕婦差別待遇便

會繼續在職場氾濫,而已經做了母親的女性則不得不退出勞動市場,越發孤立無援。不得不承認,這種狀況與其說是女性想要小孩卻“無法生育”,不如說是社會“不讓生育”。 本書首先在第一章指出,很多人“為何無法成為父母”。究其原因可謂多種多樣,比如無法積極面對妊娠與生育、即便內心渴望卻苦於沒有合適的大環境,等等。近30年來,幾乎一成不變的現實是,家裡第一個孩子出生後,有六至七成女性面臨失業。與從前相比,如今的育兒狀況發生了怎樣的改變?女性不僅置身于只有丈夫和子女的核心家庭中,而且由於工作時間過長導致“父親缺席”,每3位母親中就有1人面臨“孤獨育兒”的現狀,由此可見,現代育兒已被逼向多麼孤立的境地。 接下

來,第二章從婦產科醫生與助產士等醫師資源緊缺的問題切入,明確闡述了分娩現場日漸“流水線化”的真實情況、人手不足卻被要求高品質完成的產科醫療矛盾。醫師與護士廢寢忘食工作,拼命支撐著生育事業,但另一方面,我們也應當注意到人手不足招致的弊病。問題已不僅是無法為孕婦與產婦提供隨時隨地的看護服務,並非必要的剖宮產手術也在增多,一些服務品質很差的分娩設施機構照樣可以維持經營,給不少孕產婦帶來糟糕的體驗。 妊娠、分娩之後便是育兒。第三章針對“被剝奪的孩子的幸福”著重展開探討。出生後的嬰兒若罹患疾病,負責照顧他們的便是NICU(新生兒重症監護室)與醫院的兒科。在那裡工作的醫務人員同樣忙得分身乏術。醫師資源稀

缺的兒科醫生遭遇“妊娠解雇”,護士耗盡心力卻感受不到工作價值,對於上述種種情況,本章節都進行了如實描繪。讓醫務人員感到痛苦的不只是身體的疲勞。有些經由他們搶救的孩子,出院後卻遭受虐待,幾乎丟掉性命,被再次送回了醫院。此外,有的孩子罹患重病或身有殘疾,其後果是他們的父母(尤其是母親)因此丟掉工作,而孩子則被托兒所及幼稚園拒之門外,諸如此類來自社會的冷遇也是問題所在。 最後一章通過發生在各個現場的真實事例,介紹奮鬥在生育第一線的診所、醫院為“創造良好的生育環境”所採取的措施。每個孩子的出生本來就應得到周圍人的祝福。在此記錄一些長年任職於產科、兒科領域,堅持直面每條生命的醫生和護士所留下的溫暖話語

,為希望營造良好育兒環境的家庭提供參考。 如今,談及生育這件事,大家的心態為何變得如此消極?本書的宗旨便是正視擺在我們這代人眼前的現實課題,思考能夠做出哪些積極的改變。

殘疾人士設施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坐輪椅出門只能常常擔心沒有無障礙廁所而懶得出門甚至不敢出門???
難道坐輪椅出門只能尿褲子?!
來看看哪裡會有廁所吧~

其實不只有身障者會使用到無障礙廁所
許多的人也會使用到無障礙廁所
所以相信設立無障礙廁所會是可以讓社會更往前走的事情
不管你是否同意我的觀點都歡迎下方留言告訴我你的想法


本影片由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計畫、
臺北醫學大學USR輔助科技點亮身障族群生活計畫支助拍攝
計畫主持人:陳適卿教授
共同主持人:彭志維教授
協同主持人:陳弘洲助理教授


特別感謝TINA以及ANDY協助拍攝

工作合作請洽:[email protected]

chairman的instagram: https://instagram.com/aka.chairman?igshid=1mqu9z1qlnk2z

chairman的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Chairman%E6%A4%85%E4%BA%BA-100705971605685/?ref=settings

chairman的youtube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RhaAbtD6vFoE71FljSQFOA

城市捷運場站及其周邊行動不方便族群之可及性評估研究

為了解決殘疾人士設施的問題,作者費曼妲 這樣論述:

可及性指的是一人到達目的地的難易程度。其亦可作為運輸績效和土地規劃上的指標。交通可及性是影響個人基本生活需求的重要因子,諸如就學、就業和就醫都與之相關。且無庸置疑地,個人機動性是一項對於確保富有成效和有尊嚴的生活十分重要的基本人權。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所提供的數據,世界上有 15% 的人口患有某種類型的殘疾,並且預測隨著人口高齡化的現象越來越顯著,這一數字將會上升。此外,有研究顯示,由於城市地區基礎設施之不足,使得行動不便的人經常在簡單的日常移動中遇到困難。因此,為了保障每個人移動的公平性,提供完善的都市環境和交通系統,特別是公共運輸系統,以保障每個人都可以不受歧視地使用是至關重要的。

軌道運輸系統由於具有高容量、安全性和易用性的特色,使其在都市化地區和人口稠密的城市中是一種常見的替代方案。基於這種模式所發揮的核心作用,諸如以公共運輸為導向的發展(TOD)等策略應運而生並廣受歡迎。 TOD 是指在交通運輸站點周圍創建密集、多樣性、相互整合和連接的都會社區,透過有利於使用公共運輸的環境和主動出行,有助於減少對其他運具的需求。儘管意義顯明,但研究表示,全世界只有不到一半的都市軌道運輸系統可供殘疾人士完全無障礙地使用。在這樣的背景下,並考慮到這個議題的重要性和相關文獻的稀缺性,本研究旨在公共運輸導向發展的背景下,提出一種評估都市區公共運輸車站對行動不便人士的可及性程度的方法。我們在

本研究中提出的評估方法包括 40 多個指標,分佈在三個類別中:(1)關於可及性的資訊; (2)車站和運具的可及性; (3) 車站周邊及轉乘的可及性。為了制訂指標,我們參考許多國際上的標準和評估工具,亦請無障礙領域之專家對本研究之指標列表進行評估。為了決定各項目之權重,我們成立一評估小組並利用層次分析程序法 (AHP-Express) 模型進行研究。該小組由具有不同專業背景的知名專家組成。此外,我們也邀請殘疾人士加入,希望能從他們的經驗中得到一些反饋。我們也向臺北市的幾個捷運站提交了本分析方式的試用申請。這項研究的結果表明,這種新方法不論在 TOD 實施的任一階段,對研究人員和決策者都很有價值。

除了作為簡易衡量車站當前可及性程度的工具外,本方法還支持多類別分類,有助於將各項目依照優先順序進行排序。

廁所革命:日本公共廁所設計

為了解決殘疾人士設施的問題,作者日本阿爾法圖書 這樣論述:

本書共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講述動線、配色、標識、配置等公廁設計通用性理論;第二部分,從自然、個性、流行及兒童四個方面選取了60個代表性的案例。每個案例都包含公廁基本資訊、通用性設計要點、平面圖、效果圖及實景圖。旨在傳達廁所空間設計時對外國人、婦女、高齡、兒童和殘疾人士的關懷,讓廁所空間設計更人性化、更精細化。 Alpha books 成立於1980年9月,主要從事設計類書籍的編輯和發行。出版的設計類圖書在亞洲市場具有良好的凡響,曾出版《Shop Promotional Design》《Latino Restaurant Graphics》《Every Manager's

Desk Reference》等圖書。 第1章 廁所的通用性設計  如在林中散步的廁所16 第2章 日式自然風格的廁所空間  治癒系廁所 24  漂浮在愛琴海上的小屋 32  滿足3代人需求的漂亮廁所 38  滿足3代人需要的“家庭廁所”44  滿足3代人需要的“休息室”50  咖啡店風格的廁所 54  讓身心煥然一新的廁所 58  綜合設施中的廁所 64  質樸的休閒風廁所1  68  質樸的休閒風廁所2  70  質樸的休閒風廁所3  72  巢室74  緩解擁擠的多功能廁所 76  被富士山環抱的廁所 84  能緩解旅途疲勞的廁所 88  體貼的景區廁所 92  

溫馨的親子廁所、兒童廁所 100  文藝風廁所 106  石頭島上的石頭廁所 108  追求原創性的廁所 112  與神社景觀融為一體的廁所 116  鑲滿瓷磚的開放式廁所 120  町屋風格的廁所 124  為大眾服務、讓人安心的景區廁所 126  能感受公園四季變化的廁所 130   第3章  華麗而時尚的廁所空間  設施完備的商場廁所136  鋒利142  旬,感受真實的東京 146  與店名一致的金屬感廁所 148  裝滿鏡子,如同迷宮一樣的廁所! 150  人數多、需求廣、使用頻率高的舒適廁所 154  “日本的玄關”極具設計感的廁所1:到達廳 156  “日本的玄關極”具設計感的廁

所2:免稅店區域162  “日本的玄關極”具設計感的廁所3:衛星廳166  如復古咖啡館一般的廁所 170  高雅又舒適的廁所空間 176  世界最新潮 182  放鬆186  通用性設計典範,任何人都能安心舒適地使用 188  調色間192  女性專屬的甜美空間 196  採用最先進技術、如天空之境的廁所 200  試衣間 206  上班族忠愛的廁所 210  樂團212  改變車站整體印象的廁所 216  在喧鬧中獨自安靜的廁所 218  可供一家人使用的親子廁所220   第4章 主題廁所與兒童廁所  摩天輪 224  五彩斑斕的廁所,讓人熱情高漲! 232  日式廁所 236  迷彩廁

所 238  公主風廁所化妝間 244  時尚的水滴造型廁所 248  奇特的停車場廁所 252  充滿藝術氣息的停車場廁所 256  讓孩子們好想進去!電車和巴士造型的兒童廁所258  如風吹過的廁所 262  帶滑梯的兒童廁所 266  

加值通用設計於認知與感知障礙之住宅空間改造研究

為了解決殘疾人士設施的問題,作者郁昕 這樣論述:

隨著社會演進現代化,為保障居住者之住宅安全與優化居住空間體驗,海峽兩岸均陸續推出無障礙設計與通用設計之相關規範,並經多次修訂編審使其內容更加完善,可見現代住宅設計對居住使用者「關懷性」的重視。依據2021年衛生福利部統計,台灣地區身心障礙者人數佔總人口數5.0%;大陸地區2020年末則推算出殘疾人數佔大陸總人口數6.21%。身心障礙族群人數增加使得居家生活體驗也益發受到重視。不同類型身心障礙人士對於住宅的特殊需求也不盡相同,如何合理改造有特殊需求的住宅空間感知來滿足不同需求屬性的居住空間差異性? 現行的設計規範是否合宜適用? 這類設計議題在現行的通用設計規範中還沒有具體的規範,有待深入研究探

討。本研究先行透過資料案例收集分類整理,針對「認知障礙」與「感知障礙」之住宅居住者為研究對象,整理歸納不同類型居住者的特殊需求設計,總結出各類特殊需求居住者共同所需之加值關懷設計要點,並以通用設計七大原則為依據檢討,對照兩岸現行無障礙與通用設計規範住宅空間部分予以檢視探討,嘗試整導出「認知障礙型」與「感知障礙型」住宅通用化設計建議。研究結果顯示「認知障礙型」與「感知障礙型」居住者對住宅室內空間存在其特殊關懷設計需求,現行無障礙與通用設計規範對象則以行動不便族群為主,針對住宅空間之規範內容也相對較少;身心障礙之類別差異多,特殊類型居住者之住宅設計應予以個別對待處理,不宜單純使用現行設計規範條款來

予以關懷加值設計,建議應以不同分項類別來提醒空間加值設計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