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障手冊補助項目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殘障手冊補助項目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倉本智明寫的 0.001的視力看世界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國立政治大學 教育行政與政策研究所 湯志民所指導 林詩穎的 新北市國民中學無障礙校園環境之研究 (2020),提出殘障手冊補助項目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無障礙校園環境、無障礙校園設施。

而第二篇論文靜宜大學 社會工作與兒童少年福利學系 紀金山所指導 詹伶千的 「台中市身心障礙者社區關懷據點」 服務經驗之探討—以台中市某基金會為例 (2017),提出因為有 身心障礙者、服務經驗的重點而找出了 殘障手冊補助項目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殘障手冊補助項目,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0.001的視力看世界

為了解決殘障手冊補助項目的問題,作者倉本智明 這樣論述:

  即使微小,仍是光。  那些「普通人」以為習以為常的事情,其實,並不是這樣的。  與重度殘障者比起來,輕度殘障者在生活上所面臨的不便比較輕微嗎?  所謂的「共生」,到底需要具備什麼要素才能達成呢?  由經歷弱勢到全盲的殘障者本人,親口訴說那些你不知道的故事……   希望大家能當我是位「普通人」。可是,卻不瞭解真正的「普通人」定義。   以雙眼看東西。以雙腳走路。在這個視以上情況為理所當然的社會中,哪些事物常為人們所忽略呢?我們無法預料會在何時,會於何處與某人相遇,因此,無法預先設想當我們遇到陌生人時會採取哪種態度。這本書將透過一位有弱視的殘障者內心想法,讓我們重新思考既有常識觀念與既有社

會規範的合理性,並探討在面對殘障者時,應該以何種態度面對,才不會傷害對方的自尊心。   如果無法使用雙手,只要將嘴巴靠近盤子就能進食。如果是「普通人」,可能會覺得這樣的姿勢不雅觀,然而,「普通人」的定義究竟為何?對誰而言才算是「普通人」呢?讓我們誠懇面對「普通人∕殘障者」之間的課題,並且鄭重思考,這是一本適合孩子閱讀,與殘障人士相處的入門書。 作者簡介 倉本智明    1963年出生,日本大阪府人。在25歲以前過著弱視者生涯,現在的視力已經是接近全盲狀態,不過,他活用其當家庭主夫的經驗,可以說是一位家事高手。拿手菜是蔬菜豆腐捲湯。於關西大學等大學擔任兼任講師,以殘障者身分分析社會,建立獨特的

「殘障學」理論。合作作品有《殘障學的看待》《殘障學主張》《性別殘障學》(以上由明石書店出版)、《殘障學探討》(Empowerment研究所出版)。 譯者簡介 黃瓊仙   1967年出生的水瓶座女生,輔仁大學日文系畢業,目前為專職譯者,文筆流暢自然,希望能讓讀者從她的作品中,感受到輕鬆、愉悅的閱讀經驗。

新北市國民中學無障礙校園環境之研究

為了解決殘障手冊補助項目的問題,作者林詩穎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瞭解新北市所屬國民中學之特殊教育教師對於校園無障礙設施之認知進行調查,並分析不同背景變項之國民中學特殊教育教師在無障礙校園環境中針對整體規劃、設施設備兩大構面認知符合程度之差異情形,並調查無障礙校園環境法定項目符合現況,並進行分析比較。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共計抽樣307位特教教師,發出307份問卷,回收283份有效問卷,問卷有效率達92%。資料處理分別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等統計方式進行統計分析。綜合文獻探討與研究成果,整理出以下結論:一、新北市國民中學特教教師對無障礙校園環境兩大構面「整體規劃」及「設施設備」認知符合程度為中高程度。二、新北市國民中學特教教

師對無障礙校園環境「整體規劃」構面中分構面「動線規劃」符合程度為「中高程度」;「設施配置」符合程度為「中程度」。三、新北市國民中學特教教師對無障礙校園環境「設施設備」構面中分構面「出入設施」符合程度為「中高程度」;「停等設施」符合程度為「中高程度」。四、不同「最高學歷」、「服務年資」、「學校校齡」及「學校區域」之新北市國民中學特教教師認知無障礙校園環境的「整體規劃」有顯著差異。五、不同「 服務班型」、「學校校齡」及「學校區域」之新北市國民中學特教教師認知無障礙校園環境的「設施設備」有顯著差異。六、新北市國民中學無障礙校園環境法定項目以「避難層出入口」及「室內通路走廊」符合規範程度較高。最後依據

文獻與研究成果,提出以下之建議一、建議教育行政機關研擬無障礙校園環境改善中長程計畫 。二、建議教育行政機關優先補助改善「老舊校舍」、「非山非市」型學校的無障礙校園環境設施。三、建議教育行機關 無障礙校園環境設施宜擇其重點項目優先改善。四、建議教育行政機關成立跨局處整合平臺並設置無障礙校園環境諮詢輔導小組。五、建議教育行政機關落實無障礙校園環境資訊平臺填報與檢核。六、建議學校規劃整體性無障礙校園環境改善執行策略。七、建議學校運用學校特殊教育推行委員會檢視無障礙校園環境。八、建議學校透過資訊平臺建置無障礙校園環境長期資料庫。九、建議學校宣導無障礙校園環境用途與維護。

「台中市身心障礙者社區關懷據點」 服務經驗之探討—以台中市某基金會為例

為了解決殘障手冊補助項目的問題,作者詹伶千 這樣論述:

本研究主旨為探討「台中市身心障礙者社區關懷據點」服務經驗,研究的目的為:一、瞭解「台中市身心障礙者社區關懷據點」之發展脈絡、現況與未來規劃;二、瞭解「台中市身心障礙者社區關懷據點」服務輸送的能量與需求;三、分析在服務輸送體系中服務提供者、服務使用者的經驗。本文採用質性研究方法,以台中市某基金會辦理「台中市身心障礙者社區關懷據點」服務經驗為例,藉由半結構訪談及觀察法進行資料之蒐集,訪談對象分別為服務使用者、服務提供者、政府主辦窗口人員,由受訪者所陳述內容探詢提供服務經驗與使用感受。研究發現如下:一、台中市身心障礙者社區關懷據點為服務主體單位,輔以身障相關專業性質的知識協助,以強化在地發展協會、

團體的服務能量,提供身障社區關懷據點的合宜的服務內容,由101年度19各點擴展到107年的37個據點。但礙於政府預算,據點的擴點及課程費用之補助尚需要努力爭取增加服務量、點的機會。二、個案組織服務宗旨與內容集中於社區式服務,針對身障據點服務對象不同階段的需求,可進行更深入的轉介、諮詢與提供其他社區式的服務。三、透過據點的課程,服務使用者得以學習音樂、畫畫等,也舒緩照顧壓力。也透過家訪持續提供主要照顧者情緒支持。四、主責社工、志工、課程老師皆透過與服務使用者的服務經驗中與自我生命、工作價值產生更多的連結與學習。研究者依據上述研究發現,針對台中市身心障礙者社區關懷據點服務經驗感受提出針對政府及個案

組織在此服務輸送過程中之建議與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