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品種類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毒品種類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秦文鎮寫的 實用藥癮團體治療八堂課:理論與實務 和葉貞屏的 有愛,無癮:數位海洛因下的全球失控,行為類成癮者的迢迢康復路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毒品百百種,你看懂幾種?快看這邊!教你破解毒品新偽裝‼也說明:... 毒品種類花樣百出,身為家長的你當然不容忽視。趕快透過懶人包了解毒品新花招,更深入了解孩子的心態及保護孩子遠離毒害,並提供相關協助管道,一同守護我們的孩子向毒品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白象文化 和宇宙光所出版 。

中央警察大學 交通管理研究所 莊弼昌所指導 游登竣的 疑似施用毒品後駕車取締方法之研究 (2021),提出毒品種類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施用毒品後駕車、毒品閾值、路邊毒品檢測。

而第二篇論文銘傳大學 犯罪防治學系兩岸與犯罪防治碩士在職專班 洪文玲所指導 張雅玲的 青少年施用新興藥物濫用特性及其成因之研究-以毒品咖啡包為例 (2021),提出因為有 E世代、毒品樣態、藥物濫用、新興毒品、防治宣導的重點而找出了 毒品種類的解答。

最後網站毒品種類則補充:毒品種類 · 春暉社網站 · 拒毒萌芽反毒宣導活動 · 反毒宣傳海報 · 防制學生藥物濫用網站 · 兵役折抵 ... 毒品種類. 海洛因. 安非他命. 搖頭丸. K他命. FM2. 額外資訊. 關閉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毒品種類,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實用藥癮團體治療八堂課:理論與實務

為了解決毒品種類的問題,作者秦文鎮 這樣論述:

  陪伴戒癮者擺脫藥癮、走出深淵、了解自我價值的最佳處方!     ◎目前國內多數毒品濫用或成癮個案,皆無實證療效藥物可治療!   ◎行為治療的理論與實務技巧運用,是從事藥癮治療相關專業人員需具備的重要知能。   ◎本書為台灣藥癮治療專業人員從事臨床藥癮團體治療處遇課程的設計與教學的重要參考。     藥癮為一種慢性的腦部疾病,   更是一種特殊表現的「習慣行為」,   為導正「重藥物治療,輕行為治療」的偏差,   促發用藥行為改變的「動機」及降低個案「阻抗」為藥癮治療的首務。,   而「跨理論模式」(transtheoretical model, TTM)的運用,   更是讓行為改變的團體治

療模式能以更具體、易操作及具實證的面貌呈現,並已在實際藥癮團體療程中看見新契機!     秦文鎮醫師以「動機式晤談法」合併「跨理論模式」,超越了認知行為治療(CBT)的框架,設計了八堂「藥癮團體治療課程」,活化了動機式晤談法於團體動力推移的力量,使團體成員及團體帶領者於每一次的團體療程都能有新的體驗與領悟。     動機式晤談法四個核心精神   (夥伴關係、接納個案、以個案利益為出發點、促發個案的個人動機)   +   跨理論模式之行為改變5個階段   (懵懂期、沉思期、準備期、行動期、維持期)   +   八堂臨床實務「藥癮團體治療課程」   =   運用團體課程的設計,協助個案降低阻抗,並

往正向的行為改變過程推移。 作者簡介   秦文鎮 醫師     學經歷   高雄醫學大學 醫學士   高雄醫學大學醫務管理研究所 碩士   精神科專科醫師   成癮專科醫師   教育部部定講師   安泰醫療社團法人安泰區域教學醫院精神科主任   教育部屏東縣聯絡處青少年藥癮戒治醫療顧問   屏東縣政府毒品危害防制中心諮詢委員   屏東縣政府毒品危害防制中心臨床藥癮治療指導醫師    屏東縣政府毒品危害防制中心社區藥癮團體治療特約醫師    屏東縣政府毒品危害防制中心藥癮治療人才培力督導 推薦序一:龍佛衛    推薦序二:諶立中 推薦序三:黃三原  推薦序四:楊斯年  推薦序

五:張麗玉 作者序  壹、動機式晤談法與跨理論模式 1.動機式晤談法精要 2.跨理論模式概論  3.結合動機式晤談法與跨理論模式於藥癮團體治療   貳、八堂藥癮團體治療內容與核心操作技巧 4.八堂藥癮團體治療理論與實務綜論 5.第一堂    6.第二堂  7.第三堂  8.第四堂 9.第五堂  10.第六堂  11.第七堂  12.第八堂 參、藥癮治療綜論 13.藥癮的腦部疾病與行為模式 14.台灣毒品法規重要沿革及藥癮治療之現況與困境  參考書籍與文獻 推薦序一     據我對「動機式晤談法」的瞭解,是以人本為核心,強調個案的自主性,及治療者的協同性,以喚起個案的初心及行為改變動

機。     秦文鎮醫師從事藥癮團體至多年,在藥物使用防治的政策及行動方案貢獻頗多。相信此書對藥物使用治療的理論與實務,必有貢獻。   迦樂醫院院長 國防醫學院精神醫學研究所合聘教授 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合聘教授 中山大學教育與人類發展研究所合聘教授 龍佛衛   推薦序二     藥物濫用及成癮問題一直都是全世界每個國家政府治理的重要挑戰,不論是先進的已開發國家或開發中國家,無不被各種各類的所謂「毒品」氾濫所困擾;而僅以犯罪防治的方式來處理,已被認為是無效的手段。近二十年來,由於腦科學的快速進展,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成癮行為」涉及腦部酬償系統的改變,不能只用個人意志或自我決定來解釋;也就是說「成

癮」可能可以被看做是一種腦功能被毒品綁架的現象。吸毒者從此不再被認為只是「犯人」,也應該自「病人」的角度予以治療與協助。     自民國106年起,政府開啟了「新世代反毒策略」,投入大量預算,從拒毒、防毒、戒毒及緝毒,四大面向來全面防止各類物質的濫用;其中又以強調「戒毒」策略為核心,在全國推動各種成癮治療。惟毒癮戒治長久以來並未納入相關精神心理衛生專業人員的基礎教育訓練,相關治療人才也十分缺乏;雖然透過「緩起訴附命戒癮治療」強制許多個案到醫療系統中接受治療,也以公務預算及「毒品防制基金」提供了治療經費,在治療的專業訓練及人才培育上仍有極大的需求。      安泰醫院的秦文鎮主任投身於藥癮治療多

年,並與屏東縣政府衛生局合作,領導進行「藥癮治療金三角模式」成效斐然,特別是他在社區中帶領的藥癮團體治療,整合最先進的「動機式晤談法」及各類跨理論的治療方法,幫助了無數的成癮個案擺脫毒品的控制。為了能有效的培力藥癮治療專業人才,秦主任將他在實務操作過程中的經驗,整合設計了八堂藥癮團體治療的課程,彙整成書,以方便同道及後輩學習;相信這本《實用藥癮團體治療八堂課》的理論與實務,能大大地滿足第一線成癮治療教育訓練的需求,特在此代表衛生福利部予以推薦。   衛生福利部 心理暨口腔健康司 司長 諶立中   推薦序三     藥癮是一複雜性腦與行為的疾病,且藥物濫用會帶來許多的健康與社會問題,從身心健康與

疾病、家庭功能、再到社會參與(如工作)之影響,嚴重者會出現自殺、自傷議題,並延伸出搶奪、槍枝、販毒、偷竊、殺人等行為使犯罪率升高。雖國人已逐漸認識物質使用障礙症(藥癮)是一慢性大腦疾病,但僅有少數物質使用障礙症有藥物治療之實證依據(如美沙酮及丁基原啡基因治療海洛英成癮,及Naltrexone、Acamprosate、Disulfiram治療酒癮是國際認可且具實證依據之藥物)。目前國內占多數之藥物成癮個案如甲基安非他命、搖頭丸(MDMA),K-tamine、大麻成癮皆無實證療效藥物可治療藥癮患者。     在臨床實務之藥癮個案幾乎皆缺乏病識感及主動就醫動機,大多數藥癮者如甲基安非他命,搖頭丸(M

DMA),K-tamine、大麻……使用者常否認自己有藥物成癮疾患,且認為這些藥物不會上癮,而錯失初期治療最好機會。由於藥癮個案缺乏治療動機及不知自己用藥行為已成癮,故臨床實務成癮治療人才訓練之初學者,應須了解基礎動機式晤談及如何促發個案改變自己行為而增強戒癮動機。     由於任何物質成癮並非一天促成,而在戒癮過程中想改變其行為亦非幾天就可達到戒癮成效,故須了解個案嚴重度程度及其處於治療的何種階段?方能思考用何種方式協助藥癮個案逐漸脫離藥癮危害。本書特點在提供成癮專業人才初學者了解簡單扼要之基礎動機式晤談法的四個核心精神(合作、接納、喚起及仁慈),及如何運用跨理論模式中的改變五個階段(懵懂期

、沉思期、準備期、行動期及維持期),並融合運用於八堂課之實務臨床藥癮團體治療,深信此書將可嘉惠初學藥癮團體治療之同好。   國防醫學院 醫學系 教授 三軍總醫院 精神部 主任 黃三原 2021-11-16   推薦序四     成癮行為是一種腦、行為與遺傳性的病變,造成身心靈失調且常合併精神病理現象,影響個人健康與家庭功能並製造社會問題。百年以降,台灣的成癮物質從清朝及日治時期之單一鴉片到聯合國毒品與犯罪辦公室1961年《麻醉藥品單一公約》及1971年《精神藥物公約》所列管非法物質,以迄現今數百種新興精神活性物質,毒品種類推陳出新,跨國毒品來源威脅日益嚴重,毒品濫用防制工作層面廣泛而複雜,雖有

賴政府單位研訂周全有效的反毒策略,但更須與家庭、學校、民間各界共同合作推廣,才能有效防堵毒品與相關成癮行為的危害。     在藥癮治療服務機構中,心理社會介入是重要的治療元素之一,而動機式晤談(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和動機增強療法(motivational enhancement therapy)都是透過心理社會介入的方法以增加個案改變行為的動機,它必須透過協同合作的、具有啟發性的並且能夠確認患者的自主權。臨床醫生通常是以諮詢而不是威權者的角色,以尋求了解患者的價值觀。這樣的作法能夠建立同理心並形成治療聯盟,從而促進行為的改變,讓患者們意識到吸毒行為與對他們而言並

不是生命中重要的一件事情,從而減少高風險行為。     藥癮治療服務模式特別強調一站式服務、以社區為基礎的網絡服務、持續復元管理等,讓接受治療者能夠去除在接受治療過程中的障礙,完成完整的評估與治療,並朝向社會復原的目標邁進。秦文鎮醫師投入國境之南的屏東縣司法繫屬藥癮個案分流評估及社區多元處遇模式多年,定期參與藥癮治療金三角網絡會議,深入鄉里推動友善藥癮治療社區處遇的工作,為完整的社區藥癮多元處遇模式而努力。而秦文鎮醫師的大作《實用藥癮團體治療八堂課-理論與實務》的推出,除了闡述藥癮的腦部疾病與行為模式、治療的理論與方法、藥癮治療之現況與困境等議題,更以多年臨床經驗,詳細介紹藥癮團體治療課程的內

容與操作技巧,透過八堂課程的訓練來達成個案復原的目的。     這本新書的誕生,提供我國成癮治療專業人員做為臨床治療實務或教學的重要參考。拜讀秦文鎮醫師的大作後,特為此序,以感謝秦文鎮醫師在藥癮治療領域多年的貢獻與努力,達成協助推廣台灣各地的藥癮社區治療工作,維護全體國民的身心健康。   國防醫學院三軍總醫院北投分院院長 社團法人臺灣成癮學會理事長 楊斯年   推薦序五     動機式晤談在跨理論模式,創造更多的生命亮點。     藥癮是行為也是疾病,「動機式晤談」是助人工作者用來協助藥癮或其他物質成癮者,使其能有自主性改變動機來改變成癮的問題,重新復歸正常生活。藥癮者行為改變透過動機式晤談,

在尊重個案自主及接納關懷中,本書作者運用動機式晤談及跨理論模式(TTM)協助藥癮者行為改變的多年專業實務經驗,提供在地實務有效的治療模式。個人從1993年至今的藥癮者實務服務中,也看到藥癮者行為的改變歷程呈現循環的樣貌,而行為改變更非一蹴可幾,在實務及研究皆發現藥癮者行為改變,透動機式晤談及跨理論模式的結合有了顯著性進展。     本書從動機式晤談的實務運用介紹,再加上有多年運用於成癮行為改變治療之跨理論模式,從其三個面向的5個階段(stages)、10個過程(processes)、2個指標(marks),在書中皆有詳盡及實務運用介紹,加上跨理論模式也融合各心理學的理論及治療的技巧,因此,本書

不僅可提供對成癮服務專業知能的學習,也對目前在成癮實務一個有效性及理論架構之重點標竿之一。很榮幸,先大家一步深讀此書,也獲益良多,相信此書有助於成癮專科醫師、心理師、社工師、護理師、個管師等相關實務專業對藥癮者輔導處遇服務參考,提供了深入淺出有效的藥癮團體治療處遇課程的設計及理論運用。     很開心這本書的出版付梓,不僅引領在成癮領域有興趣的助人工作者及專業人士,同時提升在成癮服務實務及理論之知能與運用,也喚起對藥癮、物質成癮者在尊重與自主的行為改變動機下,並鼓勵物質成癮助人工作者在以個案為中心的概念,重視當事人行為改變動機主動性的治療立場,循序漸進走向社會復歸的道路。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副教授 行政院毒防委員 台灣世界快樂聯盟執行長 張麗玉   作者序     藥癮為一種慢性的腦部疾病的概念,已由無數的實證醫學驗證無誤,惟過度強調其腦部疾病的觀點,卻易忽略藥癮疾病是以一種「習慣行為」來表現的特殊性;致目前台灣臨床藥癮治療,出現了「重藥物治療,輕行為治療」的普遍現象,若不及時導正上述偏差,恐將令台灣的藥癮治療水準落後其他先進國家,而政府近年積極投入的龐大藥癮治療資源,也難見成效。     由於近年台灣毒品相關法規的修法,大幅增加一、二級毒品施用者裁定緩起訴附命戒癮治療人數(近年每年約有7、8千人由地檢署裁定至醫療機構進行藥癮治療),其中又以二級毒品施用者為主,約占八成。因此更突

顯行為治療的理論與實務技巧運用,是從事藥癮治療相關專業人員需具備的重要知能。     自1980年代的「動機式晤談法」(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MI)強調行為的改變首重動機的促發後,成癮的治療模式有了劃時代的改變,更突破了以往心理衛生領域最常用的認知行為治療、心理動力分析或是傳統的衛教認知技巧。而奠基於動機式晤談法,繼而有「跨理論模式」(transtheoretical model,TTM)的發展,更是讓行為改變的治療模式能以更具體、易操作及具實證的面貌呈現,該理論是以動機式晤談法的精神及技巧為靈魂,融合各行為治療學派理論的核心精華而成,非常實用,也是從事成癮治療專

業人員應具備的知能,本書有專章介紹上述理論。     近年我本身以動機式晤談法合併跨理論模式設計了八堂藥癮團體治療的課程,配合屏東縣毒防中心「緩護療藥癮治療金三角模式」,在實務操作過程中廣邀社工師、護理師及心理師為協同帶領者來培力更多藥癮治療專業人才,於整體療程中,藥癮個案及參與的協同治療專業人員均對此課程設計給予許多正向回饋;在某種使命感的驅動下,我將以上八堂課之理論基礎與操作實務彙整成此書,期能嘉惠更多同道及後進,共同為台灣的藥癮治療努力。 1動機式晤談法精要 動機式晤談法(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最早是由美國的心理學家William R. mille

r博士於1983年發表於Behavioral Psychotherapy 期刊中的原著,而第一版的動機式晤談法專書則由William R. miller與英國的心理學家Stephen Rollnick博士合著,於1991年出版問世,兩位作者都是長期從事成癮行為、心理衛生及愛滋病等相關領域之臨床治療、疾病預防和學術研究的傑出學者,更在上述領域貢獻良多、獲獎無數。第二版的動機式晤談法則於2002年出版,時至今日,該書已於2013年完成第三版的出版。在以實證醫學為依據的基礎上,該書每十年更迭的新版中都彙整了最新的成癮行為之腦科學研究發現及治療與預防,更值得一提的是自1991年第一版動機式晤談法出版至

今,已有超過25,000篇期刊論文引用過動機式晤談法,超過200個關於動機式晤談法的隨機臨床試驗(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s)發表,目前動機式晤談法已是精神醫學、心理學及健康照護促進領域的暢銷書籍。 值得特殊推薦的是2013年出版的動機式晤談法,其奠基於過往第一、二版內容於實證研究的運用成果,更加入了語言心理學(psycholinguistics)運用於行為改變的理論與技巧,成為第三版書中的重要元素,作者強調該版有超過90%的內容是新的,尤其是將動機式晤談法的運用以四個過程的模式(four-process model)重新框架,書中並以豐富的真實臨床案例分析及會談技巧

對話內容,引導閱讀者學習及領悟動機式晤談法的核心精神及臨床運用技巧。

毒品種類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陳麗娜爭取小港運動中心、高雄願景館
教育局、文化局配合考量

市議員陳麗娜今(31)日質詢時,要求空大應將和首府大學解約後的小港游泳池交還給體育處,再由教於局爭取納入前瞻計劃、改設為類似運動中心之設施;未來校園防毒宣導應移交給專業的毒品防制局。此外,她也建議高雄舊市議會改為高雄願景館,使成為遊客認識高雄的第一站。

教育局長范巽綠表示小港運動休閒設施確實不足,將爭取合適的前瞻計劃經費來做,文化局長尹立表是會將高雄願景館納入舊市議會改造考量方案。

陳麗娜表示,空大在101年3月和首府大學簽約,由首府大學以ROT方式分兩期將空大宿舍大樓、市立小港游泳池用地改建為「高雄國際會館」。一期已於完工開幕,二期要把游泳池拆除、新建12樓的5星酒店,後來首府大學因資金問題放棄第二期計劃,陳菊市長當年說的「小港新地標」因此跳票。

陳麗娜指出,空大的本業是終身教育,無力規劃、控管開發案,因此與首府大學解約後,市立小港游泳池應回歸給體育處,不宜再由空大進行開發。她認為在空氣污染嚴重、游泳池等運動休閒設施嚴重不足下,該游泳池用地應開發為含游泳池在內的室內國民運動中心。

陳麗娜進一步表示,運動風氣蔓延,高雄空污嚴重、紫爆高達200天,民眾對室內運動的需求越來越高,目前全國共有39間營運中的國民運動中心,以雙北最多,高雄一間也沒有。原先市府曾規劃小港國民運動中心,最後卻都撤案,打算改為鳳山、楠梓、中正等運動園區,這就造成小港室內、戶外全數落空,對小港人非常不公平。

毒品問題嚴重,對校園危害最大的是便宜、容易取得的三、四級毒品。毒販為吸引好奇的學生,將「新興精神活性物質」(簡稱NPS)摻在果凍、飲料、糖果、香煙裡,這些毒品種類倍數成長,2年前NPS毒品只有250種,去年已躍昇到640種。毒品推陳出新的速度快得嚇人,但教育局的專業是教育,辨視毒品種類、了解毒品特性等是將於明年元月成立的「毒品防制局」的專業,因此她建議教育局應將校園反毒宣導等工作移轉給毒防局,以收事權統一之效。

高雄市舊議會閒置多年,文化局主導的招商開發始終不順利。陳麗娜認為舊議會建築有特殊的地方自治意涵,應改建為「高雄願景館」,導入包括VR之類新科技,建立一個讓參觀者身歷其境的空間,讓遊客一次看見高雄過去、現在、未來。

疑似施用毒品後駕車取締方法之研究

為了解決毒品種類的問題,作者游登竣 這樣論述:

施用毒品後駕車對於交通安全危害相當大,吸毒後依毒品種類不同可能出現興奮、注意力不集中、失去方向感、運動不協調、暈眩、幻覺、肌肉抽搐等症狀,影響駕駛人之駕駛行為甚鉅,其嚴重性不亞於酒駕。但刑法185條之3條公共危險罪毒駕構成要件,必須同時具備「服用毒品、麻醉藥品或其他相類之物」並達到「致不能安全駕駛」,不像酒駕有明確酒精濃度標準,仍須依個案作檢視,但往往因警方蒐證不足、客觀沒有發現不能安全駕駛之情狀、吸毒與肇事因素沒有因果關係等,加上每位檢察官、法官對毒駕認定可能不同,最終仍可能不成立毒駕公共危險罪。相較於酒駕,我國國內文獻較少探討毒駕議題,惟實務上取締毒駕仍有許多須補足之處,如第一線員警取締

時證據蒐集之補強、是否參考國外採用路邊快篩設備,及現行刑法毒駕公共危險罪之認定標準,包括刑法構成要件、是否刪除「致不能安全駕駛」要件以符合抽象危險犯之立法目的等,都是相當值得探討的課題。本研究以文獻回顧國內相關法規修法沿革與執行標準程序,探討現行執行面所面臨之問題,並蒐集國外先進國家執行方式,研擬國內毒駕取締方式之精進策略。再透過深度訪談專家學者及有具體實務經驗的第一線檢察官、偵查人員、派出所員警,探討適合國內毒駕之取締方式,供相關修法、執行之權責單位參考。

有愛,無癮:數位海洛因下的全球失控,行為類成癮者的迢迢康復路

為了解決毒品種類的問題,作者葉貞屏 這樣論述:

  虛擬網路世界,以及網路社群人際互動帶給人的感受,正掌控現代人的情緒,我們大腦的煞車系統正在崩盤。   曾幾何時,數位海洛因已經悄悄成為現代人的DNA。   我們如何因應依附網路而生的「數位海洛因」?   本書分析不同階段與類型成癮現象,條理分明。   對象包括兒童和成人,成癮者和家人,並提供成癮者邁向康復之路的具體做法,幫助成癮者與家人在愛中連結、彼此陪伴。   專家推薦     「葉博士廣泛探討網路與上癮主題,具體而微地提出解決途徑和成功個案。在成癮問題相當普遍的現代社會,本書的確是一本幫助人打開禁錮之門的鑰匙,更是帶領人重新走上正路的助道益世之作。」──浸信會台北懷恩堂主任牧師 吳

榮滁     「這本書名《有愛,無癮》,真是一針見血道出真正能戒癮的真相。我之所以能戒掉毒癮,乃因著我媽媽的愛、耶穌的愛以及晨曦會開創者陳保羅牧師與同工的愛。若要真正戒癮,必須重生,有了重生的生命本質,才能再造新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才能全人康復。」──財團法人基督教晨曦會總幹事 劉民和

青少年施用新興藥物濫用特性及其成因之研究-以毒品咖啡包為例

為了解決毒品種類的問題,作者張雅玲 這樣論述:

21 世紀初以來,科技快速發達,國際交流率頻繁,在社會進步多元發展之下,造成毒品種類日新月異,衍生許多毒品犯罪問題,此情形不會因為世代變遷消失滅跡,也不會因為環境改變而被淘汰,反而因為E世代來臨,青少年型態與價值觀不同,毒品樣態及藥物濫用情形不減反增且更多樣化;所造成問題不在是單純的個人身心健康影響也會嚴重衍生出的社會犯罪行為。因此,為探究青少年施用新興毒品特性及成因,本研究經深度訪談相關專業人員之後,發現青少年初次施用毒品年齡落在高中、國中階段,而吸引青少年施用的毒品種類多為新型混合毒品咖啡包,甚至毒品侵入校園,傷害青少年外連懵懂無知的國小學生都涉毒,皆顯示毒品種類在青少年間有多元趨勢。再

者,當年齡愈小愈早接觸抽菸、飲酒、檳榔物質使用,而後之接觸毒品的頻率就越高;施用毒品行為是與毒同儕互動學習而來,因混搭毒品咖啡包價錢可及性、廉價性、流通性高、易取得、好攜帶、購買容易,深受年輕人喜愛。面對新興毒品價格較低廉且取得容易,危害也日益嚴重,所以,國人不應忽視此問題,而應深入探究青少年藥物濫用現況,瞭解新興毒品危害模式,不要讓新興毒品取得容易成為一時間藉口,並正視其危害嚴重性與影響性;透過本研究尋求解決之道,有效杜絕新興毒品危害。此外,本研究針對環境與家庭及我國藥物濫用預防政策四個構面提出相關 建議,一、加強對青少年防治宣導及推廣全民識毒;二、提升家庭與社區鄰里網 絡連結;三、建立青少

年正向休閒相關活動;四、增進相關法案審查,最後,期望 你我一起努力與發揮教育效能,徹底任毒品消彌於無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