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筆字畫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毛筆字畫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盧芷庭,周麗霞寫的 潑墨大師張大千:從仿畫到被仿畫,三載敦煌面壁創人未所能,宛若飛仙躍向國際,中西合璧的書畫聖手 和馬敘倫的 馬敘倫自述──我在六十歲以前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毛筆字畫的購物搜尋- Feeso找商品也說明:書法掛畫書法作品毛筆字畫真跡手寫字畫裝裱牌匾框書法掛畫條幅捲軸裝飾畫. 1,537. 樂天市場購物網 ... 毛筆字掛畫辦公室字畫誠信共贏客廳裝飾畫書法毛筆真跡噴印.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崧燁文化 和新銳文創所出版 。

中國文化大學 企業實務管理數位碩士在職專班 顏敏仁所指導 王國美的 古書畫藝術經營模式與數位創新成長策略研究 (2021),提出毛筆字畫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古書畫、數位創新、經營模式、系統動態學、系統思考、策略。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嘉義大學 中國文學系研究所 蘇子敬所指導 李惠萍的 陳丁奇對聯書法研究 (2018),提出因為有 陳丁奇、書法、對聯、儒、道、禪的重點而找出了 毛筆字畫的解答。

最後網站貼心客製化服務-代客書法 - 松風閣畫廊則補充:中國人寫的字能成為藝術品,有兩個重要因素:一是漢字是結構型的方塊字,有獨體、有合體,結構複雜多變,又有各種書體形態;二是使用具有彈性的毛筆作為書寫工具,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毛筆字畫,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潑墨大師張大千:從仿畫到被仿畫,三載敦煌面壁創人未所能,宛若飛仙躍向國際,中西合璧的書畫聖手

為了解決毛筆字畫的問題,作者盧芷庭,周麗霞 這樣論述:

堅守傳統╳融合現代 揚名世界的國畫大師   他,是天才型的繪畫大師,被譽為當代第一大畫家;   他,是中國書畫的第一把交椅,一生為國畫鞠躬盡瘁;   他,是將中國書畫引向世界的推手,踏出國門名震國際。     本書為您獻上張大千書畫般的藝術人生!   ▎四處遊學開拓眼界,傳奇經歷難再仿   ──超強的感知、感悟能力與記憶,每下一筆皆如有神   出身書香世家的張大千曾拜書法大家曾熙、李瑞清為師,母親與兄長的耳濡目染為他奠定喜愛繪畫的基礎。他遊學日本探究日本畫源泉吸收長處,他曾遭遇土匪封為百日師爺,也曾為情所困突發奇想出家為僧,見多識廣讓他的心靈昇華,成為雲間的留白、松枝的遒勁。   ▎

另闢蹊徑行銷自我,出售仿畫打響知名度   ──我是假的,我肯定是假得最好的!   張大千臨摹石濤維妙維肖,宛若石濤再世。他經常仿製石濤山水畫出售,甚至騙過專業收藏家;他豪不避諱在眾人面前拆穿大家認為的「真跡」是他的仿畫,卻因此廣結名流展現其高超的交際手腕。   ▎亂世遠赴敦煌臨摹壁畫,中國繪畫的「文藝復興」   ──感受巧奪天工之美,只能踩著黃沙惡土與高築的債臺上去   他醉心於石窟的壁畫中,沉浸在橫舉琵琶的滿壁飛仙與堆積千年的藝術歷程,以俗世之筆為莫高窟進行嚴謹的編號,為敦煌石窟壁畫的保存做出卓越的貢獻,修復壁畫、缺漏考訂、歷代畫派源流……拿著燈微弱火反覆觀摩許久才能畫上一筆,緩慢累積的每

一筆畫,都為「敦煌學」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鑑賞的神手、字畫的法官   ──洞察真偽悉知鑑技巧「見、識、知」   愛畫成痴的他練就了一身鑑別真偽的能力,從紙張出產年分、墨水產地、毛筆掌故,不僅在自己使用時講究,還是要鑑別真偽,每一根毛邊皆逃不出他的法眼。   ▎建立國際地位,會見畢卡索   ──棲身海外各國舉辦畫展,收服世界人心   迫不得已旅居海外的張大千仍持著中國文人的生活,世人驚嘆他深厚的藝術和超人的天才慧敏,海外畫展不斷,聲譽名揚世界,他仍在探尋藝術的無窮境界,使傳統國畫與東方藝術躋身國際。   巴黎羅浮宮與畢卡索意外相會……   東方宗師與西方泰斗之間看似不同卻有許多像似之

處,   舊技新法融會貫通,無論地界,各領風騷! 本書特色   張大千結合中國傳統技法與西方現代的繪畫技巧,被稱之為「當今世界最負盛譽的國畫大師」,同時也是匯集詩書畫三者並蓄的佼佼者,即便揚名國際,仍不斷提升自我,突破晚年眼疾的限制,開創獨有的「潑墨技法」,為中國藝術史再畫下一筆濃墨,具有傳奇性充滿故事色彩的一生,值得一探究竟。

毛筆字畫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江西省石城縣琴江大橋處於縣城中心位置,是連接琴江兩岸東西城區的重要交通樞紐。該橋年代已久,儘管修繕多次,但是已無法承擔該縣重要交通樞紐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經過專家論證和民意調查,該縣決定拆除原琴江大橋,在其原址上新建一座明清風格的現代化仿古廊橋——琴江廊橋。新建的琴江廊橋橋長151米、寬72米,是一座景觀廊橋,包括行車道、人行道、廊房三部分,其中行車道寬22米,為雙向四車道;兩側為人行道,每邊寬3米;廊房位於行車道兩側,主體為兩層,局部三層,高13.2米,佔地面積6644平方米,建築面積12500平方米。
琴江廊橋建設以「旅遊文化廊橋」為主題,極具古建築風韻,將集交通、特色商業、旅遊景觀、歷史人文為一體。該橋與江岸古寶塔、客家風情城、雍和文園、旅遊文化街交相輝映,形成琴江廊橋、塔映江心、漁舟唱晚的美景。石城是客家民系的搖籃。客家人與土著人共同開發當地,創造了極具特色的石城客家文化。石城燈會(燈彩)便是其中一顆燦爛奪目的明珠。據推測,燈會(燈彩)早在南唐(937~975年)就已開始在石城民間流傳,距今已曆千餘年。石城燈會(燈彩)道具、舞蹈、音樂皆美,是別具一格的戲曲表演藝術形式。燈彩有龍燈、獅燈、馬燈、蛇燈、茶籃燈、寶傘燈、牌燈、鯉魚燈、羅漢燈、蚌殼燈、船燈、八寶燈、板橋燈、麒麟送子燈等幾十種。表演時,龍燈、獅燈動作粗獷、豪放;菜籃燈輕盈、活潑、滑稽、潑辣、詼諧、靈活。音樂多為石城特有民間打擊樂,曲調以地方歌曲和贛南採茶戲音樂為主,節奏明快、悠揚悅耳。
寶福院塔位於中國江西省贛州市石城縣城琴江大橋東側,1957年被列為第一批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作為贛州佛塔之一被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寶福院塔建於北宋崇寧元年(1102年),磚構,六角七級,穿壁繞平座式,高59.9米(含塔剎)。贛州佛塔位於中國江西省贛州市章貢區、大餘縣、信豐縣、安遠縣、石城縣,共有五座佛塔,其風格、結構相似,建造年代相近,2006年被共同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雍和文園坐落在寶福院塔旁,占地20畝、建築面積15000平方米,以文化旅遊產業為主題,服務、酒店、商貿、特色于一體的平臺式綜合性產業園。雍和文園整個建築富有濃郁的客家傳統風格,一樓展藏館內展示了硯臺、毛筆、奇石、根雕、字畫等眾多收藏品、工藝品、特色紀念品,二樓古玩收藏館內各種古玩琳琅滿目。

古書畫藝術經營模式與數位創新成長策略研究

為了解決毛筆字畫的問題,作者王國美 這樣論述:

論文提要內容:書畫藝術鑑定鑒賞研究專業且涉及的其他層面範圍廣泛,是綜合了多門學科的一門學問和獨特的文化傳統,多學科、跨學科跨領域跨界交流的專業領域拓展研究。本研究主要透過書畫藝術收藏家、古玩古董商、藝術經紀專家的訪談,以在藝術市場運作擁有數十年實務經驗的公司、專家為研究對象,運用系統思考方法對個案資料進行分析歸納,並繪製出古書畫藝術市場新商業模式經營創新生態系統因果環路圖,再加以探討科技創新-書畫藝術科學鑒定、古書畫藝術市場新商業模式經營之間發展的因果循環關係,因而確定科技創新-書畫藝術科學鑒定、古書畫藝術市場新商業模式經營之間相互關聯影響而發展出古書畫藝術市場新商業模式。2012年後古書畫

藝術市場火熱,於國內外作品行情迅速翻升,名家書畫藝術作品已跨入「億元時代」,古書畫藝術市場經營與數位創新成長策略後續研究建議,收藏家、古玩古董商、藝術經紀專家經過多年參與研究準備,已正式啟動書畫科學鑒定備案認證系統。書畫藝術作品「鑑證備案」的重要性:書畫藝術的科學鑒定備案可以讓古書畫藝術市場經營有效規範不良商業手法和古書畫藝術市場良性發展,也讓古書畫藝術市場經營發展全面提升人氣,商譽口碑信任度更有希望。科學鑒定新技術變革將可提供更多元的書畫精確辨識鑒定服務,擴展古書畫藝術市場新收藏族群市場普及,延續古書畫藝術市場經濟規模,經營模式與技術創新轉型實務上完成標準化、科學化、統一性的使用,則是產業轉

型必要趨勢。1.關鍵字:古書畫(ancient calligraphy),數位創新(digital innovation),經營模式(business model),系統動態學(system dynamics),系統思考(systems thinking),策略(Strategy) 

馬敘倫自述──我在六十歲以前

為了解決毛筆字畫的問題,作者馬敘倫 這樣論述:

  《馬敘倫自述--我在六十歲以前》是馬敘倫早年的回憶錄。馬敘倫不足四周歲就「破蒙」,跟了光緒十四年的浙江鄉試第一名的王先生,讀起了《小學韻語》。後來又隨父親和輾轉了幾個先生,繼續日誦。讀到十歲,他仍不曉得《孟子》一書究竟說的是什麼,但一手毛筆字是人人稱讚。馬敘倫九歲,有人送他父親一副麻將牌,祖母極喜歡,有親戚來,就要湊成四人搓一把。某日,三缺一,祖母要馬敘倫湊一個。沒想到他一上手,就連和三把。聰慧如此的馬敘倫,卻沒有這一嗜好,他喜歡讀書,認為搓麻將費時誤事,又牽連他人,不是好遊戲。   馬敘倫十五歲,不願意再在「宗文義塾」那種舊書塾上學,想進「養正書塾」。他向母親提出,當時他有五個兄弟姊妹

,都是到了讀書的年齡,全靠母親鄒贅梅的「十個指頭在維持」。這「十個指頭」,指的是祖上留下的做鞋子生計。母親是個知書達理的人,只要馬敘倫肯學,母親自然沒有不答應的。馬敘倫天資聰穎,半年中,他連考七次「第一」,就在這時,養正書塾來了一位陳黻宸(介石)老師,知識淵博,一手好文,極有求新變革的意識。馬敘倫好學,有悟性,陳先生特別看重他。養正書塾三名特班生,就是馬敘倫、湯爾和、杜士珍,人稱書塾「三傑」。在陳黻宸的引導下,早早有了民族、民權的輪廓,有了天賦人權,平等民主,建立共和的思想。   一九○二年的春天就在養正書塾改名「杭州府中學堂」那年,十八歲的馬敘倫被學校「開除」了。起因不大,最初是三個同學犯

了「吃飯不許說話」的規矩,被學正上報,遭到除名。陳黻宸老師反對這麼做,一氣急,提出要辭職。馬敘倫等人年少氣盛,和學正、學監吵了起來,也被同時除名。學業沒有修完,官費留學泡湯,三個把兄弟決意跟隨陳黻宸去上海。因為當時的上海租界,有許多志同道合的「維新派」。陳黻宸辦起了《新世界學報》,馬、湯、杜寫稿、編撰,向全國發行。《新世界學報》的政治改革觀點相當鮮明,尤其馬敘倫負責的「教育學」欄目,很被時人看重。   一九一二年他去浙江第一師範學校教書了。這學校的前身,就是「浙江省官立兩級師範學堂」。一九一三年他到北京醫學院專門學校任國文教員。一九一五年北大請他到文學院任教,後為反對袁世凱圖謀稱帝,憤然辭去

北京醫專和北大的教職回上海。袁世凱失敗後,蔡元培任北大校長,邀請馬敘倫再任教授,他對於研究中國的文字興趣很濃,於是動手寫作《說文解字六書疏證》一書。這本書直到一九五七年才正式出版,數十年間三易其稿。他在該書自敘中說:「倫以三十年之勤,草成此書,所發正者,巨細將近千事」;「倫從事此事,先後求得清代治許書者之著作百數十種」。該書對於文字學的研究做出重要的貢獻,其中最大的功績是糾正《說文》根據小篆形體,解釋形義的謬誤。   《馬敘倫自述--我在六十歲以前》同時也揭露了許多不為人所知的秘辛,這些都是作者所親見的事實,例如一九二四年段祺瑞組織政府,馬敘倫徵求李大釗等人的意見,決定出任教育不代理部務。任

職期間,做了一件使李大釗免遭逮捕的大事,他說:「原來內務部得到情報說共產黨首領李守常(大釗)在各校活動,咨請教育部查辦,我把他壓下了,否則李先生不必等到張作霖做大元帥就會被捕。」而一九二五年三月十一日晚,孫中山彌留之際,馬敘倫和楊杏佛均守在身邊。孫中山入殮那天,段祺瑞因怕見革命黨和成千上萬的青年,推說腳痛不來了,派內務總長「恭代」,激起馬敘倫和群眾的無比憤慨。   《馬敘倫自述--我在六十歲以前》紀載了這些非常珍貴的史料,可惜的是這本回憶錄只寫到六十歲以前,而馬敘倫一直活到八十七歲,之後的二十餘年,本書附錄補上大事年表,聊做一簡單的敘述,若要有詳細的介紹,可能要尋求傳記學者所寫的《馬敘倫傳》

了。 本書特色   ★民初政壇高官馬敘倫自述六十歲以前人生經歷   ★珍貴價值史料重新點校   ★文史專家蔡登山專文導讀   作者簡介 原著/馬敘倫   馬敘倫(1884年-1970年)   浙江杭縣(今餘杭)人,曾任北大教授,在北大與馬裕藻、馬衡昆仲,合稱「三馬」。   馬敘倫投入愛國民主運動,他在上海組織「國學保存會」、發行《國粹學報》、參與柳亞子發起的「南社」,並與眾志士成立「中國民主促進會」,後當選第一任主席。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後,他到上海,改名換姓,專心著述。   除了在政治領域,作者在文字學、音韻學、訓詁學、文學、語言學、詩詞等方面均有研究。   其著作有:《

老子覈詁》、《老子校詁》、《列子偽書考》、《莊子義證》、《讀書小記》、《讀左氏春秋記》、《讀兩漢書記》、《六書解例》、《說文解字研究法》、《說文解字六書疏證》、《中國文字之源流與研究之新傾向》、《石鼓文疏記》、《馬敘倫學術論文集》、《我在六十歲以前》、《石屋餘瀋》、《石屋續瀋》等。 編者簡介 主編/蔡登山   文史作家,曾製作及編劇《作家身影》紀錄片,完成魯迅、周作人、郁達夫、徐志摩、朱自清、老舍、冰心、沈從文、巴金、曹禺、蕭乾、張愛玲諸人之傳記影像,開探索作家心靈風氣之先。   著有:《人間四月天》、《傳奇未完──張愛玲》、《色戒愛玲》、《魯迅愛過的人》、《何處尋你──胡適的戀人及友人

》、《梅蘭芳與孟小冬》、《民國的身影》、《讀人閱史──從晚清到民國》、《叛國者與「親日」文人》、《楊翠喜‧聲色晚清》、《多少樓臺煙雨中:近代史料拾遺》、《多少往事堪重數:百年歷史餘溫(1890-1990)》等十數本著作。   馬敘倫親筆題詞 北大名教授馬敘倫和他的回憶錄/蔡登山 我在六十歲以前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校後記 附錄:馬敘倫大事年表   序 北大名教授馬敘倫和他的回憶錄   北大名教授馬敘倫在文字學、音韻學、訓詁學、文學、語言

學、詩詞等方面均有很深的造詣,著述甚多;尤其在文字學方面貢獻良多,學術巨著《說文解字六書疏證》是畢三十多年之功,辛勤耕耘的成果。該書把《說文解字》九千多字的字形、字義、字音作了詳細的分析和闡析,是文字學史上的一項創舉。馬氏對金石甲骨文字也有深入研究。另在老莊哲學方面的著作有《老子校詁》、《莊子義證》等。   馬敘倫(一八八四-一九七○),字彞初(又作夷初),晚年又號石屋老人,浙江杭縣(今餘杭)人。一九○五年,他和鄧實、黃節、劉師培等人組織「國學保存會」於上海,復刊行《國粹學報》,以「辨別種族,發揚民意」為宗旨。一九○九年任杭州兩級師範學堂教員,同年冬參加柳亞子、陳去病發起的「南社」。一九一一

年夏,他隨湯爾和到東京遊玩。在日本,他曾託章太炎介紹加入中國同盟會,但不知其結果。一九一一年武昌起義爆發後,馬敘倫在故鄉組建民團。後來,他任浙江都督府秘書。此後不久,他來到上海和章太炎同辦《大共和日報》,任總編輯。   一九一三年,他任北京醫學專門學校(校長湯爾和)國文教員。一九一五年任北京大學文科教授。同年冬,為抗議袁世凱稱帝,他辭職返回浙江。一九一七年,他應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邀請,重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一九一九年一月,與胡適、陳大齊等發起組織北大「哲學研究會」,在北大與馬裕藻、馬衡昆仲,合稱「三馬」。   一九二一年六月,任浙江省教育廳廳長。同年九月二五日任北洋政府王寵惠內閣教育部次

長。翌年十二月辭職,重回北大任教授。一九二四年十一月任段祺瑞內閣教育部次長,並曾經一度代理教育部部務。一九二五年為臨時執政段祺瑞免職,去職後三度重任北大教授。一九二六年「三一八慘案」發生後,馬敘倫因痛斥段祺瑞而遭到通緝,被迫逃回浙江杭州。回到杭州後,他策動浙江省省長夏超響應北伐,反對孫傳芳,遭到孫傳芳通緝。一九二七年任浙江省政府委員兼民政廳長,一九二八年冬,中華民國大學院改為教育部,蔣夢麟任部長,馬敘倫第三次任國民政府教育部次長。一九三一年一月他四度重回北京大學任教。   一九三五年華北事變發生後,他擁護中國共產黨提出的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倡設「北平文化界抗日救國會」並任主席。一九三

七年七七事變爆發後,他到上海,改名換姓,專心著述。   一九四五年十二月他和王紹鏊、許廣平、周建人、趙樸初等人在上海發起成立「中國民主促進會」。一九四六年六月出席「留滬父老慰勞會」,同月自稱「民眾代表」,由上海入京請願,為中共張目,途次鎮江,蘇北難民群集車站,向各代表表示,請其將共黨蹂躪蘇北情形向國府及中共代表轉達,並請中共撤出蘇北,馬敘倫等拒不接受,及抵南京車站,蘇北難民又向其陳述意見,要求帶領難民向國府及中共代表請願,馬敘倫等斷言拒絕,且有袒護共黨之語,致發生流血衝突,馬敘倫傷及頭部。一九四七年十月,政府宣布「中國民主促進會」為非法團體。   一九四七年底,馬敘倫經中國共產黨的幫助,自

上海安抵達香港。在香港,他和王紹鏊等人籌設了中國民主促進會港九分會。此後不久,馬敘倫自香港轉入解放區。一九四九年一月二十二日,與李濟深、沈鈞儒、郭沫若等五十五人在解放區發表時局聲明,支持共黨八項和平條件。一九四九年六月,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並任常務委員,還任「擬定國旗、國歌及國徽方案」的第六小組組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馬敘倫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副主任、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部長,後又任中央人民政府高等教育部部長。   一九五三年三月,任「中國民主促進會」主席,六月任「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委員會主席。一九五四年八月,任「人大」浙江省代表,九月任第一屆「人大

」常務委員會委員(連任第二、三屆)。一九六五任第四屆「政協」副主席。一九七○年五月四日,在北京逝世,年八十七。   其著作有:《老子覈詁》、《老子校詁》、《列子偽書考》、《莊子義證》、《讀書小記》、《讀左氏春秋記》、《讀兩漢書記》、《六書解例》、《說文解字研究法》、《說文解字六書疏證》、《中國文字之源流與研究之新傾向》、《石鼓文疏記》、《馬敘倫學術論文集》、《我在六十歲以前》、《石屋餘瀋》、《石屋續瀋》等。   《馬敘倫說掌故》是《石屋餘瀋》、《石屋續瀋》兩書的合集,《石屋餘瀋》全書共一三三則,記述了清末以來的掌故逸聞,是作者整理自己各時期藝文掌故筆記而成的著作,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書中還

記述民國時期著名人物及其遺事,如李經羲、章太炎、王靜安、李叔同等,大多得之於作者親歷或親聞;另有評述名人字畫的文章,對古代書畫及當時名家之品評極為精到。   馬敘倫和章太炎的交情在《石屋餘瀋》中亦有提及,一九一三年八月十一日,章太炎應共和黨之招,由上海抵北京,初意小住即行,不料一入都門,就被袁世凱軟禁於前門外化石橋之共和黨黨部。一九一四年一月七日,太炎先生以大勳章作扇墜,臨總統府之門,大詬袁世凱包藏禍心,隨被監禁於龍泉寺。在龍泉寺時章太炎曾一度恢復自由,那是馬敘倫與黃晦聞向袁系的政治會議議長李經羲要求所得的結果。後章太炎又被遷往錢糧胡同,馬敘倫回憶當時情況說:「(章太炎)及居錢糧胡同,一切皆

由京師員警總監吳炳湘遣人為之經理,司門以至司庖,皆警廳之偵吏,太炎懼為所毒,食必為銀碗、銀箸、銀匕;蓋據《洗冤錄》謂,銀可以驗毒也。其賓客往來者皆必得警廳之許,然後得見,其弟子中唯朱逖先(希祖)可出入無阻。余初往亦不得入,其後乃自如。蓋偵吏知余與太炎所言不及時事也。」   吳炳湘剝奪章太炎見客的自由,章氏大憤。還是馬敘倫找到桐城派古文家馬其昶來向吳炳湘疏通,因馬其昶與吳炳湘有同鄉之誼,馬其昶又是耆宿,當時是參政,如此一來才鬆了門禁。章太炎與馬其昶的會見也是在此時,經馬敘倫介紹而訂交的。馬其昶以《毛詩考》向章太炎就教。後來章太炎對馬其昶的批評較對其他桐城派文人為寬大,曾說:「並世所見,王闓運能

盡雅,其次吳汝綸以下有桐城馬其昶能盡俗。」章太炎批評桐城派,獨譽馬其昶,其因在此。   後來章太炎又再度絕食了,朱希祖私藏著餅帶進去要給章太炎吃,沒想到章太炎卻斥擲其餅,就是要絕食抗爭。各方勸說,都歸無效。馬敘倫得知信息後,一早八時就趕到錢糧胡同。進了臥房,看見章太炎裹著三條棉被,吸著紙煙。冬天的北平,屋裏都是要生火爐子取暖。而章太炎的臥室是北房,房子又高又大,可一個爐子也沒有。不是不給他生火爐,而是他不要;他提防袁世凱會用煤氣毒死他。這可把馬敘倫凍壞了,他穿著裘皮大氅,還得在屋裏不斷地兜圈子以禦寒。馬敘倫一邊轉圈一邊開導譬解,憑著三寸之舌,忽談孔孟,忽談老莊,忽談佛學,忽談理學;說到理學,

章太炎興致大增,原來他正在這門學問下功夫。可一說到復食,章太炎就引了《呂氏春秋》的話:「全生為上,迫生為下,迫生不如死。」用來說明絕食的理由。馬敘倫只好又把話岔開。兩人從早一直說到晚上八點,章太炎倒是越說越來勁,可馬敘倫卻一整天沒吃東西,正飢腸轆轆,他便趁機要章太炎陪他吃點東西,章太炎居然答應了。馬敘倫趕緊吩咐聽差兼司廚做兩碗雞蛋湯來。一會兒,蛋湯端上來了,放在章太炎的床邊。馬敘倫先遞給他一碗,章太炎不一會兒就落肚了;又遞給他一碗,他也不推辭。馬敘倫又吩咐聽差給章太炎洗臉,然後才與他辭行。到了大門口,站崗的特務都恭恭敬敬地向馬敘倫致謝。馬敘倫不虛此行,盡管自己餓了一天肚子。   後來馬敘倫與

章太炎因謀傾袁事,於是趕在袁世凱「登基」之前,辭北京大學教授職,南下參加討袁工作。離京之前,馬敘倫向章太炎辭行。太炎泫然,平生末見其若此也。在回南後一年的春天,馬敘倫始終沒有得到章太炎的消息,便寫了一闋〈高陽臺〉詞,以示懷念。詞云:   燭影搖紅,簾波捲翠,小庭斜掩黃昏。獨倚雕闌,記曾私語銷魂。楊花愛撲桃花面,儘霏霏不管人嗔!更蛾眉暗上窗紗,只是窺人。   從前不解生愁處,任灞橋初別,略搵啼痕。爭道如今,離思亂似春雲。銀箋欲寄如何寄?縱回文寫盡傷春,奈人遙又過天涯,斷了鴻鱗!   自此以後,政海瀾翻。章太炎遊說西南,不暇寧居;而馬敘倫則舌耕養親,久居故都,馬敘倫說:「與太炎僅二面耳。一為

九年,余為外姑之喪南歸,道經上海,訪之於也是廬,高朋滿座,皆縱橫捭闔之儔也,余起居之即別。二為廿一年,太炎至北平,余一日清晨訪之,以為可以敘舊語。乃太炎未起,起而盥洗事已,方相坐無多語,而吳子玉以車來速,余素不樂太炎與聞政事,蓋太炎講學則可,與政則不可,其才不適此也。……知不可諫,即辭而行。余於太炎誼在師友之間,得復一見其平安,亦無他求,而從此竟人天異域矣。今日思之,亦有黃壚之痛也。」《石屋續瀋》收清末民初以來軼聞掌故九十四則。其中〈清代試士瑣記〉、〈周赤忱談辛亥浙江光復〉、〈八股文程式〉、〈張勳復辟〉、〈潘復殺邵飄萍林白水〉等記錄故實,並及張之洞、張宗昌、湯爾和、孫傳芳、陶成章、夏震武、蔡元

培、陳介石、夏丏尊、熊希齡等數十人的逸事。   另《石屋續瀋》談及汪精衛偽府時有對聯云:   近衛汪精衛,你自衛,我自衛,兄魯弟衛。   陳群李士群,來一群,去一群,狗黨狐群。   聯中的近衛是指日本首相近衛文麿,「兄魯弟衛」是指王克敏(字叔魯)和汪精衛,另外一層含意是魯有愚蠢之意,而衛是古代驢子的另一稱呼,與下聯一起看是王克敏、汪精衛、陳群、李士群你們這些狐群狗黨的漢奸,看似靈活機敏,實質上不夠是一班蠢驢而已。這聯詞雖滑稽,但義嚴斧鉞。   《我在六十歲以前》是他早年的回憶錄。但在《石屋續瀋》也留下一些資料:馬敘倫不足四周歲就「破蒙」,跟了光緒十四年的浙江鄉試第一名的王先生,讀起了《

小學韻語》。後來又隨父親和輾轉了幾個先生,繼續日誦。讀到十歲,他仍不曉得《孟子》一書究竟說的是什麼,但一手毛筆字是人人稱讚。馬敘倫九歲,有人送他父親一副麻將牌,祖母極喜歡,有親戚來,就要湊成四人搓一把。某日,三缺一,祖母要馬敘倫湊一個。沒想到他一上手,就連和三把。聰慧如此的馬敘倫,卻沒有這一嗜好,他喜歡讀書,認為搓麻將費時誤事,又牽連他人,不是好遊戲。   馬敘倫十五歲,不願意再在「宗文義塾」那種舊書塾上學,想進「養正書塾」。他向母親提出,當時他有五個兄弟姊妹,都是到了讀書的年齡,全靠母親鄒贅梅的「十個指頭在維持」。這「十個指頭」,指的是祖上留下的做鞋子生計。母親是個知書達理的人,只要馬敘倫

肯學,母親自然沒有不答應的。馬敘倫天資聰穎,半年中,他連考七次「第一」,就在這時,養正書塾來了一位陳黻宸(介石)老師,知識淵博,一手好文,極有求新變革的意識。馬敘倫好學,有悟性,陳先生特別看重他。養正書塾三名特班生,就是馬敘倫、湯爾和、杜士珍,人稱書塾「三傑」。在陳黻宸的引導下,早早有了民族、民權的輪廓,有了天賦人權,平等民主,建立共和的思想。   一九○二年的春天就在養正書塾改名「杭州府中學堂」那年,十八歲的馬敘倫被學校「開除」了。起因不大,最初是三個同學犯了「吃飯不許說話」的規矩,被學正上報,遭到除名。陳黻宸老師反對這麼做,一氣急,提出要辭職。馬敘倫等人年少氣盛,和學正、學監吵了起來,也

被同時除名。學業沒有修完,官費留學泡湯,三個把兄弟決意跟隨陳黻宸去上海。因為當時的上海租界,有許多志同道合的「維新派」。陳黻宸辦起了《新世界學報》,馬、湯、杜寫稿、編撰,向全國發行。《新世界學報》的政治改革觀點相當鮮明,尤其馬敘倫負責的「教育學」欄目,很被時人看重。   一九一二年他去浙江第一師範學校教書了。這學校的前身,就是「浙江省官立兩級師範學堂」。一九一三年他到北京醫學院專門學校任國文教員。一九一五年北大請他到文學院任教,後為反對袁世凱圖謀稱帝,憤然辭去北京醫專和北大的教職回上海。袁世凱失敗後,蔡元培任北大校長,邀請馬敘倫再任教授,他對於研究中國的文字興趣很濃,於是動手寫作《說文解字六

書疏證》一書。這本書直到一九五七年才正式出版,數十年間三易其稿。他在該書自敘中說:「倫以三十年之勤,草成此書,所發正者,巨細將近千事」;「倫從事此事,先後求得清代治許書者之著作百數十種」。該書對於文字學的研究做出重要的貢獻,其中最大的功績是糾正《說文》根據小篆形體,解釋形義的謬誤。   《我在六十歲以前》同時也揭露了許多不為人所知的秘辛,這些都是作者所親見的事實,例如一九二四年段祺瑞組織政府,馬敘倫徵求李大釗等人的意見,決定出任教育不代理部務。任職期間,做了一件使李大釗免遭逮捕的大事,他說:「原來內務部得到情報說共產黨首領李守常(大釗)在各校活動,咨請教育部查辦,我把他壓下了,否則李先生不必

等到張作霖做大元帥就會被捕。」而一九二五年三月十一日晚,孫中山彌留之際,馬敘倫和楊杏佛均守在身邊。孫中山入殮那天,段祺瑞因怕見革命黨和成千上萬的青年,推說腳痛不來了,派內務總長「恭代」,激起馬敘倫和群眾的無比憤慨。這些都是非常珍貴的史料,可惜的是這本回憶錄只寫到六十歲以前,而馬敘倫一直活到八十七歲,之後的二十餘年,我們在本書附錄補上大事年表,聊做一簡單的敘述,若要有詳細的介紹,可能要尋求傳記學者所寫的《馬敘倫傳》了。   蔡登山 (一)我是生在中華民國前二十七年(前清光緒十一年、公元一八八五年)四月廿七日;(這是照新曆推算的日子)我的家庭歷史是這樣的:高祖是一位農夫。曾祖從紹興搬到杭

州,學做鞋子,是個工人,後來自己開起店來了,又是商人。祖父呢,三考出身,正路功名,在前清做京官二十多年就過世了。我的父親當然承繼書香,但只做得一個縣學生員。 我五歲(實際不足四歲)那年的春天,有一天,我的父親在內客堂中間擺了一張四方桌子,靠外一邊縛上一幅紅呢桌帷,桌子上擺了一副香爐燭臺,為著給我破蒙,要拜孔夫子。給我破蒙的老師是頭年(前清光緒十四年)浙江鄉試第一名舉人,俗叫解元的山陰王會澧先生,這就可以曉得父親對我的期望了。 王先生到了,簇新的禮服,映出他那樣風神昳麗的儀貌。更從他的談笑裏,顯著他的得意。因為他正要上北京去會試,似乎指顧問連中三元可以操券而得。 我的父親自然也穿著禮服,先請王先

生拜孔夫子,隨後自己也拜,隨後便叫我拜。我拜得真神氣,王先生稱讚了一番,父親便向王先生行託付禮,彼此互拜了一回,隨後父親叫我拜老師。 破蒙開始了,撤了香爐燭臺,擺上硃筆硯臺。一本羅澤南做的《小學韻語》,是浙江官書局刻的大板,官堆紙印得雪白,舖在桌子左邊。一個綠色花綢子做的書包,是四方的綢子,把三面向裏摺起,再縫住了,便成了袋子,一面不折的角上,用黑色綢子挖了一個如意,鑲在上面,又安上一條紅布帶子。書包裏面放著一塊木板,大小和書包差不多,板的一面,四邊刻著古式花樣,無非雙魚吉慶,筆錠如意一類,中間直刻四個大字,如「福緣善慶」一類,這塊木板的用意怎樣,或者是古代所謂「䈎」,為兒童學書用的;或者不過

為書包質軟,借此襯得硬些,以便兒童裝書。 王先生當然衣冠端正,儼然人師地坐在上首,我就坐在左邊。王先生指著《小學韻語》開首四句:「小學之道,誨爾童蒙。(這句或者有些錯誤,記不真了。)蒙以養正,是曰聖功。」叫我隨他的聲音唸。教不到三遍,我就自己會唸了。我的父親自然笑開了臉,王先生也向父親叫恭喜。

陳丁奇對聯書法研究

為了解決毛筆字畫的問題,作者李惠萍 這樣論述:

陳丁奇先生(1911-1994)有「南台書宗」之稱,其本身書法創作具多變性,而其靈動的飛白,與書法表現上墨色的強烈表現更是其特色。本研究以陳丁奇書法中之對聯格式為範圍,試圖分析其對聯內容題材與自創對聯之內容探討。筆者收集的影像資料除對聯格式外,亦同時將對句作品列入本研究之範圍。目的在以對聯、對句為研究材料,從而發現對聯內容與書法格式之藝術表現關係及其哲學意境的展現。研究範圍包括陳丁奇先生已出版之書論著作、「台灣典範書家陳丁奇數位美術館」書作影像、藏於嘉義玄風館之豐富的手稿、筆記、自編教材、演講稿等相關資料。在研究方法上,採用歷史文獻研究法、比較法、分析法、觀察法、歸納法等方式。由收集資料、閱

讀書法相關書籍及資料內容,研擬章節大綱,並列舉作品加以分析探討,最後撰寫結論等依序處理。結論發現在陳丁奇先生的書法創作格式中,對聯格式之創作有隨年齡增加之趨勢。並歸結出其對聯書法中的題材分類,以自然環境的觀察、生活的情懷與自我期許、儒道禪思想意境及其他等四大類。從研究過程中發現,陳丁奇除了在書論與書法教育的投入外,其對於書法的創造中,亦將中國儒、道、禪的哲學概念帶入書法創作中,並將此思維境界透過筆墨技巧,以潤渴的墨色、虛實的布白、動靜平衡的態勢等方式加以實踐,呈現對聯內容的意涵,並將書法從視覺美感的提升,擴展至豐富寬闊的人文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