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陸法會牌位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水陸法會牌位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謝宗榮寫的 圖解台灣廟會文化事典:廟會實境╳角色轉換╳進香遶境╳祈福拜拜 和夏荊山的 夏荊山佛畫藝術全集:佛水陸畫卷 12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水陆法会內坛超度往生牌位 - Youzan.com也說明:水陆法会 內坛超度往生牌位. 众生得无上诸佛菩萨加持之宏广佛力,得升善道,缘入佛土. 分享. 运费. 无需配送. 已售 2172. 服务不支持申请退款· 收货后结算.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晨星 和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所出版 。

南華大學 宗教學研究所 王惠雯、釋妙南所指導 陳嘉慧(釋知頌)的 瑜伽焰口儀軌法會之研究—以佛光山為例 (2020),提出水陸法會牌位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瑜伽焰口、三善、修行次第、發菩提心、心意識。

而第二篇論文大仁科技大學 環境管理研究所 賴文亮所指導 侯廷岳的 民眾對環保祭祀行為的看法 (2016),提出因為有 宗教信仰、環保祭祀政策、環保祭祀行為、祭祀行為、祭祀用品、電子化、接受度的重點而找出了 水陸法會牌位的解答。

最後網站內壇吉祥主 - 三寶山靈嚴禪寺則補充:... 消災小牌位 · 超薦小牌位 · 首頁»線上報名»水陸法會»內壇吉祥主 ... 為配合電腦作業格式,無論消災或超度,單一牌位地址最多請勿超過兩個,否則無法列印。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水陸法會牌位,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圖解台灣廟會文化事典:廟會實境╳角色轉換╳進香遶境╳祈福拜拜

為了解決水陸法會牌位的問題,作者謝宗榮 這樣論述:

  以廟宇為中心進行的廟會,堪稱另類的「台味嘉年華會」,舉凡廟會期間舉行的宗教儀式及遶境出巡活動,各社區都會組成或聘請藝陣遊行,如同與神明一起巡邏,除有消災祈福的意旨外,亦有除煞鎮定、安撫人心、藝文娛樂功能的作用,同時也是台灣庶民文化的精彩縮影。   本書針對台灣廟會實境中光彩奪目且變化萬千的內容,以圖解紀錄常民參與的祭拜、迎神、儀式等廟會儀式與活動,彷彿跟著廟會去巡遊,提供讀者進一步理解廟會文化的脈絡,且一次看懂廟會大拜拜、逗熱鬧的超強文化特色,及其獨特的台灣生命力。 本書特色   1.過去台灣常民的表演藝術多在廟口進行,如傳統戲曲南北管、民俗藝陣或民俗曲藝唸歌、講古、雜耍等,相當於現

代的街頭藝人,廟口也成了實實在在的地方演藝中心。又因為人口聚集帶動經濟,自然也使附近成為商業黃金地段。 台灣民間一般慣俗在神誕、廟會時期都會舉行宗教儀式以及遶境出巡儀式,這些活動並與消災祈福的民間習俗融合在一起,堪稱為傳統村落的「嘉年華會」,更衍伸為吸引眾多觀光客的著名民俗活動。因此,觀察傳統的神誕、廟會、陣頭、習俗等廟會活動,當可瞭解傳統民間社會的宗教信仰意涵與民俗文化中豐沛的生命力。   2.以廟宇為中心所進行的廟會,更是一種常民參與的公共性民間信仰的活動,各社區廟宇、行業都會組成或聘請藝陣遊行,如同與神明一起巡邏,有除煞鎮定、安撫人心的作用,除了具有藝術、娛樂功能之外,也是台灣文化的精

彩縮影之一。   3.台灣廟會的文化十足的奪目且變化萬千,以圖解紀錄動態的祭拜、迎神、儀式等廟會儀式與活動就越顯重要,除了可深入理解廟會文化的脈絡,並可彰顯獨特的台灣生命力文化特色。 作者簡介 謝宗榮   ◆出生於南投,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   ◆曾任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研究助理、私立大葉大學兼任講師、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傳統工藝系、輔仁大學進修部宗教系兼任講師。   ◆現職:耕研居宗教民俗研究室主持人,新北市、桃園縣、雲林縣文化資產審議委員,從事臺灣漢人民俗藝術、民間信仰、道教文化研究多年。   ◆著有《神像與信仰》(臺北縣立鶯歌陶瓷博物館,2003)、《臺灣傳統

宗教文化》(晨星出版,2003)、《臺灣傳統宗教藝術》(晨星出版,2003)、《臺灣的信仰文化與裝飾藝術》(博揚文化,2003)、《臺灣的王爺廟》(遠足文化,2005)、《臺灣的廟會文化與信仰變遷》(博揚文化,2005)、《土城祀義塚・擺接慶中元—土城大墓公沿革與2012中元祭典》(新北市政府,2013)、《臺灣的道教文化與祭典儀式》(博揚文化,2014)、《臺灣的民俗信仰與文化資產》(博揚文化,2015)、《圖解台灣民俗工藝》(晨星出版,2016)、新版《圖解台灣傳統宗教文化》(晨星出版,2018)等書。   自序:台味嘉年華會 緒論:台灣廟會活動的文化脈絡 ■廟會的起源:祭祀天神、人

鬼、地祇、物魅等活動 ■台灣民間信仰發展與廟會型態的變遷 台灣廟會的類型、結構與功能 ■台灣廟會的類型: ‧以舉行的時間區分:定期性與不定期性。 ‧以舉行的性質區分:神誕、節慶、祭典。 ‧以舉行的形式區分:祭拜、迎神、儀式。 ‧以廟會的名稱區分:神明生、進香、繞境、出巡、暗訪、獻禮、法會、醮典等。 ■廟會的結構:從核心的神祇、祭儀,到外圍的演藝、廟市活動。 ■廟會的功能:信仰的、族群的、社會的、經濟的、娛樂的。 廟會祭典儀式中的人物 ■道士:多由世代相惜或拜師學藝,從事道教儀式活動,如醮典儀式、神誕祭禮、安太歲誦經祭拜等。 ‧台灣道士的主要派別與分布 ■法師:對佛教出家僧眾的尊稱,也見於道

士的法職稱呼,台灣民間信仰中也稱呼為信眾進行「制改」、「收驚」的法派神職人員為法師或法官。 ‧說法的法師與行法的法師 ■乩身:台灣又稱「童乩」、「乩士」,可分文乩與武乩,藉由降筆或開口方式,以作為神明或鬼魂跟人之間的媒介,藉以傳達神鬼旨意而解決個人難題。 仙姑(通靈人)與乩童、桌頭 ■禮生:儒教祭儀的司儀角色,其工作從準備祭品、唱儀節、讀祝文等之執行。 ‧祝官與祭司 廟會祭典儀式中的法器與服飾 ■道教法器:常見如令牌、帝鐘、法印、淨水缽、龍角、七星劍、師刀、法尺、法索等。 ■佛教法器:木魚、銅磬、法鈴、鐃鈸、鐺子、引磬、淨水缽、金剛杵、念珠等。 ■乩童法器:刺球、釘棍、鯊魚劍、月斧等。 ■宗

教服飾:道教服飾、佛教服飾、乩童服飾、禮生(鸞生)服飾。 廟會祭典儀式中的祭具與供品 ■祀具:主要有供具、卜具與出巡用具等三大類。 ■卜具:筊筶、籤筒等。 ■出巡用具:神轎、儀仗、法船等。 ■供品:香、燈、茶、酒、果、飯等,是民間祀神祈福的重要供品。 ■紙錢:是台灣民間信仰習俗中非常重要的祈具,具有通行買路及支付基本生活費用等功能。 跟著神明去巡遊 ■進香:信眾跟隨神明到祖廟或大廟乞求香火的活動,藉以獲得更多的靈力。進香的行列主要以神明鑾駕和護衛香火的各式隊伍為主,如儀仗隊、繡旗隊、前鋒隊、報馬仔等。 媽祖進香觀察:台灣三大媽祖盛會 ■遶境、出巡:指神明外出巡遶「轄境」的行為,是民間所稱的

迎神賽會。在廟會活動中,常有許多迎神遶境與陣頭、演戲等表演活動,以達到娛神、娛人的目的。 ‧跟著城隍爺去遶境 ■暗訪:暗訪又稱夜巡,是指神明的夜間出巡的民俗活動,如新莊大眾爺暗訪等。 ‧跟著艋舺青山王暗訪 ■過爐:主要由送爐、迎爐、安座等儀式為核心。 ■過火: 台灣民間十分普遍的潔淨除穢儀式。 ■安營、調營、犒軍:安營即「安五營」,是安奉一種具有辟邪與守護廟境信仰功能的「外五營」儀式活動。 敬天祭神來祈福 ■醮典:為傳統道教的主要儀式祭典,是指民間為了許願祈神或還願酬神,設置道場並聘請道士所主持的一種道教儀式。 ‧台灣常見的醮典類型與規格 ■法會:目的可區分為祈福、超度、禳災等,名稱主要有祝

壽法會、禮斗法會、超度法會、水陸法會等,皆台灣常見法會。 ‧禮斗「斗燈」的內容與意義 ■三獻禮:禮儀中主要以奉獻供品為表徵,民間稱為「獻禮」,其中以三獻禮最為常見。 ‧祭、奠與釋奠 救濟施食「好兄弟」 ■中元信仰與普度習俗的起源:鬼魂信仰與儒家祭厲傳統、道教三元信仰與齋儀傳統、佛教盂蘭盆信仰與超薦傳統。 ■台灣的普度習俗與類型:公普和私普。 ■台灣的普渡祭典行事:豎燈篙、放水燈、敬謝三界、誦經拜懺、牽[車藏]、普施化食等。 ‧為什麼要搶孤? 送瘟出境求平安 ■台灣的王爺信仰:民間神話傳說中的王爺公,人們或尊稱為千歲爺,是具有驅除瘟疫、保境安民職能的守護神。 ■台灣的王船文化:在台灣眾多祭祀王

爺的廟會祭典當中,「送王船」儀式者最受矚目,一般民間多通稱為「王船祭典」或「燒王船」。 ■東港迎王與西港香:在盛行「送王船」地區的王船祭典中,一般公認較為著名而具有代表性者,以屏東東港的「迎王平安祭典」與台南西港的「王醮刈香祭典」。 ‧東港平安祭典VS西港王醮刈香 ■台灣其他各地的迎王與送王 常民小人物的真心願 ■安太歲:道壇或寺廟每年年初多有為善信「安太歲」之俗,在新供奉的值年太歲的牌位前誦經懺以為信眾消災解厄。 ‧太歲哪裡來? ■乞龜:龜是長壽的象徵之一,民間在敬神、婚禮、祝壽等喜慶時都喜歡用龜做造型,經常成為向神明乞願、還願的重要表徵。 乞龜是就信徒供奉或還願的龜食,向神明許願乞求並加

倍還願的過程。 ‧壽龜、平安龜、金錢龜 ■點光明燈:個人性的祈福行為,多配合年節舉行,點光明燈集中於新年期間。 ‧民俗信仰中的燈 ■制解、補運:改運的一種方式,為民間盛行的把霉運不順、家運不濟解除改變運勢的一種術法。 ‧十二生肖流年關煞 ■扶鸞、降乩:民間巫術信仰之一種, 特別是存在於私廟、私壇等供人求神問卜、求符作法的非公眾性祭祀場所。 ■補財庫、求姻緣、祈考運 廟會演藝、陣頭活動 ■戲曲:戲劇與曲藝兩種表演藝術的合稱。 ■文陣(小戲、音樂陣頭): 一般有音樂性陣頭與戲劇性陣頭兩類。 ■武陣: 常見有舞獅、舞龍與宋江陣等三大類型。 ■趣味性陣頭、歌舞:有逗趣性質的表演團體。 ■宗教性陣頭:

要有官將團與神將(偶)團兩大類型。 ‧家將、官將首與八將 ■藝閣: 通常由人裝扮作成組的故事人物等,呈現裝置於車上參加綵街行列。 ‧曾文溪與百足真人 ■香陣、還願:參加進香隊伍陣頭的通稱。 ‧香燈腳、服勞役、扮犯 ■當代新興陣頭:主要有電子琴花車、鋼管吉普車、辣妹熱舞、民族舞蹈、國樂團、特技雜耍等。 結語:一心誠敬的社會活動 參考書目 作者序 台味嘉年華會   台灣人愛熱鬧,湊熱鬧、看熱鬧經常是大多數人的生活重心之一,而以迎奉神明為主的迎熱鬧,也就是通稱的廟會,也成為相當普遍的集體人群信仰活動。以迎神為主的廟會活動,除了表現民間信仰的重要精神之外,所呈現出的熱鬧氣氛更是台灣十分特殊的

社會現象。廟會、夜市與選舉也並列成為台灣晚近三大熱鬧現象。台灣的廟會活動蓬勃興盛,內容豐富,類型多元,除了是台灣人的傳統休閒活動以及文化學者研究、觀察的對象之外,許多深具地方特色的廟會活動,也被中央文化部或各縣市文化局登錄為無形文化資產。由於這些廟會具有豐厚的文化價值,因此坊間也不乏以廟會為主題的出版品,只是這些出版品不論是影像的或是書面的, 大多數都是以單一的廟會活動(如某某祭典)或是特定主題(如中元祭典)居多,少數則有含括一個地區內的數項廟會活動者,或是列舉各類型祭典儀式者,但是以廟會為主題而就各個面向做整體性介紹者,迄今仍是十分罕見。   筆者過去也曾經撰擬多篇以廟會文化為內容的文稿,

也曾出版與廟會文化相關的專著,但大都是以論文或專題報導的方式寫就, 或發表於研討會,或刊載於期刊。而這冊《圖解台灣廟會文化事典》的內容,則是在信仰文化的架構下,就廟會各個主要面向,逐一編撰而成,不同於以往將數篇論文集結而成的型態。首先,筆者在第一章〈緒論〉中概略說明台灣廟會的文化脈絡,第二章則解析台灣廟會的類型與功能。其次在第三章與第四、五章中,分別介紹廟會中所見的人與物。接下來的第六章到第十一章,筆者用了超過半數的篇幅,分別介紹台灣常見的廟會類型,包括人們較為熟悉的進香、遶境、法會、醮典等,與深具台灣本土特色的普度賑濟、送瘟禳災, 還有就是一些習俗性法事如安太歲、乞龜、制解、扶乩、求財、求姻

緣與祈考運等,以及一般人對於廟會最主要的印象—戲曲與陣頭。最後在〈結語〉一章中,簡略說明舉行廟會的主要精神與內涵。   筆者深知台灣的廟會其內容相當豐富而多元,光是某一項大型廟會活動,如東港平安祭典、西港刈香醮典等,就足以編撰成一部十分具「份量」的專著,而想要在二、三百頁的篇幅中囊括如此多樣化的內容,其結果是所有的項目都難免落入抓襟見肘的狀況。如何能精要的說明廟會文化的各個面向?又必須全面性關照到廟會的各項內容,這正是本書在撰寫時最大的挑戰。作為一冊廟會文化的「入門」讀本,筆者想要呈現在讀者面前的不僅是「看熱鬧」式的印象,也希望能在這不算大的篇幅中,讓讀者也能有「看門道」的收穫。   人類

學者有一個十分重要的理論—「文化變遷」,意思是說所有人類的文化現象都是會隨著時間、環境的不同而產生變化,這種變遷若非來自外力的強力干預,如1950 年代官方推行的「改善民俗、統一祭典」,都是應該被尊重的自然變化,生活、民俗與宗教都是如此,廟會文化自然也不例外,因此當代我們在廟會活動中所見所聞或許已和二、三十年前有很大的變化,尤其是形之於外的各種供品、祀具,甚至是祭祀進行的方式。文化變遷既然是無可避免的趨勢,當我們在觀察當代廟會文化時,也就無須過度執著於一些外在現象或行為的改變,而是應該省察廟會內在的精神與義理是否能一本初衷?台灣北部地區拜三界的紙糊燈座中印有一句話— 「一心誠敬」,這應該才是我

們在敬神、祭祖或觀察廟會活動時所要秉持的心態!   台灣的廟會文化豐富多元,除了因應節令、神明聖誕而舉行的信仰活動之外,又有許多不定時舉行的祭祀活動,再加上同一主題的廟會活動在不同的區域也都有其各自的特色,即便是個人窮其一生也無法全部加以「閱覽」一遍,更何況是生命中短短的三十年? 生命有限而知識無限,想要用人生有限的精力來追尋浩瀚無限的文化內涵,這不正是莊子所說的「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就一個已進入耳順之齡的人來說,髮蒼蒼、視茫茫、齒牙動搖已經是既成的現實,今後恐怕也難以再效法屈原「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精神了。   感謝晨星出版公司執行主編文青兄的敦促並參與本書的企劃, 第

六章到第十章的標題其實是出自他的手筆。而這本「為成書而撰稿」的著作,其實在一年前就應該準備付梓了,只是一年多來筆者因突遭家庭變故而無法專心寫作,甚至曾幾度想要放棄。所幸內子李秀娥女士在這段時間幫忙擔起較多無法避免的生活雜務,讓筆者在奔波之餘還能勉力完成書稿。   在邁入生命中第二個「甲子輪」之後,筆者即便對於探索傳統宗教、民俗文化的熱情仍不減,但體力與精神已無法像一、二十年前那般的「馳騁」了,因此以這本書作為筆者人生中第二個本命年的紀念也別具意義。而這一冊作為企圖囊括所有台灣廟會文化各個面向內容的「通識」讀本,在個人有限的時間、精力之下,難免會有許多遺珠之憾,這一點還是希望讀者能夠體諒。

  最後,筆者還是要一貫性的在序文中許願:祈願慈悲的眾神庇佑居住在這個美麗寶島上的萬千良善子民! 2020年歲次庚子立夏 常民小人物的真心願以寺廟為主的相關活動中,除了前述的神明生、進香、遶境、出巡、暗訪,以及典型的宗教儀式如醮典、法會之外,也常有許多規模較小、形式不一的習俗活動,常與民間習俗融合在一起。這些習俗常見的有安太歲、點光明燈、乞龜、制解補運、扶鸞,甚至是晚近十分熱門的補財庫、求姻緣、祈考運等,也在大型的慶典活動之外,更為貼近與滿足一般人消災祈福的心願。■安太歲寺廟或神壇每年年初多有為善信「安太歲」之俗,在新供奉的值年太歲的牌位前誦經懺以為信眾消災解厄。近年有些廟則仿照北京白雲觀

而建有「太歲殿」,供奉斗姆及六十甲子太歲星君。古代中國使用干(十干)支(十二支)紀年法,從甲子到癸亥,六十年為一周,即所謂「六十甲子」。每人出生時即以所屬干支為本命年, 漢代以來又有十二生肖的屬相配合,六十年剛好有五組。如果該年值年太歲與自己所屬的干支相同,或是相隔六年者,通稱為「犯太歲」。前者為「坐太歲」,或稱「年沖」,後者為「沖太歲」或稱「正沖」。俗諺有「太歲當頭座,無喜必有禍」之說,為了避免沖犯而招致不利,年初時就要在所沖犯的值年太歲前,請道士代為誦經祭拜,以求消災祈福。每一位太歲星君都有其名諱、形象及服色,在年初逛廟會時, 民眾縱使不安太歲,也會到本命所屬的太歲前祭拜,故「安太歲」成為

民間的新春習俗。信眾若是未到寺廟安奉太歲者,也可在住家公媽廳的左側神案上每年固定安奉,一般在陰曆正月初九天公生或正月十五上元節時安奉太歲,而在陰曆十二月廿四日送神時恭送當年太歲。 ‧太歲哪裡來?在傳統漢人社會的星辰信仰中,除了日、月之外,就是與生命最貼近的木、火、土、金、水等五星,其中以木星的體積最大,古人認為它對命運的影響也最大,後來也用木星來紀年,稱為「歲星」。由於木星約十二年繞太陽運行一週,古人就依照木星每年在黃道的角度不同,將週天劃分為十二段,每段以一地支加以對應,形成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漢代以後又以十二種動物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

與之相應,稱為十二生肖。

瑜伽焰口儀軌法會之研究—以佛光山為例

為了解決水陸法會牌位的問題,作者陳嘉慧(釋知頌) 這樣論述:

  本研究主要探究「瑜伽焰口儀軌」的實修要義,包括其所依據的相關思想與典籍之溯源、藉由訪談與意見調查之分析,以進一步了解在過去傳統的遞延下,如何能夠開展具有深刻、豐富的現代修行意義。一方面希望了解此做為引導眾生所施設的方便法門,如何涵攝大乘佛法自利、利他的內涵;另一方面則思考其與佛光山「以共修淨化人心」的宗旨相契應的可能性。因此,本文首先針對「瑜伽焰口儀軌」的相關註解進行解讀,並結合《廣義法門經》、《大乘廣五蘊論》、《大乘百法明門論》、《瑜伽師地論》等所揭示的修行方法、次第,希望能解明儀軌行法的共同原則-透過觀修而獲得法益;以及實地參訪舉行法會的佛光山道場中,了解相關發展現況,以及訪問參與法

會的實修者、與會者的經驗,說明其如何透過儀軌內文的唱唸持誦、隨文入觀,所覺察的個人心意識或心念之轉化,及其如何建立對佛法的信心、信解和行持之道,體現人間佛教之精神與關懷。在「三業相應,道行高隆,精研熟練」的原則下,本文發現:「瑜伽焰口儀軌」傳佈的主要意義,即在於經由共修的力量,開啟令眾生(自、他)之離惡向善的增上因緣,即能培養正確的生命態度,使生活與生命產生連結,進而自覺利他-此即是與大乘佛法及人間佛教相應的修證目標。

夏荊山佛畫藝術全集:佛水陸畫卷 12

為了解決水陸法會牌位的問題,作者夏荊山 這樣論述:

夏荊山是當代佛畫藝術大師,1927年出生於山東濰坊,長期旅居海外,於古稀之年回到國內。他終生信佛、學佛、敬佛、畫佛,致力於佛畫藝術的研究和創作。歷經40多載的寒暑冬夏,他共完成了佛教題材繪畫作品七千余幅,內容包括了佛家弟子所信仰對象的方方面面,多為工筆重彩畫法,其中超過丈二的巨幅作品有500多件。夏荊山的一生以震古爍今的浩翰畫卷,集中外佛畫藝術瑰寶之大成,熔古今丹青妙法於一爐,不僅創下了空前數量的佛畫藝術作品,還把歷史悠久的中國佛畫藝術提高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夏荊山的佛畫藝術代表了中國佛畫藝術發展的最高成就,充分體現出他的「繼承前人之妙慧,發願心,傾智力,續接於斷層,挽救

於失傳」的思想。夏荊山是中國佛畫藝術的繼承者、光大者與創造者,他的佛畫藝術所形成的自我藝術體系,具有自立於世界文化之林的意義。鑒於此,我們編輯出版了《夏荊山佛畫藝術全集》,以饗廣大讀者。就佛畫藝術創作內容之廣、數量之多、藝術之高而言,目前國內外尚未有與此套書比肩的圖書出版,可以說,這套全集是當代舉世無雙的「天下第一」的佛畫藝術典籍。《夏荊山佛畫藝術全集》分為16卷。《夏荊山佛畫藝術全集(12佛水陸畫卷)(精)》為全集的第12卷,名為《佛水陸畫卷》,繪有工筆水陸畫293幅,表現的是水陸法會上供奉的宗教人物畫。水陸法會起源於三國時期,后盛行於元、明、清以來的佛教寺院,為超度亡靈、普濟水陸一切鬼神而

舉行的一種重要佛事。水陸畫是隨着水陸法會的產生而出現,其繪畫題材離不開佛、道、儒三教的諸佛菩薩,各方神道,人間社會各色人物等。夏荊山精研史料,沿襲傳統,別開法門,重新創作了這套佛水陸畫卷,既有描繪宗教世界的內容,也有反映世俗社會的題材。它包括了天堂人間、冥府三界,以及儒道釋三教中的所有神、佛、仙,還有民問諸神和人間的世俗生活。這套作品構思縝密,藝術精湛,人物繁密,氣勢雄偉,倡導「因果報應」,提示人們皈依宗教免遭苦難,不僅是研究水陸畫內容的珍貴資料,也是佛教繪畫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夏荊山是當代佛畫藝術大師,1927年出生於山東濰坊,長期旅居海外,於古稀之年回到國內。他終生信佛、學佛、敬佛、畫佛,

致力於佛畫藝術的研究和創作。歷經40多載的寒暑冬夏,他共完成了佛教題材繪畫作品七千余幅,內容包括了佛家弟子所信仰對象的方方面面,多為工筆重彩畫法,其中超過丈二的巨幅作品有500多件。夏荊山的一生以震古爍今的浩翰畫卷,集中外佛畫藝術瑰寶之大成,熔古今丹青妙法於一爐,不僅創下了空前數量的佛畫藝術作品,還把歷史悠久的中國佛畫藝術提高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民眾對環保祭祀行為的看法

為了解決水陸法會牌位的問題,作者侯廷岳 這樣論述:

台灣是個具有多元化宗教信仰的區域,其中信仰佛、道及民間信仰的民眾占大多數。在台灣地區寺廟的密度之高,宗教祭祀活動之活躍,使得傳統祭祀文化得以較完善的保留。然而,隨著環境問題日益嚴重及環保意識的提升,祭祀行為所造成的環境問題也逐漸浮出檯面。因應環境問題,政府推出相關環保祭祀政策,民間也相繼研發出電子化的祭祀用品,期望改善因祭祀行為造成的環境危害。本研究通過問卷設計編制程序,最後經專家學者確認及檢視問卷的內容效度,隨後藉由紙本和網路問卷調查的方式,探討民眾對祭祀行為造成環境問題、現有環保祭祀政策的了解及祭祀用品電子化的看法、態度和接受度。本研究問卷經過預試檢驗具有良好的信度及效度,而正式問卷以便

利採樣的方式發放共回收472份有效問卷,並利用SPSS21.0校園正式版統計軟體分析,呈現如下重要訊息:民眾對於祭祀行為造成環境影響有很高的認知,顯示民眾對環境的關切度高於對祭祀行為的遵從,不同背景民眾在看法上也有顯著差異,其中女性大於男性;南部地區大於北部地區;教育程度越高的民眾環境的關切度越高及基督教與天主教對祭祀行為造成環境影響的認知高於道教和民間信仰。大部分民眾瞭解政府推行環保祭祀政策的目的,但是對於政策的內容的瞭解程度反而較低。民眾對於政府現行的環保祭祀政策持中立態度,並且不同性別和宗教信仰民眾對現有環保祭祀政策的態度有顯著差異,例如女性優於男性;基督教和天主教普偏高於其他宗教。大多

數的人認為環保祭祀政策無法全面實施的原因,在於根深蒂固的傳統祭祀行為,民眾無法接受祭祀行為的改變。民眾對於祭祀用品電子化的接受度平均持中立意見,其中不同的性別、教育程度及宗教信仰的民眾抱持的看法有顯著的差異,其中女性的接受度大於男性,教育程度越高其接受度相對越高;基督教和天主教及無宗教信仰的民眾接受度相對高於其他宗教信仰的民眾。民眾對祭祀行為造成環境問題的看法、現有環保祭祀政策的態度及祭祀用品電子化的接受度三者之間存在著顯著的正相關性,並且看法和態度對接受度有著顯著的預測能力與解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