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齡希望小學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永齡希望小學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王勝忠寫的 教甄複試一本通:從試教到口試一次搞定.夢想成真(教師甄試適用) 和曾世杰的 有效讀寫:用對方法縮小學習落差,每個孩子都能讀得更好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永齡希望小學也說明:永齡希望小學 課輔計畫的執行。 雲科大分校自96學年度起執行永. 齡希望小學課輔計畫,至今已經. 邁向第六年。 Page 2. 永齡希望小學計畫特色-社工團隊‧專業協助.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志光教育科技 和親子天下所出版 。

輔仁大學 兒童與家庭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陳若琳所指導 李碧賢的 身心障礙國中生家長親職壓力、正念教養和心理健康之研究 (2021),提出永齡希望小學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親職壓力、正念教養、心理健康、身心障礙國中生家長。

而第二篇論文中國文化大學 青少年兒童福利碩士學位學程 王順民所指導 謝佑杰的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談網路成癮子女家長的悲與愁 (2021),提出因為有 網路成癮、ADHD、計劃行為理論的重點而找出了 永齡希望小學的解答。

最後網站歡迎加入永齡台灣希望小學中山分校 讓孩子成為你的驕傲 讓 ...則補充:歡迎加入永齡台灣希望小學中山分校. ☆讓孩子成為你的驕傲☆. ♥讓驕傲成就孩子的不凡♥. 認識永齡教育基金會. 2000 年,創辦人郭台銘先生秉持父母親關.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永齡希望小學,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教甄複試一本通:從試教到口試一次搞定.夢想成真(教師甄試適用)

為了解決永齡希望小學的問題,作者王勝忠 這樣論述:

  ☆獨創試教口訣   以口訣引導四層面試教注意事項,讓您面面俱到,教甄試教上榜易如反掌。   ☆高效能五步驟教學法   「學習、討論、思考、提問、表達」五步驟教學,引領學生從被動式學習轉為主動式學習。   ☆口試重點注意事項   七大口試重點,從進場前到離場後,全方位提點,讓您口試高分上榜。  

永齡希望小學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本集主題:「修補生命的洞:從原生家庭出發,為童年療傷」新書介紹
  
專訪作者: 胡展誥
   
內容簡介:
  華人家庭父母帶給孩子的傷,
往往包裹在「我愛你」、「我為你好」的甜美外衣下,所以傷害不易察覺,
但卻在孩子心中形成一座座牢獄。

‧一本最接地氣的探討華人原生家庭傷害的書寫。
‧6個最溫暖的療癒跨頁,陪你面對原生家庭的疼與痛。
  
療癒原生家庭的傷痛,不是為了讓父母向你認錯、道歉,而是把自己愛回來。
  
有一種傷,隱而未顯。
但它卻屢屢讓我們在工作、愛情、家人相處上衝突不斷。
有一種疼,不時刺痛。
你覺得自己沒人愛、沒有價值,一如童年時,你總是被責備、感覺被遺棄……
來自於原生家庭的傷痛,正時時刻刻禁錮著我們。
  
因此,
‧即使你表現完美,你依然覺得自己不夠好。
‧即使被傷得千瘡百孔,你也覺得是自己的錯。
‧你時而像刺蝟、時而像驚弓之鳥,有時脾氣又會像地雷般突然爆炸。
‧你常常還沒開始行動,就認為自己一定會失敗、會搞砸,會惹大家不開心。
  
  許多父母並不覺得嘲諷、批評、貶低、辱罵、情緒化、冷漠、刻意忽略、操控,以及拿孩子「與他人比較」……是對孩子的暴力與傷害,父母認為這是為了激勵孩子,因為「你如果夠好,還怕我拿你跟別人比較嗎?」甚至「我們賺錢養家壓力很大,罵你幾句,有什麼不行?」但這些沒有傷口的傷,卻深深斲傷孩子的內在,而這份羞辱與壓抑更會讓孩子選擇以憤怒或放棄自己的極端方式,向這世界拋擲。
  
  這是一本為童年療傷的書,也是胡展誥心理師貼著自己的呼息所寫的書。書中的每一個對話、每一則例子,都來自於這個文化底下隨處可見,卻經常被輕忽的互動。
  
  擁抱、治癒自己的童年傷痛,不是為了怪罪父母,而是要找回完整的自我,不再讓傷害傳遞到下一代,特別是那些以愛之名,卻行控制、貶抑、嘲諷之實,對孩子傷害至深的行為。
  
作者簡介:胡展誥(諮商心理師)
  出生屏東沿海漁村,從小就喜歡聽故事、騎車到處亂晃。因為喜歡旅行、熱愛這塊土地,所以立志將工作的足跡遍及台灣每一個鄉鎮。
  
  畢業於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系、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現為崑山科大兼任心理師、風傳媒專欄作家、愛心理合作心理師、永齡希望小學諮詢委員、新竹市新住民服務中心外聘督導。工作之餘熱衷演講與寫作,著作及創作:《遇見,生命最真實的力量──一個諮商心理師的修練筆記》(聯經)、《別讓負面情緒綁架你──30個覺察+8項練習,迎向自在人生》(寶瓶)。
  
專長:兒童與青少年諮商、親職教育、遊戲治療、情緒議題。
  
  2017年開啟浪跡天涯的工作模式,演講及工作坊經歷超過200場,合作單位包括海內外各級學校、企業、補教業、政府部門、就業服務機構、社會福利機構等。

身心障礙國中生家長親職壓力、正念教養和心理健康之研究

為了解決永齡希望小學的問題,作者李碧賢 這樣論述: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身心障礙國中生家長親職壓力、正念教養和心理健康的相關情形,以新北市公立國民中學身心障礙國中生家長為研究對象,採用問卷調查法,並取得438份有效問卷。研究資料經因素分析、信度分析、敘述性統計、獨立和成對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以及階層迴歸等統計方式進行分析,研究結果如下:一、身心障礙國中生家長的親職壓力為「普通」程度,其中以「青少年因素」的壓力程度較高;正念教養接近「經常」的程度,其中以「專注互動」的程度較高;家長的心理健康感受頻率為「每週約2-3次」,其中以「心理幸福感」的程度較高。二、家長教育程度與其心理健康中的「心理幸福感」、「社會幸福感」及整體心理健

康具有低度顯著的正相關;青少年子女性別、子女就讀班級型態以及家庭平均月收入和身心障礙國中生家長整體心理健康及其分量表則無顯著相關;親職壓力的各分量表與整體心理健康及其分量表均呈現低度顯著的負相關;正念教養的各分量表與整體心理健康及其分量表呈現中低度顯著的正相關。三、家長教育程度、親職壓力和正念教養對身心障礙國中生家長心理健康具有部份顯著的預測力,所有變項共可解釋17%~30%的整體心理健康及其分量表。  本研究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供身心障礙國中生家長、政府和教育機構參考,並提供未來可進行之研究方向建議。

有效讀寫:用對方法縮小學習落差,每個孩子都能讀得更好

為了解決永齡希望小學的問題,作者曾世杰 這樣論述:

  面對108課綱席捲而來的「長文閱讀」考驗,想了解新課綱主張「核心素養」背後的教育理念?該如何幫助孩子奠定基礎讀寫算?怎樣讓基礎學力逆轉勝?     讀寫教育專家曾世杰,30篇深入淺出的教學現場觀察,以證據本位視角,為讀者梳理有效能有策略的讀寫教學脈絡。     讀寫教育專家曾世杰,第一本暖心動人的教育觀察手記。   從「證據本位」與「人文關懷」的視角出發,   娓娓訴說幫助孩子跨越讀寫之壁、建立基礎學力的重要關鍵。     面對108課綱席捲而來的「長文閱讀」考驗,   想了解新課綱主張「核心素養」背後的教育理念?   該如何幫助孩子奠定基礎讀寫算?怎樣讓基礎學力逆轉勝?     暖心教授

透過理性之眼,感性之心,   帶你用對的方法,走入教育裡的失落環節,陪伴孩子讀出樂趣,學出自信!     新課綱時代,重視跨領域學習,強調加深與加廣,   長文閱讀、思考跨界,儼然已成為21世紀學子必備的重要能力。   然而,觀察教育最前線,   從「Learn to Read(學會閱讀)」到「Read to Learn(用閱讀來學習)」的道路上,   卻並非每個孩子都能一路順遂。     有些孩子可能受限於文化刺激不足,先備知識缺乏,看不懂詞彙,   面對這先天困境,學校可以怎麼有效扶弱,網住每一個孩子?     有些孩子,面對接踵而至的注音符號、英文字母,到中文方塊字,   從低年級開始就

學習嚴重受挫,到了國中仍bad與dad分不清;   面對這情形,專家教師或陪讀志工,可以怎麼做?     更有的孩子,從短文閱讀到長文理解的道路上跌跌撞撞,   成了看見文字就想逃的「字避」小孩;   面對這類孩子,圖像可以如何助攻,幫助孩子跨越閱讀之壁?   同場加映:有效閱讀實戰錦囊,五堂課拯救「字避」小孩   cplink.co/UZosbvM6   幫助每一個孩子成功,不分貧富網住每一位孩子,是國民教育最重要的使命。   長年蹲點台東與偏鄉,也親自陪伴眾多讀寫困難孩子的曾世杰教授,   透過嚴謹的認知研究,加上極具人文關懷的感性筆觸,   娓娓闡述幫助孩子「從不會讀到順暢讀」、「從討

厭讀到喜歡讀」的重要關鍵,   將教學現場內眾多微小卻失落的策略與環節,   傳達給每位關心孩子基礎學力與讀寫發展的大人! 專文推薦     柯華葳(清華大學教育與學習科技系教授 )   方新舟(誠致教育基金會創辦人)   亓   甯(前永齡教育暨慈善基金會執行長、北市普林斯頓國際小學副校長)   劉安婷(TFT為台灣而教創辦人暨董事長)   游數珠(台東縣卑南國中校長)     暖心推薦     清華大學教育與學習科技系教授、前台灣閱讀協會理事長、前國家教育研究院院長柯華葳     有「世界教育部長」之稱的肯・羅賓森(Ken Robinson) 爵士,   常談到

反敗為勝的教育事例;   在台灣,曾世杰則做給你看,他理直氣壯的說,   即使在偏鄉,就算是弱勢,學生都是可以學習的。   真誠讚譽     誠致教育基金會創辦人方新舟     我建議有志翻轉台灣教育者,   無論是老師、家長、教育決策者或非營利組織成員,都應該看這本書。   我期待世杰老師和臺東大學團隊,   以教學實驗檢驗過、有效能的教材教法,能推展到全台灣,   更期待世杰老師解決問題的「方法學」,能夠被更多人看見。   作者簡介   曾世杰     花蓮玉里人,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哲學博士,具備臨床心理師資格,現任臺東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教授。     曾任玉里榮民醫院及三軍總醫院精

神科臨床心理師,國立臺南師範學院(現臺南大學)副教授,曾赴美國維吉尼亞大學擔任訪問學者。學術專長涵括了中英文閱讀歷程心理學、讀寫障礙與讀寫教育及低成就兒童的補救教學。長年投入閱讀認知歷程研究,嘗試以證據本位的方式,發展有效的讀寫補救教學策略與教材教法。     20多年來,致力於學習障礙兒童與文化社經弱勢兒童的教育;他相信「量變造成質變,柔水終成雕刀」:只要持續在許多小地方改善教與學的效能,就可以提升孩童的讀寫算基本學力,並讓孩子樂在閱讀,愛上學習。     曾教授曾參與不同層級教育行政工作,歷練完整。擔任國家教育研究院學術副院長期間,參與十二年國教課程綱要起草,過程中經常在各級會議、媒體、報

章、雜誌,以文字及口頭方式說故事,促成各界對課綱的共識。於國立臺東大學也先後擔任特殊教育中心、特殊教育系主任、圖書館館長、師範學院院長、教務長、副校長等職。也與校外夥伴合作,曾擔任臺東私立牧心智能發展中心首任董事長、臺灣學習障礙學會、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理事長,以及永齡希望小學臺東教學研發中心主任。     在學術與教學領域成就斐然,曾獲教育學術團體木鐸獎,以及多次獲傑出教學獎肯定。除數十篇的學術期刊論文外,另著有《聲韻覺識、唸名速度與中文閱讀障礙》(心理出版社)、《晨讀10分鐘系列:漫畫語文故事集》《有效讀寫》(親子天下出版);譯有《有效的讀寫教學》《字母拼讀直接教學100課》(心理出版社)

。 推薦序  堅持的暖男教授爸爸/柯華葳 推薦序  關懷弱勢,科學救國/方新舟 推薦序  從證據本位出發,基礎學力逆轉勝/亓甯 推薦序  不放過任何讓教育品質更好的機會/劉安婷 推薦序  涓滴努力,匯流成孩子學會後的自信與喜悅/游數珠 自 序  願柔水之力,成就每一個孩子   輯一 掌握讀寫算,奠定基礎學習力 爸爸,為什麼弟弟在那裡走來走去就學會了? 精熟的讀寫算能力,永不褪流行的課程目標 公幼不教注音,對弱勢兒童不利 一年級國語課怎麼上? 「還在看漫畫?」 有趣而且切題,圖像才能提升孩子的閱讀力 圖像,有助於閱讀理解 基礎閱讀能力很弱的國中生,該怎麼辦? 僅有海綿式的大量

閱讀,無法習得核心素養 國高中數學課,當然要用計算機 「洋涇濱英語」不必大驚小怪 用對方法與教材,英語學習自信六週大躍進 做點小改變,專注力大提升   輯二 有效扶弱,邁向素養之路 早期教育,是最值得的投資 比資源不足更根本的教育問題 偏鄉孩子更需要有品質的教學 林老師是孔子 讓最弱勢的學校反敗為勝 永不放棄的教育之心 別讓孩子覺得「我很笨」 不怕丟臉與犯錯,有益學習 幫孩子習得掌控未來的能力 高品質教學背後的經濟學 「相關」不等於「因果」,別冤枉了數位教學 該給李遠哲和李安一樣的數學課嗎? 同班不「同學」,跑班成常態 分數當入學門檻的危機 網路世代更需要從真實情境裡找到生命意義 教育,應該定

睛在那顆最遙遠的星星上   跋  父親,我的教學楷模 推薦序1   堅持的暖男教授爸爸 柯華葳(清華大學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教授)     翻閱這本書,就像作者坐在我對面,跟我說著書中的話語。這是曾世杰。跟他在一起不到兩分鐘,自然而然他就會提起台東孩子的學習狀況。     翻開書,讀者不妨先讀「爸爸,為什麼弟弟在那裡走來走去就學會了?」這是曾家大兒子的故事。婚後等了八年才喜獲麟兒,卻也發現孩子有教科書上寫的症狀與伴隨而來的學習障礙。一句樂觀的「我和太太都是學教育的」,加上許願「還好他生在我們家,就好好教吧」,但細數這篇裡面的「我不放棄」,可以體會樂觀、許願之後必須付出的努力、挫折與淚水。  

  這一股氣力,曾教授也帶到偏鄉和弱勢學生身上。     曾教授是第一個讓我明白以學校特色之名,犧牲孩子學習之實的問題。學校以各種特別的活動,看似照顧不會讀的孩子,讓他們發展其他才能,卻剝奪了基礎的讀寫算學習。不會讀有許多成因,家庭是其中之一,但既然是國民教育,學校以及學前教育就要補上家庭之不足。曾教授倡議讓偏鄉弱勢孩子在學前學習注音符號,藉由認符閱讀,透過閱讀增加詞彙量。他和簡淑真教授一起進行教學實驗,效果斐然。     他也講究方法,透過心理學的研究開發記憶的方法,幫助孩子記得字形、字音;設計流暢度的遊戲,讓學童記錄自己閱讀的進展。他又編寫內容貼近原民經驗的教材,讓學童更能體會文字的功能

。有一篇阿公喝酒的故事引起原民學童的共鳴,也在我腦中駐留許久。他在教會的課後輔導班教孩童英文,進而帶大學生一起改善國中生的英語拼讀能力。     每一篇都講究有方有法,講求透過實驗,提出有效的學習證據,點出因學習上的進展,燃起學生的學習動機。有「世界的教育部長」之稱的肯.羅賓森(Ken Robinson)爵士,常談到反敗為勝的教育事例;在台灣,曾世杰則做給你看,他理直氣壯的說,即使在偏鄉,就算是弱勢,學生都是可以學習的。     向來,學者在台北做決定,讓教育部給出一條鞭的行政命令,即使大家對偏鄉都有心改善,但就是少了差別待遇的考量,而未能對症下藥。曾世杰說,學生一坐進教室,每堂課都在消磨動機

和自信,這話一點都不超過。讀了這本書,讀者或許會說,因為作者是學教育的,但很多教育人其實也不知道該怎麼做。積極的差別待遇是一種態度,包括不放棄和仔細觀察,嘗試各種方法,學生若沒有進展,再換其他方法。     曾世杰是教授,引經據典,說理論,做研究,提證據,在乎錯誤概念是否被糾正。他是老師,反覆說明有關係不代表是因果,以各種事例幫助讀者理解;在乎個別差異,因而仔細觀察學童和師培生,提出因應做法去改變教學,使學生享受學習帶來的成就感。他更是暖男,疼惜每一位孩子,要他們在立足點上獲得公平公義的對待;當回顧自己在這條教育長路上的足跡,他則在書末把這一切歸功於他的楷模─同樣也是教師的父親。     曾教

授第一本面對大眾的教育觀察文集,誠摯推薦給關心教育,希望拉起每一位孩子的你!   推薦序2   關懷弱勢,科學救國 方新舟(誠致教育基金會創辦人)     二○一五年,曾世杰老師在擔任國家教育研究院副院長時,邀請我加入國家課程發展會。經過一年多的互動,我深深佩服他用科學精神來推動各項業務,而且一直都關心著弱勢孩子的教育,這和誠致教育基金會「關懷弱勢,科學救國」的使命完全一致,因此,在他離開國教院回任臺東大學後,我邀請他成為基金會的董事。從此,我們展開了密切的合作關係。     世杰老師是一位教育家,也是一位科學家。他始終相信提升教育品質要以科學為本,要用證據本位做決定。他多年來推動很多新政策、

新想法、新做法,有些立即被接受(例如早期教育),但是有些遭到很大反彈(例如在國高中使用計算機、在幼兒園教注音符號等)。無論反對的是中研院院士、不同領域的學者或一般家長,他都平靜、不厭其煩的回覆與說明,希望讓更多人接受他的解決方案,也接受用科學方法檢驗教學品質。     這讓我想起二○一九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三位得主。全世界「有超過七億的人口,僅仰賴極低所得過活,而每年約有五百萬名未滿五歲的兒童死於疾病,這些疾病只需要便宜的療程,即可治療和預防。」但是出於種種原因,這些窮人接受疫苗注射的比率很低,使用乾淨用水的比率也很低。這三位經濟學家創立一個「貧窮行動實驗室」,用各種不同方法來實驗解決方法的有效

性,例如,用快閃診所提高疫苗接種率。經過二十年的探索、實驗、失敗、再實驗,好幾千萬人的生活獲得改善。     誠致教育基金會這幾年專注在KIST公辦民營學校的經營。我們知道教育品質問題就像貧窮問題,不可能找到速效藥,需要把問題拆解為上百個小問題,一個一個解決後,才有機會翻轉偏鄉孩子的命運。這些都不是容易的事,但如同誠致教育基金會的信念─「不難的不做」,世杰老師在書中所講偏鄉教育的故事,我想沒有一件是容易的,給我們很多的啟發和感動。     我建議有志翻轉台灣教育者,無論老師、家長、教育決策者或非營利組織成員,都應該看這本書。我期待,世杰老師和臺東大學團隊以教學實驗檢驗過、有效能的教材教法,能推

展到全台灣;但我更期待,世杰老師解決問題的「方法學」能夠被更多人看見。教育界有許多大大小小的爭議,如果各界不只作理念的討論,更可以實際走進現場,拿出證據來互相說服,這樣想出更好的方法,我們就能加速提升台灣的教育。   推薦序3   從證據本位出發,基礎學力逆轉勝 亓甯(台北市私立普林思頓國際小學副校長/前永齡教育暨慈善基金會執行長)     本書有許多精采的教育論述,但最讓我回味無窮的,是那幾篇關於弱勢低成就兒童反敗為勝的故事─因為曾經親身參與,閱讀初稿之際,那幾所山巔海角學校孩子的笑臉,仍依稀在我心頭浮現。     二○○六年,我擔下永齡教育基金會執行長一職,在台東豐榮國小認識了帶領大學生進

行國語文補救教學的國立臺東大學陳淑麗老師。在了解這套補救教學系統後,我如獲至寶,當時便下定決心:「如果永齡要踏入補救教學公益領域,我們一定要跟臺東大學合作!」後來才知道,當時淑麗老師所使用教材的課文,就是世杰老師寫的。     二○○七年,永齡在臺東大學成立「永齡國語文教學研發中心」,淑麗、世杰老師接力兼任中心主任,投入研發「證據本位的補救教材」及「有效能的執行模式」。幾年下來,這個中心陸續開發了包括教案、教具、學習單、評量的國小國語文補救教材,並發展了監控系統,以及師資培育與教學督導系統。後來永齡希望小學的「弱勢學童課輔計畫」,之所以能在全國各縣市近三百所國小順利展開,研發中心的具體成果,是

我們最重要的基礎之一。     本書還提到二○○九年,我們在台東五所國小所進行的「反敗為勝」計畫。這個長達三年的教學實驗,除了提供低成就學童外加式的補救教學外,還協助全校老師把普通班的語文教學精緻化。感謝當時參與的國小老師,全力以赴參加研習、學習新的教材教法、接受專家教師入班協助,並在校內推動大量閱讀,使學生的進展均有數據可考。     二○一二年更展開長征,將位於新竹縣尖石鄉的新光國小納入計畫之列,學校五十個泰雅部落孩子,原本學科PR值遙遙落後於全國常模,學期初全校國語文通過教育部科技化評量的比例,只有五一%;在介入輔導後,全校老師參與永齡的師資培訓,開始採用永齡教材,執行了一個學期,全校通

過率竟高達七三%。甚至在二○一四年,新光國小在全國各縣市近四十餘所參選學校中,更獲得教育部全國補救教學績優團隊的「特優獎」!     在教育的志業上,我發現成功關鍵,就是本書中一再強調的,一是「證據本位的有效教學」,二是「績效責任制」(accountability)的管理,第三個關鍵則是「執行時的彈性」。非常感謝這一路走來,有世杰老師的指導與陪伴。我非常喜歡老師說過的兩句話:「生命短暫,做重要的事」與「擁抱錯誤、不怕丟臉」。這提醒了我,要有智慧的抉擇,並且勇敢前行。     今年初,亓甯有幸由公益組織進入學校擔任管理工作,期待自己能在世杰老師分享的理念下,能為孩子提供高品質、可檢驗成效的教育環

境。     大力推薦這本對我幫助很大的好書。   推薦序4   不放過任何讓教育品質更好的機會 劉安婷(TFT為台灣而教創辦人兼董事長)     我想先用一個小故事,來分享我所認識的曾老師。     大約在六年前,我們剛送出第一屆TFT老師後沒幾個禮拜,收到了一則來自曾老師的短訊,訊息裡用直接帶點急迫感的口吻寫著,希望我們盡快找時間跟他討論TFT老師的補救教學成效。當時我與曾老師有短暫一面之緣,只知道他的頭銜是「國家教育研究院副院長」,好生緊張,想說到底出了什麼大事,得讓副院長親自關心我們這個剛剛創始的小團隊。     我急忙約了時間,來到副院長辦公室。相談後才知道,原來曾老師因熟識台東,因

緣際會聽說幾位在台東的TFT老師,在補救教學上碰到瓶頸,非常希望我們要能看見問題、找到好的解方。走出辦公室後,我與夥伴相視而笑,一方面是鬆了口氣,原來並沒出什麼「大事」;二方面是覺得奇妙,怎麼這位「副院長」跟我們想像中的「官方」一點都不一樣:他對於教學的熱情、對於弱勢孩子的關心無比真誠,真誠到甚至有些急性子,不願放過任何一個可以確保學生獲得好的對待與良好教育品質的機會─即使是當時只有能力派出四位老師去台東的TFT。     這些年來,曾老師的這份熱情與真誠的關心未曾減少,他的行動也從不受限於頭銜:他親自參與TFT的年度策略會議,為組織發展方向提供重要意見;他協助TFT找到第三方研究團隊,用客觀

的證據檢視計畫成效;他擔任誠致基金會的董事,協助偏鄉小校轉型KIST公辦民營學校;在遇到困難時提供專業的建議,在有進展時他也會開心的與大家一同慶賀。     不久前,他與臺東大學教育系教授陳淑麗老師,邀請我前往台東跟學生進行一場分享。其實當天老師早有要務在身,但仍堅持趕到、請我吃午餐,不只聊工作,更是關心我「這個人」。在曾老師身上,我看見的不只是教育專業,還有一份極難得「回轉像孩子」的初心,以及內外一致、活出極為豐盛且不吝給予的生命。     因此,聽到曾老師新書即將出版,我是打從心底期待,期待有更多人得到祝福,如同老師一直祝福著我、TFT,以及許許多多的學生。     能為這本新書推薦,是我

極大的榮幸。   推薦序5   涓滴努力,匯流成孩子學會後的自信與喜悅 游數珠(台東縣卑南國中校長)     曾老師是我非常敬重的教授,他學識淵博、治學嚴謹,而且長期關注國中小教育。他絕不泛泛空談,他總是在設計、實驗各種的教學模式。     本書「六週讓國中生學習英語自信大增」的故事,就發生在我們卑南國中。     二○一六年,曾老師「自投羅網」來找我,說希望能帶大學生為七年級的孩子做英語字母拼讀的補救教學,我們當然歡迎之至。我們的孩子,絕大多數來自市郊弱勢的背景,有些還因家庭變故,被安置在學校附近的機構裡。英語學習成就和家庭背景息息相關,他們英語能力弱,好像也不意外。但國中英語課的時數不多,

一個老師要面對二十幾個學生,要把每一個都帶上來,實在有困難。     補救場地就在校長室旁的教室進行。我看到,完全沒有教學經驗的大學生,根據設計完善的教材,一步一步的教,孩子就亦步亦趨的學;而每次的小小進步,一再一再的增強了孩子們的動機和自信。晨間琅琅跟讀、齊讀的讀書聲,成了卑南最美麗的風景。才一個半月,十八次教學,這些最困難的孩子,居然就學會了字母拼讀。     終於親眼見到曾老師一直強調的「證據本位的有效教學」是怎麼回事。原本很難想像的事,在我眼前發生了。     我非常贊成本書的主張─精熟的讀寫算能力,是永不褪流行的課程基石。我覺得國民教育有責任把孩子們這些基本功打好,因此教師需要不斷裝

備自己,精進自己,提供高品質的教學,這是基本人權,也是孩子未來安身立命的基礎。     「量變造成質變,柔水終成雕刀」,這是曾老師影響我很深的一句話:在很多小地方點滴努力,反覆與堅持之後,孩子終能雕塑成材,這就是教育吧。   自序   願柔水之力,成就每一個孩子     這本書的內容,主要是我二○一六到二○一八年在《親子天下》雜誌上寫的專欄文章,主題都和教育、教學有關,包括一○八課綱、素養、讀寫、弱勢教育等。專欄結束後,有天《親子天下》出版暨產品企劃部的佩芬建議我,也許可以把這些文章中最受關切的主題整理出來,再補上幾篇,就可以單獨成書,以後更容易分享,我被她說服了,就有了這本書。     書的

第一部分是「掌握讀寫算,奠定基礎學習力」。讀寫算能力是基本人權、是學校教育重點中的重點、所有學習的基礎,也是永不褪流行的課程目標。這部分的十三篇文章,談的都是我衷心希望家長和老師知道或了解的。讀寫算這麼重要,但不幸的是,並非每一個孩子都能順利學會。我從自己幫助我家老大克服英文學習困難的故事開始講起,希望傳達的是,再怎麼困難辛苦,都要想辦法、盡全力把孩子的基礎能力帶起來。從幼兒園、低年級就可以開始,用有趣的材料(如漫畫或繪本)引發孩子的學習動機,年紀稍大還不會讀書,也不可以放棄。我還試著談一些學習策略及補救教學的成功經驗,希望幫助每一個孩子奠定最基本的學習力。     二○一四至二○一六年,我被

借調到國家教育研究院(國教院),最重要的工作是十二年國教課程綱要的研發。當時許多關心教育的朋友最重視的問題是,教育現場前後端的差異太大,我們的課程、教學與政策都需要改變,要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喜歡學習、願意學習,因此,國教院的課程發展會提出了一些改變現狀的倡議。如同預期,倡議一出,肯定帶來滿天的炮火,書裡第二部分的一些文章,就是我在國教院服務時,為了和社會大眾溝通而寫的。例如,當年有九十幾位中研院院士和兩千多位數學老師連署反對新課綱對高中數學「降必修、增選修」的倡議。我和同仁為此特別跑到溪頭去拜會李遠哲院長,他正在那裡辦吳健雄高中科學營隊。院長給我們一些時間向所有與會的老師說明,他一開場時就說:「

最近有人寫了一篇文章,說『該給李安和李遠哲一樣的數學課嗎?』……」哈哈,他忘了那篇文章作者是誰,我只好一上場就招了,我就是那個「有人」,這篇文章就收在本書第二部分。像這樣和教育政策溝通有關的文章,還有國高中數學課該不該用計算機、分數當入學門檻的危機、早期教育的重要性等。     但我更希望讀者在第二部分看到弱勢孩子在學校的處境:許多偏遠地區學校因為少了家長的參與,管理及教學出了嚴重的問題,這讓文化刺激不足的孩子,在學校的學習雪上加霜,成就低落。但這些都是可能改善的,我試著用三篇文章,分享個別老師、個別學校及一群學校在提升孩子學力上的付出與努力,這群教育夥伴在山巔海角,帶著學生反敗為勝,是最感人

的勵志故事。     自序的最後先要謝謝佩芬,若不是她永不止息的給建議、訂進度和催稿,我一定無法在短短時間內改寫、補寫了這麼多篇稿件。林良老師在《國語日報》的「茶話」專欄裡說過:「當有人說再一根稻草就會壓垮他時,最好的辦法,就是再丟一袋煤到他背上。」佩芬深諳此道。     再來要感謝幾位幫我寫推薦文的好朋友。感謝柯華葳教授(當年的柯院長)讓我有機會從國家的高度看教育問題,她經常對國教院的同仁講:「不要只是做研究,也要出去溝通啊!」希望這本書能達成她部分的期待。方新舟大哥推薦文的標題是「關懷弱勢,科學救國」,這八字不但是誠致基金會的宗旨,也和本書的基調一致,推薦文裡還有一句他常講的「不難的不做」

,對我是最好的期許。     亓甯姐是我們的貴人,她在永齡教育基金會擔任執行長時,慧眼獨具,在一百多所大學裡,找了臺東大學合作,邀請陳淑麗教授和我開始了一系列讀寫補救教學的研發和推廣工作,這本書才會有「反敗為勝學校」的故事可說。安婷以有趣生動的文字,描述了幾則和我已記不清的互動故事,她很精準的描述了我「看重教學」的特質,也請她原諒我當時急切的溝通方式。     感謝台東縣卑南國中的游數珠校長,她同意我帶著大學生進入學校,對七年級的孩子做英語字母拼讀的補救教學實驗,也清楚記錄下我們的努力和成效。最後我要謝謝臺東大學教育系的陳淑麗教授,她是我學術路上長年的夥伴。我是天馬行空的人,口水多過茶水,要是

沒有她的執行力,這一切補救教學的美好故事,都不可能發生。     本書出現多次詩人席慕容老師「柔水終成雕刀」的句子,她的詩本來是詠太魯閣的,那兒整座山是塊大理石,而柔軟的立霧溪,反覆堅持百萬年之後,用點點滴滴的水,雕塑出壯麗的峽谷。教育,就當是這樣的柔軟力量。 【試閱一】爸爸,為什麼弟弟在那裡走來走去就學會了? 一九九四年的十一月二十二日,我在醫院雙手顫抖的從護理師手上接下揚,我和淑真的第一個孩子。結婚八年沒有喜訊,在我們以為不會有孩子之後,上帝給了我們最珍貴的禮物。 揚滿月後,我才在他身上發現大片的咖啡牛奶斑。小腿、大腿上的斑比較大塊,腕上、臉上的比較小。我知道這是神經纖維瘤的症狀─神經

纖維瘤是一種良性瘤。除了大眾熟悉的「象人」之外,它還經常伴隨著學習障礙及注意力缺陷過動。醫生說,只能禱告他不會發病。此外,家族史的證據也支持揚是學習障礙的高危險群。他的表哥有明顯的妥瑞氏症,合併著動作及聲音的抽搐、有嚴重的閱讀困難和續發的拒學症狀。我和太太都是學教育的,「還好他生在我們家,就好好教吧!」我們下定決心,以早期介入,預防最可能出現的讀寫障礙。 從揚很小開始,我就大量說故事:我自己的故事,阿公阿嬤的故事等等,睡前無故事不睡。繪本共讀更是從無字書到《小黑捉迷藏》、《鱷魚怕怕牙醫怕怕》、《棕色的熊、棕色的熊,你在看什麼?》、《爸爸不見了》……入小學前,他就認識了約三百個方塊字。入學後,我

還是持續讀故事,李志清的漫畫版《射鵰英雄傳》是他最喜歡的一部。 小一學注音,揚的困難還是出現了─他ㄅㄆ、ㄉㄊ、ㄍㄎ的區辨困難、二三聲和ㄢㄣㄤㄥ的區辨都有困難,這些困難一直持續到國小畢業。(當時台東縣升國中的孩子,都要接受國語和數學的能力檢測,揚國語九十二分,被扣的分數,都是注音。)到了中年級,揚識字解碼的困難益發清楚。他朗讀緩慢、跳字、跳行、漏字、換字。他經常把目標字唸成語義近似的字:「開封街」唸成「封閉街」、「說」唸成「話」、「屋子」唸成「房子」、「機」唸成「車」、「屏息」唸成「憋氣」,最典型的一個例子是把「螞蟥」唸成「蟻后」。還好,他小時候接觸過的故事夠多,腦袋裡的背景知識還算豐富,可以靠

著這些先備知識和理解力來克服解碼的困難。但是另一個更大的難題來了─英語。 揚幼稚園時就有英語課,進了國小,一年級就有一節英語。看字讀音和拼字難倒了揚。他說,他最不喜歡的課,第一名就是英語。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談網路成癮子女家長的悲與愁

為了解決永齡希望小學的問題,作者謝佑杰 這樣論述:

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法,試圖從家庭動力和個人動力的的觀察,深入了解網路成癮者的心路歷程,進而探討面對成癮子女的父母,內心深處有著什麼樣的壓力和焦慮,也就是所謂家長的悲與愁。本研究所探討的問題為:(一)網路成癮對個人及其家庭所造成的負面影響有哪些?(二)父母在面對子女因網路成癮而出現身心不適應時,內心有哪些感受和情感的糾結?(三)網路成癮這個議題的背後又隱藏了哪些問題?本研究總結訪談七位研究對象後,了解到網路成癮只是外顯問題的一部分,其背後還有著更多的議題可以探討,並有以下幾點發現:(一)網路成癮的診斷仍然欠缺足夠的臨床實證和研究,尤其是網路成癮經常拌隨其它精神疾病出現的情況下,其實很難斷定是不

是網路成癮。以本研究的研究對象而論,由於ADHD或ADD患者的特質,其實很難確定兩者之間的因果關係;(二)父母的婚姻品質對於子女的心理健康會有所影響,如果父母關係不和睦的確會影響到子女對家庭的感受,而子女長期在這樣的環境下可能容易出現焦慮或憂鬱的傾向,並對這個家庭感到不滿意,進而怨恨父母或對其不諒解;(三)父母對於子女沈迷於網路,其內心最大的煎熬和擔憂是對子女生活的失序及未來可能脫軌的人生;(四)家庭動力的失衡和親子間溝通品質的不良對子女會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功能欠佳的家庭雖不致於一定會導致子女偏差行為的產生,但對其身心的發展和人生觀會有一定的影響。不過,網路成癮不必然是以上這些問題所致,但這些

問題卻可能讓子女找不到出口。